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古詩詞四聲

古詩詞四聲

發布時間: 2021-02-21 06:49:27

❶ 誰可以告訴我如何區分詩詞里的四聲,要詳細的,謝謝

古典詩詞,按其起源、體式、語言、結構等的不同,大致可以劃分為詩、詞、曲三大類。
從格律上,詩又可劃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泛指唐代以前出現的各種詩體。唐及之後的人們模仿這類詩體所寫的詩,也稱之為古體詩。
古體詩按其每句的字數可以分為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雜言詩等。有些書籍把雜言詩並不單列,而是劃歸到七言古詩中。所謂雜言詩就是每句的字數不定,可以任意自由發揮。雜言詩多以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為主,偶然也用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所謂四言詩就是每句都是由四個字構成的詩,五言詩就是每句都是由五個字構成的詩,七言詩每句都是七個字,其它類推。四言詩在唐以後就比較少見了,唐以後的詩多以五言或七言為主,六言詩、雜言詩也有一些,但不是很多。五言古體詩又簡稱為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為七古。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體詩人們一般習慣稱它們為絕句(古絕)。
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及以後有一些人寫了一些入律的古風,雖然這些作品平仄大致符合近體詩的規定,但由於或用韻或粘對或對仗等方面並不符合近體詩要求,因此也只當是古體詩看待。
近體詩是在唐代完成的一種講究音律、平仄、粘對、對仗的嚴謹格律的新式詩體,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它以五、七言律詩為代表,此外還包括律絕和排律。所謂近體詩或今體詩,是相對於古體詩而言的,其實就現在來說已經既不「今」也不「近」了,只是古人這么叫,我們現在也跟著這么叫,繼續沿用這個名稱而已。唐之後模仿這種近體詩體式所寫的詩,也稱為近體詩。
近體詩從句子的字數上來說,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無論什麼形式的近體詩,都有偶數的句子構成。
四句構成的近體詩也稱絕句。為了與古絕有所區分,人們又習慣稱它為律絕。律絕,對於每句用字的平仄有相對嚴格的規定,用韻也比之古絕嚴謹。由於近體絕句類似於截取了律詩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稱之為截句。絕句分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五言絕句又簡稱為五絕,四句二十字;七言絕句又簡稱為七絕,四句二十八字。
每首由八句構成的近體詩稱為律詩。五言律詩簡稱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十六字。五律和七律,不僅每句有嚴格的平仄、用韻要求,而且還對句子的對仗有一定要求。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長律,也叫排律。排律與五、七言律詩一樣,不僅有平仄、用韻等嚴格要求,而且對粘對、對仗等也有嚴格規定。排律的句數也只能是偶數。
還有一種六句的律詩,古人稱為小律。由於作品比較少,就不多說了。現在,對於小律的詩,一般情況下被劃歸入律的古風了。
律詩每兩句(一韻,首句入韻時不算)稱為一聯。五律和七律的第一聯(一、二兩句)稱為首聯;第二聯(三、四兩句)叫做頷聯;第三聯(五、六兩句)叫做頸聯,也稱腹聯;第四聯(七、八兩句)叫做尾聯。
律詩,除了聲韻、字數等方面以外,一般還要求必須有對仗。五律和七律的對仗,一般都是用在頷聯和頸聯。首聯也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首聯用了對仗,一般情況下並不因此減少中兩聯的對仗。凡是首聯用對仗的律詩,實際上常常是用了總共三聯的對仗。若頷聯不對而只是首、頸兩聯對仗的,有一個雅號叫做「偷春格」。律詩的尾聯一般是不用對仗的,因為到了尾聯,一首詩要結束了,對仗是不大適宜於作結束語的,但尾聯用對仗的例子也是有的。
格律嚴謹的律詩,通常對仗一般不會少於兩聯,但也有些古人的作品只有一聯對仗,這種情況大多都是把對仗用在頸聯。
排律,除了首、尾兩聯外,中間各聯都要求對仗。
絕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即既可以首聯對尾聯不對,也可以尾聯對而首聯不對,還可以兩聯都對或都不對,總之沒有嚴格的限定。
古體詩對於對仗也沒有嚴格的限定,對仗的形式也比近體詩自由,可以不用考慮平仄相對。
詞、曲中有時也用對仗,但詞曲就對仗一般沒有嚴格規定。然而因為某些詞牌的有些句子(如《滿江紅》上下片的各兩個七字句)很容易形成對仗,詞人們就在這些地方使用對仗以提高作品的整齊和美感,久之便形成了一種習慣、慣例。習慣歸習慣,慣例歸慣例,總之不是硬性規定,所以在這些地方用不用對仗完全看寫詞人的喜好和安排了。個人看法:雖然是慣例,但若能對仗還是盡量使用對仗,以增加整齊的美感。
詞,一般認為是起源於隋唐時期的燕樂,是從樂詞演變、發展而來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特殊詩歌形式,又有詩余、長短句、樂府(注意與漢樂府的區別)、曲子、曲子詞、雅詞等多種稱呼。詞是一種合樂的文學,它與一般意義上的詩又有所不同。由於這種體裁在形式上「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是倚譜填詞,因此寫詞一般不稱為「作詞」而是說「填詞」或「倚聲」。盡管最早的詩也是合樂的,但那是先有詩而後配樂,情況還是有所不同的。另外,每首詞一般都有一個固定的曲調名稱,以相互區別,這種以示區分的曲調名稱人們就叫它為「詞牌」。每個詞牌代表著不同的曲調,不同曲調的詞在句數、字數、平仄、用韻等方面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也就有了各自的體式要求。同一詞牌的詞可能有另外不同的名稱,同一名稱也可能不是同一個詞牌,同一詞牌也可能會有不同的別體。詞由於是配合音樂的,所以有些詞是分段落的,一個段落即是音樂已經唱完了一遍。人們給詞的這種「段落」也起了個名字,叫「疊」或「片」。只有一段的詞,叫「單調」。兩段構成的詞,稱「雙調」,其上下段落稱為上片與下片,也叫上闋和下闋。由三個段落或四個段落構成的詞,就叫三疊或四疊。此外,詞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有人規定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但這種分法的科學性還有可商榷的地方。
詞發展到後來,隨著樂譜的逐漸佚失,漸漸地也就脫離了音樂。後人填詞多是依照前人遺留的文字作品來揣度、確定原來的詞每個地方的用字聲調、韻律等確定出來的文字詞譜,最終詞也就著著實實地成為了一種講究聲韻、格律的獨特的詩。從廣義上說,詞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格律詩。
曲,是元時興起的一種合樂文學。從曲的樂詞結構形式來看,比較接近於詞,但它與詞又有很多的不同。曲有散曲與套曲之分,有北曲與南曲之別。這里主要是介紹詩詞的格律,關於曲就不多說了。

