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小松杜荀鶴古詩拼音

小松杜荀鶴古詩拼音

發布時間: 2021-02-27 02:25:06

㈠ 小松杜荀鶴古詩的題材

《小松》是唐代詩人杜荀鶴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借松寫人,托物諷喻,詩專中字里行間充滿理趣,耐人尋味屬。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表達了詩人雖然才華橫溢,但由於出身貧窮而不受賞識的憤懣以及不滿之情。
小松
自小刺頭深草里,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
直待凌雲始道高。

㈡ 小松 杜荀鶴

漸:逐漸,一點一點地
凌:超出,高於
始:才,開始
道:說,稱
小松
作者版:
杜荀鶴權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①。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首高②。
題解:
高大凌雲的松樹,在其幼小時,長在茂密的草叢里,跟小草荊棘差不多,所以不為人所認識,所看重。真到它們長成參天大樹,人們才看得見,才說其高。詩人藉此說明:卓有才乾的人,當其才能還未顯露出來時,往往不會為人所賞識;待到取得成功,一鳴驚人,人們才刮目相看,稱賞不己。這從側面批評了對待人才問題上的世俗眼光。
注釋:
①、刺頭:指長滿松針的小松苗。蓬蒿:蓬草,蒿草。泛指雜草。
②、凌雲木:指長高大了的松樹。待:等到。始道:才說。

㈢ <<小松》,古詩 唐 杜荀鶴

小 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 直待凌雲始道高。 這首小詩借松寫人,托物諷喻,寓意深長。 松,樹木中的英雄、勇士。數九寒天,百草枯萎,萬木凋零,而它卻蒼翠凌雲,頂風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雲巨松是由剛出土的小松成長起來的。小松雖小,即已顯露出必將「凌雲」的苗頭。《小松》前兩句,生動地刻畫出這一特點。 「自小刺頭深草里」──小松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沒在「深草里」。但它雖小而並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它不低頭,而是「刺頭」──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一個勁地向上沖刺,銳不可當。那些弱不禁風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敵的。「刺頭」的「刺」,一字千鈞,不但准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而且把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斗的精神,活脫脫地勾畫出來了。一個「刺」字,顯示出小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隨著時間的推進,它必然由小轉大。不是么?── 「而今漸覺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類中長得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腳底下,可現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當然更不在話下。這個「出」字用得精當,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轉大、發展變化的情景,而且在結構上也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結果,也是未來「凌雲」的先兆。事物發展總是循序漸進,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從「刺頭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漸覺」。「漸覺」說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誰「漸覺」的呢?只有關心、愛護小松的人,時時觀察、比較,才能「漸覺」;至於那些不關心小松成長的人,視而不見,哪能談得上「漸覺」呢?故作者筆鋒一轉,發出深深的慨嘆: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這里連說兩個「凌雲」,前一個指小松,後一個指大松。大松「凌雲」,已成事實,稱贊它高,並不說明有眼力,也無多大意義。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能識別出它就是「凌雲木」,而加以愛護、培養,那才是有識見,才有意義。然而時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識」字,故詩人感嘆道:眼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看成是棟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於「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砍殺啊!這些小松,和韓愈筆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千里馬,不是遭到同樣悲慘的命運嗎? 杜荀鶴出身寒微,雖然年青時就才華畢露,但由於「帝里無相識」(《辭九江李郎中入關》),以至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埋沒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由於詩人觀察敏銳,體驗深切,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描寫和議論,詩情和哲理,幽默和嚴肅,在這首詩中得到有機的統一,字里行間,充滿理趣,耐人尋味。 (何慶善)

㈣ 古詩《小松》作者杜荀鶴採用了怎樣的寫

古詩《小松》作者杜荀鶴採用借松寫人,托物諷喻,寓意深長.眼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視為棟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於「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砍殺。寫作手法是托物言志。

