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坊古詩
㈠ 有關「博」的古語/古詩/古詞
這些詩詞裡面的博字都有很多的寓意,希望對你有幫助:
1、曉寢 白居易
轉枕重安寢,回頭一欠伸。
紙窗明覺曉,布被暖知春。
莫強疏慵性,須安老大身。
雞鳴一覺睡,不博早朝人。(博在此句)
2、與皇甫庶子同游城東 白居易
閑游何必多徒侶,相勸時時舉一杯。
博望苑中無職役,建春門外足池台。(博在此句)
綠油剪葉蒲新長,紅蠟粘枝杏欲開。
白馬朱衣兩宮相,可憐天氣出城來。
3、奉和嚴公軍城早秋 杜甫
秋風裊裊動高旌,玉帳分弓射虜營。
已收滴博雲間戍,欲奪蓬婆雪外城。(博在此句)
4、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李白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博在此句)
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
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惟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
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5、初晴落景 李世民
晚霞聊自怡,初晴彌可喜。日晃百花色,風動千林翠。
池魚躍不同,園鳥聲還異。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博通)
6、郊廟歌辭·祭方丘樂章·金奏
坤元至德,品物資生。神凝博厚,道協高明。(博在此句)
列鎮五嶽,環流四瀛。於何不載,萬寶斯成
7、同元使君舂陵行 杜甫
遭亂發盡白,轉衰病相嬰。沈綿盜賊際,狼狽江漢行。
嘆時葯力薄,為客羸瘵成。吾人詩家秀,博採世上名。(博在此句)
另:還有一首詩很長,但裡面有「博弈」,不錯的,男女通用
㈡ 贊美匠人的詩句
匠人的世界沒有「小事」 匠人工坊-存一顆工匠般的心 去做事 去生活 對於手工匠人來說,細節向來是最重要的「小事」。
㈢ 酒香不怕巷子深(五言唐詩句一)
酒香不怕巷子深,也作」酒好不怕巷子深「,意思就是說如果酒釀得好,就是在很深的巷子里,也會有人聞香知味,慕名前來品嘗。原句是真金不怕紅爐火,酒香不怕巷子深。
它引申為只要東西或產品很好,即使它處在一個很偏僻的位置,通過自身的優秀品質,總能使人們(消費者)知道它。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年代,酒香巷子深是會影響經濟效應的,小則賺的錢少,大則影響國家,民族的興旺。
(3)手工坊古詩擴展閱讀
一、歷史典故
「酒好不怕巷子深」這句話早也成為民間的通俗語句,融入中國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旺盛生命力的俗語文化之中。它指好的東西哪怕尋找起來十分困難,人們都會力盡艱辛地找到,這句話傳遍了大江南北,
在瀘州老窖國寶窖池所在地瀘州南城營溝頭,在明清時代有著一條很深很長的酒巷。酒巷附近有8家手工作坊坊,據說瀘州最好的酒就出自這八家。其中,酒巷盡頭的那家作坊因為其窖池建造得最早,所以,在8家手工釀酒作坊中最為有名。
人們為了喝上好酒,都要到巷子最裡面那一家去買。傳說在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的時候,中國洋務運動的代表張之洞出任四川的學政,他沿途飲酒做詩來到了瀘州,剛上船,就聞到一股撲鼻的酒香。他心曠神怡,就請僕人給他打酒來。
誰知僕人一去就是一個上午,日到中午,張之洞等得又飢又渴,才看見僕人慌慌張張抬著一壇酒一陣小跑。正在生氣之間,僕人打開酒壇,頓時酒香沁人心脾,張之洞連說好酒,好酒,於是猛飲一口,頓覺甘甜清爽,於是氣也消了,問道,你是從那裡打來的酒?
