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古詩詞對寫法

古詩詞對寫法

發布時間: 2021-02-11 01:18:09

❶ 高手請進:關於對面落筆

在浩如煙海的唐詩中,有一類詩作抒寫詩人的相思離別之苦和羈旅惆悵之思,不直抒胸臆,傾訴衷情,而是落筆對方,通過側面描寫來烘托詩人的苦恨離情,品讀這類詩作,常常給人以曲折有致,情韻悠長之感。
下面擇例類析。
(一)、故園之思。
李白《渡荊門送別》抒寫詩人「辭親遠游」,仗劍出蜀的見聞感受。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前六句寫舟行江上的遠觀近察,著重描繪荊楚古國雄奇壯麗的自然風光,結尾兩句抒寫故園之思。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直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萬里相送,如影隨形,情真意切,如此從對面落筆,越發顯出自己的思鄉深情。著一「仍」字,韻味悠長,本來詩人放舟東下,一路有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相依相伴,可是出了荊門,山勢平緩,視野開闊,只見一江綠水,滔滔向前,相比之下,可見「故鄉水」一如既往,綿綿不盡的深情厚誼。
(二)、兄弟之思。
王維《九月九憶山東兄弟》抒寫作客他鄉的思家念親之情。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兩句直抒胸臆,以漂泊異鄉的孤獨落寞來反襯佳節思親的焦灼、深摯。不經迂迴,直奔題旨,形成高潮,出現警句。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但是,三四兩句作者卻跨越時空,落筆對面,不寫自己,而寫兄弟,遙想兄弟們重陽登高想念詩人的情景,遠隔千里的兄弟們佩帶茱萸,攜手登高,有說有笑,好不開心,突然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種構思,曲折有致,出乎常情,不寫己思人,而寫人思己,更見己思之深、之切。
(三)、夫妻之思。
杜甫的《月夜》寫兵荒馬亂,戰火紛飛的年月自己對妻兒子女的深切思念。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依虛幌,雙照淚痕干。」
詩人陷身長安叛軍之手,思念遠在鄜州的妻女,焦心憂慮的不是自己失去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擔憂、牽掛,悄焉動容,神馳千里,直寫妻女。首聯寫妻子望月懷人,只一「獨」字活現異地相思的凄苦悲涼,頷聯寫女兒未諳世事,天真幼稚,反襯妻子刻骨銘心之「憶」,呼應上聯的「獨」字。「憶」字跨越時空,勾聯現在和過去,鄜州和長安,充滿辛酸和憂慮。時局動盪,戰火紛飛,誰能保證妻離夫散的各自安全呢?頸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的凄苦,霧濕雲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會擔心丈夫是否還活著,怎能不讓人傷心落淚呢?前面三聯落筆妻女,全是詩人的想像之辭,末聯抒寫詩人的希望,希望妻離子散的痛苦生活早日結束,希望夫妻子女能夠團圓美滿,安享天倫之樂。全詩通過對面設想妻子望月懷人,女兒稚趣無知來烘托詩人對妻女的憂慮和牽掛,中秋懷人之中浸透了天下亂離的悲哀。
(四)、家人之思。
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抒寫羈旅懷人之情。「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一二句寫詩人自己。寒冬臘月,長夜漫漫,詩人客居驛館,徹夜難眠,抱膝而坐,形影相弔,一股凄清落寞之情湧上心頭,冷清暗淡的畫面烘托出詩人的思家念親之急之切。三四兩句轉換角度,不寫自己,改寫家人,系詩人的想像之辭。家人圍爐夜坐,深更半夜還未休息,只是因為「兒行千里母擔憂」啊,著一「說」字,不見對象,不道內容,具有旅途奔波經驗的人們不難想見,這份思念和牽掛多深,多苦!全詩四句,後兩句寫家人「說」自己,實際上是為了表現「遠行人」對「家中人」的思念。對面落筆,含蓄深沉。另外,高適的《除夕作》也是採用對面落筆寫家人之思,同樣具有語短情長,耐人尋味的特點,「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傷心悲苦,凄愴憂愁,情調比白居易的詩作更為沉痛。關於送別的詩薛濤《送友人》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短幅有無限蘊藉,無數曲折。前兩句寫別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難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凜然生寒,此處不盡寫景暗用蒹葭的詩意,以表達一種友人遠去,思而不見的情緒,使詩的內含大為深厚。三句似寬慰的語調,與前兩句隱含的離傷構成了一個曲折,表現出相思發現情意的執著。末句美夢難得,一句之中層層曲折,將難堪之情推向高潮。此詩化用前人一些名篇成語,讀來感受豐富,詩意層層推進,愈轉愈深,兼有委曲含蓄的特點,清空與質實相對立,卻與充實無矛盾,耐人尋味。

