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山詩詞
㈠ 有關嶗山的詩句
1、《登嶗山》——明代邵賢
坤軸危分鎮巨鰲,山如排戟戰方鏖。
鍾鼓鏜塔東西院,丹碧參差大小嶗。
譯文:大地的地軸高高地分開,山峰矗立,挺立不動,嶗山陡峭險峻,參差林立,如排列的戟戈鏖戰如酣。寺院錯落,鍾鼓齊鳴,樂音回盪在東西道院,大小嶗山參差聳立的丹崖被繁茂的碧樹所裝點。
2、《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唐代李白
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
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
譯文:我之前去東邊的海上,在嶗山上大張著嘴,做咀嚼紫霞狀,反而增添了不食人間煙火的仙氣。好像親眼看見安期公,吃的棗子大得像瓜。
3、《西江月·嶗山太清宮》——清代蒲松齡
獨坐松林深處,遙望夕陽歸舟。
激浪陣陣打灘頭,驚醉煙波釣叟。
蒼松遮蔽古洞,白雲靄岫山幽。
譯文:獨自坐在松樹林的深處,遙遠的看著夕陽下歸來的小船。洶涌急劇的波浪一陣陣地拍打在岸邊的沙灘上,驚擾到沉醉於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上的釣翁。四季常青的松柏遮擋了古洞,雲霧繚繞的山峰,山境幽靜。
(1)海天山詩詞擴展閱讀
嶗山,位於青島市東部,古代又曾稱牢山、勞山、鰲山等。它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嶗山的最高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是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
嶗山,東高而懸崖傍海,西緩而丘陵起伏,山脈以嶗頂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兩個方向延伸較長,形成了巨峰、三標山、石門山和午山四條支脈。
嶗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劍峰千仞、山巒巍峨和各種奇石怪岩。嶗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為上下兩層。
上層為犬齒交錯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們是1萬多年前末次冰期時形成的。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第四紀幾度進侵的海水已退卻到沖繩附近一帶,黃渤海成為一片荒原,氣候乾冷。此時,日夜之間、冬夏之間溫差很大,花崗岩在寒凍作用下,機械風化很快,大塊大塊岩石崩裂,形成參差不齊、面貌崢嶸的山峰。
下層的花崗岩地貌,多是1萬年來冰後期形成的。此時,大海回歸,化學風化佔了優勢,雨水和地衣植物參與這種風化,將質地均勻的花崗岩由表及裡一層層剝離,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塊,或原來沒動的岩石,遂形成一個球形巨石。若干秀峰奇石,構成了嶗山的這種雄偉、奇特的地貌形態。
嶗山是道教名山。自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就有方士、巫師在嶗山餐霞修煉,唐、宋兩代嶗山道教肇興,元、明兩代達到鼎盛,至清代不衰。
嶗山道教由於王重陽所創全真派的入統,開創了全新的局面。全真道北七真涉足嶗山,邱處機三次來嶗山說法闡教,影響深遠。嗣後,北七真在嶗山各創宗派,爭建道觀,至明代達到鼎盛時期,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繁榮,使嶗山成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
㈡ 形容嶗山的詩詞
1、《登嶗山》——明代邵賢
坤軸危分鎮巨鰲,山如排戟戰方鏖。
鍾鼓鏜塔東西院,丹碧參差大小嶗。
譯文:大地的地軸高高地分開,山峰矗立,挺立不動,嶗山陡峭險峻,參差林立,如排列的戟戈鏖戰如酣。寺院錯落,鍾鼓齊鳴,樂音回盪在東西道院,大小嶗山參差聳立的丹崖被繁茂的碧樹所裝點。
2、《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唐代李白
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
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
譯文:我之前去東邊的海上,在嶗山上大張著嘴,做咀嚼紫霞狀,反而增添了不食人間煙火的仙氣。好像親眼看見安期公,吃的棗子大得像瓜。
3、《西江月·嶗山太清宮》——清代蒲松齡
獨坐松林深處,遙望夕陽歸舟。
激浪陣陣打灘頭,驚醉煙波釣叟。
蒼松遮蔽古洞,白雲靄岫山幽。
譯文:獨自坐在松樹林的深處,遙遠的看著夕陽下歸來的小船。洶涌急劇的波浪一陣陣地拍打在岸邊的沙灘上,驚擾到沉醉於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上的釣翁。四季常青的松柏遮擋了古洞,雲霧繚繞的山峰,山境幽靜。
(2)海天山詩詞擴展閱讀
嶗山,位於青島市東部,古代又曾稱牢山、勞山、鰲山等。它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嶗山的最高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是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
嶗山,東高而懸崖傍海,西緩而丘陵起伏,山脈以嶗頂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兩個方向延伸較長,形成了巨峰、三標山、石門山和午山四條支脈。
嶗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劍峰千仞、山巒巍峨和各種奇石怪岩。嶗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為上下兩層。
上層為犬齒交錯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們是1萬多年前末次冰期時形成的。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第四紀幾度進侵的海水已退卻到沖繩附近一帶,黃渤海成為一片荒原,氣候乾冷。此時,日夜之間、冬夏之間溫差很大,花崗岩在寒凍作用下,機械風化很快,大塊大塊岩石崩裂,形成參差不齊、面貌崢嶸的山峰。
