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宗詩詞
⑴ 表現我為他人卻不得善果的詩詞
荷花學名為Nelumbo nucifera Gaertn,荷花屬睡蓮科(Nymphaeaceae)蓮屬(Nelumbo).
蓮屬(Nelumbo Adans.)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種屬之一.據古植物學家研究化石證實,一億三千五百萬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許多水域地方都有蓮屬植物的分布.那時候,正植巨型爬行動物恐龍急劇減少的後期,它在地球上生長的時間比人類祖先的出現(200萬年前)早得多.前蘇聯A.H.克里斯托弗維奇《古植物學》(1965)稱,蓮屬化石發現於北美北極地區和亞洲阿穆爾河流(即黑龍江)的白堊紀及歐洲和東亞(庫頁島)、日本的漸新世和中新世地層中.那年月,地球上氣溫比現在溫暖,蓮屬植物約有10~12種,五大洲均有分布.後冰期(Ice Age)來臨,全球氣溫下降,使得不少植物滅絕,另一些植物被迫漂遷,完全打破了原來的地理分布狀況.遭此劫難,蓮屬植物倖存2種,分布范圍縮小了.分布在亞洲、大洋州北部者為中國蓮(Nelumbo nucifera),漂遷至北美洲的為美洲蓮(N.lutea)古植物學家還研究指出,在日本北海道、京都發掘的更新世至全新世(200萬年前)的蓮化石,和現代的中國蓮相似;在中國柴達木盆地發掘的1000萬年前荷葉化石,和現代中國蓮相似.70年代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部石油勘探開發規劃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渤海沿海地區早第三紀孢粉》一書記載:在遼寧省盤山、天津北大港、山東省墾利、廣饒及河北省滄州等地發現有兩種蓮的孢粉化石.第三紀熱帶植物地理區內的我國海南島瓊山長昌盆地地層中,也發現有蓮屬植物的化石.現我國黑龍江省扶遠、虎林、同江、尚志等縣的湖沼地,仍有原始野生蓮分布.以上說明蓮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melasequoiagly plostroboides)、銀杏(Ginkgo biloba)、中國鵝掌楸(Liriodendron chinese)、北美紅杉(Sequoia sempervirens)等同屬未被冰期的冰川噬吞而倖存的孑遺植物代表.
二蓮葉防水和自潔之謎
荷葉的表面附著著無數個微米級的蠟質乳突結構.用電子顯微鏡觀察這些乳突時,可以看到在每個微米級乳突的表面又附著著許許多多與其結構相似的納米級顆粒,科學家將其稱為荷葉的微米-納米雙重結構.正是具有這些微小的雙重結構,使荷葉表面與水珠兒或塵埃的接觸面積非常有限,因此便產生了水珠在葉面上滾動並能帶走灰塵的現象.而且水不留在荷葉表面.
三 藕斷絲連的科學解釋
談到荷,自然就要提到藕.荷屬睡蓮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種植在淺水塘中.其莖生於淤泥中,變態為根狀莖,即是藕,也稱蓮藕.藕橫長在泥中,靠基莖節上的須狀根吸取養分.由於藕肉質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澱粉,營養豐富,所以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喜愛的食品.
當我們折斷藕時,可以觀察到無數條長長的白色藕絲在斷藕之間連系著.為什麼會有這種藕斷絲連的現象呢?
這就要觀察一下藕的結構了.原來植物要生長,運輸水和養料的組織,叫導管和管胞.這些組織在植物體內四通八達,在葉、莖、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動物體內一樣暢通無阻.
植物的導管內壁在一定的部位會特別增厚,成各種紋理,有的呈環狀,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網形.而藕的導管壁增厚部卻連續成螺旋狀的,特稱螺旋形導管.在折斷藕時,導管內壁增厚的螺旋部脫離,成為螺旋狀的細絲,直徑僅為3~5微米.這些細絲很像被拉長後的彈簧,在彈性限度內不會被拉斷,一般可拉長至10厘米左右.
藕絲不僅存在於藕內,在荷梗、蓮蓬中都有,不過更纖細罷了.如果你采來一根荷梗,盡可能把它折成一段一段的,提起來就像一長串連接著的小綠「燈籠」,連接這些小綠「燈籠」的,便是這種細絲.這種細絲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發現其實是由3~8根更細的絲組成,宛如一條棉紗是由無數棉纖維組成一樣.
細密纏綿的藕絲,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唐朝孟郊的《去婦》詩中就有「妾心藕中絲,雖斷猶連牽」之句.後來,人們就用「藕斷絲連」的成語來比喻關系雖斷,情絲猶連.
四 千年古蓮發芽之謎
申女士是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的植物學家,她的實驗室里培育著各種各樣的植物,但是她最珍愛的卻是兩棵古蓮--它們的年齡都在500年左右.
「普通的花卉只能存活幾年.」申女士介紹說,「這兩棵古蓮卻大不相同,它們的種子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洗禮,現在居然發芽開花了.」
沉睡千年的古蓮醒了
數年前,申女士到北京訪問中國植物研究所;臨回美國時,北京的同事送給她7粒蓮花種子.「據說這些種子是從東北的湖底泥士中挖掘出來的,我知道它們的年齡很老,但是不知道確切的數字.」申女士說,「當時它們沒有引起我足夠的重視,倒是我的實驗室同事約翰·薩森發現了它們的價值.」
約翰·薩森利用碳同位素測試儀,對古蓮種子的年齡進行鑒定,發現它們竟然是1200年前遺留下來的!更令人驚奇的是,當申女士用刀片切去種子的外殼並把它們浸泡在培養液中後,沒過多久它們居然發芽了!
遺憾的是,這些種子發芽後存活的時間很短,但是它們已經被列為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能夠發芽的種子.
千年的種子能夠發芽?!這激起了申女士極大的興趣,她決定再次返回中國尋找這些神秘的生命.當時申女士已經是國際植物學界的知名學者,許多科學家願意協助她完成此項研究工作.
科學的道路並不平坦
申女士帶到美國的第二批古蓮種子有21粒,年齡都在200歲到500歲之間.1997年,申女士在德國研究蓮花培育技術,通過實施「小手術」,第一粒種子發芽了,但是它只存活了不到3個月.
「隨後三年中,我在美國加州植物研究所培育了另外三粒種子,但是它們都沒有開花--很明顯,我使用的方法不當.」申女士回憶往事說,「後來好像很幸運,這兩粒種子都開花了,就是現在你們看到的這兩棵,其中一棵的年齡是408歲,另一棵則是466歲.」
盡管古蓮開花了,但是它們與現代的蓮花有許多不同,不能完全適應現代的環境.「我正在想盡一切辦法,使它們能夠茁壯成長.」
據申女士介紹,蓮花能夠如此長壽,應該有其特別的原因;如果能發現蓮花長壽的內在機制,人類將會受益匪淺,例如可以解決糧食儲存問題,減少世界飢餓人口,還有可能延長人類的壽命.
關鍵問題是:蓮花長壽的秘密是什麼呢?申女士稱,可能與土壤的輻射有關.
蓋曼·哈伯特是一名化學家,他是申女士的工作同事.哈伯特發現,古蓮種子周圍的土壤能夠發出輕微的輻射.「盡管輻射的強度很低,但是數百年之後其產生的效果也是相當驚人的.」申女士解釋說,「這或許是古蓮種子為何能夠存活至今的原因.」
據悉,申女士目前還剩下15粒古蓮種子,她准備提供給其他科學家,使得該科研項目能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它在佛教中它代表著特殊的意義.」申女士說,「現在我們要找出蓮花長壽的秘密,造福於全人類.」
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古蓮怎麼還會開花呢?
這與蓮子的結構有關.蓮子的外種皮堅硬緻密,像個小小「密封包」,把種子密閉在裡面,可防止外面的水分和空氣的滲入,也可以防止種子內的水分和空氣散失,因此蓮子的生命活動極為微弱,相當於休眠狀態.這是古蓮子還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此外,與古蓮子所埋藏的環境也有關.這些古蓮子是被埋在深約30-60厘米的泥炭層中,而泥炭的吸水防潮性能良好;再加上泥炭層的上面又有很厚的泥土覆蓋,因此古蓮子幾乎處於一個密閉的環境中.在這樣的環境中,古蓮子不具有生根發芽的條件,因此而得以保存了生命力.
五 蓮生長繁殖特別快的原因
六、由蓮而來的科技發明
從20世紀70年代起,從事植物分類研究的德國波恩大學植物研究所所長威廉·巴特洛特及其領導的小組,通過電子顯微鏡對一萬多種植物的表面結構進行了研究.這項研究終於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蓮花葉面上倒幾滴膠水,膠水不會粘連在葉面上,而是滾落下去並且不留痕跡.表面覆蓋著一層極薄蠟晶體的葉子乾乾凈凈,這正是防水葉面的特點.這一現象引起巴特洛特的好奇心,並作出這樣的假設:在防水性和抗污性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經過努力,他發明了一項新技術,生產出表面完全防水並且具備自潔功能的材料.這是一項用途廣泛的新技術,它使人們不再為建築物頂部和表面的清潔問題發愁,也不必再為汽車、飛機和各種運輸工具的清潔問題大傷腦筋.
蓮,又稱荷,睡蓮科,屬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莖稱藕,能食用,葉入葯,蓮子為上乘補品,花可供觀賞.古人稱荷花為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華等,溪客、玉環是其雅稱,未開的花蕾稱菡萏,已開的花朵稱鞭蕖,乃我國十大名花之一.