作者:月半人青提交日期:2010-04-0719:33:27

所謂「落筆對面」,就是在表現懷遠、思歸之情時,作者不直接或不僅僅直接抒發對對方的思念之情,而是反彈琵琶,從對方著筆,這樣,就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懷遠或思歸之情,既顯得生動形象,富有意境,又顯得具體充實,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強化主題。形式上,常常使用一些諸如「憶」、「想得」、「遙知」、「遙憐」之類領字來結構全篇。歸結起來,在具體創作實踐中,「落筆對面」的寫法又有兩種表現形式:可以通過把寫自己與寫對方結合起來,相互映襯;也可以通篇純從想像對方展開藝術構思。兩種形式,各有千秋,難分軒輊。下面,筆者試對此分別進行例說。一、將寫自己與寫對方相結合,相互生發,相互映襯。這種寫法,可以說濫觴於《詩經•周南•卷耳》。該詩表達的是女子對在遠方服役的丈夫的殷切思念之情。卻著力描寫女主人公對丈夫在行軍途中一重重艱苦的旅程的設想。細致入微的刻畫,很好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對丈夫的深切懷念與沉痛憂思。「宛轉關生,摹寫曲至。」(戴君恩《讀風臆評》)《詩經》中還有兩首,就是《豳風•東山》和《魏風•陟岵》,也運用了這種寫法。《東山》描寫一位還鄉的征夫,想念久別的家園,想念妻子,有意味的是,在詩的第三章,詩人轉換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倒過來描寫妻子對自己的懷念:「婦嘆於室,灑掃穹窒。我征聿至。」並且對著柴堆上倆人的結婚紀念物瓠瓜,在睹物傷情……這樣一寫,就將徵人的情思表現得更加豐滿而深切。《陟岵》寫的是遠役之行人,登高瞻望,想像父母兄弟對他的思念和希望: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猶來無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上慎旃哉,猶來無棄。」陟彼岡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猶來無死。」對此詩的分析,我們可以借用汪梧鳳的一段話:「此詩孝子至情全在瞻望二字,其親念己祝己俱從瞻望中想像出來,不言己之念親,而反言親念己;不言己之慎,而反言親之欲其慎,則所以念親者益切,而所以保其身者益至矣。」沈德潛也評之曰:「《陟岵》,孝子之思親也。三段中,但念父母兄之思己,而不言己之思父母與兄,蓋一說出,情便淺也。情到極深,每說不出。」皆為的論。《詩經》異彩紛呈的藝術表現形式啟迪著一代又一代詩人,這種「落筆於對面」的寫法也不例外。秦漢而後,借鑒這種寫法並施諸創作實踐的詩人可謂代不乏人。唐代王維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其詩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前兩句直寫客中思鄉思親之情,而後兩句卻寫了自己的「遙想」,彷彿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似乎並不值得訴說,兄弟們的缺憾反倒更需體貼。出乎常情,曲折有致,更顯深厚與新警。將這種寫法推向極致的當屬宋代詞人柳永,他有一首著名的詞篇《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該詞抒寫的是羈旅行役中懷鄉思親的愁情。上片全系寫景,景中含情,寄寓了離別之思。下片妙處,在於既寫了自己「登高臨遠」「歸思難收」,更有摹擬「對想」。由於自己思歸心切,因而聯想到故鄉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樣的盼望自己回家,自己在外漂泊了這樣久,她必然想望得很久了。詞人借用謝脁「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之句,為懷念自己的妻子創造了一個生動的形象,他想像她定會經常地在妝樓上痴痴地望著遠處的歸帆,而幾次三番的誤認為這些船上就載著她的從遠方回來的丈夫。正所謂「過盡千帆皆不是,余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本是詞人自家登樓,極目天際,卻偏想故園之閨中人,應也是登樓望遠,佇盼遊子之歸來。本是自己倚闌凝愁,卻從對方設想,用「爭知我」領起,化實為虛,真是曲折而空靈,情至而感深。梁啟超曾這樣評價過這首詞:「飛卿詞『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此詞境頗似之。」確實,此詞言己又言「佳人」,相映交輝,極具美感。當然,採用這種寫法的名篇佳什還有不少,像盛唐邊塞詩人高適的《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中唐詩人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都是先寫孤寂凄冷的「客心」,再從對面寫來,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婉曲含蓄。確是「愈有意味」(沈德潛評高詩語)。南唐詞人韋庄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闌干,想君思我錦衾寒。」也充分而蘊藉地表現了詞人郁積在心頭的離愁別恨,前承《詩經•東山》,後啟柳永之《八聲甘州》。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該詞抒發的是旅人濃重的離愁別恨。作者既實寫了行者即遊子在早春時離家遠去,因春色無限而生離愁,又虛擬了居者即思婦在閨中憑欄遠眺、思念行者之情境。從抒情而言,這也是透過一層,落筆對面的手法,把遊子與思婦的閨怨別情相溝通,使抒情更為深摯。二、通篇純從設想對方來展開藝術構思,宛轉曲達。運用此法最為嫻練的當推「詩聖」杜甫。在被安史叛軍俘虜而困於長安時,詩人曾寫下《月夜》一詩: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這是一首抒情詩,抒發的是作者在長安思念遠在鄜州的妻室兒女之情,這不是一般的思念之情,處於俘虜生活中的杜甫,月夜思親,其情之凄切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詩人並非直抒其情,而是推己及人,從妻兒落筆,詩一開篇,便用清冷憂傷的筆調勾繪出一幅閨婦思夫的動人畫面,創造了一種凄清冷落的氣氛。先想妻子「閨中只獨看」,「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再思兒女「未解憶長安」,用妻子的脈脈深情和兒女的稚氣天真來反襯詩人滿腔的兒女情長和綿長的相思之苦。全詩抒的是杜甫的真情實感,這是實,但卻是虛寫,用妻兒襯托;妻兒對己之思念是設想,這是虛,但卻是實寫。這種寫法,虛實相生,使自己之情和妻兒之情融注為一體,更具感人力量。字字句句,俱飽含夫妻兒女的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清人許印芳認為「少陵此等詩從《陟岵》篇化出」,筆者認為,此詩更相似於南朝徐陵《關山月》「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的寫法,當然,對《詩經》傳統有繼承,更有創造。南宋詩人學杜風行,故而,當時出現了不少與《月夜》章法接近的詩作。像南宋詞人姜夔《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十首》之四:「千門列炬散林鴉,兒女相思未到家。應是不眠非守歲,小窗春意入燈花。」也是純從對面寫來,先以懸想之筆略作點染,繼之以「小窗春意入燈花」這一富於詩意的畫面,想像家中春意般的溫馨,筆致空靈,雋妙。南宋詩人鄭會《題邸間壁》:「酴醿香夢怯春寒,翠掩重門燕子閑。敲斷玉釵紅燭冷,計程應說到常山。」通過對妻子心懷遠人、難以入睡、計算著旅途中丈夫的行程等情態的描寫,委曲地表現了詩人思家之情。既有杜詩之章法,又深得《詩經•卷耳》之意蘊。不難看出,無論哪種樣式,「落筆對面」都可以彌補直抒胸臆那種一瀉無余之不足,別有風致,既明快有力,又含蓄委婉,耐人咀嚼,是一種富有餘味富有意境的表現手法。這種表現手法所以倍受詩人垂青,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親情與鄉情在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永遠都是醇厚的,如果表達得過於直露淺白,必將索然無味。而這種寫法,則完全合乎中國古典詩詞崇尚含蓄的原則,宛轉曲達,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登彼太行,翠繞羊腸」之境界。其次,這種寫法,實質應是一種反襯,而反襯又比一般的陪襯更曲折有致,更具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第三,在這類作品中,主體客體,相互思念,這是現實,也是抒情的基礎,而這,又恰恰最易引起共鳴,使讀者感到情思深長,餘味無窮。最後,因為思念的主體和客體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如果將思念的客體移遠就近,就會產生一種恍惚迷離的景象,這種景象既是詩境,也是畫意。它能很好地體現出「距離」的美感效應(比如,杜甫《月夜》中寫妻子「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與其實際有一定距離,杜甫在其寫於大約與此詩同一時間的《北征》中曾這樣描寫其妻:「妻子衣百結」,「瘦妻面復光」,可是個身容飢瘦的人啊)。
