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眺望詩詞鑒賞

眺望詩詞鑒賞

發布時間: 2021-02-28 23:36:07

『壹』 求五首古詩詞鑒賞

女冠子

【宋】蔣捷

一片春愁待酒澆。
江上舟搖。樓上簾招。
秋娘度與泰娘嬌。
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
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流光容易把人拋。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簡析】

飄泊已久的遊子,乘一葉小舟,路過太湖旁的吳江縣。春寒料峭,岸邊樓上的酒旗對他頻頻招手,故故撩撥。吳地方音軟媚,邊渡橋的名字也香艷。一陣風、一陣雨的惱人天氣,添了遊子的春愁。客袍早就臟了,到家就可以洗。到得家時,先什麼也不幹,且把銀字的笙調試起來,把心字的香點起來,陪娘子好好坐坐,可屈指一算,到家該交夏令,櫻桃顏色變紅了,芭蕉葉子由淺綠變為深綠了,讓人思之欣慨交心。

女冠子

【宋】蔣捷

蕙花香也。
雪晴池館如畫。
春風飛到,寶釵樓上,一片笙簫,琉璃光射。
而今燈漫掛。
不是暗塵明月,那時元夜。
況年來、心懶意怯,羞與蛾 兒爭要。

江城人悄初更打。
問繁華誰解,再向天公借。
剔殘紅。
但夢里隱隱,鈿車羅帕。
吳箋銀粉砑。
待把舊家風景,寫成閑話。
笑綠鬟鄰女,倚窗猶唱,夕陽西下。

【簡析】

元宵是我國傳統節日,為民間所重。元宵佳節又像一面鏡子,可以反映時代的盛衰。此詞一起就回憶南宋承平時代的元夕繁華景象,蕙花飄香,池館雪晴,士女滿樓,一片笙歌,處處燈彩。而今寫眼前元夕之冷清,草草掛幾盞燈,沒有幾個遊人,人們還沉浸在亡國的悲痛之中,沒有過節逗樂的心情。

年代:唐
作者:韋庄
作品:菩薩蠻
內容:

洛陽城裡春光好,
洛陽才子他鄉老。
柳暗魏王堤,
此時心轉迷。
桃花春水綠,
水上鴛鴦浴。
凝恨對殘暉,
憶君君不知。

作品注釋
注釋

①春:一作「風」。
②洛陽才子:西漢時洛陽人賈誼,年18能誦詩書,長於寫作,人稱陽洛才子。這里
指作者本人,作者早年寓居洛陽。
③魏王堤:即魏王池。唐代洛水在洛陽溢成一個池,成為洛陽的名勝。太宗貞觀中
賜給魏王李泰,故名魏王池。有堤與洛水相隔,因稱魏王堤。
④淥:一本作「綠」,水清的樣子。
⑤凝恨:愁恨聚結在一起。

評解

這首《菩薩蠻》詞,是寫作者身在江南,回憶他47歲時春天從長安到洛陽,次年離
開洛陽這段生活的。上片寫回憶,洛陽的春日美景,回憶起來,勾起令人迷惘的鄉思。
「洛陽才子他鄉老」又流露了作者的無限傷感。下片寫江南春景,抒發內心的感慨。全
詞寫景妍秀,抒情自然,二者巧妙地結合,寫景採用白描寫法,通過具體事物來展現感
情,頗能體現韋詞的風格。

桃花溪
作者:【張旭】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註解】:
1、飛橋:高橋。
2、石磯: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韻譯】:
隱隱看見一座長橋,被野煙隔斷;
在石嶼的西畔,借問打漁的小船。
桃花隨著流水,終日地漂流不盡;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邊?

【評析】:

『貳』 要一首古詩鑒賞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首)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注釋:
1、呈:恭敬地送給。
2、天街:京城的街道。
3、酥:酥油。
4、絕勝:大大超過。
5、皇都:指京城長安。
譯文 京城大道上空絲雨紛紛,它像乳汁般細密而滋潤,
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
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遠勝過綠楊滿城的暮春。
[編輯本段]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首句點出初春小雨 ,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准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後的景色。以遠看似青 ,近看卻無 ,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後的朦朧景象。可與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三、四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新意。前兩句體察景物之精細已經令人稱贊,後兩句如騎兵驟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這首小詩 ,詩人只運用簡朴的文字 ,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濕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

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注釋:

華清宮:故址在陝西臨潼縣驪山上,是唐玄宗、楊貴妃的游樂之地。回望:回頭遠望。綉成堆:形容驪山突兀而奇秀的景色。千門:華清宮的宮門。次第:一個接一個地。一騎(jì):一人一馬的合稱。紅塵:指策馬疾馳時飛揚起來的塵土。妃子:指揚貴妃。

賞析

杜牧,晚唐著名詩人,與同時代的李商隱齊名,並稱為「小李杜」。杜牧擅長創作詠史絕句。《過華清宮》便是他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過華清宮》同題作品共有三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

