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岕的古詩詞
1. 與芥有關的古詩文意象
子孫視之不甚惜復,舉以予人制,如棄草芥。——宋· 蘇洵《六國論》
天地之行,芥苦味也。——《春秋繁露》
膾,春用蔥,秋用芥。——《禮記·內則》
芥為之舟。——《莊子·逍遙游》
似尋針芥。——《聊齋志異·促織》
無乖崖老,一洗芥蒂胸。——蘇軾《送路都曹》
2. 關於採茶的詩句
1、《詠貢茶》元——林錫翁
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瓊芽。
武夷真是神仙境,已產靈芝又產茶。
譯文:春天來了,但大自然中的草木不敢先開花;茶樹上長出來名貴的花蕾,終於到採摘茶芽的時候啦。武夷山真是個神仙的境地呀;這里不僅盛產名貴的靈芝,更有這名貴的茶中奇琶。
2、《即目》唐——李商隱
小鼎煎茶麵曲池,白須道士竹間棋。
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
譯文:小的鼎煎茶麵對曲江池,一個留著白鬍子的道士下棋,搖書扇。誰寫在破蒲葵扇上,上面記著南塘移動樹的一天的事。
3、《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唐——靈一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
岩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譯文:山野泉水的聲音與裊裊炊煙在白雲間飄盪,坐在這我深愛著的山裡飲著香茶。那岩石上系著的小船也不忍離去,要和流動著的清澈的溪水一起到傍晚。
4、《湖州歌九十八首》宋——汪元量
江頭楊柳舞婆娑,萬馬成群嚙短莎。
北客醉中齊拍手,隔船又唱採茶歌。
譯文:楊柳在江邊飛舞,萬馬成群在吃草。客人已經喝醉,隔著船兒唱著那採茶的歌謠。
5、《憶秦娥·遊人絕》宋——劉克庄
遊人絕。綠陰滿野芳菲歇。
芳菲歇。養蠶天氣,採茶時節。
枝頭杜宇啼成血,陌頭楊柳吹成雪。
吹成雪。淡煙微雨,江南三月。
譯文:遊人已經很少了。綠草如茵,花兒已經開過了時節。正是養蠶和採茶的時候。杜鵑在枝頭啼叫,柳絮如雪般紛飛。煙雨蒙蒙的天氣正是江南的三月。
3. 採茶的詩有哪些
1、《詠貢茶》元——林錫翁
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瓊芽。
武夷真是神仙境,已產靈芝又產茶。
譯文:春天來了,但大自然中的草木不敢先開花;茶樹上長出來名貴的花蕾,終於到採摘茶芽的時候啦。武夷山真是個神仙的境地呀;這里不僅盛產名貴的靈芝,更有這名貴的茶中奇琶。
2、《即目》唐——李商隱
小鼎煎茶麵曲池,白須道士竹間棋。
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
譯文:小的鼎煎茶麵對曲江池,一個留著白鬍子的道士下棋,搖書扇。誰寫在破蒲葵扇上,上面記著南塘移動樹的一天的事。
3、《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唐——靈一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
岩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譯文:山野泉水的聲音與裊裊炊煙在白雲間飄盪,坐在這我深愛著的山裡飲著香茶。那岩石上系著的小船也不忍離去,要和流動著的清澈的溪水一起到傍晚。
4、《湖州歌九十八首》宋——汪元量
江頭楊柳舞婆娑,萬馬成群嚙短莎。
北客醉中齊拍手,隔船又唱採茶歌。
譯文:楊柳在江邊飛舞,萬馬成群在吃草。客人已經喝醉,隔著船兒唱著那採茶的歌謠。
5、《憶秦娥·遊人絕》宋——劉克庄
遊人絕。綠陰滿野芳菲歇。
芳菲歇。養蠶天氣,採茶時節。
枝頭杜宇啼成血,陌頭楊柳吹成雪。
吹成雪。淡煙微雨,江南三月。
譯文:遊人已經很少了。綠草如茵,花兒已經開過了時節。正是養蠶和採茶的時候。杜鵑在枝頭啼叫,柳絮如雪般紛飛。煙雨蒙蒙的天氣正是江南的三月。
4. 關於芥子的詩詞
《周元吉蟠室詩》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天下有廣居,非阿房建章,賓餞日及月,闔專辟陰與陽。屬
