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詩句
Ⅰ 七步詩詩句
七步詩 古詩作者: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譯文:
煮豆來做豆羹,過濾的豆子做成汁。豆桿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里哭泣。豆桿和豆子本是從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為什麼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麼狠呢?
(1)齊桓公詩句擴展閱讀
1.《七步詩》是三國時期魏國詩人曹植的一首詩。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殘害弟弟,表達了對曹丕的強烈不滿,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斗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思想感情。
2.首詩最早就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之中,後來流傳的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為它是否真出於曹植之手尚難肯定。然《世說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據,而且據《世說新語》中引《魏志》中了也說曹植「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曹操曾試之以《登銅雀台賦》,植援筆立成,而且斐然可觀,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這樣一首好詩也完全是可能的。
3.曹植的創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前後兩期。前期詩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對前途充滿信心;後期的詩歌則主要表達由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他的詩歌,既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庄雅,又蘊含著《楚辭》窈窕深邃的奇譎;既繼承了漢樂府反應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遠的情調。曹植的詩又有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
Ⅱ 關於商鞅的詩句
《商鞅詩》(唐)王安石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後人又說:「衛鞅入秦,景監是因。王道不用,霸術見親。政必改革,禮豈因循。既欺魏將,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賓!」
資治通鑒中說:「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所利不能葯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戰攻之世,天下趨於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商君書名句
1.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2.法者,所以愛民也。
3.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
4.王者之兵,勝而不驕,敗而不怨。
5.固有道之國,治不聽君,民不從官。
6.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
7.法者,國之權衡也。
Ⅲ 形容秦晉之好詩句
在《詩經》的《國風·秦風》中有一篇詩歌《渭陽》,方玉潤在《詩經原始》說此詩「為後世送別之祖」,我們今天來讀一讀:
我送舅氏,曰至渭陽。何以贈之?路車乘黃。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
譯文:我送舅舅回家去,轉眼來到渭之陽。有什麼禮物送給他?一輛大車四匹大黃馬。我送舅舅回家去,看到舅舅,我思緒悠悠,想起我的媽媽。有什麼禮物送給他?溫潤美玉代表我的心意。
