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華境界古詩
A. 一首古詩
「天下清景」的審美發現
--白居易《暮江吟》賞析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這首寫景詩約作於唐長慶二年(822)。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書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經襄陽、漢口,於十月一日抵抗,此詩當作於赴杭的江行途中。
全詩構思妙絕之處,在於攝取了兩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畫面,加以組接。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一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兩者分開看各俱佳景,合起來讀更顯妙境。正由於它們顯示了一個時空位移的運動過程,這就暗中點出了詩人游覽時間之長和興趣之濃。從而,藝術地表現了詩人被自然景色所感染、所陶醉的審美歷程。由於這首詩滲透了詩人被迫遠離朝廷後輕松愉悅的解放情緒和個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詩成了詩人特定境遇下審美心理功能的藝術載體。
「一道殘陽鋪水中」。不說「照」而說「鋪」,這更生動,也更准確。「殘陽」不僅照射在江面上,而且余輝染紅了整個天際,火紅的晚霞又降落、鋪展在靜碧的江面上。晚霞在殘陽的熱情護送下,融入江水,半隱半現、若暗若明的絢麗風光多麼逗人情思。明代楊慎《升庵外集》曾舉白居易其它詩句,如「兩面蒼蒼岸,中心瑟瑟流」;「沙頭雨染斑斑草,水面風驅瑟瑟波」,來說明詩人常喜用「瑟瑟」一詞來形容水波的碧色。其《升庵詩話》評此詩雲:「詩有豐韻,言殘陽鋪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紅日所映也。可謂工緻入畫」。這種金波粼粼,黛綠瑟瑟的光色交錯,瞬息萬變的奇妙景色,確如《唐宋詩醇》所評此詩「寫景奇麗,是一幅著色秋江圖」。
宗白華先生說:「藝術意境不是單層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而是一個境界層深的創構。」(《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如果說,南朝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寫春江日暮景色的名句:「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純屬那一時代「貴尚形似」(鍾嶸《詩品》)的文藝思想在謝朓審美意識中的積淀和外化;它只是描寫了日落時一個凝結了的瞬間,像一幅淡淡潑墨而成的春江素描畫;那麼,白居易的「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則是盛唐以來「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王昌齡語,見《唐音癸簽》卷二)的文藝思潮,在白居易筆下,審美的凝聚而創構的藝術意境。它藝術地展現了一個時空運動著的過程,豈止是一幅金碧輝煌的水彩畫,簡直像彩色影片中的一組鏡頭,於是,隨著長鏡頭的推移,我們的審美意識很快地轉移到長短鏡頭的組接而搖出來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上來了。
黑格爾說過:「詩不會像繪畫那樣局限於某一一定的空間以及某一情節中的某一一定的時刻,這就使其有可能按照所寫對象的內在深度以及時間上發展的廣度把它表現出來。」(《美學》第三卷第六頁)這中間有賴「可憐九月初三夜」這一直抒胸臆的詩句作為內在情感的粘合劑。正是這種特定時空意識下的獨特的審美情愫,才把「半江瑟瑟半江紅」和「露似真珠月似弓」這兩個鏡頭系統創構為動態性的藝術整體了。愛森斯坦說過:「兩個蒙太奇鏡頭的對列不是兩數之和而更象兩數之積。」這可以理解為任何一種藝術樣式的多維交叉、雙向反饋的藝術結構,它所包含的藝術意蘊都會更加醇厚、濃郁和結實,它往往給人帶來一種模糊性、復合性的雜糅情感。你看吧,當殘陽斜映,晚霞鋪展的瑟瑟江水,變幻莫測地在詩人視野中漸漸消失後,另一幅幽美、靜謐的蒙太奇鏡頭,又輕搖著舒展在詩人眼前了。抬頭仰望,彎彎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懸、浮動;低頭俯視,顆顆晶瑩的露珠在江邊花草上凝結、閃亮。真是「在泉為珠,著璧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嶽英靈集》中評王維語)詩人禁不住脫口贊美道:「多麼可愛的夜呀!」這是驚嘆,也是陶醉。詩人無比喜悅、輕快的心情,嚮往超脫、寧靜的意趣,統統和盤托出卻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無窮、領悟不盡。這兒,我們可以參證聞一多對《春江花月夜》的贊語:「更敻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恆面前,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他得到的彷彿是一個更神秘的更淵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滿足了」。(《宮體詩的自贖》)可不是嗎?我們今天讀這樣的詩,還禁不住產生神話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彎新月,莫非真是飛天中的那些小天使。小仙女所拉開了的明晃晃的弓,那顆顆露珠莫非是他們在游戲中射向藍天、撒落人間的粒粒彈丸吧!這真是一種妙不可言的境界。
《暮江吟》作為白居易對「天下清景」的審美發現,將永遠保持其美妙的藝術生命力。這首詩將會一直啟迪、喚醒我們要重視自己審美心理功能的創構,人生能有幾許「可憐九月初三夜」?!但是,只要你是帶著藝術的眼光,來審視大自然,就會感受到大自然是這樣多情地撫慰你的心靈,從而感受到生活的溫馨和明麗、人生的充實和滿足。這也就是人性的升華和凈化。
B. 求五首古詩 急急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①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②。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③。
(註:①少府:唐時縣尉;蜀州:指今四川省崇川市。
②輔:護持,夾輔。
③無為:不要。)
【注釋】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詳.少府縣尉的別稱。「蜀川」一作「蜀州」城闕指京城長安.三秦:今陝西省關中地區,古為秦國,項羽在滅秦後,曾將秦地分為雍,塞,瞿三國,稱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別是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比鄰:近鄰.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四海志,萬里猶比鄰。」這里化用其意。
【簡析】:這是王勃的一首贈別名作,它和一般送別詩充滿傷感情調迥然不同,有一種奮發有為的精神.詩中第五六兩句更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全詩抑揚頓挫,壯闊謹嚴,是五律的典型作品.從平仄,押韻來看,這首詩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對仗上卻和後來標準的五律有異,即首聯對仗,頷聯散行.這正表明初唐律詩還沒有定型的特點.
