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惠州寫的詩詞
『壹』 蘇軾在被貶到惠州時寫過什麼詩和文章 希望看到詳細的條目.如果有每一篇的簡短的介紹更好了、謝謝~
補充
賀新郎來
乳燕飛華屋自.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漸困倚,孤眠清熟.簾外誰來推綉戶,枉教人、夢斷瑤台曲.又卻是,風敲竹.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穠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風驚綠.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
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幺鳳.
素麵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你去看年譜吧 那個太多了 孔凡禮編的
『貳』 求蘇軾《惠州一絕》整首詩
荔枝
惠州一絕
是蘇軾被貶嶺南時寫的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黃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叄』 蘇軾在惠州西湖寫的詩詞
《飲湖上初晴後雨》
作者:蘇軾 年代:宋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肆』 蘇東坡在廣東惠州的詩詞
紹聖元年十一月,蘇東坡住在惠州水東的嘉佑寺,當他看到 松風亭下盛開的梅花,禁不住寫下了他的第一首梅花詩:《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 盛開》:
春風嶺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斷魂。
『伍』 蘇軾在惠州的詩
蘇軾寓惠期間,共創作詩187首,詞18首。這些詩詞較深刻地體現了他晚年的政治觀點、思想實質和人生態度。展卷重讀,淺為探析。
蘇軾寓惠詩詞深刻地反映出他被貶後思想上已經發生變化。蘇軾生長在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祖國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教育與熏陶,因而「奮厲有當世志」。(《東坡先生墓誌銘》)他少年時代就表示要堅持反對宦官專權誤國的東漢名士范滂作為學習的榜樣。(據《宋史》)在他賴以考取進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一文中,也大贊堯舜禹湯文武等名君之治,反映出他要「致君堯舜上」的雄心宏願。他在朝中所寫的許多策論也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但是,當他看到朝廷黨爭激烈,互相傾軋,自己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並且屢遭貶謫之後,思想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屢見於他的寓惠詩詞作品中。他喟嘆道:「我今身世兩相違,西流白日東流水。」(《寓居合江樓》)「誓將閑送老,不著一行書。」(《無題》)「吾生本無待,俯仰了此世。」(《遷居》)這些詩句表明,他當年的經世濟時之志,現在已轉化為「樂天知命」的思想。這種變化還集中表現在他40多首的「和陶詩」中。他在這些詩中寫道:「我飽一飯足,薇蕨補食前。……斗酒與只雞,酣歌餞華顛。」可見他已改變初衷,厭倦官場,羨慕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了。
蘇軾熱愛惠州山水,在他的詩詞作品中反復詠嘆,認為「此邦宜住玉堂仙」。他一到惠州,地方長官便待以殊禮,請他住進三司衙內的合江樓。他開窗暸望,立即寫詩贊道:「海山蔥曨氣佳哉,二江合處朱樓開。蓬萊方丈應不遠,肯為蘇子浮江來。」安居之後,遍覽本州風物。他愛羅浮山、湯泉、白水山、更愛西湖。他夜遊西湖往往「逮曉乃歸」,感受彌新。其《江月五首》首章寫道:「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瀾。正似西湖上,涌金門外看。(按:此兩句是說惠州西湖可與杭州西湖媲美)冰輪橫海闊,香霧入樓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殘。」月明之夜,物我皆忘,把自己融入西湖的景色中了。
蘇軾熱愛人民,關心民瘼,與普通老百姓息息相通,「杖履所及,雞犬皆相識。」這在他的寓惠吟詠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在夜訪翟秀才時寫道:「林行婆家初閉戶,翟夫子舍尚留關。」「中原北望無歸日,鄰火村舂自往還。」紹聖二年三月,他游覽白水山佛跡岩,在歸途中遇到一位80多歲村叟,便與之暢談,老者熱情地請他飲酒,並約他待荔枝成熟時再來一游。隨後他便寫詩記其事:「有酒持飲我,不問錢有無。」「步從父老語,有約吾敢違?」(《和陶歸園田居六首》)寓惠期間,蘇軾為惠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如助建東新、西新二橋,倡建水碓 ,推廣秧馬,呈請改革稅賦繳納辦法等等,足見他不是在詩歌中玩弄文字,空喊口號,而是出於真情實感。他在惠寫成的光照千古的《荔支嘆》,是其「民為貴,君為輕」的民本思想的集中體現。「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之句,也不是姑妄言之。
蘇軾寓惠詩詞視野開闊,題材多樣,自然酣暢,揮灑自如,但也夾雜著莊子、佛老思想的消極成分。不過,他感悟的一些人生哲理,對人們是有一定啟迪作用的。早在他謫居黃州時,在《前赤壁賦》中就借曹操的故事並托客言作了第一次的闡述:「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喟嘆人生須臾,事業有極。及謫惠州,他亦往往把這一哲理寫入詩詞中。例如《和陶詠三良》詩雲「仕宦豈不榮,有時纏憂悲。」《西江月》詞雲:「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說明理想與現實往往是矛盾的,人生道路充滿了曲折與坎坷,我們應當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慨當以慷,泰然處之,才不至於心為形役。
『陸』 蘇軾被貶黃州,惠州,儋州時分別寫了什麼詩
黃州:念抄奴嬌·赤壁懷古襲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惠州:惠州一絕
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黃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儋州:《雨夜宿凈行院》
芒鞋不踏名利場,一葉輕舟寄渺茫.
