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心詩歌
❶ 形容觸動心靈的詩句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離思五首》是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一組悼亡絕句。這句詩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採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已失去心上人的深深戀情。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表達了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
二、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愛詩的無不樂道喜吟,堪稱最享盛名。悲歡離合之情,豈待今日來追憶,只是當年卻漫不經心,早已惘然。
三、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作品。兩人相處的日子如果總是像初見時候的那種甜蜜溫馨,該多好。那樣就不會有班婕妤悲吟團扇的事情了。
四、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題都城南庄》是唐代詩人崔護的作品。人面不見,人去樓空。只有滿樹桃花依然是舊樣,笑對著盛開在這和煦春風中!
五、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十年生死兩茫茫,多麼漫長又悲傷的十年。盡管思念滿心頭,卻無法再相見,只得在夢中相顧無言淚落千行。
六、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出自蘇軾的《江城子》。即使相逢也料想不會認識,因為我四處奔波,灰塵滿面,鬢發如霜。這幾句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後的個人種種憂憤,包括在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之中
七、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之生死相許。
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詩人,他將自己的震驚、同情、感動,化為有力的詰問,問自己、問世人、問蒼天,究竟「情是何物」?
八、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出自南宋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❷ 你會用哪句詩來公布戀情
其實中國對於戀愛的浪漫的詩詞還是很多的。
如果非要用詩的話,我會用這幾條:
1、我要在你身上去做,春天在櫻桃樹上做的事。——聶魯達
(直白狂野)
2、請允許我成為你的夏季。——狄金森
(含蓄雋永)
3、除了愛你,我沒有別的願望。——艾呂雅
(直白狂野)
4、春風十里,不如你。——馮唐
(含蓄雋永)
5、我是你路上最後的一個過客,最後的一個春天,最後的一場雪,最後的一次求生的戰爭。——艾呂雅
(含蓄雋永)
15、玲瓏骰子安紅豆, 入骨相思知不知?——《新添聲楊柳枝》溫庭筠
(思念至極)
16、我愛你,不光因為你的樣子。還因為,和你在一起時我的樣子。——羅伊·克里夫(直白坦誠)
17、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
(美好期許)
18、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無盡思念)
19、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顧敻《訴衷情》
(深情繾綣)
20、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卓文君《白頭吟》
(相愛的決心)
歡迎各位小夥伴來互動評論。
❸ 求一篇詩歌散文,一定要非常非常感人的,而且是短篇的。
我想有個家
雨,淅淅瀝瀝的,依舊在下。
風,呼呼啦啦的,仍然在刮。
天地間,水霧漾漾,一片蒼茫。在這泥濘的小路上,依然只我一個人,如同茫茫大海上一葉無舵的扁舟,漫無目的地游盪著。
濕漉漉的我不停地打著冷戰。寂寥的曠野,除了這棵杏樹,連個避雨的地方也找不到。我該去哪兒呢?
驀地,一朵小小的花苞,在風的撕扯中,懷著無盡眷戀,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枝頭。
我心頭不由一顫,忙伸出雙手,牢牢捧住了那嬌小的身軀。這小小的花蕾,還沒來得及綻放生命中的燦爛,就這樣過早地凋零了。
默默握著這早謝的生命,我感覺得到,她也緊緊握著我的手,而這相握的手呵,誰能溫暖誰?
我們有著同樣的悲哀和傷痛呀。
爸爸已徹底不要我啦。
家,已成了一個陌生的概念。家,如同一隻渡船,載了我十六個春秋,還沒到彼岸,就拋棄了無助的我。
此刻,才知道,對那煉獄般的家,我竟也懷著刻骨銘心的依戀。
然而,現在已什麼都不可能了,就像這朵花蕾,在枝頭的時候,還編織著許多美好的夢,只一剎那就灰飛煙滅了。一切,都只有留給記憶和痛恨。
六年前,那個和今天一樣春雨浙浙瀝瀝的下午,不知為什麼,媽媽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去了一個至今我也不知道的地方,我清楚地記得媽媽那雙憤怒的淚眼。
媽媽沒走幾天,家中就多了一個年輕漂亮的女人。
從那天起,洗衣做飯,忙前忙後全是我的,哪怕是一杯漱口水,那女人也要我端給她,稍有不周,就要罰我白幹活一天,且不準吃飯和上學。但只要能上學,我還奢求什麼呢?
