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詩詞手法客

詩詞手法客

發布時間: 2021-02-07 02:22:53

詩歌中有哪些表現手法

1.對比(對照)
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該詩通過「春殘」、「鳥稀」、「花盡」、「花飛」與「幽竹」的對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今昔對比,抒發物是人非的滄桑變化之感。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霜天、殘月是冷色,江楓、漁火是暖色,這是色彩的對照;霜天透明的明亮與漁火鮮艷的明亮是光質的對照。通過對照寫出作者的孤寂飄零之感。
2.虛實結合(聯想和想像)
王昌齡《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一二兩句實寫眼前之景,三四兩句通過聯想和想像虛寫朊友夜泊瀟湘的情狀,表現了作者的惆悵和依戀之情。李賀《將發》:「東床卷席罷,護落將行去。秋白遙遙空,日滿門前路。」前兩句寫收拾停當,即將登程,這是實寫;後兩句寫出征後將會遇到的景色,這是虛筆。
3.正意反說(反語)
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寫思鄉之切,卻正意反說,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擔心聽到壞消息,從而更好地表達出作者的思鄉之切。陸游《秋思》「日長似歲閑方覺,事大如天醉亦休」,縱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罷休,但真能「醉亦休」嗎?詩人不過是正意反說,表面放達,實則抒發報國無門、難以釋懷的愁苦。岑參《寄左省杜拾遺》「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運用反語,揭露和諷刺了封建統治者的文過飾非、諱疾忌醫,表達了詩人對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襯(有時與「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獨不見》「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用海燕雙棲反襯少婦的孤獨愁苦。賈至《春思二首(其一)》「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用春日美好之樂景反襯詩人內心之愁苦。
5.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聲襯靜)
劉攽《雨後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先寫水面平靜的靜態美,再寫風吹動垂楊水落荷葉之聲,以動襯靜,動靜結合,表現了雨後池塘的美麗。王維《田園樂(其六)》「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以聲襯靜,動靜結合,表現田園幽靜安適的特點。
6.借古諷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借南朝暗諷唐朝統治者大興佛教、不顧百姓民生的社會現實。戎昱《詠史》:「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詩人借漢朝之事諷刺當朝執行的屈辱的和親政策。

詩詞里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一、用典  

(一)用事:借古抒懷,借歷史故事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場態度等。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加深詩詞意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

二、想像

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 

三、聯想 

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一個典型。

四、襯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   

五、渲染 

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六、象徵 

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藉助於特定具體的事物,寄寓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整理。 

(2)詩詞手法客擴展閱讀:

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揚結合、象徵等手法;

記敘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

議論文的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

小說體的表現技巧:描寫手法、烘托手法、伏筆和照應、懸念等。

古詩詞常用修辭手法

古詩詞中的常見修辭手法

詩歌鑒賞題中考查的修辭手法常見的有比喻、擬人、誇張、對比、襯托、對偶、頂真、雙關、通感等。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另一事物,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較喻等。運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徵,使表達更加生動鮮明,化深奧抽象為淺顯具體。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劉攽《雨後池上》),水面如同輕輕磨過的明鏡一樣,倒映出池塘邊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現了雨後池塘水面的平靜。
二、擬人。
擬人就是把物當作人來寫,運用擬人可以使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生動。如「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寫出了詩人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來時春社,去時秋社,年年來去搬寒熱。語喃喃,忙劫劫,春風堂上尋王謝,巷陌烏衣夕照斜。興,多見些;亡,都盡說」(趙善慶《[中呂]山坡羊•燕子》),詩人把燕子趨熱避寒想像成搬運寒熱,讓燕子帶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海棠》),詩人怕花睡去,所以點燃蠟燭來照,以花比人,極富雅趣。
三、誇張。
誇張就是為達到某種效果的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修辭。運用誇張,可以揭示本質,烘托氣氛,增強聯想。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飛」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
四、對比。
運用對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現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區別得更加鮮明。如「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王昌齡《從軍行》),詩人截取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征戍者深沉、復雜的感情。琵琶盡可以換新曲調,卻換不了歌詞包含的感情內容,所以說「新」與「舊」的對比更能顯示出聽者深重的別情邊愁,這是任何歡樂的新曲都無法排遣的。「馬後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徐蘭《出關》),詩人將關內桃花爛漫與關外白雪茫茫兩個場景聚集到征馬這一關節點上,對比鮮明。「桃花」與「雪」分別代指家鄉的溫馨與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詩中具有象徵意義,蘊含了思鄉的情感。
五、襯托。
襯托是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寫與之有關聯的事物作為陪襯的修辭。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兩種,反襯一般又包括動襯靜、聲襯寂、樂襯哀。如「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李白《聽蜀僧浚彈琴》),第四聯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和詩人沉醉於琴聲之中的狀態,側面襯託了琴聲的魅力。「初夏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蘇軾《阮郎歸•初夏》),尾句以棋聲襯託了周圍環境的幽靜閑雅。「寒山幾堵,風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無今古」(陳維崧《醉落魄•詠鷹》),詩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曠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場景,襯託了鷹的形象。
六、頂真。
就是用句末的詞語作下一句的開頭的詞語的修辭。頂真的作用是回環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迴廊;繞迴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蛩;泣寒蛩,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馬致遠《漢宮秋》),這段曲詞中運用了對仗、頂真的修辭手法,對仗顯示了語言的對稱美,達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結合。頂真具有回環跌宕的旋律美,表現了漢元帝離恨未已、相思又繼、千結百轉的愁緒。
七、雙關。
就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或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的修辭,有諧音雙關和語意雙關兩種。如「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涼」字意義雙關,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凄涼。詩人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頂針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的意境。
八、通感。
也叫移覺,是把人的各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通過比喻或形容溝通起來的修辭。如「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郎士元《聽鄰家吹笙》),詩人用通感的修辭寫了尋訪不得之後的想像,通過花的繁盛爛漫,寫出樂聲的明麗、熱烈和歡快。

