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古詩用吳語

古詩用吳語

發布時間: 2021-02-15 00:41:01

❶ 古人說話是方言還是普通話,古詩應該用方言念

漢語大致抄分四個階段: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古漢語-現代漢語
接下來回答你的問題,古人說話用的是歷朝的官話,比如漢代人說的是上古漢語,唐代人說的是中古漢語,明代人說的是近古漢語。古詩應該用方言念?錯,吳語與宋代官話差別很小,但不是沒差別,潮汕話與南朝話很近,但潮汕話不等於南朝話,古詩用方言念可能語感會好很多,但並不絕對。

❷ 吳語里有多少古漢語用字

大在古漢語詞典中的解釋



①<形>與「小」相對。《鴻門宴》:「大行不顧細謹。回」

②<形>重要的答;重大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故天將降大大任於斯人。」

③<形>年長的;排列第一的。《木蘭詩》:「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④<副>表示範圍廣,數量多。《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⑤<副>表示程度深。《董宣執法》:「帝大怒,召宣,欲箠殺之。」

❸ 吳語越吟在中國古典詩詞的產生和發展中的作用與影響

西晉左思《吳都賦》中有「吳愉(歈)越吟」之說,《文選》李善注「愉(歈),吳歌也」。所謂「吳歌越吟」,是指江南的民間歌謠。吳歌越吟,來自江南民間,流傳於江南民間乃至全國。它們是詩化的江南民間文化,是區域民間文學中時尚的風景,走近這一道道風景線,如同「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從「一枝獨秀」到「百花盛開」
《詩經》十五國風中的民歌或擬民歌主要采自北方,但早期的吳越地區也流行民間歌謠。吳歌越吟可溯及黃帝時代的《彈歌》,其又名《斷竹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這是一首古老的獵歌,語言質朴自然而內容豐富,在當時可謂江南歌謠中的「一枝獨秀」。
帶有吳越區域文化性質的《越絕書》、《吳越春秋》,載有產生、流傳於春秋時期的《漁父歌》、《軍士離別詞》、《采葛婦歌》等歌謠。此外,《越謠歌》:「君乘車,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車揖。君擔簦,我跨馬,他日相逢為君下」;《吳王夫差時童謠》:「梧宮秋,吳王愁」(《古詩源》)等,也被人認作春秋時期的民謠。可見,早期的江南文化土壤中綻放著民間歌謠的奇葩,呈現出「花開數枝」的景象——僅從傳世文獻而論,當時口頭傳誦的民間歌謠的實況至今難以考察。
從「一枝獨秀」到「花開數枝」,再到「百花盛開」,從傳世文獻來看,江南民間歌謠史上有兩個興盛期值得關注。
吳歌越吟的第一個興盛期是東晉和南朝。《樂府詩集》卷44中,《吳聲歌曲》題解引《晉書·樂志》:「吳歌雜曲,並出江南。東晉以來,稍有增廣。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並指出:「蓋自永嘉渡江之後,下及梁、陳,咸都建業,吳聲歌曲起於此也。」到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百姓無犬吠之驚,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聲舞節,袨服華妝。桃花淥水之間,秋月春風之下,無往非適」(《南史》)。正是江南民間群體文化的繁盛帶動了民間歌謠的興盛。郭茂倩《樂府詩集》中載吳聲歌曲342首,其中大多是民間歌謠,《子夜歌》、《華山畿》、《讀曲歌》等最為流行,動人心弦:「歌謠數百種,《子夜》最可憐。慨慷吐清音,明轉出天然。」(《大子夜歌》)口出真聲,清新自然,是江南樂府民歌最顯著的美感特色。
吳歌越吟的第二個興盛期是明代。明代民歌被稱為「我明一絕」,以馮夢龍所編的《山歌》、《掛枝兒》兩部民歌集為代表,主要收錄了明初至萬曆年間的吳歌。明代民歌遠不止此,我們用多年時間編撰的《明代民歌集》,從各類文獻中輯得明代民歌2500多首,內容較馮夢龍《掛枝兒》、《山歌》等專集的總和多出三分之二。明代民歌的興盛原因之一,是民歌小調這種江南等地的民間時尚文化的廣泛流行。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說,當時兩淮與江南對於《打棗桿》、《掛枝兒》等小調「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賤,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以至刊布成帙,舉世傳誦,沁入心腑」。
清代與民國時期的民歌也蔚為大觀,特別是五四時期的歌謠運動,對民歌的整理與研究起著極大的推進作用。新中國成立後也有過多次采風熱潮,以江南等地為重鎮的繁花似錦的中華民歌大國已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當今我們的任務是進一步發掘、整理和研究包括江南民歌在內的中國歷代民歌,建構中國優秀民歌的傳承體系,大力弘揚中國民歌的優良傳統~

