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欣賞
① 如何欣賞現代詩歌
如何賞析現代詩歌?一、關於現代詩
現代詩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於修辭運用,與古詩相比,雖都為感於物而作,都是心靈的映現,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現代詩的主流是自由體新詩。自由體新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形式上採用白話,打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內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現新思想。
朦朧詩古已有之,並非當代專有。其實,朦朧詩只是詩歌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朦朧詩的第一特徵是「不直白」。「不直白」在詩人而言,是一種創作習慣或思維習慣;對閱讀者而言,則增加了解讀介入的機會。
二、鑒賞詩歌應關注的內容
詩歌的藝術概括力很強,鑒賞時要從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入手,把握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品味詩歌抒發的情感,分析詩歌的各種藝術表現手段,把握並深刻理解詩歌塑造的藝術形象,感受詩歌的優美意境。具體來說,鑒賞現代詩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詩歌的語言
語言是一切文學作品的基本材料。詩歌尤其講究語言的運用,因為藝術形象的塑造、意境的營造,以及情感的傳達,都要藉助語言。詩歌的語言要求用最簡潔的詞句傳達盡可能豐富的內容,這就使詩歌語言形成了凝練、含蓄、跳躍性強的特點。相對而言,現代詩用白話寫成,且較少用典,字面上較舊體詩容易把握。但是,要正確評價一首詩,還是要反復朗誦,盡力揣摩,並抓住飽含作者深情的詞語仔細品味其深層含義。
2.詩歌的形象
詩歌是通過藝術形象反映生活和抒發感情的。鑒賞詩歌必須准確把握詩中的藝術形象:有些詩,通篇都通過描繪具體鮮明的形象抒發感情;有些詩,雖然沒有描繪具體形象,但能喚起讀者的想像;有些詩,既描繪具體形象,又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
要把握詩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徵。有些詩歌描繪的形象較多,鑒賞時應該對眾多的單個形象進行組合想像,構建整體形象;有些詩歌描繪的形象不是實指,有比喻或象徵的內涵,把握這類作品的形象不能從字面上理解,而應結合時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過想像、聯想挖掘形象的內涵。總之,理解詩歌的形象應立足於深層理解和整體把握,不能望文生義,浮於表面。
3.詩歌的情感
詩歌一般都會抒情言志,鑒賞時必須深切體會詩歌的感情內涵。具體地講,就是要從詩歌的形象、意境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有些詩歌的思想情感是通過比喻、象徵意義來體現的。理解這類詩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展開聯想和想像,准確把握詩歌形象的內涵,以便加深對感情的理解。
詩歌總要反映一定的時代生活,理解詩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時代特徵。同一題材的作品,由於詩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經歷、所處時代不同,會表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詩歌的感情還要顧及詩歌的類別、風格、流派等因素。例如,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在感情表達上就有區別,豪放派詞和婉約派詞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常不同。
4.詩歌的藝術特色
詩歌的藝術特色主要是指抒情手段、用典、構思和表現手法。鑒賞詩歌時要掌握詩歌常用的表達手段與藝術技巧,如擬人、比喻、借代、誇張、對比、象徵,以及以動寫靜、小中見大、虛實結合、襯托、托物言志等。
三、鑒賞詩歌的方法
1.抓詩眼
詩眼是詩中最富表現力、最能開拓詩歌意境的關鍵詞句,是能使詩歌生輝的聚光點。詩眼的錘煉和設置在詩歌創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詩評家無不從這點出發賞析詩歌。
2.析意象。
意象是詩人的主觀意念和外界客觀物象撞擊的產物,是詩人為了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把客觀的物象經過選擇、提煉,重新組合而產生的一種含有特定意義的語言藝術形象。詩歌中,詩人不僅要用意象進行思考和感受,還要用意象進行表達。
3.明「虛」「實」
社會生活無限廣闊,詩人不可能把它們全部寫到詩作中去。因此,詩人往往用「實」表現「虛」,或用「虛」表現「實」。虛實相生,相互映襯,是詩歌創作的一條藝術規律。詩中的「虛」就是思想感情,詩中的「實」就是景物形象。詩歌如果只寫「虛」,會顯得抽象空洞,沒有詩味;如果只寫「實」,則會顯得死寂而缺乏生氣。
4.推敲手法
詩人抒情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為直抒胸臆,即在作品中直接顯現個人的心緒;另一種是詩人往往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氣氛的方法,如藉助比興、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達意。
5.知人論世
孟子雲:「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這句話是說,欲解其詩,必知其人,必論作者所處的時代。
② 可以賞析的現代詩歌
《斷章》
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相對】好詩耐讀,有人說,這四句「足夠品讀一生」。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你可能有不同的體會。
《偶然》
徐志摩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相遇】據說,這是徐志摩偶遇林徽因後所寫。雲與水相距萬里,偶爾雲倩影投影在波心上,可在轉瞬間卻又消失了蹤影。偶然相遇,卻又匆匆離別,這不正是人生嗎?