㈣ 詩詞鑒賞中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內心強烈的感情不加掩飾地直接敘述出來,讓強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傾瀉而出。

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1)譯文:先代的聖君,我見也沒見到,後代的明主,要等到什麼時候。想到宇宙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短暫,獨愴然而涕下。

(2)賞析:全詩以慷慨悲涼的基調,通過等幽州台直接表達了詩人功業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屬間接抒情的一種,通過對實景的描寫來抒寫作者的感情。

如: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1)譯文:煙霧籠罩著水面,月光籠罩著沙岸,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邊酒家。酒樓里的人們還在尋歡作樂,那些賣笑的歌女渾然不知亡國之痛,隔江還唱《後庭花》。

(2)賞析:詩歌的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所寫景並非晴朗的月夜、萬里無雲的碧空,而是迷濛的煙月,籠罩著寒水白沙。景色是那麼黯淡,氛圍是那麼冷寂,這就給後兩句寫作者的憂慮情緒增添了氣氛,加濃了色澤,兩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3、托物言志:屬間接抒情的一種,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藉助於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出來。

如: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詠蟬》)

(1)譯文: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蟬兒棲身高處,聲音自然會傳得很遠,這並不是藉助秋風的飛傳。

(2)賞析:詩歌中所描寫的蟬的形象是:蟬垂著觸須在枝頭吸飲清潔的露水,陣陣的蟬聲從稀疏的梧桐上傳出來。身居高處,叫聲自然傳的很遠,並非依靠風的力量。

而在詩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發的人生感懷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總是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地提高自身修養,因而美好的聲名自可遠揚,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噓。由此可見,寫蟬是依據,而抒懷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寫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詩歌達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1)譯文:而陶潛《飲酒》詩中採菊東籬下,悠然無意見南山。山間霧氣夕陽好,飛鳥結伴把巢還。此中當自有真意,要辯論已忘言

(2)賞析:詩句表面上是寫景,而實際上則隱寓著詩人的一種超脫塵世、熱愛自然、遠離官場的感情境界。

5、動靜結合:指對人、事、景處於動態或相對靜態時的描寫。

如: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1)譯文:漆黑的夜晚,一盞漁燈閃現在河面上,那盞漁燈的光亮就像螢火蟲似的,靜靜地映在河面上。一陣微風吹來,河面漾起層層細浪,原來像螢火蟲那樣的一點光亮散開了,變成了無數顆星星,在河面閃動。

(2)賞析: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出了詩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兩句寫靜態,後兩句寫動態,一動一靜,相輔相成。

6、以動襯靜:屬反襯手法中的一種,即通過對動態的描寫,渲染反襯出靜態,也就是在動態描寫中顯示出靜態。

7、樂景寫哀:屬反襯手法中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踐上是藉此來表達一種悲哀、凄楚的情緒。

8、以景結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9、借古諷今:這是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亂來諷喻當朝。

㈤ 詩歌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1、比擬

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說:比擬就是「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這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

2、誇張

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里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