第二天 知「用韻」

人們喜歡舊體詩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短小精悍、順口易記。為什麼順口易記?道理很簡單:舊體詩詞都是押韻的。有韻自然順口,順口便容易記憶。
那麼什麼是韻呢?詩詞格律中所謂的韻,簡單說來就是字的尾聲,大致等於現代漢語中的韻母。比如,「長」和「方」的尾聲,按普通話它們的韻母都是「ang」,這個韻母就是這兩個字的「韻」,且它們屬於同一個韻部。那什麼又是韻部呢?韻母相同或接近的字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一個個的韻部。
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部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這種同韻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復,可以構成了聲音的回環,使作品聲韻諧和,也方便記憶。押韻所押的「韻字」通常都是放在句子的尾端,所以又稱韻腳。比如: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詩中韻腳「枝」、「思」兩字便屬同韻字押韻,它們隔句在同位置上重復出現從而造成一種和諧和回環的音韻之美,使得作品讀來朗朗上口。
關於押韻,現在有很多觀點,但主要的是押韻從寬從嚴、用舊韻還是用新韻的問題。新韻的韻書有很多版本,但若你普通話說得很好,這些韻書也就沒什麼必要,頂多備本新華字典什麼的就可以了。現在寫舊體詩詞,大多數人還是採用舊韻。舊韻的韻書也不少,但基本都是從《切韻》承繼而來的。目前使用的舊韻韻書,被普遍認同的是:寫詩用《平水韻》,填詞依據《詞林正韻》。個人看法,對於初學者最好不要貪圖便捷,還是從舊韻入手比較好。因為寫格律詩詞,有個繼承問題。學習舊韻,對更好地理解、把握前人的作品及其作品的音律、節奏等變化是大有裨益的。同時,也不至於鬧出說「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不押韻」的笑話來。
最早的《平水韻》韻書,現在已經難見到了。清代以後人們寫詩時所用的韻書主要是依據《佩文詩韻》、《詩韻集成》、《詩韻合壁》等,這些韻書都是在《平水韻》基礎上重新編纂頒布的,都屬於「平水韻」類,因此人們習慣上依舊把它們稱作平水韻。
《平水韻》共有106個韻部,其中: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韻書中平聲分為上平聲、下平聲。這只是因為平聲字多,所以分為兩卷,等於說平聲上卷,平聲下卷,與現代漢語里的陰平聲、陽平聲不是一個概念,這點應該注意。
在今天看來是同韻的一些字,在舊韻中可能屬於不同的韻部。比如「東」、「冬」二字,在舊韻中就分屬兩個韻部,前者屬於「上平一東」,後者屬於「上平二冬」。再比如「因」、「音」二字,前者屬「上平十一真」,後者屬於「下平十二侵」。至於這些字在舊韻中其讀音上有何分別,我們現在不需要過多的去追究它。只須知道:它們在最初的時候讀音是有區別的,只是後來隨著語言的變化混而為一而已。
韻有寬有窄,字數多的叫寬韻,字數少的叫窄韻。寬韻字多,寫詩挑選韻字就比較容易些;窄韻字少,選字就比較困難,窄韻的律詩也就比寬韻的律詩少見。

