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賈思勰詩歌

賈思勰詩歌

發布時間: 2021-02-14 10:34:11

『壹』 <<唐宋詩中的物候>>中的詩句及其題目、作者、反映的物候

定義
生物長期適應溫度條件的周期性變化,形成與此相適應的生長發育節律,這種現象稱為 物候現象。
編輯本段概述
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動、抽葉、開花、結實、落葉;動物的蟄眠、復甦、始鳴、交配、繁育、換毛、遷徙等,均與節候有密切關系。非生物現象,例如始霜、始雪、結凍、解凍等,也稱物候現象 .
物候與物候學也有著重要的關系。
物候學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農作物)、動物和環境條件(氣候、水文、土壤條件)的周期變化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它的目的是認識自然季節現象變化的規律,以服務於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
物候也就是談一年中月、露、風、雲、花、鳥推移變遷的過程。物候是天氣多年的積累,兩者有從屬關系。
編輯本段《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每年春節過後,大地就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芽,各種花木次第開花。再過兩月,燕子翩然歸來,大自然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不久,布穀鳥也來了,於是漸次轉入炎熱的夏季,植物忙著孕育果實。等秋天到來的時候,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慢慢變黃,經不住陣陣秋風的吹襲,就簌簌地落了下來。這時北雁南飛,其他各種候鳥也相繼離去,大地又呈現一片萬木落葉、衰草連天的蕭颯景象。從此,活躍在田間草際的各種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大地又沉沉睡去,准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歲歲如是,周而復始……
這些自然現象不知陶醉了多少詩人,因而一草一木、一鳥一蟲也都成了他們謳歌大自然的素材,成了他們抒發感情的憑借。不過農民們對這些自然現象的感受和詩人們又不同。幾千年來,他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與氣候之間的聯系,並據以安排自己的農事活動。在農民看來,鳥語花香、秋山紅葉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他們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他們趕快種穀子。春末夏初,布穀鳥開始唱歌,可是我們的農民卻懂得她在唱什麼:她在聲聲地啼叫著「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這一類的自然現象,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動物和植物), 「候」就是我國古代人民所稱的氣和候。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變換分為所謂二十四節氣,把在寒暑的影響下所出現的自然現象分為七十二候。物候知識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國為最早。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關於物候方面的農諺,就是勞動人民實踐經驗的總結。
利用物候知識來指導農業生產的研究,在世界各國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科學,叫物候學。物候學和氣候學相似,都是觀測一年裡各個地方、各個區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它們都是地方性的科學。所不同的是,氣候學是觀測記錄某地的冷暖晴雨,風雲變化,例如某天刮風,某時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熱等等,據以推求其原因和趨向。物候學則是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往來、養育,例如楊柳綠、桃花開、燕子始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氣候變化及其對動植物的影響。氣候觀測是記錄當時當地的天氣;而物候觀測的記錄,不僅反映了當天的天氣,也反映了過去一個時期內天氣的積累。所以物候學有時也叫生物氣候學。
物候觀測所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構造比一般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因此,物候觀測的數據是綜合氣候條件(氣溫、濕度等等)的反映,同時也反映了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把它用於農事活動,就比較簡便,易為農民所接受。物候對農業的重要性就在於此。下面是一個例子。
去年(1962年)五一節前後在華北是比較冷的,但五一節當天早上的溫度記錄卻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溫度記錄高攝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記錄卻反映出了這一事實。去年的山桃、杏樹、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節左右開花的洋槐的花期,總的說來,比1961年遲開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開五六天左右。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農業季節來得較晚。去年,北京地區的農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種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了低溫的損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編輯本段物候現象的來臨四個因素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這首先就是緯度(南北的差異),就是說,在不同的緯度上,物候來臨的遲早是不同的。例如,越往北桃花開得就越遲,候鳥來得也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不僅有南北的差異,而且因季節、月份的不同而異。
例如我國地處世界最大大陸——亞洲的東部,大陸性氣候極顯著;冬冷夏熱,氣候變化極為劇烈。在冬季南北溫度相差懸殊,但到夏季又相差無幾。從廣東南海沿海直到北緯26度的福州、贛州一帶,南北相差五個緯度,春初物候如桃始花相差50天之多,即每一緯度竟相差達10天。在這地區以北,情形比較復雜。如長江黃河下游平原地區,北京和南京相差六個緯度強;在陽歷三四月間桃李盛花期,前後竟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間柳絮飛、洋槐花開時,南京和北京物候相差只有9天而已。長江黃河大平原上的物候差異尚且不能簡單地按緯度計算出來,至於丘陵、山嶽地帶物候的差異自必更為復雜。
東西的差異,也就是說經度的不同,是影響物候現象的第二個因素。東西的差異,在歐洲主要決定於氣候的大陸性強弱不同。凡是大陸性強的地方,冬季嚴寒而夏季酷暑(我國溫帶地區就是如此)。反之,大陸性弱(即海洋性氣候地區),則冬季既不太冷,夏季也不太熱。在歐洲如德國,從西到東,離海漸遠,氣候的海洋性逐漸減弱,大陸性逐漸增強,所以德國同一緯度的地帶,春初東面比西面冷,而到夏季就形成東面比西面熱。
我國全國具有大陸性氣候,加以天山、昆侖山、秦嶺自西向東橫亘於中部,因此地形氣候與北美、西歐大不相同。天山、昆侖山高聳於西部,在東部則秦嶺山脈由西向東漸次降低。到東經116度以東,除了個別山嶺如大別山、黃山之外,都是起伏不平的丘陵區。所以冬春從西伯利亞南下的寒潮,可以挾其餘威長驅直入,侵擾長江以南的地區。這對物候有很大影響。除了寒潮,風暴影響物候也是常有的事。
我國西南、西北的同一區域的地形高下可以相差很大,物候隨地形轉移,經度的影響就變為次要的了。
一般說來,在同緯度上,經度和高度對我國的農業生產可能起很大作用。例如在北緯30度左右,稻麥兩熟區在岷江流域只能種到2000米的高度;向西至大渡河流域可種到2200米的高度;更向西至金沙江流域則可種至2500米的高度。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但到了秋季,如喬木的落葉等現象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在研究這一因素時,也應該考慮到會有例外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在天氣晴朗的空中,常會出現一種特殊的現象:在一定高度上,氣溫不但不比低處低,反而更高。這叫逆溫層。這一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尤其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我國華北和西北一帶,不但秋季逆溫層極為普遍,而且遠比歐洲的高而厚,常可高達1000米。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而不合適,就是這個道理。
第四個因素是古今的差異。就是說古代和現代,物候的遲早是不同的。利用歷史上的物候記錄能否證明這一點呢?西洋最長久的實測物候記錄是英國馬紹姆家族祖孫五世在190年的時間里對諾爾福克地方的物候記錄。這長年記錄已在英國皇家氣象學會學報上得到詳細分析,並與該會各地所記錄的物候作了比較。著者馬加萊從七種喬木春初抽青的物候記錄得出如下結論:物候是周期性波動的,其平均周期為12.2年;物候的遲早與太陽黑子周期有關……近12年來,北京春季的物候也似乎有周期性的起伏。物候最遲是在1956~1957年,而1957年正是太陽中黑子最多年。根據英國馬紹姆家族所記錄的長期物候,我們可以把18世紀和20世紀物候的遲早作一比較。如以1741~1750年十年平均和1921~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與始花的日期相比較,則後者比前者早9天。換言之,20世紀的30年代比18世紀中葉,英國南部的春天要提前9天。
編輯本段各國的發展
西洋的物候知識起源也很早,兩千多年以前,雅典人就已經試制包括一年中物候推移的農歷。到了羅馬凱撒時代,還頒發了物候歷以供應用。歐洲有組織地觀測和研究物候,實際上始於18世紀中葉。當時瑞典植物分類學家林內就曾對瑞典境內的植物進行了系統的觀測。到了19世紀中葉以後,由於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迫切需要增加農業生產,這才開始注意物候學的研究。日本、英國、德國的科學工作者都先後組織了物候學的觀測和研究。十月革命以後,物候學在蘇聯得到很大發展,獲得一定的成果,對農業增產起了很大作用。