「對寫法」是古代思親思鄉詩中一種獨特的寫作技法。本來詩人自己思鄉懷人,在詩中卻撇開自己,從對方下筆,想像對方思念自己的情形,從而委婉含蓄地抒發深摯的情感。這種「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懷遠或思歸之情,既顯得生動形象,富有意境,又顯得具體充實,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強化主題。 一、落筆對方 詩人不直抒自己內心的情感,而是從對方著筆,展開聯想和想像,借對方來寫自己,表面上看是寫對方,而實際是寫自己,是通過對方來反照自己,這是推進一層的寫法,這樣寫更加顯得情深意厚,並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遐想。這是詩詞中「對寫」藝術手法的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常常使用一些諸如「憶」「想得」「遙知」「遙憐」之類領字來結構全篇。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清人浦起龍談到這首詩時說:「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這兩句話,突出點明了此詩所採用的一種特殊表現手法——「對寫法」。天寶十五年,杜甫被安史叛軍捉住,送到淪陷後的長安。當時其妻小寄居在鄜州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此詩之妙,在於從對方(妻子)寫起,使意思深入一層。首聯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閨中」指代自己的妻子;頷聯以「長安」代指流落到長安的自己;頸聯進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況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霧濕雲鬟,月寒玉臂;尾聯以美好的祝願作結,意味雋永。備受欣賞的是頸聯描繪的情景:妻子夜不能寐、輾轉反側、黯然傷神,自己也不禁傷心落淚。作者巧用「對寫法」,將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將夫妻間真摯而深沉的愛戀表達得淋漓盡致。無怪後人稱《月夜》:「五律至此,無忝稱聖矣。」 又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往今來,漂泊異地的遊子,羈縻他鄉的旅人,讀這首詩時,都能產生強烈的共鳴。這種藝術力量來自於它的質朴、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同時,也來自於它的超乎尋常的「對寫法」。前兩句是「直寫法」,使「每逢佳節倍思親」成了最能表現客人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後兩句作者採用了另一種方式——「對寫法」,筆鋒陡轉出新:反過來寫自己「遙想」這一天「兄弟」們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動,烘托出對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濃郁,更鮮明。 二、移情於物 詩人本欲表達自己對某人或某事、某物的一種情感,但在具體表達時卻故意將自己的感情移注於另外的人、事、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別戀,而實質上作者對此人、此事、此物的眷顧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夠受到「倍增情感」的效果,這就是詩詞中「對寫法」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如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有人評說「主客移位「是這首詩的構思巧妙之處。作者採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柳條藤蔓、黃鶯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移情於物,通過對柳條、藤蔓、黃鶯的描寫,表現惜別之情,巧妙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 再如李白《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詩人對蜀中山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國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他的故鄉,初次離別,怎能不無限眷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山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 三、反彈琵琶 古人說:「文似看山不喜平。.」詩歌創作還有這樣一種現象,即詩人本欲表現某一種情感,但在表達時卻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是一反常人的正常心理,故意從反面落筆,通過反彈琵琶的方式來表現詩人的情感,這其實也正是「對寫法」的一種表現形式。 如戴復古的《江陰浮遠堂》: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 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這首詩抒寫作者登臨江陰浮遠堂遙望中原時因國土淪喪而產生的憂愁和痛苦之情,而作者的情思在詩中表現得最為集中和強烈的是「最苦無山遮望眼」一句,該句也最為人稱道。在這里,詩人借山寄愁,運用「對寫法」,一反古人「登臨送目」「登高望遠」的慣常技法,獨辟蹊徑、琵琶反彈:只因無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淪喪之地,盡收眼底,觸目辛酸,令人生悲。由於「無山」,故能「極目」,因「極目」而視通萬里,由此而生「萬里愁」。詩人通過望之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達出了國恥難忘的極度悲憤的感情。 再如韋庄的《菩薩蠻》詞: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詞中運用「對寫法」的是「未老莫還鄉」一句,這里作者正話反說,寫得「似直而紆,似達而郁」。說「莫還鄉」,實則正是由於想到了還鄉,表面上寫得很曠達,說是我沒有老所以不要還鄉,而其中蘊涵的卻是對故鄉欲歸不得的郁結的感情。因為詞人以避亂入蜀,飽嘗離亂之苦,時值中原鼎沸,欲歸不能,所以,「未老莫還鄉」一句,巧妙地刻畫出特定歷史環境下的詞人思鄉懷人的心態,可謂語盡而意不盡。 另外,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寫思鄉之切,卻正意反說,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擔心聽到壞消息,從而更好地表達出作者的思鄉之切。陸游《秋思》:「日長似歲閑方覺,事大如天醉亦休」,縱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罷休,但真能「醉亦休」嗎?詩人不過是正意反說,表面放達,實則抒發報國無門、難以釋懷的愁苦。岑參《寄左省杜拾遺》:「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同樣運用對寫法,揭露和諷刺了封建統治者的文過飾非、諱疾忌醫,表達了詩人對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不難看出,無論哪種樣式,「落筆對面」都可以彌補直抒胸臆那種一瀉無余之不足,別有風致,既明快有力,又含蓄委婉,耐人咀嚼,是一種富有餘味富有意境的表現手法。

