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古詩戒殺

古詩戒殺

發布時間: 2021-02-12 12:52:03

A. 護生詩的詩句是什麼

護生詩很多。

1、放生
唐.陸甫里
萬峰迴繞一峰深,到此常修苦行心。 自掃雪中歸鹿跡,天明恐有獵人尋。

2、勸打鳥者
唐·白樂天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及。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3、衛生集
汝欲延生聽我語,凡事惺惺須求己。 如欲延生須放生,此是循環真道理。

物要死時汝求他,汝要死時天救汝。 延生種子別無方,戒殺放生而已矣。

4、勸食素
宋.慈受懷深法師
吃肉何如咬菜根,且圖身口戒香薰。 莫言死後無因果,八兩須還他半斤。

5、擬寒山詩
宋·慈受懷深禪師
老翁死卻兒,晝夜捶胸哭。
痛心徹骨髓,叫雲我孤獨。
何不反思量?恣啖豬羊肉。
羊豈不心兒,豬亦有眷屬。

6、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
宋蘇東坡
鉤簾歸乳燕,穴紙出痴蠅。
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

7、戒殺 偈二首(慈心寶鑒)
宋慈受懷深禪師
世上多殺生,遂有殺生劫。
負命殺汝身,欠財焚汝宅。
離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
報應各相當,洗耳聽佛說。

8、戒殺
宋·黃庭堅
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
元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
苦惱從他受,肥甘為我須,
莫教閻老斷,自揣看何如。

9、戒殺
宋·陸放翁
血肉淋淋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 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