依據《中國荷花品種圖志》的描述,碗蓮是指在口徑26厘米以內的花盆中能正常開花,同時必須具備以下三項指標:平均花直徑不超過12厘米,立葉平均高度不超過33厘米,立葉葉片的平均直徑不超過24厘米.
碗蓮是以藕身做種藕栽培的,在一個生長周期要經過萌芽、展葉、開花、結實、長藕和休眠等過程.從種藕萌發開始至立夏、小滿期間為萌芽出土階段.春分以後,當氣溫升到10攝氏度以上時,種藕上的藕芽開始萌動,清明以後,氣溫達15攝氏度以上時,開始長出浮時,並抽生藕鞭;當氣溫達20攝氏度以上時,主鞭抽生立葉,並已有較強的根系,吸肥能力增強.
從立葉長出到出現後為旺盛生長階段.6月下旬,進入梅雨季節,雨水較多,濕度大,氣溫高,最適宜於藕的生長,此時即進入旺盛生長期.以後,大約每隔5—7天長出一片立葉,而且一片高於一片;主鞭、側鞭也很快生長,同時新的側鞭不斷出生,並現蕾開花.此階段要嚴防大風侵襲,避免折葉傷根.
栽培容器
現在許多碗蓮品種種植株仍嫌高大,因而僅有少數品種可種植於市場出售的菜碗、湯碗之中.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專供種植碗蓮的花盆,而常見的素燒花盆(即泥盆、瓦盆)易滲水,所以不宜作為碗蓮栽培容器.釉盆、瓷盆、紫砂盆,不易滲水,可選作碗蓮栽培用盆.但這類盆一般都留有底洞,選用時可用水泥和砂堵死,或用橡膠墊片堵塞.花盆的形狀、色彩要與碗蓮相協調,使之渾然一體.可選用方形、圓形盆.花盆的口徑在20厘米左右,深為15厘米左右.初種碗蓮者可適當放大些,這樣易於開花.
栽培場地
每天接受7—8小時的光照,能促進其花蕾多,開花不斷.碗蓮最忌在陰處養護,更不能像室內觀葉植物一樣,放在室內培養.光線不足,荷葉徒長減綠,不能孕蕾.在院落中栽培碗蓮,花盆一定要放在光照充足或南向陽台的外沿上.開花季節,需要放入室內觀賞的,可採取早進晚出,或晚進早出,每天仍應保持一定光照.碗蓮需要有較充足的光照,但也忌雨後暴晴.
碗蓮系水生花卉,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但又怕大水浸沉葉片,故場地應取水、排水方便.碗蓮懼大風,場地因盡量選擇背風處.
栽培土壤
碗蓮要求含腐殖質較豐富的塘泥或稻田泥作栽培土,切忌用工業污染土.黃泥粘度大,使用量要適當,過粘會影響藕鞭的伸長和藕的膨大;沙質土疏鬆,粘性不夠,容易遭風害而折損,有礙於根系的生長,一般以黃泥、沙質土按7:3的比例混合使用為宜.如無沙質土,可加黃沙,但比例要略小些.城市郊區,可直接選用蔬菜地的園土;城市中還可用春季盆花換盆的宿土加一半的黃泥作栽培土.
每盆用20克左右的腐熟干雞糞或其他肥料,與盆土充分拌勻作基肥,揀去其中的雜質和石礫,清除土中的小蟲和蚯蚓,然後放入盆中.土層一般佔全盆容積的3/5左右.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趙家榮試驗表明,用干塘泥100份,豆餅水2份,草木灰水6份,豬、牛蹄水2份,爛頭發水2份,骨粉1份的配方種植碗蓮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栽培溫度
碗蓮是喜溫植物,對溫度要求較嚴,一般8-10攝氏度開始萌芽,14攝氏度藕鞭開始伸長.早期播種時,也要求溫度 15攝氏度以上,否則幼苗生長緩慢造成爛苗下游地區,4月中旬以前一般不採用露地播種育苗,主要是因為溫度這不到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需要.隨著溫度升高,持續烈日高溫(40攝氏度以上),也不利於碗蓮的生長發育.22—35攝氏度是碗蓮生長發育的最適宜溫度.18—21攝氏度時,開始抽生立葉,開花則需要22攝氏度以上,25攝氏度生長新藕,這時需要日溫較同,夜溫稍低的氣候.大多數栽培種在立秋前後氣溫下降時轉入長藕階段,表現為盆土明顯上漲.
蓮與佛教的關系十分密切,可以說「蓮」就是「佛」的象徵.
當我們走進佛教寺廟時,便可到處看到蓮花的形象.大雄寶殿中的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慈眉善目,蓮眼低垂;稱為「西方三聖」之首的阿彌陀佛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也都是坐在蓮花之上.其餘的菩薩,有的手執蓮花,有的腳踏蓮花,或作蓮花手勢,或向人間拋灑蓮花(如天女).寺廟牆壁、藻井、欄桿、神賬、桌圍、香袋、拜墊之上,也到處雕刻、繪制或縫綉各種各色的蓮花圖案.可見蓮花與佛教的關系何等的密切.
蓮花與佛教的密切關系,還表現在佛教將許多美好聖潔的事物,以蓮花作比喻,以蓮花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釋迦牟尼的母親,長著一雙蓮花般的美麗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時,皇宮御苑中出現了八種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種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長出大如車輪的白蓮花.佛祖降生時,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葉白蓮,每朵蓮花之中坐著一位盤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薩.
佛教以蓮為喻的詞語,更是數不勝數.佛座稱為「蓮花座」或「蓮台」;結跏跌坐的姿勢,即兩腿交叉、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勢,稱為蓮花坐勢;佛教宣傳的西方極樂世界,比作清凈不染的蓮花境界,故稱「蓮邦」;《阿彌陀經》描寫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景是:「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池中蓮花大如車輪.」故稱佛國為「蓮花國」;佛教廟宇稱為「蓮剎」.「剎」為梵語,即西方凈土,以蓮花為往生之所託,故稱「蓮剎」;念佛之人稱「蓮胎」,比喻住在蓮花之內,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稱為「蓮眼」,以青蓮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葉心蓮花稱為「蓮宮」,即心中的蓮花般的境界;釋迦牟尼的手稱為「蓮花手」;僧尼受戒稱「蓮花戒」;僧尼之袈裟稱「蓮花衣,謂清凈無雜之義;五智中的妙觀察智稱為」「蓮花智」;稱善於說法者為「舌上生蓮」;謂苦行而得樂為「歸宅生蓮」;佛經《妙法蓮花經》簡稱《法華經》,都是以蓮花為喻,象徵教義的純潔高雅;東晉東林寺慧遠大師創立的我國最早的佛教結社稱為「蓮社」;佛教凈土宗主張以修行來達到西方的蓮花凈土,故又稱「蓮宗」.總之,蓮與佛教結了不解之緣,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蓮為代表,可以說蓮即是佛,佛即是蓮.
佛教為什麼如此推崇蓮花呢?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佛教產生於印度,印度地方氣候炎熱.荷花盛開於夏,給人們帶來涼爽和美的享受.人們對於這種夏季暑熱時盛開的美艷之花,自然十分喜愛,因此在印度的文學作品特別是民間流傳的民間文學作品中,蓮花都是美好、善良、聖潔、寬容大度的象徵.這類故事非常之多,影響很深,如《蓮花王子的故事》,便將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藹、自製、忌怒、忌殺、寬容和大度)的好國花比作蓮花.《蓮花王的故事》說蓮花王為了拯救百姓的飢荒,他跳進恆河之中,變成一條大赤魚,告訴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後又生起來,這樣堅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養全國百姓,度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災荒.《鹿母蓮花夫人》的故事,說鹿母蓮花夫人每走一步,腳後立即現出一朵美麗的蓮花,她一胎生下五百個童男,個個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衛國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蓮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徵.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主張廢除古印度等級森嚴的制度,實行種姓平等,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為了弘揚佛法,使廣大群眾能夠理解和接受佛教教義,便以俗語傳道.又迎合民眾的愛蓮心理,將蓮喻佛,使得佛教能夠迅速傳播開來,信眾廣泛.
佛教以蓮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蓮花的品格和特性與佛教教義相吻合.佛教是著重尋求解脫人生苦難的宗教,將人生視作苦海,希望人們能從苦海中擺脫出來,其解脫的途徑是:此岸(人生苦海)——濟渡(學佛修行)——彼岸(極樂凈土).即從塵世到凈界,從諸惡到盡善,從凡俗到成佛.這和蓮花生長在污泥濁水中而超凡脫俗,不為污泥所染,最後開出無比鮮美的花朵一樣.
佛教的重要信條之一,是廣愛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謂慈悲,是指希望和幫助他人解脫苦難,獲得快樂.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樂,慈行是幫助他人得到快樂;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幫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對於有生命者,不計善惡,不分人畜,都應施予慈悲.對種種惡行,都要容忍和寬宥,用慈悲心去幫助他們,感化他們,使之向善,成為善良之輩,結出善果.但嚴戒同流合污,要身處污濁的塵世而不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潔凈清芬.用來表達這種思想觀念的最好不過的是蓮花.
蓮生在污泥之中,猶如人生在濁塵的世界,這自然要與污濁相處在一起,受許多邪惡污穢事物的侵擾,佛教稱這些邪惡力量為「魔」.佛教要求人們不要受世間邪惡污穢(即魔)的侵擾和影響.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開出潔美的鮮花,確是最好的象徵,因此佛經常常將蓮性比佛性.《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戶羅波羅蜜下》說:「比如蓮花,出自污泥,色雖鮮好,出處不凈.」《從四十二章經》說:「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葉金色妙寶蓮花上出生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都是坐在蓮花之上,或手執蓮花,表示佛是出自塵世而潔凈不染的境界.