【作者小傳】:王勃(649-676)字子字,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號稱"初唐四傑".他們力求擺脫齊梁艷風,擴大詩歌的題材,表現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抑鬱不平的憤慨.有《王子安集》.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釋】:詩題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陽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濕潤.
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為自古赴西北邊疆的要道.
【簡析】:這首詩語言朴實,形象生動,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別之情.唐時即被譜成《陽關三疊》,歷代廣為流傳.
唐代文化人送別往往賦詩相贈。贈詩以貼近其人其事其情為佳。套用西方理論所講的"這一個"來說,送別也必須寫出"這一回"。元二其人,史籍難考,大抵只是王維的一般朋友,不見得很"哥們",不見得屬"死黨"。使安西其事,固然要吃苦,但也榮耀。王維送元二其情,由前面兩點推導,應以表達拳拳的祝願與略略的遺憾為宜。我們且照著詩句看王維怎麼處理:
下筆從朝雨寫起,其實是寫了出使日的好天氣:那雨輕輕濕潤了大地,讓陽關路上那些討厭的塵土不致漫天飛揚。這對於沒有紅旗轎車可坐的元二來說,可算是天公的特別照顧了。有天公照顧,以後在馬車上的行程想必安全、舒適、快捷些吧--王維沒說"一路平安"和"旅途愉快",但這些意思卻都包含在詩句里了。
第二句寫元二將要離開的客舍,雖然柳枝是等待人們折來送別的,見到柳畢竟會產生一點離情別緒。但王維顯然要淡化那離情別緒,所以強調柳色是一片青青,在細雨清洗下更煥發著新的神采。作者用這句創設的氛圍是開朗而非沉重的。讀詩至此,應該把握住作者的主導情緒:他沒有理由在後面兩句表現悲戚,否則前後就太不協調了,作為一首七絕就失敗了。
這樣讀下去,後面兩句一"轉"一"合"其實都沒太大的激動,不過是表示畢竟有點遺憾,今朝還能一起喝酒,"你"出了陽關,再聚一回已不知要等多久了。
世人總把"西出陽關無故人"作脫離全詩且脫離盛唐背景的解悟。盛唐以後,許多小文人陷在個人的感情圈子裡出不來,見花流淚,對月傷心,把離愁別恨銘刻在小肚雞腸內,完全不知道世間還有"壯別天涯未許愁"的場合。西出陽關雖無故人,但西出陽關還有功業嘛!怎能在臨歧餞別之際作兒女子態呢!用小文人的胸襟是量度不出盛唐詩人的懷抱的。然而不幸,"研究"古典文學的偏多染著小文人習氣。有人竟說,讀到"西出陽關"便心中流血。本人在此謹衷心祝願他以後不會讀到"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或"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以免心臟爆炸。
我們有些很不經大腦的偏見,以為在詩里傳出的一定要是深情,卻不知道,人際之情,深淺是因關系而定的。該深的固然要深,關系不深卻寫得深,便顯得矯情而且有阿諛諂媚之嫌,作者人格會因此而掉價。王維他們是視人格為命根的,他怎肯對一位普通朋友送上一份超越普通之情呢?
一般朋友的送別實在只應以表達拳拳的祝願和略略的遺憾為度。此詩一出,許多別宴便以唱"陽關"代替各自賦詩。這現象正好說明王維所寫內容情調具有普泛性,最適合一般朋友表達感情的度。試想想,假如只是泛泛之交,離別時,某甲對某乙竟流淚而執手;或者某丙要去做大生意,某丁卻說希望路斷車輪生四角,這不都成大笑話么!至於後來,聽唱陽關三疊會有斷腸之感,那是因為音樂起了詩歌原所沒有的作用造成的.
王維送元二,大抵只是應酬。人在官場,少不免有應酬。但應酬要寫詩時,卻又要顯出獨特修養來才好。《送元二使安西》,技巧一流。這類應酬詩,王維其實寫得並不少.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釋】:芙蓉樓:據《一統志》載:"芙蓉樓在鎮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晉潤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蘇省鎮江市.清代,在王昌齡謫居地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也建有芙蓉樓.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鮑照《白頭吟》中"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句意.
【簡析】:這首詩令人千古傳誦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壺",表白了自己永遠純潔無瑕的心.
【作者小傳】: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人.詩擅長七絕,被稱"七絕聖手".能以精煉的語言表現豐富的情致,意味渾厚深長.其邊塞詩很著名.有《王昌齡集》.
【譯文】
昨夜,秋雨綿綿灑向吳地江天,
今晨,我在芙蓉樓送客面對孤獨的楚山。
洛陽的親朋好友如果詢問我的近況,
請告訴他們我依然冰心一片,裝在潔白的玉壺中。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
我乘船將要遠行,忽然聽見岸上踏地為節拍,有人邊走邊唱前來送行。桃花潭水雖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厚。
【注釋】1.汪倫:李白在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李白游覽桃花潭時,汪倫常常用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李白做這首詩贈與汪倫。
2.踏歌:一種民間歌調,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著拍子,這是唐代民間流行的一種唱歌方式。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1]煙花三月下揚州.[2]
孤帆遠影碧空盡,[3]唯見長江天際流.[4]
【注釋】:之:去,往. 廣陵:揚州. 意思是: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到廣陵去.
[1]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 西辭:辭,辭別.西辭,由西向東行.
意思:作者在黃鶴樓和老朋友辭別了.
[2]煙花:指艷麗的春景. 下:順流直下.
意思是:在春光爛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順流 直下到揚州去.
[3]孤帆:單獨的一條船.碧空:晴朗的天空.
盡:沒有了,消失了.
意思是:那隻船越走越遠,遠遠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 天際:天邊.
意思:只看見浩盪的長江水,滾滾向天邊流去.