10、戒殺
明·屠赤水隆
物我從來本一真,幻形分處不分神。 如何共嚼娘生肉,大地哀號慘殺人。

B. 古詩關於不忍殺生又不拒吃肉的詩句

1.眾生是亦眾生,與我體同,應起悲心,憐彼昏蒙。普勸世人,放生戒殺,不食其肉,乃謂愛物。
2.生的扶持一蟹失足,二蟹持扶,物知慈悲,人何不如?
3.今日與明朝日暖春風和,策杖游郊園,雙鴨泛清波,群魚戲碧川。為念世途險,歡樂何足言?明朝落網罟,系頸陳市廛。思彼刀砧苦,不覺悲淚潸!
4.母之羽雛兒依殘羽,殷殷戀慈母。母亡兒不知,尤復相環守。念此親愛情,能勿凄心否?(《感應類鈔》雲:眉州鮮於氏,因合葯,碾一蝙蝠為末。及和劑時,有數小蝙蝠圍聚其上,面目未開,蓋識母氣而來也。一家為之灑淚。今略擬其意,作「母之羽」圖。)
5.「吾兒?!」畜生亦有母子情,犬知護兒牛舐犢,雞為守雛身不離,鱔因愛子常惴縮。人貪滋味美口腹,何苦拆開他眷屬?畜生哀痛盡如人,只差有淚不能哭。(慧道人詩刪潤)
6.親與子今日爾吃他,將來他吃爾,循環做主人,同是親與子。(參用宋黃庭堅詩句。日本風俗,有以雞肉與卵置於飯上而食之者,名「親子丼」。「親」謂父母,「子」謂兒女。「丼」者,彼邦俗解,謂是陶制大碗也。雞為「親」,卵為「子」,以此二物共置碗中,故曰「親子丼」。)
7.蘆菔生兒芥有孫秋來霜露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我與何曾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宋蘇軾詩)8.!!!麟為仁獸,靈秀所鍾,不踐生草,不履生蟲。繄吾人類,應知其義,舉足下足,常須留意。既勿故殺,亦勿誤傷,長我慈心,存我天良。(兒時讀《毛詩·麟趾章注》雲:「麟為仁獸,不踐生草,不履生蟲。」余諷其文,深為感嘆。四十年來,未嘗忘懷。今撰護生詩歌,引述其義。後之覽者,幸共知所警惕焉!)
9.兒戲(其一)干戈兵革斗未止,鳳凰麒麟安在哉?吾徒胡為縱此樂,暴殄天物聖所哀!(唐杜甫詩)10.兒戲(其二)教訓子女,宜在幼時,先入為主,終身不移。長養慈心,勿傷物命,充此一念,可為仁聖。
11.沉溺莫謂蟲命微,沉溺而不援,應知惻隱心,是為仁之端。
12.暗殺(其一)若謂青蠅污,揮扇可驅除,豈必矜殘殺,傷生而自娛。
13.暗殺(其二)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唐白居易詩)14.訣別之音落花辭枝,夕陽欲沉,裂帛一聲,凄入秋心。
15.生離歟?死別歟?生離嘗惻惻,臨行復回首,此去不再還,念兒兒知否?
16.倘使羊識字倘使羊識字,淚珠落如雨,口雖不能言,心中暗叫苦。
17.乞命吾不忍其觳觫,無罪而就死地,普勸諸仁者,同發慈悲意。
18.農夫與乳母憶昔襁褓時,嘗啜老牛乳,年長食稻粱,賴爾耕作苦,念此養育恩,何忍相忘汝。西方之學者,倡人道主義,不啖老牛肉,淡泊樂蔬食,卓哉此美風,可以昭百世!
19.「我的腿!」挾弩隱衣袂,入林群鳥號,狗屠一鳴鞭,眾吠從之囂。因果苟無征,視斯亦已昭,與其啖群生,寧我吞千刀!(明陶周望詩)
20.示眾景象太凄慘,傷心不忍睹,夫復有何言,掩卷淚如雨!
21.修羅千百年來碗里羹,冤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願雲禪師《戒殺詩》)22.喜慶的代價喜氣溢門楣,如何慘殺戮?唯欲家人歡,哪管畜生哭。
23.蕭然的除夜鄰雞夜夜競先鳴,到此蕭然度五更,血染千刀流不盡,佐他杯酒話春生。(清彭際清《除夕有感詩》)
24.殘廢的美好花經摧折,曾無幾日香,憔悴剩殘姿,明朝棄道旁。
25.生機小草出牆腰,亦復饒佳致,我為勤灌溉,欣欣有生意。
26.囚徒之歌人在牢獄,終日愁欷,鳥在樊籠,終日悲啼。聆此哀音,凄入心脾,何如放舍,任彼高飛!27.遇赦汝欲延生聽我語,凡事惺惺須求己。如欲延生須放生,此是循環真道理。他若死時你救他,汝若死時人救你。(回道人詩)
28.投宿夕日落江渚,炊煙起村墅,小鳥亦歸家,殷殷戀舊主。
29.雀巢可俯而窺人不害物,物不驚擾,猶如明月,眾星圍繞。
30.松間的音樂隊家住夕陽江上村,一灣流水繞柴門,種來松樹高於屋,借與春禽養子孫。(明葉唐夫詩)

