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詩句的方法
這個是我前幾天回的過的一個問題,你可以參考一下:
文學賞析內的不是文學本身,容而是從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各個方面來詮釋的。有一篇文章比較有參考價值的文章:【文學鑒賞方法舉隅】。
「入乎其內」就是走進作品。所謂:代為之思,其情更遠。而「出乎其外」就是直接從本質思維上去感知,即:遠而觀之,超然看世界。或者換個通俗的說法:旁觀者清。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我們走了多少崎嶇的路,而在於我們從中感悟到了多少哲理。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出乎其外】,比如《紅樓夢》的開篇詩: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滄浪詩話》中說:然悟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文學欣賞中不能出乎其外就會造成認知不足,正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PS:樓主可以把具體的詩歌拿來分析。
2. 理解古詩的方法。
一、學習文言文,首先要多讀。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蘇軾也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反復閱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二、學習文言文,要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古漢語中的文言詞分為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兩大類,學習文言文,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對學好文言文是很有幫助的。
首先,談談文言實詞的學習和掌握。所謂文言實詞,傳統的說法是指名詞、動詞、形容詞。為了學習上的方便,通常把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代詞都看成實詞。主要掌握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
(一)要學習掌握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詞類活用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根據語言習慣使某類詞臨時改變原來的詞性和語法功能,具有了另一類詞的詞性和語法功能。文言文中常見的詞類活用的現象很多,如: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活用作動詞、數詞活用作動詞;動詞用作名詞、形容詞用作名詞;名詞作狀語等都是學習文言文中常見到的詞類活用現象。除此之外還有實詞的特殊活用現象,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等。
(二)要學習和掌握通假字。通假字就是同音代替字,即用一個同音的字來表示另一個同音的字的義。掌握好通假字的學習對學生學好文言文是很有幫助的。
(三)要學習和掌握一詞多義。一詞多義是指一個詞有幾個意思。一詞多義在古漢語里是很普遍的現象。同一個詞的意義之間,關系有很密切的;也有不密切的;甚至有很疏遠的。因此,一個詞的意義,只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里才能確定。
(四)要學習和掌握古今異義。亦即古今同形異義詞語。
其次,要學習與掌握文言虛詞。人們常說:「之、乎、也、者、矣、焉、哉,用得妙了是秀才」。掌握的具體方法是:⑴結合語境就句學習,學習文言虛詞如學習實詞一樣應遵循詞不離句的原則,離開了句子就無從理解其義。⑵分析歸納,注重積累。⑶牢記復音虛詞,把握固定格式。
三、要學習和掌握常用的文言句式。一判斷句;二被動句式;三句子成分的位置。這類句式常見的有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後置句等;四句子成分的省略。即所謂的省略句;五固定句式。
四、掌握文言文一般的翻譯方法。文言文的翻譯就是用規范的現代普通話來翻譯文言文,真正做到「信」、「達」、「雅」。文言文翻譯的具體方法除了直譯和意譯兩種形式配合外,還有對譯、增補、替換、保留、刪削、調序這六種方法。
3. 理解詩意的方法有哪些
理解詩意的方法主要是應付考試的,所謂「得於心而不足為外人道」,真正內自己的感悟其實容很難說出來的,所以以下所說皆是應考所用~
1、看題目,自唐代以來,詩篇的題目往往直接表現了作者寫作此詩的目的,如李白的《贈汪倫》,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說都是直接點出了詩的內容的。
