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體裁
❶ 古代詩歌的體裁常識
詩歌的分類:從表達方式上可以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從詩歌體裁上分為:古代詩歌和新詩兩類,古代詩歌又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古風),近體詩又分為格律詩(律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絕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詞、曲;新詩包括自由詩(五四以來產生的白話詩)、散文詩(以散文形式表現抒情詩內容)、民歌(民間流傳,集體創作的詩)。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1.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③ 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後闕、下闕、下片。
④ 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 從詩歌的題材可分為:
① 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於不滿現實,常寄情於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後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於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② 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託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
③ 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念友等。
④ 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⑤邊塞征戰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格律:古典詩歌形式要求的總稱。「格」,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詩體的句數、每句的字數、節奏、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對仗(類似修辭的「對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的平仄(聲調高低)、某句的押韻、用韻的要求等。
從格律上看,詩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律詩,包括絕句。從字數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四言詩和六言詩很少見。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簡單的說,凡是不依照近體詩的格律來寫,不受近體詩格律束縛的詩,都是古體詩(本書不論)。
近體詩大致分為三種:律詩,排律,絕句。
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來寫成的詩。律詩的韻、平仄、對仗等,雖有許多講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⑴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⑵ 都押平聲韻;
⑶ 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
⑷ 每首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長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題目上標 明韻數,如王維《河南嚴尹弟見宿弊廬訪別人賦十韻》,就是一百字;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就是一千字。這種長律除了尾聯(或首尾兩聯)以外,一律用對仗,所以又叫排律。
絕句的字數比律詩少一半,在形式上就等於半首律詩,所以格律要求和律詩一樣。
❷ 古代詩歌體裁
文學體裁的介紹和整理古代詩歌的體裁常識一、古代詩歌的分類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1.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①古體詩(古詩)--------唐以前的詩歌都是古體詩
古代詩歌的體裁:
❸ 古代詩歌體裁的分類
詩體的分類,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現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採集,並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系: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
「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於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現代詩的含義:
1.形式是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3.意象經營重於修辭。
「古典詩」與「現代詩」的比較:「詩」者皆為感於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現代詩」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❹ 中國古代詩歌的體裁有哪些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古體詩,它有四言古詩(最早出現於《詩經》)、五言古詩(成熟於漢,如《古詩十九首》)、七言古詩(成熟於唐代,如《長恨歌》)、樂府詩(標題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稱,如《琵琶行》)等形式。
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近體詩鼎盛於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絕句分五言絕句(五絕)、七言絕句(七絕)兩種,律詩分五言律詩(五律)、七言律詩(七律)、排律三種。
③詞,鼎盛於宋代,按字數多少,分為小令(58字內)、中調(59—90字內)和長調(91字以上)三種形式。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韻有定位。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後闕、下闕、下片。
④曲,又稱為詞余、樂府。曲鼎盛於元代,有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數(又名「套曲」)兩種形式。
❺ 古代詩歌體裁分類有哪幾種詳細一點的^_^
按音律分類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詩題材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後闋、下闋、下片。
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按內容分類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喻詩,現代詩。
(5)古典詩歌體裁擴展閱讀:
古詩格律特徵
古詩(古體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相對於近體詩,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漢魏以後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
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採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
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寫的人很多。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古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❻ 古代詩歌體裁分類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1、古體詩
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
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2、近體詩
包括律詩和絕句。
3、詞
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
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後闕、下闕、下片。
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6)古典詩歌體裁擴展閱讀
古詩格律特徵
古詩(古體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相對於近體詩,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漢魏以後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
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採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
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寫的人很多。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古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❼ 古詩的體裁有多少種分別是什麼
(1)懷古詩: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
(2)詠物詩: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徵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
(3)山水田園詩: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4)邊塞詩: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於戰爭仍頻,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於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
(5)行旅詩和閨怨詩: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徵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
(6)送別詩: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恆的主題。
(7)古典詩歌體裁擴展閱讀
詩歌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
❽ 中國古代詩歌體裁友哪些
①古體詩,它有四言古詩(最早出現於《詩經》)、五言古詩(成熟於漢版,如《古詩十首》)、七言權古詩(成熟於唐代,如《長恨歌》)、樂府詩(標題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稱,如《琵琶行》)等形式.
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近體詩鼎盛於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絕句分五言絕句(五絕)、七言絕句(七絕)兩種,律詩分五言律詩(五律)、七言律詩(七律)、排律三種.
③詞,鼎盛於宋代,按字數多少,分為小令(58字內)、中調(59—90字內)和長調(91字以上)三種形式.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韻有定位.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後闕、下闕、下片.
❾ 按體裁分,古代詩歌主要分為哪四類
古代詩歌的體裁常識
古代詩歌的分類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1.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③ 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後闕、下闕、下片。
④ 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 從詩歌的題材可分為:
① 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於不滿現實,常寄情於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後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於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② 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託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
③ 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念友等。
④ 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⑤邊塞征戰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律詩
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於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排律除首末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於絕句。
唐代律詩在定型化過程中和定型後,都存在變例,有些律詩不完全按照格式寫作,如崔顥的《黃鶴樓》,即前半首為古體格調,後半首才合律。律詩的這種變化被稱為拗體 。
絕句
中國詩體。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它源於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絕句」這一名稱大約起於南朝。梁 、陳時,已較普遍地用絕句泛指四句短詩,其押韻平仄都較自由,或稱古絕句。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於八句律詩中的前、後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於律詩。後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於律詩之半而成。絕句靈活輕便,適於表現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廣為詩人所採用,創作之繁榮超過其他各體詩。宋代洪邁曾輯錄唐人絕句萬首,約占現存唐詩總數1/5。除李白、王昌齡、杜牧、李商隱以絕句擅長外,還有不少千古名篇,並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絕句大都配樂歌唱,如王維《渭城曲》、李白《清平調》、劉禹錫和白居易的《竹枝詞》、《楊柳枝》等,所以,絕句也被人視作唐人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