㈤ 古詩小松的翻譯

【小松】 唐五代-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回,
直待凌雲始道答高。

松樹苗自小便埋在深深的草叢里,
到現在漸漸地長了出來,長得比蓬蒿還高。
常人不認識這長大可以高過雲彩的樹木,
只有等到它真的長成了參天大樹,才會稱贊它的高。

㈥ 小松杜荀鶴覺讀音

漸:逐漸,復一點一制點地
凌:超出,高於
始:才,開始
道:說,稱
小松
作者: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①。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首高②。
題解:
高大凌雲的松樹,在其幼小時,長在茂密的草叢里,跟小草荊棘差不多,所以不為人所認識,所看重。真到它們長成參天大樹,人們才看得見,才說其高。詩人藉此說明:卓有才乾的人,當其才能還未顯露出來時,往往不會為人所賞識;待到取得成功,一鳴驚人,人們才刮目相看,稱賞不己。這從側面批評了對待人才問題上的世俗眼光。
注釋:
①、刺頭:指長滿松針的小松苗。蓬蒿:蓬草,蒿草。泛指雜草。
②、凌雲木:指長高大了的松樹。待:等到。始道:才說。

㈦ 小松+杜荀鶴 唐(古詩)

【小松】

自小刺頭深草里,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
直待凌雲始道高。

【出處】:
唐五代-杜荀鶴

詩歌杜荀鶴蠶拼音版

蠶婦

作者抄:杜荀鶴

粉色全無襲飢色加

fěn sè quán wú jī sè jiā

豈知人世有榮華

qǐ zhī rén shì yǒu róng huá

年年道我蠶辛苦

nián nián dào wǒ cán xīn kǔ

底事渾身著薴麻

dǐ shì hún shēn zhuó zhù má

㈨ 小松 杜荀鶴 譯文

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到現在才發現已經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許多。那些人當時不識得可以高聳入雲的樹木,直到它高聳入雲,人們才說它高。

原文:

小松

【作者】杜荀鶴【朝代】唐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小松》借松寫人,托物諷喻,寓意深長。

松,樹木中的英雄、勇士。數九寒天,百草枯萎,萬木凋零,而它卻蒼翠凌雲,頂風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雲巨松是由剛出土的小松成長起來的。小松雖小,即已顯露出必將「凌雲」的苗頭。《小松》前兩句,生動地刻畫出這一特點。

(9)小松杜荀鶴古詩拼音擴展閱讀:

大松凌雲,已成事實,稱贊它高,並不說明有眼力,也無多大意義。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果能識別它就是「凌雲木」,而加以愛護、培養那才是有識見,才有意義。

然而時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見識,所以詩人感嘆說:眼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看作棟梁之才的,有多少小松由於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砍殺啊!這些小松,和韓愈筆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千里馬,不是遭到同樣悲慘的命運嗎?

杜荀鶴出身寒微,雖然年青時就才華畢露,但由於「帝里無相識」(《辭九江李郎中入關》),以至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埋沒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由於詩人觀察敏銳,體驗深切,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詩情與哲理,幽默和嚴肅,在這首詩里得到有機的統一,字里行間,充滿理趣,耐人尋味。

㈩ 要杜荀鶴的《小松》的注釋,

漸:逐漸,復一點一點地
凌:超出制,高於
始:才,開始
道:說,稱
刺頭:指長滿松針的小松苗。
蓬蒿:蓬草,蒿草。泛指雜草。
凌雲木:指長高大了的松樹。
待:等到。始道:才說。

小松
作者: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首高。

譯文:
高大凌雲的松樹,在其幼小時,長在茂密的草叢里,跟小草荊棘差不多,所以不為人所認識,所看重。真到它們長成參天大樹,人們才看得見,才說其高。

題解:
詩人藉此說明:卓有才乾的人,當其才能還未顯露出來時,往往不會為人所賞識;待到取得成功,一鳴驚人,人們才刮目相看,稱賞不己。這從側面批評了對待人才問題上的世俗眼光。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