美國是從19世紀後半期開始注意到物候觀測的。到了20世紀初葉,森林昆蟲學家霍普金斯花了多年的功夫專門研究物候,尤其是物候與美國各州冬小麥的播種、收獲與發育季節的關系。霍普金斯認為,植物的階段發育是受當地氣候的影響的,而氣候又制約於該地區所在的緯度、海陸關系與地形等因素;換句話說,就是制約於緯度、經度和高度這三個因素。他從大量的植物物候材料中總結出如下的結論:假如其他因素不變動,在北美洲溫帶內,每向北移動緯度一度,或是向東移動經度五度,或是上升400英尺,植物的階段發育在春天和初夏將各延期4天。這就是所謂霍普金斯物候定律。這個所謂物候定律並沒有考慮到物候的古今差異。
霍普金斯把美國境內同一日子有同一物候(如桃始花、燕子來等等)的地點連成一條線(即等候線),繪成等候線圖。根據等候線圖預告各地農作物播種、收獲的時期。
不過從上文的介紹可以看出,霍普金斯的物候定律,只是根據美國的物候條件總結出來的,因此它並不適用於世界其他地區。因為物候不但因地而異,而且因時而異,並不像這個物候定律所說的那麼簡單。
我國向來以農立國,在漢代就有七十二候。但作物的生長因地而異,各年也有不同,所以古代的月令不能解決問題。公元6世紀,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所說的農業耕種時期的物候,與現代的已有不同,可是到如今沒有進一步加以改進。
所以物候學在我國雖起源很早,到如今還是個空白點。因此,普遍展開物候觀測,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制定各地的物候歷(或自然歷)是當務之急。編物候歷應該選擇能明顯反映當地季節現象的、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的物候種類進行觀測。然後把各種物候多年平均的日期和日期變化的幅度列成一表。這種表就是物候歷,可以根據它來預報農時。
編輯本段作用
物候學的研究是否只是為了選擇播種日期和預報農時呢?不,它的意義是多方面的。
農作物的區劃是推廣栽培作物,合理配置作物的先決條件。例如稻麥兩熟區的推廣界限問題,需要有周密的區劃,才可以事半功倍,獲得增產。物候觀測資料對解決這問題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還可以利用物候資料來進行引種馴化。如果了解了某種植物原產地的物候條件,就可以據以把該植物引種到條件相同的其他地區。美國人曾從我國移植不少品種的經濟作物,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移植到加利福尼亞的柑橘、移植到佛羅里達的油桐和移植到中部西部各州的大豆等。這幾種經濟作物經過一二十年的培養,美國不但能自給,而且在國際市場上爭取到了一定的地位。在移植之前,美國曾派人事先從我國當時的農業試驗站、農業學校搜集移植品種的物候條件的情報和各地的氣象情報。
物候學的資料也可以幫助人們對害蟲進行斗爭。害蟲的產生是有一定時期的。假如利用物候圖使農作物的播種期提早或延遲若干天,往往能減輕或避免害蟲的侵害,增加作物的產量。例如20世紀初,美國小麥害蟲海興蠅極為猖獗,美國農業部利用物候圖使各地小麥播種期延遲了若干天,避免了這種害蟲,增加了小麥的產量。
我國山區面積大於平原,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資利用。開發山區是我國發展農業很有希望的途徑。但是山區的氣候、土壤對於農業經營的適應性,有很多地方還沒有進行調查。在山區建立氣象站不太容易,但進行物候觀測,就比較簡單易行。今後若開展山區物候觀測,那麼如何合理利用山區垂直分布帶的問題就能得到科學的解決。可以想見,這一措施將具有多麼大的生產價值和國民經濟意義!
既然利用物候資料能預報農時,當然也能利用它來確定造林、移植樹苗、採集樹木種子的最適宜的日期。物候學的研究對綠化城市、鄉村和營造防護林以哪些樹種為佳也有幫助。
此外,物候觀測資料對於養蜂、放牧、捕魚、狩獵,以及對其他一切與生物界有關的各種經濟建設都有實際用途。利用物候資料還可以判斷地方性氣候的特點。
物候學是介於生物學和氣象學之間的邊緣科學。在生物學方面它是接近生態學,而在氣象學方面則接近於農業氣象學。但生態學(不論是植物生態學還是動物生態學)和農業氣象學又恰恰是我國生物學與氣象學中的極薄弱的環節,因此,在黨的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指導下,應進一步加強和推進物候觀測,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編輯本段古代詩詞中的物候
簡單些說,物候就是植物的萌發、開花、結果、凋謝和某些動物的遷徙、冬眠等活動,反映了氣候和節令的變化。從這個角度講,我國古詩歌中包容著極其豐富的物候知識。
比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早春天氣,鴨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戲水中。
「天寒水鳥自相依,十百為群戲落暉。過盡行人都不起,忽聞冰響一齊飛。」(秦觀《還自廣陵》)晚冬時節,水鳥相依,一聲冰響,群鳥驚飛。鴨子與小鳥同是春天的使者。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約客》)詩中出現的三種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黃熟時的節令特點。
黃巢《題菊花》說:「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菊花凋零,蝴蝶斂跡,雖不著一「秋」字,秋時的陣陣涼意卻撲面而來。
至於李白的《塞下曲》,則把讀者引向另一個世界:「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內地早已是百花凋謝之日,而地處西北邊塞的天山(祁連山)仍舊積雪覆蓋,無楊柳與花草,表明在黃河流域海拔超過四千多米的地方,既無夏季又無春秋的特點。由此不難看出內地跟塞外氣候的差異之大。
涉筆物候的古詩中往往會看到前人的農事和軍事活動。如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蝴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這兩句寫江南晚春鄉村的詩,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襯托農夫農婦農事忙碌。再看文同的《早晴至報恩山寺》:「煙開遠水雙鷗落,日照高林一雉飛。大麥未收治圃晚,小蠶獨卧斫桑稀。」上聯描繪了一幅遠山高林、野鳥飛翔的生動畫圖;下聯寫了春夏之交農夫農婦收麥、整菜、採桑、喂蠶,忙碌不堪的情景,親切動人。而盧綸的「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塞下曲》其三)則是寫行軍打仗:敵人夜逃,雁群驚飛,由此引起我軍大將的警惕,遂率領士兵追趕敵騎,充分表現了中華兒女的英雄氣概。
綜觀上述雲雲,可知我國古典詩歌的物候描寫,不單有文學方面的藝術價值,還是研究物候學及農業、軍事的可貴資料。
編輯本段有關物候的農諺
「立冬蠶豆小雪麥,一生一世趕勿著」;「十月種油,不夠老婆搽頭」,是失敗教訓的總結,提醒人們要抓緊季節,不誤農時。
「芝麻頭上兩瓣葉,只怕深來不怕淺」的農諺,生動地說明了單子葉植物(如粟)和雙子葉植物(如芝麻)對播種深度的不同要求。
「秧苗起身,還要點心」,以「點心」來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處。冬季種麥子沒有灰肥是很大的問題,農諺用「無灰不種麥,無酒不請客」來強調說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葉片發黃,亟需增施肥料,農諺用「稻子黃懨懨,主人欠它豆餅錢」來諷喻。玉米打頂後可以促使植株生長有力,結棒子粗壯,農諺就用「玉米去了頭,力氣大如牛」來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種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薺」,「秀稻黃,吃塊糖;秀稻黑,沒得吃」等都是生動活潑而又含意深刻的好農諺。
「削斷麥根,牽斷磨心」,是說麥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後可以增產,但他不用增產等明字眼,而說麥子加工,磨大量的麥粉時可能會把磨心都牽斷了,這樣烘托來說,以鼓勵人們作好田間中耕工作。
「晚霞行千里,早霞不出門」,就是說有晚霞的話,以後幾天都是晴空萬里的好天氣;早霞出現的話天氣就會變壞
根據動物的各種行為來判斷天氣的農諺: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
麻雀囤食要落雪。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
龜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泥鰍靜,天氣晴。
豬銜草,寒潮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根據二十四節氣來判斷天氣及播種、收割、收獲的農諺:
雨打清明節,干到夏至節。
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適時。
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穀雨要淋。穀雨無雨,後來哭雨。
清明晴,六畜興;清明雨,損百果。
穀雨有雨兆雨多,穀雨無雨水來遲。
立夏不下,桑老麥罷。
立夏東風到,麥子水裡澇。
立夏到小滿,種啥也不晚。
立夏刮陣風,小麥一場空。
小滿前後,種瓜種豆。
小滿暖洋洋,鋤麥種雜糧。
過了小滿十日種,十日不種一場空。
芒種不種,過後落空。
芒種麥登場,秋耕緊跟上。
芒種刮北風,旱斷青苗根。
夏至無雨三伏熱,處暑難得十日陰。
夏至無雨,囤里無米。
夏至未來莫道熱,冬至未來莫道寒。
夏至有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夏至進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澆園。
夏至刮東風,半月水來沖。
小暑不種薯,立伏不種豆。
小暑風不動,霜凍來的遲。
大暑到立秋,積糞到田頭。
立秋無雨,秋天少雨;白露無雨,百日無霜。
立秋處暑雲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樣樣有,立秋無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來年好收成。
處暑種高山,白露種平川,秋分種門外,寒露種河灣。
頭秋旱,減一半,處暑雨,貴如金。
白露天氣晴,穀子如白銀。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秋分不割,霜打風磨。
秋分穀子割不得,寒露穀子養不得。
糧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貳』 詩句出處

