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山寺古詩
A. 寒山寺這首詩的詩句是什麼
寒山寺-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孤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B. 關於「寒山寺」的古詩有哪些
你一定讀過杜牧的這首「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大名鼎鼎的寒山寺大概就是那碩果僅存的幾座寺廟之一。寒山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時期(502-519年)。沒錯,梁武帝就是那個最早篤信佛教、興建寺廟、最後被人活活餓死的文人皇帝。不過杜牧還是算少了,在梁武帝時期的南朝境內,寺廟遠遠不止四百八十座,而是多達2846座。寺院最初名叫妙利普明塔院。
古詩原文
《題<姑蘇十景冊·楓橋>》
[明]文徵明
金閶西來帶寒渚,策策丹楓墮煙雨。
漁火青熒泊棹時,客星寂寞聞鍾處。
水明人靜江城孤,依然落月啼霜烏。
荒涼古寺煙迷蕪,張繼詩篇今有無。
《賦得寒山寺送別 》
[明]高啟
楓橋西望碧山微,寺對寒江獨掩扉。
船里鍾催行客起,塔中燈照遠僧歸。
漁要寂寂孤煙近,官路蕭蕭眾葉稀。
須記姑蘇城外泊,烏啼時節送君違。
《寒山寺》
[清]陸鼎
寺樓直與眾山鄰,魚米東南此要津。
獨惜牙郎趨利市,不聞漁火感詩人。
絕無逆旅知歸客,安問寒岩舊應真。
一自鍾聲響清夜,幾人同夢不同塵。
C. 寒山寺古詩
寒山寺 清·陸鼎
寺樓直與眾山鄰,魚米東南此要津.
獨惜牙郎趨利市,不聞漁火感詩人.
絕無專逆旅知歸客屬,安問寒岩舊應真.
一自鍾聲響清夜,幾人同夢不同塵.
寒山寺 明·王犀登
古寺西邊路,青山滿目中.
石龍從作雨,江鵲尚鳴風.
市近僧難定,泉慳花不紅.
燭憐門外路,塵土暗江楓.
賦得寒山寺送別 明·高啟
楓橋西望碧山微,寺對寒江獨掩扉.
船里鍾催行客起,塔中燈照遠僧歸.
漁要寂寂孤煙近,官路蕭蕭眾葉稀.
須記姑蘇城外泊,烏啼時節送君違.
夜泊楓橋望寒山寺
夜火疏鍾伴寂寥,十年舊夢泊楓橋.清狂不見王司理,來問寒山寺外潮.
寒山寺
瑟瑟吳江正落楓,碧山古寺獨攜筇.寒空鳥下岩邊塔,殘照僧歸徑外松.虛寂高齋無俗韻,風狂彌勒有遺蹤.扁舟卻趁寒潮去,夢里應聞夜半鍾.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D. 《寒山寺》古詩原文是什麼
沒有《寒山寺》這首詩,不過,在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中提到」寒山寺「。
E. 寒山寺古詩是什麼
你好
寒山寺的詩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專夜半鍾聲到客船
釋義
月亮已屬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鍾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還有一些關於寒山寺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
望採納
1
寒山寺
清·陸鼎
寺樓直與眾山鄰,魚米東南此要津。
獨惜牙郎趨利市,不聞漁火感詩人。
絕無逆旅知歸客,安問寒岩舊應真。
一自鍾聲響清夜,幾人同夢不同塵。
2
寒山寺
明·王犀登
古寺西邊路,青山滿目中。
石龍從作雨,江鵲尚鳴風。
市近僧難定,泉慳花不紅。
燭憐門外路,塵土暗江楓。
3
賦得寒山寺送別
明·高啟
楓橋西望碧山微,寺對寒江獨掩扉。
船里鍾催行客起,塔中燈照遠僧歸。
漁要寂寂孤煙近,官路蕭蕭眾葉稀。
須記姑蘇城外泊,烏啼時節送君違。
4
夜泊楓橋望寒山寺
夜火疏鍾伴寂寥,十年舊夢泊楓橋。清狂不見王司理,來問寒山寺外潮。
5寒山寺
瑟瑟吳江正落楓,碧山古寺獨攜筇。寒空鳥下岩邊塔,殘照僧歸徑外松。虛寂高齋無俗韻,風狂彌勒有遺蹤。扁舟卻趁寒潮去,夢里應聞夜半鍾。
F. 古詩夜宿山寺只要古詩
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G. 關於寒山寺的古詩
《楓橋寒山寺》
年代: 宋 作者: 周弼
江楓吟詠工,幽寺冷遺蹤。專
不改屬前朝路,猶聞半夜鍾。
地涼汀月皎,村迥水煙濃。
試問誰曾見,憔應獨有松。
《過寒山寺寄道上人》
年代: 作者: 陳宗
歸舟欲住更匆匆,晚色蒼蒼迫下舂。
兩岸杏花寒食雨,數株楊柳酒旗風。
江邊尚說寒山寺,城外猶聽半夜鍾。
溪水自流人自老,漁歌長伴月明中。
《賦得寒山寺送別》
年代: 明 作者: 高啟
楓橋西望碧山微,寺對寒江獨掩扉。
船里鍾催行客起,塔中燈照遠僧歸。
漁村寂寂孤煙近,官路蕭蕭眾葉稀。
須記姑蘇城外泊,烏啼時節送君違。
《楓橋夜泊》
年代: 唐 作者: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H. 《寒山寺》古詩是什麼謝謝
一、沒有《寒山寺》這首詩,不過,在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中提到」寒山寺「
原詩:《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二、《楓橋夜泊》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鍾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三、《楓橋夜泊》創作背景
據《唐才子傳》卷三記載,張繼於「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也就是說考取了進士。而就在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六月,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 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四、張繼簡介
1、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漢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生平事跡不詳,約公元753年前後在世,與劉長卿為同時代人。
2、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約天寶十二年(約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