僕人連忙回答,小人聽說營溝頭溫永盛作坊里的酒最好,所以,小人倒拐拐,走彎彎,穿過長長的酒巷到了最後一家溫永盛作坊里買酒。張之洞點頭微笑:「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
溫永盛是瀘州老窖在清代的商標名,明代叫舒聚源,舒家經歷了8代,最後舒家搬遷了,才把窖池賣給了溫家,溫家經歷14代,所以,瀘州老窖在明清兩代有著22個掌門人歷史。
直到解放後的公私合營。如今,那條彎曲的酒巷也修建成宏偉的國窖廣場,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故事卻從這里飛出,伴著瀘州老窖的酒香,香透了整個中國名酒歷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酒香不怕巷子深
㈣ 關於章丘老粗布的詩句
什麼是粗布?粗布又稱「土布」,它是淳樸的勞動人民以純棉為原料,用原始的紡車,木織布機一梭一梭精心編織而成,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歷史。手工粗布紡織工藝極為復雜,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經軋花、彈花、紡線、打線、漿染、沌線、落線、經線、刷線、作綜、闖杼、掏綜、吊機子、栓布、織布、了機等大大小小70餘道工序,以二十幾種其本色線經過精心設計可以變幻出近兩千餘種絢麗多彩的圖案。堪稱巧奪天工、千變萬化。在西方紡織技術傳入中國之前,中國普通老百姓的衣服,床鋪都是用粗布手工紡織而成,由於這種布紡出的衣服線條簡單,色彩單調,質感也較為粗糙,近百年來隨著紡織工業的現代化,粗布逐步淡出了人們的生活。這幾年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綠色,環保,自然」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昔日的老粗布經過現代工藝的創新和改變,色彩更豐富,觸感更舒適,成為適合現代人群需求新型家紡用品。春秋戰國到漢時期,齊魯大地已是我國產棉的中心。「齊紈魯縞」號稱「冠帶衣履天下」。著名的唐代詩人杜甫在「憶昔」中就有「齊紈魯縞奪班班,男耕女織不相失」的詩句。漢代,在山東嘉祥縣武氏祠漢畫像石上的「曾母投杼」圖中,曾母使用的斜織機既是今日遍及齊魯,家家戶戶使用的立式織機的先祖。外婆坊品牌,正是取意「曾母投杼」圖。穿純棉布衣曾在皇家貴族上層社會中甚為盛行,後中原及京師周邊一帶,純棉粗布亦作為向朝廷進貢以及外族友邦鄰國的貴重傳統禮品交換。國安民安純棉老粗布非常不錯。
㈤ 關於古鎮,小橋,江南水鄉徽派建築的詩詞,需要3、4首,每一首隻要2句就可以,
1,煙柳畫橋,風復簾翠制幕,參差十萬人家。出自宋代柳永的《望海潮》,意思是:如煙的柳樹、彩繪的橋梁,擋風的簾子、翠綠的帳幕,樓閣高高低低,大約有十萬戶人家。
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憶江南》,意思是: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
3,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出自唐代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意思是:沒有想到,在這風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時節,能巧遇你這位老相熟。
4,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出自唐代杜荀鶴的《送人游吳》,意思是:姑蘇城中屋宇相連,沒有什麼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滿了小橋。
5,桐葉疏疏苔壁青,烏篷船向古津停。出自當代徐平的《烏鎮逢雨》,意思是:梧桐樹上的葉子稀稀疏疏,牆壁上的青苔綠意盎然,烏鎮的篷船停在向古津。
㈥ 唐詩三百首賞析
1)桃花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山中春懷
【唐】齊己
何物不為狼藉境,桃花和雨更霏霏。
2)梨花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初冬夜飲
【唐】杜牧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干?