C. 找以下詩句的作者及其背景

韋應物《滁州西澗》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說:傍晚下雨潮水漲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沒有行人,一隻渡船橫泊河裡。這雨中渡口扁舟閑橫的畫面,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無行人。也許船夫已歸家歇息,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蘊含著詩人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一說卒於貞元九年(793)。15歲起以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游幸。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後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其山水詩景緻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壯闊,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其田園詩實質漸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代表作有《觀田家》。此外,他還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部分詩篇思想消極,孤寂低沉。韋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流美,「才麗之外,頗近興諷」(白居易《與元九書》)。五律一氣流轉 ,情文相生,耐人尋味。五、七絕清韻秀朗,《滁州西澗》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句,寫景如畫,為後世稱許。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閑遠,語言簡潔樸素。但亦有穠麗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謝朓的影響。此外,他偶亦作小詞。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陳眉公輯錄《幽窗小記》中記錄的明人洪應明的對聯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菜根譚》是明代的一部語錄體著作。著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現今江蘇金壇人。根據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蹤》,我們得知他早年熱中於仕途功名,晚年歸隱山林,洗心禮佛。萬曆三十年(1603)前後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與袁黃、馮夢楨等人有所交往。
書名《菜根譚》,取自宋儒汪革語:「人就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就夠堅強地適應清貧的生活,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有所成就。明於孔兼在為《菜根譚》寫的(題詞)中,進一步闡述道:「『譚』」以『根譚』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又引用洪應明的話說:「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於氏的解釋,增加了這樣一層含意,即一個人面對厄運,必須堅定自己的操守,奮發努力,辛勤培植與澆灌自己的理想。乾隆間署名三山病夫通理的(重刊菜根譚序)則說:「凡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並引月古語「性定菜根香」,說明只有心性澹怕沉靜的人,才能領會其中的旨意。
《菜根譚》成書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它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清乾隆間編纂《四庫全書》,連「存目」都未收入。但是近年來,一股《菜根譚》熱風行於海內外,人們將其與《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等書一起視作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這是出於何種原因呢?對此,本文作一簡略的分析。
洪應明生活的年代,明朝已全面走向衰敗,這不僅表現在朝綱廢弛,吏治黑暗上,整個社會、文化也呈現江河日下之勢,這一點從稍前於《菜根譚》問世的《金瓶梅》中已可見一斑。一些有見識的知識分子,在經歷了仕途的風波挫折之後,紛紛退隱江湖。他們既不願意與當權者同流合污,也不願意違心迎合鄙瑣的社會風氣,於是,表現隱者高逸超脫情懷的作品大量出現,《菜根譚》就是其中的代表。
總的來說,《菜根譚》反映了明代知識分子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或者說,是著者揉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釋家出世思想和道教無為思想,結合自身體驗,形成的一套出世人世的法則。