❹ 描寫吳語的詩句

  •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出自宋朝詩人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其全文如下: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正剝蓮蓬。

❺ 請問下古文讀古詩是用什麼方言

這個問題,實際上說的是入聲字的問題,很多古詩詞用的是入聲字,現代漢語普通話里沒有入聲字的音,所以讀起來和古人讀的感覺是大不相同的。 而在很多方言里還有入聲字,有時候用方言讀入聲字古詩就更符合古代作者的原始狀態。 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每句的最後一個字是韻腳,物、壁、雪、傑、發、滅、發、月,這些字用普通話讀卻一點也不押韻,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韻腳字在當時都是仄聲中的入聲字,入聲字是一種急切短促的發音,在現代普通話中已經消失,融入了平上去聲。但它在某些方言中卻依然保留著,比如用上海話讀這首詞就是押韻的,更能體會到韻律美感。江浙人讀其他方言中的入聲字,比如「白」,發音是bo,語氣短、急,卻有力,而且音調下降。所以方言雖然不利於日常交流,但在古詩詞的美學體驗中卻很有用。 所有的大方言區都有入聲,即便北方方言大部分地區入聲已消失,但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山西,河南北部,內蒙古一部分地區仍然存在入聲) 江淮官話區: 是南北方言的過度帶(主要是中原官話和吳方言的過度帶),江淮官話 俗稱下江官話,通行於安徽省長江兩岸地區,江蘇省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徐州一帶除外),長江南岸鎮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區,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帶。江淮官話是官話方言中內部分歧較大、語言現象較為復雜的一支.以南京、揚州、南通、合肥、鹽城、蕪湖、淮南、連雲港、九江等地方言為主要代表點。聲調多為5個,有入聲,去聲、入聲不分陰陽。南通、泰州一帶去聲和入聲分陰陽。 西南官話:灌赤片:岷江小片(瀘州市-宜賓市-樂山市-西昌市、貴州省銅梓-仁懷-沿河-印江9縣、雲南省大關-綏江-水富),仁富小片(內江市 -自貢市-仁壽縣-富順縣),雅棉小片(雅安市-石棉縣),麗川小片(雲南省西北部下關-劍川-賓川-洱源-雲龍-麗江市)等地區有入聲。聲調一般為5 個。入不分陰陽。 吳語: 大方言之一,又稱「江南話」或者「江浙話」,以上海話、蘇州話等為代表。分布於上海市、江蘇省長江以南鎮江以東地區(不包括鎮江)、南通的小部分地區、浙江省大部分地區、江西東北部、安徽南部。保留古代的全濁聲母,大部分地區陽聲韻的咸山攝鼻音脫落,變為純母音。聲調多為6個以上,一般去、入也各分陰陽。 湘語: 又稱湘方言或湖南話,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湖南省相當部分地區、臨近湖南的重慶和廣西部分地區;以長沙話和雙峰話為代表。 湘語又可以分為新湘語和老湘語。新湘語主要流行於長沙和湘北,受官話方言和贛方言的影響比較大。老湘語分布在衡陽、雙峰一帶,受外部方言影響較小。新老湘語之間互通程度較低。西南官話與新湘語有一定相似性。新湘留了入聲調,古濁音字今雖清音化,但仍是不送氣音。 贛語: 贛語。主要分布於江西中部 、北部、西部,湖南東部,湖北東南部,安徽南部部分地區 ,福建西北部邵武一帶。由於贛方言和客家方言有不少共同特點。除江西西部吉安、蓮花等處基本無入聲外,其他絕大部分地區都不同程度地保留入聲韻尾。 客家話 主要分布:福建——閩西地區的長 汀縣,連城,上杭等8個縣;廣東梅州,惠州,蕉嶺等16縣市;江西南部寧都,瑞金,興國等14縣市。 此外,非純客縣,如福建南靖,平和,紹安,龍岩;廣東潮州,海豐,韶關,東莞;江西銅鼓,廣昌,永 豐等不少縣市的許多地區也講客家話。此外,台灣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著客家話。古全濁聲母,不論平聲仄聲,大多變讀為送氣清音。多數地區是6個聲調,少數地區有5個或7個聲調。閩西長汀話,連城,清流都沒有入聲,剩下平聲 分陰陽,去聲分陰陽,上聲自成調共5個調。粵東客話平聲入聲分陰陽,上去不分陰陽。閩西客家話的永 定話,上杭話保留陰入陽入兩個聲調。 閩語: 主要通行於福建、廣東、海南、台灣三省以及浙江南部以及江西、廣西的個別地區。使用人口約4000萬。 閩語是內部分歧較大的方言,不少聲母保留了上古漢語的特點。閩方言的韻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韻尾和塞聲韻尾。其中閩南方言保留較為完整,閩東方言、莆仙方言保留較少,閩北方言和閩中方言則幾乎已無塞聲尾韻而只有鼻音尾韻了。閩方言各地都有入聲調,聲調數目6~8個,以7個為多見。不少地區保留-p,-t,-k入聲尾。 粵語: 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較為復雜、保留古音特點和古詞語較多、內部分歧較小的一個方言。 粵方言通行於廣東、廣西、湖南、海南、香港等地 ,以廣州話為中心。使用人口約4000萬。保留-p,-t,-k入聲尾。聲調以8-10個為主。 晉語: 分布在山西省、陝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張家口西北、河南省新鄉安陽以西。秦 晉方言分布區交通閉塞,十里不同音,對古音的保留相對頑固一些,比如保留了入聲。 還有最新劃出來的徽語(以前屬吳語),平話(以前屬粵語)。 上述方言都為有入聲的地區。 由上可見,每個方言區都有入聲區,北方話大部分無入聲,六南都保留入聲調。

