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蟬羅隱古詩

蟬羅隱古詩

發布時間: 2021-02-08 01:41:34

⑴ 關於蟬的古詩,急用!!!!!!!!!!!!!!!!!!!!!!!!!!!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玄鳥,即燕子)(《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潘岳《河陽縣作二首)
「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園柳吟涼久,嘶蟬應序驚」(隋 王由禮《賦得高柳鳴蟬》)
「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唐 許裳《聞蟬》)
「高蟬多遠韻,茂樹有餘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繞叢藿,余響徹高軒」(南朝 蕭子范《後堂聽蟬》)
「清吟曉露葉,愁噪夕陽枝。忽爾弦斷絕,俄聞管參差」 (唐 劉禹錫《酬令孤相公新蟬見寄》)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唐 盧仝《新蟬》)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 辛棄疾《西江月·月夜行黃沙道中》)

「得飲玄天露,何辭高柳寒」(南朝陳·劉刪《詠蟬詩》)
「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唐·戴叔倫《畫蟬》)

「聽秋蟬,秋蟬非一處。細柳高飛夕,長楊明月曙;歷亂起秋聲,參差攪人慮。單吟如轉簫,群噪學調笙;風飄流曼響,多含斷絕聲。……」
「聽鳴蟬,此聽悲無極。群嘶玉樹里,回噪金門側;長風送晚聲,清露供朝食。晚風朝露實多宜,秋日高鳴獨見知。輕身蔽數葉,哀鳴抱一枝。……」(隋 盧思道 《和陽納言聽鳴蟬篇》)

(2)蟬本無知,然許多詩人卻聞蟬而愁,只因為詩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正如
宋代詩人楊萬里所說:「蟬聲無一添煩惱,自是愁人在斷腸」(《聽蟬》)。
唐 司空曙「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一年老,能令萬感生」(《新蟬》);
唐 白居易 :「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里」(《早蟬》);
唐 劉禹錫 :「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涼耳,如聞斷續弦」(《答白刑部聞新蟬》);
唐 孟浩然:「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秦中寄遠上人》),
唐 元稹:「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悲相傷」(《送盧詩》)。
唐 雍裕之:「一聲清溽暑,幾處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聞獨泫然」(《早蟬》);
五代楚 劉昭禹:「莫侵殘日噪,正在異鄉聽」(《聞蟬》);
唐 盧殷:「深藏高柳背斜暉,能軫孤愁感昔圍。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晚蟬》);
唐 姚合:「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聞蟬寄賈島》);
宋 柳永:「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雨霖鈴》);
宋 劉克庄「何必雍門彈一曲,蟬聲極意說凄涼」 《三月二十五日飲方校書園》。

(3)古人誤卻以為蟬是靠餐風飲露為生的,故把蟬視為高潔的象徵,並詠之頌之,或藉此來寄託理想抱負,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首先應該提到的當然是被稱為唐代詠蟬詩之「三絕」:
垂委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在獄詠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蟬》
三首詩都是唐代借詠蟬以寄意的名作,但旨趣迥異,各臻其妙。清人施補華《峴佣說詩》對此之評論可謂一語中的:「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借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附:駱賓王《在獄詠蟬》詩小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枯樹;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嘗聞。豈人心異於曩時,將蟲響悲乎前聽?嗟乎,聲以動容,德以象賢。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應節為變,審藏用之機。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艱虞,遭時徽纆。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聞蟪蛄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感而綴詩,貽諸知己。庶情沿物應,哀弱羽之飄零;道寄人知,憫余聲之寂寞。非謂文墨,取代幽憂雲爾。

(4)與詠燕詩不同,詠蟬詩中也有譏諷蟬之污濁者。代表之作當屬唐末詩人陸龜蒙和羅隱的《蟬》詩 。
陸龜蒙:「只憑風作使,全仰柳為都。一腹清何甚,雙翎薄更無。」
羅隱:「大地工夫一為遺,與君聲調偕君綏。風棲露飽今如此,應忘當年滓濁時。」
在陸之筆下,蟬是卑鄙無能之輩;而羅之筆下,蟬則是趨炎附勢之徒。
兩詩借蟬言志,旨在諷刺批判唐末的社會腐敗、官場昏暗。

(5)其餘如:
唐人雍陶的「高樹蟬聲入晚雲,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時各得身無事,每到聞時似不聞」(《蟬》)、
清人朱受新的「抱葉隱深林,乘時慧慧吟。如何忘遠舉,飲露已清心」(《詠蟬》),
也都是借蟬抒懷的佳句,句中各有比興寄託;
南朝陳詩人陳正見《賦得秋蟬和柳應衡陽王教詩》「風高知響急,樹近覺聲連」、
唐徐夤《蟬》詩 「寒鳴寧與眾蟲同,翼鬢緌冠豈道窮。殼蛻已從今日化,聲愁何似去年中。朝催籬菊花開露,暮促庭槐葉墜風。從此最能驚賦客,計居何處轉飛蓬。 」
亦各具有一番清新別致之機趣。