山川坦然平,何者為藩牆,孔公暨瞿聃,同坐此道場。
哀哉世日隘,肝膽分界疆,蹙縮戰蝸角,崎嶇走羊腸。
周先早得道,所證非復常。
小室古城隅,宛如野僧房,能容人天眾,雜沓來燒香,三萬二千人,各據獅子床。
實際正如此,切忌錯商量。
須彌芥子話,今夕當舉揚。
《役誠齋》
年代: 宋 作者: 劉過
夫子聲名號浙西,作成文士欲何為。
達人胸次元無翳,芥子須彌我獨知。
《和子瞻和陶淵明雜詩十一首》
年代: 宋 作者: 蘇轍
吾兄昔在朝,屢欲請會稽。
誓將老陽羨,洞天隱蒼崖。
時事乃大謬,寧復守此懷。
區區芥子中,豈有兩須彌。
舉眼即見兄,何者為別離。
尻輿駕神馬,孰為策與羈。
弭節過蓬萊,海波看增虧。
5. 有關「採茶」的詩句有哪些
有關「採茶」的詩句有:
1、雲暖採茶來嶺北
唐
杜牧
《秋晚懷茅山石涵村舍》
2、採茶非采菉
唐
皇甫冉
《送陸鴻漸棲霞寺採茶》
3、採茶時節
宋
劉克庄
《憶秦娥·遊人絕》
4、春山攜妓採茶時
唐
劉禹錫
《洛中送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五首》
5、採茶尋遠澗
唐
張籍
《寄友人》
6、採茶溪路好
唐
姚合
《寄楊工部,聞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
7、採茶溪樹綠
唐
溫庭筠
《贈隱者》
8、雲島採茶常失路
唐
方干
《初歸鏡中寄陳端公》
9、採茶飲之生羽翼
唐
皎然
《飲茶歌送鄭容》
10、山僧又是採茶時
唐
皎然
《顧渚行寄裴方舟》
11、前日採茶我不喜
清
乾隆
《觀採茶作歌》
12、率緣供覽官經理;今日採茶我愛觀
清
乾隆
《觀採茶作歌》
13、無事迴避出採茶
清
乾隆
《觀採茶作歌》
14、竹間行復採茶時
宋
蘇軾
《徐君猷輓詞》
15、採茶歌里春光老
宋
陸游
《初夏喜事》
16、秋深始採茶
宋
陸游
《幽事絕句》
17、小兒提筐來採茶
宋
艾性夫
《田家詞》
18、採茶驚雉鷓
宋
蔡交
《洋州》
19、採桑已閑當採茶
宋
范成大
《夔州竹枝歌九首》
20、採茶斸葯呼鄰翁
宋
方回
《次前韻將歸隱黃山》
21、採茶洗菜踏溪雲
宋
方回
《雖然吟五首》
22、人漸採茶登隴阜
宋
李曾伯
《午行即事》
23、就樹採茶烹
宋
李宗諤
《詠華林書院》
24、謬作採茶官
宋
梅堯臣
《春陰》
25、正值採茶時
宋
梅堯臣
《送江學士睦州通判》
26、今年太守採茶來
宋
梅堯臣
《依韻和劉原甫舍人楊州五題其一時會堂二首》
27、採茶機對機
宋
釋可湘
《偈頌一百零九首》
28、採茶尋遠澗
宋
釋紹嵩
《山居即事》
29、採茶莫掣葉
宋
宋自遜
《蓮》
30、空山人採茶
宋
王西澗
《句》
31、紅裙半採茶
宋
仙村人
《春日田園雜興》
32、採茶武夷溪
宋
熊禾
《茶荔謠》
33、綠蘿林里採茶去
宋
朱真靜
《入山采葯遇異人》
34、人自採茶忙
明
蔡羽
《與陸無蹇宿資慶寺》
35、唱歌採茶山上去
明
沈周
《西山有虎行》
36、僻塢春風唱採茶
明
湯顯祖
《即事寄孫世行呂玉繩二首》
37、借問採茶女
明
湯顯祖
《雁山迷路》
38、香風正採茶
明
吳鼎芳
《寄趙凡夫》
39、冬種蔓菁春採茶
明
楊慎
《竹枝詞(九首)》
6. 帶林的詞語
帶有「林」字的詞語,例如:樹林,森林,林間小路。
林下風氣,成語,指女子態度嫻雅、舉止大方。林下,指幽僻之境;風氣:風度。
7. 有關採茶的古詩詞
茶與詩詞——元、明、清茶葉詩詞
作者:錢時霖 來源:《中國茶經》
元、明、清各個時期,除了有茶詩、茶詞之外,還增加一個新品種,即以茶為題材的曲,尤其是元曲,最為盛行。
(1)元代
這個朝代時期不是太長,而且崇尚武功,「只識彎弓射大雕」。所以比之唐宋,詠茶的詩詞人要少得多。
元代的詠茶詩人有耶律楚材、虞集、洪希文、謝宗可、劉秉忠、張翥、袁桷、黃庚、薩都剌、倪瓚、李謙亨、馬臻、李德載、仇遠、李俊民、郭麟孫等。
①元代的茶葉詩詞體裁 有古詩、律詩、絕句。並出現一個新品種:元曲。
古詩 如袁桷的《煮茶圖並序》、洪希文的《煮土茶歌》。
律詩 如耶律楚材的《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這首律詩的七首詩,都用了茶、車、芽、賒、霞的幾個韻寫成,別有風味:第一首:「積年不啜建溪茶,心竅黃塵塞五車。碧玉甌中思雪浪,黃金碾畔憶雷芽。盧仝七碗詩難得,諗老三甌夢亦賒。敢乞君侯分數餅,暫教清興繞煙霞。」