【簡析】:這首送別詩,大約寫於開元二十年(732)前後.詩人的摹景寫情,出語不凡,使人贊嘆!第三四句既是寫景,更是寫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長江水永遠流在心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1]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注釋】: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簡析】:這是天寶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輪台寫的一首送別詩.營中送別,大雪紛飛,這是一個很特異的環境.詩人以奇特的比喻,豐富的想像和對實景多層次的描繪,使人感到充滿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見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讀者心中.
【作者小傳】:岑參(715-770),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後又往來於北庭,輪台間.官至嘉州刺史,卒於成都.長於七言歌行.所作善於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有《岑嘉州詩集》.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唐)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送別》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別董大》
(唐)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易水送別》
(唐)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C. 古詩詞能使人的精神境界變得精緻起來 這句話出自哪裡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教育,內容十分廣泛,既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
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產物,它往往起源於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卻蘊含了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長期以來,無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多注重於用說教或抓典型、樹模範、大張旗鼓地搞宣傳的方式進行養成教育,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卻忽視了我國的精髓文化對個人良好習慣的教育培養。
中華古詩詞蘊含著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理性美,沉積著一個民族不滅的精魂。入選小學教材的古詩詞更是精華之作,是小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師益友,可以塑造小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言語習慣,培養小學生健康的人格。因此,本文從內容角度分析整理了小學教材中的古詩詞,對其在養成教育方面的作用進行了概述,並重點對生活習慣、言行習慣的養成作用進行了較為的深入研究。
一、小學教材中古詩詞的歸類分析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一首首詩作就像一面面鏡子,映照人們的心靈,啟迪人們的心智,千百年來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一)小學語文課標對古詩詞學習的要求
新《課程標准》在「階段目標」中明確要求誦讀、背誦優秀詩文,小學階段不少於160篇(段)。在小學一、二年級明確要求學生能熟讀、背誦60首簡單的古詩,課外閱讀總量達到10萬字左右;三至五年級能再背誦60首古詩詞,三年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二)教材中古詩詞的歸類分析
編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是從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的特點出發編選的,雖然大都是一些五言、七言絕句,卻極具引導學生健康成長,養成學生良好言行習慣的功能。下面,我們從內容方面來對這些古詩詞進行分類,具體分析其在養成教育方面的作用。
1 .吟詠天成之美,闡發生活哲理
日月、星辰、風雲、雨露、山川、草木、花鳥、蟲魚,這一切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人類不僅要學會欣賞自然,更要學會在心靈上和大自然溝通,這樣的美詩如楊萬里的《小池》,駱賓王的《鵝》,賀知章的《詠柳》,孟浩然的《春曉》,王維的《鹿柴》,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葉紹翁《游園不值》等。這些詩或描寫動物,或描繪四時之景,或吟詠幽境別趣,寫得生動、逼真,美不勝收。通過這些古詩詞的學習,可以使學生認識自然,領略天成之美,學習觀察自然,從而養成保護自然的正確環境觀。
還有許多描寫祖國壯麗河山的詩文,如李白的《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鵬鳴翠柳)》,劉禹錫的《望洞庭》,杜牧的《山行》,白居易的《憶江南》等。在這些詩詞中,詩人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吟唱著我們偉大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壯麗風光。通過這些古詩詞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之美,培養他們高遠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懷,激發他們作為中華兒女的自豪感。
還有許多詩人在吟詠唱嘆時將至深至淳的生活哲理寓於詩詞之中,如朱熹的《春日》,白居易的《草》,蘇東坡的《題西林壁》,於謙的《石灰吟》,鄭燮的《竹石》,陸游的《游山西村》等。這些古詩用生動的形象和淺近的手法闡發了生活的哲理或自然發展的規律。通過這些古詩詞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養成勤於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
2 .抒發至真情感,浸潤純潔心田
寓民族精神於語言文化之中,是古詩的固有特色。無論是借景抒情、詠物狀景的名篇,還是托物言志、敘事明理的精品,無一不是詩人情深意濃的噴涌之作。這如龔自珍的《已亥雜詩》,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李白的《贈汪倫》、《靜夜思》,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賈島的《尋隱者不遇》,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孟郊的《遊子吟》,賀知章的《回鄉偶書》等。這些古詩有的抒發在異族入侵、戰爭離亂中對故國的深深思念,表達收復失地、盼望統一的愛國主義情感;有的抒發遊子對故鄉的眷戀;有的表達朋友之間或親人之間深厚、淳樸的感情。通過這些古詩詞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和對親人、朋友表達愛與感激之情的習慣。
愛國主義情感包括了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他們身上閃爍著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光芒。這些我們可以從李紳的《鋤禾》、《古風》,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張俞的《蠶婦》,范仲淹的《江上漁者》中得到認識。這些古詩,有的贊美勞動,有的吟唱勞動人民的勤勞和勇敢,有的揭露封建社會中勞動人民遭受的剝削。通過這些古詩詞的學習,可以教育學生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成勤勞節儉、熱愛勞動的良好行為習慣。
