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匾詩詞
『壹』 關於廉潔的古詩句
1、贈劉景文(宋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注釋】
橙黃橘綠時:指橙子發黃、橘子將黃猶綠的時候,指農歷秋末冬初。
【砥廉哲理啟示】
菊花雖已凋謝殘落,但在那寒風霜雪中卻仍有傲立不屈的菊枝。作者以「菊殘猶有傲霜枝」這句詩贊美菊花的傲骨耐寒。以至於後人常常用這一句詩來比喻和贊賞有氣節的人風骨凜然、不向惡勢力低頭的高尚品格。我們的為官從政者也應具備這樣的品格。
2、芙蓉樓送辛漸(唐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釋】
平明:黎明。楚山:指鎮江一帶的山。
冰心:清明純潔的心,比喻心地瑩潔。毛壺:玉制的壺,比喻高潔。
【砥廉哲理啟示】
王昌齡的這首詩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詩人送別客人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於玉壺的景象之間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也告訴我們這樣的砥廉哲理。要做一個清正廉潔的好官員,就必須做到「一片冰心在玉壺」,即在心靈深處清心寡慾、一塵不染,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3、石灰吟(明 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砥廉哲理啟示】
高尚的情感和堅韌的意志,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要像石灰那樣,頂住千千萬萬的誘惑,經過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粉身碎骨的磨煉,才能夠形成,並且將清白留在人間。
4、竹石 (清 鄭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砥廉哲理啟示】
高尚的情感和堅韌的意志,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要像石灰那樣,頂住千千萬萬的誘惑,經過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粉身碎骨的磨煉,才能夠形成,並且將清白留在人間。
5、己亥雜詩 (清 龔自珍)
浩盪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注釋】
①浩盪離愁:無邊的離愁。離:指離京。
②吟鞭:詩人的馬鞭。東指:向東指。當時作者從北京城東的廣渠門離開北京。
【砥廉哲理啟示】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從詩人看來,落花作為個體,它的生命是終止了,但當它化作春泥,就能保護、滋養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體身上得以延續,體現出新的生命價值,並終將孕育出一個繁花似錦、絢麗燦爛的春天!我們的所有為官從政者都應該具有龔自珍這樣的胸懷,將自己的一切無私奉獻給社會,培養棟梁人才,培育廉潔風氣,即使犧牲自己也無怨無悔。
6、無題 (唐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砥廉哲理啟示】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李商隱這首詩中流傳千古的名句。曾經使多少人為之感動,為之感慨。我的心要不相思,就像蠶兒吐絲,除非自己身死,決不結束。相思的眼淚,就像蠟炬自焚,只有燒盡成灰,才會停止。這兩句詩原本在於寫相思之苦,並表達出至死方休的堅貞愛情。但是,同樣也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砥廉啟示。我們的人民公僕,作為社會精英,作為先進分子,理應像春蠶一樣,為了百姓幸福,為了社會進步,無私奉獻,吐完最後一縷絲;理應像蠟燭一樣,犧牲自己,成就他人,生命不息,奉獻不止。
7、寒菊(南宋·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注釋】
①鄭思肖:1241-1381,字憶翁,號所南,福建連江人。南宋末年著名詩人。曾為宋太學生。宋亡後,便隱居蘇州寺廟,終生不仕,過著隱士般的「遺民」生活。
②不並:不合、不靠在一起。
③疏籬:稀疏的籬笆。未窮:無窮無盡。
④「寧可」句:謂菊花寧可抱香枯萎在枝頭。
⑤何曾:哪曾、不曾。北風:寒風。此處語意雙關,亦指元朝的殘暴勢力。
【砥廉哲理啟示】
在這首詩中,菊花不與百花一齊開,表現了它不同流俗、卓然超絕的氣質與格調。它雖然「獨立疏籬」,但並不感到寂寞、孤獨,反而「趣未窮」。之所以如此,就在於它具有寧願「枝頭抱香死」,也不「吹落北風中」的高尚節操和精神境界。我們的從政為官者在任
『貳』 關於勤儉持家的詩句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李紳《憫農專二首 》)屬