第七首:「啜罷江南一碗茶,枯腸歷歷走雷車。黃金小碾飛瓊雪,碧玉深甌點雪芽。筆陣陳兵詩思勇,睡魔卷甲夢魂賒。精神爽逸無餘事,卧看殘陽補斷霞。」
絕句 有馬臻的《竹窗》、虞集的《題蘇東坡墨跡》等。
元曲 元代盛行元曲,因此茶也就進入了這個領域,如李德載的《喜春來,贈茶肆》小令十首,節錄如下:
一、茶煙一縷輕輕揚,攪動蘭膏四座香,烹煎妙手勝維揚。非是謊,下馬試來嘗。
七、兔毫盞內新嘗罷,留得余香滿齒牙,一瓶雪水最清佳。風韻煞,到底屬陶家。
十、金芽嫩采枝頭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間無。君聽取,聲價徹皇都。
②元代茶葉詩詞題材 亦有名茶、煎茶、飲茶、名泉、茶具、採茶、茶功等。
名茶詩 有虞集的《游龍井》詩。這首詩把龍井與茶連在一起,被認為是龍井茶的最早記錄。「徘徊龍井上,雲氣起晴畫。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坐我薝葡中,余香不聞嗅。但見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嗽。」
詩中提到該茶為雨前茶(不取穀雨後),香味強烈(如薝葡,即梔子花那樣的香氣)。龍井泉水也很清美,你瞧!青翠的群山映照在瓢水中(但見瓢中清,翠影落群岫)。
此外,有劉秉忠的《嘗雲芝茶》詩,李俊民的《新樣團茶》詩等。
煎茶詩 有仇遠的《宿集慶寺》詩:「旋烹紫筍猶含籜」。謝宗可的《雪煎茶》詩:「夜掃寒英煮綠塵」。
飲茶詩 有吳激的《偶成》詩:「蟹湯負盞斗旗槍」。
名泉詩 有郭麟孫的《游虎丘》詩:「試茗汲憨井」。
茶具詩 有謝宗可的《茶筅》詩。
採茶詩 仇遠詩:「自摘青茶未展旗」
茶功詩 耶律楚材詩:「頓覺衰叟詩魂爽,便覺紅塵客夢賒」。
(2)明代
明代初期,社會經濟曾有過一個比較繁榮的局面,但在茶葉詩詞的發展上,明代未能達到唐、宋的高度。寫過茶詩的詩人,主要的有謝應芳、陳繼儒、徐渭、文徵明、於若瀛、黃宗羲、陸容、高啟、袁宏道、徐禎卿、徐賁、唐寅等。
①茶葉詩詞體裁 不外乎古詩、律詩、絕句、竹枝詞、宮詞和茶詞等。
古詩 陳繼儒有《試茶》四言古詩一首:
綺陰攢蓋,靈草試奇。竹爐幽討,松火怒飛。水交以淡,茗戰而肥。綠香滿路,永日忘歸。
律詩 如居節的《雨後過雲公問茶事》詩(五律)。
絕句 如徐禎卿的《煎茶圖》、《秋夜試茶》等。
竹枝詞 王稚登有《西湖竹枝詞》:
山田香土赤如泥,上種梅花下種茶。茶綠采芽不採葉,梅多論子不論花。
宮詞 金嗣孫有《崇禎宮詞》一首:
雉尾乘雲啟鳳樓,特宣命婦拜長秋。賜來穀雨新茶白,景泰盤承宣德甌。
茶詞 有王世貞的《解語花——題美人捧茶》,王世懋的《蘇幕遮——夏景題茶》等。
②茶葉詩詞題材 有名茶、茶聖陸羽、煎茶、飲茶、名泉、採茶、造茶、茶功等。
名茶詩 以詠龍井茶最多,如於若瀛的《龍井茶》、屠隆的《龍井茶》、吳寬的《謝朱懋恭同年寄龍井茶》等。其他如餘姚瀑布茶(黃宗羲的《餘姚瀑布茶》詩)、虎丘茶(徐渭的《某伯子惠虎丘茗謝之》)、石埭茶(徐渭的《謝鍾君惠石埭茶》)、陽羨茶(謝應芳的《陽羨茶》)、雁山茶(章元應的《謝潔庵上人惠新茶》)、君山茶(彭昌運的《君山茶》)等。
茶聖陸羽詩 韓奕《山院》詩有:「入社陶公寧止酒,品茶陸子解煎茶」。詹同《寄方壺道人》詩:「卧雲歌酒德,對雨看茶經」。
煎茶詩 有文徵明的《煎茶》,謝應芳的《寄題無錫錢仲毅煮茗軒》等。
飲茶詩 如王世貞的《試虎丘茶》,王德操的《謝人試茶》等。
名泉詩 主要是吟惠山泉,如文徵明詩:「穀雨江南佳節近,惠山泉下小船歸。」謝應芳詩:「三百小團陽羨月,尋常新汲惠山泉。」吳寬有《飲玉泉》詩:「龍唇噴薄凈無腥,純浸西南萬疊青。地底洞名凝小有,江南名泉類中泠。御廚絡繹馳銀瓮,僧寺分明枕玉屏……。」此系指「北京玉泉」。清代乾隆皇帝認為水質輕重是評定泉水好壞的標准。他曾下旨特製一隻小型銀斗,用它秤量過國內許多名泉水,結果是北京玉泉名列首位。乾隆並特地撰寫了《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
茶具詩 煮茶用茶爐、石爐、竹爐,運輸茶用山籠。唐寅《題畫》詩:「春風修禊憶江南,酒榼茶爐共一擔。」魏時敏《殘年書事》詩:「待到春風二三月,石爐敲火試新茶。」陳繼儒詩:「竹爐幽討。」高啟《送芒湖州》詩:「山籠輸茶至,溪船摘芰行。」