3 .描寫兒童生活
古詩里有豐富的知識、有優美的景物、有動人的故事,而描寫兒童生活則是一類視角獨特的詩詞。詩人從一個成人的角度去觀察兒童的生活、去感受兒童的快樂、去尋找兒童眼中的世界,如袁枚《所見》,胡令能《小兒垂釣》,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高鼎《村居》,辛棄疾《清平樂·村居》,白居易《池上》等。這些詩詞通過捕捉兒童生活的一個場景,生動、逼真地刻畫了兒童的天真和童心、童趣。通過這些古詩詞的學習,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有許多有趣的事,促使學生參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接觸自然、接觸社會,養成充滿情趣的生活習慣。
4 .介紹生活常識、融匯民間風俗
不少古詩涉及到天文地理、民風民俗,它們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激發他們的迫索興趣,增強研究能力。如林傑的《乞巧》,李商隱的《嫦娥》,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等。這些古詩應時應節而作,用精練的筆墨在介紹了傳統的節日節氣之後,或抒情、或議論,融生活於詩情。通過這些古詩詞的學習,學生了解了民風民俗,繼承了傳統文化,養成了結合生活進行有效學習的學習習慣。
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詞,雖然數量不多,篇幅不大,但每一首詩詞都對小學生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健康習慣、勞動習慣的養成有著重要意義。下面,我們重點來談一談小學教材中的古詩詞在生活習慣、言行習慣上的養成作用。
二、古詩詞對小學生的養成教育作用
(一)體味古典詩詞,以充滿詩性的眼光去觀察生活
在入選小學教材的古詩詞中,有一些描寫日常生活的,不僅可以增加小學生的生活情趣,更可以幫助他們養成熱愛生活的好習慣。例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作品開篇就為讀者呈現了一幅清新明快而又充滿著田園色彩的大環境,一所低矮的小茅草房,緊挨著一條潺潺流淌的小溪,小溪的邊岸還長滿了碧綠的青草。環境幽雅恬淡,令人嚮往。「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作品接下來寫房子的主人,一對滿頭白發的老夫妻,剛剛喝了點兒小酒,親昵地坐在一起嘮家常,愉悅、溫馨,充滿了和諧與幸福。
在下闋,作者採用白描手法,直接寫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大兒子正在田裡鋤草,二兒子正在家裡編織雞籠子;三兒子年幼調皮,只知道玩,那玩也有其獨有的特點,趴在小溪的邊上剝蓮蓬吃呢。從短短的文字中,我們似乎望見了小溪兩岸綠油油的莊稼,在草地里啄食昆蟲的成群的小雞,溪頭大片的荷塘、田田的荷葉。場面清新,人物形象鮮明,充滿了濃郁的田園樂趣。這首詞反映了樸素、溫暖而有風趣的農村生活的一個側面,雖然全詞只有短短幾句,卻把一家農戶的環境氣氛和全家老少勤儉淳樸的勞動生活面貌都鮮明的勾勒了出來,給讀者展示了一幅生動的農家生活畫面。
對於生活在農村的學生來說,這便是他們平時生活的真實顯照,只是,生活在如此優雅環境中的人,有幾個像詩人這樣品味過如此悠閑的生活,發現過這樣生活的美?閱讀、學習這樣的古詩,不僅讓學生感受了詩中的美好生活,更教會了他們用詩性的眼光去觀察自己的生活,養成於「平淡無奇」中去品味生活之妙境的習慣。
詩人在用詩性的眼光去捕捉生活中的每一個點滴之美時,也用眼角的餘光瞥到了別有情趣的「影子」。
小學古詩詞中有不少繪「影」的佳品。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詩人夜泊建德江,通過對所見景物的描寫,抒發了思念家鄉的愁苦心情。末句寫月「影」,江水潤澈,波平如鏡,水中月影潤晰。愁情滿懷的詩人悠然間感到這「月影」是那麼親、那麼近,伸手可掬。同是一輪明月,到了身處異地的詩人眼中便成了家鄉的故物,融入了濃濃的鄉情。這月影不但襯託了緊鎖雙眉低頭思鄉的遊子形象,更渲染了凄涼、冷落的情調,而且使作品內蘊深涵,餘味無窮。
這類富有生活情趣的詩還可以舉出很多,如:
「小樓一夜聽風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杜甫《江村》)
「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劉攽《新晴》)
這些詩句都是寫日常生活的,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詩意,用很平常的的語言表現出來,既簡單,又很有情趣。這類詩讀多了,背多了,自己的情趣也會豐富起來,對生活的態度也會雅緻起來。
(二)把握詩情畫意,樹立正確的環境觀
當前,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隨著這些口號的提出,人類環保意識正在覺醒,環保教育迫在眉睫。培養小學生強烈的環保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已成為當前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內容。古典詩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方面,起著潛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是保護水資源的教育。王維《鳥鳴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之句,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劉禹錫《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看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朗朗的吟誦中,一幅幅清新優美的山水圖展現在我們眼前,這樣的詩情畫意,帶給學生一種美的感受、一種心靈的震盪、一種思維的拓展。贊嘆之餘,我們不禁要反思:假如沒有了水,還會有清泉和瀑布嗎?大自然的許多與水相連的神奇景觀還會存在嗎?
通過這種獨特的對美景感受方式,可以激起學生對祖國大自然美好水環境的無限熱愛,更激起了要保護好美麗的水環境的願望,於無形中為學生養成隨時隨地保護水資源的習慣。
其次,是熱愛花草樹木,保護綠色環境的教育。白居易寫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僅描寫出小草頑強的生命力,而且表達了自己對小草的深切贊美。賀知章《詠柳》吟道:「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翠綠晶瑩,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柳葉精巧細致。詩人描繪出剛剛發出新芽的柳樹美麗的姿態,並對大自然的神奇發出了由衷的贊頌。辛棄疾更是贊道:「一松一竹真朋友,山花山鳥好兄弟」。試想:在高樓大廈、水泥工廠密集滿整個世界之後,我們將到何處去欣賞這樣的美景,將到何處去呼吸清新的空氣,將到何處去尋找這「好兄弟」?
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詩均有相關描寫。這些詩句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具體直觀,具有很強的教育性。
再次,培養學生維持生態平衡、熱愛小動物的品質。如駱賓王《鵝》中的「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一句,寥寥幾字,將鵝的外貌、優雅地在水中游動的身姿描繪得栩栩如生。楊萬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一隻輕盈舞動的蜻蜓,只輕輕一「立」,便將初夏小池的柔美之象全部帶了出來。可見,這一隻只靈動、歡躍的小動物,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多少情趣,為我們的心情帶來了多少歡愉!
