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古詩勸學背景

古詩勸學背景

發布時間: 2021-02-18 13:08:34

① 勸學的賞析和背景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目的、意義、態度和方法。中學語文課本中節選了文中的四段,著重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學習應持的態度。勸,是勸勉、鼓勵的意義。

我上學期也學這篇課文了 原文如下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煣)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xìng)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火烤把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規的標准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詩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整天地思考,卻不如片刻學習的收獲大;我曾經提起腳後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的廣闊。登上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並沒有增大,但聽的人都聽得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不是腳步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藉助船隻的人,不是善於游水,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作者:
荀子 荀子(xúnzi)(前325年-前235年)名況,字卿,後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新絳)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世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

散文賞析
《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荀子的《勸學》是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為勉勵學習常用的成語。這里節選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連,但是意脈一貫,可以獨立成篇。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樣,也是獨具風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樣,用正反相成、矛盾統一的辯證法思想貫穿始終;也不像《墨子》那樣,用嚴密、周詳的形式邏輯進行推理;既不像《莊子》那樣,海闊天空、神思飛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樣,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具有雄辯家的特點。他是在老老實實地講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實渾厚、詳盡嚴謹,句式比較整齊,而且擅長用多樣化的比喻闡明深刻道理。這一切構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將《荀子》一書概括為「學者之文」,這是十分恰當的評論。

勸學》是唐朝詩人顏真卿所寫的一首古詩。勸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壯年華,勤奮學 習,有所作為,否則,到老一事無成,後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暫,從而提 高學習的積極性。詩歌以短短的28個字便揭示了這個深刻的道理,達到了催人奮進的效果

② 勸學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什麼少點的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不負天。與其晚年悲嘆,不如現在努力學習!

③ 《荀子·勸學》(節選)寫作背景

子於五十歲(有學者認為傳抄時誤將十五改為五十)。始來游學於齊國,到襄王時代「內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容。後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為他的兩名弟子為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於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稱為「辭賦之祖」。
入秦
在此期間,他曾入秦,稱秦國「治之至也」。
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面前。最後老死於楚國蘭陵。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漢初政治家、科學家張蒼均為其門下高足。著作集為《荀子》(唐代楊倞為其作注),因為荀子受歷代學者的抨擊,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據學興盛,注釋校訂者才增加。現代研究荀子的學者也較古代為多,包括清代王先謙,民國時代的梁啟雄。清末學者譚嗣同,在他的《仁學》中這樣評價:(中國)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願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勸學》。

④ 顏真卿的背景是什麼。《勸學》的詩題意思是什麼,詩眼是什麼,詩句的意思是什麼(全部),詩情是什麼呢

顏真卿的背景:
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牆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書風,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慨凜然,人稱「顏體」。 顏體奠定了他在楷書千百年來不朽的地位,顏真卿是中國書史上富影響力的書法大師之一。他的「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勸學》

(唐)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

注釋:

五更雞——天快亮時,雞啼叫。

黑發——年少時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譯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後悔自己年少時為什麼不知道要勤奮學習。

這首詩告誡我們:年輕時不知道勤奮學習,年老時讀書就晚了。

解說:是指勤勞的人、勤奮學習的學生在三更半夜時還在工作、學習,三更時燈還亮著,熄燈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雞就叫了,這些勤勞的人又得起床忙碌開了。

賞析
《勸學》是唐朝詩人顏真卿所寫的一首古詩。勸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壯年華,勤奮學習,有所作為,否則,到老一事無成,後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暫,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詩歌以短短的28個字便揭示了這個深刻的道理,達到了催人奮進的效果。

⑤ 《孫權勸學》的背景

三國時期,吳軍大將呂蒙年少時不愛學習,後來聽從孫權的勸告,「篤志不倦」地博覽群書,學問大進。此文即是司馬光根據這一史料整理改寫而成。

一、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二、出處

選自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三、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託。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學官嗎!