採茶詩 有高啟的《採茶詞》等。
造茶詩 高啟的《過山家》:「隔崦人家午焙茶」。
茶功詩 高啟的《茶軒》詩:「不用醒吹魂,幽人自無睡。」 潘允哲的《謝人惠茶》詩:「冷然一啜煩襟滌,欲御天風弄紫霞。」
其他詩 有陸容的《送茶僧》等。
(3)清代
寫過茶葉詩詞的主要有曹廷棟、陳章、張日熙、曹雪芹、何紹基、龔自珍、愛新覺羅·弘歷(乾隆皇帝)、鄭爕、高鶚、陸廷燦、汪巢林、顧炎武等人。
①茶葉詩詞體裁 有古詩、律詩、絕句、竹枝詞、茶詞,還有「道情」等。
古詩 如杜芥的《永寧寺試泉》(五古)等。
律詩 如屈大均的《西樵作》(五律),顧炎武的《大同西口雜詩》(五律)等。
絕句 如楊大郁的《敲冰煮茶》,胡虞越的《敲冰煮茶》等。
竹枝詞 如鄭爕所作的《竹枝詞》,是一首愛情詩,通過吃茶表示了一個女子對一個小夥子的深情的愛: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閑時來吃茶。黃土築牆茅蓋屋,門前一樹紫荊花。
茶詞 鄭爕有《滿庭芳——贈郭方儀》詞一首:……寒窗里,烹茶掃雪,一碗讀書燈。
道情 道情為曲藝的一個類別,其特點是以唱為主,以說為輔,也有隻唱不說的。鄭爕作有「道情十首」,其中第二首提到茶:「……黑漆漆蒲團打坐,夜燒茶爐火通紅」。
②茶葉詩詞題材 有名茶、茶聖陸羽、煮茶、飲茶、名泉、茶具、採茶、造茶、茶園、茶功等等。
名茶詩 以詠龍井茶最多,乾隆皇帝南巡到杭州西湖,寫下了四首詠龍井茶詩:《觀採茶作歌(前)》、《觀採茶作歌(後)》、《坐龍井上烹茶偶成》、《再游龍井作》。其次有武夷茶(陸廷燦的《詠武夷茶》)、鹿苑茶(僧全田的《鹿苑茶》)、碧螺春(無名氏作)、岕茶(宋佚的《送茅與唐入宜興制秋岕》)、松蘿茶(鄭爕詩)、工夫茶(王步蟾的《工夫茶》)等。
茶聖陸羽詩 「桑薴傳舊有經」(陸廷燦詩)。「黃泥小灶茶烹陸,白雨幽窗字學顏」(鄭爕《贈博也上人》)。
煎茶詩 有王貴一的《觀仲儒熹儒煮茗》、杜浚的《弘濟寺尋蒲庵》等。
飲茶詩 有杜浚的《北山啜茗》、《落木庵同蒲道人啜茗》等。
名泉詩 清人們已不太注重千里取名泉水,所以從茶詩看到的常常是山泉、冰、雪水等。「雪罷寒星出,山泉夜煮冰」(杜浚《北山啜茗》)。「煮冰如煮石,潑茶如潑乳」(胡虞逸《敲冰煮茶》)。「卻喜侍兒知試茗,掃將新雪及時烹」(曹雪芹《紅樓夢·四時即事·冬夜即事》)等。
茶具詩 鄭爕《李氏小園三首之三》:兄起掃黃葉,弟起烹秋茶……杯用宣德瓷,壺用宜興砂。
採茶詩 陳章、張日熙均各有一首《採茶歌》。詩中表示對採茶的勞動人民寄於深切的同情。
催貢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蓮心,誰知儂比蓮心苦(陳章詩)。布裙紅出儉梳妝,茶事將登蠶事忙。玉腕薰爐香茗洌,可憐不是採茶娘(張日熙詩)。
造茶詩 宋佚的《送茅與唐入宜興制秋岕》:「煙暖焙茶香」。岕為荈茶,唐代的顧渚紫筍茶發展到明清時代出現了岕茶這個新品種,秋岕即秋季的岕茶。
茶園詩 屈大鈞的《西樵作》:「絕頂人皆住,茶田滿一山。」曹廷棟有《種茶子歌》:「槐根劚泥淺作坎,下子繼以大麥摻。糠秕雜土層覆之,要令生意交相感」。它表明了茶子與大麥混播的一種種茶子的方法。這是研究我國古代茶樹播種方法的一份好材料。
茶功詩 高鶚有《茶》詩,他運用了許多典故來闡明茶的功用,讀之覺得詩味無窮。
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後,寒夜客來時。漱齒濃消酒,澆胸清入詩。樵青與孤鶴,風味爾偏宜。
本回答由網友推薦
8. 與採茶有關的詩句
《秋晚懷茅山石涵村舍》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十畝山田近石涵,村居風俗舊曾諳。
簾前白艾驚春燕,籬上青桑待晚蠶。
雲暖採茶來嶺北,月明沽酒過溪南。
陵陽秋盡多歸思,紅樹蕭蕭覆碧潭。
《贈隱者》
年代: 唐 作者: 溫庭筠
茅堂對薇蕨,爐暖一裘輕。醉後楚山夢,覺來春鳥聲。
採茶溪樹綠,煮葯石泉清。不問人間事,忘機過此生。
《徐君猷輓詞》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一舸南遊遂不歸,清江赤壁照人悲。
請看行路無従涕,盡是當年不忍欺。
雪後獨來栽柳處,竹間行復採茶時。
山城散盡樽前客,舊恨新愁只自知。
《送江學士睦州通判》
年代: 宋 作者: 梅堯臣