近體詩的押韻規則是:
1)除首句有時需要押韻外,其它都是逢偶相押,隔句相押,即在偶數句子的末尾字押韻,奇數位子上的句子不用韻。
2)一般只押平聲韻,且要求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也不允許通韻,當然也就不允許出韻了。
3)韻不能重出,即不許「重韻」。也就是說只能用同韻部的不同韻字,不能重復用同一個韻字。
此外,每首詩的首句尾字作平聲時,首句也須押韻。但由於首句本可不入韻(仄聲字收尾時),所以首句的押韻比其它位置的押韻,其要求相對寬鬆些,既可以使用本韻,也可以用鄰韻。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律以首句入韻為常見。
至於什麼是平聲字、什麼是仄聲字,放在下一日再談。這里先說說鄰韻。
所謂鄰韻,不是說韻書上鄰近的韻部就是鄰韻,而是指讀音上比較相近的那些韻部的字。「相近」不以上平聲、下平聲的界限而有所間隔。
鄰韻,若按中古音劃分,大致情況是:
a)東冬兩韻為一類;
b)江陽兩韻為一類(注意在古音中江陽不鄰近,江更接近於東冬,是為特例);
c)支微齊三韻為一類;
d)魚虞兩韻為一類;
e)佳灰兩韻為一類;
f)佳麻兩韻為一類(特例);
g)真文與元(部分)三韻為一類;
h)寒刪先三韻為一類;
i)刪先與元(部分)三韻為一類;
j)蕭餚豪三韻部為一類;
k)庚青蒸三韻為一類;
l)蒸侵兩韻為一類(特例);
m)覃鹽咸三韻為一類。
關於近體詩的用韻,前面說了「不允許通韻」,但情況往往也有例外。古人寫詩也有通韻的,並且還找了些理由冠以漂亮的名字,什麼「孤雁出群」、「只鳥單飛」、「轆轤體」、「葫蘆體」、「進退格」等等,這些都是格律粗通之後的事,這里就先不說了。
古體詩的用韻比近體詩要寬松,可以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既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中間換韻,有時也允許通韻和重韻,但每次換韻前不得少於兩韻。
詞的用韻比詩更為寬松,不僅平水韻中的鄰韻可以通押,上去聲也可以通押,而且古人的作品中還有不少是以方音押韻的,這主要是唐宋人填詞多倚口語押韻的緣故。清代時戈氏根據唐宋人詞作品的大多數情況,在平水韻基礎上編纂了一部《詞林正韻》。由於這部韻書是以「平水韻」作為基礎的,只是把其中一些讀音比較鄰近的韻部進行了歸並、拆解或重新組合,符合詩人們的用韻習慣,所以逐漸為詞人們所接受,詞人們填詞也就漸漸依據這部韻書押韻。《詞林正韻》共分十九個韻部,除了十五到十九五個入聲韻部單列外,其他十四個韻部都平仄另列。
詞的用韻比較復雜,不同的詞調對韻有不同的規定,有押平韻的,也有押仄韻的,還有平仄互押的;有一韻到底的,也有中間換韻的。總之,詞是倚照詞譜來填,哪裡需要押韻,哪裡不需要,是用仄韻還是用平韻,是一韻到底還是中間換韻,詞譜中都有規定,只需依照詞譜安排押韻就可以了。
詩有韻,就如同屋有柱子;柱不穩,則屋必傾。韻不穩,則詩必劣。所以押韻方面有些情況當有所戒,尤其對初學者來說不可不知:
1)湊韻:俗稱也叫掛韻,就是說所押韻字,與全句意思不相貫串,而勉強湊合上一個韻字。
2)落韻:也就是俗稱的出韻。
3)重韻: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中重復出現,哪怕是一字兩義而並押之,也算重韻。重韻在近體詩中是不允許的,但在古體詩中允許重韻。
4)倒韻:也就是說將二字顛倒以就合韻腳而押韻。這種情況在某些詞語顛倒後對於詞的理解無多大影響情況下也可以。
5)啞韻:作詩當選擇聲音響亮的韻押之,自然音調高超。若用啞韻則非但詩句不挺,也會使全詩因之萎弱。
6)僻韻:又名險韻,指那些僻字或單字只義的字。
7)同義韻:用同義字重復押韻,如花葩、芳香、憂愁等,分別意義相同,一詩並押未免重復可厭。
8)同字義異韻:同一個字,往往有多義,不可勉強借義湊押。如屬於「四支韻」的思字,不可作情思之思押,這方面初學最宜審慎。

無論是寫詩還是填詞,「唱和」是經常遇到的情況。唱和不一定要和韻,但有人喜歡顯示自己的才能,唱和時不僅和意,而且還「和韻」。和韻分為如下幾種類型:
1)次韻:又稱步韻,即用原詩相同的韻字,且前後次序都必須相同,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2)用韻:即使用原詩中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原來的次序。
3)依韻:即用與原詩同一韻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第三天 辨「四聲」,調「平仄」

漢語語音通常都由聲母、韻母和聲調三個方面構成,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其中以高低、升降為主要的因素。漢語有聲調,是其一大顯著特點。比如同一個音qing,按現代普通話,就可以讀出「清、晴、請、箐」四個聲調來。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與現代漢語的四個聲調有所不同。格律詩詞正是利用了漢語的這個四聲特點,讓不同聲調的文字搭配,從而構築生出一種音樂般的美感。
四聲,就是漢語的四個聲調。但需要指出的是,古典詩詞中的四聲,並不是指我們現在所說的普通話的四聲,而是指古代漢語的四聲(關於按即現代普通話寫格律詩詞是否恰當,仍處爭論中,這里不想多談)。
漢語在其歷史發展與沿革過程中,音、聲都是不斷變化著的。音韻學家們把漢語的讀音分為四個時期:上古音(涵蓋范圍為周秦及兩漢)、中古音(自魏晉南北朝,以迄於唐宋)、近古音(元明至清末甚至包括民國初)、現代音(民國至現在)。
我們現在所說的依據古代漢語區分四聲,主要指的是中古音系統的四聲(北曲除外,北曲按近古音)。
中古音系統以《切韻》為代表,我們現在使用的「平水韻」就屬於《切韻》體系的。這方面在第二天談韻時已經做了一些說明。《切韻》系統的中古音,把漢語的聲調分為四個,即:

(1)平聲:到後代逐漸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兩個聲調。
(2)上聲: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了去聲。
(3)去聲:到後代仍作去聲。
(4)入聲:這是一個短促的調子,在現代漢語中已派入了平、上、去三個聲調中。

入聲在目前普通話中已經消失了,派入了其它幾個聲調之中。在有些地方,比如在廣東、四川、江浙等地的方音中,部分入聲讀音依舊存在。
關於古代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到底是怎樣的,現在已不能詳細知道了。依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關於四聲,古人有一首歌訣,可以大致說明其高低升降的狀況。這個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也是學習詩詞格律的難點。不能很好的辨別四聲,對於寫出符合格律的詩詞來說是難以想像的。現在許多人學詩詞格律覺得困難,原因之一就是與入聲的掌握上比較困難有關。呵呵,那既然要學習,還是多下點工夫吧(關於入聲有一些規律可循,限於篇幅這里就不多說了)。
知道了四聲,平仄就很容易懂了。平仄只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仄。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
至於為何這樣劃分,古人就是這么定的,我們現在寫詩填詞可以不去管它,知道哪是平聲、哪是仄聲,知道平仄如何搭配使用就足夠了。如果非要知道為什麼,按王力《詩詞格律》里講,是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它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如此便形成了兩大類型。
在詩詞中,不同平仄聲調(有些詞還要區分四聲)的文字交錯配置,那就能使句子的聲調豐富起來和多樣化,不至顯得單調,構成一種錯落的節奏與平仄諧和,形成一種音樂般的美質。
平仄在詩詞中交錯搭配,可以概括為如下兩句話: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這種平仄錯落規則在格律詩中表現尤為明顯。比如楊萬里《霰》中的兩句:

寒聲帶雨山難白,
冷氣侵人火失紅。

其平仄錯落搭配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本句中雙音平仄交錯,對句中平仄對立。
最後需要提請注意的是:對於詩:平、上、去、入是互不通押的;對於詞:上去聲可以通押,但與入聲一般情況下(某些特殊規定的詞譜除外)是不能混押的。有些詞規定必須押入聲韻,還有些詞對於某些地方的用字不僅要區分平仄而且要區分上、去聲,因此學習古典舊體詩詞不僅僅是能夠辨別平仄就可以的,對於四聲的辨別也應該明晰。

第四天 能「粘對」

四聲、平仄都學過了,韻也學了,現在就可以開始學習如何安排近體詩的聲韻了。「粘對」,是近體詩格律的一項基本原則,古體詩是不講粘對的,甚至有些詩人還故意安排避免出現粘對。另外,古體詩對於平仄的安排,除了韻腳要一致外,並無其他必須遵守的規定,是相對自由的。即使有某些說法,比如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什麼的,也只是供安排聲韻作參考,不是必須遵守的。所以下面談的格律格式,主要是針對近體詩的。
也許有人會說:一首詩,這里平平仄仄,那裡仄仄平平的,格式太過復雜,看得腦袋都大了也沒弄明白,好難懂,真難學。其實,這是因為沒掌握其中的訣竅,沒能避繁就簡。知道了什麼是平仄和該怎樣押韻後,其實學近體詩格律格式,學平仄搭配,只要弄懂兩個字——粘、對,和一個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切都變得非常簡單。
什麼?不相信?不信咱們就試試!
在試試之前,先介紹兩個概念——對和粘。
先說「「對」。所謂對,就是對立。詩詞格式中所說的「對」,就是使一聯(格律詩每兩句構成一聯)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對立。對,實際上也是平仄交錯的原則(平仄交錯主要是體現在一個句子內的平仄隔雙交錯對立搭配)。
再說「粘」。粘,也就是貼上去。詩詞中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跟上聯對句第二字相一致。再細點說,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類推。
明白了什麼是對粘,再記住「平平仄仄平平仄」這個句式,那麼近體詩的格律格式就可以推導出來了。
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我們把這個句式不妨給它個代號叫做①句式。根據「對」原則,那麼下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我們也給它起個名字叫②句式。第三句呢?粘!即粘住第二句,它仄開頭,我也仄開頭,但又不能違反遇單句尾仄,所以把粘仄的倒數第三字與粘平的尾字調換位置,由此構成: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第四句再「對」,成: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如此,平起(以第二字論)仄收(以尾字論)不入韻的七絕標准格式就有了:

平起仄收式七絕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

七絕有了,七律和七排只要照方拈葯,粘對下去就可以了。
以上只是介紹了「平起仄收」這一種格式,那麼其他格式呢?好辦,只要取上面推導出來的四個句式中任何一個作為首句,然後按「對粘」原則對粘下去就都有了。不過,在粘對時,還應把握住如下兩點:
1)若非在首句,奇數句尾字必仄。粘對中遇到奇數句尾字平時,將尾字與倒數第三字平仄調換。
2)因為需要押韻,所以逢偶句尾字必平。粘對過程中遇到偶句仄時,將尾字與倒數第三字平仄調換。也正因為如此,故取②、④兩種句式作首句時,對句的尾字要與倒數第三字調換,對句分別應為:④句式和②句式。

如此,七絕和七律的標准格式便為:
七絕:
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①②③④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韻:④②③④(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換成了④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③④①②(相當於把a格式的前兩句與後兩句調換位置)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韻:②④①②(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換成了②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
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①②③④①②③④(相當於兩首a格式七絕的疊加)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韻:④②③④①②③④(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換成了④句式)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③④①②③④①②(相當於兩首c格式七絕的疊加)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韻:②④①②③④①②(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換成了②句式)

七言格律詩的格式有了,要知道五言格律詩的格式就很簡單了,只須把七言格律詩各個格式中每個句子的首二字去掉,就是五絕、五律和五排的格式了。五言格律詩的格式,就不在此羅列了。
除了上面介紹的四種句式以外,還有一種特殊句式:五言為「平平仄平仄」,七言為「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個句式實際上是一種後面要說的拗句,但詩人們用的比較多,也就成為固定的一種形式了。這個句式主要是偶爾作為③句式的替代品。

以上是格律詩的標准格式,實際上古人的作品中完全吻合這些格式的並不多,那又是為什麼呢?這就牽扯到聲韻位置的重要性問題了(與拗救也有關,後面單獨說)。一般來說,在聲律表現上,後面比前面重要,前松後緊,前輕後重,具體來說就是:
1)同一聯中後句比前句重要,後句比前句要求嚴格。
2)一個句子以連續兩音為一節,尾字單獨為一節,則同一個句子中後面的位元組比前面的重要,每句的最後一字最重要,要求也最嚴格,平仄不可更換。然後是倒數第二音節(五言第3、4字,七言第5、6字),偶爾可以變化,若特拗句式「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等。依次類推。
3)一個句子中,除句子的尾字因為單獨構成一個音階外,其他的字,偶位上的字比奇位上的字重要、嚴格。除尾字外,偶位上的字是構成節奏的關鍵。
4)同一個雙字構成的音節中,後一個字比前一個字重要,要求嚴格。因為雙音位元組,重音主要落在後一個字上。
鑒於以上3、4兩條,前人總結出一個「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這個口訣,也就是說五言句子逢一、三位置上,七言句子逢一、三、五位置上的字(五言的「五」位置上的字是不能更換的)平仄可以不論,而五言二、四位置上、七言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必須明

❷ 現代漢語中的四聲與古體詩的四聲有分別嗎

這個問題是對平仄有認識的人提出來的。大部分專家都會回答,現在的四聲調值無法解釋古詩的平仄,因為普通話分一二三四聲,而古詩平仄細分為「平、上、去、入」,而且這其中是不對應的,入聲字在普通話中消失了。

專家說得沒錯。

不過,我倒不這么認為。

我認為現代人學詩詞倒是不妨從普通話音調劃分入手,來學會區分詩詞用字的平仄,熟悉近體詩格律。

其實這才是現實存在的中國當代人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要是哪位專家跑到小學裡面去教平水韻吟誦,大多數家長並不會反對,但是要告訴你這樣會讓你家小孩的普通話過不了關,你看看家長會不會打人?