這首詩選取為貴妃飛騎送荔枝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統治者為滿足一己口腹之慾,竟不惜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有力地鞭撻了唐玄宗與揚貴妃的驕奢淫侈。詩歌前兩句為背景鋪墊,後兩句推出描寫的主體,提示詩歌主旨。「一騎紅塵」和「妃子笑」兩個具體形象的並列推出,啟人思索,留有懸念。「無人知」雖三字,卻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廬山,當時是佛教、道教雲集的勝地。

(1)這首詩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一、二句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對於第一句是極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堅決地轉折。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閑的緣由。五---八句細致的描寫採菊的過程,並以所見寫心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兩句抒發感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2)歷來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有認為「悠然見南山」好的,也有認為「悠然望南山 」好的。「見」字好,「見」更能顯示出詩人採菊時,未留心、不經意間與廬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態,從而標志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於塵雜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識地凝目眺望,更能寄託詩人對僧道雲集的廬山勝地一往情深的嚮往,是詩人隱逸思想的真實外化,體現著藝術形式服從於思想內容的創作原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 詩語言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渲染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

2、有人評價「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兩句詩在全詩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這三四句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詩的直抒胸臆 ,顯得深沉含蓄。 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家鄉的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詩人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少一人」的缺憾更須體貼。這正是這兩句的出乎常情之處,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餘味無窮。

『叄』 描寫眺望遠方的詩句有哪些

1、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出處:《登飛來峰》——宋代-王安石

原文: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2、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出處:《登高》——唐-杜甫

原文: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長江滾滾涌來奔騰不息。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台。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5、高松來好月,空谷宜清秋。

出處:《尋高鳳石門山中元丹丘》——唐-李白

原文:

尋幽無前期,乘興不覺遠。

蒼崖渺難涉,白日忽欲晚。

未窮三四山,已歷千萬轉。

寂寂聞猿愁,行行見雲收。

高松來好月,空谷宜清秋。

溪深古雪在,石斷寒泉流。

峰巒秀中天,登眺不可盡。

丹丘遙相呼,顧我忽而哂。

遂造窮谷間,始知靜者閑。

留歡達永夜,清曉方言還。

譯文:

沒有與你約定,我去尋幽去了,興致勃勃,不覺路遠。雲崖蒼蒼很攀登,時間過得飛快,馬上就到黃昏。還沒有玩遍三四座山,山路彎彎,已經歷千萬轉。深山寂寂只聞猿聲哀愁,走著走著就見雲收霧散。

高松上掛著佼好的月亮,空空的山谷里一派清秋肅穆。溪壑深幽有千年積雪,崖石斷裂,寒泉石上流。峰巒秀麗直插中天,登極頂四望,目不暇接。元丹丘隔山遙遙相呼,突然朝我大笑起來。

只有造訪了這幽幽的山谷,才知道什麼叫靜者安閑。整夜都非常歡樂,直到拂曉才告別回家。

『肆』 古詩詞的鑒賞

古詩鑒賞分析答題模式
一、 煉字型
1、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2、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3、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4、答題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②解釋該字在句中的語表義和語里義;③展開聯想和想像,把這個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句中描摹景象;④點出該字表達了什麼感情或烘託了怎樣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 ①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②從「情」和「景」的角度對某首詩或詞作一賞析。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詩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託的情感,抓住物與志的「契合點」。
4、答題模式:①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②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③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能用兩個雙音節形容詞概括出來,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愴等;④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麼樣的啟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問方式:這句詩好在哪裡?
2、提問變體:這句詩有什麼含義和作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3、解答分析:一句詩可能是寫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寫人的。寫人的方法包括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等。理解一句詩一定要聯繫上下句並結合全詩進行。
4、答題模式:①闡明語表義,有時要發掘它的深層意思;②分析詩句在寫景或抒情或寫人方面的表達作用。③簡要說明藝術效果。

四、分析語言特色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 提問變體:①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 ②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3、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這類題要求學生最好能知人論事,因為不同的作者語言風格不一樣,如李白雄渾飄逸而杜甫則是沉鬱頓挫。但有時候我們不熟悉作者也可以從詩中讀出語言風格,有的曉暢明快,有的民歌風味十足等等。
4、答題模式:①用一兩個詞或一兩句話,准確點明語言特色(簡練傳神、凝練沉鬱、入木三分、煉字精巧、一字傳神、對仗工穩、語近情遙、庄諧俱見……);②結合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③闡述詩中用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題
1、提問方式: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主旨?
2、提問變體:請分析某句詩蘊含了作者當時何種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⑵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⑶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⑷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4、答題模式:①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麼;②抒發了什麼情感,暗寓了什麼。

六、分析技巧型題
1、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提問變體: ①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②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確答題,首先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其次,要對詩句進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題模式:①准確地指出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修辭手法:正反對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擬、誇張得體等。表現手法:襯托、對比、虛實、大小等);②結合詩句分析,何以見得是用了這種手法;③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旨意。