林下對床聽夜雨,靜無燈火照凄涼.
『柒』 蘇東坡與惠州
http://shang.cnfamily.com/198201/ca27852.htm <--找的
蘇東坡與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原名豐湖。由於它富有「葦藕蒲魚之利,歲數萬」,湖水又可灌田數百頃,給當地居民帶來豐裕的收獲,故稱豐湖。至於西湖,它是由蘇東坡南來而得名的。
北宋紹聖元年(一○九四年),章恬任相,再度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反對新法的蘇軾便以「譏訕先朝」的罪名被貶到惠州。這一年的十月二日,他以寧遠軍節度副使的身份南來,原來他以為粵東的惠州是蠻荒瘴癘之地,誰知下車伊始,一看山川風物,美不勝收,不禁高聲贊美「海山蔥蘢氣佳哉」!於是消除了政治上失意之感,表示「不辭長作嶺南人」。一住就住了三年,寫下了一百九十多首詩詞和數十篇散文序跋。後來因為他寫了「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鍾」的詩句,傳到章恬耳里,章認為他的貶謫生活太閑適了,這才再貶到海南儋縣。
蘇東坡在惠州居留的三年間,所謂「東坡居惠,勇於為義」,他見惠州駐軍無固定營房,雜居市內,對考百姓有干擾,建議建兵營三百座。他對西湖的建設頗為熱心:為了修築「蘇堤」和「六如亭」,連身上的犀帶也捐獻了;還捐出大內賞賜的錢和黃金,資助道士鄧守安建築東新橋,資助和尚希固建築西新橋和大堤。更難得的是,他親自與建築民工為伍,巡視施工進度,監督施工開支。因此到西橋竣工之日,他與全城父老共同慶祝,盡情歡宴了三日。他常常月夜遊豐湖,登合江樓、入逍遙堂,過豐樂橋,踏遍西湖山水,以至「達曉乃歸」,游興是極酣的。他月流連於唐代的泗州塔下,欣賞塔影平湖,寫下了「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瀾」的名句,這「玉塔微瀾」成為西湖十景乏一。
蘇東坡左惠州,也有一段傷心事,就是他的愛妾王朝雲在這里病死。朝雲是浙江錢塘人,字子霞,為人聰敏,有見地,是東坡在杭州做官時里的歌姬,不識字,後已粗通文墨,學書,「粗有楷法」。東坡被貶時,姬妾相繼離去,只有她隨東坡二十三年,至死不渝。死時只三十四歲。她死後,東坡與樓霞寺僧葬她於寺旁的松林間。傳說朝雲死後,東坡每晚仍夢見朝雲回家給他的幼子哺乳,她每次回家,下衣總是濕漉漉的,問她何故,朝雲說因要涉水過湖所致。東坡夢醒後,於是在平湖與豐湖之間構築起一道新堤,讓朝雲晚上不用涉水回家,這成了蘇堤的來歷。
東坡在西湖三年,廣泛地接觸了各個階層的群眾。由於他之大得人心,因此,西湖的許多建築物留有紀念他的名字,如蘇公橋(西新橋)、遲蘇寺、東坡亭、東坡祠、蘇堤、……甚至東坡肉,東坡扣肉、東坡酒家等。
惠州西湖有五湖六橋之勝。湖區面積約八十平方公里。五湖即菱湖、鱷湖、平湖、豐湖和南湖;六橋是煙霞橋、迎仙橋、拱北橋、西新橋、明勝橋和團通橋。菱湖在西湖西北面,大抵從前種有菱;鱷湖在豐湖之南,不知是否以前有鱷魚,也許是附會;平湖在鱷湖之東,南為豐湖,再過去便是南湖了。西新橋西接泗州塔,被列為西湖第一橋,它與蘇堤都是遊人喜愛的「游屐所趨之處」;煙霞橋在菱湖之上,如今只留殘跡;迎仙橋在平湖的玄妙觀與芳華洲之間,也廢圯已久;拱北橋在平湖北端,疊石壘成,俗稱五眼橋;明勝橋橫貫豐湖;園通橋在豐湖與南湖之間。圓通橋北望,堤橋如帶,亭榭掩映,洲渚縱橫,雜花生樹,曾大為嶺南畫家高奇峰所賞識。評為西湖第一。
西湖的風景區主要在豐湖與平湖之間,《惠州府志》的西湖八景,便有「豐湖漁唱」一景,想見當時豐湖是相當廣袤並有漁舟來往的。那裡有百花洲,明月灣、九曲橋,點翠洲,芳華洲和新建的紅棉水榭。百花洲是一個湖心島,集園林花樹於一洲,上有雕欄石砌,紅牆綠瓦的展覽館,在這里可以看到惠州自漢至宋的出土文物:銅錢、瓷器和窯具,還有革命文物。館前有百花盛放的花壇。
從泗州塔跨平湖過新修建的九曲橋到點翠洲,是一條游湖的路徑。點翠洲青松翠竹,飛花點翠,其中有一株鳳凰老樹,花開時節,似一片紅雲,如節日焰火。洲上有新建的長廊,扮白的亭榭以及古色古香的留舟閣,這便是惠州八景中的「留丹點翠」,加上那條重新粉飾,彎環如帶的九曲長橋,就使遊人流連忘返了。
