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燭夜談的詩句
1. 秉燭夜談的詩句
1,李商隱在《夜雨寄北》中想像與友人秉燭夜話的詩句是:「何當共剪版西窗燭,卻話權巴山夜雨時。」
2,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中感傷時間流逝的詩句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3,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表達自己希望出仕卻無人引見的詩句是:「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2. 與妻子相聚秉燭夜話的詩句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3. 秉燭夜談的典故
秉燭夜談抄:解釋:秉:拿著襲、握著。燭:蠟燭。夜談:深夜交談。指手持點燃的蠟燭深夜交談。比喻談話很投合,很深入。也比喻某人工作很認真,很敬業。也可以用「夜半無人私語時」來形容。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 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4. 《秉燭夜談》翻譯
白話釋義: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年近七十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炳燭而學?」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戲弄其君主的呢?」
師曠回答說;「我怎敢戲弄我的君主呢!我聽說過: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點燃蠟燭照明,比摸黑走路哪個好呢?」平公說:「好啊!」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 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此文出自三國曹丕所著的《與吳質書》
(4)秉燭夜談的詩句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
同年,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魏國。曹丕在位期間,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
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對外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在西域的建置。
曹丕與建安七子中的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都是過從慎密的好友。他們經常一起游樂歡宴,詩賦歌酬。
《與吳質書》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丕給吳質寫的一封信。作者在信中既追念往事和亡友,也想起未來文壇和個人情況,以抒情為主,又有敘事和說理,並熔三者為一爐。
他彷彿面對自己過去共同游宴的倖存者,開誠相見,娓娓而談,傾訴衷腸,沒有高談闊論,也沒有矯揉造作。
他對亡友情感的表達是真摯懇切的,而對他們文學成就的評論是公允客觀的,令人如見心跡,留下深刻印象。這就使全文具有真摯的感情和動人的力量,體現了建安時期的時代特點。
此書是曹丕在孟津所作,一本題作《與朝歌會吳質書》。《吳質傳》引《魏略》:「……質出為朝歌長,後遷元城令。其後大軍西征,太子南在孟津小城,與質書曰:……」 寫於建安二十年(215年)。
5. 上聯:秉燭夜談酒酣
上聯:秉燭夜談酒酣
下聯:憑欄私語花醉
6. 詩句 秉燭夜讀花自香 出自哪裡
這是某人的原創吧!
7. 夜雨寄北中想像與友人團聚,秉燭夜談的句子是
答案:
(1)斷腸人在天涯(重點詞:涯)
(2)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回(重點詞:燭)答
(3)黑雲壓城城欲摧(重點詞:摧)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重點詞:闕、歧)
8. 秉燭夜讀的詩句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9. 《夜雨寄北》中詩人設想回到長安與親人秉燭夜談的詩句是;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10. 李商隱在《夜雨寄北》中,想像了與友人秉燭夜談的情景的詩句:「————————,————————。」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
坐觀垂釣者 , 徒有羨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