今天中午,她那五歲的兒子過生日,許多人來慶祝,只我一個人仍和往常一樣躲在被窩里默默地啃冷饅頭。
熱鬧是他們的,冷清是我的。宴後,那個我一手帶大的男孩,要我再給他當一次馬騎,說恐怕以後再騎不上了,因為今天他外公就要帶他到很遠很遠的大城市去。
眾人面前,我這個十六歲的女孩無奈地俯下身子,習慣地用手撐著地,可是,馱了他兩圈之後,再不能自已,失聲痛哭起來,無意把他摔了下來。不料,這下竟闖了通天大禍。
她罵我不給面子,連弟弟一個小小的要求都不能滿足,接著,照例和爸一人扯住我一隻手,她兇狠地揪著我的頭發往門上碰。
客人們怎樣也勸不住。
血,濺臟了他們干凈的衣服,他們才停手。 ,
他們堅決要我滾,叫我去找我媽去,一切哀求都無濟於事。
我好想媽媽,可她在哪兒呢?就這樣,我就像一塊用破了的抹布被隨手扔了出去。
誰敢收留我呢?爸爸權勢那麼大。
我不知能走到哪兒,也不知該走向哪兒。
花蕾,我惟一的夥伴,你能告訴我嗎?
有人說「十六歲的花季只開一次」,而我連一次的機會也不可能了,盡管時下正是春天。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誰家的錄音機在遠處隱隱約約地響,
那聽歌的人是否也和我一樣,我的家在哪裡?
撲棱一聲,一隻喜鵲飛進了樹梢上的巢。
懷著無盡的羨慕,我獃獃地望著。
遠處,響起了許多熟悉的呼喚聲。我知道,那是許多伯母嬸子們在喊他們的孩子吃晚飯的。
有家真好,有媽真好,我酸酸地想。
那質朴的呼喚是怎樣的慈愛溫暖呵。
期待了許久,依然沒人喚我。此時,若有人能喚我一聲該多好呀,我一定會撲進她的懷抱,喊她一聲「母親」。那呼喚即使極其微弱,哪怕只我自己能聽到。
可能嗎?可能嗎?……
我的家鄉,我的夥伴,我的同學,我的老師,難道我們就此要永別了嗎?
風,還在刮;雨,還在下。
濕漉漉的夜色向我逼來了……
惟有那隱隱約約的歌聲還在唱著:「我想有個家,我想有個家……」
❹ 評論小詩文學現代詩歌 木心的《從前慢》注意要用文學評論不是讀後感!來評論下這小詩謝謝
大眾文藝
40 摘要:本文從自然音響、意象盛宴、睿智悖論三個層面來賞析木心先生最受讀者喜愛的小詩《從前慢》,期望通過對這首小詩的賞析見出木心先生作為五四文化的遺腹子,其創作對於當代文壇的價值所在。 關鍵字:木心;從前慢;音響;意象;悖論 木心半生都在漂泊——從烏鎮到上海,從上海到紐約,再從紐約重回故鄉。可以說,文學之於木心先生就是「散步散遠了的鄉愁」。《從前慢》這首小詩便是木心先生在旅途中所寫,當我們閱讀這首小詩的時候就會有這樣的感覺:旅途中,身心疲憊的長者坐在咖啡廳里,看著窗外行走的人群,鍍金的回憶之門慢慢打開,五彩斑斕的生活斷章躍然於紙上。 一、自然音響 木心先生被稱為「五四文化的『遺腹子』」。肇始於五四時期的現代詩歌區別於古典詩歌的「現代感」大概有這幾個方面:詩歌內容的革新;詩歌精神內涵的革新;詩歌表現形式的革新。白話詩派、新月派、現代派、朦朧派等詩派的詩歌創作使得現代詩成為現當代詩歌創作的主流。木心的詩歌創作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對現代詩的探索和嘗試。與木心大概同時代的林庚所提倡的「自然詩」與木心的詩歌創作不謀而合。林庚在其《詩與自由詩》一文中指出:「自由詩好比沖鋒陷陣的戰士,一面沖開了舊詩的約束,一面則抓到一些新的進展;……故自然詩的佳作是『似曾相似燕歸來』,然而一個形式能叫大家都熟,則除多走外還須容易熟,所以既談到「律」,則「韻」的和諧也就有其必要 了。」第一次讀木心的小詩《從前慢》便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慢慢品味後會發現這首小詩的用韻和諧,如「自然音響」般,可稱為「自然詩」的佳作。 雙聲疊韻詞的運用,使詩歌音響達到舒緩悠揚的效果,如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是/一句,早先與少年的韻同為ao ian,讀來有一種復沓之感;大家為疊韻詞,誠誠懇懇為雙聲疊韻詞,讀來有連綿之趣;「一句」二字的重復有種強調的感覺, 聲調徐緩悠長,使得小詩的節奏慢了下來,給全詩定下了帶著淡淡憂愁的懷舊情調。