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古詩譯文
⑴ 關於書院的詩詞
1.
屋舍如庠序,讀書兼教文。來北望南嶽,青似一重雲。步繞業山小,城看隔水分。欲知巡狩事,野老間能雲。
——宋·徐璣《嶽麓書院》
2.
裘馬翩翩,識者所丑。飯可斷薺,襟可見肘。並力購書,百城富有。可以樂飢,千秋尚友。
——
清·王文清《嶽麓書院》
3.
曾依嶽麓聽鳴泉,亦泛朱陵石鼓船。所欠平生惟白鹿,暮年來此豈非天。——宋·項安世
《游白鹿洞書院》
4.
昔人讀書處,町疃白鹿場。世道有升降,茲焉更表章。——宋·朱熹《白鹿洞書院》
5.
章聖旌隱君,此地構宏居。崇堂講遺文,寶樓藏賜書。——宋·李廌《嵩陽書院》
6.
荒院重開地,周廬益美輪。吾衰期復古,道在信傳人。喬木能無恙,今居必有鄰。回思經始日,僅爾薙荊榛。——清·葉封《嵩陽書院簡耿逸庵》
⑵ 書院的古詩是什麼
贈李太守
作者:於鵠朝代:唐體裁:五律
幾年為郡守,家似布衣貧。沽酒迎回幽客,無答金與近臣。 搗茶書院靜,講易葯堂春。歸闕功成後,隨車有野人。
題田將軍宅
作者:姚合朝代:唐體裁:七律
焚香書院最風流,莎草緣牆綠蘚秋。近砌別穿澆葯井, 臨街新起看山樓。棲禽戀竹明猶在,閑客觀花夜未休。 好是暗移城裡宅,清涼渾得似江頭。
夏日會修行段將軍宅
作者:顧非熊朝代:唐體裁:五律
愛君書院靜,莎覆蘚階濃。連穗古藤暗,領雛幽鳥重。 樽前迎遠客,林杪見晴峰。誰謂朱門內,雲山滿座逢。
石棋局獻時宰
作者:李中朝代:唐體裁:七律
得從岳叟誠堪重,卻獻皋夔事更宜。公退啟枰書院靜, 日斜收子竹陰移。適情豈待樵柯爛,罷局還應屐齒隳。 預想幽窗風雨夜,一燈閑照覆圖時。
臨江仙 壽高伯川
作者:王旭朝代:元體裁:詞
莢生三秋八月,氣*風露清明。誕來人世作豪英。性天元廣大,心地盡寬平。書院興秋誰得似,燕山竇氏齊名。一身長向善中行。松筠同不老,龜鶴共長生。
⑶ 《書院》古詩
《書院》
宋:劉過
力學如力耕,
勤惰爾自知。
但使書種多 ,
會有歲稔時。
⑷ 劉過的古詩《書院》全文
劉過古詩《書來院》全文:
出處自:《書院》
作者:宋代劉過
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
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
釋義:努力學習就像是用力氣去耕田,勤勞、懶惰只有自己會知道,即便書的 種類很多,終究會有熟讀、理解的那一天。
(4)書院古詩譯文擴展閱讀:
劉過(1154—1206),南宋文學家,字改之,號龍洲道人。劉過以詞聞名。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縣)人,長於廬陵(今江西吉安),去世於江蘇崑山,墓尚在。四次應舉不中,流落江湖間,布衣終身。曾為陸游、辛棄疾所賞,亦與陳亮、岳珂友善。
劉過也工於詩,古體、律詩兼備。詩多悲壯之調。如「獨有孤臣揮血淚,更無奇傑叫天閶」,「北固懷人頻對灑,中原在望莫登樓」。也有的詩寫山水景物,清新秀美。他的詞中寫「平生豪氣,消磨酒里」處甚多,這更能代表劉過詞特色的是那些感慨國事、大聲疾呼的作品。
⑸ 書院的詩句
題徐氏書院 宋__黃庭堅
學書但學溪老鵝,讀書可觀樵父歌。
紫髯將軍不復見,空餘岩桂綠婆娑
書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雙幽色出凡塵,數粒秋煙三尺鱗.
從此靜窗聞細韻,琴聲長伴讀書人.