3、借代

就是藉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

(5)詩詞手法客擴展閱讀:

語言是一切文學作品的基本材料。詩歌尤其講究語言的運用,因為藝術形象的塑造、意境的營造,以及情感的傳達,都要藉助語言。

詩歌的語言要求用最簡潔的詞句傳達盡可能豐富的內容,這就使詩歌語言形成了凝練、含蓄、跳躍性強的特點。相對而言,現代詩用白話寫成,且較少用典,字面上較舊體詩容易把握。但是,要正確評價一首詩,還是要反復朗誦,盡力揣摩,並抓住飽含作者深情的詞語仔細品味其深層含義。

詩歌是通過藝術形象反映生活和抒發感情的。鑒賞詩歌必須准確把握詩中的藝術形象:有些詩,通篇都通過描繪具體鮮明的形象抒發感情;有些詩,雖然沒有描繪具體形象,但能喚起讀者的想像;有些詩,既描繪具體形象,又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

要把握詩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徵。有些詩歌描繪的形象較多,鑒賞時應該對眾多的單個形象進行組合想像,構建整體形象。

有些詩歌描繪的形象不是實指,有比喻或象徵的內涵,把握這類作品的形象不能從字面上理解,而應結合時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過想像、聯想挖掘形象的內涵。總之,理解詩歌的形象應立足於深層理解和整體把握,不能望文生義,浮於表面。

㈥ 古詩詞鑒賞一般有哪幾種手法

表現手法又叫表達技巧、藝術手法,是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

「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又如:李商隱《錦瑟》「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啼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連用了蜀帝化鳥,莊周化蝶,鮫人珠淚,藍田煙玉四個典故,以隱喻手法從不同側面寫一生不幸。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遺恨重重,像杜鵑一樣總在悲鳴,像明珠一樣時時流淚。四個典故,構成了一個綿邈微婉的意境,寄寓了詩人濃重的悲慨,抒民了詩人的郁憤。

常見的用典意思

投筆:棄文從武 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 長城:守邊的將士

紅豆:象徵愛情或相思 樓蘭:邊境之敵 瑟瑟:原為綠色寶石的名稱,後來借指綠色

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剛直忠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

黍離: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鴻雁,雁書,雁足,魚雁:書信,音訊

桑榆:指日落時餘光所照之處,後指垂老之年 尺素:書信

商女:即歌女,後以此為不顧國家存亡而醉生夢死的典故 青鸞,青鳥:傳遞書信的人

鷓鴣: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 雙鯉,鯉魚,鯉素:書信

杜鵑: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 五柳:隱者

東籬,採菊:辭官歸隱後的田園生活或閑雅的情致 鴻鵠:人有遠大志向

雕蟲: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徑:隱士居住的地方

風騷:優秀的文學作品或文采 勞歌,渭城,陽關:送別時唱的歌曲

長亭,南浦,柳岸:送別地 夕陽:離別時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園生活 煙波:離別後漂泊無依 吳鉤: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明月:鄉愁 青雲: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斷鴻:孤獨遊子

青紫:高官顯爵 丁香:愁心或情結 青梅竹馬:男女小時天真無邪一起玩耍

蟬鳴: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傷春

落葉:秋天 黃昏日暮:死亡迫近的憂懼或蒼茫的歷史意味

飛蓬,孤蓬,歸蓬:孤寂的遊子 西樓,望江樓:送別地或悠悠愁緒

梅子:含有風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懷春)(梅雨:悠悠愁緒)

2、聯想

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一個典型。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徵義。

3、想像

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的《望洞庭》)

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像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於紙上。