這種復沓連綿的音響與回憶的自然過程是相吻合的。 而詩韻的選擇也是以自然為原則的。 「i」韻、「iu」韻、「e」韻和鼻音韻母(en/eng/an/ang)的大量使用在小詩中是很突出的。回憶書寫是種回溯式的書寫,其過程自然是緩慢。「i」韻、「iu」韻、「e」韻在古典詩韻中多為哀婉、悠長之音,在表達哀怨的情緒或者是寧靜的意境之時較為常用,如王維的《紅豆》、《竹里館》、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二首》。鼻音韻母(en\eng\an\ang)作為復韻母本身發音就比較緩慢,後鼻音由於其發音部位靠後,音響效果就更為悠長,如詩題從前慢,三個字都為鼻音,從是後鼻音ong,前和慢是前鼻音an,並且疊韻,讀者在讀到詩題之後,音響效果自然就緩慢下來,這種音響效果自然會使讀者的心神寧靜,進入詩歌的意境,回憶的世界。而「i」韻、「iu」韻、「e」韻發生相對細弱,鼻音韻母(en/eng/an/ang)發音相對洪亮,通過運用這些詩韻不僅使全詩的音響效果自然緩慢,如一位長者娓娓道來,而且還使全詩的音響效 「會吾中」 ——評木心詩歌《從前慢》 周恩宏
(廣西大學 廣西南寧 530004) 無論是堅守「道德理想主義」創作的新魯軍還是有著著傳統道德基因的新生代「魯軍新銳」,在現代、先鋒等路子上走的都相對晚一些,或許會被貫之以保守甚至是「守舊」的稱謂,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讀,更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寫道德,寫正面形象,便是弘揚主旋律,太中心而沒有讀者。80年代的堅守「道德理想主義」的山東作家用執著的堅守對抗著傳統文明的流逝和誠信、禮義的消失。但是到了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傳統道德滑坡和失落的種種弊端已經逐漸顯現,這時候的文壇魯軍新銳的作品中呈現出來的則是道德滑坡之後,我們該怎麼做的話題。有的選擇用回歸傳統、回到農村(東紫的《在樓群中歌唱》),有的選擇封閉自己,用一己脆弱的力量進行決絕的反抗(東紫的《左左右右》),宗利華的《籠子里有草》),有的選擇建構一個理想道德的「桃花源」(艾瑪的「涔水鎮」系列小說)。文學魯軍用作家的精神自覺和人文情懷進行著不懈地努力和探索。 三、在真假善惡的人性糾結中,找尋道德敘事的張力空間道德法則往往來自於習俗或者傳統,這些習俗在某些時間段變演變成為制約人之行為的「普世價值」。但是並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時刻都按照這種普世價值或者是嚴格的道德准則來要求自己,出於生存本能或者某些利益的驅動,人都是在選擇性的執行這些標准,執行的程度變決定著一個人外在的品質,通俗的講便是德性,而其實質應該是人性與所謂「神性」的交鋒和對壘,這種選擇是很艱難的。就像東紫小說《在樓群中歌唱》中的李守志面對如何處理「撿到的一萬塊錢」一樣,昧下這些錢女兒就可以來城裡上學了,交還這些錢才對得起良心,才能活得心裡亮堂堂的,敞亮亮的。李守志選擇了後者,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崇高人性的回歸。艾瑪小說《浮生計》中新米殺豬之前蒙上豬的眼睛的做法,這種對動物的慈悲則是人性中惻隱之心、悲憫情懷的現實關照。東紫、艾瑪等山東青年作家的道德寫作就呈現這種特點,不先入為主、居高臨下地以某種道德標准對敘述對象做要求和評判,而是著眼於通過與生活細節、與個體經歷的描摹關照中找尋人性中或明或暗的閃亮之光。人性在哪裡開始,又在哪裡修復?每個人的內心都潛伏著沉淪和上升兩種人性趨向,這兩種人性趨向在生命展開的過程中產生復雜的交織,轉變成了各種行為選擇,成為了道德和品質的區分點。