七、分析構思(結構思路)型
1、提問方法:這首詩是怎樣構思的?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構思之妙。
3、解答分析:詩歌思有路,一首詩句與句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那麼,分析詩的結構思路,必須把握詩句的關系。有的詩先寫景後抒情,有的先敘事後抒情,還有鋪墊、過渡、烘托、起承轉合之說。
4、答題模式:①概述詩句的內容。②揭示詩句之間的聯系。③指出這種構思傳達出什麼思想感情。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賈島是大家熟悉的唐朝著名的苦吟詩人,提起他,我們自然會想到他的名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為了是用「推門」好,還是「敲門」好,他費盡心機。因此,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知道賈島煉字上的工夫,其實,煉字並不能概括他詩歌創作的特點。《尋隱者不遇》信筆所之,脫口而出,句句明白如話,字字平淡無奇,似乎並沒有什麼可以值得挑出來推敲、玩味的。然而,正是這「明白如話」,「平淡無奇」,形成了這首詩最大的特色:含糊其辭,妙在其中。
明白如話的詩,又怎麼會是含糊其辭呢?它的妙處又在何處呢?
除詩題外,全詩只有區區20字,卻涉及到三個人物:尋者、童子、隱者。從詩題可以看出,詩中的主角應該是隱者,因為他是「尋」的對象,是詩歌主要描述的人物。可是,詩中的前兩句,寫詩人與童子的一問一答;後兩句寓問於答中,四句詩對隱者沒有一絲一毫的明確交待:其身份、氣質、品格等等,都深深地隱在詩句的背後。這不是含糊其辭嗎!
然而,正是這「含糊其辭」,給讀者留出了發揮想像的空間。只要細心地品味詩句,你不難發現隱者若即若離,時隱時現,活躍在詩句營造的畫境深處。深入一想,詩中的古松、白雲、青山、童子、草葯,哪一樣不與隱者有著密切的關系呢?他身居雲山,遠離塵世,與青松做伴,與童子相依,采葯為生,濟世活人,其超凡的隱者身份,高古脫俗的氣質,閑適高雅的品格,在含糊其辭的詩句之中,在隱隱約約的畫境深處,飄然顯現。可見,寫人不見人,卻又在字里行間飄忽閃現,正是「含糊其辭」的妙處。
詩人寫人物含糊其辭,表達自我感情時也頗為「含糊其辭」。按照常人的心理,尋人不遇,多多少少都會在心裡激起情感的波瀾:或渴望、或失望、或激動、或悵惘。而詩人面對「尋」而「不遇」,詩句中沒有一句明確表示情感話語,淡淡而入,淡淡而出,彷彿一切與已無關。古人雲「詩言志」。志者,心聲也。沒有詩人的感情能成為一首詩嗎?當然,詩人不是沒有感情,只是表達得「含糊」而已。
其實,詩人的內心並非古井止水,波瀾不驚。「松下問童子」,一個問字,就透露出詩人飽含仰慕之情,滿懷希望而來。而童子的「言師采葯去」,答非所想,滿懷的希望一下子墜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從沸點降至冰點。繼而「只在此山中」一句,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絲希望:隱者沒有遠去,或許還有見面的可能。可是「雲深不知處」又讓人迷茫:雲海漫漫,深遠飄渺,隱者究竟在什麼地方呢?一問一答,幾起幾伏,曲折盡情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波瀾。最後,藉助「雲深不知處」的畫面,任讀者去眺望,去探求,去咀嚼……從迷濛的畫面中,去體會詩人心中那一絲尋而不遇的惘然若失之感,得出自己的感受。這豈不是含糊之極,又清楚之至嗎?
言簡方可意長,含糊才有餘韻。所謂「含糊其辭」只是一種「含蓄」的表述手法。《尋隱者不遇》中,詩人用明白如話的詩句,表達「含糊其辭」的意象,是他苦心孤詣的追求,這或許正是這首詩成為千古傳誦的一條重要的原因吧。

『伍』 詩詞欣賞

登幽州台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這首短詩,由於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後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採納,並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台,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台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薊丘覽古》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跡,表示無限欽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台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本篇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也很出色。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念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游》篇的影響。《遠游》有雲:「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本篇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同時,在句式方面,採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後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鬱不平之氣;後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後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江城子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獵》是蘇軾在密州知州任上所寫。當時由於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變革,蘇軾在朝中很受排擠,已不是初出道時的那種春風得意。當初宋仁宗審完進士試卷後,曾極興奮地對皇後說:「我為兒孫選了兩個宰相之才。」那年二十一歲的蘇軾和與他一起中第的弟弟蘇轍,加上他們那位有戰國縱橫家遺風的父親蘇洵,成為了焦點人物,一時之間京城中無人不說蘇氏父子。那時的蘇軾,定然是意氣風發,神采飛揚的。他當然知道國家積貧積弱需要整治,他曾在多篇文章中分析當時經濟、政治和軍事各方面危機四伏的情勢,從儒家的政治理想出發,提出革新弊政的要求,但他的思想與王安石的新政方針發生了分歧。在這次變革中,蘇軾所採取的是一種保守的態度,因而在新黨占上風的朝廷里,他感到處處掣肘,於是再三申請外調,於是便有了擔任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地方官的經歷。