這首詩的字面意思淺顯易懂,外甥送舅舅回家,難舍難分,從秦的都城雍一直送到了渭水之陽,送別路途如此遙遠,舅甥之間情誼深厚可見一斑。臨別之際,詩人看著即將分別的舅舅又想起已經去世的母親,望舅念母,悲從中來。兩章八句,鋪陳敘事間,甥舅之間的厚情向念母的哀思過渡自然。
一首送別詩,如果不去探究詩歌中的歷史人物,我們就只看到了甥舅情深和兒子對母親的哀思。
一
在這首詩歌中,外甥指的是秦康公,舅舅指的是晉文公。按說,我們應該從這首詩歌中的舅舅——晉文公說起,但是在《詩經》註解中,朱熹是從晉文公的父親晉獻公說起的。所以我們也從晉獻公說起吧。
註解中,朱熹一開始就來了一句「晉獻公烝於齊姜」,爆了一劑猛料:晉獻公在做太子的時候,和他父親晉武公的妾——齊姜私通了。順便說一句,這個齊姜是齊桓公的女兒。
看到這里,瞬間覺得這個晉獻公不太靠譜啊。可是事實不是這樣的。晉獻公是春秋時期稱霸一方的君王,我們熟知的「假道伐虢」這個成語中,晉國連滅虢、虞兩國的高超戰略,就是他一手策劃的。他在位期間,晉國版圖擴張到此前的三倍,成為當世首屈一指的強國。可以說,晉獻公也算的上是武力值爆表了。因此,介於那個時期女子地位的低下,晉獻公做太子時的荒唐事,我們且把一首《月亮惹的禍》送給他。
晉獻公在繼位之後,就把齊姜扶正做了王後,齊姜為他生了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女兒後來嫁給了秦穆公,所以被稱為秦穆夫人,《渭陽》中的外甥——秦康公,就是秦穆夫人所生。
這個時候晉獻公應該很是寵愛齊姜。所以早早就把齊姜所生的兒子申生立為太子。
後來晉獻公又在西戎娶二女,大戎胡姬為他生下重耳(晉文公),小戎子為他生下夷吾(晉惠公)。晉文公重耳,就是《渭陽》中所指的舅舅。因此,秦穆夫人和晉文公實際是同父異母。
公元前672年(晉獻公五年),晉國伐驪戎,驪戎國君許配其女驪姬給晉獻公,生下一子,取名奚齊。隨驪姬陪嫁的妹妹生下了卓子。晉獻公對她們姐妹二人十分寵愛。
紛爭,也由此展開。
二
齊姜死於什麼時候,沒有記載,只知道她早死。也或許是這個原因,晉獻公後來尤其寵愛驪姬姐妹吧。
隨著驪姬的兒子奚齊的長大,我們熟悉的宮斗劇就拉開了序幕。
太子申生隨父征戰沙場,開疆拓土,戰功赫赫,在國中聲望日益強盛,擁護他的大臣也甚多。如果照此發展下去,驪姬的兒子顯然沒有繼承王位的機會。作為一名母親,怎麼能容忍這種情況發生呢?於是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驪姬開始了一系列的表演。
她先買通了晉獻公的近臣,假意誇獎太子申生、重耳、夷吾三人,借口邊疆重地,需要他們去彰顯君王功績,便於震懾敵寇,教化百姓,利於開疆拓土。晉獻公聽後很高興,將三個兒子都派往邊疆。只有驪姬和她妹妹的兒子在都城。
公元前656年(晉獻公二十一年),驪姬設計陷害太子申生,誣陷他給晉獻公下毒。晉獻公大怒,殺了太子的老師。太子得知消息後,不願背負殺父的惡名逃走,也不願意去向晉獻公說明真相而影響晉獻公和驪姬的夫妻感情,選擇了自殺。
太子已死。阻攔在驪姬兒子面前的就剩下重耳和夷吾了。於是驪姬又誣陷二子知情不報,二子得知消息,十分害怕,重耳逃到蒲邑,夷吾逃到屈邑。隨後晉獻公多次出兵討伐兩個兒子。重耳也因此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
這一段驪姬離 間獻公與申生、重耳、夷吾父子兄弟之間的感情,並設計殺死了太子的歷史,叫晉國驪姬之亂。
三
在驪姬陷害殺死太子申生那年,晉獻公將他和齊姜的女兒嫁給了秦穆公。這一政治聯姻,成就了秦晉之好的美好開端。也為晉國驪姬之亂後能夠結束內亂,恢復霸主地位埋下了伏筆。
晉獻公死後,諸公子爭位,晉國大亂。驪姬的兒子奚齊繼位,驪姬為國母,荀息為託孤之臣,一直支持太子申生的晉國卿大夫里克、邳鄭父等人趁機聚眾作亂,把幼主奚齊刺死在晉獻公的靈堂上,之後荀息立卓子為晉君,里克等人把卓子刺殺在朝堂之上,又將驪姬活活鞭死。大概驪姬怎麼也想不到,自己苦心經營的結局就是把自己的兒子和自己送上了斷頭台。
現在,晉國只剩下重耳和夷吾兩位公子可以繼位了。晉惠公元年(前650年),夷吾即位,史稱晉惠公。
重耳繼續他的流亡生涯:翟國、衛國、齊國、曹國、宋國、鄭國、楚國、秦國。
重耳到了秦國,秦穆公把同宗的五個女子嫁給重耳,這一場政治聯姻下,秦晉之好達到高潮。
四
晉惠公繼位後,因治國無方,使晉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國人怨聲載道。公元前637年,晉惠公亡,其子圉立,即晉懷公。不久,秦穆公派兵助重耳返晉爭位。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耳結束了19年的流亡生涯,奪得王位,並穩住政權,成為晉文公。
此時的秦晉兩國,在政治上互相幫助,各取所需,再加上互相之間的聯姻,關系密切交錯。而《渭陽》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創作的。這個時候的秦晉兩國可以說正處在蜜月期。