愛蓮說 夠經典吧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別的七、與蓮有關的詩歌
1、古詩十九首(其六)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贈送)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2、西洲①曲(南朝樂府民歌)
憶梅下②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③.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④飛,風吹烏桕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⑤.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⑥徹底紅⑦.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⑧.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⑨.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注釋】①〔西洲〕地名,未詳所在.它是本篇中男女共同紀念的地方.②〔下〕落.落梅時節是本詩中男女共同紀念的時節.③〔鴉雛色〕形容頭發烏黑發亮.鴉雛,小鴉.④〔伯勞〕鳴禽,仲夏始鳴. ⑤〔翠鈿〕用翠玉做成或鑲嵌的首飾.⑥〔蓮心〕和「憐心」雙關,就是相愛之心.⑦〔徹底紅〕就是紅得通透底里.⑧〔望飛鴻〕有望書信的意思,古人有鴻雁傳書的傳說.⑨〔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此二句似倒裝.意思是秋夜的一片藍天像大海,風吹簾動,隔簾見天便覺似海水盪漾.一說這里把江稱為海,「海水」即指江水.〔悠悠〕渺遠.天海寥廓無邊,所以說它「悠悠」,天海的「悠悠」正如夢的「悠悠」. 〔君〕指住在江北的愛人.
3、《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摘錄(李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4、絕句漫興(其七)(杜甫)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筍根稚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5、采蓮曲(朱湘)
小船呀輕飄,/楊柳呀風里顛搖;/荷葉呀翠蓋,/荷花呀人樣嬌嬈./日落,/微波,/金絲閃動過小河./左行,/右撐,/蓮舟上揚起歌聲.
菡萏呀半開,/蜂蝶呀不許輕來,/綠水呀相伴,/清凈呀不染塵埃./溪間/采蓮,/水珠滑走過荷錢./拍緊,/拍輕,/槳聲應答著歌聲.
藕心呀絲長,/羞澀呀水底深藏;/不見呀蠶繭,/絲多呀蛹裹中央?/溪頭/采藕,/女郎要采又夷猶./波沉,/波升,/波上抑揚著歌聲.
蓮蓬呀子多,/兩岸呀榴樹婆娑,/喜鵲呀喧噪,/榴花呀落上新羅./溪中/采蓮,/耳鬢邊暈著微紅./風定,/風生,/風盪漾著歌聲.
升了呀月鉤,/明了呀織女牽牛;/薄霧呀拂水,/涼風呀飄去蓮舟./花芳,/衣香,/消溶入一片蒼茫;/時靜,/時聞,/虛空里裊著歌音.
回答者:w6152609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0-14 21:42
1.在古代民間蓮花象徵什麼
純潔與高雅、清凈和超然` 雄辯、口才,默戀、信仰
2.有關蓮花的作品
《別了,蓮花池》
蓮花池,養大了我的夢想
我的夢想變成金魚在池裡遊玩了多年,
我把生命的卵產在水草上,
因此,我做了一回母親.
黃昏從池邊爬過,
一晃十年,鱗片積累成漂亮的皺紋.
一條魚,老了.
六月的蓮花為我提供了今生與來世的境界,
與蓮花作伴,我的臉頰沾滿慈悲,
把苦難托出水面,蓮花是我的菩薩.
六月,蓮花坐在生日上,
詩歌被浮萍托起出淤泥而不染,
我是一條清貧的魚只能把詩歌當成貢品,
游在水裡聽蓮花在耳邊念詩,
浪漫之下,我把眼淚塞進了淤泥.
多少個六月,蓮花池的水養育了詩歌,
詩歌長大了,而我真的老了.
我的歲月被池水洗刷得不再是歲月了,
蓮花池,像外婆那樣安撫著我受傷的脊背,
蓮花池,我經常懷念的地方,
我要走了,
我的夢想要上岸了,
我要為的後代回到生活的浴缸里,
我要把純潔帶上把淤泥帶上,
我還要帶上蓮花池的寬容
蓮,多少年來,你一如既往,艷麗地開放在我心的池塘.哪怕是秋風蕭瑟的時候,你仍是那麼柔嫩芬芳.
粉紅色的花瓣,是一張少女秀氣俊俏的臉.那上面滾動的晶瑩露珠,莫不是你脈脈含情的雙眼?風中微微搖曳的花枝,滿含柔情和蜜意.
蓮,你並未隨歲月的流逝而衰老,也並未隨季節的變換而凋零.你的麗色天姿,你的風韻氣質,依然時時喚起我愛的繾綣.
六月,我偶然來到荷塘,看你在晚霞中亭亭玉立的倩影,輕撫你水中的青枝綠葉,羞澀的舊夢又纏繞著我的心緒.淡漠的記憶是你裊裊婷婷喚醒.
呵,蓮,你葉脈中流動的溫馨,使我痛苦的思念,復活成青春年少時的快樂.怎麼可能忘懷,你流盼兮兮的淚眼和芳香盈盈的許諾.當你仰望我們共有的天穹時,你定會看到我心靈的饋贈.
面 對 殘 荷
禿殘的荷梗兀立池塘,有紅蜻蜓佇立於上.殘荷,冷碧的水中,是否還有你灑落的淡雅的芬芳?
十月的荒野,我們如期相遇,可你艷麗的花瓣已孤寂的凋零.我感到冬天提早來臨.然而,我無法忘記,蟬聲鼓噪的夏季風,伴那粉紅色的荷香,墨綠色的蓮影,曾如詩地搖曳著我的心.
誰曾想,我的一次遠行,留下一杯悔恨的苦酒,飲出季節外的失落.但我相信,明年的池塘,會是一個蓬勃的世界.
六月的荷塘
有誰能這樣,獨坐六月的荷塘邊,凝視蓮花盛開一個美麗的季節?
一股暗香浮動,夕陽鋪成池塘金色的封面,寫著我多少記憶的遐思.無數的黃昏,我讀蓮的風姿,讀出無數思念的痛楚.
每一片荷葉都是一把綠蔭的傘,渡我走出赤灼的夏天;每一朵蓮花都是你聖潔的微笑,給我夜晚甜美的夢幻.
我真不想步出夏天的氛圍,不想告別攝人魂魄的綺麗荷塘.
即使踏著秋日枯黃的落葉離去,即使頂著飄飛的雪花離去,波光漣灧的荷塘呵,是我永恆的風景,是我火紅的記憶.
依戀你,走近荷塘,守望蓮花開放的風姿綽約.我,一往情深……
與 蓮 相 遇
偶然來到荷塘,與蓮相遇.
季節無論怎樣變換,你的風韻依然留在我的心中,那麼聖潔,迷人.
殘留的花瓣,依然閃動粉紅的微笑;黛綠的荷葉,仍然生機勃勃.蓮籽已經漸漸成熟,挺立於水中央,在風中晃動著.
與蓮相遇,是一種緣分.蓮呵,你周圍翩飛的紅蜻蜓呢?是否早已散去.清風吹來,你在風中輕輕地搖動,幾分含笑,幾分凄苦.深秋里,你是否顯得孤獨、冷清?
默默凝視你,我們被深深的池水阻隔.是風傳遞我對你的祝福;是光傳送我對你的一脈情深.無論何時,我都無法忘記你,夏日的蓬勃,陽光下的風采.
我不能像池塘的漣漪,永遠把你環繞,永遠懷抱著你,用真誠的心,呵護你,心疼你.也不能像小魚在你的身邊游來游去,與你嬉戲.我只能憑借明月,遙寄我的一片深情和祝福,願你快樂和幸福.
蓮啊,請接受我深深的祝福吧.
http://search.tom.com/searchpic.php?word=%CB%AF%C1%AB&x=42&y=17
3.有關蓮花的名言(3個)
君愛蓮有花,我愛蓮有實.(陳基君 住耶溪南)
仙子已乘長風去,水上空留碧玉盤.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 愛蓮說)
莫嫌一點苦,便擬棄蓮心.
4.有關蓮的謎語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紅襖,陣陣放清香 泥里一條龍,頭頂一個蓬,身體一節節,滿肚小窟窿.
有關蓮的歌曲:
--齊豫
--張秀卿
--齊豫
--林子祥
--梁詠琪
--湯燦
--蔡幸娟
有關蓮的科技發明:
蓮子含澱粉、棉子糖、天門冬素、蜜三糖等,是營養豐富的滋補食品.此外,各個部位如荷花和蓮須含木犀草素、槲皮素、異槲皮素;荷蒂含荷葉鹼、槲皮素、及?