密州在蘇軾的創作史上,絕對應該被大書而特書一筆的。在這里他寫下了著名的《超然台記》、《水調歌頭》等詩文,他的兩首為世人所熟知的《江城子》也寫於此。

《江城子·密州出獵》寫的是一次出獵活動。

我們設想,密州那樣一個窮郡,連州衙都會年久失修,春荒時節太守尚且要食野菜,那麼太守偶爾一次的興之所至,其規模也不會大到哪裡去。但在蘇軾的筆下,這次出獵不僅有規模,而且有聲勢。你看,有牽獵狗的,有架獵鷹的,更有旗幟、號角,加上眾多的坐騎,人喊馬嘶角鳴,這分明是一次軍事演習。至少在蘇軾的心裡是這樣看的,否則他不會用自嘲的語氣說自己是「老夫聊發少年狂」了。本來在那時,士大夫流連詩酒、斗雞走狗並不稀奇,許多附庸風雅的人還要百般標榜自己,大可不必為一次出獵自責。實在是因為在蘇軾的心中,那曾經的萬丈雄心從來就不曾消失過。在積弱積貧的當時,一個有責任心的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要挽狂瀾於既倒,不僅要建文功,還要帶兵、靖邊、為國凈胡沙。何況宋朝本身就是文人帶兵,在蘇軾的心裡,是否也一直有著將軍夢,我們不得而知。但在這首《江城子·密州出獵》里,蘇軾所描寫刻畫的確實是一位會騎馬、能射箭、豪情干雲、有大將風范的太守形象。

《江城子·密州出獵》是豪放的,不過豪放中更多爽朗和自許,還兼雜些許懷才不遇、英雄老去的慨嘆。這與他後來寫的那首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格調一致。但此時的蘇軾畢竟只是小遇挫折,心中尚有許多希望,對未來仍可做出許多計劃。馮唐至八十歲始受重用,而蘇軾此時年剛滿四十,因此他自嘲中有自許:總不會讓我到馮唐那麼一把年紀再委以重任吧?「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而到黃州,寫《念奴嬌·赤壁懷古》時,依然豪情不減的風格中,已然有了一抹不能化解的沉鬱。面對大江大山,緬懷英雄故跡,慨嘆個人遭際,那時又是十年過去,「早生華發」的自傷與「鬢微霜,又何妨」的灑脫已不可等同而視。自許沒有了,茫茫浩嘆,只能與那一樽水酒一起,酹灑江天。那時情感,又怎是「豪放」一詞所能概述的!世人不知,只謂蘇軾豪放,殊不知這豪放中也有這多分別。

『陸』 求詩詞鑒賞

黃庭堅詞作鑒賞
生平簡介: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又號山穀道人。原籍金華(今屬浙江),祖上遷家分寧(今江西修水),遂為分寧人。治平四年(1067)進士,授葉縣尉。熙寧五年(1072)為北京(今河北大名)國子監教授。元豐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縣(今江西泰和)。哲宗立,召為秘書郎。元佑元年(1086)為《神宗實錄》檢討官,編修《神宗實錄》,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時張耒、秦觀、晁補之俱京師,與庭堅同游蘇軾之門,有「蘇門四學士」之稱。《神宗實錄》成,擢為起居舍人。哲宗親政,以修實錄不實的罪名,被貶涪州(今四川涪陵)別駕、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紹聖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賓)。崇寧元年(1102),內遷知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到任九天,即被罷免,主管洪州玉隆觀。次年復被除名編管宜州(今廣西宜山)。四年,卒於貶所,年六十一,私謚文節先生。《宋史》有傳。尤長於詩,世號「蘇黃」。其詩多寫個人日常生活,藝術上講究修辭造句,追求新奇。工書法,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編》三卷。《全宋詞》收錄其詞一百九十餘首。《全宋詞補輯》又從《詩淵》輯得二首。