『捌』 蘇東坡在惠州曾吟過什麼詩,要一首出名一點的,完整的
蘇東坡有一首[卜運算元]詞,詞是這樣寫的: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一首小詞的背後,藏著大文豪蘇東坡的一個引人入勝的緋聞故事! 緋聞故事有三種不同的版本: 第一種版本:緋聞女主角是一位王姓女子。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卷16記載:蘇東坡謫居黃州時寫了這首[卜運算元]詞,一般讀者都不明白講的什麼。一個叫張文潛的人繼蘇東坡之後也貶官黃州,經過調查,得知這首詞背後故事的來龍去脈。可惜的是,吳曾並沒有把故事的來龍去脈寫出來,只說了句「其屬意蓋為王氏女子也」。 第二種版本:緋聞女主角是一個鄰家女子。宋人袁文《甕牖閑評》卷五記載:蘇東坡謫居黃州,鄰家有個聰明伶俐的女子,每天傍晚都會跑到蘇東坡窗外聽他讀書。後來,她的家人要將她嫁人,商議婚事,女子竟然開出這樣的條件:「得要讀書有東坡先生那麼多的人才可以。」結果,沒有一個符合她心意的,因此沒等到嫁人就抑鬱而死了。宋人李如篪《東園叢說》卷下的記載,時間情節都跟《甕牖閑評》均有不同:蘇軾還沒有參加進士考試的時候,夜間讀書,一個鄰近富豪人家的女子經常前去偷聽。一天晚上,終於鼓起勇氣,跑去找蘇軾,主動投懷送抱。蘇軾沒有接受,相約考中進士之後再娶她為妻。可是真的中了進士之後,蘇軾卻娶了別的仕宦人家的小姐。過了很多年,蘇軾去了解那女子嫁給什麼人了,得知她一直信守諾言,沒等出嫁就死了。蘇軾因此寫了這首[卜運算元]詞。 第三種版本:緋聞女主角是惠州溫都監的女兒。宋人王楙《野客叢書》卷二四記載了作者從一個叫王夢得的人那裡聽來的故事:蘇東坡這首詞不是作於黃州,而是作於惠州白鶴觀。當時惠州姓溫的兵馬都監(相當於今天的地區軍分區司令)的女兒,長得漂亮,十六歲了還不肯嫁人。聽說蘇東坡到了惠州,高興地對人說:「他是我的丈夫。」每天夜裡,悄悄跑到窗外徘徊,聽蘇東坡讀書吟詩。蘇東坡發覺了,推窗察看,她就翻過圍牆逃走。蘇東坡找到她家了解情況,她的父親就告訴蘇東坡女兒的想法。蘇東坡跟他說,要給介紹一個姓王的男子作為夫婿。沒過多久,蘇東坡就被繼續流放到海南島,這門婚事便沒能介紹成功。溫氏女子也很快病死了,她的家人把她埋葬在河邊沙灘旁。等蘇東坡回到惠州,得知女子已經死去,心中惆悵,於是寫下了這一首詞。元人陳明秀《東坡詩話錄》、明代卓人月《古今詞統》卷四都有相同的記載,後者並且指出,溫都監女兒名超超。著名文學評論家李卓吾曾經發出過如下一番感慨:溫超超獨具慧眼,知道蘇東坡不是凡人,知道蘇東坡之外沒有人配得上自己,因此寧死不願居住人世間。蘇東坡想要把她許配給王姓男子,她一定是寧死不嫁的。因為,她的心裡只有東坡先生,沒有王家後生。 也有人認為這詞是影射刺時之作,沒有女子,無關風月,不是緋聞。當然,還有一些人是上述說法一概不相信的,認為它只是宋人作詞的一般套路:心中有所感觸,聊以抒發寂寞之情。 孰是孰非,難以定論,也不必非有定論。我以為,文學作品,附麗一點美麗的傳說,可以豐富作品的含義,給閱讀者增添些許趣味,肯定不是什麼壞事。作為喜愛蘇東坡詩文、同情蘇東坡遭遇的後世讀者,他於漂泊天涯之際,有一位妙齡女子欣賞他,愛慕他,也可以感到一點兒欣慰。誰規定了白發紅顏不能心相印、情相許的?假如真的有過一位溫超超,她實在是一位至純至美的女子,惹人憐愛;她的敢於沖破世俗觀念,大膽表達心中所愛,令人肅然起敬;她的不幸夭折,不由人不扼腕嘆息,感慨良多
『玖』 蘇軾在被貶到惠州時寫過什麼詩和文章
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他先後寫下了160首詩詞和幾專十篇散文、序屬跋。其詩文歌詠惠州風物,使惠州名揚四海,誠如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至1097年貶海南)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惠州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