涉淮淮水淺,泝溪溪水遲。
君到桐廬日,正值採茶時。
試問嚴陵跡,今復有誰知。
《夔州竹枝歌九首》
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
白頭老媼篸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
背上兒眠上山去,採桑已閑當採茶。
9. 「芥舟只合在坳堂」出自哪一首詩詞
出處:
《和參寥》 蘇軾
芥舟只合在坳堂,紙帳心期老孟光。
不道山人今忽去,曉猿啼處月茫茫。
10. "蒹芥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徊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作何解釋
【譯文】:
蘆葦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結為霜。
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一邊。
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漫長。
逆流尋找她,彷彿走到水中間。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1。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2。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3。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4。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5。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6。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7。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8.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9。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10。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11。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12。
【注釋】:
1、蒹(音尖jiān):草本植物,蘆葦一類的草,又名荻。葭(音加jiā):初生的蘆葦。蒼蒼:鮮明貌。《傳疏》:「蒹葭,即萑(環huán)葦之未秀者。」 《毛傳》:「蒼蒼,盛也。」為:此處指凝結成。
2、所謂:所念。伊:是、這人、那個彼。方:邊。在水一方:就是說在水的另一邊。
3、溯(音素sù):逆水而行。洄(音回hui):水流迴旋,此處指彎曲的河道。從:就。阻:難。
4、游:水游。宛:可見貌,猶言「彷彿是」。
5、萋萋:猶「蒼蒼」。晞(西xī):干。
6、湄(梅méi):水草相接之處,即岸邊。
7、躋(音積jī):上升,指道路陡起。
8、坻(音遲chí):露出水面的小沙洲。
9、采采:茂盛的樣子。一說鮮明的樣子。
10、涘(似sì):水邊。
11、右:古讀為「已」,迂迴彎曲。
12、沚(音址zhǐ):水中小塊沙洲。
【譯文】:
蘆葦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結為霜。
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一邊。
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漫長。
逆流尋找她,彷彿走到水中間。
蘆葦初生茂盛,白色露水還沒干。
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坡陡。