臨淄的自然、人文景觀歷來被人們稱頌。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八景。有明代流傳至今的八景詩為人所津津樂道:「高陽館外酒旗風, 矮矮槐陰夏日濃。秋入龍池月皎皎,春回牛山雨蒙蒙。古冢遺跡懷晏相,荒台故址吊桓公。淄江釣罷歸來晚,西寺摟頭聽曉鍾。」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是齊國故都、齊文化發祥地。於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於2004年被國際足聯、亞足聯認可為世界足球起源地。自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齊建國,到公元前221年秦滅齊,臨淄作為春秋戰國時期最富庶的強國——齊國的都城,達800年之久。齊國曾是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一,在東周列國中以經濟最發達、政治最開明、軍事最強大著稱;臨淄曾是春秋戰國乃至西漢時期全國最大的商業都市,有「海內名都」、「東方古羅馬」的美譽。在這片神奇而美麗的土地上,涌現出了太公、桓公、管仲、晏嬰、齊威王等著名政治家;孫武、田穰苴、孫臏、田單等著名軍事家;淳於髡、鄒衍、田駢、魯仲連等著名思想家,創造了以改革、開放、務實、包容為主要特徵的齊文化。現在的臨淄,風光秀美,景色怡人,人文薈萃,古跡眾多。有桐林(田旺)遺址、齊國故城、田齊王陵三大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0多處古文化遺址、156座大型古墓,出土文物數以萬計,被譽為宏大的「地下博物館」。

八景之一:「高陽館外酒旗風」,描寫的是當年高陽城酒館林立、酒旗獵獵的繁華景象。高陽故城位於齊國故城西北16公里,即今臨淄區朱台鎮南高陽村西200米處。城址南北長約750米,東西寬約650米,呈長方形,總面積約為48.75萬平方米。東、西、北三面皆為平原,南臨烏河。遺址今高出地面2米左右,四周殘垣痕跡清晰可辨,建築遺跡甚多,並多次發現春秋戰國和漢代瓦當。1984年,該遺址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陽故城與渠丘故邑同處一址,為春秋戰國時齊國城邑,臨淄轄四邑之一。古書中此處又稱葵丘、籧丘。著名的瓜及而代典故即發生在這里。據《左傳》和《史記》記載,公元前686年,齊襄公派連稱、管至父去戍守葵丘,本來講好瓜熟了就換防,結果到了輪換的時候還不見襄公派人來接替他們,於是他們就派使者去向襄公獻瓜,暗示襄公要兌現諾言,結果不講信義的襄公不但不派人接替他們,反而惡語相加,肆意侮辱。連稱、管至父便偷偷地去投靠與襄公結怨甚深的公孫無知,三個人一起殺死了齊襄公。高陽故城,還是北魏時期賈思勰在此任高陽郡太守時撰寫《齊民要術》的地方。《齊民要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統的農學巨著。這本書是在前代農學的基礎上,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近400年間我國北方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業,尤其是以今淄博市為中心的齊地農業等方面的科學技術。全書內容豐富翔實,共10卷,92篇,11萬多字,引用有關書籍156種,採集農諺歌謠30餘條,涉及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八景之二:「矮矮槐陰夏日濃」,描寫的是今臨淄辛店街道辦矮槐樹村一棵宋代小槐樹,在夏天綠樹成陰,鬱郁蔥蔥的景色。傳說宋太祖趙匡胤打天下時曾率一支人馬在該村古郵亭旁歇息。時值六月,天氣炎熱,趙匡胤將汗水浸濕的戰袍脫下,蒙在郵亭不遠處的一小槐樹上面晾曬。戰袍一時難以晾乾,於是,他就在槐蔭里躺下歇息。一覺睡到日薄西山,奇怪的是槐蔭依舊。他的戰袍乃龍袍,重如山嶽,壓得小槐樹從此不再長高,故稱 「矮槐樹」,該村也因此而得名。
矮槐樹鄰近烏河。烏河古稱耏水、干水、溡水、烏龍江,源於大武黃山之陰,全長50.5公里。村東有一跨河古橋 「溡源橋」,建於戰國時期 (公元前264年),是古代魯中地區著名的交通要道。歷史上有名的齊魯干時之戰,就發生在此處。公元前686年,魯庄公親率軍隊護送公子糾回國搶國君之位。並派管仲帶領軍隊攔截從莒國回國的小白。管仲在半道上遇見小白一行人,彎弓搭箭,射中了小白。小白慘叫一聲,假裝中箭。其實管仲一箭,只射中了小白的衣帶鉤。小白趕至齊都後,在鮑叔牙輔佐下登位,也就是齊桓公。鮑叔牙一面派仲孫湫去迎告魯庄公,一面布置好埋伏,做好迎擊魯國的軍事准備。而這邊管仲回營,告訴魯庄公和公子糾已將小白射死,這幫人便不再急著趕路,過了好幾天才進入齊地。仲孫湫來見魯庄公,說小白業已登位。魯庄公不肯就此罷休,遂與鮑叔牙率領的齊國軍隊大戰於乾時。結果魯軍大敗,魯庄公跳下華美的戎輅(戰車),換乘輕便兵車,率敗兵狼狽逃回魯國。鮑叔牙乘勝率兵進逼魯國,直抵曲阜。魯庄公只好處死了公子糾,將管仲裝進囚車,交給了齊國。