4、襯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

㈦ 古詩詞的修辭手法有哪些

在古典詩詞中,修辭手法的運用是相當普遍的。一般而言,像比喻、誇張、擬人、設問、反問、排比等都常見,而且比較容易理解領會,這里重點介紹兩種不太常見且理解起來有點困難的修辭手法。
一、互文。
「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中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其—是為了避免詞語單調重復,行文時交替使用同義詞。從這個角度講與「變文」是—致的,這種互文的特點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片語或句子里,處於相應位置的詞可以互釋。這樣可以從己知詞義來推知另一未知詞義,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處相應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責備」這—成語,其中「求」與「責」處於相應位置,由此可推知「責」就是「球」的意思。這類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出於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煉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於是把兩個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現一個而省略另一個,即所謂「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理解這種互文時,必須把上下文保留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彼此映襯才能現出其原意,故習慣上稱之為「互文見義」。如「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僅指牽牛星,亦指河漢女;「皎皎」不僅指河漢女,亦指牽牛星。「迢迢」「皎皎」互補見義。兩句合起來的意思是「遙遠而明亮的牽牛星與織女星啊!」這類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結構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達的意思;如只從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確地把握其要表達的內容,還會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結合常見的一些詩文來具體談—談互文的具體應用。
1.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其中「見」與「聞」互補見義。即「(當年我)常在岐王與崔九的住宅里見到你並聽到你的歌聲」,並非在岐王宅只見人而不聞歌;也並非在崔九堂只聞歌而不見人。
2.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木蘭詩》)其上句省去了「坐我東閣床」,下句省去了「開我西閣門」。兩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開東閣門在床上坐坐,又打開西閣門在床上坐坐。表達了木蘭回到久別的家中的歡喜之情。
3.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同上)其中「當窗」與「對鏡」為互文。當窗以取亮,對鏡以整容。全句是說對著窗戶照著鏡子梳理雲鬢並帖上黃花,並非「理雲鬢」只當窗而不對鏡,亦並非「貼花黃」只對鏡而不當窗。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觀滄海》)其中「行」與「燦爛」互補見義。即「燦爛的日月星漢之運行均若出於滄海之中」。並非日月只運行而不燦爛,也並非星漢只燦爛而不運行。
下面類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5.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6.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7.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飲湖上初睛後雨》)
這類互文中還有當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詞語與下半句的詞語互相補充才是其原意。如:
8.栗深林兮驚層巔(《夢游天姥吟留別》)
其中「栗」與「驚」互補見義。即「使深林與層巔戰栗而震驚」,並非栗的只是深林,驚的只是層巔。
9.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琵琶行》)
其中「下馬」與「在船」互補見義。言主人下了馬來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馬來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這樣舉酒餞行就可笑了。
19.煙籠寒水月籠沙(《泊秦淮》)
其中「煙」與「月」互補文見義。即「煙霧與月光籠罩著一河清水,也籠罩著河邊的沙地」。並非「籠寒水」的只是「煙」而無「月」,也並非「籠沙」的只是月而無煙。
11.秦時明月漢時關(《出塞》)
其中「秦」與「漢」互補見義,即明月仍是秦漢時的明月,山關仍是秦漢時的山關,以此來映襯物是人非。並非明月屬秦關屬漢。
上述當句互文只有這樣理解才是其原意。互文除上述表現形式外,還有凡指互文。如:
12.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
13.十三能織素……十六誦詩書。(同上)
掌握了互文這種特殊的修辭方法,對理解文章內容是有一定好處的。