⑹ 關於「書院」的古詩有哪些
1、《三月七日城來南書院偶成》宋·張源栻
2、
《碧泉書院偶書花木所有七首》宋·胡宏
3、《次韻象山書院山長汪德載垂訪》宋·方回
4、《擬九頌·峨峰書院》宋·程公許
5、《寺前書院》宋·鄭剛中
6、《次韻秦覯過陳無己書院觀鄙句之作》宋·黃庭堅
7、《黃沙書院》宋·辛棄疾
8、《集賢書院成,送張說上集賢學士,賜宴得珍字》唐·李隆基
9、《白鹿洞書院》宋·朱熹
10、《詠華林書院》宋·孫何
⑺ 求王夫之 《書院》翻譯!感謝!!
「讀《詩經》可以觸發人們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會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團結人,可以抒發怨憤不平。」(這幾句話可以說)把詩的意義說盡了。辨別漢、魏、唐、宋的詩的雅還是俗、是得還是失,就是以這幾句話為准,讀《詩經》三百篇的人必然會有此體會!(夫子所說得)「可以」雲雲,是隨「以」(按,指讀的《詩經》中的詩)而「可」(按,指產生的「興、觀、群、怨」)的。(《詩經》中的)可以觸發人們的感情志意的地方,必然可以考察社會政治和人心的得失,這種「興」會寄意深遠;可以考察社會政治和人心的得失的地方,必然可以觸發人們的感情志意,這種「觀」就洞察明晰。代表可以團結的人抒發怨憤不平,這種怨憤不平越加不會忘記;因抒發怨憤不平而被團結起來,這種團結越加誠摯。超出於(各自孤立的)「興、觀、群、怨」的四種情感之外,就會產生(不各自孤立而互有聯系的)新的「興、觀、群、怨」的四種情感;在「興、觀、群、怨」的四種情感之間遨遊徜徉,(看到它們互相可以轉化)情感就不會滯澀。作詩的人運用他的一種思想感情(作詩),讀者卻各以自己的情感(經歷),而(從詩中)獲得各自的感受。所以《關雎》(並非僅是頌美或諷刺)可以說是「興」(按,此即王夫之所謂「興而可觀」之例);(所以齊、魯、韓三家詩)以《關雎》為諷刺周康王晚朝的詩,使之成為(統治者的)借鑒。(《詩經?大雅?抑》)「訏謨定命,遠猷唇告」,可以說是「觀」;謝安欣賞這幾句(謂此偏有雅人深致),激發了他的高遠之心(按,「觀」卻可以激發人的意志,是「觀而可興」之例)。人之思想感情遨遊不定,沒有涯際,詩歌能以自己抒發的情性與讀者的情感諧合,這才是詩的可貴之處。因此,顏延年不如謝康樂(因為他的詩與讀者情感諧合比不上謝靈運),而宋詩唐詩也因此有升降高下的變化。謝枋得、虞集他們說詩,拘泥守舊,畫地為牢,追根究底,自謂解人,哪裡知道(我上面所說的)這些(道理)呢!(卷一《詩繹》)
提示:這一節里,王船山認為「興、觀、群、怨」四者不是各自孤立,而是互有聯系、互相轉化的,這是他論詩的特點和要點之一。讀詩不要拘泥和割裂詩意。作者之意雖然無,讀者之意卻可以有,強調讀者閱讀中的主觀能動作用,這無疑是正確而通達的觀點。
「興」在有意和無意之中(不必著意經營),「比」也容不得雕琢刻畫。最與情有關系的是景,(景)自然與情互相感發。情和景雖然一個在心裡、一個是外物,但景感人而生情,情被感動而產生出帶有感情的景,情感哀樂的感觸,景色榮枯的觸目,互相融匯。天生的情感和自然的景物時或可哀時或可樂,無窮地運用它,(就會)變化流動而不滯澀;思想貧乏而窒礙的人不會知道其中的道理。杜甫的(《登岳陽樓》詩)「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乍讀時好像氣勢雄豪,然而正好與「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互相融匯諧浹(就會帶有一種憂愁的情緒)。故而應當知道《詩經》中的「倬彼雲漢」這句詩,既可以歌頌廣育人才的周文王,增益他的光輝形象;又可以憂念旱災的嚴重,加重旱情熾熱的感覺,(從中可以領會)字句不可專主一意,而是可以在各種不同場合都能用得很合適。唐末人不懂這個道理,為「玉合(盒)底蓋」的膠柱鼓瑟之說,孟郊、溫庭筠詩把情和景分離開來。但天生之情和自然之景能用抓鬮來劃分的嗎?(同上)