3)蘭花
蘭溪
【唐】杜牧
蘭溪春盡碧泱泱,映水蘭花雨發香。
病起
【唐】賈島
身事豈能遂,蘭花又已開。
4)梅花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後多。
梅花
【宋】陸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5)菊花
晚菊
【唐】韓愈
少年飲酒時,踴躍見菊花。
飲新酒
【唐】元稹
聞君新酒熟,況值菊花秋。
6)杏花
清夜怨
【唐】李商隱
綠池荷葉嫩,紅砌杏花嬌。
臨安春雨初霽
【宋】陸游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7)牡丹
白牡丹
【唐】白居易
白花冷澹無人愛,亦占芳名道牡丹。
牡丹
【唐】王睿
牡丹妖艷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
8)薔薇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
【唐】李白
林壑久已蕪,石道生薔薇。
仙萼池亭侍宴應制
【唐】沈佺期
閑花開石竹,幽葉吐薔薇。
9)海棠
蜀中春日
【唐】鄭谷
海棠風外獨沾巾,襟袖無端惹蜀塵。
春日書懷
【唐】薛能
壟月正當寒食夜,春陰初過海棠時。
10)茶花
紅茶花
【唐】司空圖
景物詩人見即誇,豈憐高韻說紅茶。
同朱慶餘宿翊西上人房
【唐】周賀
屋雪凌高燭,山茶稱遠泉。
11)荷花
韓翃舍人即事
【唐】李商隱
萱草含丹粉,荷花抱綠房。
曉出凈慈寺
【宋】楊萬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12)杜鵑
宣城見杜鵑花
【唐】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杜鵑花
【唐】成彥雄
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
13)楊花
春感
【唐】李白
榆莢錢生樹,楊花玉糝街。
章江作
【唐】韋庄
楊花慢惹霏霏雨,竹葉閑傾滿滿杯。
14)桐花
桐花
【唐】白居易
何此巴峽中,桐花開十月?
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
【唐】李商隱
桐花萬里關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15)桂花
長沙贈衡岳祝融峰般若禪師
【唐】劉長卿
桂花寥寥閑自落,流水無心西復東。
送高三之桂林
【唐】王昌齡
嶺上梅花侵雪暗,歸時還拂桂花香。
16)茉莉花
法性寺六祖戒壇
【唐】李群玉
天香開茉莉,梵樹落菩提。
檀口
【唐】趙鸞鸞
銜杯微動櫻桃顆,咳唾輕飄茉莉香。
㈦ 關於布的古詩詞
它是淳樸的勞動人民以純棉為原料、千變萬化,粗布逐步淡出了人們的生活、織布,昔日的老粗布經過現代工藝的創新和改變,中國普通老百姓的衣服,用原始的紡車,質感也較為粗糙,色彩更豐富,成為適合現代人群需求新型家紡用品,曾母使用的斜織機既是今日遍及齊魯,以二十幾種其本色線經過精心設計可以變幻出近兩千餘種絢麗多彩的圖案、落線。在西方紡織技術傳入中國之前,觸感更舒適。