這會成為我們分析古代格律詩的攔路虎,但也只是個記憶的問題,並不難攻克。很多常用入聲字,我們看到幾次就自然記得,能識別出來了。比如「一」、「白」這些普通話讀音中屬於平聲的字,在古詩詞中都是入聲字,以仄音入韻。

不管我們的認識如何,既然已經發展到了普通話的年代,我們不論是讀哪個朝代的詩文,第一反應自然是用普通話來對應朗讀。這是九年義務教育給我們留下的習慣,至於更高級別的文言文研究,那是專家的事情。

其實糾結於古韻的專家們,就算作詩在平仄上完全符合了平水韻,讀出來的發音也絕對和唐朝的口語發音千差萬別。

我們在我們的年代,不能再要求古人的作品符合咱們這個朝代,所以我們要用古韻平仄去賞析古詩。但是我們自己創作,最好是緊貼當下時代,緊貼大眾讀者。

這才是讓詩詞文化走進大眾,並真正延續下去的最好辦法。

很多專家,和偽詩詞愛好者,根本就想不明白這一點。

詩詞的意境,其實和它所使用的字的平仄歸屬一點關系都沒有。

❸ 古代詩詞有都是四聲結尾的嗎

不是的,要押韻,有的就是不,絕勝煙柳滿皇都,,,最後就是第一聲

❹ 怎樣誦讀古詩詞和四聲五度標記法

「五度標記法」
五度標記法是用五度豎標來標記調值相對音高的一種方法。畫一條豎線,分作四格五度,表示聲調的相對音高, 並在堅線的左測畫一條線,表示音高升降變化的形式。 根據這條線的形式,製成五度標凋符號,有時也採用兩位或三位數字表示。

表示相對音高,通常的做法是用「五度標記法」。先用一根豎線作為比較線,分別為四格,分別表示「高、半高、中、半低、低」五度,依次用「5、4、3、2、1」來代表。然後在比較線的左邊用曲線或直線表示音節的音高變化形式和升降幅度。用五度標記法來標記普通話的四聲如書所示:
調類是聲調的種類,就是把調值相同的音節歸納在一起所建立的類。一般來說,有幾種調值就可以歸納為幾個調類。普通話有四種不同的調值,所以也就有四種不同的調類。

普通話共有四個聲調,為簡潔起見,可以放在一個表裡來說明。
如表1--5所示:
調類 調 值 例字 標調示例
陰平 55 高 gao[kau55]
陽平 35 麻 ma[ma35]
上聲 214 考 kao[k'au214]
去聲 51 字 zi[ts'51]

陰平調高而平,即由5度到5度,調值為55。因此陰平調又叫高平調或55調或第一聲。

陽平調由中到高,即由3度升到5度,是個高升的調子,調值為35。因此陽平調又叫高升調或35調或第二聲。

上聲調由半低音先降到低音再升到半高音,即從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是先降後升的調子,調值214。因此上聲調又叫降升調或214調或第三聲。
去聲調由高音降到低音,即由5度降到1度,是個全降的調子,調值為51。因此去聲調又叫全降調或51調或第四聲。

普通話的四個調類是從古漢語的聲調系統演變來的。古漢語有平、上、去、入四聲,也就是有四個調類,後來又以聲母清濁的不同為條件發生了分化,凡是古清音聲母的字的聲高為陰調,古濁音聲母的字為陽調,這樣演變為四聲八類,即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演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共「四聲」。

❺ 古代詩詞所說四聲有哪四聲

古代的四聲是指平、上、去、入四聲.
平聲,現在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即1、2聲.
上聲,即現在的3聲.
去聲即現在的4聲.
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漢語中已經沒有了入聲字,分散到全部四個聲調中了.

❻ 古詩詞平仄四聲早期是七聲嗎

沒有這種說抄法,先有四聲,後有平仄。至於四聲,相傳是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由於佛教的傳入,漢譯佛教經典產生,梁武帝蕭衍曾問周舍何謂四聲,周舍答:「天子聖哲。」與梵語有著巨大的關系。著名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認為是由於"轉讀"佛經與古印度聲明論之傳入所致。漢語的聲調在古代就只有「四聲」,即「平、上、去、入」四個聲調。

❼ 詩詞格律的四聲是指哪漢語的四聲

一隻中古漢語

❽ 詩歌的平仄與四聲有何聯系

平仄及入聲字簡單的辯別方法 -

現在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怎樣區別平仄,因為現代漢語沒有入聲,把入聲字分別轉變成了一、二、三、四各個聲調去了。大致說來,漢語的第一、二聲,相當於平聲,第三、四聲,相當於仄聲。但是,第一、二聲當中,仍雜有不少的入聲字,作詩的時候,仍舊要歸到仄聲里去的。所以我們只要把這部份入聲字識別出來就可以了。因時間有限和能力不足,可能會出現錯誤和缺漏,懇請批評和指正。

(一)凡b、d、g、j、zh、z六聲母的第二聲字(鼻屬於去聲四寘除外),都是古入聲字。例如:

b:拔跋白帛薄荸別蹩脖舶伯百勃渤博駁。

d:答達得德笛敵嫡覿翟跌迭疊碟牒獨讀牘瀆毒奪鐸掇。

g:格閣蛤胳革隔葛國虢。

j:及級極吉急擊棘即脊疾集籍夾夾嚼潔結劫傑傑竭截局菊掬橘決訣掘角厥橛腳钁覺爵絕。

zh:札扎扎鍘宅擇翟著折折蜇軸竹妯竺燭築逐濁鐲琢濯啄拙直值殖質執侄職。

z:雜鑿則擇責賊足卒族昨。

(二)凡d、t、l、z、c、s等六聲母跟韻母e拼合時,不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字。例如:

de:得德。

te:特忒慝螣。

le:勒肋泐樂埒垃。

ze:則擇澤責嘖賾笮迮窄舴賊仄昃。

ce:側測廁策筴冊。

se:瑟色塞嗇穡濇澀圾。

另外he: 大都是入聲( 禾屬於上平五歌 何屬於上平五歌 河屬於上平五歌 賀屬於去聲二十一個 除外)

e: 大都是入聲 (阿屬於上平五歌 俄屬於上平五歌 蛾 娥 鵝 訛屬於上平五歌 餓屬於去聲二十一個 除外)