⑵ 2017年廬山東林寺凈土宗詩歌朗誦會
中新社南昌二月六日電(記者段八一)中國佛教凈土宗祖庭廬山東林寺今晚在專東林寺舉辦「凈土之光」現屬代詩歌朗誦會。來自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一千二百多位海內外賓客參加了此次盛會。
此次活動開創了中國寺廟舉辦現代詩歌朗誦會之先河,給廬山東林寺四十九天冬季佛七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凈土之光」是由江西詩人謝輪根據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而創作的四十八首贊美詩,表現一位凈業行人較高的宗教情懷、思想稟賦和藝術才情,對建設和諧的文明社會、和諧的文明世界將產生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東林寺代主持大安法師稱這次活動是佛教時代化的一次嘗試,亦是令社會各界人士了解佛教慈悲平等精神以及富麗恢闊境界的拓新。
北京評論家摩羅認為: 「凈土之光」這組詩可能是對詩歌的一種開拓,新語境之中一定有新的開拓。作品表現的精神指向跟眾生有了深遠而又廣泛的聯系,使詩歌不再是無聊的言辭和蒼白的文人腔。進入宗教領域,可能是詩歌的前途之一。
⑶ 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是誰的詩詞
一首偈: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版來金色身。
公元一世紀左權右,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大乘佛教興起,人們渴望見到佛的真身,故有一偈流傳:「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罪障,不見佛陀金色身。」
後收於《凈宗要義》
⑷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古詩
宋代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譯文:六月里的西子湖啊,到底特殊,秀麗的風光和其他時節迥然不同。碧綠的蓮葉連接天際,浩渺無盡,紅日與荷花相映,色彩分外鮮艷嬌紅。
其首二句以「畢竟」二字領起,一氣而下,既協調了平仄,又強調了內心在瞬間掠過的獨特感受。然後順理成章,具體描繪這使他為之傾倒與動情的特異風光,著力表現在一片無窮無盡的碧綠之中那紅得「別樣」、嬌艷迷人的荷花,將六月西湖那迥異於平時的綺麗景色,寫得十分傳神。
詩的後兩句是互文,文義上交錯互見,使詩句既意韻生動,又凝練含蓄。
(4)凈宗詩詞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此詞當作於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林子方舉進士後,曾擔任直閣秘書,楊萬里是他的上級兼好友。此時林子方赴福州任職,楊萬里清晨從杭州西湖附近的凈慈寺處理送別送林子方,經過西湖邊時寫下這首詩。
2,作品賞析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朴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這兩句是寫六月西湖給詩人的總的感受。
「畢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風光的獨特、非同一般,給人以豐富美好的想像。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贊嘆的語氣中感受到了。詩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
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艷的畫面:「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兩句具體地描繪了「畢竟」不同的風景圖畫:隨著湖面而伸展到盡頭的荷葉與藍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無窮」的藝術空間,塗染出無邊無際的碧色。
在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點染出陽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紅得那麼嬌艷、那麼明麗。連天「無窮碧」的荷葉和映日「別樣紅」的荷花,不僅是春、秋、冬三季所見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時期才能看到。詩人抓住了這盛夏時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貼切。
這種在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
楊萬里的詩以白描見長,就這點來說,這首詩不失為他的代表作之一。從藝術上來說,出了白描以外,此詩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虛實相生。前兩句直陳,只是泛說,為虛;後兩句描繪,展示具體形象,為實。虛實結合,相得益彰。二是剛柔相濟。
後兩句所寫的蓮葉荷花,一般歸入陰柔美一類,而詩人卻把它寫得非常壯美,境界闊大,有「天」,有「日」。語言也很有氣勢:「接天」「無窮」。這樣,陽剛與柔美,就在詩歌中得到了和諧統一。
3,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詩人、大臣,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為「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楊萬里登進士第,歷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國子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太子侍讀、秘書監等職,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開禧二年(1206年),楊萬里病逝,年八十。獲贈光祿大夫,謚號「文節」。
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
⑸ 「妙凈宗乘松宿鶴」出自哪一首詩詞
《喜吳雲叟人參裕垂訪》 宋 釋子淳
⑹ 佛教蓮花意象與唐宋詩詞
■凈土世界一蓮花
《大正藏》經典說,蓮花有四德,一香、二凈、三柔軟、四可愛。其實許多花都柔軟、乾凈、充滿香氣,只是花有一特殊的生態是其他植物沒有的,因此承擔了佛教的象徵使命,「初期佛教徒是基於植物生育的特徵而重視蓮花,」日本老一輩佛教美術研究學者林良一在《佛教美術的裝飾文樣》中寫道。
春夏秋冬,四季輪轉,花落花開,花朵具有謝而又發的生命力,本是許多文化喜愛惜用的主題。但世間花卉先開花後結實,蓮花則在開花同時,結實的蓮蓬已具。明朝詳述各種植物的書籍《群芳譜》就特別強調蓮花「華實齊生」的特質。蓮花因此被佛家視為能同時體現過去、現在、未來。
佛說平等,不論過去現在未來,天地萬物時空,方位大小多少,人與人,如此如彼,窮富貴賤皆平等。極樂凈土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具有超時空相貌的蓮花,獨享「福報」,成為凈土世界的花朵。
研究佛教藝術多年的陸艷冰解釋,對修凈土宗的信徒,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後皈依處。在凈土思想的代表經典《阿彌陀佛》中記載,眾生若得善報,不再墮入胎生、卵生、濕生等輪回,得以往生極樂世界,會有觀音手持蓮花迎接,往生者就在蓮花里「化生」為極樂世界一員,視個人業障、福報,蓮花閉合時間長短不同,福報夠的人可以提早「出關」,享受凈土世界。
《阿彌陀經》中也記載,「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有地,……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妙法蓮花
佛教有不同派別,也讓蓮花生出各種意義。有別於凈土,大乘佛教天台宗的根本經典名為《妙法蓮華經》,蓮華,即妙法。花代表接引眾生的法門。
古老的南傳佛教聖典《經集》,也採用蓮葉上的露珠與蓮子,形容不為諸種情慾所污染的生命。蓮蓬上成熟的蓮實,必須剝去黑而堅硬的外殼,才是人們食用的白色蓮子,「正如人的佛性」陸艷冰說。小小的蓮房、蓮子,在佛間弟子眼中,廣闊無邊,是人所探究,也是應認識的本心、佛性。蓮蓬上供蓮子居住的一格格蓮室,曾被喻為人體的竅門。
佛陀講經,要人行菩薩道,渡自己,也要渡眾生,讓人人成佛。蓮花努力開花不只是為了開花,而是開花才能顯出蓮子。一片片的蓮花瓣,正如佛陀以很多方便法門接引眾生,通過不同法門,人們得顯出藏在其中的佛性,進而成佛。
■佛陀步步生蓮
蓮座,乃為佛陀結跏趺坐講經開釋而設。佛家在百花齊放中獨生出蓮花座,與荷花雲錦可觀,香遠益清,足以代表力量也有關。「又以諸華皆小,無如此華香凈大者」《大智度論》卷八記載了幾個為何趺坐蓮花的原因,除了蓮花在眾花中最大最盛、代表庄嚴妙法,蓮花柔軟素凈,坐其上花卻不壞,更可以展現神力。蓮花其實已升華為天上之花,與人中之花有別,「人中蓮花大不過尺,天上蓮華大如九車蓋,是可容結跏趺坐。」
佛陀不起分別心,拈花一笑,何必一定是蓮花?因此陸艷冰認為「起於印度的佛教也受早於它的婆羅門教(早期的印度)、印度教,甚至民間思想影響。」
「……人臍中出千葉金色妙寶蓮花,其光大明如萬日俱照,華中有人結跏趺坐,此人復有無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大正藏》經典上記載,印度教創造神梵天王坐千瓣蓮花上誕生,受此影響,佛教諸佛也在蓮花上說六波羅密。「佛因隨世俗,不得不採用梵天的蓮華坐,」林良一在文中寫道。
在佛教雕塑等各種圖像中可以看出,佛陀座椅有金剛座、獅子座與蓮花座三種造型,前兩者由具威嚴的帝王寶座轉化而成,佛陀與弟子談話的非正式場合出現;但當世尊宣講重要經典如《法華經》,「一定趺坐於蓮花座上,」目前就讀華梵學的陸艷冰說。
「佛也繼印度教光明神的性格,成為蓮華化生創造偉業的主人公。」經典里眾生可以藉由「蓮花化生」,乘著蓮座進入凈土,恐也由此一脈相傳而來。今天信徒都知道,根據《佛陀本生傳》記載,釋迦佛生於二千多年前印度北邊,出生時向十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蓮花,並有天女為之散花。
■其水清澄,眾花覆上
蓮花成為創生必備花朵,可以從生態上解釋。在阿育王時代收集、也就是最早期的佛教經典里,提到世界起始的《起世經》記載:「彼諸山中。有種種河。百道流散、平順向下。漸漸要行。不緩不急。無有波浪。其岸不深。平淺易涉。其水清澄。眾華覆上。水流遍滿……」
水澇不現,雲霧消除,有清涼風的創世紀,山與山間的河流上,覆滿蓮花。志上第一個生命起源於水,今天植物學界已經佑道出水芙蓉是最出現地球的開花植物之一。是否人類老祖先也早掌握蓮花是「活化石」的相關知識?
