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聲律和古詩

聲律和古詩

發布時間: 2021-02-19 23:29:00

古詩按音律可以分為哪2種

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②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變成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後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成為樂府和擬樂府。如《敕勒歌》《木蘭詩》《短歌行》(曹操)。一般來說,樂府詩的標題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以後遂有「歌行」體。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於聲律,故稱新樂府。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採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

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❷ 古代詩詞用現代流行歌唱過聲律和音韻有什麼不同

完全不同
1·古詩詞在古代發音與現在不同。
2·古時只有宮 商 角 徵 羽五音。
3·韻腳用流行歌唱不一定能發音準確。
可以聽一下王菲的《水調歌頭》和楊冪的《明月》兩首都用了蘇軾的《水調歌頭》

❸ 古詩詞具體音律基礎知識

古代詩詞講究音韻聲律。我們在閱讀鑒賞時,就需要懂得一點音韻聲律的知識,從而體會詩歌的內容,品味詩歌的意趣。古代詩詞的音韻聲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音韻 押韻是詩詞的最主要的特點之一。所謂韻,就是音韻相同的讀音;用漢字來表達,就是韻母相同的字。而押韻,就是在某一詩句句末用一個韻母相同的字來收尾。因為押韻的位置通常都在句末,所以一般都把押韻的地方叫韻腳。古代詩歌一般都是逢雙句押韻,單句不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押韻的位置是固定的。而詞則不同,有時兩句押一次韻,有時三句押一次韻,也有少數逐句押韻的,押韻的位置不是固定的。 押韻一般有這樣幾種情況: ⑴雙聲疊韻。雙聲(兩字聲母相同)和疊韻(兩字韻母相同)的字,不僅音韻和諧,而且對意思的表達也有積極作用。 ⑵重言疊字。古詩中常見疊字,既雙聲又疊韻,深得聲韻之妙。疊字在詩歌里有多種表達功能:①摹聲,使聲感更強;②狀物,使物更加生動形象;③敘事,使事增加情致;④抒情,加重感情濃度。 ⑶按詞定韻。選擇什麼樣的韻腳,對詩的情調作用很大。一般地說,韻字開口度越大則愈容易表現昂揚之情,相反音阻愈大則愈容易與凄婉之情吻合。平聲韻切於慷慨之意,仄聲韻合於悲抑之情。 (二)平仄。 平仄是構成古典詩詞錯綜音韻的最重要的因素,古代詩詞十分注重平仄。在一定的意義上說,講詩詞的格律,就是講平仄的格式和規律。平,就是平聲,指的是某個字的讀音的聲調不升不降;仄,就是仄聲,就是某個字的讀音的聲調或升或降。平仄的形成和四聲關系極為密切。四聲,是漢字音律的具體表現,是漢字的不同聲調應用於詩詩詞格律中的名稱。所謂四聲,就是漢字的四種聲調: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 五言詩的平仄有這樣四個基本句型: ①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 ②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③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④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所謂平起、仄起,主要是看第二字,因為第二個字是節奏點(以下七言的句型,二、四、六字是節奏點),節奏點的平仄是不準更動的。 七言詩在五言基礎上加以變化(每句前再加兩個與前兩字相反的平或仄),也構成四個基本句型: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將上述八個基本句型交錯使用,就可派生出所有的律詩和絕句的平仄格式。到了明清時期,研究詞的人把前人每一種詞調的作品的句法、平仄、韻例等分別加以概括,從而建立了各種詞調的平仄格式,並註明字數、押韻位置等。這就成了詞譜,供作者填詞之用。

❹ 學詩先學聲律啟蒙,還是先學唐詩三百首。

聲律啟蒙利於培養語感,也是作詩的基礎
但在吟作之前,也應多了解並記背唐詩三百首
所以還是唐詩三百首,先
其實也可穿插混合學習.......

❺ 古代詩歌按音律和結構形式來分

古代詩歌按音律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古代詩歌按結構形式來分,常見的有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重章疊句、先景後情、卒章顯志等。

❻ 關於音律古詩大全

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②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變成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後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成為樂府和擬樂府.如《敕勒歌》《木蘭詩》《短歌行》(曹操).一般來說,樂府詩的標題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以後遂有「歌行」體.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於聲律,故稱新樂府.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採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❼ 中國古代詩歌從聲律的角度可分為 體詩和 體詩

中國古代詩歌從聲律的角度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❽ 古代詩詞用現代流行歌唱過聲律和音韻有什麼不同嗎

主要還是抄平仄押韻已經有大部份地方不一致。歸根結底是語音發生了演變。
古代詩詞的平仄押韻是根據當時的語音而規定的。
押韻方面,如唐代押206韻,宋元多押平水韻,明清便演變為了十三轍。以今天的普通話來看,有些詩詞讀起來還押韻,而有些卻不押韻。那就是因為語音發生了變化。
平仄方面,主要是由入聲字在普通話中的歸調不一致造成了差異和混亂。

❾ 古詩中對格律、聲律的要求

http://longyusheng.org/cixueshijiang/index.html
復制粘貼很麻煩
而且也不是很全
給你個網站自己專去看吧屬

❿ 求問學古詩聲律如何起步

每一部《古代漢語》教材都有專門講詩律的章節。我們用的是許嘉璐編的《古代漢語》,講回詩律答非常清晰,推薦閱讀。詩律之外,詩韻也非常重要。適當背一背,對理解古詩,寫古詩非常有用,大量閱讀唐人別集最重要了。加油!!!!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