譯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唐代李商隱《詠史 》)
譯文:縱覽歷史,凡是賢明的國家,成功源於勤儉,衰敗起於奢華。
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墨子·辭過》)
譯文:節儉就會昌盛,淫佚享樂就會敗亡。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譯文: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
譯文: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儉則很困難。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資治通鑒》)
譯文:有計劃地索取,有節制地消費,就會常保富足。
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純仁列傳》)
譯文:只有節儉可以使人廉潔奉公,只有寬容可以使人養成好的品德。
『叄』 有關廉政的古詩有哪些,
1、石灰吟
於謙抄 (明)
千錘萬鑿出深襲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
詠 史
(唐 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2、入京詩
(明 於謙)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礙閻羅話短長。
此詩的大意是說:蘑菇、絹帕和線香是供人們使用的,如果都被當官的拿去討好了上司,就會給人民生活所需帶來困難;自己一身清白去做京官,就不會讓老百姓指戳脊樑。於謙還將「兩袖清風朝天去」這句話寫成橫匾,掛上自家的門楣,以示不為利祿所動。但是,同僚並不以其為謙虛清廉,反而說他壞了官場規矩,而且是「居心叵測」。
『肆』 關於廉潔的古詩
《題郡齋壁》(復宋)制包拯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
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翻譯:
前四句是正面勖勉,說為官應有清廉之心、正直做人,以便成為大材,「好鋼用在刃上。」五、六句批判譴責貪婪者。最後警告:不要給後人留下笑柄。通篇是議論,遒勁渾厚,讀來令人肅然起敬。此詩可以看作包拯的言志詩,題在郡齋壁上,也是為了勖勉下屬。
(4)橫匾詩詞擴展閱讀
關於廉潔的典故:
《禁止饋送檄》(清)張伯行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翻譯:
「一絲一粒」雖小,卻牽涉我的名節;「一厘一毫」雖微,卻都是民脂民膏。對百姓寬待一分,那麼百姓所受的恩賜就不止一分。
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麼我的為人便一文不值。雖說交際是人之常情,來路不幹凈也傷廉恥。因為如果不是不義之財,這些禮物又是從哪裡來的?所以禁止饋送。
『伍』 關於廉政的古詩詞
絹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兩袖清風朝天去,免得閻閭話短長。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於謙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元.王冕<<墨梅>>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宋.包拯
三年為刺使,飲水復食葉。
惟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
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唐.白居易
撿點行囊一擔輕,
京華望去幾多程。
停鞭靜憶為官日,
事事堪持天日盟。
——明.況鍾
一官來此幾經春,
不愧蒼天不負民。
神道有靈應識我,
去時還似到時貧。
——明.胡守安
古人去此水,一歃思千金。
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晉.吳隱之
罷郡輕舟回江南,
不帶關中一點棉。
回看群黎終有愧,
長亭一別心黯然。
——清.蔡信芳
贊同
勤廉者平安一世,貪婪者自毀一生.
根深,狂風拔不起;心正,邪惡攻不破.
學蘇瓊,置瓜樑上,譽聲傳萬代;
效王翱,封珠宛然,美名照千年.
用人要公正,做人要身正,作風要清正,為官要廉政.
貪如水,不遏則自溺;欲如火,不禁則自焚.
風正一帆順,清廉得民心.
為人自私私盡名衰,做官貪財財多身亡.
樹廉潔之心,行廉潔之事,做廉潔之人.
廉潔如水,來不得半點污染;
奉公如蠶,吐不完一身正氣.
處逆境時要明志,立順境中要拒腐.
愛國奉獻明禮守信,清正廉潔勤政為民.
崇勤尚儉持家敬桑梓,倡廉奉潔治國順天下.
廉而正,生命如壘石積山讓後人景仰;
貪亦邪,行為似螻蟻蛀堤為世人唾諷.