印度文化中,蓮花是生的再生,但信仰上的意義之外,蓮花集合了真善美所有的象徵。
美學教授蔣勛對佛教源起的印度,有這樣的看法:作為一個熱帶地區國家,其文明正如繁密而多姿的植物,在潮濕而炎熱的空氣中,展現熱帶植物特有的慵懶與嫵媚。修讀梵文的陸冰也在經典里讀到,在婆羅門教,不分男女,都可能被形容為眼睛黑白分明、手足如盛開柔軟的蓮花。源自印度的佛教故事聽起來也就極為浪漫。
林良一更認為,佛教蓮花所具象徵意義,除了源自古代印度宗教思想,遠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甚或希臘都已廣泛使用蓮花象徵、出現蓮花紋飾,並與佛教互相影響、變化。「若依照時間順序,埃及蓮花意涵創造、再生的能力更早出現,」陸艷冰也研究埃及文化里的蓮花特徵。
■生命如睡蓮開合
當中國大地上一朵朵的荷花謝了,蓮子成熟,水澤乾了,蓮藕可掘,人們得享蓮花帶來的可口。不產蓮花(荷花)的埃及,在泛濫的尼羅河畔開啟文明,睡蓮一朵朵漂浮於河畔與大河網系下的湖沼。在今天植物學者眼中,台灣自非洲進口的睡蓮,仍是與落地生根一樣「好生好長」的植物。
以睡蓮為國花的埃反,視睡蓮的開合,為不可思議的生命力,統治尼羅河上下游的古埃及帝國,期望生命的不朽,將肉身製成木乃伊,幻想生命可以「如睡蓮的開合」,因此睡蓮常被用在葬禮,祈祝死者只是如睡蓮暫時閉合,仍有復活希望。
西元前一千三百六十一年完成的埃及但克哈門王陵墓,在一九二二年被挖掘出土,這個埃及少數未被破壞的古墓葬,彷佛睡蓮王國:蓮形的神殿柱頭;死者航行於幽冥大海的模型船,搖槳亦是支半開的睡蓮;牆壁上,做埃及艷後般打扮的美麗女子,手執含包半放的睡蓮,回頭往坐其後方的女伴鼻上遞送過去,被視為線條僵硬嚴謹的埃及雕刻,因為這樣的動作,彷佛傳出了柔軟的睡蓮香味。特別的是,大部份睡蓮造型都含羞半開,是在特意強調睡蓮開合的能力?
由水中深處冒升至水面的睡蓮,像造物主潛藏的生命力,暗示著創造的本源,不僅許多神話與蓮花有關;崇拜太陽的埃及王國,也出現太陽神以童子之姿坐蓮花之上的圖案。
■誰影響誰?
讓人好奇的是,有人認為蓮花座的產生,與荷花有平面的蓮蓬、方便盤坐有關。只是從生物學上看來,埃及不產有蓮荷的蓬花,因此,是原本不產荷花的埃及受到印度影響,才出現蓮座?或是埃及睡蓮創生的想法傳進睡蓮、荷花俱生的印度,豐富了人們想像,印度神只才開始盤坐荷花之上?甚或三千年前的埃及其實是有荷花的?
甚至今人認為佛教受到它之前的宗教影響,又有沒有可能是佛教建立後,回過頭去影響印度教、婆羅門教?為了凸顯與佛教的關系,婆羅門教就有釋迦牟尼佛是其主要神九次化生的說法。
根據佛經描述的蓮花,有白有青有赤有黃,不同顏色有不同意義,如白色代表「深」;青色是「善」;赤色是「覺」。亞洲只有一種開白色系的蓮花,從事佛教藝術研究者認為,佛經中提到的蓮花,是許多不同品種。如「眾生於七寶蓮花中自然化生」里的七寶蓮花,是由兩種荷花、五種睡蓮組成。
根據佛書描述,如常被比喻為清明目光的青蓮花,就被推斷為花瓣形狀比荷細長的睡蓮。但佛經中的黃色荷花,會是只產在北美洲的黃色荷花?那又是如何到了印度,成為天上蓮花的一員?
荷花為避免被小蟲啃食,莖上長滿小刺,佛典為與睡蓮分別,還稱荷花為「有棘的蓮」。譬如「睡蓮、有棘的蓮,在水中、在泥中、正如在慾海里。」
今天佛教信徒以「蓮友」相稱、交談時「口吐蓮花」……,信仰生中提到蓮花,其實已經是睡蓮、荷花不分。對信徒,是睡蓮、是荷花,並無大礙,因為這些「天上蓮花,能隨緣,視需要開花,讓眾心喜悅,說它們是假卻又是真,其實都在一心,所以稱之為妙蓮華,」翻譯自佛經上的記載。
■色雖鮮好,出處不凈
荷花:皎潔;信用;佛;君子。歷史博物館副長黃永川的《中國插花藝術》書上簡潔的寫著。
佛教進入中土後,原本喂養眾生的荷花漸漸確立潔凈的象徵。在魏晉出現許多《芙蓉賦》,所謂「浴靈沼之清漱,結根柢於重壤。」士大夫的蓮花超逸脫俗,潔身自處,雖與當時社會人心因有清明社會相關,正好也與佛教「不著世間如蓮花」思想契合。
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至今仍影響著中國人,文中蓮花出污泥而染喻君子,民國文人錢鍾書就認為作者的「靈感」得自佛家說法。佛教探求解脫人生苦難,人生是苦海、是火宅,成佛,是最高理想,蓮花出污泥而生鮮美花葉,正如佛教解脫過程。《中阿含經》里,釋迦也說「以此人心不生惡欲惡見而往。猶如青蓮華紅赤白蓮花。水生木長出水上不著水。」
中國文人認為蓮花是身心俱潔的清涼世界,根據《劍南詩稿》記載,宋朝詩人陸游七十八歲那年,曾夢一故人對他說:我為蓮華博士,專管鏡湖。如今我要離開了,你能代我掌管月光風露,維護蓮花嗎?每月你將得到千壺酒作報償,陸游從此不曾忘懷蓮花博士的美夢。幾年後陸游病重,又做起蓮花夢,夢中,果真行走在萬頃荷花中。陸的故事可以說是佛、儒、道的結合吧。
■污泥是「福田」
相對於文人的出污泥不染,佛教蓮花出污泥的意義更廣。
大乘佛教,強調在世間尋求解脫,在五濁世界行菩薩道,菩薩以眾生為福田,污泥就是福田,所謂即此即彼、即惡即善、即染即凈、不離兩邊,因此大乘佛教體悟到「高原陸地,不生此花,卑濕淤泥,乃生此花」,花與根其實融合為一,無染與凈之別。
在內修、靜定、沉思的修行之外,污泥其實也是鍛練,是非理性的忍辱、犧牲,如經地獄煉火,才能完成宗教性的崇高與升華,迸發出生命最慘烈而華麗的光焰。不經火焰,如何化為紅蓮?
中國蓮花再生的故事也在《封神演義》里活生生上演。李哪吒觸犯天條國法,罪及自身、禍延父母,為了贖罪,剃骨還、割肉還母,靈魂卻在師父太乙真人幫助下,由蓮花所化,脫胎換骨,就此乘著風火輪,成為不朽之身,「再生」成民間崇拜之神。
蓮花的自身屬性再綜合各家說法,正如大乘經典《華嚴經》三字,一朵蓮花,已經成為一個庄嚴世界。在信奉佛教的土地上,蓮花「圖像」四處可見,是很自然的了。
儀式豐富的密宗佛修道場,蓮花是觀想的對象。一般佛堂里被供奉的持蓮觀音,雙眉下垂凝視手中蓮花,內心世界圓覺無礙,蓮友認為常念持蓮觀音名號可遠離慾望。觀音多種化身里,還有卧於蓮花叢中的蓮卧觀音,可以助人脫離世俗苦海。
佛教來到「東土」之前,由或文物上已出現荷花圖案。如出土的周朝蓮花造型壺、青銅器上有蓮瓣花紋。受佛教影響,魏晉與唐朝器物、雕飾、佛像更幾乎都佐以蓮花紋飾,因而開出壯麗的蓮花紋時代。發表過有關佛教蓮花紋飾報告的陸艷冰表示,中國藝術里的蓮花形式非常多樣,與古埃及較為單一的睡蓮造型有很大不同。
敦煌、雲岡的一座石洞里,四面就是一朵巨中蓮花圍成,一片巨大的花瓣前一個個靜定的佛像;荷花花瓣、葉片形狀特殊,因此造型被拉長、壓平、塑成方形,總可以看出是蓮花紋飾。蓮花紋、蓮瓣紋、蓮葉紋,甚至文物上的海石榴紋、西番蓮紋、葡萄紋飾,「都是由蓮花延伸演變或加入蓮花紋的綜合體,」陸艷冰說。
■白蓮下凡,萬民翻身?
禪宗在中國開花結果,荷花重要性不減,但佛教生活題材不再華麗,蓮花圖案化色彩也減低。
宋朝之後,民間的生活情趣和生命力更讓蓮花的宗教意味轉向民俗意味。工藝品里肥胖嬰兒手持蓮葉或蓮花手舞足蹈,是在祝福人連生貴子。蓮葉下護藏著金魚,要人連年有餘。民間流布的蓮花圖案,也難以斷定與信仰毫無瓜葛。比如唐代佛教神只里有所謂「化生兒」,手持蓮花嘻耍,每年七月七日乞巧節,市井小童跟著模仿。他與連生貴子有無關系?也讓研究佛教藝術的學者產生興趣。就連「中國的插花也是源自北朝佛教『供養花』的義式,」黃永川在插花藝術書上寫道。
到今天,中國人即使不懂《妙法蓮華經》等禪理,卻都知道盂蘭日要點蓮花燈;送子娘娘也讓金童玉女坐著蓮花投胎人間。一小方蓮座可以消業障、超渡、助人修行,也就不難想像。明朝以來的白蓮教也以蓮花為其教派名稱而高喊:「白蓮下凡,萬民翻身」呢!