●清平樂 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黃庭堅詞作鑒賞
此為惜春之作。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徵。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象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此詞高妙處,於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裡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里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於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此詞為表現惜春、戀春情懷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語的質朴語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詞的構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詞人自己又無法理解,這比有問無答更可嘆。最後,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這番妙趣橫生的抒寫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水調歌頭 黃庭堅
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枝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明月遂人歸。
黃庭堅詞作鑒賞:此詞為春行紀游之作,大約寫於作者貶謫時期。全詞情景交融,反映了詞人出世、入世交相沖撞的人生觀和孤芳自賞、不肯媚世以求榮的品格,體現了詞人超軼絕塵、游於物外的審美理想。
開頭一句,詞人採用比興手法,熱情贊美瑤草(仙草)象碧玉一般可愛,使詞作一開始就能給人一種美好的印象,激起人們的興味,把讀者不知不覺地引進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去。從第二句開始,則用倒敘的手法,逐層描寫神仙世界的美麗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這里,詞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典故。陶淵明描寫這種子虛烏有的理想國度,表現他對現實社會的不滿。黃庭堅用這個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這三句寫詞人春天來到「桃花源」,那裡溪水淙淙,到處盛開著桃花,樹枝上的黃鸝不停地唱著婉轉悅耳的歌。
「我欲穿花尋路」三句,寫詞人想穿過桃花源的花叢,一直走向飄浮白雲的山頂,一吐胸中浩然之氣,化作虹霓。這里,詞人又進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現對現實的不滿,幻想能找到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只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兩句,曲折地表現他對紛亂人世的厭倦但又不甘心離去的矛盾。詞人採用比喻和象徵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盡的詩味。
「紅露濕人衣」一句,是從王維詩句「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中》)脫化而來,黃庭堅把「空翠」換成「紅露」,化用前人詩句,天衣無縫,渾然一體。
下片繼寫作者孤芳自賞、不同凡俗的思想。詞人以豐富的想像,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彈瑤琴)」表現他的志行高潔、與眾不同。「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兩句,表面上是說李白不了,無人陪他飲酒,言外之意,是說他缺乏知音,感到異常寂寞。他不以今人為知音,反而以古人為知音,曲折地表達出他對現實的不滿。
「我為靈芝仙草」兩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開頭的「瑤草」,「朱唇丹臉」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蘇軾詠黃州定惠院海棠詩雲:「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花容美艷,大抵略同,故這里也可用以說桃花。這兩句是比喻和象徵的語言,用意如李白《擬古十二首》之四所謂「恥掇世上艷,所貴心之珍」。「長嘯亦何為」意謂不必去為得不到功名利祿而憂愁嘆息。
這首詞中的主人公形象,高華超逸而又不落塵俗,似非食人間煙火者。詞人以靜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頗具仙風道骨的風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寫得無一點塵俗氣,其實是要想像世界中構築一個自得其樂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連於其中,並以此與充滿權詐機心的現實社會抗爭,忘卻塵世的紛紛擾擾。

●念奴嬌 黃庭堅
八月十七日,同諸生步自永安城樓,過張寬夫園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眾客。客有孫彥立,善吹笛。援筆作樂府長短句,文不加點。
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桂影扶疏,誰便道,今夕清輝不足?萬里青天,姮娥何處,駕此一輪玉。寒光零亂,為誰偏照醽醁?年少從我追游,晚涼幽徑,繞張園森木。共倒金荷,家萬里,難得尊前相屬。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笛。孫郎微笑,坐來聲噴霜竹。
黃庭堅詞作鑒賞:此詞寫於作者於紹聖元年(1094)謫居地處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賓)時。詞中以豪健的筆力,展示出作者面對人生磨難時曠達、倔強、偉岸的襟懷,表達了榮辱不縈於懷、浮沉不系於心的人生態度。整首詞筆墨酣暢淋漓,洋溢著豪邁樂觀的情緒。
開頭三句描寫開闊的遠景:雨後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掛天,青山如黛。詞人不說「秋空凈」,而曰「凈秋空」,筆勢飛動,寫出了煙消雲散、玉宇為之澄清的動態感。「山染修眉新綠」,寫遠山如美女的長眉,反用《西京雜記》卓文君「眉色如望遠山」的故典,已是極嫵媚之情態,而一個「染」字,更寫出了經雨水洗刷的青山鮮活的生命力。
接著寫賞月。此時的月亮是剛過中秋的八月十七的月亮,為了表現它清輝依然,詞人用主觀上的賞愛彌補自然的缺憾,突出欣賞自然美景的娛悅心情,他接連以三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問句發問。三個問語如層波疊浪,極寫月色之美和自得其樂的騷人雅興。嫦娥駕駛玉輪是別開生面的奇想。歷來詩人筆下的嫦娥都是「姮娥孤棲」,「嫦娥倚泣」的形象,此處作者卻把她從寂寞清冷的月宮中走出來,並興高采烈地駕駛一輪玉盤,馳騁長空。舊典翻新,非大手筆不能為也。
此下轉而寫月下游園、歡飲和聽曲之樂。「年少從我追游,晚涼幽徑,繞張園森木」,用散文句法入詞,信筆揮灑,寫灑脫不羈的詞人,正帶著一群愉快的年輕人,張園密茂的樹林中徜徉。「共倒金荷,家萬里,難得尊前相屬」,離家萬里,難得有今宵開懷暢飲!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笛!」三句把詞人豪邁激越之情推向頂峰。這三句是此詞最精彩之處。《世說新語》記載東晉瘐亮武昌時,於氣佳景清之秋夜,登南樓游賞,瘐亮曰:「老子於此處興復不淺。」老子,猶老夫,語氣間隱然有一股豪氣。
作者說自己這一生走南闖北,偏是最愛聽那臨風吹奏的曲子。「最愛臨風笛」句,雄渾瀟灑,豪情滿懷,表現出詞人處逆境而不頹唐的樂觀心情。
最後一筆帶到那位善吹笛的孫彥立:「孫郎微笑,坐來聲噴霜竹。」孫郎感遇知音,噴發奇響,那悠揚的笛聲回響不絕。
此詞以驚創為奇,其神兀傲,其氣崎奇,玄思瑰句,排斥冥筌,自得意表,於壯闊的形象中勃發出一種傲岸不羈之氣。作者自詡本篇「或可繼東坡赤壁之歌」,確乎道出了此詞的風格所。詞人與蘇東坡一樣,飽經政治風雨的摧折,卻仍保持著那種倔強兀傲、曠達豪邁的個性,這一點,充分體現他的詩詞創作中。