2、如果遇見李商隱那種動不動就《無題》的,那就要學會賞析詩句,理解詩句,抽析深意了。賞析詩句最有效的是按照頷、頸、首、尾的順序來,因為作者對於詩中所寫之物、之人、之事大多會在頷聯有詳細的描述,而作者的感情多隱藏在頸聯之中,這兩聯也是賞析題常考的。至於尾聯,有點是直接點出作者的想法,比如李賀的「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這都是良心作家啊,不為難考生。像遇見杜甫那樣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完全就是在整考生啊。。。只能認真分析前三聯,才能理解他歸心似箭的心情。
4. 你是怎樣理解古詩的
古詩就是古人理解復世制界進而用語言表達的一種文體,和今天的白話文,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甚至和今天的唱歌也沒有什麼太大區別。都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古代沒有電影,繪畫音樂和文字就是所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古詩作為一種集文字韻律甚至和繪畫搭配起來的文學技巧,是高端藝術的集大成者。
5. 介紹兩種理解詩句方法
1、聯系時代背景
2、藉助工具書
6. 了解古詩的意思方法
這是誰的詩啊?好喜歡! 以下是我個人的理解: 1.「雪千尋,千尋雪 」首先寫出了整回首詩的時間(答冬天)和場景,奠定了整首詩的基調:沉重、悲涼和孤寂。 2.「夢歸夢,塵歸塵」寫的是理想與現實的差別,有一種無奈的感慨。
7. 用什麼樣的方法使我們更加理解古詩
1.初讀古詩,知其概貌。它要求從讀入手,大體了解、感知全詩寫的是什麼內容;對不內懂的字詞,可以藉助容字典來解決。
2.再讀古詩,理解詩意。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要從詞到句、從句到篇連起來,由部分到整體把全詩的意思弄清楚。
3.誦讀古詩,品味詩境。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要通過誦讀,咀嚼詩味,想像詩的意境。
4.體味情感,勾畫詩境。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當你與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鳴時,可通過自身的豐富想像,用筆簡要地勾畫出詩的意境。這樣,由詩到畫,將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就會逐步取得學習古詩答的最佳效果。
8. 怎麼才能對古詩的理解更全面
近幾年的文學鑒賞題中,對詩歌內容的考查以理解為主,側重於對關鍵詞語的詮釋、對詩句的整體理解、對詩歌意境感悟以及對詩歌主旨意圖的體會.對語言和表達技巧的測試以評價賞析為主.詩歌的語言含蓄凝練,抒情性、形象性的特色非常突出,考查時側重於語言運用的效果;詩歌的表達技巧很多,測試重點涉及到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典故運用、行文構思、作品風格等多方面.
一、抓住詩眼,從整體上把握詩歌
詩歌以語言凝練見長,講究一字傳神,在極為短小的篇幅里表現盡可能豐富的內容.達到「簡練」的境界.簡練不是簡單,簡單是一覽無余,簡練是字面以外還有含義,言有盡而意無窮,即言語理解有盡頭,但表現的含義理解就可因人而異.於是就有了「詩眼」.所謂詩眼即詩詞中最能體現題旨、最能開拓意旨、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也是讀者窺探詩歌內容的窗口,.抓住詩眼就可基本上從整體上把握詩歌,便可知曉詩歌的情感脈絡.分析詩眼,能進入意境,感受情趣,領悟旨意,探究藝術手法.所以,閱讀詩歌應盡可能抓住詩眼,以求正確把握詩歌.這一點,以往注意不夠,現在強調它,雖有放馬後炮之嫌,但卻是很有必要的.一般的說,五言詩詩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詩詩眼多在第五字.當然,也並非所有的詩句都有詩眼,有的詩眼不在詩句中,而隱藏在標題中,在詩句中的詩眼有的有其它的字陪襯,影響我們的視線.但不管怎麼樣,我們都要抓住詩歌的關鍵詞字.
古人是從形式上煉字煉出詩眼的,我們則應該結合對內容的理解來抓詩眼.詩眼一般不在名詞上,若在名詞上則必定是名詞活用.大多數情況是詩眼和關鍵詞往往是在動詞、形容詞、活用的數詞上.若單純地看第三、五字,有時難免會發生錯誤,如果結合動詞、形容詞、數詞,並從全詩的角度來考慮,抓住詩歌的含義就比較有把握.
①動詞: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重點關照動詞,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
②修飾語:大部分為形容詞,它在詩詞鑒賞中也是關注的重點對象.