只是,佛家是為幫助修行而出現各式蓮花圖案,以之代表佛號、或在儀式中使用,若因此執著於佛號,反而失卻修行本意。「佛典從未叫人搶著訂購蓮座!」一位師父說,凈土教派認為人人只要念「阿彌陀佛」,都可以進入凈土。
■香色俱妄保清凈
真要計較起來,植物學者還會說佛家對蓮花的解釋,有許多已背離真正蓮的生命形態。蓮花開時,胚珠,即蓮蓬,形態雖約略初具,其實尚未發育成果實,這朵蟲媒花還須媒人幫助受粉,才得以成熟蓮子,因此說它華實齊生,不盡然正確。研究水生植物的楊遠波表示,蓮蓬平台狀的特殊造型,是要方便蟲兒站、接觸花粉,當然不是為了刺激人們想像安坐其上的。
至於睡蓮、荷花的閉合,含羞草不也有相同的「功能」?研究睡蓮的台大園藝所研究生陳沁源說,植物的開合,是因為身上運作順利的水份,受到外界天候、乾濕度、甚至人的碰觸等干擾後的反應。
雖然少了對植物精確的認知,可能讓人想像更豐富,但《金剛經》要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勿在妄念、現象上產生我執、牢牢不放。
放下蓮座,正如只有舍舟才可能登岸吧!
希望我得回答你能滿意。。。
⑺ 每句有九個字的古詩有哪些
1、《九字梅花詠》
朝代:元代 作者:明本
昨夜西風吹折千林梢,渡口小艇滾入沙灘坳。
野橋古梅獨卧寒屋角,疏影橫斜暗上書窗敲。
半枯半活幾個擫蓓蕾,欲開未開數點含香苞。
縱使畫工奇妙也縮手,我愛清香故把新詩嘲。
釋義及賞析:《九字梅花詠》是元代禪宗與凈土宗高僧明本所做的一首詠物詩。這首詩用濃重的筆墨描繪寒梅忍受西風,含苞欲放的生動姿態。以詩喻人,提醒人們也要堅守自己的節操,保持自己的本性。
2、《元夜大雪》
朝代:明 作者:謝士章
一夜漫天漫地飛銀灰,遮卻千枝萬枝火樹開。
玉蟾迷影暗妒梅花魄,皓寉刷羽細落松滋醅。
闐闐別院簫鼓催寒去,悄悄六街車馬無人來。
歌沉水調把酒伴孤檠,筆蘸冰甌乂手無詩才。
釋義及賞析:整夜漫天漫地地飛舞著銀白色的灰燼,被遮敝千枝萬梢的鳳凰樹卻照常茂然盛開。躲在雲層中的月亮在暗中妒忌梅花的精魂,潔白的仙鶴正在用以喙整刷羽毛,使得蒼松輕輕落下墨綠色松葉,象沒過濾的濃酒。彌漫在別墅庭院的簫鼓聲在催促寒冷盡早離去,雖然靜悄悄的六街三市已無車馬行走。歌聲沉醉在水調歌頭里而把酒獨酹,陪伴著深夜孤燈,毛筆浸蘸在潔凈的冰盤中,卻象兒童剛學習乂手禮節而缺乏作詩的文才。
3、《暮春即事·石城久旱仲冬十二夜大雨曉起作》
朝代:明 作者:魏偁
昨夜陰風怒號亂雲走,須臾天赤疾雨敲窗牖。
卧聽蕭瑟寒聲溢耳多,勝飲等前幾勺麻姑酒。
倚鋤農子明看壟畝頭,鼓枻商人料入溪龍口。
曉癖荊扉水漫蓄魚池,鵝鴨沈浮於我愁何有。
釋義及賞析:明代學者、江西石城縣訓導鄞縣魏偁,在久旱逢雨後作此詩。昨夜陰風怒號,黑雲壓境,不一會兒就下起了大雨敲打著窗欞。躺在床上聽著雨聲滋潤土地,更是高興地多喝了幾杯酒。拿著鋤頭的農夫望向田間地頭,也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4、《酴醿花》
朝代:北宋 作者:盧贊元
天將花王國艷殿春色,酴醿洗妝素頰相追陪。
絕勝濃英綴枝不韻李,堪友橫斜照水攙先梅。
瑤池董雙成浴香肌露,竹林嵇叔夜醉玉山頹。
風流何事不入錦囊句,清和天氣直拘青陽回。
釋義及賞析:本詩以描寫花來切入,最終達到描寫國色天香的美人的目的,全詩頗有自己的雅思而不落前人俗套,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是這樣評說:「詩亦有思致,以李花為不韻,甚切體物,前人亦未道破者。」此詩雖略嫌於冗沓,但是頗有詩味。
5、《歌白帝》
朝代:南朝 作者:宋謝庄
百川如鏡天地爽且明,雲沖氣舉德盛在素精。
木葉初下洞庭始揚波,夜光徹地翻霜照懸河。
庶類收成歲功行欲寧,浹地奉渥罄宇承秋靈。
釋義及賞析:天地晴朗明亮,四周湖泊如鏡面般平滑,秋高氣爽之日洞庭湖內波光粼粼,夜色中月華如霜更添迷人,白帝城的秋天歲收豐盛,一派盛世景象。
⑻ 有關「般若」的詩句有哪些
般若(拼音:bō rě ),佛教詞語,亦作「波若」、「缽羅若」等,全稱「般若波羅蜜多」(梵文:Prajñāpāramitā)或「般若波羅蜜」。為巴利文 Paññā 的音譯,梵文是Prajñā,意為『智慧』。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聰明智慧」,而是指洞視徹聽、一切明了的無上智慧。為了跟普通的智慧相區別,所以用音譯而不用意譯。「般若」的古音現代人很少知道,但念成「巴尼亞」,將「尼亞」縮合成一個音節,是比較准確的。
一般法會中大多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為何「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不加上「摩訶」兩個字?因為摩訶般若是全稱,只用般若是簡稱,只要提到般若,就一定是摩訶般若。摩訶般若即是大智慧,大到什麼程度?它是一切世間智慧的本源和實性。世間的智慧,是否離開了般若呢?它雖然已經不是般若的原態,但卻也離不開般若,因為「煩惱即菩提」,當我們感受到煩惱的時候,就證明我們有生命、有覺性(菩提)。如果是沒有知覺的植物人,還會有煩惱嗎?
般若妙用,只是在一切,著不得一點,一著就落住了。《金剛經》上講:「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細細研究,說「離一切相即佛」,有六個字,就夠了,但何以上句要加個諸字呢?是言連離的相也要離去,不許著一點。諸字,連離相也包括在內。下一句又加上「名諸」兩個字,恐人又執取了佛,又受了佛縛,要使你知道佛亦性空,不過是個假名,沒有實體,切莫上當,自生法相,全經中往往有三句,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佛說,是不得已而說,不是佛執有;即非,是言本來性空,不是要你取著;是名,是因為不可斷,滅了去,一切原不過是個名而已。你想世界上一切一切,哪一處哪一點,能離了名字?總是個名在那裡撥弄,世上千千萬萬的我見、我執,人事紛紜,都是自己上了「名」的當。明明說是名,明明虛幻不實,但愚人總跳不出這圈子去,因此苦無盡期。佛要我們深悟般若無住的妙用,把所有一切一切,如世間法出世法,輕輕用是名兩個字,一刀斬卻,直截痛快,一了百了,前不落空,中不落有,後不斷滅,如鳥飛空中,雖有來去諸相,卻無跡可覓。這是金剛般若經的妙用,世人能用在人事上,就無一事不圓滿了。
講到般若,是說心的靈用,絕無定法,不可測知。你用意識去分別它,就不見了。正如龍戲大海,翻騰飛舞,沒有你捉摸處。所以解釋經文,也無定法,要忽前忽後,忽有忽空,使對方心先放大了,如東方虛空,可思量否?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否?心同十方虛空的廣大無著,才可以入無住的意境。次將此心打殺了,無我無人,連最大的功德心也沒有,如度盡無量無邊眾生,都入了無余涅盤 ---- 就是成了佛,我心中若無其事,因我與眾生,無不性空。再次,明白我心、眾生心,根本是不可得,處處空靈,般若的機用始開,開了靈機,那實相自然而見。所以讀般若經,不同餘書,切不可咬文嚼字,在字音上、字句多少上和四句偈上打算,反使靈機窒礙了。四句偈,是說一行,梵文無行,總成四句,就說有一行也夠了,只要你通達其義,能夠活用活參,隨時隨句,可以玩味,得其神妙。經要多讀,文句熟了,熟了之後,不拘何句,觸機即發,聽講經時,點到哪一句,忽然明悟,這才是真受用。倘不解義理,如同嚼蠟,一無滋味,又有何用?所以一面讀,一面要明解經中義趣,那就近了。近是近於世用了。每日試驗,用在人事上,久久不覺同化,妙用自然而啟。般若妙機,以前世種植善根,今生自會啟發,心無所執,心自靈活,不同凡見,自然入聖。這全是般若的功行,切不可看輕了他。
凡未曾深達實相的人,也往往好談般若。因為功夫不深,不覺流入於妄談般若的病。譬如初學醫的人,粗知葯性,亂開醫方,不覺誤了人命,此切切不可。但考其原因,也由於夙世有過一點根器來,否則也談不出。加以自己無明我見,夾雜在內,自誤誤人,添諸罪業,此不可不防。所以般若劍,弄得不好,傷了自己,殺了人,還不自知。若要辨別這個毛病,須看出言吐語,是不是有我見在內,是不是有名心、法執在內,是不是適合對方的機而說。如其人不可談而與之談,是妄。可與談而不與之談,也是妄。自己不可與人談而談,是妄。自己可以與人談而吝法勿談,也是妄。自己未明其義,見人談般若無從測知而亦妄加批評,都是妄。至於般若,是圓融無礙,不得著一點心,何況有驕慢心、名心、勝負心夾雜在內,只看他多所諍論,好世智強辯,即是妄作。所以要謙虛,不可自大。佛對須菩提說,你成了四果,所修由須陀洹至阿羅漢,自己以為有果可得,有道可成否?倘著此念,便落四相,中間菩薩不必說,連我佛自己,夙世在燃燈佛所,於法也無所得,豈可自以為勝而驕於人呢?