《遠和近》
顧城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距離】「你」與「我」近在咫尺,卻遠若浮雲;「你」與「雲」遠如天涯,卻近在眼前。短短24個字,三種形象,「你」、「我」、「雲」,卻像一幅留白的畫,給人以無限的想像空間,讓人久久回味。
《從前慢》
木心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人間煙火】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我們懷念、嚮往那樸素的慢生活,沒有漢堡,有熱豆漿;沒有匆匆忙忙的行人,有見面熱絡招呼的鄰居。那時候的路也不寬,汽車也不多,那時的愛人很真誠,總是露出笑臉……懷念這樣的生活。
③ 詩歌如何欣賞
一、先弄清寫了什麼?
1.寫了什麼內容?
這里內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種感情,如鄉情、傷離、懷古、吟邊、憂思;也可以是作者對
生命、社會、生活的某種見解。
2.如何確定寫了什麼內容?
(1)注意詩歌的題目
詩歌的題目往往告訴我們詩歌的內容,如《望洞庭》說明詩的內容是洞庭湖,
《題李凝幽居》說明詩的內容是描寫李凝的僻靜居處。確定了詩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的主題以及作者的情感。
(2)注意詩歌的關鍵詞句
關鍵詞句往往透露著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對社會的認識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詩歌中的走向,如
「漠漠帆來重」句中的「重」,表面上是講帆因濕而重,其實是講朋友要離去,自己心情沉重。
(3)注意詞語的隱含信息
詩歌表達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個意思,而實際講的是另一個意思。
如「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一句,表面上是講雨後葉子茂盛了花兒凋零了,實際上表達的是作者對春光的留戀和惜別。
(4)注意典故神話
典故神話一般有比較固定的含義,了解這些內容對我們整體把握全詩是大有裨益的。高考題中關於舜妃湘君姐妹的神話傳說。
二、弄清是怎樣寫的?
1.典型細節的理解
在細節描寫中往往透露著詩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內容,在分析時要特別注意。如「閑敲棋子落燈花」中的「閑敲」這一細節,表現了詩歌主人公因約客不來夜過半的煩躁。在分析細節時要注意前後聯系。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約不來過夜半」和下文的「落燈花」,很可能把「閑敲」理解為表現詩歌主人公閑適恬淡的心情。
2.注意全詩的結構
結構的安排總是為了突出主題和作者的情感。結構有總分式、層進式、對照式等。
3.注意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
詩的首聯、頷聯、頸聯都是整體。在理解三聯時不能忘了這個整體,要注意詩歌中的典故、神話傳說也是部分,是為整體服務的。
4.注意表達的角度
從多個角度分析、從遠景、近景等角度所表達出的詩人的感情細節。
5.注意分析詩歌的意境
要特別注意詩歌中的景物描寫,弄清作者是通過哪一些景物來構成一個什麼樣的意境。如用「湖光秋月兩相和」、「白銀盤里一青螺」來勾畫出秋夜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輝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畫面。
6.注意環境的渲染
在詩歌中作者往往通過環境描寫來調動讀者的情緒,使讀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響,接受作者的觀點或情緒。如用了草徑、荒園、鳥宿樹、等物象,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靜謐的圖畫,使我們情不自禁地贊美作者居處的僻靜。
7.注意語句表達
語言表達可從三個角度講。
從整體上說我們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還是一波三折,其他如動靜結合、遠近結合等都要注意。
從句子的角度我們要注意一些修辭方法。修辭方法總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主題,強化情感表達。常見的如比喻(「白銀盤里一青螺」)、象徵(表面上講「蟬」,其實是講人)、襯托(以動來襯托靜)、雙關(表面上講自己為什麼偏愛菊,其實是對菊的品質的贊美,而贊美菊,其實又是贊美人)。其他還有比擬、誇張、通感等都要注意。
