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官軍詩詞
1. 杜甫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詩句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被前人稱為杜甫「生平第版一首快詩」.這首權詩描寫了詩人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消息之後欣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期盼統一的思想.「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一句准確地表達了詩人的歸心似箭和為收復失地而喜悅的心情.
2. 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原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今譯】
劍門關外忽然聽說官軍收復薊北,
乍聽到止不住的淚水灑滿了衣裳。
回頭看妻兒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亂收拾著詩書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須縱情飲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別的故鄉。
立即動身穿過了巴峽再穿過巫峽,
然後經過襄陽再轉向那舊都洛陽。
3.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全文
全文: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內。白日容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一、譯文
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餘,淚滿衣裳。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捲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二、出處
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3)帶官軍詩詞擴展閱讀: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歲。寶應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
第二年,即廣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過著飄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4.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全文
劍外忽傳收薊北,
忽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追問追答
5. 形容「將軍帶兵打仗」的詩有哪些
1、《從軍行》
唐代: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譯文:
烽火照耀京都長安,不平之氣油然而生。辭別皇宮,將軍手執兵符而去;圍敵攻城,精銳騎兵勇猛異常。大雪紛飛,軍旗黯然失色;狂風怒吼,夾雜咚咚戰鼓。我寧願做個低級軍官為國沖鋒陷陣,也勝過當個白面書生只會雕句尋章。
2、《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
唐代:陳子昂
忽聞天上將,關塞重橫行。始返樓蘭國,還向朔方城。
黃金裝戰馬,白羽集神兵。星月開天陣,山川列地營。
晚風吹畫角,春色耀飛旌。寧知班定遠,猶是一書生。
譯文:
忽聽得天上降下將軍,在邊塞再次縱橫馳騁。剛剛從樓蘭之國歸來,馬上又奔向朔方邊城。
戰馬披掛上黃金鎧甲,白羽旗下召集了神兵。按星月分布擺開天陣,據山川形勢排列地營。
晚風吹來軍中的號角,春光耀眼軍旗在飛動。哪裡知道定遠侯班超,他原來還是一介書生。
3、《送渾將軍出塞》
唐代:高適
將軍族貴兵且強,漢家已是渾邪王。子孫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盡用陰山兒,登陣常騎大宛馬。銀鞍玉勒綉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廣從來先將士,衛青未肯學孫吳。傳有沙場千萬騎,昨日邊庭羽書至。
城頭畫角三四聲,匣里寶刀晝夜鳴。意氣能甘萬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黃雲白草無前後,朝建旌旄夕刁斗。塞下應多俠少年,關西不見春楊柳。
從軍借問所從誰,擊劍酣歌當此時。遠別無輕繞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詩。
譯文:
將軍您出身尊貴,而且麾下兵力強盛,您的祖上漢朝時已經是渾邪王。您家世代在朝中都蒙受皇恩,現在您的部屬在燕支山一帶。您的士兵都是陰山一帶的健兒,出戰時常坐騎好馬。您的戰馬佩著銀飾的馬鞍,勒著鑲玉的肚帶,軍中飄拂著精美的蝥弧旗。屢次追隨哥舒翰將軍擊潰突厥軍隊。
您在戰場上像李廣那樣身先士卒,在謀劃方略上和霍去病一樣,雖不學孫子、吳起的兵法,也能措置得宜,曲盡其妙。據說邊境又有千萬敵人的騎兵入侵,昨天邊塞上告急文書已經到了。城頭上畫角之聲響起,匣中的寶刀日夜在鳴叫。渾將軍意氣風發,決定出征萬里以外;努力作戰,准備了出行一年的計劃。
軍隊前進,揚起的塵土與白草相掩映;早上高舉旌旗,夜裡則擊刁斗傳令。邊塞上有很多俠義少年,關外春天可見不到楊柳。從軍應該選誰呢?擊響寶劍高聲歌唱正在這個時候。您將遠行,我和您分別,請別輕視我的送別之情,希望您早日平定侵略者,以便及早給朝廷獻上獲勝捷報的詩歌。
4、《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徵人未回還。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5、《北風行》
明代:劉基
城外蕭蕭北風起,城上健兒吹落耳。
將軍玉帳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飛。
譯文:
城外蕭蕭颳起了寒冷的的北風,城樓上守城的將士被寒風吹得連耳朵都要掉了一樣。將軍在帳篷裡面身披貂鼠大衣,手持酒杯憂愁的看著帳外的飛雪。
6.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詩句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當年正月史朝義自縊,他的部將李懷仙斬其首來獻,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沖口唱出這首七律。全詩八句。開頭寫初聞喜訊的驚喜;後半部分寫詩人手舞足蹈做返鄉的准備,凸顯了急於返回故鄉的歡快之情。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滲透著「喜」字,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詩的後六句都是對偶,但卻明白自然像說話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作品名稱: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作品別名:收兩河時史朝義兵敗走死廣陽諸將田承嗣李懷仙等俱來降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杜甫
分享
作品原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⑴
劍外忽傳收薊北⑵,初聞涕淚滿衣裳⑶。
卻看妻子愁何在⑷,漫卷詩書喜欲狂⑸。
白日放歌須縱酒⑹,青春作伴好還鄉⑺。
即從巴峽穿巫峽⑻,便下襄陽向洛陽⑼。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聞:聽說。官軍:指唐朝軍隊。
⑵劍外:劍門關以南,這里指四川。薊北:泛指唐代幽州、薊州一帶,今河北北部地區,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
⑶涕:眼淚。
⑷卻看:回頭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還有一點的憂傷?愁已無影無蹤。
⑸漫卷(juǎn)詩書喜欲狂:胡亂地捲起。是說杜甫已經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裝准備回家鄉去了。喜欲狂: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⑹放歌:放聲高歌。須:應當。縱酒:開懷痛飲。
⑺青春:指明麗的春天的景色。作伴:與妻兒一同。
⑻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因穿過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襄陽:今屬湖北。洛陽:今屬河南,古代城池。
白話譯文
在劍南外忽然聽到官軍已經收復河南、河北一帶,高興得連淚水都沾濕了我衣裳,回頭看妻子兒女的憂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隨意地用手捲起書本,高興得簡直要發狂。我忍不住在這陽光明媚的日子裡縱情高歌,開懷暢飲,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鄉了。我准備即刻從巴峽穿過巫峽,又直下襄陽回到洛陽。