所以當秦康公送別晉文公的時候,我們看到兩人的私交甚好,甥舅之間依依不捨,從秦的都城一直送到了渭水之陽,可是再一看送別的禮物,又值得玩味,外甥送給舅舅車馬,而這個時候秦康公的父親秦穆公尚在,送車馬是於理不合的。所以說這個禮物很明顯是代秦穆公送的,政治意味不言而喻。
Ⅳ 關於春秋戰國古詩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回如晉楚答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Ⅳ 古詩翻譯
《七步詩》
【三國·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編輯本段]注釋
持:使用、用來。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狀食物。
漉(lù):過濾。
菽(shū):豆。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類植物脫粒後剩下的莖,即豆莖。
釜:鍋。
燃:燃燒,
本:原本。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殘害全詩表達了曹丕對兇殘的不滿。
泣:小聲哭。
[編輯本段]翻譯
煮豆子是為了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做羹。豆秸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中哭泣。我們本來是同胞兄弟,為什麼你那麼急迫地加害於我呢?
附註:
漉菽以為汁中的「菽」,只要是出自正版的《世說新語》,沒有作「豉」的。至於流傳的其他詩歌版本,可附註說明,不應列在《世說新語》的書名之後。
本自同根生中的「自」,在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六年級語文書的「古詩詞背誦」部分以及其它版本的古詩詞書中為「自」,比「是」字好!
萁在釜下燃有「在」,有版本作「向」。
另有別本《七步詩》為四句(是後人所改),以《三國演義》為代表,首句為「煮豆燃豆萁」,第三句為「本是同根生」。
蘇教版小學語文,人教大綱版語文課本第十二冊第十課古詩三首中為「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編輯本段]典故
典出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因為曹植和曹熊(第四兒子)在曹操亡故時沒來看望,曹丕便再追問他們倆。曹熊因為害怕,自殺了。而曹植則被壓進朝廷。曹丕四兄弟的母親卞氏開口求饒,曹丕便給了曹植一個機會,讓他在七步之內脫口一首詩,曹植就念了這首七步詩。曹丕被詩句打動,不忍心傷害弟弟,便饒恕了他。
[編輯本段]賞析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菽」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干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通過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現象,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
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斗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感情。
[編輯本段]作者
曹植(192~232),三國時魏國詩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穎慧,年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深得曹操的寵信。曹操曾經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世子。然而曹植行為放任,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終於在立儲斗爭中漸占上風,並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從一個過著優游宴樂生活的貴公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黃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繼位,即魏明帝。