從詞語的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賞用詞的明確、精當,此外還有生造詞語,如「獨在異鄉為異客」中的「異客」,本無「異客」一詞,但承「異鄉」而來又很自然,強調了「異」;詞性開拓,如「應是綠肥紅瘦」,綠不能肥,紅也不能瘦,肥、瘦本無茂盛、凋零之意,但用在這里別具新意,形象、貼切;謂語迷失,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浮雲」、「落日」後本還有謂語,但如果加上「像」一類的動詞,上下文之間的聯系就太緊密了,原詩本要表達一種飄盪的感覺,一加動詞就失去了這樣的感覺;系詞兩邊不對稱,如「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明明是楊花,作者卻說成是飄飛的離人淚,既拓展了內容,更強化了感情;倒錯的因果關系,如「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易水給人一種悲壯的感覺,不是從過去一直到現在,而是作者心中郁結的情感,換句話說,是因為作者心中的情感,才有一種「水寒」的感覺。
三、表達
1.表達的過程要完整
一種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達,一定有一個過程。我們在表達這種感悟、情感時,一
定要把過程講清楚。如「請分析《鳥鳴澗》一詩春山月夜圖」這樣一個題目,我們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閑」、「花落」,到月出後「鳥鳴」這一過程中來分析。
2.按要求回答,重點明確
題目要求你回答什麼,你就回答什麼,要求你分析意境、環境描寫、語言特點、修辭運
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達才能有的放矢,重點明確。
3.表達流暢
表達流暢,一是指文句通暢,二是指先後有序,三是指用語准確、表達到位。只要真正
地理解了,表達流暢應該是能做到的。
④ 詩歌欣賞
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年代:唐
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柳宗元
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
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
註解
泠泠:擬水聲,使人有夜涼之水的感覺
倚楹:靠著門柱
柳宗元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歷八年(773年)出生於京城長安,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於柳州。一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號柳河東或柳柳州。
賞析:
這首五言古詩作於詩人貶謫永州之時。西園位於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半夜了,四野萬籟無聲。詩人輾轉反側,夜不成寐,百無聊賴中,連露水滴落的細微聲音也聽到了,多麼寂靜的環境啊!露水下降,本來是不易覺察到的,這里用「聞」,是有意把細膩的感覺顯示出來。於是他乾脆起床,「開戶臨西園」。
來到西園,只見:一輪寒月從東嶺升起,清涼月色,照射疏竹,彷彿聽到一泓流水穿過竹根,發出泠泠的聲響。「泠泠」兩字用得極妙。「月」上用一個「寒」字來形容,與下句的「泠泠」相聯系,又與首句的「繁露墜」有關。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瀟瀟疏竹,泠泠水聲,點染出一種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涼如水之感。在這極為靜謐的中夜,再側耳細聽,聽得遠處傳來從石上流出的泉水聲,似乎這泉聲愈遠而愈響,山上的鳥兒有時打破岑寂,偶爾鳴叫一聲。
「石泉遠逾響」,看來難以理解,然而這個「逾」字,卻更能顯出四野的空曠和寂靜。山鳥時而一鳴,固然也反襯出夜的靜謐,同時也表明月色的皎潔,竟使山鳥誤以為天明而鳴叫。"露" "月" "泉" "鳥"這四種意象相互融合,以動襯靜,突顯了詩人被貶謫後所處環境的空曠寂寞。
面對這幅空曠寂寞的景象,詩人斜倚著柱子,觀看,諦聽,一直到天明。詩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悶形象,發人深思。他在這樣清絕的景色中想些什麼呢?「寂寞將何言」一句,可謂此時無言勝有言。「寂寞」兩字透出了心跡,他感到自己復雜的情懷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這首詩,構思新巧,詩人抓住在靜夜中聽到的各種細微的聲響,來進行描寫,以有聲寫無聲,表現詩人所處環境的空曠寂寞,從而襯托他謫居中鬱悒的情懷,即事成詠,隨景寓情。從表面看來,似有自得之趣,而終難如陶、韋之超脫。