名句(對聯):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延壽大師
延壽大師 (公元904-975年),唐末五代十國時高僧,中國佛教凈土宗第六代祖師。俗姓王,字沖元,本是江蘇丹陽人,後遷居浙江餘杭。
大師自少天資過人,年十六時,曾著《齊天賦》獻於吳越王錢穆。青年時既信仰佛教,戒殺放生。曾為吳越王餘杭庫吏,年二十八任華亭鎮將,督納軍需。時見集市中魚蝦飛禽等,每生慈憫心而購之放生。後來因擅自動用庫錢買動物放生,事發之後被判處死罪。在押赴市曹處斬之際,面對死刑鎮靜自若,毫無懼色。自言:「吾為活數萬生命而死,死又何憾!」文穆王知道他擅用庫銀並無一文私用,同時也贊許他的慈心善舉,便將其特赦釋放,並聽其投明州四明山(今浙江鄞縣境內)龍冊寺翠岩令參禪師剃度為僧,法名延壽,字智覺。時乃公元933年,大師年方三十。
出家以後,修行非常用功,「執勞供眾,都忘身宰」、「衣不繒纊,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此是《宋高僧傳》中所記延壽大師在寺院修行的生活寫照。在龍冊寺住了一些日子後,延壽便拜辭令參禪師,出外參學。初於金華天柱峰下習定九旬,後往天台山德韶禪師處修學禪法。德韶是禪門法眼宗創始人文益大師的弟子,禪學功夫甚深,吳越王曾禮其為國師。延壽在禪學上的成就即是來自於德韶禪師的座下,《宋高僧傳》記雲:「永明(延壽)在德韶會中,普請次,聞墜薪有聲,豁然契悟,乃雲:『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延壽在禪學上的功夫因而被人認可,也因此而得德韶禪師傳法,成為禪門法眼宗的第三代傳人。延壽居天台山時,常在國清寺,結壇修習為時二十一天的《法華懺》,後來又往金華天柱峰誦《法華經》,歷時三年之久。佛學修養與禪定功夫與日俱增。在天台山修學期間,於禪觀中見觀音菩薩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而獲大辯才。又於中夜經行時,忽覺普賢菩薩之蓮花在手。由是大師感於自己終身的修行趣向未有決定,遂上智者岩,作二鬮,一名「一心禪觀」、一名「萬善庄嚴凈土」冥心懇禱之後,歷經七次信手拈起的都是「萬善庄嚴凈土」那一鬮。於是延壽大師才下定決心開始一意兼修凈業。
後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延壽前往奉化雪竇寺任住持。開展弘化事業,講授禪學法要與凈土理論。依從他學習禪理與凈土學問的人為數甚多。而此時的延壽也開始著筆著書。《雪竇寺志》中記載延壽在雪竇寺完成《宗鏡錄》的初稿。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吳越忠懿王下詔邀請延壽大師往杭州,主持復興靈隱寺的工作,梵剎因之得以中興。一年之後,延壽遷往鄰近的慧日山永明寺(即凈慈寺)居住,從其教者,有兩千餘人。為表明自己的旨趣而作偈曰:「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延壽大師在永明寺這一住就達十五年之久,完成了他一生中許多重要事業。延壽大師又稱「永明和尚」也是因此而來。忠懿王深為器重大師的德行,詔賜名號為「智覺禪師」。「永明延壽大師」的名聲也因此而遠揚於四方。
延壽大師在常住永明寺期間常為七眾弟子授菩薩戒,日定一百零八件佛事為常課,主要是受持神咒、禮佛懺悔、誦經、坐禪、放生、說法等,每夜則於曠野施食予鬼神等類。此外每日定念十萬聲阿彌陀佛聖號,常往別峰經行念佛,隨從者常達數百。時人常聽聞螺貝天樂響於天際。這些行事在《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自行錄》中則有詳盡的記載。此外,在北宋開寶三年(970),步入晚年的延壽大師奉詔於錢塘江邊的月輪峰,督建一座高達五十餘丈共九層的六和塔,以作鎮潮之用,巍巍立於江邊,蔚為杭州一大景觀。
延壽大師居永明寺時,除了修行、弘法之外,同時也注重於將自己的修行體驗與對佛學的研究心得,整理成文字。數量達一百卷之巨的《宗鏡錄》即是在此時定稿刊行的。其它的著作如《萬善同歸集》六卷、《神棲安養賦》、《唯心決》、《受菩薩戒》、《定慧相資歌》、《警世》各一卷等書,也是相續在永明寺寫成而傳世的。
北宋開寶七年(974),年事已高的延壽大師,再次回到久別的天台山,在山上開壇傳授菩薩戒,一時引來約一萬余求受戒者。這也是他最後一次主持大型的傳戒法會。此後歲月,大師自知世緣無多,便閉門謝客,專心念佛,誓生凈土。第二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大師晨起之後,焚香禮佛,普告大眾,趺坐而化。世壽七十二,僧臘四十二。茶毗後的舍利,鱗砌於全身。太平興國元年(976)門人立其塔於大慈山,並建塔院以為永記,宋太宗賜塔院匾額曰「壽寧禪院」。後有游僧自臨安來山經年繞塔,人問何故?答言:「我病入冥,見殿左供一僧像,詢之知乃杭州永明禪師也,已往生西方上上品,王重其德,故禮敬耳」。是以仰慕大師故,特意來此瞻禮舍利寶塔。可謂是凈土宗史上一大奇聞。大師寂後,越二十五年,即宋咸平元年(1000)真宗下詔敕賜延壽所居之永明寺為「資聖寺」以表緬懷聖德之意。宋崇寧五年(1106),徽宗下詔追謚延壽為「宗照禪師」。以至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又加封名號為「圓妙正修智覺禪師」。
延壽大師集禪門法眼宗第三代宗師與凈土宗六祖為一身,因其佛學思想是禪與凈相結合,會宗各家之說,導歸西方凈土,是其佛學思想之特色所在。延壽將密教之密行及法相、三論、華嚴、天台等諸學說及凈土理論折衷而綜合為一。此等倡舉,開歷史之先河,遂成一時之風氣,為後來佛門諸宗並合修學之端倪。