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像我?我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很多。」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乾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阿蒙了!」

呂蒙說:「讀書人分別幾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長兄你認清事物怎麼這么晚呢?」魯肅就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朋友後分別了。

四、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 ,世稱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5)古詩勸學背景擴展閱讀

一、作品鑒賞

此文對呂蒙這一形象還運用了側面烘托及對比的手法。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由文中可知,魯肅正是一個跳出廬山的旁觀者,呂蒙讀書的功效是通過他的話從側面展現出來的。

他的驚嘆襯托出了呂蒙今非昔比的事實。而話中的「吳下阿蒙」又將呂蒙的過去與現在進行了一個縱向的對比,得出了「變」的結論,而呂蒙之「變」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二、創作特色

此文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先前史書中原文的精華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而其主要藝術特色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⑥ 孟郊<<勸學>>的作詩背景是什麼

卷372_1 「列女操」孟郊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貞女貴徇夫,捨生亦如此。
波瀾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卷372_2 「灞上輕薄行」孟郊
長安無緩步,況值天景暮。相逢灞滻間,親戚不相顧。
自嘆方拙身,忽隨輕薄倫。常恐失所避,化為車轍塵。
此中生白發,疾走亦未歇。

卷372_3 「長安羈旅行」孟郊
十日一理發,每梳飛旅塵。三旬九過飲,每食唯舊貧。
萬物皆及時,獨余不覺春。失名誰肯訪,得意爭相親。
直木有恬翼,靜流無躁鱗。始知喧競場,莫處君子身。
野策藤竹輕,山蔬薇蕨新。潛歌歸去來,事外風景真。

卷372_4 「長安道」孟郊
胡風激秦樹,賤子風中泣。家家朱門開,得見不可入。
長安十二衢,投樹鳥亦急。高閣何人家,笙簧正喧吸。

卷372_5 「送遠吟」孟郊
河水昏復晨,河邊相送頻。離杯有淚飲,別柳無枝春。
一笑忽然斂,萬愁俄已新。東波與西日,不惜遠行人。

卷372_6 「古薄命妾」孟郊
不惜十指弦,為君千萬彈。常恐新聲至,坐使故聲殘。
棄置今日悲,即是昨日歡。將新變故易,持故為新難。
青山有蘼蕪,淚葉長不幹。空令後代人,采掇幽思攢。

卷372_7 「古離別(一作對景惜別)」孟郊
松山雲繚繞,萍路水分離。雲去有歸日,水分無合時。
春芳役雙眼,春色柔四支。楊柳織別愁,千條萬條絲。

卷372_8 「雜怨(一作古樂府雜怨)」孟郊
憶人莫至悲,至悲空自衰。寄人莫剪衣,剪衣未必歸。
朝為雙蒂花,莫為四散飛。花落還繞樹,遊子不顧期。
夭桃花清晨,游女紅粉新。夭桃花薄暮,游女紅粉故。
樹有百年花,人無一定顏。花送人老盡,人悲花自閑。
貧女鏡不明,寒花日少容。暗蛩有虛織,短線無長縫。
浪水不可照,狂夫不可從。浪水多散影,狂夫多異蹤。
持此一生薄,空成萬恨濃。

卷372_9 「靜女吟」孟郊
艷女皆妒色,靜女獨檢蹤。任禮恥任妝,嫁德不嫁容。
君子易求聘,小人難自從。此志誰與諒,琴弦幽韻重。

卷372_10 「歸信吟」孟郊
淚墨灑為書,將寄萬里親。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卷372_11 「山老吟」孟郊
不行山下地,唯種山上田。腰斧斫旅松,手瓢汲家泉。
詎知文字力,莫記日月遷。蟠木為我身,始得全天年。

卷372_12 「遊子吟(迎母漂上作)」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卷372_13 「小隱吟」孟郊
我飲不在醉,我歡長寂然。酌溪四五盞,聽彈兩三弦。
煉性靜棲白,洗情深寄玄。號怒路傍子,貪敗不貪全。

卷372_14 「苦寒吟」孟郊
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
敲石不得火,壯陰奪正陽。苦調竟何言,凍吟成此章。

卷372_15 「猛將吟」孟郊
擬膾樓蘭肉,蓄怒時未揚。秋鼙無退聲,夜劍不隱光。
虎隊手驅出,豹篇心卷藏。古今皆有言,猛將出北方。

卷372_16 「傷哉行」孟郊
眾毒蔓貞松,一枝難久榮。豈知黃庭客,仙骨生不成。
春色舍芳蕙,秋風繞枯莖。彈琴不成曲,始覺知音傾。
館月改舊照,吊賓寫餘情。還舟空江上,波浪送銘旌。