意出側面所謂「意出側面」就是從側面落筆。常見的有三種情況:一是不寫所詠的形象本身,而通過與此有關的人或物去映現,可稱之為「取影法」。如王昌齡《青樓曲二首》之一:白馬金鞍隨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楊。樓頭少婦鳴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整首詩描寫了一位青年將軍凱旋歸來的形象,但全詩沒有一句提到「將軍」一詞,詩人運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以「白馬金鞍」寫其坐騎的華貴,以「從武皇」來寫其地位的煊赫,以「旌旗十萬」寫率軍眾多,以「建章」來寫宮殿。全詩無一句寫將軍,又無一句不在寫將軍,可謂巧妙。意出側面的第二種情形是不下面寫人的活動,而是落筆於人所活動的環境。如楊炯的《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全詩刻畫了一位投筆從戎的愛國青年形象,其中第三聯著力描繪了征戰的情境:大雪紛飛,天氣昏暗,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黯然失色;狂風大作,風聲與雄壯的軍鼓聲交織在一起。此聯分別從視覺和聽覺烘託了艱苦的戰斗氣氛,從側面表現了主人公的壯志豪情。第三種情形是不下面寫人的情思,而落筆於外在客觀景物。如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全詩意在抒寫興亡之感,但這種感受並非從詩人口中直接述出。作者巧妙地通過山、潮、淮水、月亮等景物表現出物是人非、今非昨日的簫索與落寞。(四)對面落筆本欲寫「我思人」,卻偏寫「人思我」,以已度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從對方落筆,通過虛擬的幻覺來使情感翻進一層,這就是「對面落筆」的手法。請看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天寶十五年(756),安史叛軍攻陷長安。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聽到消息後,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囚禁長安。本詩即寫作於此時,抒發了詩人月夜思家的情懷。詩人沒有按照常規思路來寫對妻子、兒女的思念,而是從對面落筆,假想了一幅此時異地妻子懷念自己的圖畫。鄜州月夜,妻子一個人眺望著月亮,懷念著遠方的丈夫,兒女們還小,不理解母親為何遙望長安。夜色漸濃,輕霧漸起,浸濕發妻子的秀發;月光如水,瀉落在臂膊之上,頓生涼意。遙想至此,詩人不禁感嘆,什麼時候能同妻子團聚,讓月光映照在擦乾淚水的臉上呢?全詩角度獨特,耐人尋味。「對面落筆」實際上是古詩中常見手法,稍加留意,即可發現很多,如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昌齡的「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柳永的「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等等。