佛教用以指如實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為表示有別於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譯。大乘佛教稱之為「諸佛之母」。 南朝·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殷中軍被廢東陽 ,始看佛經,初視《維摩詰》,疑般若波羅密太多,後見《小品》,恨此語少。」 劉孝標 註:「波羅密,此言到彼岸也。經雲到者有六焉……六曰般若,般若者,智慧也。」 唐·王勃 《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涅盤甘露,承眷而宵流;般若靈音,雜祥以晝引。」 宋·蘇軾 《小篆<般若心經>贊》:「稽首《般若多心經》,請觀何處非般若。」 清·龔自珍 《發大心文》:「欲修禪那,發心為先;欲修般若,發心為先。」一本作「 智慧 」。
中國人對「般若」的理解,以僧肇大師為翹楚,其《般若無知論》可謂登峰造極,深得鳩摩羅什大師的稱贊,凈土宗初祖慧遠亦評論說:如此精闢的文章「從未有過」(未嘗有也)。
--------------------------------------------------------------------------------------------------------------
2.植物
別名美麗星球
學名Astrophytum ornatum
英文名Monk』s hood ,Decorated astrophytum
科屬仙人掌科,星球屬
形態習性幼株球形,後長成圓筒形,高可達1米,直徑30厘米。球體7-8棱,暗綠色,被銀白色呈狀毛或小鱗片。刺座黃色有直刺5-11,黃褐至暗褐色,長3厘米。花期夏季,花著生於頂部,黃色,大型,直徑7-9厘米,常數朵同開。果實成熟時裂開成星狀。性喜陽光,溫暖,也耐短期的低溫,喜排水良好之土壤,耐乾旱。
繁殖栽培該種為星球屬中的強健種,栽培容易,繁栽要點與星球同。生長季節工求陽光充足並適度澆水,冬季保持盆土稍乾燥,維持溫度7-10度。常用種子播種繁殖家生小苗8-10年才開花,因而也有人喜歡嫁接繁殖。
資源分布原產墨西哥。
--------------------------------------------------------------------------------------------------------------
3.鬼怪
日本傳說中的一種妖怪,更確切的說應該是一種怨靈。據說是因女人的強烈的妒忌怨念形成的惡靈,般若住在深山中,每到半夜就去吃人,是一種專門搶奪小孩的女鬼。而且她會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怕笑聲。
日本著名的的主人公光源氏是平安時代的一位貴族,眉清目秀,有不少女子為之傾心,按那個時代的習慣,天皇和貴族除了正妻以外還娶了很多側室。「六條御息所」是源氏公子的眾情人之一。她作為皇太子妃曾經有過不錯的生活,不過後來她失去了丈夫,愛上了光源氏,但是光源氏不久就對她冷談了下來,所以她非常苦惱,因此十分嫉妒光源氏的正妻"葵上"。後來六條御息所因此變成了般若,使葵上處處為難,並最終使她夭亡 。
⑼ 招字開頭的詩句
「招」字開頭抄的詩句有:
招提邇皇邑,復道連重城。《七月十五日題章敬寺》李適
招提憑高岡,疏散連草莽。《太平寺泉眼》杜甫
⑽ 找以下詩句的作者及其背景
韋應物《滁州西澗》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說:傍晚下雨潮水漲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沒有行人,一隻渡船橫泊河裡。這雨中渡口扁舟閑橫的畫面,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無行人。也許船夫已歸家歇息,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蘊含著詩人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一說卒於貞元九年(793)。15歲起以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游幸。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後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其山水詩景緻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壯闊,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其田園詩實質漸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代表作有《觀田家》。此外,他還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部分詩篇思想消極,孤寂低沉。韋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流美,「才麗之外,頗近興諷」(白居易《與元九書》)。五律一氣流轉 ,情文相生,耐人尋味。五、七絕清韻秀朗,《滁州西澗》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句,寫景如畫,為後世稱許。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閑遠,語言簡潔樸素。但亦有穠麗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謝朓的影響。此外,他偶亦作小詞。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陳眉公輯錄《幽窗小記》中記錄的明人洪應明的對聯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菜根譚》是明代的一部語錄體著作。著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現今江蘇金壇人。根據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蹤》,我們得知他早年熱中於仕途功名,晚年歸隱山林,洗心禮佛。萬曆三十年(1603)前後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與袁黃、馮夢楨等人有所交往。
書名《菜根譚》,取自宋儒汪革語:「人就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就夠堅強地適應清貧的生活,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有所成就。明於孔兼在為《菜根譚》寫的(題詞)中,進一步闡述道:「『譚』」以『根譚』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又引用洪應明的話說:「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於氏的解釋,增加了這樣一層含意,即一個人面對厄運,必須堅定自己的操守,奮發努力,辛勤培植與澆灌自己的理想。乾隆間署名三山病夫通理的(重刊菜根譚序)則說:「凡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並引月古語「性定菜根香」,說明只有心性澹怕沉靜的人,才能領會其中的旨意。
《菜根譚》成書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它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清乾隆間編纂《四庫全書》,連「存目」都未收入。但是近年來,一股《菜根譚》熱風行於海內外,人們將其與《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等書一起視作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這是出於何種原因呢?對此,本文作一簡略的分析。
洪應明生活的年代,明朝已全面走向衰敗,這不僅表現在朝綱廢弛,吏治黑暗上,整個社會、文化也呈現江河日下之勢,這一點從稍前於《菜根譚》問世的《金瓶梅》中已可見一斑。一些有見識的知識分子,在經歷了仕途的風波挫折之後,紛紛退隱江湖。他們既不願意與當權者同流合污,也不願意違心迎合鄙瑣的社會風氣,於是,表現隱者高逸超脫情懷的作品大量出現,《菜根譚》就是其中的代表。
總的來說,《菜根譚》反映了明代知識分子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或者說,是著者揉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釋家出世思想和道教無為思想,結合自身體驗,形成的一套出世人世的法則。
其名句(對聯):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延壽大師
延壽大師 (公元904-975年),唐末五代十國時高僧,中國佛教凈土宗第六代祖師。俗姓王,字沖元,本是江蘇丹陽人,後遷居浙江餘杭。
大師自少天資過人,年十六時,曾著《齊天賦》獻於吳越王錢穆。青年時既信仰佛教,戒殺放生。曾為吳越王餘杭庫吏,年二十八任華亭鎮將,督納軍需。時見集市中魚蝦飛禽等,每生慈憫心而購之放生。後來因擅自動用庫錢買動物放生,事發之後被判處死罪。在押赴市曹處斬之際,面對死刑鎮靜自若,毫無懼色。自言:「吾為活數萬生命而死,死又何憾!」文穆王知道他擅用庫銀並無一文私用,同時也贊許他的慈心善舉,便將其特赦釋放,並聽其投明州四明山(今浙江鄞縣境內)龍冊寺翠岩令參禪師剃度為僧,法名延壽,字智覺。時乃公元933年,大師年方三十。