穿純棉布衣曾在皇家貴族上層社會中甚為盛行,近百年來隨著紡織工業的現代化、吊機子、經線,木織布機一梭一梭精心編織而成、栓布,「綠色,正是取意「曾母投杼」圖,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歷史,自然」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什麼是粗布,後中原及京師周邊一帶、刷線,由於這種布紡出的衣服線條簡單、紡線、漿染,齊魯大地已是我國產棉的中心、彈花,家家戶戶使用的立式織機的先祖、了機等大大小小70餘道工序。堪稱巧奪天工,環保,床鋪都是用粗布手工紡織而成,純棉粗布亦作為向朝廷進貢以及外族友邦鄰國的貴重傳統禮品交換。漢代。外婆坊品牌、沌線。這幾年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作綜、打線。著名的唐代詩人杜甫在「憶昔」中就有「齊紈魯縞奪班班,男耕女織不相失」的詩句,在山東嘉祥縣武氏祠漢畫像石上的「曾母投杼」圖中,色彩單調、掏綜。春秋戰國到漢時期,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經軋花。「齊紈魯縞」號稱「冠帶衣履天下」?粗布又稱「土布」。手工粗布紡織工藝極為復雜、闖杼。國安民安純棉老粗布非常不錯
㈧ 雨中烏鎮古詩詞
雨中烏鎮
雨中烏鎮
我來到江南水鄉烏鎮的時候,正下著蒙蒙的細雨,滴滴雨點落在河面上,濺起小小的水花,小河兩岸沾著水珠的柳樹彎彎的垂在河面上,幾只有雨蓬的小木船緩緩的在河上行著。 雨中的烏鎮,沉浸在淡淡的煙雨之中,我踩著濕漉漉的石板路,跨過石拱橋,映入眼簾的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風格的房屋,臨街全是木板做的牆門,刻有細細的雕花。烏鎮是依河築屋,房屋高大,屋後就是清清的小河,街道不寬,老街鋪開在兩邊,我走進一家生葯鋪子,高高的老木櫃台,櫃後是一排排放葯的方盒子,櫃外又放了幾對老太師椅和茶幾,加工葯材的鐵質器具黑陳泛光,看起來足有上百年歷史了,就放在過道。據說這里還有當鋪、古玩鋪等許多老鋪子,都以從前的面貌存在著,讓人感到一種返古的感受。細雨還在不停地下著,雨水順著街房屋檐流了下來,水珠兒落在牆根,涓涓流入屋後邊的小河中。我邊走邊看,一股淡淡的酒香撲鼻而來,到了房前才知是烏鎮的百年酒坊,高高的深宅大屋裡放著近百個黑糊糊的大酒壇,後邊作坊里用白水、白面、白米作出來的「三白酒」,嘗一口,香醇醉人。鎮上老人告訴我,烏鎮傳統手工作坊很多,有藍印花布染坊,新近染出的藍印花布就用撐桿晾在院子的屋檐下。在一間小小房子里,我看兩個中年婦女在用藍印花布手工製作小包,精巧細致,漂亮之極,令人愛不釋手。還有木雕作坊、竹藝作坊、扇藝作坊……等等一家挨著一家。我來到一家扇店,只見牆上掛的、櫃台上擺的、貨架上、地上箱子里全是扇子,有圓扇、長扇、摺扇、方扇、工藝扇,扇面多以水鄉烏鎮為題材,製作講究,很是好看。在鎮上我竟然看到一家小人書店,小小的一間街房裡,放著一排不高的書架,上邊放著全套的三國演義、水滸傳、岳飛傳等小人書,有許多小孩坐在小木凳上在認真看著小人書。記的在兒時,我住的西安北關巷口就有一家小人書店,那書可真多啊,放了學,我就去看小人書,樂趣無比,現成了童年的夢。在烏鎮能再看到小人書店,真是令人高興啊。 由於烏鎮的房屋多臨水而建,每隔一段,都有一個小碼頭連通著小河道,我穿過屋邊細細的小巷,看見一條小木船停在碼頭上,在船工的招呼下,我們上了船,撐著傘站在船頭,船工搖著櫓,船搖晃著向前走著,走到一個石橋下,上邊傳來了鑼鼓聲,船工告訴我:「上邊是個老戲台,正演戲呢。」我跳下船,岸上是一個小廣場,有個高高的老戲台,正演著戲,戲台下邊是打著雨傘站著看戲的人群,戲台上先是一個老旦在唱著,過了一會兒又出來一個老生又在唱,平時,我聽慣了秦腔,不知為什麼怎麼也聽不懂這江南地方戲調。 快到傍晚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還在不停地下著,烏鎮漸漸靜了下來,我站在河中的石拱橋上,望著穿鎮而過的小河,河兩岸掛著一串串紅燈籠,古樸的老屋,河中搖過的烏蓬船,遠處一座座小石橋,烏鎮真是寧靜怡人,在這里,使人心情舒暢,真實感受到了清秀的傳統民居和江南水鄉美的享受啊。