『陸』 毛主席寫的愛晚亭詩句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抄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柒』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誰的詩句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這是山東濟南大明湖鐵公祠(祀明人鐵鉉)的楹聯,作者不詳。一說是劉鳳誥的對聯。寫大明湖風光的美麗-湖水的四周都是荷花,三面垂著楊柳;一城的山色有半城映照在湖中。
「江西才子」劉鳳誥:
在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大門的楹柱上有一副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幅楹聯將濟南風光特徵概括得恰到好處,吸引了大量的遊客。這幅楹聯的作者就是被譽為「江西才子」的劉鳳誥。
劉鳳誥(1760?1830),字丞牧,號金門,是萍鄉市上栗縣赤山鄉石觀泉村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後,授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其後歷任國子監祭酒、太常寺卿、內閣學士、兵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職。其間先後任過廣西、山東、浙江等省的學政,充當過湖北、山東、江南等省的鄉試正考官。乾隆皇帝很賞識他,稱他為「江西大器」。
劉鳳誥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萍鄉民間流傳他許多隨機應變、能言善對的故事。
劉鳳誥少年時就以神童之名著於鄉里。某年春插時,一個頗識文墨的老漢見劉鳳誥從田邊經過,便說:「禾稈綁秧父抱子」,命對。恰巧一少女提著一籃小筍經過,劉鳳誥靈機一動,便對道:「竹籃盛筍母懷兒」。大家盛贊絕妙。劉鳳誥考中秀才後,樓下村裡有戶人家娶兒媳,賓客盈門,熱鬧非凡。主人年過花甲,逢此喜事,精神振奮,躬親操辦。因過於疲勞,心病突發,一命嗚呼。禍從天降,喜事變為喪事,眼看新媳婦的花轎即將臨門,這門前對聯該怎麼改寫呢?學究儒生請來好幾批,然而卻是個個搖頭,相繼拱手告辭。恰巧劉鳳誥路過此地,主事的提調求其速作楹聯救場。劉鳳誥莞爾一笑,即席揮筆而就,為這戶人家新寫了一副妙趣橫生的門聯。聯曰:「紅喜事,白喜事,紅白喜事;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圍觀賓客無不撫掌稱絕。
舊制科舉,一甲三名必由皇上殿試欽點,以決甲第名次。劉鳳誥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殿試,來到金鑾殿上後,好奇心驅使他抬頭窺視金殿四周,不巧被皇上瞧見,皇上怒斥道:「你看什麼?嗯?」劉鳳誥一聽,誠惶誠恐地答道:「臣想看殿上的字畫。」皇上說:「哪些字畫?」劉鳳誥說:「對聯,皇上若不信,臣可以背誦出來。」皇上一聽,不妨讓他背背,便說:「你若能背出殿上的對聯,便可免罪。」劉鳳誥果然將殿上的對聯一字不漏地全部背出來了,皇上說:「你怎麼有此記性?」劉鳳誥答道:「皇上,殘月堪照天下。」(傳說劉一眼有疾。)皇上聞言大喜,當即口吟上聯囑對:「東啟明,西長庚,南極北斗,誰是摘星子?」劉鳳誥略加思索後,對道:「春牡丹,夏荷花,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殿下文武百官莫不驚服。按才學,劉鳳誥本該中狀元,無奈此對意思本來就是專點探花的,「東西南北」非對「春夏秋冬」、「摘星子」非對「探花郎」不可,於是,皇上便欽點劉鳳誥為探花。
劉鳳誥在京為官,曾以侍讀學士身份隨乾隆皇帝出遊泰山,登峰頂,覽群山,見氣勢迥然,甚是歡欣,隨即在峰頂寺廟憩息。寺中方丈藉此千載難逢的良機,命小沙彌抬進巨匾,請求御書,以增榮耀。乾隆皇帝素負文墨,游覽各地,均喜歡題詩書墨以留御跡。見方丈求書,心中竊喜。然而對碩大巨匾,文思滯塞,吟哦再三,終無從下筆,一時渾身發熱,極不自在。忽見劉鳳誥隨侍左側,便靈機一動,以筆在手掌上虛劃數筆,伸掌以詢劉鳳誥道:「卿以為可以嗎?」劉鳳誥見乾隆掌中空空如也,知乾隆要自己代擬,又不肯出聲相求,便頻頻頷首,口中假裝吟頌:「『一覽無余,盡善盡美。'好!」乾隆一聽這八個字,甚有帝王氣魄,默默會意,興致勃勃地揮毫即書,不料,一開手將「一覽無余」的「一」字提高了半格,如果再寫下去,字的布局排列甚不美觀。他急速停了筆,手不禁汗出涔涔。劉鳳誥見此情景,也很焦急,忙思補救辦法。正思索間,猛見乾隆的手又伸過來說:「書此,何如?」劉鳳誥心知皇上故伎重演,趕忙湊上前去,裝作認真地品味了一番,說:「『而小天下,更美更善。'更絕!」乾隆這一下可放心了,按劉鳳誥所言,一氣呵成。至今,泰山頂上的寺廟里便是掛著這塊「而小天下,更美更善」的橫匾。