八景之三:「秋入龍池月皎皎」,寫的是秋夜,月影倒映在名泉龍池那一汪碧水之上的皎潔美景。龍池在今臨淄齊陵街道辦東、西龍池村附近,已乾涸。兩龍池村原有著名寺院龍泉寺,昔日這里殿宇軒昂,石佛屹立,碑碣幢幢,為一方勝地。婉約派詞學大家李清照之夫、曾任北宋淄州知州的著名金石學家趙明誠臨景賦詞曰:「原水混混,綠竹猗猗。」寺內原保存御賜石碑一座,刻於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高2.2米,寬0.87米,厚0.23米,上刻清聖祖賜龍泉寺的李白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八景之四:「春回牛山雨蒙蒙。」,講的是冬去春來,小雨蒙蒙,松柏吐翠、怪石嶙峋的牛山在雲氣蒸騰,波光瀲灧之中顯得格外巍峨秀麗,風光怡人。牛山位於臨淄齊國故城南10里,在今臨淄區齊陵鎮境內,海拔174米。牛山傳說得名於齊國始祖姜太公。周武王滅商之後,姜太公被封於齊地營丘。而營丘當時又為占據膠東半島的土著部落——萊夷所覬覦許久。為了趕在當時實力強大的萊侯之前,搶占對營丘的控制權,姜太公馬不停蹄,星夜兼程。由於是夜行軍急行軍,姜太公迷了路。正在一籌莫展之際,奇跡出現了。月光下不遠處的一頭神牛,自告奮勇為姜太公帶路。這頭神牛走啊走啊,一直把姜太公帶到了淄河邊,過了淄河就是營丘了。還沒等大喜過望的姜太公表示感謝,這頭樂於助人的神牛突然消失了,變成了一座巍峨秀麗的山。姜太公為了感謝這頭神牛,便把這座山命名為牛山。
牛山及其周圍,有豐富的齊文化遺存、人文景觀和許多膾炙人口、美麗動人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牛山山頂的「景公流涕處」和位於牛山北麓的管仲墓。 景公流涕的故事見於《晏子春秋》,景公在牛山遊玩時,北望齊都想到人生短暫,自己不能永享榮華富貴,便嚎啕大哭。景公的佞臣艾孔和梁丘據一見景公大哭,也虛偽的跟著大哭起來。賢相晏嬰見此情景,一方面對艾孔、梁丘據的諂媚行為表示了極大地反感,另一方面告誡景公時間的流逝,生死的交替是正常的自然現象,如果賢明的太公桓公,勇武的靈公庄公都活著的話,也就沒有你景公來當國君了。啟發景公珍惜現在的君位,繼承發揚祖先的事業,在有生之年有一番作為,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 管仲墓在牛山北麓,墓高14米,東西34米,南北近14米。墓前立石碑兩方,一方刻「管仲像」,一方刻「齊相管夷吾之墓」,並陰刻其簡歷。名相管仲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卓越的政治家、經濟學家、軍事家、思想家和改革家,曾輔佐齊桓公姜小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完成春秋首霸偉業。目前,齊文化旅遊開發重點項目——管仲紀念館已經建成開館,成為全國著名、海內外遊客雲集的旅遊勝地。
牛山以其風光秀麗,文化內涵深厚吸引著古往今來的遊客來此感悟自然,懷古思今,嬉戲遊玩。戰國時期的孟子登臨此山時曾發出過「牛山之木嘗美矣」的贊嘆;三國時期才高八斗、七步成詩的臨淄侯曹植、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清代文壇的代表人物博山人趙執信都曾在登臨此山後留下了贊美牛山,慨嘆歷史興亡和人生榮辱悲歡的傳世佳構。每年農歷三月三和九月九的牛山廟會更是遠近聞名,熱鬧非凡。在六天的會期里,人們或游春踏青,或秋日登高,或酬神祭祖,或買賣交易,熙熙攘攘,盛況空前。

八景之五:」古冢遺跡懷晏相」,說的是人們在晏嬰冢旁深切懷念」輔弱主以圖強、佐景公以中興「的賢相晏嬰的動人情景。晏嬰冢,今在臨淄齊都鎮永順庄東南350米處,墓高11米,南北長50米,東西寬43米。墓前有明萬曆二十六年五月(公元1598年)欽差巡撫都察院御史應元題「齊相晏平仲之墓」石碑和清康熙五十三年重修碑共三座。晏嬰(——公元前500年),字仲,謚平,又稱晏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世稱晏子,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 「事齊靈、庄、景公,敢於犯顏直諫,匡正國君之謬,尚節儉且能力行,身為輔宰,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性機敏,善辭令,奉使楚國,臨大節而不辱。晏子死後墓於故宅旁。」
晏子的節儉力行被後人傳為千年佳話。據《晏子春秋》中記載:晏嬰住的是低矮狹小的住宅,乘的是駑馬破車,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米干飯就鹹菜。身為大國的宰相,生活如此清苦,連國君都看不下去了,要給他換住宅、換車子、賜金銀加封邑,但都被他謝絕了。晏子機警善變,足智多謀,他出使楚國不辱使命的故事,更是世代流傳。
後世的人對晏子都非常崇敬。清代詩人鄧性在《晏嬰遺冢》一詩中這樣寫道:「當年清節勵狐裘,諷諫功高誰能儔。咫尺計桃三士冢,累累同是古荒丘。」清代另一位詩人崔振宗在《吊晏嬰冢》中也留下了這樣的詩句:「匹馬空郊淚欲傾,蒼煙遠近暗荒城。交遊海內生平遍,衰草斜陽哭晏嬰。」

八景之六:「荒台故址吊桓公」,描寫的是後人登臨桓公台,憑吊這位赫赫有名的春秋霸主的情景。桓公台位於今臨淄區齊都鎮長胡村東南約一公里處,是齊故城宮室建築群中一座高台建築的台址。據探測得知,此台地下夯土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86米,南北寬70米,台頂分兩層,現台高14米,為齊故城的制高點。台南坡稍緩。1981年,在南坡修建了台階百餘級,通達台頂。其餘三面坡度略陡。桓公台150米外,原有河溝圍繞,現已淤積如平地。台四周是大片的開闊地,均屬春秋戰國至兩漢時期的宮殿遺址。桓公台正南有「桓公台建築遺址」標志石碑一座。
在桓公台東北約200米處,曾發掘清理出一個漢代建築基址,其下層是東周時期的宮殿基址,柱礎石仍完整無損;東北1000米處,現存一處6000平方米的宮闕遺址,高出地面約半米,俗稱「金鑾殿」。它是以桓公台為主體的建築群的一部分,曾經在此出土了鋪地花紋方磚、屋脊磚,及有樹木雙獸紋、樹木卷雲紋瓦當等。
齊桓公(?—公元前643年),名叫姜小白,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他任用管仲為相,推行政治、軍事、經濟改革,採取「尊王攘夷」的策略,伐戎救燕,存邢助衛,定襄王之位,迫楚訂盟,建立了春秋首霸的赫赫功業。

八景之七「淄江釣罷歸來晚」, 寫的是在日落西山,殘陽夕照,人們在淄河邊釣魚歸來怡然自得、悠閑快樂的生活。
淄河又稱淄水或淄江。因齊故城臨近淄水,由此而得名臨淄。淄河是山東重要河流之一,是淄博境內最大的河流,也是臨淄人民的母親河。淄河發源於泰沂山脈及東南部的魯山山脈,經博山、淄川兩區及青州市流入臨淄區境內,再北去廣饒縣匯流小清河,全長122公里。臨淄境內河段42.5公里,流域面積227.1平方公里,河床寬一般在500—800米,最寬1公里以上。淄河源遠流長,孕育了臨淄的文明。《禹貢》記載:「濰淄其道(導)。」《元和郡縣志》中,亦記有大禹疏導淄河的傳說。據考證距今八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1971年,上游太河水庫建成,臨淄區內河段乾涸。2002年9月,臨淄成功建造起蓄水150萬立方米的太公湖,使淄河再現清流。
淄河進入臨淄境內,沿途多風景名勝。邊河鄉境內有臨淄區最高峰、海拔509.4米的天堂寨;南王鎮地段有名泉公泉峪,傳說孟子當年來齊講學,曾在此居住;齊陵街道辦河段有著名的天齊淵,俗稱溫泉,為淄河水源之一。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在此祭祀過天主神;柳店村附近是淄河與東西古道相交之處,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古稱馬陘。《左傳》記載:「入自丘輿,擊馬陘是也」。就指此地。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二月中旬,南捻軍越青石關進周村,破金嶺鎮東去,曾在淄河店全殲駐守此地的旗兵及益都鄉團;齊都鎮東古城村東修真觀東淄水河畔,有 「田單解裘處」;敬仲鎮徐家圈村有清代武狀元徐華清墓,白兔丘村有齊國上卿高傒墓。
淄河作為臨淄建立和發展的歷史見證,引無數文人墨客舞文弄墨,流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清朝的鄧性有著名的《淄江晚釣》詩:「斷岸瀠洄碎石津, 波光遙映月生春。於今偶見垂釣叟,回憶當年釣渭人。」