㈨ 間或有綴滿花朵的樹枝從牆上探出來 什麼詩句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蘇州漫步
陸文夫
我喜愛蘇州,特別喜愛它那恬靜的小巷。這倒不是因為「故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而是因為在小巷中往往最容易看到生活的巨變,城市的新生,由此而產生一種自豪和喜悅。
蘇州的小巷是饒有風味的。它整潔幽深,曲折多變。巷中都用彈石鋪路,春天沒有灰沙,夏日陣雨剛過,便能穿布鞋而不濕腳。巷子的兩邊都是高高的院牆,牆上爬滿了長春藤,紫藤;間或有綴滿花朵的樹枝從牆上探出頭來。在庭院的深處,這里、那裡傳出織機的響聲,那沙沙沙沙的是織綢緞;那吱呀嘁嚓的是織章絨。我見過蘇州的綢緞和彈絨,象藍天上嵌著彩雲,像朝陽、像晚霞、像薄暮升起的輕煙。你怎麼也不會想到,這些舉世聞名的絲織品,是在萬戶雜住的小巷裡誕生的。
小巷子里,大門常開。在敞開的大門里,常常可以看到母女二人伏在一張綳架上,在安靜地綉花。她們把一根極細的絲線劈成八根,用幾百種針法綉出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綉出齊白石的活蝦 ;綉出徐悲鴻的奔馬,潑墨,水印,神態都能准確無誤地表現出來。
十六年前我也曾見過「蘇綉」,見過蘇州的「綉女」。科夜沉寂的小巷裡,常見她們傍著微弱的燈光,從深夜綉到天明,趕到顧綉庄去換錢,然後排到米店門口,任人用粉筆在肩上編起號碼,指一點平價米。
今天,我們不僅能在小巷中,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看到「蘇綉」;在國際的展覽會上,還能看蘇州姑娘那裡表演刺綉。倫敦的居民曾經要求看一看刺綉姑娘的手,看看她的手上有什麼秘密,為什麼綉出的花兒能迷惑住蝴蝶!誰知道唯一的秘密就是這雙手的勤勞,就是我們的社會對勤勞雙手的尊重。
解放前,在蘇州一座殘破的古廟里,住著一個白發垢面、患著嚴重眼疾的乞婦,她就是有名的「綉女」沈靜芬。她把青春全獻給了「蘇綉」,她會幾百種巧妙的針法,她年輕時為閨閣千金描綉了無數的游龍飛鳳,替顧綉庄賺來了大批利潤。到頭來落得個破廟容身,乞求度日。「蘇綉」的技術跟著她被人踐踏,像破廟一樣在風雨中雕零!
如今,在一座小巧的園林里、花徑上、在曲橋旁,人們又見到了刺綉工場的顧問沈靜芬。她的頭發還是斑白的,可是眼疾消失了,面色紅潤了,精神抖擻了,她正指導著一群活潑年輕的姑娘,種花、繪畫、刺綉,把傳統的技藝推向新的高峰:寄語信紙敦的居民,蘇州姑娘手上的秘密,可以到這這這里尋找。
秋天,全城彌漫著桂花的香氣。嗅著花香信步向前,便會被引入一座座古老的園林。園林象天女散下的鮮花,分布在蘇州的大街小巷,有記載的就有一百多個,至於那些鑿一池,架一山,中築一二小亭者就不可數計。《吳風錄》記載:「雖閭閻下刻(注)亦飾小山盆鳥以玩」,這說明蘇州園林的普遍,在這樣普遍的基礎上,歷代的巧匠名師留下了大批精湛的傑作。