❻ 為什麼用南方方言念古詩反而順口押韻

寫詩填詞有專抄門用於押襲韻的韻表,近體詩用《平水韻》,詞用《詞林正韻》,古時發音大部分保留於普通話,也有很多則有變化,古人寫詩用的韻讀音上也不是全部都押韻的,存在少量讀出來並不押韻,到現在讀音的變化出現一些不押韻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其了,但大部分還是押韻的,讀起來不押韻的如問君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但實際上期和池兩個字是押韻的。又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也是押韻的隨著發音逐漸變化古代存在的入聲在普通話中已經消失,在一些地區方言中卻保存下來。《南史》:五音本在中土,故氣韻調平,今既東南土氣偏詖,故不能感動木石。大概就是說吳語發音不正。中原發音為正,古代用反切法來認字,相當於現在漢語拼音認字,漢語拼音的出現也就有了標準的普通話。

❼ 告訴你為什麼吳方言朗誦古詩更押韻,為何說吳

學會基本語言學知識再來yy,謝謝——
日語音讀念著更押韻……;
要麼念《憫農》試試

❽ 唐朝閩南語,宋朝粵語,明朝吳語,清朝普通話

福建的「閩南話」為什麼說是唐朝的「官話」呢?原來,與唐代的福建漳州「開漳聖王」陳元光有關。 陳元光(657-711年),字廷炬,號龍湖,唐代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幼聰敏好學,又喜騎射,及長通儒學,精韜略,文武雙全。總章二年(669年),其父歸德將軍陳政率中原子弟兵入閩平亂。隔年,其祖母魏敬率援軍南下,陳元光隨之。陳政逝後,陳元光襲父職,繼以功授嶺南行軍總管,於相繼平定閩粵三十六寨峒之後,拓土開疆,創立漳州,為首任漳州刺使。隨著中原子弟來到漳州,唐朝的「官話」也傳播到閩南,形成唐代漢語的「活化石」——「閩南話」。據資料記載:說閩南話方言區除福建閩南外,還有台灣、廣東的潮汕、海南的雷州話(閩南語系)、浙江的平陽、蒼南等地以及東南亞一帶均有民眾使用。 台灣地區稱閩南話為河洛話,即從今天河南的黃河的河洛一帶帶來之意,是古代中原普通話(中原官話)。在華南東南的方言里,還保存了中國博大精深的古言音因素。學唐的日本人的話也殘留了一些河洛語音,所以中國各個地方的方言里,都能找到與日本發音相似的音素,特別是閩南,還有江西廣東廣西湖南(從中原南遷)等等。現在北方的同學聽見宿舍里南方同學打電話回家,都說像是在說日本話。日本發音是最為完整地保存了中國中古時代的古音,此外,韓語學唐音,也有很多地方與閩南語發音相似