創作背景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於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時杜甫52歲。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杜甫是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喪亂的詩人,當時正流落在四川。他聽聞消息後,欣喜若狂,恨不得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鄉。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杜甫在這首詩下自註:「余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備嘗艱苦,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就是由於「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傳收薊北」,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令詩人心中濤翻浪涌。「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實表現。「薊北」已收,戰亂將息,乾坤瘡痍、黎民疾苦,都將得到療救,詩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然而痛定思痛,詩人回想八年來熬過的重重苦難,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可是,這一場浩劫,終於像噩夢一般過去了,詩人可以返回故鄉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於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復雜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只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頷聯以轉作承,落腳於「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更高峰。「卻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當詩人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卻看」就是「回頭看」。「回頭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麼,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需說什麼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雲不知跑到哪兒去了,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親人的喜反轉來增加了詩人的喜,詩人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捲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一聯,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白日」,指晴朗的日子,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這句寫「狂」態,下句則寫「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經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詩人想到這里,自然就會「喜欲狂」了。
尾聯寫詩人「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
7.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古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者是杜甫,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
「劍外忽傳收薊北」,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詩人多年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就是由於「薊北」未收。如今「忽傳收薊北」,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令詩人心中濤翻浪涌。「初聞涕淚滿衣裳」,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實表現。「薊北」已收,戰亂將息,乾坤瘡痍、黎民疾苦,都將得到療救,詩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
頷聯中的「卻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當詩人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卻看」就是「回頭看」。「回頭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麼,但又不知從何說起。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親人的喜反轉來增加了詩人的喜,詩人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捲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一聯,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白日」,指晴朗的日子,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這句寫「狂」態,下句則寫「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經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詩人想到這里,自然就會「喜欲狂」了。
尾聯寫詩人「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詩人的驚喜達到高潮,全詩也至此結束。這一聯,包涵四個地名。「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後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復,文勢、音調,迅急有如閃電,准確地表現了詩人想像的飛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很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疾速飛馳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從讀者眼前一閃而過。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像,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確。
8. 最能表達唐代詩人杜甫聽見官軍收復失地,喜悅心情的詩句是什麼
最能表達唐代詩人杜甫聽見官軍收復失地喜悅心情的詩句是: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版喜欲狂。
意思權是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捲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
出處: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一首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全詩原文如下: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譯文:
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餘,淚滿衣裳。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捲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8)帶官軍詩詞擴展閱讀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天。寶應元年(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杜甫是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喪亂的詩人,當時正流落在四川,聽聞這個大快人心的消息後,欣喜若狂,遂走筆寫下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