曹睿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謚思,故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前期與後期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前期詩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他貴介公子的優游生活,一類則反映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後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時而憤慨時而哀怨的心情,表現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用世立功的願望。今存曹植比較完整的詩歌有80餘首。曹植在詩歌藝術上有很多創新發展。特別是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尤大。首先,漢樂府古辭多以敘事為主,至《古詩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發展了這種趨向,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五言詩既能描寫復雜的事態變化。又能表達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豐富了它的藝術功能。曹植作為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對於後世的影響是不小的。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編過作品選集《前錄》78篇。死後,明帝曹□曾為之集錄著作百餘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30卷,又《列女傳頌》1卷、《畫贊》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輯錄詩、賦、文共 206篇。明代郭雲鵬、汪士賢、張溥諸人各自所刻的《陳思王集》,大率據南宋本稍加釐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銓評》、朱緒曾《曹集考異》,又對各篇細加校訂,並增補了不少佚文□句,為較全、較精的兩個本子。近人黃節有《曹子建詩注》,古直有《曹植詩箋》,今人趙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其實,曹植並未犯下什麼大罪,只是有人告發他經常喝酒罵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來,並沒有招兵買馬,陰謀反叛的跡象和徵兆。這算不上犯罪,殺之怕眾不服,曹丕便想出個「七步成詩」的辦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詩是曹植的拿手好戲,這「七步詩」便成了救命詩,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這首詩雖然救了曹植一命,但是,他的處境並沒有得到根本好轉,魏國仍是奉行對宗室嚴格限制的政策,曹植在鬱郁寡歡中死去。
縱觀上下幾千年歷史,帝王子孫和睦相處、互忍互讓、不爭權奪利的實在少的可憐。春秋時期的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齊桓公),秦朝的扶蘇與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門之變……這樣兄弟相殘的例子數不勝數。
封建時代這種兄弟之間的爭權奪利自相殘殺現象是社會制度的必然結果,在那權力即一切的社會制度里,不擇手段的爭奪權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國,少了多少兄弟相殘的悲劇。然而,特權不除,「七步詩」還是免不了有人來作。
[編輯本段]後作
《七步詩》
【三國·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Ⅵ 關於「行者」的詩句有哪些
1,《寺人披見文公》
先秦:左丘明