註解:
[1] 中夜:半夜。值:碰上……的時候。
[2] 覺(jiào):睡醒。繁露:濃重的露水。
[3] 臨:面對。西園:指詩人住房西面的菜圃。
[4] 東嶺:指住處東面的山嶺。
[5] 泠泠(ling 靈):形容聲音清越。
[6] 逾(yú 余):更加。
[7] 時一喧(xuān 宣):不時叫一聲。
[8] 倚( yĭ 乙):斜靠著。楹(yíng 營):房屋的柱子。旦:天明、天亮。
[9] 言:說。
今譯:
夜半醒來聽到了濃重的露珠滴落聲,
打開門來面對愚溪西邊依稀的菜園。
一輪清冷的月亮正在東邊的嶺上升起,
清越的聲音是水流沖刷著稀疏的竹根。
泉水從岩石上飛瀉而下越遠越覺響亮,
山中的鳥兒不時地叫一聲實在驚人心魂。
我斜靠在房柱上一直等到天亮,
心中寂寞到這般還有什麼話可言。
賞析:
元和五年(810),這已是柳宗元被貶永州的第六個年頭了。以前住無定所居無安室的他,終於在瀟水西冉溪畔購得一地,經過疏泉穿池,構亭築屋,終於與農圃為鄰住了下來,還自己經營了菜園,「甘為永州民」。並與一位身份較低的女子結合,生了女兒。而在這期間所寫的《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則敘述了詩人觸景生情而引發的一種別樣的心境。
這是一個深秋的夜晚。永州的深秋本來氣候宜人,但身處異鄉的柳宗元卻感到寒氣陣陣。是夜夢醒時分,正是夜半,窗外亮如白晝,適才的夢境仍歷歷在目,耳畔傳來「嘀嗒、嘀嗒」的聲音,點點敲在詩人心扉上。詩人輾轉反側,再也無法入眠,於是披衣下床,循聲開門探聽。原來是屋前菜圃中露珠滴落,露水凝重,擲地有聲。東邊嶺上升起的月兒顯得格外清冷,寒氣拂面,耳畔傳來溪澗泉流沖刷竹根的「泠泠」聲,泉水從岩石上飛瀉而下,愈流愈遠,越遠卻顯得越發響亮。隨著清越的流水,心也飛到了久遠的時空……山上不時傳來幾聲凄厲的鳥鳴,莫非鳥兒也有心靈感應?! 就這樣,詩人靠在柱子上望著愚溪西畔的菜園,直至天邊破曉,心底的寂寞感徹骨銘心,經久彌深。
寂寞從何而來呢?除了遠離京城,心緒起伏這「僇人」(囚徒)之常情外,更有詩人自己境遇的特殊緣由。人思歸鄉,可詩人家破人亡,家安在?親人何在?嚴父慈母都已作古,賢妻楊氏夭折,皆棄他而去,家道空落,這是其一。其二,「故舊」已天各一方,「新交」多已北歸。昔日的「同志」,僅剩鴻雁往來,同病相憐;而「謫吏」、「新交」的相繼北去,加之求助無果,留給他的是無限的困惑與無盡的落寞。更讓詩人悲涼的是「舊我」不再,聰穎早慧、自視甚高的少年「奇童」,超取顯美、卓勵風發的青年朝官,而今的南荒「繫囚」才過而立之年,正是年富力強、建功立業之際,卻百病集身,精神萎頓,惶惶如「喪家之犬」。悲悲相迭,讓詩人透心涼骨。
本詩是一首五言律詩,對仗工整,讀來琅琅上口,全詩著力寫聲音,有繁露墜落聲,泠泠泉流聲,以及山鳥的喧叫聲,更有月光銀輝瀉地,反襯出的是內心的黯淡、凄涼、孤寂。看到四周起伏環繞的山巒,就覺得自己像被囚禁在其中一樣,境界空曠而冷寂,「寂寞而莫我知」之感寒徹靈魂。詩人正是通過有聲世界巧妙而鮮明地刻畫出了「自我」形象,給讀者以無盡的想像與同情,「不眠之心」之寂寥幾乎令人伸手可觸,呼之欲出
⑤ 中國現代詩歌欣賞
只要彼此愛過一次
如果不曾相逢
也許心緒永遠不會沉重
如果真的失之交臂
恐怕一生也不得輕松
一個眼神
便足以讓心海掠過颶風
在貧瘠的土地上
更深地懂得風景
一次遠行
便足以憔悴了一顆羸弱的心
每望一眼秋水微瀾
便恨不得淚水盈盈
死怎能不從容不迫
愛又怎能無動於衷
只要彼此愛過一次
就是無憾的人生
4
也許
也許,永遠沒有那一天
前程如朝霞般絢爛
也許,永遠沒有那一天
成功如燈火般輝煌
也許,只能是這樣
攀援卻達不到峰頂
也許,只能是這樣
奔流卻掀不起波浪
也許,我們能給予你的
只有一顆
飽經滄桑的心
和滿臉風霜
5假如你不夠快樂
也不要把眉頭深鎖
人生本來短暫
為什麼還要栽培苦澀
打開塵封的門窗
讓陽光雨露灑遍每個角落
走向生命的原野
讓風兒熨平前額
博大可以稀釋憂愁
深色能夠覆蓋淺色
6
是否
是否你已把我遺忘
不然為何杳無音信
天各一方
是否你已把我珍藏
不然為何微笑總在裝飾我的夢
留下綺麗的幻想
是否我們有緣
只是源頭水尾
難以相見
是否我們無緣
歲月留給我的將是
愁緒縈懷寸斷肝腸
⑥ 詩歌鑒賞
詩歌鑒賞步驟
1. 語言分析
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首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判斷、評價和鑒賞。語言分析一般側重從遣詞造句、語句含義理解等方面進行。
遣詞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詞義、典故、以及用詞、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點是那些對表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著關鍵作用的詞語和句子。例如,對「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鑒賞分析;對「雲破月來花弄影」中「破」「弄」兩字的品味等。