「魯軍新銳」作品中的「道德」都是從這里開始的,深入到人性中善於惡的復雜交織和兩難選擇中,展示不以判斷為前提的「道德敘事」。不先入為主、居高臨下地以某種道德標准對敘述對象進行嚴格的批判,也不放棄對於道德生命個體性與超越性的追尋,以擔負重整生活信念的現代使命重新審視人性並理解人性,溫暖人性並重塑人性。作家張煒曾經說過:正直的人遭受誹謗,勤勞的人忍受貧窮,醜陋尖刻的人橫沖直闖,當我看到這一切的時候,怎麼能夠安靜下來?正所謂道德是社會生活的一個層面,很多有道德的因素,但又不是道德所可承擔的,文學魯軍的道德敘事通過講述現代個體的生命故事關注個人生命、個體生活悲劇的深層次空間,要比抽象的理性倫理豐富和深刻的多,這樣更容易深入到人性道德領域的善與惡的復雜交織和兩難選擇中,「魯軍新銳」用堅守傳統道德的遺傳基因,深入到人性的本源,在都市生活的各色人等中演繹著更多的發展可能性。如果對現實和鄉村問題的思考僅僅歸結到道德層面上,則會消弱小說內容的張力空間,將道德層面的思考放在人性開掘的深度,深刻剖析其中的人性內涵和心理內涵,挖掘故事之外的東西,將道德的關注點放在故事之外,從更大的格局來思考和反映道德的話題,也應是「魯軍新銳」作家著力拓展的創作空間。
❺ 鳥的詩歌
別束住我的手腳
穿破雲層,我是一隻自由的鳥
讓我飛吧
給我一點做鳥的自豪
我已厭倦了回
這籠,這水,這吃答不完的食物
這溫暖的巢
我是那樣無用
眼看,草枯了,花謝了
春去了,秋又來了
我只能無謂的鳴叫
我應該是放縱的
在枝頭,在花間,在溪畔
展示飛翔的驕傲
慢慢衰老.慢慢衰老
葬在草叢,葬在花間,葬在河水滔滔
這夢想,這渴望
鑽進我的心
讓我不安,讓我急噪
生命無花,自殘便是解脫的方式
我叫出血,我啄掉自己的羽毛
如果一生註定在籠中生活
死亡比活著更好
❻ 木心的《詩經演》and《詩經》有何關系
關系:
《詩經演》是根據《詩經》的格式風格等寫的詩,內容既是對《詩經》的注釋,又是現代內容的全新演繹。
簡介:
《詩經演》是木心最具古樸色彩的詩集。文字是古典的,觀念是現代的。就詩而言,木心依據《詩經》創造性地注入現代內容,寫成了《詩經演》,每首十四行,整整三百首。本詩集曾被認作「天書」,今由木心研究專家李春陽傾力註解,讀者自此可一品其妙。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作者:
木心,1927年生於浙江桐鄉烏鎮東柵。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筆名木心。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82年定居紐約。2011年12月21日3時逝世於故鄉烏鎮,享年84歲。
中國當代文學大師、畫家,在台灣和紐約華人圈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和傳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
2014年2月14日,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推出《溫故》第二輯紀念專號,首次發表木心的《海伯伯》(未完成)、《如是我燈(序)》。
2015年11月,由貝聿銘弟子、紐約OLI事務所岡本博、林兵設計督造,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出資,巨匠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施工,全程歷時四年的木心美術館開館;館內設計與布展,由OLI設計師法比安主持,為期一年半。全館建築坐北朝南,以修長的、高度現代的極簡造型,跨越烏鎮元寶湖水面,與水中倒影相伴隨,成為烏鎮西柵一道寧靜而清俊的風景線。現任館長為著名藝術家、作家、文藝評論家陳丹青先生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