❾ 古詩文要用什麼方言讀啊

官話一直在變,如今的北方官話絕對不是幾百年前的正統古音官話了,相反,南方話則保留了很多古音元素。雖然北方話,吳語,粵語都是漢語演變而來的。不過北方話丟掉了很多東西,如kpt入聲,m韻尾,8調,濁音。吳語存有入聲,但簡化為喉塞音,m韻尾消失,但吳語存有8調和濁音。粵語kpt入聲,m韻尾具存,聲調甚至有9個,但濁音消失。古人寫的很多詩句很多時候普通話不押韻,用吳語粵語則肯定押韻。平心而論,南方話確實比北方話更為存古,北方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阿爾泰語系影響很大,如衍生出來的舌面音和捲舌音,這都是漢語原先所不具有的語素語音。
讀任何一篇古詩文(文言)都不適合普通話,因為它實在是一點古韻都冇。而用南方話來讀任何一篇古詩文都有不同的韻味,以下根據語言淵源只是給出一個最好的建議。
先秦諸子百家的詩文以《詩經》為代表,推薦用吳語或閩(南)語。因為吳語有濁音,那是從心底流淌出的聲音,而講普通話時,感覺像戴著面具在說話。一次朋友聚會後,一個福建朋友用閩南語唱詩給我聽,「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美妙如天籟之音,更令人驚異的是,他居然說:我只是像平常說話一樣在念白。閩南語有八個聲調,唯一保留了魏晉甚至先秦時代的諸多語素。但說其是中國最古老方言吳語的衍生,但吳語在後世發展受北方話侵蝕加重,而閩(南)語則由於遠離北方,且地形復雜,得幸保留了較好的古音。另外,越南於宋朝獨立,之前階段一度將漢語原封不動地引進,連聲調都沒變,因此,越南語也是不錯的選擇。
唐詩產於唐朝,唐朝北人因「安史之亂」難逃南方,便形成了如今的客家民系。對照《集韻》《廣韻》,客家話非常對其完整性,因此唐詩用客家話最合適。當然粵語也不錯,因為粵語,客家話兩者有幾分相像。
宋詞有婉約、豪放之分。婉約首推吳語,像柳永、秦觀的作品,用上吳語讀完全就是個享受。而且南宋時期政治文化中心在江南,用吳語讀合情合理。而豪放派則首推粵語。最著名的《滿江紅》,用北方話讀正如LZ所言「哭不像哭笑不像笑簡直糟蹋經典」。羅文曾為83版《射鵰英雄傳》唱過插曲《滿江紅》,鏗鏘有力,意志堅定之情油然而生。南方話中普遍保留古入聲,而保留完全而又正統的唯有粵語,粵語-p-t-k三入聲保留十分完整,而且聽感區分度極強,廣府人一般都會將入聲發得非常明顯強烈(聽聽TVB新聞便知道了),所以聽起來非常剛硬強烈,很適合朗讀《滿江紅》一類的豪放詞。
元曲多用於當時的北方口語或半文言創作,不屬於文言作品。所以朗誦它便適合用北方話而不適合用南方語言了。但這也不代表適合用普通話。因為元代北方話口音相比現在也是存古得多。當時依然「尖團對立」,「青」不讀qing讀cing,「蔣」不讀jiang而讀ziang,如今京劇中依然保留這種口音,其反應的便是以前的口音。因此讀元曲可用山東東部地區的方音或河南部分地區的口音,因為該處還保留著尖團音對立。另外,北方話中唯有山西話(晉語)嚡保留著入聲,因此用晉語讀元曲也不錯。
以上全是我個人的意見想法,僅供參考。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