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董遇勸說
1. 古詩背幾次就可以背過了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
董遇字季直,性格敦厚老實而且很好學內。附近的容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請教的人說:"(您說的有道理),只是苦於沒有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時間"。有人問"三餘"是什麼?董遇說:"三餘就是三種空閑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裡的空閑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里的空閑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幹活,也是一種空閑時間。"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是一個漢語成語。讀書上百遍,書意自然領會。指書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出自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2. 形容把某樣東西或事做的非常好的詩句有哪些
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出處:唐代杜甫所著《望岳》
大意:終究會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賞析:寫詩人並不滿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頂一攬盛景的心情。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
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出處:唐代李白所著《行路難·其一》
大意: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高高掛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賞析:詩人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時宗愨(que)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3、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出處:明代於謙所著《石灰吟》
大意:經歷成千上萬次的折磨和打擊,它依然那麼堅強,不管是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它都能經受得住,還會依然堅韌挺拔。
賞析: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採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似乎還象徵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
4、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出處:清代鄭燮所著《竹石》
大意:只有經過千萬次錘打才能從深山裡開采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賞析: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似乎還象徵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
5、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出處:唐代劉禹錫所著《浪淘沙·其八》
大意:要經過千遍萬遍的過濾,歷盡千辛萬苦,最終才能淘盡泥沙得到閃閃發光的黃金。
賞析:不要說讒言如同凶惡的浪濤一樣令人恐懼,也不要說被貶之人好像泥沙一樣在水底埋沉。要經過千遍萬遍的過濾,歷盡千辛萬苦,最終才能淘盡泥沙得到閃閃發光的黃金。
3. 勤讀這首詩中的苦渴無日是什麼意思
勤讀①
人有從②學者,遇③不肯教,而雲④必當⑤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⑥。」從學者雲:「苦渴無日⑦。」遇言:「當以三餘⑧。」或⑨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⑩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注釋]
①選自《三國志·魏書·董遇傳》。②從:跟隨。③遇:三國時代教育家董遇。④雲:說。⑤當:應當。⑥見:同「現」。⑦苦渴無日:苦於沒有時間。⑧余:以外,剩餘。⑨或:有人。⑩歲:年。
[譯文]
有人想跟隨董遇學習,董遇不肯教。他說:應當自己先讀一百遍。還說:「讀書一百遍,文章的意思自然就知道了。」跟隨學習的人說:「苦於沒有時間。」董遇說:「應當利用三種剩餘的時間。」有人問三種剩餘的時間是什麼意思。董遇說:「冬天,是一年的剩餘時間;晚上,是一天的剩餘時間;雨天,是時令的剩餘時間。」(註:那時,農家子弟,一到冬天、晚上、雨天,不能幹農活了,就可抽空讀書。)
學習小建議
學習古文先要把文章讀通,不理解的字詞藉助注釋、譯文或工具書來解決。在你大致了解了全文的意思之後,還必須把文章再讀幾遍,能背出來就更好了。相信你一定會「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
生活中的你是否也曾有過「苦渴無日」的感覺?學了本文之後,你是否感到抓緊「三餘」勤讀書是多麼重要。再想一想,你的「三餘」又有哪些?
4.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古詩有哪些
一年級下冊語文古詩有
第一單元
春回大地
萬物復甦
柳綠花紅
鶯歌燕舞
冰雪融化回
泉水叮咚
百花齊放
百鳥爭鳴答
第二單元
春曉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第三單元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第四單元
尋隱者不遇
(唐)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第七單元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荀子》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董遇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董其昌
第八單元
畫雞
(明)
唐寅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第
8課
靜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第
12課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小池(宋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5. 董遇的古詩
董賢女弟在椒風(崔國輔),後來誰遇冰雪姿(皎然)。
董生才足使膠西(趙嘏),遇酒遇琴無間隔(韋庄)。
6. 同桌不願意再次朗讀課文請你用宋朝蘇軾的詩句來勸他是什麼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一、原文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
我昔家居斷還往,著書不復窺園葵。
朅來東游慕人爵,棄去舊學従兒嬉。
狂謀謬算百不遂,惟有霜鬢來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種,行且拱矣歸何時。
萬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寧非痴。
與君未可較得失,臨別惟有長嗟咨。
二、譯文
讀過的舊書不要覺得厭煩而是反復誦讀,讀熟了就會自然而然的明白書中的道理。你將來肯定會成為一個有名望的大官,今天的漂泊失意也不要一直記在心上。
我曾經在家裡獨居斷掉一切的交際應酬,專心著書到了連院子里的花草都沒空去看一下的程度。離開家後東游求官,拋開舊學,同從兒輩們胡鬧。
算計百出卻事事成空,到現在只有頭上的白發如期而來。想起在故鄉手種的松柏,到我還鄉的時候怕是要兩手合抱了。
如果每件事早知道是命中註定的,那我十年來的浪跡求官行為不是極度無知。現在我和你說千萬別去計較一時的得失,在這臨別時和你說這些又讓我感慨長嘆。
三、出處
宋·蘇軾《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
(6)古詩董遇勸說擴展閱讀:
相關的成語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釋義】:讀書上百遍,書意自然領會,指書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
【出自】:《魏略·儒宗傳·董遇傳》:「董遇字季直,性質訥而好學。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譯文】:董遇字季直,性格敦厚老實而且很好學。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7. 董遇寫的哪首詩強調多讀書才能有所
《董遇「三餘」讀書》閱讀答案及譯文
董遇「三餘」讀書《三國志》
(董)遇字季直,性質訥而好學。興平中,關中擾亂,與兄季中依將軍段煨。采穭負販,而常挾持經書,投閑習讀,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從學者雲:「苦渴無日。」
遇言:「當以『三餘』。」
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采穭負販 ②人有從學者
③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④或問「三餘」之意
2.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項的是( )
A.性質訥而好學 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C.面山而居 D.非死則徒爾,而吾以捕蛇獨存
3.翻譯句子。
①苦渴無日
②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
③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4.你怎樣理解「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書百遍」。
5. 這段文字圍繞讀書講了哪兩方面內容?
6.文中所說的「三餘」,其具體內容是哪「三餘」?
參考答案:
董遇「三餘」讀書)1.①背 ②跟從,隨從 ③見同「現」④有人
2.C
3.①苦於沒有時間 ②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裡的空閑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里的空閑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幹活,也是一種空閑時間③讀書百遍而(書中)的意義自然的顯現(出來)
4.這句話是為了啟發別人自學的積極性而說的,它的用意是要求人們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用心思考,以達到「其義自見」的目的。5.書要多讀要抓緊空餘時間讀6.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
8. 董遇的詩而義自見上一句是什麼
成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拼音:dú shū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
解釋:
見:顯現。讀書上百遍,內書意自然領會。指書容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
出處: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