❷ 古詩對寫手法

談古詩中的「對寫」手法
我國古代詩詞中常常有一些這樣的作品,在自己思念遠方的親人朋友時,不寫自己如何苦思冥想,怎樣神損形銷,而是從對方下筆,設想親人朋友面對此情此景會是怎樣,把對方的苦苦相思寫得真切動人,也就反映了自己思念的深切。這種從對面入手借彼寫已,曲折表意,把深摯的情思表達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的手法叫「對寫法」。這類詩作常給人以曲折有致、情韻悠長之感。
一、懸想對方情景,以襯托自己對對方(妻子、兒女、兄弟等家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
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里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此詩表現出門在外的遊子節日之夜的思家之情。一、二句為實寫,三、四句為虛寫,異於常人之處在於:詩人不是直接寫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是換一種角度,重筆寫家人如何思念自己。當自己抱膝燈前,想念家人,直想到夜深的時候,家裡人大約同樣還沒有睡,坐在燈前,說著我這個「遠行人」吧。這種「對寫」的手法,不僅回應了上文「抱膝燈前影伴身」,而且使思念之情加倍溢出。在特定的意境中,詩人用此手法讓人去想像體會家中人和遠行人彼此常常的惦念,讀來令人感到情真意切。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也運用了這種筆法。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詩人想到的卻是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這就比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不能參與更顯得深情且富有新意。
二、回憶或設想與對方相聚時的歡樂情景以反襯今日的相思之苦。
杜甫的《月夜》是運用這種寫法的典型代表:「今夜鄜[Fū] 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huán)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這首懷妻子之作,凝注了詩人真摯而深切的情感。首聯不說自己見月憶妻,卻說妻子見月憶已,正如紀曉嵐所雲「入手便擺落現境,純從對面著筆,蹊徑甚別」。頷聯不說自己看月憶兒女偏說兒女隨母看月而不解其母憶父,把懸念兒女、體貼妻子深情婉曲地表達了出來。頸聯寫想像中妻子看月憶已的情景。頷、頸兩聯純為虛擬之詞,從側面表現夫妻情深。尾聯以想像中歸家後的相聚之樂來反襯今日相思之苦,對寫手法更進一層。此詩純從對面落筆潑墨,無一筆正面描寫,正如王世爽所言:「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已,己進一層;至念及兒女不能思,又進一層。」如此寫來,感情更為深沉,藝術感染力也更強。

