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古詩詞寫作技巧

古詩詞寫作技巧

發布時間: 2021-02-23 04:05:57

1. 古詩詞創作技巧

直抒胸臆和含蓄委婉
直抒胸臆也稱直接抒情,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結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就直截了當地抒發了詩人甘願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節操。
含蓄委婉是不把自己的意思直接說出來,而是採用婉曲、象徵、比擬、隱語、用典等手段間接地表現出來的一種抒情方式。古詩經常把要抒發的情感,要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所描繪的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結尾:「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將依依惜別之情寓於帆影、碧空和長江流水的景物中了。

景與情
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出現在詩歌里,有種種不同的情況,最常見的是先景後情,情因景生,即觸景生情。如杜甫的《旅夜書懷》,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不少的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似乎已成常規,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也有一些詩是先情後景。還有一些詩,看上去完全寫景,而實際上景物裡面蘊含著詩人的感情,「一切景語皆情語」[《人間詞話》(王國維)]。以上這些都屬寓情於景。一般情況下,有什麼樣的景,就生什麼樣的情,如樂景生樂情,哀景生哀情。但有時,觸景生情,生出的情與客觀的景截然相反,這種情況叫情景相異。古詩中以樂景寫哀情較為常見,以哀景寫樂情比較少見。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以樂景寫哀情。古詩中以樂景寫哀情的名句還有「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等。

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的三種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比是打比方;興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賦、比、興三者各有特點,又相輔相成。交待事實,直抒胸臆,以賦為佳。變抽象為形象,比興為優。
施肩吾的《夜笛詞》「皎潔西樓月未斜,笛聲寥亮入東家。卻令燈下裁衣婦,誤剪同心一半花」,用賦的手法寫成,言東家婦聞笛而生思親之情,誤剪同心之花,別開生面。還有古詩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動人佳句,「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含蓄之句,「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精警之句,均用賦的手法寫成。
比喻的手法在詩歌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運用比喻,能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能把陌生的東西變成人們熟悉的東西;有創造優美的意境,產生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的作用。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運用比喻,把無形的音樂描寫得形象鮮明,栩栩傳神,彷彿就在眼前。
興是藉助其它事物作為詩歌的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興同詩歌的內容有一定的聯系。如《氓》的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和第四章開頭兩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運用了興的手法。前者既隱喻女主人公的貌美,又暗指女主人公的痴情;後者桑葉由嫩綠變為枯黃,既隱喻女主人公青春不再,又暗指「士貳其行,二三其德」。興經常有統攝下文,提綱撮要的作用。
要注意,比和興經常結合在一起使用。運用比興手法,能加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詩的韻味和形象感染力。

動與靜
自然界的事物,有的動,有的靜;有時動,有時靜。詩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當然當動則動,當靜則靜。一首詩,動靜結合得和諧、完美,會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反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首二句寫,空山幽谷,只聞人語,不見人行。是靜中寓動,以動寫靜。後二句寫,林深杳冥,夕陽余輝反照,倏忽遠去。是動中寓靜,愈見其靜。而這一切,正是詩人幽寂情懷的寫照。再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前二句寫靜,靜得寂寥,靜得凄涼。後二句寫動,卻以動襯靜,更映現出深山的幽靜。又如蘇舜欽的《淮中夜泊犢頭》:「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前兩句寫白天行舟所見,是動中見靜,以靜寫動;後兩句是「晚泊犢頭」所見,是靜中見動,以動寫靜。

烘 托
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像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有以下幾種類型:①人烘託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②物烘托物。如《旅夜書懷》中「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句以星光遙掛如垂來烘托平野的茫無際涯,用月光似奔涌傾瀉來烘託大江的浩瀚渺茫。又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句以鬧襯靜。③物烘託人。如李清照詞《醉花陰》中「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用重陽佳節這天室內外的景物來烘托此刻人物的心情。物烘託人的寫法在古詩中被普通運用。