⑵ 蟬的古詩是什麼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玄鳥,即燕子)(《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潘岳《河陽縣作二首)
「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園柳吟涼久,嘶蟬應序驚」(隋 王由禮《賦得高柳鳴蟬》)
「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唐 許裳《聞蟬》)
「高蟬多遠韻,茂樹有餘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繞叢藿,余響徹高軒」(南朝 蕭子范《後堂聽蟬》)
「清吟曉露葉,愁噪夕陽枝。忽爾弦斷絕,俄聞管參差」 (唐 劉禹錫《酬令孤相公新蟬見寄》)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唐 盧仝《新蟬》)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 辛棄疾《西江月·月夜行黃沙道中》)

「得飲玄天露,何辭高柳寒」(南朝陳·劉刪《詠蟬詩》)
「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唐·戴叔倫《畫蟬》)

「聽秋蟬,秋蟬非一處。細柳高飛夕,長楊明月曙;歷亂起秋聲,參差攪人慮。單吟如轉簫,群噪學調笙;風飄流曼響,多含斷絕聲。……」
「聽鳴蟬,此聽悲無極。群嘶玉樹里,回噪金門側;長風送晚聲,清露供朝食。晚風朝露實多宜,秋日高鳴獨見知。輕身蔽數葉,哀鳴抱一枝。……」(隋 盧思道 《和陽納言聽鳴蟬篇》)

(2)蟬本無知,然許多詩人卻聞蟬而愁,只因為詩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正如
宋代詩人楊萬里所說:「蟬聲無一添煩惱,自是愁人在斷腸」(《聽蟬》)。
唐 司空曙「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一年老,能令萬感生」(《新蟬》);
唐 白居易 :「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里」(《早蟬》);
唐 劉禹錫 :「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涼耳,如聞斷續弦」(《答白刑部聞新蟬》);
唐 孟浩然:「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秦中寄遠上人》),
唐 元稹:「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悲相傷」(《送盧詩》)。
唐 雍裕之:「一聲清溽暑,幾處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聞獨泫然」(《早蟬》);
五代楚 劉昭禹:「莫侵殘日噪,正在異鄉聽」(《聞蟬》);
唐 盧殷:「深藏高柳背斜暉,能軫孤愁感昔圍。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晚蟬》);
唐 姚合:「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聞蟬寄賈島》);
宋 柳永:「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雨霖鈴》);
宋 劉克庄「何必雍門彈一曲,蟬聲極意說凄涼」 《三月二十五日飲方校書園》。

(3)古人誤卻以為蟬是靠餐風飲露為生的,故把蟬視為高潔的象徵,並詠之頌之,或藉此來寄託理想抱負,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首先應該提到的當然是被稱為唐代詠蟬詩之「三絕」:
垂委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在獄詠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蟬》
三首詩都是唐代借詠蟬以寄意的名作,但旨趣迥異,各臻其妙。清人施補華《峴佣說詩》對此之評論可謂一語中的:「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借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附:駱賓王《在獄詠蟬》詩小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枯樹;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嘗聞。豈人心異於曩時,將蟲響悲乎前聽?嗟乎,聲以動容,德以象賢。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應節為變,審藏用之機。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艱虞,遭時徽纆。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聞蟪蛄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感而綴詩,貽諸知己。庶情沿物應,哀弱羽之飄零;道寄人知,憫余聲之寂寞。非謂文墨,取代幽憂雲爾。

(4)與詠燕詩不同,詠蟬詩中也有譏諷蟬之污濁者。代表之作當屬唐末詩人陸龜蒙和羅隱的《蟬》詩 。
陸龜蒙:「只憑風作使,全仰柳為都。一腹清何甚,雙翎薄更無。」
羅隱:「大地工夫一為遺,與君聲調偕君綏。風棲露飽今如此,應忘當年滓濁時。」
在陸之筆下,蟬是卑鄙無能之輩;而羅之筆下,蟬則是趨炎附勢之徒。
兩詩借蟬言志,旨在諷刺批判唐末的社會腐敗、官場昏暗。