逆流尋找她,彷彿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蘆葦初生鮮艷,白色露水還沒完。
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頭。
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道路艱難又曲折。
逆流尋找她,彷彿走到水中的沙洲。
【歷代詩評】:
《毛詩序》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
崔述《讀風偶識》
《蒹葭》,亦好賢詩也。……平王東遷,地沒於戎,秦雖得而有之,而所聽信者寺人,而經營者甲兵,征戰而不復以崇禮樂敦教化為務。人材風俗,於是大變。然以地為周之舊也,故猶有守道之君子,能服習先王之教者;見其政變於上,俗移於下,是以深自韜晦,入山惟恐不深。詩人雖知其賢,而亦知其不適於當世之用,是以反復嘆美而不勝其惋惜之情。
方玉潤《詩經原始》
三章只一意,特換韻耳。其時首章已成絕唱。古人作詩,多一意化為三迭,所謂一唱三嘆,佳者多有餘音。玩其詞雖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實求之而不遠,思之而即至者,特無心以求之,則其人倜乎遠矣。
王國維《人間詞話》
《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頗近之。但一灑落,一悲壯耳。
錢鍾書《管錐篇》
「企慕情境。」
【淺析】:
《蒹葭》是《詩經》中表現「朦朧美」的名篇。可能是寫一個男子傾心於一個女性,表現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這首詩和《關雎》都可以看作愛情詩,但是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表現手法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
《關雎》一詩著重於「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夥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伊人正姍姍而來,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尋,伊人彷彿就在不遠處的水中陸地上,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情感狀態。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寫主人公的形象,則著力寫他的遠望。一開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邊,向對岸望去,看到他所愛慕的那個姑娘正向水邊走來,心裡很高興;可不久,蘆葦擋住了他的視線,看不到她了。他以為那姑娘正向上遊走去,也就沿著河岸向上走;走了長長的一段艱難而又曲折的路,卻依舊是什麼也沒有看見。他不灰心,又折回來去追尋她,最後終於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個小洲上;這時他內心便充滿了喜悅。十分明顯,主人公跟那姑娘並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遠地望見她,便感到心滿意足。這種愛是「朦朧」的,它的動人之處也正在於「朦朧」和距離感。
【賞析】:
《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對這首懷人詩,歷來解說不一。有人認為作者在思念戀人,詩的主旨是寫愛情;有人說是詩人借懷友諷刺秦襄公不能禮賢下士,致使賢士隱居、不肯出來做官;也有人說作者就是隱士,此詩乃明志之作。我們細味詩意,詩中並未明確顯示男女戀情,況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難判定。說它是諷刺詩則更無根據。因此,我們只把「伊人」視為作者所敬仰和熱愛的人,至於是男是女,且不論及。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了時間和環境。