虛 實
這是古人論文章常用的概念。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採用虛實相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的結構更緊湊,形象更鮮明,並可使作品的容量增加。比如《望廬山瀑布》,前三句描寫眼前所見,是實寫;第四句「疑是銀河落九天」,以銀河來比擬廬山瀑布,為虛寫。再如姜夔《點絳唇》一詞,「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前面句子實寫,最後一句「殘柳參差舞」虛寫。又如《林黛玉進賈府》中,陸續介紹了賈府中幾乎所有的主要人物。賈母、王熙鳳、賈寶玉等登場亮相,為實寫;賈赦、賈政等沒出場,為虛寫。

反 襯
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的手法叫襯托。從反面來襯托就叫反襯。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是一首妙用反襯的好詞。作者用全詞三分之二以上的筆墨,極力渲染元夕熱鬧的景象,但目的不在寫景,也不在抒情,而是為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而這個人,正是受到朝庭冷落,不肯趨炎附勢,不願與投降派同流合污的詩人自己。再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前三句極力鋪排、渲染,正是為了反襯最後一句「只今惟有鷓鴣飛」的凄涼景象。弔古之情傷今之感,雖不著一字,卻表現得十分深刻。又如杜甫的《旅夜書懷》中「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句所描繪的遼闊雄奇的景象正是為了反襯詩人顛沛流離,孤苦伶仃的形象,「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天地如此之大,竟無詩人容身之地。類似的例子還有杜甫的《登岳陽樓》,柳宗元的《江雪》等。

用 典
即在詩文中引用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以及經史子集、民謠、俗諺中的語句或事實的一種手法。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其中的「後庭花」,即陳後主所作的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曲。用這個典故,意在諷刺晚唐官僚貴族沉湎於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將使歷史重演,唐朝走向滅亡。辛棄疾更是用典的高手,他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佛狸、廉頗等五人的五個典故,他藉助這些典故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設 想
想像,是詩歌表現手法的一個方面。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想像就沒有詩。在古詩中,有時作者會對自己並不知曉的異地的情況或未來的情況加以描繪,這種手法就是設想。運用設想手法,可使詩歌意境開闊,別具情味,並使作者的感情更深刻地表達出來。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詩的前六句寫遠地妻兒在月夜的情景。不說自己看月憶妻,卻說妻子看月憶已。不說自己看月憶兒女,偏說兒女尚不知看月憶自己。這樣寫,更能表達出情之深,愛之堅。又如柳永的《雨霖鈴》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完全是設想之詞。這種設想,既增強了環境的氛圍和色調,又把「多情自古傷離別」的主題渲染得更加深刻。

對 比
對比,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兩種相反的情況,寫在一首詩里,以便相互對照的一種修辭手法。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正確與錯誤,光明與黑暗,堅強與脆弱……凡事一比,妍媸立見,涇渭分明,這就省去了許多筆墨。對比,既可縱比,現在和過去相比;又可橫比,兩地或兩種事物相比。如杜荀鶴的《再經胡城縣》:「去歲曾經到縣城,縣民無口不怨聲。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一方面是人民含冤無處申訴,一方面是惡人越來越富貴。這就有力地揭露了封建政權的本質,喊出了被壓迫人民的心聲,再如歐陽修的《生查子》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上闋寫歡愉,下闋寫愁苦,對比鮮明:景物依舊,人事已非。

誇 張
誇張是在客觀實際的基礎上,對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故意加以擴大或縮小的描寫的一種藝術手法。它可以使詩歌的語言形象化,創造出驚人的意境和闊大的氣勢,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運用了誇張手法,使其詩閃耀出璀璨的藝術光輝。王之渙為了強調關外的荒涼,在《涼州詞》中也採用了誇張手法,「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縮小誇張的例子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等。

雙 關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里,利用語音或語義,使某詞具有雙種意義,這種修辭手法叫雙關。它的特點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此是手段,指彼是目的。恰當地運用雙關,可以使語言精練,情趣橫生;可以形象地刻畫人物的心理,鮮明地表現人物的性格。雙關可分兩種:一種是語義相關,一種是諧音相關。例如毛澤東的《七律·送瘟神》:「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句中的「瘟君」指「瘟神」,更指「血吸蟲」,這是語義相關。又如「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這幾句中的「清白」、「晴」、「絲」都屬諧音相關。常用的諧音雙關字,還有「蓮」雙關「憐」,「仁」雙關「人」,「藕」雙關「偶」等等。