❸ 誰幫忙用對寫法寫一個150字文章

'【秋】賀中秋!


似酒
味醇厚
歲月悠悠
轉身又回首
再無喜樂哀愁
往事如煙專花依舊
唯友誼綿長屬如水流
緣牽一路有你陪著走
晨曦襯彩霞雨中漫遊
待到紅葉濃時再聚首
品茶論酒賞石敘舊
落英滿地雲舒袖
歡聲笑語不休
夕陽掛枝頭
紅塵看透
別無求
靜候


(正念反念,意境不同)

[玫瑰]祝中秋快樂[玫瑰]

❹ 詩歌中的對寫法與想像有什麼區別

表現新情的古詩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種特殊的寫作手法對寫法。所謂對寫法,就是明確主人公對對方有所舉動,作者並不直接描述,而是從對方下筆,把深摯的情思表達得委婉含蓄。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鹿阝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這首詩作於天寶十五年(756)。這年的六月,安祿冊兵破潼關,玄宗倉皇奔蜀,七月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是為肅宗,改元至德。其時,詩人杜甫正攜家避難,暫置鹿阝州的羌村,本人則隻身去靈武,途中不幸被叛軍擄至長安。八月,杜甫在長安望月思家,便寫下了這首著名的五言律詩。詩一開頭,就點出了詩人思念鹿阝州親人這個主題。但詩人並不直接從自己方向落筆,而是從對面設想著筆:今夜鹿阝州月,閨中只獨看。寫妻子望月思念自己的情形。第二聯通過未解憶長安的小兒女,進一步襯托出妻子的孤寂。第三聯筆鋒一轉,從想像中正面描寫妻子月下久佇的動人形象,進一步映襯妻子思念自己的深情。尾聯表達了詩人希望結束這種相思之苦的願望。明明是詩人在長安望月思念鹿阝州的妻子和兒女,詩人卻從對面落筆,寫鹿阝州的妻子在月光下思念羈居長安的丈夫。詩人巧用對寫法,把他們夫妻之間纏綿悱惻的感情表達得委婉動人。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旅居長安時所作。古代的重陽節是親人團聚、登高飲酒的節日。但詩人旅居在外,孤身獨處,思念親人之情難以自已,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名作。一、二句正面直寫自己客居他鄉,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這兩句發自詩人心靈深處的詩句,道出了天下遊子的共同心聲,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三、四兩句詩人改變寫作角度,不再寫自己如何思念親人,而是在生活實感的基礎上,由對面寫來,想像兄弟們重九登高 而思念自己,這是更深一層的描寫。重陽佳節,家中弟兄相偕登高、遍插茱萸時,很自然地會感到少了旅居在外的自己。詩人運用對寫法,把對兄弟的思念情意表達得曲折而濃郁。

❺ 一張語文手法,常見於古詩中 寫自己思戀家人,卻寫家人思念自己

這種方法叫對寫法。常用於古詩詞中,一般為表達A對B的感情,卻極言B對A感情深重。對寫法屬於曲筆的一種,能將感情表達的更加委婉曲折,含蓄動人。它區別於正面描寫,可以理解為一種側面描寫。
這種用法在杜甫的《月夜》中有很好的體現,但考綱中並沒有涉及對寫的方法,所以考試中一般不考。

❻ 寫法是什麼意思

「對寫法」,也即從對面寫來,也叫對面落筆,主客移位。詩人思鄉懷人,不直抒胸臆,傾訴衷情,而是落筆對方,將作者自己深摯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

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懷遠或思歸之情,既顯得生動形象,富有意境,又顯得具體充實,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強化主題。

落筆對方詩人不直抒自己內心的情感,而是從對方著筆,展開聯想和想像,借對方來寫自己,表面上看是寫對方,而實際是寫自己,是通過對方來反照自己,這是推進一層的寫法,這樣寫更加顯得情深意厚,並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遐想。