提示:這則是要說明情和景要互相融合,而且互可變化流動,作詩不可預先規劃詞句,為「玉合(盒)底蓋之說」。六朝之後就有人編輯類書分類比次用詞置字、排比舊典故事,為「玉合(盒)底蓋之說」,使作詩者膠柱鼓瑟、畫地為牢。王夫之對此深惡痛絕,故在其論詩著作中屢加批評痛斥。
無論詩歌和長篇文章,都是要以思想意思為主。思想意思是(詩文的)主帥,沒有主帥的兵,叫做烏合之眾。李白、杜甫之所以稱為大家的原因,是(他們的)沒有思想意思的詩,十分里沒有一、二分。(描寫)煙嵐、雲霞、泉水、石頭,花草、飛鳥、苔蘚、林木,華美的鋪榻、錦綉的帷帳,有寓意就是好詩。像齊、梁時代的詩(只會)用華美的詩句,宋朝人(只會)用前人現成的字句組合成詩,宋朝人論詩,字字要求有出處,役使自己的心,向它們中間去摘取索求,而不顧及自己的感情是從哪裡發出的,這就叫做小家子路數,總是只能在一個圈圈裡尋求(作詩的)方法了。(卷二《夕堂永日緒論內編》)
提示:這是說明詩文應以意為主。所謂「意」就是作者做詩作文時所賦予詩文的思想內容。認為李、杜的詩大多能做到「以意為主」,批評了齊梁詩和宋詩,或是專意於辭藻的華美,或是專注於鍛煉字句,缺少作者的真情實感,未做到「以意為主」。
(賈島詩《題李凝幽居》)「僧敲月下門」(的到底用「推」字還是用「敲」字),只是別人憑空妄想,無端揣摩,就像替他人說夢,即使形容得特別相似,又何嘗(與那人事實上的夢境)有一絲一毫的關系?知道這樣的人,因為作者沉吟著「推」、「敲」二字,就替他作揣想(替他確定用哪個字)。如果觸目眼前之景而內心有所感發,那麼或者是「推」,或者是「敲」,(實際情形)二者必居其一,(作者身臨其境)因景感人而生情,因情被感動而產生出帶有感情的景,這樣(寫出的詩)就會自然生動,靈動美妙,何必有勞別人揣摩議論呢?(王維《使至塞上》詩)「長河落日圓」,(在作者心裡)起初並無一定之景;(他的《終南山》詩)「隔水問樵夫」,也不是(作者在心裡)預先想好了的(只是觸目即景而已):這就是禪家所謂的「現量」(的境界)啊!(同上)
提示:明朝一些學者詩人有妄替別人改詩的惡習,這段文字正是借賈島、韓愈「推」、「敲」的故事批評這種風氣。作者強調作詩要「即景會心」,根據作詩時的實際情景置辭造句,替別人揣想,妄議妄改,只能是替人說夢。在這段文字的結束處,王夫之提出了詩歌創作中的「現量」說這一新的理論,以禪喻詩,其大意是說,作詩時應即景會心,聞言得意,不勞思索比度,便能領略其情味的藝術表現。
情和景名義上是兩個事物,而實則不可分離。對作詩能出神入化的詩人,詩中的情和景融匯諧浹,妙合無垠。巧於作詩的的人則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景中有情的,如(李白《子夜吳哥》)「長安一片月」,自然(在長安月夜之景中)有一種(女子)獨自棲息,思念遠征夫君的情懷。(杜甫《喜達行在所》)「影靜千宮里」,自然有(詩人長期流離後)終於到達天子所在之地的歡喜之情。情中有景的,特別難以曲折地表達,如(杜甫《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詩成珠玉在揮毫」,寫出了詩人才子縱情揮毫,馳騁筆墨的自我欣賞的欣喜之景。大凡此類詩句,有欣賞智慧的讀者可以體會它們;如果不是這樣的讀者,也就糊里糊塗隨便看過,只當作平常的話頭了。(同上)