下層的花崗岩地貌,多是1萬年來冰後期形成的。此時,大海回歸,化學風化佔了優勢,雨水和地衣植物參與這種風化,將質地均勻的花崗岩由表及裡一層層剝離,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塊,或原來沒動的岩石,遂形成一個球形巨石。若干秀峰奇石,構成了嶗山的這種雄偉、奇特的地貌形態。
嶗山是道教名山。自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就有方士、巫師在嶗山餐霞修煉,唐、宋兩代嶗山道教肇興,元、明兩代達到鼎盛,至清代不衰。
嶗山道教由於王重陽所創全真派的入統,開創了全新的局面。全真道北七真涉足嶗山,邱處機三次來嶗山說法闡教,影響深遠。嗣後,北七真在嶗山各創宗派,爭建道觀,至明代達到鼎盛時期,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繁榮,使嶗山成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
㈢ 描寫大海,海天相連的古詩有哪些。
年代:魏晉
作者:曹操
作品:觀滄海
內容: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作品注釋
注釋: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古樂府《相如歌·瑟調曲》。「 夏門」
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
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
寫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志》歸入《大麴》,題作《碣石步出夏門
行》。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系,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
「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 《龜雖壽》四解(章)。
當作於建安十二年(207)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樂漢末年,正當軍閥逐鹿中原之時,居住在遼西一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
下攻城掠地,成為河北一帶的嚴重邊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
的統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
害。當時,曹操處於南北夾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北有袁氏兄
弟和烏桓。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曹操採用謀士郭嘉的意見,於建安十二年夏率師北
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後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
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等地,借樂
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一有名的組詩。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抒
發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
關於曹操東臨碣石,過去多以為是北征烏桓去時的事,其實,這種看法與史實
不符,不可置信。我們用《三國志》《武帝紀》和《田疇傳》的記載來核對,曹操
當時是在北征烏桓的歸途中登上碣石的,因為去時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
改道走徐無山那條小路前往遼西。「九月,公引自柳城還,……十一有至易水」,
他應在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臨碣石」、「觀滄海」。至於碣石山位於現今何處,
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議,或以為此山已沉入現今河北省樂亭縣境的大海中,或以為就
是現今河北省昌黎縣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樣,在曹操登臨時,它應是傍海一帶較高
的石山。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
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
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
像繪畫的粗線條。「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何其,今言「多
么」,是嘆美之詞。「澹澹」而加嘆美,那滄海的遼闊蒼茫氣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
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 它們點綴在平闊
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
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
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
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
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
悲秋意緒。在我國文學史上,由於作家的世界觀和處境等種種原因,自宋玉《九辯》
開悲秋文學的先聲之後,多少騷人墨客因秋風而臨風灑淚,見落葉而觸景傷情!然
而,曹操卻能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
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
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