(三)凡k、zh、ch、sh、r五母與韻母UO拼合時,不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字。例如:

kuo:闊括廓鞹擴。

zhuo:桌捉涿著酌濁鐲琢啄濯擢卓焯倬踔拙斲斫斮鷟浞梲。

chuo:戳綽歠啜輟醊惙齪婼。

shuo:說勺芍妁朔搠槊箾鑠碩率蟀。

ruo:若鄀箬爇蒻。

(四)凡b、p、m、d、t、n、l聲母七母跟韻母ie拼時,無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字(只有爹屬於上平六麻及上聲二十哿 咩一時查不到古韻屬於哪個韻部例外),例如:

bie:鱉憋別蹩癟別。

pie:撇瞥。

mie:滅蔑篾蔑蠛。

die:碟牒喋堞蹀諜鰈跌迭瓞昳垤耋絰咥疊。

tie:帖貼怗鐵餮。

nie:捏隉聶鑷臬闑鎳涅蘗孽嚙囓。

lie:列冽烈裂洌獵躐捩劣。

另外jie:大都入聲(皆屬於上平九佳 街屬於上平九佳 嗟屬於下平六麻 除外)。

qie:大都入聲(茄屬於下平六麻 且屬於上平六魚及上聲二十一馬 趄屬於上平六魚 除外)。

xie:歇 挾 擷 協 (只有這四個是入聲)。

ye:大都入聲(耶屬於上平六麻 椰屬於上平六麻 爺屬於上平六麻 也屬於上聲二十一馬 冶屬於上聲二十一馬 夜屬於去聲二十二駕 除外),在形聲字中的 「液」、「 掖 」、「腋」 三字均是入聲,但 「夜」 字就不是,是個特殊情況。

(五)凡d、g、h、z、四聲母與韻母ei拼合時,不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字。例如:

dei:得。

gei:給。

hei:黑嘿。

zei:賊。

(六)凡聲母f、跟韻母a、o拼合時,都是古入聲字。例如:

fa:法發伐砝乏伐閥罰發。

fo:佛縛。

(七)a 與f、z、c、s拼時大都是入聲( 仨 灑屬於上聲九蟹及二十一馬例外).

ia和聲母q拼時,都是入聲。

ia和聲母x拼時,大都是入聲(「蝦」、「霞」、「暇」屬於去聲二十二駕、「瑕」屬於下平六麻、「遐」屬於上平六麻等及其形聲字除外)。

ia和聲母j拼時,惟有「夾」、「甲」、「戛」及其形聲字均是。
(八)凡讀ue韻母的字,都是古入聲字。只有「瘸屬於上平五歌」queˊ,「靴屬於上平五歌」xue二字除外。例如:

ue:曰約噦月刖玥悅閱鉞樂葯耀曜躍龠鑰鑰瀹爚禴礿粵嶽嶽鸑軏。

nue:虐瘧謔。

lue:略掠。

jue:噘撅決抉鴃訣玦掘桷崛角劂蕨厥橛蹶獗噱臄譎鐍珏孓腳覺爵嚼爝絕蕝矍攫躩屩。

que:缺闕卻怯確榷殼愨埆確闕鵲雀碏。

xue:薛穴學雪血削。

(九) xi中陽平均為入聲,陰平唯「昔」、「夕」、「析」、「悉」、「息」及其形聲字及「吸、翕、錫」是。

shi中陽平除「時」外都是,陰平惟獨「濕、失、虱」是入聲。
(十):fu中「復、伏、服、紱、副(含富、福、幅形聲字)」及形聲字是。

shu中「贖、孰、束、叔、屬、蜀、術」及其形聲字是。

(十一)一字有兩讀,讀音為開尾韻,語音讀i或u韻尾的,也是古入聲字。例如:

讀音為e,語音為ai的:色冊摘宅翟窄擇塞。 -

讀音為o,語音為ai的:白柏伯麥陌脈。

讀音為o,語音為ao的:薄剝摸。

讀音為uo,語音為ou:肉粥軸舳妯熟。

讀音為u,語音為iu:六陸衄。

讀音為ue,語音為ao:葯瘧鑰嚼腳角削學。 -

根據上面的分析,大部分的入聲字,都可從國語的讀音來加以辨識,能如此,則對於詩的格律,自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困難了。

小知識:入派三聲 -

古漢語分四個音調,即平聲、上聲、入聲、去聲。由於語音的變化,現代普通話的四聲變為陰平(一聲)、陽平(二聲)、上聲(三聲)和去聲(四聲),沒有入聲。現代的陰平、陽平字,大致相當古代的平聲字;現代的上聲和去聲字,大致相當古代的仄聲字。為什麼說大致相當呢?因為古代的入聲字,已分別轉為現代普通話的平聲(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里去了,這就叫「入派三聲」。

古入聲字轉為今上聲和去聲的(三、四聲),古今音都為仄——今音為仄的字,基本上古音也仄;比較麻煩的是那部分轉入今平聲(一、二聲)的古入聲字,今音為平,古音為仄。

參考書籍《詩詞寫作概論》(趙鍾才著)常見的舊音入聲轉新音平聲字有:

一畫:一

二畫:七八十

三畫:兀孑勺習夕

四畫:仆曰什及

五畫:撲出發札失石節白汁匝

六畫:竹伏戍伐達雜夾殺奪舌訣決約芍則合宅執吃汐

七畫:禿足卒局角駁別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畫:叔竺卓帛國學實直責詰佛屈拔刮拉俠狎押脅傑迭擇拍迪析極刷