●醉蓬萊 黃庭堅
對朝雲叆叇,暮雨霏微,亂峰相倚。 巫峽高唐,鎖楚宮朱翠。畫戟移春,靚妝迎馬,向一川都會。萬里投荒,一身弔影,成何歡意!盡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極神州,萬重煙水。
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頰紅深,麝臍香滿,醉舞裀歌袂。杜宇聲聲,催人到曉,不如歸是。
黃庭堅詞作鑒賞:此詞當是作者赴黔途中經過夔州巫山縣時所作。詞通過樂與悲的多層次對比烘托,突現出他貶謫途中去國懷鄉的憂悶之情。詞的開頭以「對」字直領以下三句,描繪出一幅煙雨凄迷的峽江圖:有時雲蒸霞蔚,有時微雨蒙蒙,雲雨迷離之中,只見錯落攢立的群峰互相依傍。這里既是肖妙的寫景,又是貼切的用典,「朝雲」、「暮雨」鑲嵌於句中,化而不露,「亂峰」則指巫山群峰,其中神女峰尤為峭麗,相傳即為神女的化身。這樣便營造出一個惝恍迷離、凄清悠遠的境界。這種意境與他去國懷鄉的悵惘心情是十分協調的。如以「叆叇」狀雲,表現雲氣濃重,更有日色昏暗之意。又如以「亂」字表現群峰的攢擁交疊,暗示他遭貶後神亂意迷的心境。「巫峽高唐,鎖楚宮朱翠」,是由神話生發出來的聯想。「朱翠」指女子的朱顏翠發,代指美人。一個「鎖」字不也隱約透露出自嘆身世的感慨。這里感情的流露是含蓄深婉的,詞人只是創造一種情緒和氛圍,給人以感染。接著作者筆鋒一轉,描繪出一幅熱鬧的儀仗圖。春光明媚之中,官府的儀仗隊行進,盛妝艷服之人迎接著馬隊,迤邐向城中行去。「畫戟」是加上彩飾的戟,用於儀仗隊。「靚妝」,粉黛妝飾,這里大約指歌姬舞女之類。面對如此盛況,作者的內心卻是一片悲涼。「萬里投荒,一身弔影,成何歡意!」與開頭呼應,一腔憂悶噴涌而出。下片開頭四句承上片最後一層意思而加以生發。作者巧妙地越過眼前的情景,而設想貶謫之地的望鄉之苦,這是用未來的鄉愁反過來烘托現實的離情。去天尺五「極言黔南地勢之高,舊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的諺語,此處借來形容山高摩天。盡管這樣的高處,但是眺望神州,還是隔著千山萬水。那鄉愁就象那萬重煙水,一直延伸到天地的盡頭,綿綿不絕。」神州「指中原,這里意同」神京「。古代的逐臣常通過回望京城來表達其哀怨之情。「樽酒」五句是一個大的轉折,展現了地方官為作者擺酒接風,歡宴公堂的熱烈景象。為了渲染歡快的氣氛,這里用了一些色彩富麗的詞,如用「荔頰紅深」形容美人容顏的嬌艷之色,用「麝臍香滿」描寫香氣的氤氳馥郁。輕歌曼舞,醉意朦朧,場面越是寫得熱烈,越能反襯出山谷心頭的悲涼孤寂。置身於高堂華宴,面對著主賓的觥籌交錯,作者獨品苦味,唯有那杜鵑「不如歸去」的聲聲啼鳴陪伴著他通宵達旦。這首詞上下兩片都分三個層次,先寫悲情,然後折入歡快場景的描寫,最後又轉入悲情的抒發,而上下兩片又寫法各異,不使雷同。為了構成鮮明的對比,寫悲與樂所用詞語的色彩反差也很大。寫悲情則樸素自然,近乎口語,以直抒胸臆。描樂景富麗濃郁,風華典雅,著力於鋪陳。正所謂「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王夫之《姜齋詩話》)。