在所有的園林當中,我最愛「留園」。它象所有的藝術傑作一樣,帶著深深的含蓄。入口處一條朴實的走廊,普通的庭院。林中部的池台亭榭便隱約可見。等到穿過「涵碧山房」,站在近水的涼台上時,只見一派假山迎面而起,山石犬牙交錯,「可亭」的六角高聳在山石的上面,高高低低的三道小橋橫卧在山澗上。遠望迂迴曲折,彷彿深不見底。到這里,便感到人在畫中,但又不見畫的全貌。
登上爬山的游廊,走進「聞木樨香軒」,園中部的景物便全都呈現在眼前。東西是樓閣參差,古木奇石掩映著亭台水榭,南面是廊台,花牆,小巧的「明瑟樓」凌駕於一切建築之上,樓前是滿池清水,倒映著南面的全部景色,造成了園外的奇景。池塘當中,有一個小島,叫「小蓬萊」,這里的橋、亭都和水面相平,登上「小蓬萊」好像站在湖心水底,而覺得四面皆山。過了「小蓬萊」到達「曲溪樓」的底層時,中部的景物都已一覽無余,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曲溪樓」旁還有許多磚框、漏窗,它象取景框一樣,把園中的景色濃縮起來,使人處處凌虛,移步換影。抬頭西望,深秋時,鮮紅的楓葉漫鋪在高下起伏的雲牆上,叫人留戀不已。回味無窮。
解放前的「留園」竟成了國民黨軍隊的馬廄。樹木砍伐,樓閣倒塌,到處是殘垣敗壁、碎石亂磚。今天的「留園」處處金碧渾煌,富麗萬千。回頭看「留園」的外面,只見虎丘道上,運河的兩旁,到處聳立著高大的煙囪。解放後興建起來的工廠,在日夜吐著濃煙,把安詳的藍天抹上濃重的筆墨。那裡機器在轟鳴,金屬在碰撞,生活在沸騰。從全城各處的小巷裡,古老的花園里,日夜有經過充分休息的人,一路淡筆著走向那沸騰的地方。
石塘讀紙
冒著綿綿細雨,迎著潮濕霧氣,我走進了鉛山石塘。這是個素有武夷山下「小蘇州」美譽的千年古鎮,也是名揚天下的連史紙的故鄉。
鋪著鵝卵石和青石板的老街,就像一部厚厚的線裝書,引我沿著千年歷史織就的脈絡,一直走向它的內部。我一邊走,一邊打量石塘人的生活,揣摩紙的繁華歷史,觸摸那「薄如蟬翼白勝雪,輕似羅綢細無聲」的質感。
我覺得,石塘是一個散發著陳香紙味的夢境。密集的商鋪紙號,氣派宏偉的古建築群,技藝精湛的石雕,米酒店裡飄動的幌子,掛在牆上的蓑衣、臘肉,至今營業的打鐵鋪,造紙留下的槽房、漂塘和水碓,時隱時現,在真實與幻境間搖擺。鎮子里的五十多條小巷神秘幽深,曲折多變。名字也好聽:下節街、坑背小街、棋盤街、商會弄、羅漢弄……小巷裡紙鋪商號林立,「復生源」「羅盛春」「金鴻昌」「天和」「查聲泉」「賴家紙行」「松泰行」「山陝會館」「饒州會館」「撫州會館」等,連成一串。富戶院落的華麗是當年紙商們產業豐厚、生意興隆的標志。由於年代久遠,如今都顯出幾分落寞的憔悴:圍牆青苔班駁,門扉灰暗破舊,石板路凹凸不平,石碑坊圖案模糊,雕花的廊柱,早已金粉剝落。巷子兩邊是高高的院牆,偶爾幾支斜逸牆外的枇杷樹,結滿金黃色的小果, 間或有長春藤或綴滿花朵的樹枝從牆上探出來,給小巷添上幾許活氣,幾分典雅,大戶人家牆頭的一束束衰草,遮蓋不住曾經的燦爛與繁華。
古鎮頗具小橋流水人家的景緻。明代修築的官圳,渠水清澈見底,沿著渠道緩緩而行,不時遇見洗衣的婦人。因為是雨天,三五成群的在街邊支起了小桌,竹椅擺滿巷道兩邊,打牌,喝茶,聊天。他們就和腳下踩著的青石板一樣,經過歲月的磨礪,顯得更加寧靜祥和、不屑張揚,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的悠閑。他們固執地留在這座千年的鎮子里,時間從他們身邊匆匆留過,他們渾然不覺……有他們留守,古鎮就有了抵制著現代生活喧囂進攻的力量。
不知究竟是這個小鎮培育了連史紙?還是連史紙造就這個小鎮?