八景之八 「西寺摟頭聽曉鍾」,寫的是每當破曉,臨淄縣城西部的西天寺那沉重渾厚的鍾聲響徹雲霄,聲音遠達方圓十餘外。據史料記載,西天寺又名三元閣,為南北朝十六國後趙皇帝石虎所建,當初名為興國寺。到北魏時期,統治者又在寺後修建大石佛(現大石佛存於臨淄石刻藝術館中,佛身高5.6米、寬1.8米、厚1米,面龐豐滿,頭飾螺髻,赤足袒胸,身披通肩袈裟立於覆蓮座上。雕刻手法呈現北魏風格),至宋代經過修建,該寺更名為廣化寺。元代惠帝至正年間被毀。直到明代初年在光化寺舊址重新建寺,更名西寺,又名西天寺,明神宗萬曆年間,有太師李良監理重修的記載。該寺規模廣闊,建築宏偉。最盛時整個建築北起石佛像,南至石塔群,跨度約三華里。其主建築以磚石結構立於高閣之上,有大殿三座,每座各三間,分別為「天元」、 「地元」、 「人元」。這正是西天寺又稱三元閣的緣由。閣下有門洞可以通過。閣旁建廟門、僧房、鍾樓,與高閣渾然一體。鍾樓內吊有一人多高的鐵鍾。早晨渾厚的鍾聲在遼闊的原野上飄盪。

『叄』 一般詩歌絕句的構成,規矩是什麼

一般詩歌絕句的構成,規矩
一、肯定語氣與非肯定語氣

絕句的結構不像律詩那樣嚴格規定當中兩聯要對仗,它比較自由,不要求明顯的穩定結構,有一、二句對仗的,有三、四句對仗的,也有全篇都不對仗的。這些都是常見的寫法,除此之外,還有一、二句,三、四句都對仗的,這樣的超穩定結構則比較少見。杜甫好用這種兩聯都對仗的寫法,但不及他的其他形式的作品(例如律詩)那樣有許多追隨者。雖然他的四句全對的絕句不乏比較好的作品,例如: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人們不能不稱贊他用精練的筆墨描繪了一幅明麗的自然景觀,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受。但是,比之那些異常傑出的絕句名篇,應該說,還是比較遜色的。絕句中的歷史名篇和藝術珍品,往往都不採取兩聯皆對的穩定結構方式,而以在統一結構中求變化的特點,例如李白的《客中作》: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句子的語氣性質上看,在這些完全不對仗的句子中,第一、二句是陳述語氣的肯定句,第三句或第四句就不再是陳述語氣的肯定句,其語法性質有了變化,第三句變成了條件副句,第四句變成了否定語氣。這並不是偶然的現象。在這種類型的藝術珍品中,第三句或第四句,像杜甫那樣,採取和第一、第二句同樣陳述語氣性質的,是比較少見的。它們總是追求語氣的變化,不是變成疑問語氣,就是變成祈使感嘆語氣,或者變成否定語氣。例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里的第三句是祈使句,第四句是否定語氣。又如王翰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這里的第三句是否定語氣,第四句是感嘆語氣。又如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里第三句是感嘆句,第四句是否定句。又如杜牧的《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這里的第三句是否定句。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里的第四句,是疑問句。
這樣的例子是舉不完的。大量的現象說明,絕句的結構是追求統一的,但又不能把統一絕對化;它還在統一中追求變化。藝術形式的統一是在變化中的統一,藝術形式的變化是在統一中的變化。沒有統一,必須無以構成藝術形象所必須的單純,沒有變化,單純就可能變成單調,無以構成藝術形象所必須的豐富。絕句一共四句,每句的音節相等,如果兩聯又都同樣是對仗,則不可能不產生某種單調之感。如果第四句雖然不都是對仗句,但在語氣上都是陳述性的肯定句,則同樣不可能不產生某種單調感。在四句中追求單純和豐富的統一,嚴整和靈活的統一,正是絕句的藝術結構內在規律。在高度的限制中發揮靈活性,對於這種本來已經很單純的藝術形式的生命力來說是不可少的。
絕句的藝術結構不同於律詩之處正是這種靈活性。這種靈活性,是隱秘的,不容易被人們輕易認識。一些現代人寫的絕句,有的還是寫得很認真的,但往往覺得缺乏絕句的結構特點,其重要原因就是這些作者沒有把這種靈活的語氣變化作為一種必要的結構原則自覺地加以運用 [1] 。
這種靈活性之所以不易為人們認識,還由於它不但是隱秘的,而且其表現形式是比較復雜的。可以說,這種靈活性本身的表現形式也是很靈活的。我們來看韓翃的《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劉禹錫的《秋風引》: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這里的第三、四句,在語氣上就並不是感嘆疑問和否定,而這兩首絕句的結構並不顯得單調。這是因這兩首絕句的第一句就是否定或疑問語氣。
二、主體對客體的超越

在絕句中第一、二句即用疑問或感嘆的情況還是比較少的。比較常見還是在第三、四句語氣發生變化。如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里第四句是否定句,它和第三句合成一個條件復合句。這個復合句,和前面兩句所起的描繪客體現實圖景的作用不同,是直接抒發主體的感興的。前兩句描繪,後兩句抒發(當然前兩句中也有某種抒發滲透在內,但主要不是直接抒發;後兩句也有某種描繪滲透在內,但主要不是描繪)。後兩句是主體對客體的超越。如果沒有這種超越,情景交融就可能在同一個平面上。
在中國近體詩歌中,很少像西歐北美和俄羅斯詩歌中那樣,存在大量的以直接抒情為主的作品。它的直接抒情成分一般不佔主導地位,而是處於從屬地位。在一般情況下,直接抒情的成分是緊跟在對生活場景的描繪之後的。句式上的否定、疑問和感嘆不過是從客體描繪轉入主體抒發的一種婉轉自然的方式。我們前面所揭示的肯定語氣和非肯定語氣的對立統一不過是一種表層結構。這種現象是由絕句在結構上深層的內在結構——亦即主體對客體的超越決定的。
當絕句從客體的描繪轉入主觀感情的直接抒發時,疑問、否定、感嘆往往比肯定的陳述更帶超越性。那些在第三句、第四句變成疑問、感嘆或否定的基本上都是抒發詩人內心感情的,帶著作者直接抒情的成分。(如:「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在抒發詩人內心世界時,疑問句、感嘆句和否定句顯示出特殊的作用。這種作用是肯定語氣的陳述句所不及的。例如賀知章的《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千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里明明有答案的(「二月春風似剪刀」),可是還是說:「不知細葉誰裁出」,對於抒發來說:「不知」要比「知」好得多。否定比直接肯定更帶感情色彩。又如白居易的《山下宿》:
獨到山下宿,靜向月中行;
何處水邊碓?夜舂雲母聲。
雖然第三句是疑問句,可第三句和第四句並不能說就是直接抒發詩人內心世界的成分。但是這里用了疑問句:「何處水邊碓?」是用有聲來襯托「靜向月中行」中的「靜」的。為了寫靜,卻用遙遠的水碓之聲來反襯(如果在身邊,就該知道聲音的確切來處了),水碓之聲,打破了寧靜,更顯得寧靜了。既然那遙遠的水碓之聲都可以聽到,自然是月下的客觀環境異乎尋常的靜的結果。這里如果不用「何處水邊碓」的疑問語氣,而用肯定語氣:「忽聞水邊碓」,韻味就差得多了。這是因為用疑問語氣能把處於寧靜的客觀世界中主觀心靈的輕微的震顫表現得細致。這樣就使本來不是直接抒發的詩句帶上層次轉換性色彩。在這里,疑問句的委婉、含蘊是肯定句所不能企及的。同樣的,表現遠戍邊塞的戰士那塞上的氣候要更帶主觀抒發的特點。表示後來人對陳後主亡國的慘劇無動於衷,用「商女不知」要比正面寫其漠然之感更有獨到之處,而且抒情意味也深長得多。
當然,句法上的否定疑問感嘆,不是藝術結構在統一中求變化的唯一表現形式。當第三、第四句轉入抒情時用肯定句的也不乏其例。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白日依山」,在西;黃河入海,在東。如此廣闊的空間均在眼底,是寫鸛雀樓之高。這是客觀事物的觀照。以下二句,轉入主觀感情的超越性抒發:「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人自覺對於自己無限廣闊的心界來說,眼界的高遠還不夠滿足。他用精神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來否定已經很高的物理的客觀的高度。這里雖然沒有用否定句,卻是一種沒有否定的否定(也就是對已經肯定的突破),內容的層次提高了。如果不用直接抒發,一味描繪下去,不但精神層次難以遞進,結構也不免平板了。
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沒有高樓的描繪,「更上一層樓」的超越,就無以附麗;如果光有高樓的描繪,沒有追求更高境界的超越,則作品的思想境界不能充分展示。觀照和超越是互有區別的,同時又是互相聯系的。岑參的《過磧》:
黃沙磧里客行迷,四望雲天直下低;
為言地盡天還盡,行到安西更向西。
王之渙轉入超越,用心胸的高度來否定樓台的高度,這里岑參轉入抒發是用無限的向西,向西,來否定前面的「地盡天還盡」。這和賈島的《渡桑乾》:
客舍並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並州是故鄉。
構思方法是同樣的,是屬於一種沒有否定的否定的構思方式:在並州已經感到家鄉夠遙遠的了,待到向更遠的地方去時,這時並州卻像故鄉一樣值得留戀了,更遠否定了遠,他鄉轉化為故鄉。這種層次超越了心境在第三、四句中也是用抒發來直接表達的。
凡此種種都得力於後面兩句用直接抒發來拓開境界,以更廣闊的空間更高的精神境界超越前兩句的有限性。善不善於用直接抒發來超越,往往能看出藝術水平的高低,例如同樣表現思鄉情緒的作品,賈島有《客思》:
促織聲尖尖似針,更深刺著旅人心。
獨言獨語月明裡,警覺眠童與宿禽。
柳宗元有《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同樣的主題,連比喻都有點類似(以促織之聲比作針尖刺旅人之心,以海畔之山比作劍芒割旅人之愁腸),光看前面兩句,在藝術上很難分出高下。看到第三、第四句,差別就顯出來了。賈島仍然停留在觀照景物的層次上:「獨言獨語」,「警覺眠童」。所用形象仍然不出聽覺范疇。後面兩句形象和思想仍然停留在前面兩句的深度上,沒有明顯的遞進,實際上是重復了前兩句已經展開的感知。柳宗元則不然,第三、四句轉入超越性抒發,從現實的描繪轉入想像的虛擬:「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從外在景象的描寫轉入感情的狂想,形象的深度大增,感情的境界大開。有才與無才,才大與才小往往在此處可窺一斑。才疏者往往在第三句拘泥、執著、局促;才高者往往於第三句排開新宇。元朝詩人楊載在《詩家法數》中談到詩的起承轉合的「轉」,說:「絕句之法……要句絕意不絕,多以第三句為主,而第四句發之……承接之間,開與合相關,正與反相依,順與逆相應……大抵起承二句困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如婉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於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2]古人在實踐中之所以感到第三、四句的「轉」,對於全詩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就是因絕句結構的深層要超越表層,才能形成一種立體性結構。絕句在古代是不分行的,近代以來,受西歐北美的詩歌的影響,分為四行。其實,按西方十四行詩的書寫方式,是分層次的:或三行一節,或四行一節,最後則是四行一節。如果嚴格按這個原則,則絕句的現代分行書寫,分為籠統的四行一節,似乎並不妥當。四為第三句是開合、正反的轉折,故當為兩節,每節兩行。如王昌齡《出塞》其一,應該這樣分為兩節: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而杜牧的《夜泊秦淮》則當為
煙籠寒水月籠紗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依此類推,則律詩的書寫也應該是首聯兩句一節,含聯和頸聯四句一節,尾聯兩句一節。