九畫:覺(覺悟)急罰

十畫:逐讀哭燭席敵疾積脊捉剝哲捏酌格核賊鴨

十一畫:族瀆孰斛淑啄脫掇郭鴿舶職笛襲悉接諜捷輒掐掘

十二畫:菊犢贖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鑿博晰棘植殖集逼濕黑答插頰

十三畫:福牘輻督雹厥歇搏窟錫頤楫睫隔謫疊塌

十四畫:漆竭截牒碣摘察轄嫡蜥

十五畫: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額

十六畫:橘轍薛薄繳激

十七畫:擢蟋檄

十九畫:蹶

二十畫:籍黷嚼

對於保留有入聲的方言的人,要識別這些入聲字自然毫無困難,只要用方言來念就行。對講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據聲旁進行歸納幫助識別,比如「福幅輻蝠」「繳激檄」,但大多數還是只能死記硬背。現代人寫舊體詩,完全可以根據現代四聲來寫。但寫舊體詩本來就是因為好古,有人願根據古代四聲來寫,也無可厚非,那就要特別注意這種入聲變平聲的字了。用普通話讀古詩,碰到這種字怎麼辦呢?我以為,為了保持聲調的和諧,不妨讀成去聲。去聲較低沉,再讀得短促一些,聽上去就有點象入聲了。實際上,這類入聲字,有的人就習慣讀成去聲,如「一、幅、輻」,很多人都讀成去聲。
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古人這么叫,我們現在

也跟著這么叫,雖然它其實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端,到唐初成

熟。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齊梁體」,就被稱為古體。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

也稱為古體。

古體和近體在句法、用韻、平仄上都有區別:

句法:古體每句字數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參差不

齊)都有,每首的句數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

七言兩種,律詩規定為八句,絕句規定為四句,多於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用韻:古體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

體每首隻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數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可以在偶數句

押韻,也可以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近體只在偶數句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

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餘

的奇數句都不能押韻;古體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一般只用平聲韻。

平仄:古、近體最大的區別,是古體不講平仄,而近體講究平仄。唐以後,

古體也有講究平仄,不過未成規律,可以不管。

古體詩基本上無格律,所以以下只講近體詩。

用韻

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後一切韻書的鼻祖。

宋人增廣《切韻》,編成《廣韻》,共有二百餘韻。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並不完

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郁編的《平水韻》,

以後的詩人用韻也大抵根據《平水韻》。

《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

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並不存在聲調上的差別。近體詩只押

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一個字):

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一先、二蕭、三餚、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光是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屬於不同

韻的,在現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餚和

豪,先、鹽和咸,庚和青,寒和刪,等等。

如果我們具體看一看各個韻部裡面的字,又會發現一個相反的情況:古人認

為屬於同一韻的,在今天讀來完全不押韻。比如杜甫《三絕句》第一首(以下引

詩均以杜詩為例,不再註明):

楸樹馨香倚釣磯,

斬新花蕊未應飛。

不如醉里風吹盡,

可忍醒時雨打稀。

「飛」和「稀」在平水韻中同屬五微,但在普通話讀來並不押韻。

又如第二首:

門外鸕鶿去不來,

沙頭忽見眼相猜。

自今以後知人意,

一日須來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韻》中同屬十灰,但在現在普通話中也不押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

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

是近體詩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

酒渴愛江清,

余甘漱晚汀。

軟沙倚坐穩,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隨行帳,

華音發從伶。

數杯君不見,

都已遣沈冥。

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屬下平聲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這叫做借鄰韻發端,在晚唐開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

現代人寫近體詩,當然完全可以用今韻。如果要按傳統用《平水韻》,則不

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讀古詩更是如此。這些不同,有時可以藉助方言加以

區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讀多背了。

四聲

漢語聲調有四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現。梁武帝曾經問朱異:「你們這

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麼意思?」朱乘機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

福』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中

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

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梁武帝接著又問:「為什麼『天子壽考』不

是四聲?」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時一般的人也搞不

清楚什麼是入聲。

那麼什麼是入聲呢?就是發音短促,喉嚨給阻塞了一下。一類是以塞音t,

p,k收尾,另一類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閩南語和粵語中,還完整地保留著這

四種入聲,在吳語中則都退化成了較不明顯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

聲,並不真地發出t,p,k音。塞音在發音時要先把喉嚨阻塞一下,然後再送

氣爆破出聲。在入聲中,只有阻塞,沒有送氣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

的stop,美式英語在發這個詞時,並不真地發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

了,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說是一種入聲。

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原來發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

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一樣。比如「乙、億、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

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在普通話讀來毫無差別(用閩南語來讀,則分得清清楚

楚,分別讀做ik,it,ip)。

入聲的消失也導致了古、今音聲調的不同。一部分古入聲字變成了現在的上、

去聲字,還屬於仄聲,我們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卻變成

了平聲字(陰平或陽平),這就值得我們注意了。前面「天子萬福」的「福」字

就是這種情況。常見的入聲變平聲字有:

一畫:一

二畫:七八十

三畫:兀孑勺習夕

四畫:仆曰什及

五畫:撲出發札失石節白汁匝

六畫:竹伏戍伐達雜夾殺奪舌訣決約芍則合宅執吃汐

七畫:禿足卒局角駁別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畫:叔竺卓帛國學實直責詰佛屈拔刮拉俠狎押脅傑迭擇拍迪析極刷

九畫:覺(覺悟)急罰

十畫:逐讀哭燭席敵疾積脊捉剝哲捏酌格核賊鴨

十一畫:族瀆孰斛淑啄脫掇郭鴿舶職笛襲悉接諜捷輒掐掘

十二畫:菊犢贖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鑿博晰棘植殖集逼濕黑答插頰

十三畫:福牘輻督雹厥歇搏窟錫頤楫睫隔謫疊塌

十四畫:漆竭截牒碣摘察轄嫡蜥

十五畫: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額

十六畫:橘轍薛薄繳激

十七畫:擢蟋檄

十九畫:蹶

二十畫:籍黷嚼

講保留有入聲的方言的人,要識別這些入聲字自然毫無困難,只要用方言來

念就行。對講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據聲旁進行歸納幫助識別,比如「福幅輻蝠」

「繳激檄」,但大多數還是只能死記硬背。現代人寫舊體詩,完全可以根據現代

四聲來寫。但寫舊體詩本來就是因為好古,有人願根據古代四聲來寫,也無可厚

非,那就要特別注意這種入聲變平聲的字了。用普通話讀古詩,碰到這種字怎麼

辦呢?我以為,為了保持聲調的和諧,不妨讀成去聲。去聲較低沉,再讀得短促

一些,聽上去就有點象入聲了。實際上,這類入聲字,有的人就習慣讀成去聲,

如「一、幅、輻」,很多人都讀成去聲。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聲字,在普通話中都讀成了去聲。上聲和去聲都屬仄聲,