(5)其餘如:
唐人雍陶的「高樹蟬聲入晚雲,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時各得身無事,每到聞時似不聞」(《蟬》)、
清人朱受新的「抱葉隱深林,乘時慧慧吟。如何忘遠舉,飲露已清心」(《詠蟬》),
也都是借蟬抒懷的佳句,句中各有比興寄託;
南朝陳詩人陳正見《賦得秋蟬和柳應衡陽王教詩》「風高知響急,樹近覺聲連」、
唐徐夤《蟬》詩 「寒鳴寧與眾蟲同,翼鬢緌冠豈道窮。殼蛻已從今日化,聲愁何似去年中。朝催籬菊花開露,暮促庭槐葉墜風。從此最能驚賦客,計居何處轉飛蓬。 」

⑶ 關於蟬的古詩詞


朝代:唐代
作者:虞世南
原文: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回風。

朝代答:唐代
作者:李商隱
原文: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朝代:唐代
作者:張喬
原文:
先秋蟬一悲,長是客行時。曾感去年者,又鳴何處枝。
細聽殘韻在,回望舊聲遲。斷續誰家樹,涼風送別離。

朝代:唐代
作者:陸龜蒙
原文:
只憑風作使,全仰柳為都。一腹清何甚,雙翎薄更無。
伴貂金換酒,並雀畫成圖。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

朝代:唐代
作者:羅隱
原文:
天地工夫一不遺,與君聲調借君緌.風棲露飽今如此,應忘當年滓濁時。

⑷ 蟬古詩虞世南帶拼音

《蟬》拼音版注音:

í ruí yǐn qīng lù , liú xiǎng chū shū tóng 。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jū gāo shēng zì yuǎn , fēi shì jiè qiū fēng 。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翻譯:

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

蟬聲遠傳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

《蟬》賞析

詩人筆下的蟬是人格化了的蟬。三、四句借蟬抒情:品格高潔者,不需藉助外力,自能聲名遠播。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徵。「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一,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乾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彷彿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這一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一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像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這里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確是一語破的之論。

⑸ 問:唐詩《蟬》的作者是誰

有名的都在這了
《蟬》
——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
——唐·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
——唐·雍陶
高樹蟬聲入晚雲,不唯愁我亦愁君。
何時各得身無事,每到聞時似不聞。

《蟬》
——唐·許渾
噪柳鳴槐晚未休,不知何事愛悲秋。
朱門大有長吟處,剛傍愁人又送愁。

《蟬》
——唐·李郢
飲蟬驚雨落高槐,山蟻移將入石階。
若使秦樓美人見,還應一為拔金釵。

《蟬》
——唐·陸龜蒙
只憑風作使,全仰柳為都。
一腹清何甚,雙翎薄更無。
伴貂金換酒,並雀畫成圖。
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

《蟬》
——唐·張喬
先秋蟬一悲,長是客行時。
曾感去年者,又鳴何處枝。
細聽殘韻在,回望舊聲遲。
斷續誰家樹,涼風送別離。

《蟬》
——唐·羅鄴
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蟬噪最堪驚。
能催時節凋雙鬢,愁到江山聽一聲。
不傍管弦拘醉態,偏依楊柳撓離情。
故園聞處猶惆悵,況是經年萬里行。

《蟬》
——唐·羅隱
天地工夫一不遺,與君聲調借君緌。
風棲露飽今如此,應忘當年滓濁時。

《蟬》
——唐·徐夤
寒鳴寧與眾蟲同,翼鬢緌冠豈道窮。
殼蛻已從今日化,聲愁何似去年中。
朝催籬菊花開露,暮促庭槐葉墜風。
從此最能驚賦客,計居何處轉飛蓬。

《蟬》
——唐·薛濤
露滌清音遠,風吹數葉齊。
聲聲似相接,各在一枝棲。

《蟬二首》
——唐·子蘭
獨蟬初唱古槐枝,委曲悲涼斷續遲。
雨後忽聞誰最苦,異鄉孤館憶家時。

衰柳蟬吟旁濁河,正當殘日角聲和。
尋常不足少愁思,此際聞時愁更多。

《蟬》
——宋·蘇軾
蛻形濁污中,羽翼便翾好。
秋來閑何闊,已抱寒莖槁。

⑹ 誰知道蟬這首古詩急用!#$%^&*()":><

蟬(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1、第一句:垂緌飲清露

(1)垂緌,帽帶結在下巴下邊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顯宦身份。

(2)清露,純潔的露水。飲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質。

(3)該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是運用比興的手法暗示自己的顯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質。

2、第二句:流響出疏桐

(1)流響,指接連不斷的蟬鳴聲。

(2)「疏」字寫梧桐枝幹高挺清拔,讓人感到流響易於流傳。又與末句秋風相呼應。

(3)詩人以蟬自比,則其名聲也就不同凡響。

3、三、四兩句: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1)「居高」的「高」有哪兩層含義?