㈧ 詩歌用什麼手法

1.對比(對照)
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該詩通過「春殘」、「鳥稀」、「花盡」、「花飛」與「幽竹」的對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今昔對比,抒發物是人非的滄桑變化之感。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霜天、殘月是冷色,江楓、漁火是暖色,這是色彩的對照;霜天透明的明亮與漁火鮮艷的明亮是光質的對照。通過對照寫出作者的孤寂飄零之感。
2.虛實結合(聯想和想像)
王昌齡《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一二兩句實寫眼前之景,三四兩句通過聯想和想像虛寫朊友夜泊瀟湘的情狀,表現了作者的惆悵和依戀之情。李賀《將發》:「東床卷席罷,護落將行去。秋白遙遙空,日滿門前路。」前兩句寫收拾停當,即將登程,這是實寫;後兩句寫出征後將會遇到的景色,這是虛筆。
3.正意反說(反語)
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寫思鄉之切,卻正意反說,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擔心聽到壞消息,從而更好地表達出作者的思鄉之切。陸游《秋思》「日長似歲閑方覺,事大如天醉亦休」,縱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罷休,但真能「醉亦休」嗎?詩人不過是正意反說,表面放達,實則抒發報國無門、難以釋懷的愁苦。岑參《寄左省杜拾遺》「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運用反語,揭露和諷刺了封建統治者的文過飾非、諱疾忌醫,表達了詩人對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襯(有時與「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獨不見》「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用海燕雙棲反襯少婦的孤獨愁苦。賈至《春思二首(其一)》「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用春日美好之樂景反襯詩人內心之愁苦。
5.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聲襯靜)
劉攽《雨後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先寫水面平靜的靜態美,再寫風吹動垂楊水落荷葉之聲,以動襯靜,動靜結合,表現了雨後池塘的美麗。王維《田園樂(其六)》「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以聲襯靜,動靜結合,表現田園幽靜安適的特點。
6.借古諷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借南朝暗諷唐朝統治者大興佛教、不顧百姓民生的社會現實。戎昱《詠史》:「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詩人借漢朝之事諷刺當朝執行的屈辱的和親政策。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直抒胸臆,表現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以及作者對戰爭的怨恨之情。楊炯《從軍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了作者忠君報國和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間接抒情)
杜牧《齊安郡中偶題二首(其一)》「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綠荷有恨而背西風,以寓情於景的手法,寫出詩人之恨,流露出傷感不平之情。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描寫邊塞景象,寓情於景,展現邊疆將士的傷感別離之情。
9.托物言志
王安石《孤桐》「明時思解慍,願斫亓弦琴」,托物言志,表達了自己正直向上、虛心扎實、堅強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願為解救百姓疾苦而獻身的精神。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亓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作者借詠蟬以喻自身的高潔。
10.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學步陵人,暫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記》中步陵人的典故勸勉崔九既要隱居,就必須堅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隱。杜甫《江漢》「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用「老馬識途」的典故表達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11.比喻
楊萬里《暮熱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將荷葉比作碧傘,生動形象,從而傳達出作者對荷花的喜愛之情。劉攽《雨後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將平靜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鏡,寫出水面的靜態美。
12.擬人
戎昱《移家別湖上亭》「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柳條藤蔓」用擬人化的「系」的動作挽留主人,從而表現主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作者把海棠寫成了一個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潔美麗,以及作者對海棠的喜愛之情。
13.雙關
王昌齡《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一「涼」字,既寫出了身體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寫出了詩人內心的凄涼,一字雙關。秦韜玉《貧女》「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達了對貧女的同情,又傾訴了自己終年勞心卻久屈下僚的憤懣不平。
14.反復
蘇軾《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丏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字間隔反復,使詞的音調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15.誇張
王維《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用誇張的手法極言山之高遠。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雲的情狀。
16.互文
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木蘭詩》「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運用互文手法,使詩句語言明快,結構工整,聲韻和諧。
17.設問
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運用設問的手法,表達了作者深長的亡國之愁苦。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運用設問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內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8.烘托、渲染(有時用「側面描寫」)
賈島《暮過山村》「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曠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讓人生畏的氣氛。孟浩然《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詩人借西下的夕陽、昏暝的群壑、松際的月亮、風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現時間的暗中流動,渲染了越來越清幽的氣氛,烘托出作者孤獨的心境。李白《蜀道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黃鶴」、「猿猱」、「不得過」、「愁攀援」側面寫出山的高險。李白《聽蜀僧濬彈琴》「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既寫出了作者沉醉於琴聲的狀態,又側面烘托出了琴聲的魅力。
19.抑揚法(先揚後抑、先抑後揚)
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詩人運用先揚後抑的手法鮮明地表現了統治者政治上的昏聵庸弱。紀曉嵐的「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兒孫個個都是賊,偷得蟠桃獻母親」,運用先抑後揚的手法表達了對婆娘及兒孫們的贊揚之情。
20.多角度描寫
賈島《暮過山村》「數里聞寒水,山家少四鄰」,從聽覺上,數里外聽到水聲,以響襯靜;從視覺上,直接寫人煙稀少。王禹偁《村行》「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以聽覺寫動景,以視覺寫靜景,動靜結合,寫出了晚山可愛,好景無限。 當然,這里總結的是一些常見的表現手法,並非涵蓋了所有的手法,如反問、比興、象徵、對偶、疊字疊詞疊句、細節描寫等就沒有涉及。我們不妨在老師講解或自己的復習中及時地查漏補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詩詞往往綜合運用幾種表現手法,鑒賞時要進行全面分析,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有襯托,以冰雪襯托白梅之堅毅耐寒;有對比,用桃李對比顯示梅之高潔守志。這需要根據試題的要求靈活處理。

㈨ 古詩寫作手法

一、表達方式:
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襯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二、表達技巧:
(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二)虛實相生或虛實結合。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書上所言,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

三、修辭方式法:"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徵"寄寓寄託)

(一)烘托:本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

(二)聯想和想像: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

(三)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四)比喻象徵: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

(五) 誇張: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誇大或縮小的描寫,藉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合理的誇張雖不符合事理,卻符合情理。在浪漫主義詩歌中,誇張的手法隨處可見。

(9)詩詞手法客擴展閱讀:

寫作方法,也叫表現手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揚先抑、襯托(烘托)、誇張諷刺、借景抒情、前後照應、對比等。