我們可以不管這一類字。但是還有一種聲調變化必須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聲

字,現在讀成了仄聲字。如《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

獨宿江城臘炬殘。

永夜角聲悲自語,

中天月色好誰看。

風塵荏苒音書絕,

關塞蕭條行路難。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強移棲息一枝安。

第四句的韻腳「看」就是平聲字,我們讀時最好也讀成陰平才順口(現代「

看守」的「看」仍讀陰平)。

又如《夜宴左氏庄》:

風林纖月落,

衣露凈琴張。

暗水流花徑,

春星帶草堂。

檢書燒燭短,

看劍引杯長。

詩罷聞吳詠,

扁舟意不忘。

最後一句的韻腳「忘」也是平聲,我們讀時也應該讀成平聲才不感到別扭。

至於第六句開頭的「看」雖也是平聲,按今音讀成去聲也無所謂。

除了「看、忘」,類似這種在現在一般讀仄聲,而在古代讀成平聲(或平、

仄兩讀)的還有:

筒縱撞治(動詞)譽(動詞)竣閩紉奔蘊漫翰嘆患跳泡教(使)望醒勝(承

受)售叟任(承擔)妊

這些字,如果是在韻腳或是句中平仄關鍵處,都應該讀成平聲。

還有極少數字,在現在是平聲,在古代反而是仄聲,如「思」「騎」當名詞

時都讀成去聲。象《一百五日夜對月》:

無家對寒食,

有淚如金波。

斫卻月中桂,

清光應更多。

仳離放紅蕊,

想像顰青蛾。

牛女漫愁思,

秋期猶渡河。

第七句的最後一字「思」,就該讀成去聲。

律句

漢語雖有四聲,但在近體詩中,並不需要象詞、曲那樣分辨四聲,只要粗分

成平仄兩聲即可。要造成聲調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才不單

調。漢語基本上是以兩個音節為一個節奏單位的,重音落在後面的音節上。以兩

個音節怎樣分辨平仄?
現在平仄有兩套系統,一是以普通話為標准,簡稱為新聲。二是以《平水韻》為標准,簡稱為古聲。現在這兩套系統交叉並用,這叫雙軌制。其實這兩套系統相差不是很大,約有300個字左右,按照偏旁來記不是很難的,只需記幾十個字就夠了。

(一)新聲(現代漢語即普通話)

因為按照四聲原理,入聲字與平聲字的音頻相差甚微,而平聲的諧樂范圍都在入聲的諧樂范圍之內,所以,到了元代以後,在北方入聲逐漸消失,化入現在的二聲和四聲之中,平聲又分出陰平和陽平兩大類,後逐漸衍化成近代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人們將它稱為新四聲,凡聲調為陰平、陽平(普通話第一、二聲)的稱為平聲,凡聲調為上、去聲(普通話第三、四聲)的稱為仄聲。

(二)古(舊)聲

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上、去、人四個聲調。平,所指的就是古漢語中的平聲字(包括現在漢語中的第一、二聲中的大多數);仄,所指的是古漢語中的上、去、入聲(現代消息,分入四聲之中)。這是舊韻(古聲)的平仄分法。

「擊、說、積、極、習」在古漢語中均屬入聲字,雖然現在已入陰平、陽平之中,但論及平仄時,仍應屬仄聲。入聲字的特點是讀起來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覺(現在我國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閩南方言,仍保持著這種發音方式,他們對入聲字並不難辯認)。利用不同聲調的意態,交錯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將這種平仄律應用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之中,就使文學作品有了抑揚頓挫的音樂感。

《康熙字典》上載一首歌訣,即說明四聲的讀法,其歌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收藏,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根據這一原則,人們將所有的漢字統統分成兩大類,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這就形成了漢字的對立和統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陰—陽的關系,平揚仄抑,平清仄濁,平長仄降,平悠長仄短促,平和緩仄急劇。平仄相替、節奏方出,節奏出則韻步起,由此形成了漢語的音韻美。聯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樣要交替,就是說上句用了平聲字。下句相對應的位置必須用仄聲字與之相對,反之上聯用仄聲,下句則必須用平聲。這樣,就形成了字音的對立統一,有了字義的對仗,又有了字音的對仗,就形成了聯句結構的參差美,讀起來便琅琅上口,抑揚頓挫,鏗鏘有度,韻味和諧。現代詩歌理論家李汝倫說:「宇聲的平仄合乎音樂的配置,使詩詞具有了獨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樂美,即使動眼不動口,在眼中出現文字,也能顯示它的鏗鏘揚抑,因為有通感在起作用。」
為單位讓平仄交錯,就構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稱為律句。

❾ 古詩詞里 平仄和聲調的關系 四個聲調怎麼分平仄

詩詞的平仄是怎麼分的?拿拼音的聲調來說是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還是一回聲為平,二、三、四答為仄?

優質解答
按照中華新韻的話,目前是一二為平聲,三四為仄聲.
但是按照古韻的話,舉個例子」濕「我們普通話是第一聲吧,但是在古韻里是仄聲的.再打個比方,」國「在我們念來是第二聲吧,算是平聲,但是在古韻里是仄聲的.
目前分三種吧,第一種,律詩常用的,平水韻.
第二種,就是填詞常用的,詞林正韻.
第三種,就是中華新韻,按照普通話劃分的,律詩和詞通用.
至於用哪一種,中華新韻和平水韻一直有爭議,我個人認為,覺得那種適合自己,哪種方便自己就用那種.
不過目前為止,只要是用新韻寫詩或者填詞的,都在題目後註明」新韻「兩個字.
不註明的一律按照古韻來看,很容易被挑剔的人說你出律.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