2. 詩詞寫作技巧

要注意平仄,揞韻,有意境,避免文字游戲,

3. 古詩寫作手法

一、表達方式:
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襯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二、表達技巧:
(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二)虛實相生或虛實結合。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書上所言,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

三、修辭方式法:"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徵"寄寓寄託)

(一)烘托:本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

(二)聯想和想像: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

(三)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四)比喻象徵: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

(五) 誇張: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誇大或縮小的描寫,藉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合理的誇張雖不符合事理,卻符合情理。在浪漫主義詩歌中,誇張的手法隨處可見。

(3)古詩詞寫作技巧擴展閱讀:

寫作方法,也叫表現手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揚先抑、襯托(烘托)、誇張諷刺、借景抒情、前後照應、對比等。

修辭手法,也叫修辭方法,是指在寫作過程中,對所使用的語言進行修飾、加工、潤色,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擬人、誇張、借代、反問、設問、對偶、反復等。

4. 寫古詩詞的寫作技巧

一、古詩詞思想內來容大致有九種自:憂國傷時、建功報國、思鄉懷人、離情別緒、傷春悲秋、懷才不遇、隱逸之趣、山水之情、弔古傷今。
二、寫作技法:
1.修辭技巧: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頂真、反復、雙關、疊字、用典等。
2.表現手法
a.描寫方式: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遠近結合、工筆細描(細節描寫)。
b.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樂景哀情、卒章顯志。
c.寫作技巧:襯托和對比、烘托渲染、聯想想像、象徵等。

5. 初學者如何進行古詩詞創作

很多中學生在學習了古典詩詞之後,也禁不住手癢癢的,想大顯身手,於是乎,打油詩,順口溜,大白話應運而生,那麼中學生怎樣才能盡快進入創作詩歌的軌道,根據自身的經驗,談一點粗淺的體會: 一,熱愛古典詩詞。
熱愛古典詩詞,這句話挺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那些讀了幾首古詩就想創作的人,無論如何使寫不出好作品的,真正的古典詩詞愛好者,他心裡想的是古詩,口裡頌的是古詩,面對大好河山,他滿眼是詩歌,他的身上流淌著古詩的血液,他的愛好,他的情操無不浸染著古詩古韻。
二。以學促寫。
熟悉古典詩歌的寫法,學習時注意分類,比如山水詩,愛國詩,愛情詩,友情詩,征戰詩等,注意收集整理特殊的意象。比如對於意象,要同類使用,柳是表達相思的,而且和戰爭關聯,紅豆也是表達相思的,但不和戰爭關聯,常和愛情友情相連。孤雁,燕子看起來比較相似,但運用起來,孤雁常喻人,表現孤獨寂寞失落之情。而燕子則表達美好的春光,有惜春之情。所以,意象使用也是很有講究的。我們只有多學習,多積累,才可以寫出有豐富內涵的詩歌。
三。創作要厚積薄發。
我們寫文章要厚積薄發,其實寫詩何嘗不是這樣?杜甫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李白的詩詞和他的足跡密不可分,我們青年人一定要多讀古詩詞,熟記名篇名句,多到大自然中走走,多到勞動者中走走,多去參加豐富多彩的實踐生活,這樣也出的是個才有底蘊,才有靈氣,才接地氣。
四。學習格律。
初學創作最怕的是格律,激情四射,出口成章,自認為自己的詩歌氣勢磅礴或溫婉可愛,可是讓行家一看,不禁搖頭,原因是格律不合。經行家按照格律修改一番,才發現格律原來不僅是要求聲韻,而且是錘煉字詞的過程。但讓自己寫,格律著實難掌握。怎麼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套」。熟記兩首典型的律詩,依照他的平仄修改自己的詩歌,修改到自認為差不多的時候,然後找行家幫助修改,行家才會根據實際情況告訴你一些特殊的情形這樣進步才能更快。對於填詞,同樣的道理,填完之後,拿一首詞牌的典型題目,對應它的平仄比對自己的平仄,試著修改。直至滿意。
學習古詩創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正如賈島的「推敲」,正如杜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只有長期的堅持努力,才有點滴的收獲。