劉鳳誥「崛起寒微」,真可謂「醴泉無源、芝草無根」。他出身貧苦農家,6歲喪母,從小嗜學如命,勤奮刻苦。中進士後,去京城參加殿試,身上僅有14串錢,只好一路步行,實在走不動了才租騎毛驢。功夫不負有心人,一舉成名及第歸,萍鄉父老於興賢堂(今萍師附小)為他集宴慶賀。 劉鳳誥很喜愛杜甫的詩,曾集杜詩3卷。他在《著作箴六》中說:「文以載道,弗尚詞華,飛毫聘藻,失之浮誇。」因而他的詩也都寫得很朴實。因為他的詩,廣東巡撫李恭毅不嫌他出身寒微,欣然將女兒許配給他,留下千古佳話。劉鳳誥在書法方面造詣也很深,正楷、行書、草書樣樣精通,至今石觀泉還刻有他的墨寶。他為人秉性剛正,自持甚嚴,晚年寓居南昌時,江西巡撫某貪劣,劉鳳浩說:「此錢穿耳!」絕不與往來。他做學問更是孜孜不倦,鍥而不舍,歷時20餘年,三易其稿,終於完成了歷史巨著《五代史記補注》,還編著了《存悔齋文集》32卷,外集4卷,成為流芳百世的著名學者。道光十年(1830)正月,劉鳳誥在杭州病逝,歸葬南昌。
『捌』 求各種古詩 如若答好,加分大大的
離情別緒
送元二使之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離思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春夏秋冬
李白:子夜四時歌:春歌
秦地羅敷女,採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蠶飢妾欲去,五馬莫留連。
李白:子夜四時歌:夏歌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李白:子夜四時歌: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李白:子夜四時歌:冬歌
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風花雪月+山水風光
李白: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梅花絕句》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江村晚眺》
江頭落日照平沙,潮退漁船閣岸斜。
白鳥一雙臨水立,見人驚起入蘆花。
望秦川 李 頎
秦川朝望迥 日出正東峰 遠近山河凈 逶迤城闕重
秋聲萬戶竹 寒色五陵松 有客歸歟嘆 凄其霜露濃
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名勝古跡
登鸛鶴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終南山 王 維
太乙近天都 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 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 陰晴眾壑殊 欲投何處宿 隔水問樵夫
登岳陽樓 杜 甫
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月浮
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
『玖』 橫匾詩詞有哪些
游山西村
作者: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拾』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首詩句是那個湖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紅。出自:劉鳳誥《詠大明湖》
[原文]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寫大明湖風光的美麗-湖水的四周都是荷花,三面垂著楊柳;一城的山色有半城映照在湖中。
附:
「江西才子」劉鳳誥
在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大門的楹柱上有一副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幅楹聯將濟南風光特徵概括得恰到好處,吸引了大量的遊客。這幅楹聯的作者就是被譽為「江西才子」的劉鳳誥。