面對萬物復甦的春天,如今的我們只能以日歷和路旁那一棵棵小樹苗來感受春的氣息,而孟浩然僅以一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就表現出了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詩中的鳥兒就像春的使者,帶給了我們無盡的希望。通過學習這樣的古詩詞,不僅讓學生領略了大自然的美,更讓他們懂得了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懂得了自然界不止需要人類,也需要其他的生物。
(三)立足古詩詞積累,積淀文化底蘊
古詩詞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當一個人詩詞積累的多了,積淀豐厚了,人們就會從他不俗的談吐和文雅的舉止中感覺到一種特有的氣質,一種超凡脫俗的「書卷氣」。蘇軾詩雲:「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確實如此,一個飽讀詩書、受過傳統文化熏陶的人,即使身穿土布衣裳,也無法掩藏其內在氣質之美。正如一些家長所感慨:我們的孩子,正是需要用古詩詞這一文化瑰寶來引領,讓他們的精神境界變得精緻起來,讓他們的言行變得優雅起來。也如楊再隋教授為《小學生必讀古詩詞80首》《序》中所言:「每一所小學都重視兒童(古詩)語言的積累,重視優秀文化傳統的教育,日積月累,堅持不懈,就會陶冶兒童心性,建構校園文明,深扎文化之根,鑄造民族之魂。」
古詩是古人寫的,現代盡管已使用白話文,但在文章中恰當引用一些古詩詞名言,文章會陡然生輝,躍上一個新台階。比如用「春風又度玉門關」為題,敘寫當前黨中央開發大西北,是十分形象貼切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枝紅杏出牆來」也不再僅僅是詩人楊萬里、葉紹翁筆下的小荷與紅杏,現在人們已經常用來形容有才華的人初露鋒芒;甚至在教育行人走人行道時,也樹起了「慈母手中線,地上斑馬線」的警示牌。
這隨手捻用古詩句來表達的好習慣,多得益於平時的積累。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做到事事吟誦。
吃飯、學習、運動、休息……構成了孩子五彩斑斕的童年,讓古詩詞滲進,孩子的童年又多了一份詩意。面對一日三餐,我們會不由得誦起「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跨入校園,我們要牢記:「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爬著樓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便會脫口而出;來到草地上,「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天晚了,該睡覺了,還會念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瞧,一日行程,處處充滿著詩意,童年的生活因詩而倍加精彩,悠然的談吐因詩而光彩流溢。
古詩詞是思想的精華,智慧的源泉,是古人從心靈中流淌出的動聽樂章、描繪出的迷人畫卷。著名作家馮驥才說:「古詩詞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升華,讓人在現實生活中創造詩意。」「詩詞能使人的精神境界變得精緻起來」。
我們大概都有這種感受,來到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看到了祖國的名山大川秀美無比、名勝古跡無比雄壯、風花月雪無限熱愛,正愁無法用詞語贊美時,想到「兩岸彼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這贊嘆之餘脫口道出的一句句古詩,描寫的真是繪形繪韻,繪聲繪色。這些詩句不僅僅描繪了祖國山河之美,還讓我們展開聯想的翅膀,進入一個詩的境界。
在古詩詞的學習積累過程中,它還可以成為教師和學生信息交流的一種有效載體。例如,一位教師在作文批閱時用古詩給學生下評語,「楊瓊,你的作文,猶如你的人,用『氣質美如蘭,才華阜比仙』這句詩形容再合適不過了。你的妙筆生花,你的出口成章,真是班中的小才女。你真是老師的驕傲,老師的得力助手,願你今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學生們在教師的影響下也成為了小詩人,如「六一」兒童節那天,一位學生寫了一首打油詩《致同窗》:「今逢喜事精神爽,笑看乾坤日明朗。吾輩小生多努力,明日定上光榮榜。」
當然,小學生並不是對所有的古詩詞都會理解地通明透徹,可以隨時隨地的用到言語談吐上來,甚至可以說,他們對大部分古詩詞所蘊含的深刻意義似懂非懂,但積累卻並非沒有益處。
我認為這些讓學生似懂非懂的詩詞,如優質的煤炭埋藏在學生的心底,總有一天會閃爍出智慧的火花。正如國學大師南懷瑾所說:「在心靈純凈的童年時期記誦下來的東西,如同每天的飲食會變成營養,成為生命的一部分,長大後在學習、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運用出來。」比如李白的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小學生還沒有體驗到遠離家鄉的思鄉情,就很難真正地理解它的含義,但把它背下來,將來學生長大離鄉,不僅會「頓悟」小學時所學的李白詩句的濃濃思鄉情,還會情不自禁地用此詩句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
余秋雨說得好,「在孩子們尚不具備對古詩文經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時候,就把經典詩文給他們,乍一看莽撞,實際上卻是文明傳代的絕佳措施。本人10 歲左右背了不少詩文,直到40多歲能夠較深刻地回味這些詩文的含義時,禁不住萬里漫遊來尋找詩文描述的實地,真是感概無限。」古典詩詞的言語養成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它可以跟隨學生的一生,並且隨時隨地表現出來。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個性品質、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入選教材的精緻絕倫的古典詩詞,作為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於無形中對學生的習慣養成有著重要作用,我們應扎扎實實地抓好古詩詞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小而言之,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大而言之,對於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D. 王國維三境界的三首詩的全文及解釋,謝謝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閑來無事,玩索大學問家之妙語,擊節贊嘆之餘,心忽有所得:治學有三此境界,喝酒與灌水豈不亦有三此境界?試論之。
王國維認為治學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這自然是借題發揮,以小見大。那如果按原詞解,這幾句是情感堆積、蘊釀期,是對下文「望盡天涯路」一種鋪墊。喝酒的這個境界,是寒喧之後,剛數杯下肚,酒氣略微上升階段。此時,歡者更歡,愁者愈愁,不過,肚中縱有千番言語,表面上不大多「和風細雨」。灌水的這個階段是,剛剛「觸」網不久的菜鳥雛兒,打字不快,技術不懂,罵架不行,所以,不管論壇(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較「謙虛」,也不敢大動作灌水,還多是「新手上路,多多關照」之詞,顯得比較「禮貌」,比較「懂事兒」。然而,從「菜鳥雛兒」到「灌水專家」的心態與資格,也就在這個階段慢慢的成長起來了。