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
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
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
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像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
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
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參見《古詩歸》卷七鍾惺評語)言為心聲,如果
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
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
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霸氣」當然是譏評,但如果
將「霸氣」理解為統一中國的雄心,那麼,這種藝術鑒賞的眼光還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就不必細說
了。
《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
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
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
的厚愛。值得指出的是:客觀自然景物反映到詩人頭腦中,必然經過詩人主觀的過濾
--理解、融會、取捨、強調,然後形成藝術的產品。這種產品,既是客觀世界的
反映,也是詩人主觀精神的凝結。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
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因此,即使是純屬寫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純屬寫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純客觀的照
相式製作。
另外,曹操現存二十餘首詩,雖然用的都是樂府舊題,但內容卻是全新的。沈
德潛指出:「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古詩源》卷五)這在我國文學史
上,也是一個大膽的突破。這種重視反映現實生活,不受舊曲古辭束縛的新作風,
大大推進了我國文學現實主義精神的發揚。曹操這個功績,也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
㈣ 描寫海天一色的詩句有哪些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鵲樓》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茫茫東海波連天,天邊大月光團圓。---黃遵憲《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山水繞城春作漲,江濤入海夜通潮。---陳子瀾《恩波橋詩》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 《滕王閣序》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錢起《送僧歸日本》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俯首無齊魯,東瞻海似杯。——李夢陽《泰山》
㈤ 關於海天的詩句
1
[宋]
蘇軾
雲海天涯兩杳茫
《南鄉子·東武望餘杭》
海天風雨看紛披
《東亭》
2
[清]
納蘭性德
海天誰放冰輪滿
《採桑子·海天誰放冰輪滿》
3
[唐]
白居易
海天東望夕茫茫
《江樓夕望招客》
4
[宋]
劉克庄
海天萬頃碧玻璃
《朝中措·海天萬頃碧玻璃》
海天九萬里剛風
《簡叔和詩再寄》
5
[元]
梵琦
三農望斷海天雨
《漁家傲·聽說娑婆無量苦》
6
[唐]
柳宗元
海天愁思正茫茫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7
[宋]
釋子淳
海天空闊泳孤舟
《頌古一○一首》
8
[宋]
釋了惠
海天飛去不成群
《偈頌七十一首》
海天空闊無知已
《偈頌七十一首》
9
[清]
梁啟超
海天寥廓立多時
《自勵》
10
[近代]
柳亞子
海天迢遞思兄夜
《吊劉烈士炳生》
11
[宋]
趙以夫
海天紺碧浮秋霽
《水龍吟·誰家明鏡飛空》
12
[宋]
任隨
翔雲高憶海天秋
《鶴》
13
[近代]
蘇曼殊
海天龍戰血玄黃
《以詩並畫留別湯國頓》
海天廖闊寄閑身
《步元韻敬答雲上人》
14
[元]
王冕
萬裏海天飛白鷗
《送頤上人歸日本》
海天秋盡鶴飛回
《次王元之武平寺詩》
故園一望海天長
《重午次韻敬常葉公》
尺書不寄海天遙
《寄王秋泉》
15
[宋]
陸游
海天黯黯萬重雲
《大雪》
海天無際鶴歸遲
《有所懹》
青海天山戰未鏖
《野飲夜歸戲作》
16
[現代]
馬一浮
風波道路海天心
《鄉思》
17
[宋]
王隨
海天雲淡月初高
《句》
18
[宋]
謝鳳
一襟明月海天秋
《句》
19
[現代]
郁達夫
桐飛一葉海天秋
《秋興》
20
[近代]
汪精衛
海天殘夢渺難尋
《北宮丸上作(本詩摘自報紙,失其題目。本題》
㈥ 贊美「海天一色」的詩句有哪些
白日依山盡,抄黃河入海流。---王之渙《襲登鸛鵲樓》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茫茫東海波連天,天邊大月光團圓。---黃遵憲《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山水繞城春作漲,江濤入海夜通潮。---陳子瀾《恩波橋詩》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 《滕王閣序》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錢起《送僧歸日本》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俯首無齊魯,東瞻海似杯。——李夢陽《泰山》
㈦ 形容海天的詩句
【年代】:魏晉
【作者】:曹操
【題目】:觀滄海
【內容】: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㈧ 關於山的古詩有哪些