提示:這段論述情和景的關系:在王夫之看來,最好的是情景「妙合無垠」,結合的天衣無縫,無法劃分;其二是「景中情」,在寫景中蘊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過程中讓讀者看到詩中帶有感情的形象。總之,寫景定為生情,寫情必寓於景,這就是他所說的「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的意思。
近體詩的中間二聯,一聯是情一聯是景,(這只不過是)一種作法而已。(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萍」,(李憕《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雲飛北闕輕陰散,雨歇南山積翠來。御柳已爭梅信發,林花不待曉風開」,都是景語,哪裡有情語?至於說四句都是情語,而沒有景語的,更是數不勝數。這能夠說不也是一種作詩之法嗎?景與情融合諧浹,情因景而生,從來不能分離,隨詩人意之所之(自然生成)而已。把情與景斷然分成兩截,那就情不能因景而感發,而景也不是含情的那個景。況且如(沈佺期《古意》)「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二句,以一情一景作對仗;(李頎《題璇公山池》)「片石孤雲窺色相(清池皓月照禪心。指揮如意天花落,坐卧閑房春草深)」四句,句句都有情有景:更從何處分成情、景兩截呢?淺陋的人標示淺陋的作詩格式,竟說(杜甫《登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四句,上二句是景,下二句是情,是律詩的憲章典範,真是不顧及杜甫會在九原(疑指九泉)大笑。愚蠢之病已是不可救愈了,誰能治好他們呢?(同上)
提示:這段舉例駁斥把情景加以割裂的「淺人陋格」,指出所謂「一情一景」只是一種作詩之法,不是都應該依從的通例。對情和景的處理可以有各種方法,但都應做到「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離,唯意所適」。
作詩建立門庭宗派的必然會堆砌辭藻典故,不堆砌辭藻典故就不能建立門庭宗派。由於心靈是各人自有的,不能互相借換,不能(就如何使用心靈)開出方便的入門方法,讓淺陋的人任意地支使借用。人們譏笑西昆體堆砌熟語典故為「獺祭魚」,蘇轍、黃庭堅也是堆砌熟語典故的「獺」。不過「西昆體」所堆砌的是如「肥油江豚」似的浮麗熟爛的辭藻典故,蘇、黃等人所堆砌的是如「吹沙跳浪之鱨鯊」似的生澀稀僻的辭藻典故:(他們)除了書本上的典實故事就再也不會作詩了。像劉炳(字彥昺)(《早春呈吳待制》)詩:「山圍曉氣蟠龍虎,台枕東風憶鳳凰。」貝瓊(字廷琚,一字廷臣)(《寄內弟陸熙之》)詩:「我別語兒溪上宅,月當二十四回新。如何萬國尚戎馬,只恐四鄰無故人。」(雖然用古人典故和成語,但與西昆體和蘇、黃不同,仍然能委曲巧妙地描寫自己的心靈感情)用不用典故,總之要能委曲詳盡地描寫人的心靈,發動人的「興、觀、群、怨」的感觸,這就使淺陋的人無法支使借用。唯其不可(讓淺陋的人)支使借用,所以沒有人(因用描寫人的心靈的方法進行創作來)建立門庭宗派;(用描寫人的心靈的方法進行創作)就能振興四百年來詩歌創作的衰退景象。
提示:這段文字主張作詩要直尋自然,反對生硬地套用前人的成語和典故。生硬地堆砌前人的成語和典故,會形成一種僵化的「方便法門」的作詩套路,這就給建立門庭宗派者以可乘之機。但是王夫之也並不反對能巧妙地抒發詩人自我性靈的使用成語典故,他舉了劉炳、貝瓊的詩句為例,認為二人的詩都用了前人的典故或者成語,但卻能「曲寫心靈,動人興、觀、群、怨」,所以仍然是好詩,與西昆派的「肥油江豚」式的用典和蘇轍、黃庭堅的「吹沙跳浪之鱨鯊」式的用典故成語不同。在王夫之看來,用典、不用典不是褒貶的界線,一切以與作者的感情有關、無關為分界標准。