劉鳳誥(1760?1830),字丞牧,號金門,是萍鄉市上栗縣赤山鄉石觀泉村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後,授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其後歷任國子監祭酒、太常寺卿、內閣學士、兵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職。其間先後任過廣西、山東、浙江等省的學政,充當過湖北、山東、江南等省的鄉試正考官。乾隆皇帝很賞識他,稱他為「江西大器」。
劉鳳誥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萍鄉民間流傳他許多隨機應變、能言善對的故事。
劉鳳誥少年時就以神童之名著於鄉里。某年春插時,一個頗識文墨的老漢見劉鳳誥從田邊經過,便說:「禾稈綁秧父抱子」,命對。恰巧一少女提著一籃小筍經過,劉鳳誥靈機一動,便對道:「竹籃盛筍母懷兒」。大家盛贊絕妙。劉鳳誥考中秀才後,樓下村裡有戶人家娶兒媳,賓客盈門,熱鬧非凡。主人年過花甲,逢此喜事,精神振奮,躬親操辦。因過於疲勞,心病突發,一命嗚呼。禍從天降,喜事變為喪事,眼看新媳婦的花轎即將臨門,這門前對聯該怎麼改寫呢?學究儒生請來好幾批,然而卻是個個搖頭,相繼拱手告辭。恰巧劉鳳誥路過此地,主事的提調求其速作楹聯救場。劉鳳誥莞爾一笑,即席揮筆而就,為這戶人家新寫了一副妙趣橫生的門聯。聯曰:「紅喜事,白喜事,紅白喜事;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圍觀賓客無不撫掌稱絕。
舊制科舉,一甲三名必由皇上殿試欽點,以決甲第名次。劉鳳誥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殿試,來到金鑾殿上後,好奇心驅使他抬頭窺視金殿四周,不巧被皇上瞧見,皇上怒斥道:「你看什麼?嗯?」劉鳳誥一聽,誠惶誠恐地答道:「臣想看殿上的字畫。」皇上說:「哪些字畫?」劉鳳誥說:「對聯,皇上若不信,臣可以背誦出來。」皇上一聽,不妨讓他背背,便說:「你若能背出殿上的對聯,便可免罪。」劉鳳誥果然將殿上的對聯一字不漏地全部背出來了,皇上說:「你怎麼有此記性?」劉鳳誥答道:「皇上,殘月堪照天下。」(傳說劉一眼有疾。)皇上聞言大喜,當即口吟上聯囑對:「東啟明,西長庚,南極北斗,誰是摘星子?」劉鳳誥略加思索後,對道:「春牡丹,夏荷花,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殿下文武百官莫不驚服。按才學,劉鳳誥本該中狀元,無奈此對意思本來就是專點探花的,「東西南北」非對「春夏秋冬」、「摘星子」非對「探花郎」不可,於是,皇上便欽點劉鳳誥為探花。
劉鳳誥在京為官,曾以侍讀學士身份隨乾隆皇帝出遊泰山,登峰頂,覽群山,見氣勢迥然,甚是歡欣,隨即在峰頂寺廟憩息。寺中方丈藉此千載難逢的良機,命小沙彌抬進巨匾,請求御書,以增榮耀。乾隆皇帝素負文墨,游覽各地,均喜歡題詩書墨以留御跡。見方丈求書,心中竊喜。然而對碩大巨匾,文思滯塞,吟哦再三,終無從下筆,一時渾身發熱,極不自在。忽見劉鳳誥隨侍左側,便靈機一動,以筆在手掌上虛劃數筆,伸掌以詢劉鳳誥道:「卿以為可以嗎?」劉鳳誥見乾隆掌中空空如也,知乾隆要自己代擬,又不肯出聲相求,便頻頻頷首,口中假裝吟頌:「『一覽無余,盡善盡美。'好!」乾隆一聽這八個字,甚有帝王氣魄,默默會意,興致勃勃地揮毫即書,不料,一開手將「一覽無余」的「一」字提高了半格,如果再寫下去,字的布局排列甚不美觀。他急速停了筆,手不禁汗出涔涔。劉鳳誥見此情景,也很焦急,忙思補救辦法。正思索間,猛見乾隆的手又伸過來說:「書此,何如?」劉鳳誥心知皇上故伎重演,趕忙湊上前去,裝作認真地品味了一番,說:「『而小天下,更美更善。'更絕!」乾隆這一下可放心了,按劉鳳誥所言,一氣呵成。至今,泰山頂上的寺廟里便是掛著這塊「而小天下,更美更善」的橫匾。
劉鳳誥「崛起寒微」,真可謂「醴泉無源、芝草無根」。他出身貧苦農家,6歲喪母,從小嗜學如命,勤奮刻苦。中進士後,去京城參加殿試,身上僅有14串錢,只好一路步行,實在走不動了才租騎毛驢。功夫不負有心人,一舉成名及第歸,萍鄉父老於興賢堂(今萍師附小)為他集宴慶賀。 劉鳳誥很喜愛杜甫的詩,曾集杜詩3卷。他在《著作箴六》中說:「文以載道,弗尚詞華,飛毫聘藻,失之浮誇。」因而他的詩也都寫得很朴實。因為他的詩,廣東巡撫李恭毅不嫌他出身寒微,欣然將女兒許配給他,留下千古佳話。劉鳳誥在書法方面造詣也很深,正楷、行書、草書樣樣精通,至今石觀泉還刻有他的墨寶。他為人秉性剛正,自持甚嚴,晚年寓居南昌時,江西巡撫某貪劣,劉鳳浩說:「此錢穿耳!」絕不與往來。他做學問更是孜孜不倦,鍥而不舍,歷時20餘年,三易其稿,終於完成了歷史巨著《五代史記補注》,還編著了《存悔齋文集》32卷,外集4卷,成為流芳百世的著名學者。道光十年(1830)正月,劉鳳誥在杭州病逝,歸葬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