●滿庭芳•茶 黃庭堅
北苑春風,方圭圓璧,萬里名動京關。 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尊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群賢。為扶起燈前,醉玉頹山。搜攪胸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歸來晚,文君未寢,相對小窗前。
黃庭堅詞作鑒賞: 此篇為詠茶詞。詞中以茶為中心,縱橫於名物之中,出入於典故之間,寫盡古今風流。詞的上片極言茶之風神,下片寫邀朋呼侶集茶盛會。「北苑春風,方圭圓璧,萬里名動京關」。詞先從茶的名貴說起,北苑建州,即今福建建甌,是貢茶的主要產地。由於是貢品,故采擇十分講究,據蔡襄《北苑焙新茶詩》序雲:「北苑(茶)發早而味尤佳,社(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前十五日,即采其牙,日數千工,聚而造之,逼社(臨近社日)即入貢。」因此「春風」二字,即指社前之茶。如此講究產地節令,且「日費數千工」,製成的方圓茶餅,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六且雲「歲但可十百餅」,故無怪要聲傳萬里名動汴京了。圭方璧圓,以喻茶餅形狀。「碎身粉骨」二句寫得刻至,以研磨製茶之法攀合將相報國之事,以貢茶之貴比之開業之功,著意聯想生發,避實就虛。接著寫茶之用,「尊俎風流戰勝」是「戰勝風流尊俎」的倒裝,意指茶能解酒驅睡、清神醒腦,排憂解愁。「戰勝」、「開邊」,字面切合凌煙功臣。以下說更有紅巾翠袖,纖纖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盞,侍奉身前,堪稱一時雅事。「鷓鴣斑」,以其紋色代指茶盞,極珍貴。好茶葉之外,還要有好水,好茶具,好的捧盞人,這才是品茶之道。下片寫邀朋呼侶集茶盛會。這里寫自己雅集品茶,卻翻出司馬相如的風流情事。茶可解渴,故以「相如病渴」引起。司馬相如「常有消渴疾」,見《史記》列傳。緊接著帶出他的宴賓豪興,又暗暗折入茶會行令的本題。「為扶起燈前」下四句,是承接字面,明寫司馬相如的酒興文才,實暗指茶客們酣飲集詩、比才斗學的雅興。「一觴一詠」兩句,用王羲之《蘭亭集序》之文典「醉玉頹山」,用《世說新語。容止》中嵇康之事典。「搜攪胸中萬卷」,用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還傾動三峽詞源」,用杜甫《醉歌行》「詞源倒流三峽水」。以上連用四個典故,真是「無一字無來處」。最後帶出卓文君,呼應相如,為他們的風流茶會作結,全詞亦至此歸結為一。這首詞雖題為詠茶,卻通篇不著一個茶字,翻轉於名物之中,出入於典故之間,不即不離,愈出愈奇。特別是用司馬相如集宴事綰合品茶盛會,專寫古今風流,可謂得詠物詞之神韻。

『柒』 怎樣鑒賞詩歌

一、看類型

從詩歌內容的角度來看,古典詩歌的考查基本類型有以下幾類。①送別類。②懷古類。③思鄉懷人類。表達對家鄉或親人思念為主。④戰爭或邊塞類。⑤閑適類。⑥借景抒情類。⑦托物言志類。⑧愛情類。⑨民生類。

以上九種類弄,只要學生掌握住基本的閱讀水平,在認真閱讀原詩二至三遍後,基本可以定住類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後,全詩感情自然顯現。能夠表現詩歌感情-色彩的詞語有:愉悅、歡快、激憤、沉痛、悲憤、哀傷、悲涼、贊美、仰慕、惜別、依戀、豪邁、閑適、恬淡、迷戀、熱愛、憂愁、寂寞、傷感、孤獨、煩悶、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三、定主旨

即確定詩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這是詩歌創作的核心,同時也是詩歌鑒賞的核心。

詩歌的思想內容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懷古傷今、反對戰爭、追求和平、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念親、相知相親、別恨離愁等。

(7)眺望詩詞鑒賞擴展閱讀

特點

詩歌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

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它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詩歌的內容是社會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詩歌有豐富的感情與想像。

(3)詩歌的語言具有精練、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等特點。

(4)詩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且分行主要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

『捌』 古詩鑒賞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廬山,當時是佛教、道教雲集的勝地。

(1)這首詩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一、二句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對於第一句是極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堅決地轉折。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閑的緣由。五---八句細致的描寫採菊的過程,並以所見寫心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兩句抒發感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2)歷來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有認為「悠然見南山」好的,也有認為「悠然望南山 」好的。「見」字好,「見」更能顯示出詩人採菊時,未留心、不經意間與廬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態,從而標志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於塵雜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識地凝目眺望,更能寄託詩人對僧道雲集的廬山勝地一往情深的嚮往,是詩人隱逸思想的真實外化,體現著藝術形式服從於思想內容的創作原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 詩語言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渲染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

2、有人評價「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兩句詩在全詩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這三四句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詩的直抒胸臆 ,顯得深沉含蓄。 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家鄉的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詩人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少一人」的缺憾更須體貼。這正是這兩句的出乎常情之處,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餘味無窮。

希望可以幫到你!

『玖』 10首古詩及鑒賞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廬山,當時是佛教、道教雲集的勝地。

(1)這首詩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一、二句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對於第一句是極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堅決地轉折。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閑的緣由。五---八句細致的描寫採菊的過程,並以所見寫心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兩句抒發感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2)歷來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有認為「悠然見南山」好的,也有認為「悠然望南山 」好的。「見」字好,「見」更能顯示出詩人採菊時,未留心、不經意間與廬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態,從而標志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於塵雜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識地凝目眺望,更能寄託詩人對僧道雲集的廬山勝地一往情深的嚮往,是詩人隱逸思想的真實外化,體現著藝術形式服從於思想內容的創作原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 詩語言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渲染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