③特殊詞:在詩文中,有一些詞本身與眾不同,讀者能很快找到它們:
a.疊詞:疊詞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
b.擬聲詞:有些擬聲詞就屬於疊詞,因為其出現頻率很高,特單列一條.作用: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c.表顏色的詞:這些詞有時作謂語用,有時作定語用,有時作主語或賓語用.但是作用只有一個,顏色一般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
二、體會意境,從微觀上理解詩歌
「意象」這一術語在我國由來已久,歷代又多有發展變化,含義不盡一致.但也有趨於一致的表述: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心與物的同一,情與景的交融.「意象是具體化的一種感受」(艾青語).成功的詩作常常以捕捉、提煉意象為創作的起點.
對意象的鑒賞,也是高考對學生古詩鑒賞能力所要考察的重要內容之一.如,2002年全國統考題就是在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一詩中提出了與意象有關的問題.其所問「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是一個含義豐富的傳統意象.
「意象」和意境,兩者的構成元素都是情和景,但「意境」常就全詩而論,「意象」則多半指構成全詩意境的較小的組成部分.
所謂意境,傳統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時也包括讀者)的主觀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觀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情、景是構成意境的兩個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謝榛《四溟詩話·卷三》),「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內編》),它們相互作用,相互滲透,觸景生情,以情狀景.王昌齡認為詩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國維認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國古典詩歌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所在.「詞以境界為最上」「在境界當中自成高格」「寫感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
意境不僅僅是環境,還要跟詩人的思想感情聯系起來,才能充分表達出來.只講情境,不講意境,學生容易走偏,答題不準確.
因此,在詩歌閱讀中,不深入體味意境,是難以理解詩歌的內涵,領略詩歌的藝術魅力的.
我們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有利因素,把握詩歌語言的特性,消除情緒、時空和邏輯的障礙,力求把詩句濃縮的意義擴展開來,把減少的成分補充出來,把省略的過程焊接起來,把跳躍的情感連綴起來,把詩中行與行、節與節之間的內在情愫彌補起來,再現詩歌的形象和畫面,自然而然地進入詩歌深層次的意境之中,領略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
三、考察環境,從全方位鑒賞詩歌
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古詩詞主要寫自然環境(景物),這是古代詩歌的主要內容.
景物描寫的主要作用是交代背景,襯托心情,抒發情感,用景物描寫襯托暗示感情,或作為感情的某種象徵,達到情景交融的高度,使詩歌深厚,含蓄,精煉,意味雋永,餘味無窮.
抓住詩中的景物描寫,去確定意境的基調,去理解,去感受「此時」「此景」中的「此人」「此情」是什麼;去感悟詩歌抒發的思想感情.感悟情感是讀者在進入詩詞意境後的心理反應活動,它是鑒賞閱讀的重要環節.鑒賞詩詞必須真正進入作品所描繪的的生活場景中去,同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共同去感受詩詞中的意境美、豐富的情感、生活的哲理或人生的啟示等等,即所謂「移情說」.
四、剖析手法,從形式上推敲詩歌
表達技巧,即表達手段和藝術技巧,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徵、對比、映襯烘托、欲揚先抑、先聲奪人、以小見大、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時,稱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比興、修辭手法,(間接抒情的詩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詩歌).
寫景的方法很多,簡而言之,要留意觀察景物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要把握描寫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要理解描寫景物的技巧,如動靜結合、明暗對比等.
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對形象正面描寫,也可以側面描寫;可以粗線條白描,也可以濃墨重彩,精雕細刻;可以鋪墊、烘托、映襯,也可以藉助想像、聯想.
塑造人物形象時,運用的表現手法是側面描寫的或虛寫.
襯托是常見的修辭方法,也是中國古典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段.我們常說古典詩歌中的動靜、虛實、樂景寫哀及哀景寫樂等,都可以落實到襯托的層面.
象徵就是以一種事物代表另一種事物.在文學作品中,象徵通常是以具體事物來暗示作者的思想、態度與感情的方式.它就像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一部分,只留下了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實體,卻代表另一種東西.
修辭方法:古典詩歌中運用的修辭方法很多,主要涉及的是比喻、借代、擬人、對偶、誇張、鋪陳、反復等,還要注意古典詩歌中常常運用到的賦比興、象徵等手法.
表達方式:在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別.
結構技巧: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過渡、鋪墊、伏筆等.