延壽居永明寺十五年間,日行一百單八件佛事,從這些行持中可以看出,幾乎包羅了當時佛家各宗所倡導的修行方式。可以說是各宗各派皆具,樣樣法門全備,於此行持中,恆以凈土為依歸,將所有功德皆回嚮往生凈土,是其總持的旨趣所在。從延壽大師的代表作《宗鏡錄》中可以窺見其佛學思想的大概,將當時盛行於世的佛教行法與理論,融會而貫通之,而使自己的思想體系別具特色,自成一家。在《宗鏡錄》的問答卷里,用連綿不斷的問答形式,羅列了天台、賢首、慈恩等宗的教理,並於引證章中,旁徵博引,引證了大乘經典一百二十種,西天東土諸祖法語一百二十種,賢聖集六十本,共計三百種言說,目的即是在於說明此是「總一佛乘之真訓,可謂舉一字而攝無邊教誨,立一理而收無盡真詮,一一標宗,同龍宮之遍覽,重重引證若鷲嶺之親聞,善令面雲立雪之人,坐參知識,遂使究理探玄之者,盡入圓宗」。由此可以看出,書中論點也是在詮釋延壽所倡導的禪教同佛說,本來是一致的理念。其引經據典,廣集佛言祖語,旨在說明一切事理皆本一心,性相圓融,佛法一致,各宗所行的教法,最終都歸「心宗」,所有佛陀所教的行法都能圓融互通,正和《宗鏡錄》卷二十四中說的「此宗鏡中,無有一法而非佛事」這一道理相契。
將所有佛法,判釋為歸於一心法門,此種觀念也是延壽大師推行凈土,一心趣向極樂的動力根源。縱觀《宗鏡錄》全書,處處可見延壽精闢的佛學妙理,書中傾注了大師畢生大部分的心血。清代雍正皇帝閱此書後,給予「為震旦宗師著述中第一妙典」的高度評價。這部百卷巨著自成書以來,便流行於世,廣為人傳誦,甚至遠播海外。據《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八記雲:「高麗國王,覽師言教,遣使齋書,敘弟子禮,奉金鏤袈裟,紫金素珠,金澡罐等,彼國僧三十人,親承印記,歸國各化一方」。是中所記高麗國三十僧彼時乃是得延壽相傳的禪法,歸國後而使法眼宗禪法傳於東海。也正因如此,作為延壽佛學思想主流之一的法眼宗禪法,能流行於異域,反而中國卻未見其盛。今人蔣維喬所著《中國佛教史》一書中,有雲:「法眼宗弘揚於高麗,而中國反衰矣!」這是延壽大師禪法影響遠及高麗的史實記載。
作為凈土宗的祖師,最能凸顯延壽凈土思想的莫過於世人熟知的「四料簡偈」,其文曰:「有禪無凈土,十人九磋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見彌陀佛,何愁不開悟;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從這四句偈語中,可以看出延壽大師的修行態度,偈中指明,世人修禪固可,但須以凈土為依歸,其中第三句,就是標明禪凈雙修的好處,而以延壽個人的立場來說,禪凈雙修是最理想的修持法門,他認為弘宗演教是僧伽的本職,所以出家僧人宜應禪凈雙修,如此才能現世為人師,廣弘教法以利他;來世作佛祖,圓滿聖果以自利,如此,則自他二利圓成,而一般的學佛者,若非上根利智之人,則應專修凈土念佛法門,因為念佛求生凈土是有保障的,所謂的萬修萬人去,但見彌陀佛,何愁不開悟?若是單修禪教而摒棄凈土,則十有八九會有危險,要是無禪又無凈土,那將是萬劫千生輪轉三途六道,受苦無盡了。這四句偈語,言辭簡練,但卻義理明朗,足可作為學佛者修學的准則,對於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時至今日,仍富有生命力。
延壽大師作此四料簡的最初動機,在於欲矯正唐末以來學佛者重禪而輕凈土之時弊,以禪宗祖師的身份與修禪的豐富閱歷,會合修持凈土法門的心得,作此四料簡偈是最有資格且最具權威的了。凈宗十三祖印公對此四料簡極為贊賞,曾言:「夫永明(四料簡)乃大藏之綱要,修持之高抬貴手」。又雲「(四料簡)字字皆如天造地設,無一字不恰當,無一字能更移。」足見四料簡在於凈業學人而言,實是重要也。
此外,延壽主張的禪凈雙修的行法,在當時來說可以起融解禪門與凈土學者之間固有爭執的作用,也使得後來宗門教下諸多的行者,漸能接受各修不同法門但皆能領納凈業,並歸凈土的這一理念,可以說,自隋唐以降,佛教各宗林立,凈土之思想或多或少,已被大乘各宗所納受。如天台之智者、華嚴之杜順、三論之吉藏、法相之慈恩、律宗之道宣等皆專弘一宗而兼修凈土。當然此中之凈土包括了彌陀凈土與彌勒凈土等,再者如禪宗有百丈禪師於叢林清規中,鐵定僧在茶毗時,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用助念之功,以求亡者得生西方凈土的例子,但真切促使求生凈土的思想完全融入諸大乘教派,並且蔚然成風者,實乃延壽大師之功。
綜上所述,可以全窺延壽大師於禪於凈的功績。其所倡導並身體力行的禪凈雙修行法,在佛教行門中獨立一幟,影響著無數的修行者,使之步其後塵,依教修持,因而無論是禪門行者或是凈宗學人,都萬分景仰延壽大師。《蓮宗寶鑒》雲:「師(延壽)志誠殷重,專以念佛示人,同生凈土,世稱『宗門之標准,凈業之白眉』」。此嘉贊之語,如實地點明了大師在佛教中的地位及其影響力。眾所周知,現今佛教叢林中例行的紀念阿彌陀佛的誕辰日,即是以延壽大師的生日為准,直接地將其奉為「阿彌陀佛的化身,這又是一例後世凈業學者緬懷敬重延壽大師的佐證。延壽大師集禪教、凈土於一身,志心凈土,兼修萬善眾行,治學深嚴,懿行高尚,值得世人歸敬,延壽大師生西後,其嘉行偉績於教之內外廣為傳誦,稱揚贊嘆之語不絕於篇。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在御制《萬善同歸集》序文中雲:「近閱古錐言句,至永明智覺禪師,觀其《唯心決》、《心賦》、《宗鏡錄》諸書,其於宗旨,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至高至明,至廣至大,超出歷代諸古德之上,因加封為『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其倡導之地,在杭之凈慈。敕地方有司,訪其有無支派,釋人承接,修葺塔院,庄嚴法相,令僧徒朝夕禮拜供養。誠以六祖以後,永明為古今第一大善知識也!」又於《宗鏡錄》序文贊延壽大師曰:「實為震旦第一導師」。縱觀歷代凈土諸祖,得歷代帝王之加封嘉獎者不乏其人,然贊之以美名若此,則為稀有矣!