《古詩評選》(選錄)譯文
詩有敘事的、對話的,與寫史書相比,尤其覺得不容易。寫史的才能固然要櫽括事實,使其生動增色,但是(寫史)從事實著筆自然比較容易。詩歌創作則要面對眼前的事,
即刻產生抒情的願望,立即用語言描繪出事物形狀,如果一用寫史(櫽括事實)的方法,則事實對詩人的感發就不能體現在詩的語言和韻律之中了,(如此)詩歌創作的道路就不存在了,這就是《上山采蘼蕪》一詩之所以妙奪天工的原因啊!杜甫仿效它作《石壕吏》,也接近酷似了,而每在刻畫之處也描寫逼真,但終覺其描寫超過了史,於詩卻嫌不足。論者用「詩史」稱譽杜甫,就好像見了駱駝就恨馬背不夠腫大,這真是可憐憫的啊!(《古詩評選》卷四《上山采蘼蕪》評語)
提示:此則論史與詩的區別,一重在櫽括事實,一重在「即事生情,即景繪狀」,實即一重在事,一重在情。對於杜甫《石壕吏》與《上山采蘼蕪》的比較,認為前者「於史有餘,於詩不足」,就是說,《石壕吏》過分重於對事實的刻畫了。因此,對於論者以「詩史」稱譽杜甫,王夫之是不以為然的了。
謝(靈運)詩,有的(看似)內容極容易明曉的,而引發的聯想卻無窮無盡;有的(看似)寓意極不容易尋繹的,而(實則尋繹的)路徑卻很明顯,只不過是不懂謝詩的人,不能明察其中的奧秘罷了。謝詩言情的則(讀者)可以在詩的來往動靜之中、飄渺有無之間獲取詩人的心聲,並把握鮮明的形象;寫景的則在(作者)精心刻畫之中顯現景物固有的形貌,真實可信。而且情不是矯飾之情,都是通過景表現出來的,景也不是死景,景中總是含情。謝詩的神理流動在情與景之間,天地間的一切都在詩人的觀察之中,(謝詩蘊涵的境界)可以大到無限之大
小到無限之小,(詩人)落筆之先、構思之始,存在著一種難以言說的精神活動。豈只是如沈約所說的「興會標舉」呢?(《古詩評選》卷五謝靈運《登戍石鼓山詩》評語)
提示:此則論謝靈運詩有情景交融之妙,但說得過於玄妙。就事實言,謝詩語言已漸趨華麗,刻畫也過於精細,真正如「池塘生春草」那樣的情景交融的「出水芙蓉」的作品也不是很多的。
以議論入詩,自然會適得其反。因為詩的主旨要含蓄蘊藉,藉以產生議論的道理,所以解說詩的人可以從詩中得到興觀群怨的不同感受。如果(詩人)先就在詩中發議論,那話還未說完,詩意就已經窮盡了。詩本身意已經窮盡,還要想感發讀者之心,必然是不能勝任的。(這就好比)以鼓擊鼓,鼓不會響,用鼓槌擊鼓槌,也只會發出枯木相擊之聲罷了。唐宋人詩,愛淺顯短小,但反而可以有足資標示解說的地方,其下流卻也有如胡曾《詠史》一派的,真可以做鄉下私塾的先生教孩童的課本材料,這足可以知道以議論入詩就不會有詩,這句話是正確的了。
提示:此則主張「詩立風旨,以生議論」,即道理要蘊涵在詩的形象的描寫之中,反對以議論入詩。( 韓傳達)
⑻ 《書院》 詩意
宋 劉過《書院》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
這首詩的意思是勤奮讀書如農夫種地,勤勞懶惰自己知道;如果多讀書有了知識,就等於在農業上有了大豐收。
⑼ 書院 勸學詩的翻譯
嗯,大體意思是農夫種地,幾分耕耘用現在的話說,讀書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幾分收獲。努力學習和努力耕田一樣,辛勤和懶惰你自己知道。只多讀書播下了種子,自然會有豐收的時候。
⑽ 書院古詩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李白《憶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