明確:一是實指蟬所居的梧桐樹高,二是暗指「飲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蟬抒懷:品格高潔者,不需藉助外力,自能聲名遠播。

詩人筆下的「蟬」帶有自況的意味。

4、小結:

在眾多的詠蟬詩中,李商隱的《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也很有名。這三首詩由於作者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觀察蟬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構成富有個性特徵的藝術形象,被稱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虞世南《蟬》賞析

虞世南: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關鍵要把握住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出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蟬用細嘴吮吸清露,由於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詩的最後評點道,這完全是由於蟬能夠「居高聲自遠」,而不是由於憑借秋風一類外力所致。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無非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這種居高致遠完全來自人格美的力量,絕非依憑見風使舵,或者什麼權勢、關節和捧場所能得到的。實際上,詠蟬包含著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勛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贊嘆:「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誦讀欣賞 古詩三首

作者簡介
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今屬浙江)人。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令,故世稱「虞永興」,享年八十一歲,賜禮部尚書。
虞世南幼年學書於王羲之七世孫,著名書法家僧智永,受其親傳,妙得「二王」及智永筆法。虞世南為人沉靜寡慾,志性剛烈,議論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書法,筆勢圓融遒勁,外柔而內剛。論者以為如裙帶飄揚,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代表作有《出塞》、《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等。其中後三首詠物詩分別寫竹、蟬和風,緊緊抓住對象特點,刻畫得相當傳神。

題解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為後世人稱道。
首句「垂飲緌清露」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是運用比興手法,暗示自己的顯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質。蟬的頭部有兩根觸須,形狀似官員系在頸下的帽帶;古人認為蟬棲身高樹,只喝清潔的露水,因而用「飲清露」象徵人的品格高潔。其實蟬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裡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鳴聲。為什麼說連續不斷的蟬鳴聲是從枝葉稀疏的梧桐中傳出來的呢?這是因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種高貴而靈異的樹,傳說鸞鳳一類的鳥非梧桐不棲,「王者任用賢良,則梧桐生於東廂」。詩人以蟬自比,則其鳴聲也就不同凡響。「桐」前著一「疏」,既讓人感到「流響」的易於流傳,又與末句「秋風」相應。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是從上面兩句引發出來的議論。意思是「蟬兒棲身高處,聲音自然會傳得很遠。這並不是藉助秋風的飛傳」,沈德潛說:「命意自高,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寫景,也是抒懷,是唐詩中最早詠蟬的,很為後世稱道。虞世南原是陳隋舊臣,入唐後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於世,顯示出一種內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徵,虞世南借蟬詠懷,表明自己立身高潔,不需任何憑藉,自會揚名。情景交融,顯得十分和諧自然。這兩句用的是比喻,蟬聲遠傳不是借藉於秋風的傳送,這里所突出強調的是詩人的人格美,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表現了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讀者可從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蟬兒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可謂巧妙至極。正像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言「不做良臣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名聲自傳達於後」。「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展示了一個清狂自負、躊躇滿志的士大夫形象。
施朴華《峴佣說詩》曰:「《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其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同是唐人,又都是托詠蟬以寄意,由於作者的地位、遭際、氣質彼此不同,雖同樣工於比興寄託,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形成富有個性特徵的藝術形象。

詩意散譯
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蟬兒棲身高處,聲音自然會傳得很遠,這並不是藉助秋風的飛傳。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注釋】:
[1]垂綏:rui2,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須,形狀與其有些相似。
[2]借:依靠、依賴。
【簡析】:
古人以蟬居高飲露象徵高潔,作者以比興和寄託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操。本詩與駱賓王、李商隱的《詠蟬》同為當時詠蟬詩三絕。
虞世南簡介:
虞世南,字伯施,餘姚人。
在隋,官秘書郎,十年不徙。入唐,為秦府記室參軍,遷太子中舍人。太宗踐祚,歷弘文館學士、秘書監。卒謚文懿。太宗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
沉靜寡慾,精思讀書,至累旬不盥櫛。教學設計>文章婉縟,見稱於僕射徐陵,同是有名。集三十卷