(6)古詩詞對寫法擴展閱讀:

詩人本欲表達自己對某物的一種情感,但在具體表達時卻故意將自己的感情移注於另外的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別戀,而實質上作者對此物的眷顧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夠受到"倍增情感"的效果,這就是詩詞中"對寫法"的一種表現形式。

「對寫法」是古代思親思鄉詩中一種獨特的寫作技法。本來詩人自己思鄉懷人,在詩中卻撇開自己,從對方下筆,想像對方思念自己的情形,從而委婉含蓄地抒發深摯的情感。

這種 「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懷遠或思歸之情,既顯得生動形象,富有意境,又顯得具體充實,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強化主題。

❼ 古詩中的對面落筆什麼意思

古詩中的對面落筆也稱為「對寫法」、「主客移位」,其意思是,寫詩的時候從對方的心理角度出發,描寫對方的心理活動,委婉的表達詩人自身的感情和思想。

所謂"主客移位"就是移情於景、移情於人的寫法,這是我國古典詩歌常用到的表現手法之一,也稱「對寫」。明明是主人公對對方有所舉動,作者卻不直接描述,而從對方下筆,把深摯的情思表達得婉曲含蓄。

(7)古詩詞對寫法擴展閱讀

除了「對寫法」之外,古詩中常用的手法還有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所謂托物言志,也稱寄意於物,是指詩人運用象徵或起興等手法,通過描繪客觀上事物的某一個方面的特徵來表達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採用托物言志法寫的文章的特點是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徵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寫好這樣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與「志向」,「物品」與「感情」的內在聯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點要與自己的志向和意願有某種相同點和相似點。

其次,描述時,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點為核心。物品要能表達自己的意願。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徵,對比等。

優秀的古典詩詞作者在創作托物言志這一類作品時,總是能夠通過細致的觀察和悉心的體驗,進而准確地尋覓出能表達自己思想情感以及作品主旨的客觀對象,即找准言「志」之「物」。