王的治學第二境界是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戀花》最後兩句詞,原詞是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若把「伊」字理解為詞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畢生從事的事業,亦無不可。王國維則別有用心,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後悔。這當然又是王國維的高明之處。那麼喝酒的這個境界則是酒至酣處,心雄萬丈、臉飛紅霞。此階段,飛觴杯交,頤指氣使,最來「感覺」的時候,嘴上豪言壯語:「幹了!酒個嘛,水個嘛,喝個嘛,醉個嘛,倒個嘛,睡個嘛,干!」,「人生難得幾回醉」,「人生幾個秋,不醉不罷休」什麼什麼的,反正是狂語迭出,唾飛沫濺,一付一醉方休之氣勢。灌水到這個階段,「雛鳥」羽翼漸豐,鐵喙堅硬,已進化成「鷹隼」級別了,打字飛快,論壇、聊天室也論「混」了個「臉熟」了,靜時也還如處子,「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模樣;動時則如脫兔,呀、哈、呵、嗎、拉、嚇,招式齊出,胡攪亂打,三峽決堤,水漫金山,一副「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架勢。
王的治學第三境界是說:「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引用南宋辛棄疾《青玉案》詞中的最後四句。梁啟超稱此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這是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王國維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他以此詞最後的四句為「境界」之第三,即最終最高境界。這雖不是辛棄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遠意,做學問、成大事業者,要達到第三境界,必須有專注的精神,反復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就能夠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能引伸這個方面來,王國維的高明自為必說。那麼,喝酒的喝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個境界,那時的酒,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已經不在是酒,而在一種「精神」了,長歌當哭,狂醉似醒,繁華銷盡,浮躁漸去,李白的「斗酒詩百篇」,曹操的「人生幾何,對酒當歌」,這些精華,都出自這一境界。
原文:第一境界:晏殊《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鳳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籠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第二境界:柳永《蝶戀花》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峨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E. 關於境界的詩詞
《西江月·我見時人說性》
年代: 宋 作者: 張伯端
我見時人說性,只誇口急酬機。及逢境界轉痴迷,又與愚人何異。
說得便須行得,方名言行無虧。能將慧劍斬魔魑,此號如來正智。
《殢人嬌》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白發蒼顏,正是維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礙。朱唇箸點,更髻鬟生彩。這些個,千生萬生只在。
好事心腸,著人情態。閑窗下、斂雲凝黛。明朝端午,待學紉蘭為佩。尋一首好詩,要書裙帶。
《鵲橋仙·詩非漫與》
年代: 宋 作者: 韓淲
詩非漫與,酒非無算,都是悲秋興在。與君觴詠欲如何,畫不就、新涼境界。
微雲抹月,斜河回斗,隱隱奇奇怪怪。剛風九萬舞瑤林,甚些少、人間利害。
《水調歌頭·千古嚴陵瀨》
年代: 宋 作者: 劉一止
千古嚴陵瀨,清夜月荒涼。水明沙凈,波面一葉弄孤光。北望旄頭天際,殺氣遙昏楚甸,雲樹失青蒼。愁絕未歸客,衰鬢點吳霜。聽江邊,鳴寶瑟,想英皇。騎鯨仙裔,高韻清絕勝風篁。醉入無何境界,卻笑昔人底事,遠慕白雲鄉。不見咸陽道,煙草茂陵荒。
《述懷》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謗譽紛紛笑殺儂,此身本自等虛空。大鵬境界纖塵里,曠劫年光掣電中。
翻動煙霞長鑱在,招呼風月一尊同。是凡是聖誰能測,試問西鄰織屨翁。
《雜題》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半飽半飢窮境界,知晴知雨病形骸。
軒昂似鶴那求料,枯槁如僧不赴齋。
《南山羅漢贊十六首》
年代: 宋 作者: 黃庭堅
四十九年大教主,波旬請故入涅盤。佛身常尋法界住,非其境界故不見。
未法眾生蒶福田,眾魔染衣汗戒律。稽首那迦住世間,令我常生遇佛想。
《至揚州》
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
苦作江頭乞食翁,一層破廟五更風。
眼前境界身何許,始悟人間萬法空。
F. 古詩詞中的十大人生境界,你羨慕哪個
古詩詞中的十大人生境界,你羨慕哪個?
1、脫俗境界:心遠地自偏
飲酒·結廬在人境
東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說到陶淵明的生活狀態,許多人會聯想到寫《瓦爾登湖》的美國人亨利·梭羅。陶淵明比梭羅早一千四百多年,而且陶淵明生活在農耕時代,梭羅卻生活在後工業時代,但兩人的生活態度確有相似之處,他們都抵拒物質享受的引誘,並回歸自然去過簡朴的生活。
但是陶淵明的境界更高一層。梭羅獨自跑到瓦爾登湖邊去隱居,那兒寂寥無人,只有草木蟲魚為鄰,《瓦爾登湖》中的一章就題為《寂寞》。陶淵明追求的卻是「心遠」。在陶淵明看來,要想遠離喧囂的紅塵世俗,不必躲進深山老林,只要保持清靜、安寧的心態就可以了。
不妨說,梭羅是在空間距離的意義上追求遠離紅塵,陶淵明卻是在心理距離的意義上作同樣的追求。所以梭羅的行為事實上是無法仿效的,如今的地球如此擁擠,我們能到哪裡去尋找一個瓦爾登湖呢?陶淵明的行為則具有典範的意義,因為只要你超脫外在的誘惑,「心遠」是隨時隨地都能付諸實施的。哪怕你身居熙熙攘攘的現代都市,哪怕你把家安在水泥森林中的一間公寓,你同樣可以實現心境的寧靜。
2、蒼茫境界:獨立天地間
登幽州台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是一首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其中是一種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陳子昂踽踽登上高高的幽州台,環顧空曠的四野,原本豪俠的他,竟悲愴地哭了。
歷史上那些轟轟烈烈的英雄豪傑到哪裡去了?那些各領風騷的歷代帝王們到哪裡去了?在這舉目無親的夜,陳子昂就這樣幽幽地坐著,讓生命的利齒,一點一點咬嚙自己孤寂的身軀。
「念天地之悠悠」,是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在如此巨大、無限的時間與空間里的茫然性。而茫然絕對不是悲哀,其中既有狂喜又有悲哀。狂喜與悲哀同樣大,征服的狂喜之後是茫然,因為不知道下面還要往哪裡去,面對著一個大空白。