五、品味語言,從深層次推敲詩歌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詩歌又是文學中最精粹的語言藝術.要在短小的篇幅內表現豐富的內容,詩詞的語言必須凝煉生動;要創造傳達出含蓄雋永的藝術境界,詩詞語言必須富於形象性和表現力.因此,詩歌賞析應從語言入手.既通觀全篇,又要逐章逐句地推敲琢磨,仔細分析,從而挖掘和領悟作者之所以如此遣詞造句、選音定字的用意.
古人寫詩作詞,的確很講究語言的錘煉,注意煉字煉句,常有許多精妙之處.鑒賞評價時,要注意結合詩歌內容發揮想像,領會這些精妙處.有時「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此說並不誇張.杜甫就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名句.古詩要求凝煉生動,在格律上又有諸多限制,因此更加要求字字含有豐富的內容.最為大家熟悉的是王安石煉字的故事.還有大家熟知的「推敲」這一典故的來源.古人既然如此注意煉字,我們讀詩當然要注意字的表現力.
「微風燕子斜」,一「斜」字,化動為靜,刻畫出一種悠然的情態.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以「噪」襯「靜」,以「鳴」襯「幽」,使「靜」的特點更為突出,更為鮮明.「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鬧」字以動態寫靜態,表現出春天的勃勃生機,給人以美好享受.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個「鬧」字把詩人心頭感到的蓬勃春意寫出來了,一個「弄」字把詩人欣賞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美寫出來了.這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凝煉美.
古詩語言又是多元的,含蓄與明朗交錯,質朴與華麗並出;精煉與繁豐齊美,莊重與幽默輝映.幾乎對每首詩中的某些用字都值得推敲,但推敲時一定要仔細品味詩人用字的表現力.進行詩歌鑒賞的備考,無疑是語文高考備考中最為艱巨的工作之一,它需要我們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學生,更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在積累中提高文學素養,在閱讀實踐中提升詩歌鑒賞水平.
9. 便於理解古詩有哪幾種好辦法
首先,了解古詩的背景知識,例如,作者,時代,生平,思想。
然後,了解古詩的基礎知識,例如,標題,字義,句讀,主旨.。
接著,了解古詩的延伸知識,例如,風格,流派,影響,傳承。
仔細體會古詩的意境,意象,情感,韻律,藝術手法,藝術特色,煉字煉句等.。
最後,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品味,感悟,升華。
解讀古詩,正如了解一個人,不僅要看外在,也要看內涵。
解讀古詩,好比做任何一件事,要有始有終,還要選擇值得的,去付出行動。
解讀古詩,就像與作者和所處的時代對話,詩人或直抒胸臆,或古風含蓄,都和他當時的情境有關,我們可以通過一首詩,了解一個人,可以通過一本詩集,把握一個時代.。
解讀古詩,最怕的就是斷章取義,只尋訪美詞佳句,卻忽略了古詩通篇的意義,也忽略了一首詩只是作者某一階段某一瞬間的表達,不要因為某一句,就妄下論斷。
詩無達詁,名家翻譯註解,不一定能夠道出詩人原本的寓意,也不一定能夠達到讓所有讀者滿意的程度,所以,詩似乎更適合獨自品讀、玩味,一時一處之景,也能因不同境遇的人,生出不同的感觸,何況飄渺蘊藉的文字呢?
說了這么多,要解讀古詩,似乎無從下手,但是世事因果相隨,既然詩人此刻作成此篇,定然有其緣由,所以,追本溯源即可。
例如,因潦倒而生懷才不遇之感,因遭貶而作憂憤之訴,等等.理解了成詩背景,我們大體就可以領會古詩的大意。
我還有一點建議,就是可以作本類文學中的比較文學。
例如把幾個作家,相似的作品作對比,把同一個作家同類作品不同時期的作品,選取某一角度,做對比,以此類推,以至無窮,能夠對以往的註解和權威的觀點,有新的見解,引經據典,旁徵博引,論證充分,沒准你也能成為學術大師.我這就是一個小小構想,怕見笑於方家,還是說歸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