托物言志在這一些詩詞,文章等 創作,常常源於詩人對某一特定事物內在意義的直覺頓悟,之後再將這種直覺的頓悟進行提煉並完善,最終形成單一而明顯的主旨。

因此詩人必須置身於現實生活之中,在對某一特定事物的特徵或特性進行觀察、體驗、比較、的基礎上,進而准確地揭示出所詠之物的品性或品行。

❽ 用對寫法寫的小散文

詩人不直抒自己內心的情感,而是從對方著筆,展開聯想和想像,借對方來寫自己,表面上看是寫對方,而實際是寫自己,是通過對方來反照自己,這是推進一層的寫法,這樣寫更加顯得情深意厚,並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遐想.這是詩詞中「對寫」藝術手法的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常常使用一些諸如「憶」「想得」「遙知」「遙憐」之類領字來結構全篇.
高適的《除夜作》逢佳節,在館驛.「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除夕夜濃厚的氣氛把自己包圍在寒燈隻影的客舍中,那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讀完一二句後,似乎感到詩人要傾吐他此刻的心緒了,可是卻又撇開自己從對面寫來:「故鄉今夜思千里」.故鄉的親人在這個除夕夜定是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想著我今夜不知落在何處,想著我一個人如何度過今夕……其實,這也正是「千里思故鄉」的一種表現.「霜鬢明朝又一年」,漫漫無邊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鬢增添新的白發.詩人巧妙的運用「對寫法」,把─雙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過除夕之夜抒寫出來.親人思念詩人,其實恰恰是詩人自己感情的折光,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婉曲含蓄.
王維的《九月九憶山東兄弟》佳節,常常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常常與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的回憶聯結在一起,前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可說是「直接法」,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三四兩句詩人用「遙知」不是「遙想」 來描寫兄弟們過節時的情景:他們肯定和往年一樣,攜手登高,遍插茱萸,嬉笑歡樂吧.然而樂而生悲,今年重陽「少一人」.想當年佳節重陽,兄弟們一齊攀高遠眺目斷關山,那該是何等風光、何等興致!可如今情事依舊,而兄弟兩分,天各一方.至此,他們怎能不懷念淹留在外的親人而黯然神傷呢?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虛擬中的兄弟之思巧妙地烘托渲染了詩人的「倍思親」.
杜甫的《月夜》,天寶十五年,杜甫被安史叛軍捉住,送到淪陷後的長安.當時其妻小寄居在鄜州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此詩之妙,在於從對方(妻子)寫起,使意思深入一層.首聯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閨中」指代自己的妻子;頷聯以「長安」代指流落到長安的自己;頸聯進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況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霧濕雲鬟,月寒玉臂;尾聯以美好的祝願作結,意味雋永.備受欣賞的是頸聯描繪的情景:妻子夜不能寐、輾轉反側、黯然傷神,自己也不禁傷心落淚.作者巧用「對寫法」,將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將夫妻間真摯而深沉的愛戀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首懷念李白的五律《春夜憶李白》,主要就是從這方面來落筆的.開頭四句,一氣貫注,都是對李白詩的熱烈贊美.首句稱贊他的詩冠絕當代.第二句是對上句的說明,是說他之所以「詩無敵」,就在於他思想情趣,卓異不凡,因而寫出的詩,出塵拔俗,無人可比.接著贊美李白的詩象庾信那樣清新,象鮑照那樣俊逸.這四句是因憶其人而憶及其詩,贊詩亦即憶人.但作者並不明說此意,而是通過第三聯寫離情,表面看來,第三聯兩句只是寫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當作者在渭北思念江東的李白之時,也正是李白在江東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時;而作者遙望南天,惟見天邊的雲彩,李白翹首北國,惟見遠處的樹色,又自然見出兩人的離別之恨,好象「春樹」、「暮雲」,也帶著深重的離情.上面將離情寫得極深極濃,這就自然引出了末聯的熱切希望:什麼時候才能再次歡聚,象過去那樣,把酒論詩啊!把酒論詩,這是作者最難忘懷、最為嚮往的事,以此作結,正與詩的開頭呼應.言「重與」,是說過去曾經如此,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悵恨更為悠遠,加深了對友人的懷念.
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冬至在唐代是個重要節日,朝廷里放假,民間互贈飲食,穿新衣.一、二句交代詩人在邯鄲的客店裡碰上冬至這個佳節,孤燈一盞,形影相弔,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溢於言表.三、四句詩人不從正面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像家裡人如何思念自己的情景.家裡人深夜還沒有入睡,圍坐在燈下,惦念著遠行的遊子.詩人運用對寫法,把自己對家人的無限思念之情表達得蘊藉深沉,且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❾ 寫春節的古詩詞名句

宋代王安石《元日》

屠蘇,指屠蘇草泡的酒,古代風俗春節飲屠蘇酒。這兩句說:在鞭炮聲中舊的一年過去了,春風把溫暖送入了屠蘇美酒。詩句藝術地概括了辭舊迎新、喜氣洋洋的場面,歷來傳誦不衰。

唐代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

在這一年將盡的除夕之夜,萬家團聚,可我這離家萬里的遊子還滯留在旅途之中。詩句以悠遠的時間性與廣漠的空間感相對照,突出旅人孤單冷落的凄苦心情。

宋代王安石《元日》

曈曈,日出時逐漸明亮的樣子。桃符,一種繪有神象掛在門口辟邪的桃木板。兩句的意思是:初升的太陽遍照千家萬戶,人們除舊迎新,換上新的桃符。今常引用下句說明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不可抗拒的規律。

唐代高適《除夜作》

兩句的大意是:在這除夕之夜,故鄉的親人一定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明天又開始新的一年了,斑白的兩鬢又將因思念之苦而增添新的白發。詩人巧妙運用「對寫法」,不說自己思鄉而說故鄉思念自己,把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婉曲含蘊。

宋代陸游《除夜雪》

盛了半盞屠蘇酒的杯子還沒有來得及舉起慶賀,我依舊在燈下用草字體趕寫著迎春的桃符。

宋代吳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從前美好的遺蹤已經難以尋覓,又痛惜好多年的春節,自己都無法返歸家中,與家人共敘天倫之樂。

隋代薛道衡《人日思歸》

進入早春才七天,而我離開家已有二年。

宋代陸游《除夜雪》

四更天初至時,北風帶來一場大雪;這上天賜給我們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來,兆示著來年的豐收。

宋代蘇軾《守歲》

明年難道再沒有年節?只怕心事又會照舊失差。

宋代文天祥《除夜》

生命隨著年限就要結束,我對自身和世界都已淡忘。

唐代劉長卿《新年作》

每次到了新年,思念家鄉的心情就格外的迫切;一個人獨自流落天涯,一想起家鄉的情景,忍不住滿懷的痛苦,思鄉的眼淚便一滴滴地往下流。這首詩的作者有稱是宋之問。年紀老大的人,每到新年,感傷天涯淪落,更添無限愁苦,便可用「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兩句詩,來形容凄楚苦痛的心境。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