紙,曾是古鎮石塘生命中最為華彩的篇章。因為紙,石塘才有市聲喧囂鼎沸,商賈接踵摩肩的繁華;因為紙,才有了石塘在造紙文化中濃墨重彩的抒寫;因為紙,才讓無數達官貴人、商賈巨富不辭勞苦,魂牽石塘;也因了紙,才使鉛山縣成為我國江南地區的「五大手工業區域」之一,而與松江的棉紡織業、蘇杭的絲織業、蕪湖漿染業和景德鎮的制瓷業一道享譽天下;因為紙,不由地展現我腦海里的石塘街昔時氣象,總是恍若《清明上河圖》一般;因為紙,石塘被冠以「品重洛陽」的美譽;因為紙,石塘讓我們後人在這里見識了當時社會生活與審美習俗的大量信息。
時光一放手,石塘的昨天,就如同踩上了扭扭滑板的孩子。一下,就滑過了千年,到達現在。我來讀石塘,讀石塘的紙。
家住石塘的老伯盧志堅,熱情爽朗,精神矍鑠。他已經60多歲了,頭發花白,不過,比鎮子年輕多了。據說,鎮子有一千多歲了。在古鎮面前,活著的人,都是孩子。盧老伯是木匠,世代生活在這里,喜歡寫文章,喜歡為遊客作導游。講起石塘造紙史和古鎮的風雨變遷,如數家珍。在他的講述里,我了解了連史紙的輝煌歷史,還有造紙的工藝程序。
盧老伯說,鉛山縣綠色植被豐富,自古以來就漫山遍野種植竹林,終年不斷的潺潺溪水為造紙提供了豐富的水源和動力;滿山遍野的柴薪為造紙提供了廉價的燃料;用作造紙膠液的各種紙葯和造紙的輔助材料石灰等都可以在本地取材。這一切都為造紙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一張連史紙,從毛竹到成品,前後需要花費60天時間。整個手工製作過程一般要經過斫竹、拷白、浸料、煮料、翻灘、抄紙、曬紙等2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環環緊扣,精工細作。
嫩毛竹經過砍條、坐山陰干、疊塘沖浸、清水漂塘、剝離竹絲、洗曬竹絲等工藝後,成為竹麻絲。紙料需要用腳踩細或者木槌敲打以便抄紙。生產過程中難度最大的就是抄紙這道工序。抄紙,也叫作撈紙,這項環節最考驗師傅的手藝,要抄出高質量的紙張,一般紙工要經過兩三年的訓練才能把紙的厚薄抄勻。
幾百年過去了,隨著工業文明不斷推進,純手工製作的連史紙因生產成本高而失去競爭力。機制紙的大量生產,手工土紙在市場上的需求量下降,因而,輝煌四百餘年的石塘紙業逐漸凋敝,大不如前,僅保留小規模的手工生產。連史紙昔日「一紙難求」的風光早已不在。後人只能從紙行古舊的建築和門楣上的字型大小中依稀想像舊日的繁華。
那藏在陳列館里的一頁頁古老的線裝書,連史紙的樣品,在閱盡滄桑世事之後,到今天,它早已不是紙的概念了,而是厚重的紙業文化歷史,是連史紙興衰演進的歷史記憶。作為價值不菲的文物,它們既是時光的印記,更應該是歲月的遺言。
我閱讀石塘,就是閱讀著歲月的遺言。在鍵盤迅速取代書寫的今天,歲月的遺言不會是紙的遺言吧?
㈩ 劉禹錫寫的古詩有哪些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雜曲歌辭·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洛水橋邊春日斜,碧流輕淺見瓊沙。
無端陌上狂風急,驚起鴛鴦出浪花。
汴水東流虎眼文,清淮曉色鴨頭春。
君看渡口淘沙處,渡卻人間多少人。
鸚鵡洲頭浪颭沙,青樓春望日將斜。
銜泥燕子爭歸舍,獨自狂夫不憶家。
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鴛鴦錦,將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
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後波生。
令人忽憶瀟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
《秋風引》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