『肆』 求一些詩句

◇愛蓮說~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青陽渡~晉·樂府
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下有並根藕,上有並頭蓮。
◇詠芙蓉~南朝·梁·沈約
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
◇采蓮~南朝·梁·吳均
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問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蓮。遼西三千里,欲寄無因緣。願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鮮。
◇詠荷詩~江洪
澤陂有微草,能花復能實。碧葉喜翻風,紅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應與飛蓬匹。
◇詠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名蓮自可念,況復兩心同。
◇采蓮曲~隋·殷英童
盪舟無數伴,解纜自相催。汗粉無庸拭,風裙隨意開。棹移浮荇亂,船進倚荷來。藕絲牽作縷,蓮葉捧成杯。
◇古風(其二十六)~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艷且鮮。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秀色粉絕世,馨香誰為傳?坐看飛霜滿,凋此紅芳年。
結根未得所,願托華池邊。
◇采蓮曲~南朝梁·劉孝威
金槳木蘭船,戲采江南蓮。蓮香隔浦渡,荷葉滿江鮮。房垂易入手,柄曲自臨盤。露花時濕釧,風莖乍拂鈿。
◇折荷有贈~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攀荷弄其珠,盪漾不成圓。佳人彩雲里,欲贈隔遠天。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
◇荷花~李商隱
都無色可並,不奈此香何。瑤席乘涼設,金羈落晚過。回衾燈照綺,渡襪水沾羅。預想前秋別,離居夢棹歌。
◇蓮花~溫庭筠
綠塘搖灧接星津,軋軋蘭橈入白蘋。應為洛神波上襪,至今蓮蕊有香塵。
◇晚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錢氏池上芙蓉~文徵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轉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還生渺渺愁。
露洗玉盤金殿冷,風吹羅帶錦城秋。相看未用傷遲暮,別有池塘一種幽。
◇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蘇幕遮~北宋·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鳥雀呼睛,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蓮塘~明·黃瓊
蒼茫漠漠董家潭,綠樹陰陰向水灣。十里錦香看不斷,西風明月棹歌還。
◇采蓮曲~李亞如
藕田成片傍湖邊,隱約花紅點點連。三五小船撐將去, 歌聲嘹亮賦采蓮。
◇芙蓉~清·鄭板橋
最憐紅粉幾條痕,水外橋邊小竹門。照影自驚還自惜,西施原住薴蘿村。
◇藕鄉隨思~現代·暇文
曉別安宜古鎮頭,藕鄉水泗盪輕舟;岸柳染綠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
異鄉落泊傷窮亂,故里重歸喜景稠;政通人和富由起,芙蓉仙子欣來游。
◇夏日南亭懷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無題·其二】~李商隱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夏日懷友~徐璣
流水階除靜,孤眠得自由。月生林欲曉,雨過夜如秋。遠憶荷花浦,誰吟杜若洲?良宵恐無夢,有夢即俱游。
◇【浣溪沙】·薛昭蘊
傾國傾城恨有餘,幾多紅淚泣姑蘇,倚風凝睇雪肌膚。吳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宮殿半平蕪,藕花菱蔓滿重湖。
◇【南鄉子】·李珣
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游女帶香偎伴笑,爭窈窕,兢折團荷遮晚照。
◇【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碧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欄桿。
◇【思帝鄉】·孫光憲
如何? 遺情情更多!永日水精簾下斂羞蛾。六幅羅裙地,微行曳碧波。看盡滿地疏雨打團荷。
◇【憶餘杭】·潘閬
長憶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開,清棹去還來。
芰荷香噴連雲閣,閣上清聲檐下鐸。別來塵土污人衣,空役夢魂飛。
◇【採桑子】·歐陽修
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前後紅幢綠蓋隨。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歸。
◇【臨江仙】·歐陽修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小樓西角斷虹明。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涼波不動簟紋平。水精雙枕,畔有墮釵橫。
◇【甘草子】·柳永
秋暮,亂灑衰荷,顆顆真珠雨。雨過月華生,冷徹鴛鴦浦。
池上憑闌愁無侶,奈此個單棲情緒!卻傍金籠共鸚鵡,念粉郎言語。
◇【蝶戀花】·晏幾道
初捻霜紈生悵望。隔葉鶯聲,似學秦娥唱。午睡醒來慵一晌,雙紋翠簟鋪寒浪。雨罷蘋風吹碧漲。
脈脈荷花,淚臉紅相向。斜貼綠雲新月上,彎環正是愁眉樣。
◇【生查子】·晏幾道
長恨涉江遙,移近溪頭住。閑盪木蘭舟,誤入雙鴛浦。無端輕薄雲,暗作廉纖雨。翠袖不勝寒,欲向荷花語。
◇【阮郎歸·初夏】·蘇東坡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洗沉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永遇樂】·蘇東坡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滿庭芳】·黃庭堅
修水濃清,新條淡綠,翠光交映虛亭。錦鴛霜鷺,荷徑拾幽萍。香渡欄干屈曲紅妝映、薄綺疏欞。
風清夜,橫塘月滿,水凈見移星。堪聽,微雨過,姍藻荇,便移轉胡床,湘簟方屏。
練靄鱗雲旋滿,聲不斷、檐響風鈴。重開宴,瑤池雪滿,山露佛頭青。
◇【黃鶯兒】·晁補之
南園佳致偏宜暑。兩兩三三,修篁新筍出初齊,猗猗過檐侵戶。
聽亂芰荷風,細灑梧桐雨。午余簾影參差,遠林蟬聲,幽夢殘處。
凝佇,既往盡成空,暫遇何曾住?算人間事,豈足追思,依依夢中情緒。
觀數點茗浮花,一縷香縈炷。怪道人道:陶潛做得羲皇侶。
◇【南柯子】·《唐宋諸賢絕妙詞選》
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凄涼時候在天涯!
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綠楊堤畔問荷花:記得那年沽酒那人家?
◇【菩薩蠻】·魏夫人
紅樓斜倚連溪曲,樓前溪水凝寒玉。盪漾木蘭船,船中人少年。荷花嬌欲語,笑入鴛鴦浦。波上暝煙低,菱歌月下歸。
◇【蘇幕遮】·周邦彥
燎沈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
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浣溪沙】·張元干
山繞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樓下欲三更。霧柳暗時雲度月,露荷翻處水流螢,蕭蕭散發到天明。
◇【臨江仙】·葉夢得
不見跳魚翻曲港,湖邊特地經過。蕭蕭疏風亂雨荷。微雲吹盡散,明月墮平波。白酒一杯還徑醉,歸來散發婆娑。
無人能唱采菱歌。小軒枕簟,檐影掛星河。
◇【念奴嬌】·姜夔
鬧紅一舸,記來時嘗與鴛鴦為侶。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翠葉吹涼,玉容銷酒,更灑菰蒲雨。嫣然搖動,
冷香飛上詩句。日暮,青蓋亭亭,情人不見,爭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風南浦。高柳垂陰,老魚吹浪,
留我花間住。田田多少,幾回沙際歸路。
◇【燕歸梁·風蓮】·蔣捷
我夢唐宮春晝遲,正舞到,曳裾時。翠雲隊仗絳霞衣,漫騰騰,手雙垂。忽然急鼓催將起,似彩鳳,亂驚飛。
夢回不見萬瓊妃,見荷花,被風吹。
◇【水仙子·詠江南】·張養浩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看沙鷗舞再三,卷香風十里珠簾。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愛煞江南