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里,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於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一個友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兩句,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對象及伊人所在的地點,表現了詩人思見心切,望穿秋水,一個勁地張望、尋求。「伊人」,指與詩人關系親密、為詩人崇敬和熱愛而未曾須臾忘懷的人。「所謂」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著的,然而現在他卻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說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並充滿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沿著河邊小道向上遊走去,道路艱險,且又漫長,即使花費很長時間也難到達;如果徑直游渡過去,盡管相距不遠,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彷彿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動。詩人盡管立於河邊,但他那恍惚迷離的心神早已飛動起來,思見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見。詩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潤所說:「玩其詞,雖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實求之而不遠,思之而即至者。」(《詩經原始》)
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兒,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畫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於「方」、「湄」、「涘」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沚」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系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間詞話》所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具有「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
這首被人傳誦不已的詩,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明顯的。且看宋玉《九辯》中的一段描寫:「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這里通過對秋天的氣象和草木搖落的情狀的描寫,製造一種肅殺的氣氛,表達了詩人悲涼凄苦的心情。這也許是受了《蒹葭》詩的影響,由此可以窺見《楚辭》對《詩經》的繼承和發展線索。《古詩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樓》的發端,賦中見興、以景托情的寫法,也沿用了《蒹葭》詩的筆法。其後的曹丕,從本詩中化出了「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的詩句。由此可見,《蒹葭》詩在古代詩歌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