D. 古代,關於酒肉財色的詩,頗為厭惡的詩句

1、夢覺尚心寒

潘閬
《灑泉子》
2、翻雪浪心寒

白居易
《魏堤有懷》
3、老猿心寒不可嘯

鮑溶
《琴曲歌辭·湘妃列女操》

E. 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可將刀割自身。請問,誰知道這首詩的意思

釋義:屠宰時場面血肉淋漓換來了美味,動物的種種痛苦和怨念難以表達,請你們設身處地捫心自問一下,誰肯用刀來切割自己的身體呢?

《戒殺詩》 宋.陸游

這首詩勸人們一心向善,不要濫殺動物。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5)古詩戒殺擴展閱讀:

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存世有九千三百餘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46歲入蜀以前,偏於文字形式;

入蜀到64歲罷官東歸,是其詩歌創作的成熟期,也是詩風大變的時期,由早年專以「藻繪」為工變為追求宏肆奔放的風格,充滿戰斗氣息及愛國激情;

晚年蟄居故鄉山陰後,詩風趨向質朴而沉實,表現出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並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

陸游一生創作頗豐,據汲古閣所刻《陸放翁全集》,計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記》6卷,詞2卷);《劍南詩稿》85卷(其中有古近體詩9138首);《放翁遺稿》3卷;《南唐書》18卷;《老學庵筆記》10卷;《家世舊聞》8則;《齋居紀事》36則。