如勾的殘月,顫顫巍巍向西滑落。獨坐秋夜,陳子昂無拘地放肆著自己對人生的思考。面對這無始無終的時間,環顧這無邊無際的空間,在這靜寂的秋夜,他聆聽著生命之壺倒計時的嘀嘀嗒嗒。茫茫的宇宙中,匆匆幾十年的生命算得了什麼?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是啊,宇宙是萬物的旅館,光陰是百代的過客。人生真的如草,如蓬。渺小的自我,又哪裡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於是,千百年來,多少志得意滿的墨客騷人,在陳子昂的面前,在他永恆的悲愴面前,詩囊空空,一貧如洗……
3、超脫境界:坐看雲起
終南別業
唐·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的詩極富禪機禪意,他被稱為「詩佛」。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的過程中,不論是經營愛情、事業、學問等等,你勇往直前,到後來竟然發現那是一條絕路,沒法走下去了,山窮水盡悲哀失落的心境難免出現。
此時不妨往旁邊或回頭看看,也許有別的路通往別處;即使根本沒有路可走了,往天空看吧!雖然身體在絕境中,但是心靈還可以暢游太空,還可以很自在、很愉快地欣賞天與地,體會寬廣深遠的人生境界,再也不會覺得自己窮途末路。
4、宇宙境界:站在天問的高度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張若虛是一個詩作非常少的人,所以很多人對他的作品不熟。可是清朝人編《全唐詩》,提到《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說這篇是「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聞一多更是說:「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春江花月夜》為什麼影響這么大?因為這是初唐詩中最具典範性地將個人意識提高到宇宙意識的一個例子。
當張若虛問到宇宙的問題,我們一定能夠感覺到他這個時候有很大的孤獨感,這一刻他面對自己,面對著宇宙。如果當時旁邊一大堆人,他寫不出這首詩。「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透露出的洪荒里的孤獨感,是因為詩人真的在孤獨當中,他對孤獨沒有恐懼,甚至有一點自負。
通常我們很少看到這種重的句子,因為這完全是哲學上的追問,他忽然把人從現象中拉開、抽離,去面對蒼茫的宇宙。我們大概只有在爬高山時,才會有這種感覺:到達巔峰的時候,忽然感覺到巨大的孤獨感,視覺上無盡蒼茫的一剎那,會覺得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這種句子在春秋戰國也出現過,那就是屈原的《天問》,此後極少再出現。
5、滄桑境界:塵歸塵、土歸土
憶秦娥
唐·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獨有千古。」這首《憶秦娥》,懷古詞古今第一,再不做第二人想。
音塵已絕,早即知之,非獨一日一時也,而年年柳色,夜夜月光,總來織夢;今日登原,再證此「絕」。行將離去,所獲者何?立一向之西風,沐滿川之落照,而入其目者,獨有漢家陵墓闕,蒼蒼莽莽,巍然而在。
當此之際,乃覺時空於一點,混悲歡於百端,由秦娥一人一時之感,驟然升華而為吾國千秋萬古之心。蓋自秦漢以逮隋唐,山河締造,此地之崇陵,已非復帝王之個人葬所,乃民族全體之碑記也。良人不歸,漢陵長在,詞筆至此,簫也,夢也,月也,柳也,遂退居於次位,吾人所感,乃極闊大,極崇偉,極悲壯!四十六字小令之所以獨冠詞史、成為千古絕唱者,在此。
「西風殘照,漢家陵闋」八字,只寫境界,容量極大,興哀之感盡寓其中。它把悲與歡、聚與散、古與今、盛與衰,統統放到歷史的長河中去觀照,油然生出沉重的歷史消亡感。
6、超我境界:人生百年一倉皇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行一步,嘆一聲,滿目都是世間的苦樂,杜甫的雙眼見證了唐王朝由興而衰的巨大轉變,用自己的筆墨鑄就了一部「詩史」。
杜甫的人生是個悲劇,同時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他將自己的人生與整個唐王朝緊密相連,在叛軍攻下洛陽後,抱著匡扶社稷振興王朝的願望北上,但終於願違,這便是中年壯志難酬的杜甫。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則是杜甫晚年生活最真實的寫照,「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更是將杜甫晚年的流離失所寫盡了。一個被稱為「詩聖」的大詩人,晚年竟是這般的凄苦悲慘,但卻仍寫下了「安的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在這樣窘迫的環境下,杜甫仍然在為自己的國家和百姓而憂患著。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無論是窮達與否,都在懷著兼濟天下之心。「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詩人杜甫在他客死湘江的小舟上,所發出的對祖國和人民最後的哀聲。
7、無常境界:歲月催人老
代悲白頭翁
唐·劉希夷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台文錦綉,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卧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乍一看,會以為這首詩又是一個「人面桃花」的故事。其實,劉希夷所發出的,是對歲月催人老的感嘆。
詩的前半寫洛陽女子感傷落花,紅顏易老;後半寫白頭老翁遭遇淪落,世事無常。「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這不是最出名的句子,但卻是最殘酷的——紅顏女子的未來,不免是白頭老翁的今日;而白頭老翁的往昔實,即是紅顏女子的今時。
這種悲情從《白頭翁》一直到《葬花吟》。人只要活著,幾時才能擺脫這種悲情?無解。
8、深邃境界:歲月中皆過客
行宮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洪邁在《容齋隨筆》里說,「《行宮》一絕,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
行宮古舊,新發的花木照樣媚人眼目,詩人想必驚訝於那濯濯的穠艷,宮花開得熱鬧,這份無聲的熱鬧於是百倍的寂寞起來。紅花映著白頭,詩人沒有寫,卻讓人能感覺到陽光——有了陽光,那花如火如荼地開著,而那花畔宮女的白發,也愈發的刺眼了……
《行宮》展現的是「別人的世界」——那些白發宮女們的世界。元稹的世界與白發宮女們的世界在這樣一首絕句里相遇。我願意這樣理解,它表達的是一種因為時間造成的哀感。這種哀感,比憂傷要輕緩,卻是一種更為深邃的生命體驗。
千年之後的今天,以現實生活的變化作為參照指標,我們的時間比元稹的時間,更快地流淌著,故而我們更容易遇到「別人的世界」。我們也更容易變成「白頭宮女」,毫不自知地講著某些人某些事。但能有人說說話,總是好的,那感覺像握著一杯青花蓋碗里的花茶,摩挲著溫潤的瓷釉,手指已經知道,那曾經馥郁滾燙的茶湯,正在漸漸冷去……
9、曠達境界: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宋·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一句話寫盡了人生的歷程和結果。
回頭看一看自己過去所來的地方,穿林打葉,雨打風吹,那不是很蕭瑟很凄涼嗎?這實際上是指平生所經受的那些打擊和苦難。蘇軾說,我現在悠然自在地走我自己的路,走向我自己所追求的那個目的地,在我的心中,既沒有風雨,也沒有晴天。也就是,已經超脫於那風雨陰晴之上了。