回答者:1990ws - 助理 二級 12-16 20:05
◇愛蓮說~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青陽渡~晉·樂府
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下有並根藕,上有並頭蓮。
◇詠芙蓉~南朝·梁·沈約
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
◇采蓮~南朝·梁·吳均
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問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蓮。遼西三千里,欲寄無因緣。願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鮮。
◇詠荷詩~江洪
澤陂有微草,能花復能實。碧葉喜翻風,紅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應與飛蓬匹。
◇詠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名蓮自可念,況復兩心同。
◇采蓮曲~隋·殷英童
盪舟無數伴,解纜自相催。汗粉無庸拭,風裙隨意開。棹移浮荇亂,船進倚荷來。藕絲牽作縷,蓮葉捧成杯。
◇古風(其二十六)~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艷且鮮。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秀色粉絕世,馨香誰為傳?坐看飛霜滿,凋此紅芳年。
結根未得所,願托華池邊。
◇采蓮曲~南朝梁·劉孝威
金槳木蘭船,戲采江南蓮。蓮香隔浦渡,荷葉滿江鮮。房垂易入手,柄曲自臨盤。露花時濕釧,風莖乍拂鈿。
◇折荷有贈~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攀荷弄其珠,盪漾不成圓。佳人彩雲里,欲贈隔遠天。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
◇荷花~李商隱
都無色可並,不奈此香何。瑤席乘涼設,金羈落晚過。回衾燈照綺,渡襪水沾羅。預想前秋別,離居夢棹歌。
◇蓮花~溫庭筠
綠塘搖灧接星津,軋軋蘭橈入白蘋。應為洛神波上襪,至今蓮蕊有香塵。
◇晚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錢氏池上芙蓉~文徵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轉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還生渺渺愁。
露洗玉盤金殿冷,風吹羅帶錦城秋。相看未用傷遲暮,別有池塘一種幽。
◇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蘇幕遮~北宋·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鳥雀呼睛,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蓮塘~明·黃瓊
蒼茫漠漠董家潭,綠樹陰陰向水灣。十里錦香看不斷,西風明月棹歌還。
◇采蓮曲~李亞如
藕田成片傍湖邊,隱約花紅點點連。三五小船撐將去, 歌聲嘹亮賦采蓮。
◇芙蓉~清·鄭板橋
最憐紅粉幾條痕,水外橋邊小竹門。照影自驚還自惜,西施原住薴蘿村。
◇藕鄉隨思~現代·暇文
曉別安宜古鎮頭,藕鄉水泗盪輕舟;岸柳染綠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
異鄉落泊傷窮亂,故里重歸喜景稠;政通人和富由起,芙蓉仙子欣來游。
◇夏日南亭懷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無題·其二】~李商隱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夏日懷友~徐璣
流水階除靜,孤眠得自由。月生林欲曉,雨過夜如秋。遠憶荷花浦,誰吟杜若洲?良宵恐無夢,有夢即俱游。
◇【浣溪沙】·薛昭蘊
傾國傾城恨有餘,幾多紅淚泣姑蘇,倚風凝睇雪肌膚。吳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宮殿半平蕪,藕花菱蔓滿重湖。
◇【南鄉子】·李珣
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游女帶香偎伴笑,爭窈窕,兢折團荷遮晚照。
◇【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碧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欄桿。
◇【思帝鄉】·孫光憲
如何? 遺情情更多!永日水精簾下斂羞蛾。六幅羅裙地,微行曳碧波。看盡滿地疏雨打團荷。
◇【憶餘杭】·潘閬
長憶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開,清棹去還來。
芰荷香噴連雲閣,閣上清聲檐下鐸。別來塵土污人衣,空役夢魂飛。
◇【採桑子】·歐陽修
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前後紅幢綠蓋隨。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歸。
◇【臨江仙】·歐陽修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小樓西角斷虹明。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涼波不動簟紋平。水精雙枕,畔有墮釵橫。
◇【甘草子】·柳永
秋暮,亂灑衰荷,顆顆真珠雨。雨過月華生,冷徹鴛鴦浦。
池上憑闌愁無侶,奈此個單棲情緒!卻傍金籠共鸚鵡,念粉郎言語。
◇【蝶戀花】·晏幾道
初捻霜紈生悵望。隔葉鶯聲,似學秦娥唱。午睡醒來慵一晌,雙紋翠簟鋪寒浪。雨罷蘋風吹碧漲。
脈脈荷花,淚臉紅相向。斜貼綠雲新月上,彎環正是愁眉樣。
◇【生查子】·晏幾道
長恨涉江遙,移近溪頭住。閑盪木蘭舟,誤入雙鴛浦。無端輕薄雲,暗作廉纖雨。翠袖不勝寒,欲向荷花語。
◇【阮郎歸·初夏】·蘇東坡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洗沉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永遇樂】·蘇東坡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滿庭芳】·黃庭堅
修水濃清,新條淡綠,翠光交映虛亭。錦鴛霜鷺,荷徑拾幽萍。香渡欄干屈曲紅妝映、薄綺疏欞。
風清夜,橫塘月滿,水凈見移星。堪聽,微雨過,姍藻荇,便移轉胡床,湘簟方屏。
練靄鱗雲旋滿,聲不斷、檐響風鈴。重開宴,瑤池雪滿,山露佛頭青。
◇【黃鶯兒】·晁補之
南園佳致偏宜暑。兩兩三三,修篁新筍出初齊,猗猗過檐侵戶。
聽亂芰荷風,細灑梧桐雨。午余簾影參差,遠林蟬聲,幽夢殘處。
凝佇,既往盡成空,暫遇何曾住?算人間事,豈足追思,依依夢中情緒。
觀數點茗浮花,一縷香縈炷。怪道人道:陶潛做得羲皇侶。
◇【南柯子】·《唐宋諸賢絕妙詞選》
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凄涼時候在天涯!
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綠楊堤畔問荷花:記得那年沽酒那人家?
◇【菩薩蠻】·魏夫人
紅樓斜倚連溪曲,樓前溪水凝寒玉。盪漾木蘭船,船中人少年。荷花嬌欲語,笑入鴛鴦浦。波上暝煙低,菱歌月下歸。
◇【蘇幕遮】·周邦彥
燎沈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
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浣溪沙】·張元干
山繞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樓下欲三更。霧柳暗時雲度月,露荷翻處水流螢,蕭蕭散發到天明。
◇【臨江仙】·葉夢得
不見跳魚翻曲港,湖邊特地經過。蕭蕭疏風亂雨荷。微雲吹盡散,明月墮平波。白酒一杯還徑醉,歸來散發婆娑。
無人能唱采菱歌。小軒枕簟,檐影掛星河。
◇【念奴嬌】·姜夔
鬧紅一舸,記來時嘗與鴛鴦為侶。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翠葉吹涼,玉容銷酒,更灑菰蒲雨。嫣然搖動,
冷香飛上詩句。日暮,青蓋亭亭,情人不見,爭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風南浦。高柳垂陰,老魚吹浪,
留我花間住。田田多少,幾回沙際歸路。
◇【燕歸梁·風蓮】·蔣捷
我夢唐宮春晝遲,正舞到,曳裾時。翠雲隊仗絳霞衣,漫騰騰,手雙垂。忽然急鼓催將起,似彩鳳,亂驚飛。
夢回不見萬瓊妃,見荷花,被風吹。
◇【水仙子·詠江南】·張養浩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看沙鷗舞再三,卷香風十里珠簾。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愛煞江南