6. 古詩詞中有什麼寫作手法

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

7. 古詩詞「創作技巧」有哪些

1、直抒胸臆和含蓄委婉

直抒胸臆也稱直接抒情,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結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就直截了當地抒發了詩人甘願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節操。

含蓄委婉是不把自己的意思直接說出來,而是採用婉曲、象徵、比擬、隱語、用典等手段間接地表現出來的一種抒情方式。古詩經常把要抒發的情感,要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所描繪的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結尾:「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將依依惜別之情寓於帆影、碧空和長江流水的景物中了。

2、景與情

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出現在詩歌里,有種種不同的情況,最常見的是先景後情,情因景生,即觸景生情。如杜甫的《旅夜書懷》,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不少的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似乎已成常規,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也有一些詩是先情後景。還有一些詩,看上去完全寫景,而實際上景物裡面蘊含著詩人的感情,「一切景語皆情語」[《人間詞話》(王國維)]。以上這些都屬寓情於景。一般情況下,有什麼樣的景,就生什麼樣的情,如樂景生樂情,哀景生哀情。但有時,觸景生情,生出的情與客觀的景截然相反,這種情況叫情景相異。古詩中以樂景寫哀情較為常見,以哀景寫樂情比較少見。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以樂景寫哀情。古詩中以樂景寫哀情的名句還有「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等。

3、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的三種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比是打比方;興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賦、比、興三者各有特點,又相輔相成。交待事實,直抒胸臆,以賦為佳。變抽象為形象,比興為優。

施肩吾的《夜笛詞》「皎潔西樓月未斜,笛聲寥亮入東家。卻令燈下裁衣婦,誤剪同心一半花」,用賦的手法寫成,言東家婦聞笛而生思親之情,誤剪同心之花,別開生面。還有古詩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動人佳句,「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含蓄之句,「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精警之句,均用賦的手法寫成。

比喻的手法在詩歌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運用比喻,能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能把陌生的東西變成人們熟悉的東西;有創造優美的意境,產生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的作用。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運用比喻,把無形的音樂描寫得形象鮮明,栩栩傳神,彷彿就在眼前。

興是藉助其它事物作為詩歌的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興同詩歌的內容有一定的聯系。如《氓》的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和第四章開頭兩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運用了興的手法。前者既隱喻女主人公的貌美,又暗指女主人公的痴情;後者桑葉由嫩綠變為枯黃,既隱喻女主人公青春不再,又暗指「士貳其行,二三其德」。興經常有統攝下文,提綱撮要的作用。

要注意,比和興經常結合在一起使用。運用比興手法,能加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詩的韻味和形象感染力。

8. 古詩文中有哪些寫作手法

1.修辭抄方法:比喻 擬人襲 借代 誇張 對比 用典 對偶 互文 雙關 頂針 設問 反問 反語 通感 反復 排比 烘托
2.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2)間接抒情:即使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融情於景) 托物言志(借物抒懷) 用典抒情(借古抒懷)
3.描寫手法:(1)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2)白描(3)渲染(4)描寫角度(5)動靜結合(6)虛實結合
4.結構形式:鋪墊 卒章顯志 統領全文 承上啟下
5.章法技巧:賦比興 襯托

9. 古詩寫作技巧是不是表現手法

表達技巧: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內心強烈的感情不加掩飾地直接敘述出來,讓強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傾瀉而出。

不銷魂怎地不銷魂。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王實甫《十二月帶堯民歌?別情》) (詩歌採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別從「怕黃昏」、「不銷魂」、「新啼痕」、「斷腸人」等四個角度將少婦別後的相思之悄表現得淋漓盡致。)

2.借景抒情 屬間接抒情的一種,通過對實景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感情。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十艮,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泊秦淮》) (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所寫的景並非晴朗的月夜,萬里無雲的碧空,而是迷濛的煙月,籠罩著寒水白沙,景色是那麼黯淡,氛圍是那麼冷寂,這就給後兩句寫作者的憂慮情緒增添了氣氛,加濃了色澤,兩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3.托物言志 屬間接抒情的一種,托物言志就是通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願。

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詠蟬》)