卷372_17 「怨詩(一作古怨)」孟郊
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

⑦ 顏真卿《勸學》寫作背景

顏真卿3歲喪父,復家道中落,母親殷制氏對他寄予厚望,實行嚴格的家庭教育,親自督學。顏真卿也格外勤奮好學,每日苦讀。這首詩正是顏真卿為了勉勵後人所作。

《勸學》中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勸」解釋為「勉勵」的意思。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的詩歌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7)古詩勸學背景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這首詩深入淺出,自然流暢,富含哲理。核心是「黑發早勤學,白首讀書遲」。作為有志氣的人,要注意抓緊時間讀書學習修身養性,最好的讀書時間是在三更五更,晨讀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堅持,才能真正學到報國興家立業的本領。

從學習的時間這一角度立意,勸勉年輕人不要虛度光陰,要及早努力學習,免得將來後悔。詩人是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的態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們重視後天學習,以加強自身的行為修養。

作者簡介

顏真卿出生於琅玡臨沂,字清臣,號應方,小名羨門子,唐代有名的書法家,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合稱為「楷書四大家」,與柳公權並稱為「顏筋柳骨」。

⑧ 宋代朱熹勸學詩的寫作背景

1,宋代朱熹勸學詩的寫作背景是宋朝發生靖康國恥的時候,勸誡少年要報讀詩回書,報效國答家。
2,其主旨是勸青年人珍視光陰,努力向學,用以勸人,亦用於自警。該詩語言明白易懂,形象鮮明生動,把時間快過,歲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夢未覺,階前梧桐忽秋聲來比喻,十分貼切,倍增勸勉的力量。

3,勸學詩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⑨ 勸學 寫作背景

1、寫作背景: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版的變革。許多思想家權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不同的主張,並逐漸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別,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戰國時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為統治階級辯護的思想,而荀子卻認為:人力能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他的門人韓非、李斯成為戰國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2、《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後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而以「學不可以已」作為貫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荀子認為,學習可以增長知識才幹,修養品德氣質;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態度;要學習儒家經典,同時要善於向求賢者求教,也要善於教人;學習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

⑩ 荀子《勸學》的背景是什麼

荀子五十歲游齊,曾三為稷下學宮祭酒。祭酒是學宮的最高 長官。三為祭酒可見其主持稷下學宮時間之長。稷下學宮是齊國 專設的求學講學的機構,老師來自全國各地,學生來自四面八方, 要求學生受業求學是祭酒考慮的重要問題,為此,苟子寫下了著名的傳世之作《勸學篇》。
《勸學篇》開宗明義地告誡人們「學不可以已」,意謂學習應 持之以恆,不可中輟。他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
之而寒於水。」意思是說青色染料是從藍色染料中提取出來的,卻 比藍色的顏色更深;冰是水遇冷後凝結起來的,卻比水冷。通過
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博學深思,加以總結提煉,就能夠超越前 人,後來居上。他又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 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
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意謂有了知識, 才能夠站得高,看得遠,就像行千里路藉助於車和馬,過江河借 助於船和槳。
荀子認為,學習的成效來源於辛勤的積累。「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駭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按。」只有積土成山,風雨才能從那裡興起;只有積水成淵,蚊龍才能生長;只有積善成德,才能自得神明,具備聖心。所以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達目的地;只有一條一條的涓涓細流,才能匯成萬頃波濤。騏驥那樣的好馬一躍也不會十步,駑馬走出十駕,功效就在不舍。用刀刻物停下來,朽木也不會折斷;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堅硬的金屬、玉石,也能雕刻成功。

荀子認為,學習要專心致志,不急不躁。他舉例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螫,非蛇膻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蚯蚓雖然無爪無牙,無筋無骨,卻能上食泥土,下飲黃泉,原因是其用心專一;而螃蟹八腳而且有兩個大鉗,卻只能住蛇的洞穴,原因就在於心躁。苟子總結性地指出:「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憎憎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沒有專默精誠,不去埋頭苦幹,就不能明辨是非,就不會有輝煌優異的成績。

荀子還強調學以致用。他說:「不聞,不著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意謂學習本身有它廣泛的內涵,應具備「聞」「見」「知」「行」四要,只有學以致用和付諸實踐,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荀
子還特別強調「學莫便乎近人」及「隆禮」,要親近良師益友,要正身慎行,注意道德修養,做到「權利不能傾,群眾不能移,天下不能盪」。只有全粹精一的德操,才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荀子的《勸學篇》是關於學習的名篇,文中反復說明學習的 重要性及學習目的、態度和方法,強調學習是人們思考問題,認
識事物的重要條件,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增長才幹,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書中的「鍥而不舍」、「不積跬步,
無以致千里」以及演化而成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等文句,已成為後代人們的座右銘。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