出家以後,修行非常用功,「執勞供眾,都忘身宰」、「衣不繒纊,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此是《宋高僧傳》中所記延壽大師在寺院修行的生活寫照。在龍冊寺住了一些日子後,延壽便拜辭令參禪師,出外參學。初於金華天柱峰下習定九旬,後往天台山德韶禪師處修學禪法。德韶是禪門法眼宗創始人文益大師的弟子,禪學功夫甚深,吳越王曾禮其為國師。延壽在禪學上的成就即是來自於德韶禪師的座下,《宋高僧傳》記雲:「永明(延壽)在德韶會中,普請次,聞墜薪有聲,豁然契悟,乃雲:『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延壽在禪學上的功夫因而被人認可,也因此而得德韶禪師傳法,成為禪門法眼宗的第三代傳人。延壽居天台山時,常在國清寺,結壇修習為時二十一天的《法華懺》,後來又往金華天柱峰誦《法華經》,歷時三年之久。佛學修養與禪定功夫與日俱增。在天台山修學期間,於禪觀中見觀音菩薩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而獲大辯才。又於中夜經行時,忽覺普賢菩薩之蓮花在手。由是大師感於自己終身的修行趣向未有決定,遂上智者岩,作二鬮,一名「一心禪觀」、一名「萬善庄嚴凈土」冥心懇禱之後,歷經七次信手拈起的都是「萬善庄嚴凈土」那一鬮。於是延壽大師才下定決心開始一意兼修凈業。
後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延壽前往奉化雪竇寺任住持。開展弘化事業,講授禪學法要與凈土理論。依從他學習禪理與凈土學問的人為數甚多。而此時的延壽也開始著筆著書。《雪竇寺志》中記載延壽在雪竇寺完成《宗鏡錄》的初稿。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吳越忠懿王下詔邀請延壽大師往杭州,主持復興靈隱寺的工作,梵剎因之得以中興。一年之後,延壽遷往鄰近的慧日山永明寺(即凈慈寺)居住,從其教者,有兩千餘人。為表明自己的旨趣而作偈曰:「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延壽大師在永明寺這一住就達十五年之久,完成了他一生中許多重要事業。延壽大師又稱「永明和尚」也是因此而來。忠懿王深為器重大師的德行,詔賜名號為「智覺禪師」。「永明延壽大師」的名聲也因此而遠揚於四方。
延壽大師在常住永明寺期間常為七眾弟子授菩薩戒,日定一百零八件佛事為常課,主要是受持神咒、禮佛懺悔、誦經、坐禪、放生、說法等,每夜則於曠野施食予鬼神等類。此外每日定念十萬聲阿彌陀佛聖號,常往別峰經行念佛,隨從者常達數百。時人常聽聞螺貝天樂響於天際。這些行事在《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自行錄》中則有詳盡的記載。此外,在北宋開寶三年(970),步入晚年的延壽大師奉詔於錢塘江邊的月輪峰,督建一座高達五十餘丈共九層的六和塔,以作鎮潮之用,巍巍立於江邊,蔚為杭州一大景觀。
延壽大師居永明寺時,除了修行、弘法之外,同時也注重於將自己的修行體驗與對佛學的研究心得,整理成文字。數量達一百卷之巨的《宗鏡錄》即是在此時定稿刊行的。其它的著作如《萬善同歸集》六卷、《神棲安養賦》、《唯心決》、《受菩薩戒》、《定慧相資歌》、《警世》各一卷等書,也是相續在永明寺寫成而傳世的。
北宋開寶七年(974),年事已高的延壽大師,再次回到久別的天台山,在山上開壇傳授菩薩戒,一時引來約一萬余求受戒者。這也是他最後一次主持大型的傳戒法會。此後歲月,大師自知世緣無多,便閉門謝客,專心念佛,誓生凈土。第二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大師晨起之後,焚香禮佛,普告大眾,趺坐而化。世壽七十二,僧臘四十二。茶毗後的舍利,鱗砌於全身。太平興國元年(976)門人立其塔於大慈山,並建塔院以為永記,宋太宗賜塔院匾額曰「壽寧禪院」。後有游僧自臨安來山經年繞塔,人問何故?答言:「我病入冥,見殿左供一僧像,詢之知乃杭州永明禪師也,已往生西方上上品,王重其德,故禮敬耳」。是以仰慕大師故,特意來此瞻禮舍利寶塔。可謂是凈土宗史上一大奇聞。大師寂後,越二十五年,即宋咸平元年(1000)真宗下詔敕賜延壽所居之永明寺為「資聖寺」以表緬懷聖德之意。宋崇寧五年(1106),徽宗下詔追謚延壽為「宗照禪師」。以至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又加封名號為「圓妙正修智覺禪師」。
延壽大師集禪門法眼宗第三代宗師與凈土宗六祖為一身,因其佛學思想是禪與凈相結合,會宗各家之說,導歸西方凈土,是其佛學思想之特色所在。延壽將密教之密行及法相、三論、華嚴、天台等諸學說及凈土理論折衷而綜合為一。此等倡舉,開歷史之先河,遂成一時之風氣,為後來佛門諸宗並合修學之端倪。
延壽居永明寺十五年間,日行一百單八件佛事,從這些行持中可以看出,幾乎包羅了當時佛家各宗所倡導的修行方式。可以說是各宗各派皆具,樣樣法門全備,於此行持中,恆以凈土為依歸,將所有功德皆回嚮往生凈土,是其總持的旨趣所在。從延壽大師的代表作《宗鏡錄》中可以窺見其佛學思想的大概,將當時盛行於世的佛教行法與理論,融會而貫通之,而使自己的思想體系別具特色,自成一家。在《宗鏡錄》的問答卷里,用連綿不斷的問答形式,羅列了天台、賢首、慈恩等宗的教理,並於引證章中,旁徵博引,引證了大乘經典一百二十種,西天東土諸祖法語一百二十種,賢聖集六十本,共計三百種言說,目的即是在於說明此是「總一佛乘之真訓,可謂舉一字而攝無邊教誨,立一理而收無盡真詮,一一標宗,同龍宮之遍覽,重重引證若鷲嶺之親聞,善令面雲立雪之人,坐參知識,遂使究理探玄之者,盡入圓宗」。由此可以看出,書中論點也是在詮釋延壽所倡導的禪教同佛說,本來是一致的理念。其引經據典,廣集佛言祖語,旨在說明一切事理皆本一心,性相圓融,佛法一致,各宗所行的教法,最終都歸「心宗」,所有佛陀所教的行法都能圓融互通,正和《宗鏡錄》卷二十四中說的「此宗鏡中,無有一法而非佛事」這一道理相契。
將所有佛法,判釋為歸於一心法門,此種觀念也是延壽大師推行凈土,一心趣向極樂的動力根源。縱觀《宗鏡錄》全書,處處可見延壽精闢的佛學妙理,書中傾注了大師畢生大部分的心血。清代雍正皇帝閱此書後,給予「為震旦宗師著述中第一妙典」的高度評價。這部百卷巨著自成書以來,便流行於世,廣為人傳誦,甚至遠播海外。據《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八記雲:「高麗國王,覽師言教,遣使齋書,敘弟子禮,奉金鏤袈裟,紫金素珠,金澡罐等,彼國僧三十人,親承印記,歸國各化一方」。是中所記高麗國三十僧彼時乃是得延壽相傳的禪法,歸國後而使法眼宗禪法傳於東海。也正因如此,作為延壽佛學思想主流之一的法眼宗禪法,能流行於異域,反而中國卻未見其盛。今人蔣維喬所著《中國佛教史》一書中,有雲:「法眼宗弘揚於高麗,而中國反衰矣!」這是延壽大師禪法影響遠及高麗的史實記載。
作為凈土宗的祖師,最能凸顯延壽凈土思想的莫過於世人熟知的「四料簡偈」,其文曰:「有禪無凈土,十人九磋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見彌陀佛,何愁不開悟;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從這四句偈語中,可以看出延壽大師的修行態度,偈中指明,世人修禪固可,但須以凈土為依歸,其中第三句,就是標明禪凈雙修的好處,而以延壽個人的立場來說,禪凈雙修是最理想的修持法門,他認為弘宗演教是僧伽的本職,所以出家僧人宜應禪凈雙修,如此才能現世為人師,廣弘教法以利他;來世作佛祖,圓滿聖果以自利,如此,則自他二利圓成,而一般的學佛者,若非上根利智之人,則應專修凈土念佛法門,因為念佛求生凈土是有保障的,所謂的萬修萬人去,但見彌陀佛,何愁不開悟?若是單修禪教而摒棄凈土,則十有八九會有危險,要是無禪又無凈土,那將是萬劫千生輪轉三途六道,受苦無盡了。這四句偈語,言辭簡練,但卻義理明朗,足可作為學佛者修學的准則,對於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時至今日,仍富有生命力。
延壽大師作此四料簡的最初動機,在於欲矯正唐末以來學佛者重禪而輕凈土之時弊,以禪宗祖師的身份與修禪的豐富閱歷,會合修持凈土法門的心得,作此四料簡偈是最有資格且最具權威的了。凈宗十三祖印公對此四料簡極為贊賞,曾言:「夫永明(四料簡)乃大藏之綱要,修持之高抬貴手」。又雲「(四料簡)字字皆如天造地設,無一字不恰當,無一字能更移。」足見四料簡在於凈業學人而言,實是重要也。
此外,延壽主張的禪凈雙修的行法,在當時來說可以起融解禪門與凈土學者之間固有爭執的作用,也使得後來宗門教下諸多的行者,漸能接受各修不同法門但皆能領納凈業,並歸凈土的這一理念,可以說,自隋唐以降,佛教各宗林立,凈土之思想或多或少,已被大乘各宗所納受。如天台之智者、華嚴之杜順、三論之吉藏、法相之慈恩、律宗之道宣等皆專弘一宗而兼修凈土。當然此中之凈土包括了彌陀凈土與彌勒凈土等,再者如禪宗有百丈禪師於叢林清規中,鐵定僧在茶毗時,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用助念之功,以求亡者得生西方凈土的例子,但真切促使求生凈土的思想完全融入諸大乘教派,並且蔚然成風者,實乃延壽大師之功。
綜上所述,可以全窺延壽大師於禪於凈的功績。其所倡導並身體力行的禪凈雙修行法,在佛教行門中獨立一幟,影響著無數的修行者,使之步其後塵,依教修持,因而無論是禪門行者或是凈宗學人,都萬分景仰延壽大師。《蓮宗寶鑒》雲:「師(延壽)志誠殷重,專以念佛示人,同生凈土,世稱『宗門之標准,凈業之白眉』」。此嘉贊之語,如實地點明了大師在佛教中的地位及其影響力。眾所周知,現今佛教叢林中例行的紀念阿彌陀佛的誕辰日,即是以延壽大師的生日為准,直接地將其奉為「阿彌陀佛的化身,這又是一例後世凈業學者緬懷敬重延壽大師的佐證。延壽大師集禪教、凈土於一身,志心凈土,兼修萬善眾行,治學深嚴,懿行高尚,值得世人歸敬,延壽大師生西後,其嘉行偉績於教之內外廣為傳誦,稱揚贊嘆之語不絕於篇。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在御制《萬善同歸集》序文中雲:「近閱古錐言句,至永明智覺禪師,觀其《唯心決》、《心賦》、《宗鏡錄》諸書,其於宗旨,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至高至明,至廣至大,超出歷代諸古德之上,因加封為『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其倡導之地,在杭之凈慈。敕地方有司,訪其有無支派,釋人承接,修葺塔院,庄嚴法相,令僧徒朝夕禮拜供養。誠以六祖以後,永明為古今第一大善知識也!」又於《宗鏡錄》序文贊延壽大師曰:「實為震旦第一導師」。縱觀歷代凈土諸祖,得歷代帝王之加封嘉獎者不乏其人,然贊之以美名若此,則為稀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