『伍』 清明節的習俗,標語,詩句(題目,作者,全詩)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作為祭祀,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其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1、關心生者,關愛逝者,關懷人生

2、自強奮進,改革創新,服務至上,爭創一流

3、再接再勵,勇奪第一,爭創全國文明單位

4、清明時節雨紛紛,一束鮮花祭故人

5、逝人鮮花祭,美好你我他

清明

宋代: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陸』 高考語文詩歌背誦名句

中國古代史

一、遠古時代

元謀人 雲南元謀 距今約170萬年,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北京人 距今約70——20萬年。評價1,用天然火;2,製造工具。

山頂洞人 約18000年前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穴。評價1,人工取火;2,進入氏族公社。

河姆渡氏族 浙江餘姚河姆渡村 距今約7000年 母系氏族。評價1,使用陶器,食物剩餘;2,栽種水稻。

半坡氏族 陝西西安半坡村。評價1,工具先進(新石器時代);2,種聚;3,原始文字。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山東省大汶口 距今約4000、5000年。評價1,人類社會進入父系;2,貧富分化。

黃帝、炎帝 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黃帝、炎帝部落聯盟——華夏族主幹。「炎黃子孫」

堯、舜、禹時期——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禪讓」

二、夏、商、周

夏 公元前2070年 啟建立 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商 公元前1600 湯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至殷。 「殷墟」發現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司母戊大方鼎——世界最大青銅器。四羊方尊。

西周 武王伐紂——公元前11世紀左右,牧野。周平王—洛邑(平王東遷。分封制;井田制:土地被劃成方塊形,阡陌縱橫,好像井字狀

春秋時期 奴隸社會瓦解時期。

齊桓公稱霸 1,管仲改革—國家強盛;2,尊王攘夷。

城濮大戰 晉勝楚敗。吳越戰爭。

老子 道家 《道德經》辯證法思想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無為」

孔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 政治主張:「仁政」「禮」治。教育成就:A、興辦私學;B、「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

孫子 《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戰國時期 封建制確立時期

商鞅變法 1,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確立地主階級地位)2,獎勵耕戰(打擊奴隸主)。3,建立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結果:秦逐漸強盛,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奠定了基礎。

都江堰 秦蜀守李冰 成都附近岷江流域。

『柒』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和詩詞

1、《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3、《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4、清明節的起源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彈盡糧絕不能繼續趕路,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即位後忘了賞賜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他卻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未果。於是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5、清明節融合寒食節

到唐代時,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不僅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盪鞦韆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捌』 清明節詩詞文章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日
【唐】李建勛
他皆攜酒尋芳去,我獨關門好靜眠。
唯有楊花似相覓,因風時復到床前。

湖寺清明夜遣懷
【唐】李群玉
柳暗花香愁不眠,獨憑危檻思凄然。
野雲將雨渡微月,沙鳥帶聲飛遠天。
久向飢寒拋弟妹,每因時節憶團圓。
餳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處邊。

清明後登城眺望
【唐】劉長卿
風景清明後,雲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清明日曲江懷友
【唐】羅隱
君與田蘇即舊游,我於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應寒食,遙望江陵一淚流。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清明
【唐】孫昌胤
清明暮春里,悵望北山陲。
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
沈冥慚歲物,歡宴阻朋知。
不及林間鳥,遷喬並羽儀。

清明日憶諸弟
【唐】韋應物
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長安清明
【唐】韋庄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清明日
【唐】溫庭筠
清娥畫扇中,春樹鬱金紅。
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
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同錦州胡郎中清明日對雨西亭宴
【唐】張籍
郡內開新火,高齋雨氣清。
惜花邀客賞,勸酒促歌聲。
共醉移芳席,留歡閉暮城。
政閑方宴語,琴築任遙情。

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岩村有懷
【唐】張繼
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
鳥啼官路靜,花發毀垣空。
鳴玉慚時輩,垂絲學老翁。
舊遊人不見,惆悵洛城東。

江南清明
【唐】鄭准
吳山楚驛四年中,一見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風連夜起,韶光隨酒著人濃。
延興門外攀花別,採石江頭帶雨逢。
無限歸心何計是,路邊戈甲正重重。

清明
【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宋】王禹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玖』 與豆角有關的詩句有哪些

一、明·吳寬《次韻時暘對雨喜晴》

颯颯復霏霏,清晨坐掩扉。

短籬垂豆角專,破壁上苔衣。

潤覺琴聲緩,涼驚酒屬力微。

客樓詩句滿,未許沈郎肥。

二、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小豆》

豆角三青兩黃,拔而倒豎籠叢之。

生者均熟,不畏嚴霜。

從本至末,全無秕減,乃勝刈者。

三、宋·趙蕃《萬安道中二首》

籬落未經霜,林園尚吐芳。

豆花連豆角,榴朵映榴房。

搖落雖茲候,敷榮未爾妨。

我懷收柿栗,物色自凄涼。

四、元代·王大學士《金盞兒》

一個叫丫丫,一個笑呷呷。

一個欸斜混倒上樹千般耍,一個山聲野調學唱攪箏琶。

一個斗巨子搶了嘴問,一個豎直立的磕了門牙。

一個無人處尋豆角,一個背地裡咽生瓜。

五、宋舒·岳祥《觀萬堂村飲戲成》

芋魁豆角烏櫧子,不用山翁舉箸肥。


聞道細鱗長九寸,夜來溪火急成圍。

『拾』 清明節緬懷先烈詩詞

清明節緬懷先烈詩詞:

1、《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譯文:淚水沾滿綸巾,連綿不斷。散亂的頭發,帽子也被風吹斜了。繁花染紅了山野,柳條卧在水面上。石獸立在道路兩旁,紙也在半空中旋飛。人們離開了墳墓以後,烏鴉小鳥們活躍起來,四處覓食。

7、《寒食野望吟》(唐)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譯文:烏鵲啼叫發出聒噪的聲音,在昏暗的高大樹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節日里哭泣?風吹動空曠野外中的紙錢,紙錢飛舞,陳舊的墳墓重重疊疊,上面已經長滿了綠草。

海棠花與梨花掩映著白楊樹,這都是生死離別的地方啊。亡者在昏晦的黃泉中聽不到我們的哭聲,來祭奠的人在傍晚瀟瀟的雨聲里回去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