有的人把打擊和不幸看開了,對溫暖和幸福卻不能看開,那也不對。「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意思是,無論打擊和不幸也好,無論是溫暖和幸福也好,對我的心都沒有干擾,都不能轉移和改變我。風雨是外來的,我還是我;晴朗也是外來的,我也還是我。現在,他已經不只是通觀,而且有了一種超然的曠觀。
惟其如此,蘇東坡在晚年才能夠達到一種很高的修養,寫出「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這樣的句子來。《定風波》雖然只是一首小詞,但是寫出了極為豐富的對人生的體會。
10、通達境界:古今一付笑談中
臨江仙
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是一首詠史詞。全詞基調慷慨悲壯,意味無窮,令人讀來盪氣回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萬千感慨。在蒼涼悲壯的同時,這首詞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並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大江裹挾著浪花奔騰而去,英雄人物如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見蹤影。古往今來,世事變遷,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豐功偉績也算不了什麼,只不過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歷史固然是一面鏡子,但倘若沒有豐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殘酷的人生體驗,那面鏡子只是形同虛設,最多也只是熱鬧好看而已。正因為楊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來,令無數讀者產生心有戚戚的感覺。
青山不老,看盡炎涼世態;佐酒笑語,釋去心頭重負。任憑江水淘盡世間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總會在奔騰中沉澱下些許的永恆。與人生短暫虛幻相對的是超然世外的曠達和自然宇宙的永恆存在。宇宙永恆,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G. 如何升華思想境界
10種提高思想境界的方法:1.原諒自己和他人:生命充滿了遺憾、失望、誤解,通過寬容和釋放自己以及對他人的負面情緒,可以讓自己感到輕松和自由。 2.總是充滿感激:只要心中時刻充滿感激,你會感到內心充滿了愉悅。 3.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你將活在一種光明、博愛的狀態中。 4.每天沉思或者祈禱:你會感到平靜、喜悅,精氣神達到前所未有的平衡。 5.推遲判斷:判斷本身就是一件沉重的事情,而無條件接受卻讓人輕松、自由。 6.視每次經歷為禮物:回顧自己的一生,你很容易找到最糟糕的一幕,但你從中卻能得到很多無價的東西。 7.有意識地引導感覺:當你陷入抱怨、社會不公正等負面情緒中時,要有意識地將自己的意識向正面引導。 8.對待身體像汽車:我們的身體只是人生之旅的交通工具,你對他照顧得越好,你的人生之旅才會越快樂。 9.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孩子們經常被第一次看到的事物所困惑,但他們依然不停地以愉悅、驚奇、啟迪、接受等狀態去看這個世界。 10.用心去愛:允許自己無條件地接受別人的愛,將自己的愛全身心奉獻給別人,你會發現這是一次神奇的經歷。----參考《印度時報》另外,我覺得看看書,擴大閱讀面,也能提升思想境界
H. 兩首古詩
蝶戀花——柳 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句話描繪了熱戀中的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獨鍾,專一執著,雖然衣帶漸寬、形容憔悴,也心甘情願、無怨無悔。這是比喻在創業和治學的過程中,要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具有不怕艱難險阻,不惜殫精竭慮的獻身精神。
【簡析】
這是一首懷人詞。上片寫登高望遠,離愁油然而生。"佇倚危樓風細細","危樓",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遠。"佇倚",則見出主人公憑欄之久與懷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佇倚"的結果卻是"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春愁",即懷遠盼歸之離愁。不說"春愁"潛滋暗長於心田,反說它從遙遠的天際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試圖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象,增加畫面的視覺性與流動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春愁"是由天際景物所觸發。
接著,"草色煙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斷天涯時所見之景。而"無言誰會"句既是徒自憑欄、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見伊人、心曲難訴的慨嘆。"無言"二字,若有萬千思緒。
下片寫主人公為消釋離愁,決意痛飲狂歌:"擬把疏狂圖一醉"。但強顏為歡,終覺"無味"。從"擬把"到"無味",筆勢開闔動盪,頗具波瀾。結穴"衣帶漸寬"二句以健筆寫柔情,自誓甘願為思念伊人而日漸消瘦與憔悴。"終不悔",即"之死無靡它"之意,表現了主人公的堅毅性格與執著的態度,詞境也因此得以升華。
賀裳《皺水軒詞筌》認為韋庄《思帝鄉》中的"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疑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諸句,是"作決絕語而妙"者;而此詞的末二句乃本乎韋詞,不過"氣加婉矣"。其實,馮延已《鵲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鏡里不辭朱顏瘦",雖然語較頹唐,亦屬其類。後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語》中談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被他借用來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大概正是柳永的這兩句詞概括了一種鍥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著態度
宋祁《玉樓春》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宋祁
I. 求2首古詩詞
點絳唇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專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點絳唇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屬門回首,卻把青梅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