呂、郤畏逼,將焚公宮而弒晉侯。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後余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猶在,女其行乎!」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猶未也,又將及難。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眾,豈唯刑臣?」公見之,以難告。晉侯潛會秦伯於王城。己丑晦,公宮火。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2,《七哀詩三首·其三》
魏晉:王粲
邊城使心悲,昔吾親更之。
冰雪截肌膚,風飄無止期。
百里不見人,草木誰當遲。
登城望亭燧,翩翩飛戍旗。
行者不顧反,出門與家辭。
子弟多俘虜,哭泣無已時。
天下盡樂土,何為久留茲。
蓼蟲不知辛,去來勿與諮。
3,《沙堤行·呈裴相公》
唐代:張籍
長安大道沙為堤,早風無塵雨無泥。
宮中玉漏下三刻,朱衣導騎丞相來。
路傍高樓息歌吹,千車不行行者避。
街官閭吏相傳呼,當前十里惟空衢。
白麻詔下移相印,新堤未成舊堤盡。
4,《盧行者偈》
宋代:宗澤
休問東西南北,莫說之乎者也。
直饒神秀文,不似老盧行者。
5,《依韻和永叔見寄》
宋代:梅堯臣
春風約柳一片西,欲托鳥翼傳音稽。
昨朝偶向東城去,草草又逢驄馬蹄。
長髯御史威正峭,沙堤來坐氣吐霓。
我乘小駟雖甚瘦,喜見驂馭猶解嘶。
適聞南都接大尹,笑我出處今何迷。
恥趨捷徑身已老,懲羹何用頻吹齏。
蛟龍失水等蚯蚓,鱗角雖有辱在泥。
困居廢井誰引手,豈得更望青雲梯。
筆鋒勁發若強弩,餘力曾徹七重犀。
倦禽雄雌不飽腹,日暮徒念還巢棲。
大椿朝菌各有盡,此物何怪庄叟齊。
誠知豪俠自快樂,東郊南陌競斗雞。
胸中有道無廣狹,包括宇宙在一稊。
何時與公去穎尾,湖水漫漫如玻璃。
世間會合固不易,況乃仕宦多相睽。
正似郵亭戀行者,未到止息空歌驪。
我貧尚不給朝夕,焉得負郭置稻畦。
筋骸幸且稍輕健,山水縱好無路躋。
儻公他時買田宅,願以藜杖從招攜。
吾兒詩書不足教,亦以助力於耕犁。
Ⅶ 贊揚齊桓公的古詩
答:①《滿庭芳 》——齊桓公
激盪春秋,群雄逐鹿,桓公志在八方。禮賢下士,德政賴明良。山內海漁田在握,國容力振、民富兵強。葵丘會,一匡天下,霸氣世無雙。惜哉,賢相逝,耽於享樂,宵小猖狂。晚年困深宮,病餓身亡。一代英雄落幕,誰承想、孤影凄涼!諸公子,紛爭奪位,禍亂起蕭牆。
②《詠史上·齊桓公》二首
關睢澤竭自師陘,直到瓜丘爐六經。
戶外流蟲爭掩鼻,當年已作鮑魚腥。
③《臨江仙•齊桓公》
兄糾爭位成於智,大度相管任能。尊王攘夷整朝政。桓管五傑用,中原霸主功。易牙開方豎刁佞,殺子倍親自宮。三臣專權晚昏庸。內亂宮餓死,屍蟲出戶庭。(摘自網路)
Ⅷ 描寫春秋戰國的詩句有哪些
《春秋復戰國門·師曠》制唐代:周曇
老能勸學照餘生,似夜隨燈到處明。
往行前言如不見,暗中無燭若為行。
《春秋戰國門·屈原》唐代:周曇
滿朝皆醉不容醒,眾濁如何擬獨清。
江上流人真浪死,誰知浸潤誤深誠。
《春秋戰國門·百里奚》唐代:周曇
船驥由來是股肱,在虞虞滅在秦興。
裁量何異刀將尺,只系用之能不能。
《春秋戰國門·夫差》唐代:周曇
信聽讒言疾不除,忠臣須殺竟何如。
會稽既雪夫差死,泉下胡顏見子胥。
《春秋戰國門·樂羊》唐代:周曇
杯羹忍啜得非忠,巧佞胡為惑主聰。
盈篋謗書能寢默,中山不是樂羊功。
《春秋戰國門·管仲》唐代:周曇
美酒濃馨客要沽,門深誰敢強提壺。
苟非賢主詢賢士,肯信沽人畏子獹.
《春秋戰國門·再吟》唐代:周曇
曲突徙薪不謂賢,焦頭爛額饗盤筵。
時人多是輕先見,不獨田家國亦然。
《春秋戰國門·齊桓公》唐代:周曇
三往何勞萬乘君,五來方見一微臣。
微臣傲爵能輕主,霸主如何敢傲人。
《春秋戰國門·鬻拳》唐代:周曇
鬻拳強諫懼威刑,退省懷慚不顧生。
雙刖忍行留痛恨,惟君適足見忠誠。
《春秋戰國門·陳軫》唐代:周曇
丹青徒有逞喧嘩,有足由來不是蛇。
殺將破軍為柱國,君今官極更何加。
Ⅸ 從鮑叔牙薦管仲這件事顯示了齊桓公怎樣的胸襟用詩句表達出來.
不拘一格降人才
這個·····好像不怎麼貼切.
Ⅹ 關於齊恆公的古文
《惡惡來已甚》
恆公曰:「源吾欲任鮑叔牙何如?」仲對曰:「鮑叔牙,君子也。雖然。不可以為政。其人善惡過於分明。夫好善可也,惡惡以甚,人誰堪之?鮑叔牙見人之一惡,終身不忘,是其短也。」
恆公說:「我想讓鮑叔牙任相怎麼樣?」管仲回答說:「鮑叔牙,是個君子。然而他不可以為相。他善惡過於分明。喜歡優點也就罷了,討厭缺點過了頭,誰能忍受他?鮑叔牙看見人的一個缺點,就會終身不忘,這是他的缺點。」
關於這篇短文對管仲的評價
當齊桓公欲委相於鮑叔牙時,鮑叔牙以國家社稷為重,力薦管仲.然而到本篇短文----管仲與齊桓公臨終論相的時候卻沒有推薦鮑叔牙,而是推薦了隰朋,這體現了管仲能以國家社稷為重,公私分明。可見,被世人稱頌的管鮑之交是建立在以國家社稷為重的共同志向基礎上的友誼。
希望你能自己悟出點道理,對你也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