1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唐 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2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唐 李白《勞勞亭》
3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唐 李白《蜀道》
4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唐 李白《關山月》
5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唐· 李白《望天門山》
6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唐 李白《游金陵鳳凰台》
7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唐 柳宗元《絕句》
8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9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0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唐 杜甫《贈衛八處士》
1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 杜甫《望岳》
12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唐· 孟浩然《過故人庄》
13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唐·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14山寺月中尋桂子,郡守枕上看潮頭。--唐 白居易《憶江南》
15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6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唐 王之渙《登鸛雀樓》
17青海長雲暗雪山,一片孤城萬仞山--唐 王昌齡《從軍行》
18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唐--唐 李益 《喜見外弟又言別》
19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唐 王維《山居秋暝》
2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唐 ·王維《漢江臨眺》
21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唐· 王灣《次北固山下》
22想像崑山姿,緬邈區中緣。--南朝 宋 謝靈運《登江中孤嶼》
23岷山高已峻,燕水清切寒。--南朝 宋 吳邁遠《棹歌行》
24摧折寒山裡,遂死無人窺。--南朝 梁 吳均《傷友》
25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南朝 梁 王籍《入若耶溪》
26水霧雜山煙,冥冥不見天。--南朝 梁 伏挺《行舟值早霧》
27淮源比桐柏,方山似削成。--南朝 陳 沈炯《長安還至方山愴然自傷》
28遠戍唯聞鼓,寒山但見松。--南朝 陳 陰鏗《晚出新亭》
29太息關山月,風塵客子衣。--南朝 陳 江總《遇長安使寄裴尚書》
30關山四面絕,故鄉幾千里?--北朝 劉昶《斷句》
㈨ 形容天海一線的好詩句
形容天海一線的詩句有:
1、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回
出自:唐代,李白《將答進酒》,
譯文:你難道沒有看見嗎?那黃河之水猶如從天上傾瀉而來,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從來不會再往迴流。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
譯文:正值雨過天晴,虹消雲散,陽光朗煦,落霞與孤雁一起飛翔,秋水和長天連成一片
3、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
出自:唐代,白居易《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
譯文:晚上在江樓上向東望去,海天相連,一片茫茫;山川形勢,又闊又長。
4、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出自:唐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譯文:春天的江潮水勢浩盪與大海連成了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5、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出自:唐代,錢起《送僧歸日本》;
譯文:天海浮沉,小船駛去那遙遠的邊際;超脫世俗,自然會感受到法舟輕盈。
㈩ 關於海天一色的詩句有哪些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鵲樓》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樂府《長歌行》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錢起《送僧歸日本》
俯首無齊魯,東瞻海似杯。——李夢陽《泰山》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古》
海水無風時,波濤安悠悠。——白居易《題海圖屏風》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韓愈《精衛填海》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宋之問《靈隱寺》
茫茫東海波連天,天邊大月光團圓。——黃遵憲《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山水繞城春作漲,江濤入海夜通潮。——陳子瀾《恩波橋詩》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臨江仙》
一雨縱橫亘二洲,浪淘天地入東流。卻餘人物淘難盡,又挾風雷作遠游。——梁啟超《太平洋遇雨》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