2、有人評價「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兩句詩在全詩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這三四句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詩的直抒胸臆 ,顯得深沉含蓄。 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家鄉的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詩人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少一人」的缺憾更須體貼。這正是這兩句的出乎常情之處,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餘味無窮。

『拾』 古詩詞鑒賞

思念親友:

《度大庾嶺》
宋之問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
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山雨初含霽,江雲欲變霞。
但令歸有日,不敢問長沙。

跋山涉水,畏途萬里,咬著牙過來了。登上大庾嶺,感情又掀起一個新的更高的波峰。大庾嶺在古人心目中是腹地和南部邊陲的分野,是文明和蠻荒的界限。此去身陷邊鄙,禍福難科,家阻萬山,賦歸無期。瞻前顧後,憶往思來,怎不百感交集,涕淚交進?本詩劈頭就寫道:「度嶺方辭國」。一般解釋為:方才辭別國門,就來到了大庾嶺。這樣太平淡、太無味了,沒有把詩人的感情表現出來.應該是:在度大庾嶺的時刻,我才突然感到了去國辭朝的深切痛苦。作者另有《早發大庾嶺》一詩寫道:「出門怨別家,登嶺恨辭國」,可以作為佐證。站在高高的山嶺上,此刻還能望長安於日下,指故里於雲間,而「明朝望鄉處,應見嶺頭梅」(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其它全被山嶺遮住了。因此,要抓緊時機,「停軺一望家」,停下車來,滯留山頭,深情地向家園方向望一次,再望一次。正在猶豫不前、眷顧家國時,又有南來的大雁、嶺北的梅花觸動他的情思。

閨中懷人: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這首詩,描述了閨中少婦對邊關丈夫的強烈思念之情。詩人沒有從正面細致地去刻劃秦中少婦如何思念在燕地戍守的丈夫,而是以春光起興,又像春光抒情。一開始即以兩地春景的不同,作為思婦懷人的環境和觸發點。秦中春早,桑葉已經翠綠,柔枝一垂;遙想燕地春遲,芳草才吐葉。此情此景,很自然地勾起濃重的相思之情,於是更進一步地想像丈夫也會因見邊地春色,觸動深切思家的情懷。兩地相憶,思苦情深,到了「斷腸」的地步。這樣別出心裁的描寫,把閨中思婦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更加深曲感人。懷人而人不歸,只有不相識的春風闖入閨中,汪種難以驅散的哀怨之情縈繞胸際,所以反詰春風,這不僅在藝術表現上十分新巧,而且更加突出了思婦忠貞純潔的思想感情。全詩藉助再造想像,由一女之思,構置兩地之念,並以看似無理之語,妙傳不盡思情。

私旅愁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面。「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朴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離愁: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懷古詠史: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開篇即景抒情,時越古今,地跨萬里,把傾注不盡的大江與名高累世的歷史人物聯系起來,布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時間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洶涌奔騰,又使人想見風流人物的卓犖氣概,並將讀者帶入歷史的沉思之中,喚起人們對人生的思索,氣勢恢宏,筆大如櫞。接著「故壘」兩句,點出這里是傳說中的古赤壁戰場,借懷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筆極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詞題,又是為下闋緬懷公瑾預伏一筆。以下「亂石」三句,集中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雲霄,洶涌的駭浪猛烈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這種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於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煞拍二句,總束上文,帶起下片。「江山如畫」,這明白精切、脫口而出的贊美,是作者和讀者從以上藝術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偉畫卷中自然得出的結論。下片則由「遙想」領起五句,集中筆力塑造青年將領周瑜的形象。作者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挑選足以表現人物個性的素材,經過藝術集中、提煉和加工,從幾個方面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據史載,建安三年,東吳孫策親自迎請二十四歲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將」的職銜,並同他一齊攻取皖城。周瑜娶小喬,正在皖城戰役勝利之時,其後十年他才指揮了有名的赤壁之戰。

建功報國:
滿江紅
岳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同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是一首氣壯山河、傳誦千古的名篇。表現了作者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岳飛率軍從襄陽出發北上,陸續收復了洛陽附近的一些州縣,前鋒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舉收復中原,直搗金國的老巢黃龍府(今吉林農安,金故都)之勢。但此時的宋高宗一心議和,命岳飛立即班師,岳飛不得已率軍加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機,收復失地、洗雪靖康之恥的志向難以實現,在百感交集中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滿江紅》詞。生於北宋末年的岳飛,親眼目睹了華夏的山河破碎,國破家亡,他少年從軍,以「精忠報國」、「還我山河」的已任。轉站各地,艱苦鬥爭,為的是「收拾舊山河」。這首詞所 抒寫的即是這種英雄氣。上片通過憑欄眺望,抒發為國殺敵立功的豪情,下片表達雪恥復分,重整乾坤的壯志。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了少年路雲和月,莫等灑、白了了少年頭,空悲切。「三十」兩句,自傷神州未復,勸人及時奮起,可為千古箴銘,而「八千里路」嚴峻激烈的復國征戰,尚露熱血之奮搏,遂以「莫等閑」自我激勵,實現其驅除胡虜,復我河山之壯志。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