另有《續筆記》2卷、《高宗聖政草》 1卷、《陸氏續集驗方》 2卷、《感知錄》 1卷、《清尊錄》 1卷、《緒訓》 1卷、《放翁家訓》等。

F. 與鴨有關的詩句

【還有很多很多,不復制來啦,無良心的會判違規,經常是這樣的。】
【還有很多很多,不復制來啦,無職業道德的會判違規,經常是這樣的。】
【還有很多很多,不復制來啦,無良心的小人會判違規,經常是這樣的。】
【還有很多很多,不復制來啦,無良心的會判違規,經常是這樣的。】
乞米珍題矯龍鳳,望粥嬌兒鬧鵝鴨。——宋·毛滂 【師文莫君以詩從仆求字顧非所長聊作一篇姑慰其厚意而已】
詩人猛士雜龍虎①,楚舞吳歌亂鵝鴨。——宋·蘇軾 【九日黃樓作】
撫掌動鄰里,繞村捉鵝鴨。——宋·蘇軾 【岐亭五首,並敘 其一】
荒陂誰惱眠鵝鴨?午夜喧聲似蔡州。——明末清初·錢謙益 【後秋興八首九月初二日,泛舟吳門而作 其六】
揚舲入空曠,煙樹散鵝鴨。——宋·胡宿 【彭山贈貫之】
幾席亂蛙黽,庭除泳鵝鴨。——宋·陸游 【大雨】
禾沉水底不得收,腐爛只堪飽鵝鴨。——明末清初·汪洋 【秋霖】
老翁寢不寐,展轉念鵝鴨。——宋·釋道潛 【次韻黃子理宣德田居四時 其四】
水珍炮鮭螯,陸羞燔鵝鴨。——明·袁宗道 【東坡作戒殺詩遺陳季常,余和其韻 其一】
貪夫恣糜爛,梁稻委鵝鴨。——宋·李彌遜 【和何斯舉戒食牛】
我衰寄江湖,老伴雜鵝鴨。——宋·蘇軾 【高郵陳直躬處士畫雁二首 其二】
無鄰惱鵝鴨,漁亦莫爭隈。——明·沈周 【過友人澤居】
兒童牧鵝鴨,婦女治桑麻。——宋·陸游 【泛湖至東涇三首 其一】
山澤輕鵝鴨,江湖薄鱮魴。——清·洪繻 【食烏魚五十二韻(丁酉作)】
妻兒以外雞鵝鴨,產業無多筆硯書。——近現代·蕭夢霞 【七月初八自東街天燈弄移寓城外南洲百感交集因有是作】
大悲舊宅喧鵝鴨,忠孝新居富石泉①。——近現代·洪傳經 【外孫一洪在桐廬忙於雙夏工作,賦此勉之二首 其一】
教僮數鵝鴨,繞屋開芙蕖。——清·吳偉業 【礬清湖】
林家莊近聞鵝鴨,船到閶門盡未關。——宋·范成大 【入城】
鄰翁七十看鵝鴨,日暮破船撐未歸。——宋·趙汝績 【姚江道中】
拍浮似鵝鴨,登岸劇虓虎。——宋·蘇軾 【余來儋耳,得吠狗,曰烏觜,甚猛而馴,隨予遷合浦,過澄邁,泅而濟,路人皆驚,戲為作此詩】
開池養鵝鴨,不使惱比鄰。——明·陳麟 【題張甘白樂圃林館二首 其二】
階前見鵝鴨,飧雪如餐葯。——明·林光 【再雪八首 其五】
葫蘆爛鵝鴨,盤飣羅芥姜。——宋末元初·於石 【小石塘源】
卵生如鵝鴨,不交無羽翼。——宋末元初·方一夔 【續感興二十五首 其一十九】

G. 勸誡人少吃酒肉的詩句

我念欲依教,來普勸諸眾生。自
莫殺莫食肉,同蘊仁慈行。
無病保長齡,未來成佛道。
-----
戒爾勿嗜酒,狂葯非佳味。
能移謹厚性,化為凶險類。
古今傾敗者,歷歷皆可記
-----
遠葷止酒戒腥膻,做就出家行遣人。
-----
漢終唐國飄蓬客,所以敲爻不可測。縱橫逆順沒遮欄,靜則無為動是色。
也飲酒,也食肉,守定胭花斷淫慾。行歌唱詠胭粉詞,持戒酒肉常充腹。
色是葯,酒是祿,酒色之中無拘束。只因花酒誤長生,飲酒帶花神鬼哭。
-----
好山雖在眼,動步輒有礙;酒戒復堅持,如堤憂蟻潰。
何以遣余年,閉戶淡煮菜。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口腹貪饕豈有窮,咽喉一過總成空,何如惜福留餘地,養得清虛樂在中。」
——宋.蘇軾《戒殺詩》
「秋來霜露滿東園,蘿菔生兒芥有孫,我與何曾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
――宋.蘇軾《薄飲食詩》

H. 關於自省的詩句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春秋孔子《論語·學而》

譯文:孔子說:"學習後經常溫習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春秋孔子《論語·學而》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譯文: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譯文: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5、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春秋孔子《論語·里仁》

譯文:見到賢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齊,見到不賢能的人就要(以他為反面教材)做自省。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春秋孔子《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I. 關於酒肉的詩句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 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作者: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
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志,蕭灑送日月。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
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
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
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干謁。
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
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
沈飲聊自適,放歌頗愁絕。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
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瑤池氣鬱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樛嶱。
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聖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
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栗。
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
中堂舞神仙,煙霧散玉質。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
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撐聲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飢渴。
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豈知秋未登,貧窶有倉卒。
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