(詩歌中所描寫的蟬的形象是:蟬垂著觸須在枝頭吸飲清潔的露水,陣陣蟬聲從稀疏的梧桐上傳出來。身居高處,叫聲自然傳得很遠,並非依靠風的力量。而在詩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發的人生感懷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總是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地提高自身修養,因而美好的聲名白可遠揚,不需要依靠其他人吹噓。由此可見,寫蟬是依據,而抒懷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寫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觀感情,使詩歌達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

(劃線的四句,表面上是寫景,而實際上則隱寓著詩人的一種超脫塵世、熱愛自然、遠離官場的感情境界。在這里既是寫「景」,也是寫「情」,已分不開哪是「景」,那是「情」。)

5.動靜結合 指對人、事、景處於動態或相對靜態時的描寫。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查慎行《舟夜書所見》)

(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出了詩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兩句寫靜態,後兩句寫動態。)

6.以動襯靜 屬反襯手法中的一種,即通過對動態的描寫、渲染、反襯出靜態,也就是在動態描寫中顯示出動態。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詩歌中所寫景物如花落、月出、鳥鳴等都是動景,同時又通過這些動景,更加突出顯示了春澗的幽靜。「鳥鳴山更幽」,動中見靜,愈見其靜,這裡麵包含著辯證法。)

7。樂景寫哀 屬反襯手法中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是藉此來表達一種悲哀、凄楚的情緒。

《孔雀東南飛》文中寫迎娶劉蘭芝的場面,「交語速裝束,絡繹如浮雲……從人四五百,鬱郁登郡門。」其場面寫得越熱鬧,其悲情越強烈。

8.以景結情 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繚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王昌齡《從軍行七首》)

(詩歌的前三句均是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末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之情呢?詩人這時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彷彿在軍中置酒飲樂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更加深了詩人的思想感情,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9.鋪排 即《詩經》表現手法中的「賦」。「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厭其煩地多角度地進行鋪敘陳述。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杜牧《阿房宮賦))

(文章在這里多角度地寫出阿房宮樓閣之多、構造之奇、布局之巧,體現出阿房宮的氣勢雄偉)

10.渲染 我國傳統畫技之一,後借用來指文藝創作中為突出人物形象和環境所採用的強調、反復等多方面著意的鋪敘等寫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薰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王昌齡《秋詞》) (首句破題,以描寫秋景來渲染深宮寒夜的氣氛。)

11.烘托 襯托中的正襯,原是我國傳統畫技之一。亦稱「烘雲托月」。後借用指一種寫作技法,即指通過特定的環境氣氛的描寫,以突出人物某種心緒或突現人物形象的技法。具體說來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事物,達到烘托本意的目的。

此種手法常與渲染手法結合起來使用,易混淆。

……新來瘦,非關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蕭))

(要說的明是相思的苦,卻不直說,而用「非關病酒,不是悲秋」來烘托)

12.點化(化用) 對前人書面作品的語言和群眾的口頭創造,進行再加工再創造,賦予它新的內容和意境。可分三種:字詞點化、內容升華、意境開拓。

①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王實甫《西廂記》)

②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長恨歌》)

(①句點化了范仲淹《蘇幕遮》中的「碧雲天,黃葉地」的字詞。②句點化韋應物的「西施且一笑,眾女安得妍」的詩句意境。)

13.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歷史故事或古書中的詞語來說明白己觀點的一種修辭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霍去病、廉頗等五個歷史故事的典故。

14.實虛結合 實寫,指對人物或事件進行直接的、正面的敘述和描寫。虛寫,指採用側面交代或烘托性的敘述與描寫。虛實結合,即兩種手法在敘述、描寫中同時使用。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詩人開始寫「地」、寫「鴉」,而不寫月,但卻讓我們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為「地白」、「棲鴉」是月亮朗照的結果,既然地白如霜,棲鴉可見,可知詩人雖沒有明寫「月明」,但我們卻處處感到「月明皎潔」,因此它是實寫「地白」、「棲鴉」,虛寫「月明」,暗扣「望月」這一詩題。)