《蟬》
虞世南是唐初著名書法家,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人稱「虞永興」。這首詩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
之恩而作,所以詩中的蟬是一種清高尊貴的形象。
首句「垂緌飲清露」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是運用比興手法,暗示自己的顯要身份和清廉
的品質。蟬的頭部有兩報觸須,形狀似官員系在頸下的帽帶;古人認為蟬棲身高樹,只喝清潔的露水,固而
用「飲清露」象徵人的品格高潔。其實蟬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裡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鳴聲。為什麼說連續不斷的蟬鳴聲是從枝葉稀疏的梧桐中傳出來的呢?這是因
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種高貴而靈異的樹,傳說鸞風一類的鳥非梧桐不棲,「王者任用賢良,則梧桐生
於東廂」(見《初學記》引《瑞應圖》)。詩人以蟬自比,則其嗚聲也就不同凡響。「桐」前著一「疏」字,
既讓人感到「流響」的易於流傳,又與宋句「秋風」相應。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從上兩句引發出來的議論。「居高」的
「高」有兩層含義:一是實指蟬所居的梧桐樹高,二是暗指「飲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不光是
地位高,品格也高。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惡,即使地位再高也不會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
高,他發出的聲旨影響才大,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詩人把這一命意通過蟬的形象表達出
來了。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說:「命意自高。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今人劉水濟《唐人絕
句精華》說:「三四句借蟬抒懷,言果能立身高潔者,不待憑藉,自能名聲遠聞也。」
唐人詠蟬詩除本篇外,李商隱的《蟬》和駱賓王的《在獄詠蟬》也很著名,李詩:「本以高難飽,徒勞
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前四句寫形
象,與虞世南的《蟬》詩相似,但顯示的是環境的冷酷;後四句寫思想感情,表達薄宦漂泊、欲歸不得之
情。駱詩:「西陸(指秋天)蟬聲唱,南冠(指囚徒)客思深。不堪玄鬢影(指蟬),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詩人借蟬自喻,將秋蟬的艱窘與己身的不幸融而為一。清人施補
華《峴佣說詩》雲:「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白遠.非是藉秋風』是
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
語。比興不同如此。」三首詠蟬名作由於作者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觀察蟬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
而構成富有不同個性特徵的藝術形象。

⑺ 關於蟬的古詩有哪些

——虞世南《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在獄詠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蟬》
三首詩都是唐代借詠蟬以寄意的名作,但旨趣迥異,各臻其妙。清人施補華《峴佣說詩》對此之評論可謂一語中的:「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借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⑻ 蟬的古詩

一共十首,具體名稱為你奉上,請你參考:
《蟬》- 虞世南 - 唐代
• 《蟬》- 李商隱 - 唐代
• 《蟬》- 張喬 - 唐代
• 《蟬》- 佚名 - 唐代
• 《蟬》- 陸龜蒙 - 唐代
• 《蟬二首》- 佚名 - 唐代
• 《蟬》- 許渾 - 唐代
• 《蟬》- 薛濤 - 唐代
• 《蟬》- 雍陶 - 唐代
• 《蟬》- 羅隱 - 唐代
雨霖鈴·寒蟬凄切
作者: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 ...


作者: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

詠蟬 / 在獄詠蟬
作者: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客思深 一作: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


作者: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

早蟬
作者: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頭蟬始鳴。石楠深葉里,薄暮兩三聲。一催衰鬢色,再動故園情。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憶昔在東掖,宮槐花下聽。今朝無限思,雲樹繞湓城。...


作者: 張喬
先秋蟬一悲,長是客行時。曾感去年者,又鳴何處枝。細聽殘韻在,回望舊聲遲。斷續誰家樹,涼風送別離。 ...


作者: 薛濤
露滌清音遠,風吹數葉齊。聲聲似相接,各在一枝棲。 ...

作者: 雍陶
高樹蟬聲入晚雲,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時各得身無事,每到聞時似不聞。 ...

六月三日夜聞蟬
作者: 白居易
荷香清露墜,柳動好風生。微月初三夜,新蟬第一聲。乍聞愁北客,靜聽憶東京。我有竹林宅,別來蟬再鳴。不知池上月,誰撥小船行。 ...

詠蟬
作者: 李百葯
清心自飲露,哀響乍吟風。未上華冠側,先驚翳葉中。 ...

⑼ 關於蟬的古詩詞名句


朝代:唐代
作者:虞世南
原文: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專
居高聲自遠,屬非是藉秋風。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隱
原文: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朝代:唐代
作者:張喬
原文:
先秋蟬一悲,長是客行時。曾感去年者,又鳴何處枝。
細聽殘韻在,回望舊聲遲。斷續誰家樹,涼風送別離。

朝代:唐代
作者:陸龜蒙
原文:
只憑風作使,全仰柳為都。一腹清何甚,雙翎薄更無。
伴貂金換酒,並雀畫成圖。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

朝代:唐代
作者:羅隱
原文:
天地工夫一不遺,與君聲調借君緌.風棲露飽今如此,應忘當年滓濁時。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