修辭手法,也叫修辭方法,是指在寫作過程中,對所使用的語言進行修飾、加工、潤色,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擬人、誇張、借代、反問、設問、對偶、反復等。

㈩ 詩詞的表現手法有哪些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

1.對比(對照)
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該詩通過「春殘」、「鳥稀」、「花盡」、「花飛」與「幽竹」的對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今昔對比,抒發物是人非的滄桑變化之感。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霜天、殘月是冷色,江楓、漁火是暖色,這是色彩的對照;霜天透明的明亮與漁火鮮艷的明亮是光質的對照。通過對照寫出作者的孤寂飄零之感。

2.虛實結合(聯想和想像)
王昌齡《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一二兩句實寫眼前之景,三四兩句通過聯想和想像虛寫朋友夜泊瀟湘的情狀,表現了作者的惆悵和依戀之情。李賀《將發》:「東床卷席罷,護落將行去。秋白遙遙空,日滿門前路。」前兩句寫收拾停當,即將登程,這是實寫;後兩句寫出征後將會遇到的景色,這是虛筆。

3.正意反說(反語)
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寫思鄉之切,卻正意反說,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擔心聽到壞消息,從而更好地表達出作者的思鄉之切。陸游《秋思》「日長似歲閑方覺,事大如天醉亦休」,縱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罷休,但真能「醉亦休」嗎?詩人不過是正意反說,表面放達,實則抒發報國無門、難以釋懷的愁苦。岑參《寄左省杜拾遺》「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運用反語,揭露和諷刺了封建統治者的文過飾非、諱疾忌醫,表達了詩人對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襯(有時與「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獨不見》「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用海燕雙棲反襯少婦的孤獨愁苦。賈至《春思二首(其一)》「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用春日美好之樂景反襯詩人內心之愁苦。

5.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聲襯靜)
劉攽《雨後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先寫水面平靜的靜態美,再寫風吹動垂楊水落荷葉之聲,以動襯靜,動靜結合,表現了雨後池塘的美麗。王維《田園樂(其六)》「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以聲襯靜,動靜結合,表現田園幽靜安適的特點。

6.借古諷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借南朝暗諷唐朝統治者大興佛教、不顧百姓民生的社會現實。戎昱《詠史》:「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詩人借漢朝之事諷刺當朝執行的屈辱的和親政策。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直抒胸臆,表現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以及作者對戰爭的怨恨之情。楊炯《從軍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了作者忠君報國和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間接抒情)
杜牧《齊安郡中偶題二首(其一)》「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綠荷有恨而背西風,以寓情於景的手法,寫出詩人之恨,流露出傷感不平之情。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描寫邊塞景象,寓情於景,展現邊疆將士的傷感別離之情。

9.托物言志
王安石《孤桐》「明時思解慍,願斫五弦琴」,托物言志,表達了自己正直向上、虛心扎實、堅強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願為解救百姓疾苦而獻身的精神。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作者借詠蟬以喻自身的高潔。

10.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記》中武陵人的典故勸勉崔九既要隱居,就必須堅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隱。杜甫《江漢》「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用「老馬識途」的典故表達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11.比喻
楊萬里《暮熱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將荷葉比作碧傘,生動形象,從而傳達出作者對荷花的喜愛之情。劉攽《雨後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將平靜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鏡,寫出水面的靜態美。

12.擬人
戎昱《移家別湖上亭》「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柳條藤蔓」用擬人化的「系」的動作挽留主人,從而表現主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作者把海棠寫成了一個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潔美麗,以及作者對海棠的喜愛之情。

13.雙關
王昌齡《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一「涼」字,既寫出了身體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寫出了詩人內心的凄涼,一字雙關。秦韜玉《貧女》「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達了對貧女的同情,又傾訴了自己終年勞心卻久屈下僚的憤懣不平。

14.反復
蘇軾《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字間隔反復,使詞的音調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15.誇張
王維《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用誇張的手法極言山之高遠。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雲的情狀。

16.互文
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木蘭詩》「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運用互文手法,使詩句語言明快,結構工整,聲韻和諧。

17.設問
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運用設問的手法,表達了作者深長的亡國之愁苦。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運用設問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內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8.烘托、渲染(有時用「側面描寫」)

19.抑揚法(先揚後抑、先抑後揚)

20.白描:在文學創作上,「白描」作為一種表現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白描要求運用極簡省的語言,描摹景物的特徵,反映作者的感情。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