15。抑揚 我們在表揚或批評某一事物的時候,為了使別人信服,或預先防止別人的反駁,往往把要表揚的先從某一缺點加以批評,把要批評的先從某一優點加以表揚,這種修辭手法就叫做抑揚。抑揚可分兩種:1.欲揚先抑法;2.欲抑先揚法。

應憐履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游園不值》) (詩前兩句寫詩人乘興游園,被拒之門外;後兩句卻寫出詩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滿園春色,前後感情有個落差,前面遺憾,後面高興。這里採用了欲揚先抑法。)

16.疊詞 為了表達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詞接二連三地用在一起,這種修辭手法,叫做疊詞。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

(開頭十四個疊字為全詩定下了一個殘秋和孤獨的感情基調,渲染了詞人晚年孤苦無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內心深處的凄涼。)

17.互文 上下文中相對舉而獨立的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互相補充、互相滲透,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這種修辭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見的有當句互見和對句互見兩種。翻譯時容易譯錯,應特別注意。

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

(正確翻譯是:秦朝和漢朝的明月與關城。容易誤譯為:秦朝的明月與漢朝的關城。)

18.意象組合(蒙太奇式的畫面組合) 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鏡頭組接成生活的片斷和場景。場景隨著劇情發展而時時在變化,給人以鮮明的形象感。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秋思)) (此首詞出現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9個並列的名片語成的不同景物意象。它們巧妙地組織在一個畫面里,渲染出一派凄涼蕭瑟的晚秋氣氛,從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19.白描與工筆 白描原是中國水墨畫中純用墨線、不著顏色來粗筆勾勒物象輪廓的一種筆法。後借用於文學寫作,指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畫出鮮明生動形象的一種描寫方法。工筆,原是一種繪畫的筆法,後指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萍洲。(《溫庭筠<望江南))

(這首詞採用了白描手法,寫一位女子從早到晚盼望情人歸來的心情)

此外,還有一些現代漢語中常用的修辭格如比喻、擬人、誇張、借代、對比等,在古詩詞中也常常使用,這里不再一一列舉。

幾種常見的表現手法

1.烘托

襯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今夜鄜(lu2)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杜甫《月夜》)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頷聯、頸聯寫妻子的美麗,反襯詩人惆悵痛苦的心情。

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像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人烘託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託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託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託了汪倫對詩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

古今人們用典的方式多種多樣,一般採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種方式。

(1)明用典故

古典詩詞在使用典故時,如果能使讀者從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個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這種現象在古典詩詞中是常見的,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這是明用《史記·馮唐列傳》中的故事,東坡居士在這里明用這個典故,意在以魏尚自況,希望有一個象馮唐那樣識才敢諫之人,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薦,派人將自己召回,委以重任。這是古人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的反映。在皖南事變後,周恩來憤筆疾書「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這里明顯化用了曹植《七步詩》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暗用典故

古典詩詞在使用典故時,有時表面上看用典處似乎與上下文句融合為一,不細察則不知為用典,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獵》的末句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來好象是寫「出獵」,描寫獵人彎弓射狼的情況。其實這是暗用了《楚辭·東君》「舉長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貪殘掠奪,作者在此代指遼和西夏統治者;「射天狼」則表明自己御敵保國的決心。

(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中有「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以典代人,通過文章既以贊李雲,也以自贊。「蓬萊」,為海中神山名,傳說仙府中難得的典籍,均藏於此。《後漢書·竇章傳》言:「是時學者稱東觀(後漢政府的藏書機構)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這首詩中的「蓬萊」,是借指校書郎李雲。「建安骨」為建安風骨之簡稱。東漢末建安時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代表的詩歌,風格清新剛健,被後人稱為建安風骨。「小謝」,指謝眺;區別於「大謝」(謝靈運)。李白非常推崇謝眺,這里有自比的意思。這兩句中,上句稱贊李雲文章得建安風骨,清新剛健;下句謂自己的詩歌應像謝眺那樣清新雋永。

(4)反用典故

有的詞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棄疾的《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極力鼓勵李入蜀做一番事業,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難》中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將其概括為「蜀道登天」。本來,李白在《蜀道難》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艱險,辛棄疾在《滿江紅》中卻強調通過艱苦的攀登可以上達青天,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

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