語句含義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語句所蘊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選語句往往是那些言簡意豐的「立片言以居要」的關鍵語句。例如,對「前度劉郎今又來」語句含義的理解、對「落花時節又逢君」語句含義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中在描寫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蘊的對國恨家仇的悲憤和人生無常的喟嘆,「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在寫燕子之外所包蘊的天涯遊子的惆悵心態和羈旅情懷,往往是考查的重點所在。
2.形象分析
把握詩詞的形象是感受詩情、領悟詩意的基本途徑。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觀形象(作者描寫的人物,如《赤壁懷古》中的周瑜)
主觀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鈴》中的「我」)
詩人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事象(動作形象,如《約客》中的「敲棋子落燈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蟬》中的蟬)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煙直」「千樹萬樹梨花開」)
把握形象後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關鍵所在。例如,我們可以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中所描繪的「孤帆」「遠影」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依依不捨的深沉而濃郁的綿綿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所傳達出來的傷別情懷等等。
3.評價寫作技巧和風格。
分析古典詩歌的寫作技巧一般側重於從以下方面進行:
體會各種修辭方法的作用;
分析詩歌採用的表達方式;
分析詩歌的結構技巧;
分析其他寫作技巧。
1)修辭方法:比喻、借代、擬人、對偶、誇張、鋪陳、反復、頂針、襯托、反問
(賦比興、象徵)
2)表達方式: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
描寫方式:動靜結合,虛實結合 | 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3)結構技巧: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過渡、鋪墊、伏筆
4)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想像、聯想、照應、托物言志、語序倒置等。
5)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6)思想感情: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懷,借古諷今,懷古傷今等
想像:更開闊,別出心裁
襯托或烘托:又分正襯和反襯,借。。。突出。。。
渲染: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象徵:表達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徵
抑揚:突出於強調
白描:簡練的筆墨,刻畫鮮明生動的形象
分析詩歌的風格應結合時代特徵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寫作這首詩歌的背景來進行。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後詩歌風格的變化就是很好的體現。
4.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
詩歌藉助具體的語言描寫,來表現詩人的感情,傳達詩人的思想,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們所說的「思想內容」。無論是憂國憂民之情、國破家亡之痛,還是遊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婦之怨,無不感人至深。對於古典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細致地加以歸類,我們不難發現,有憂愁、寂寞、傷感、孤獨、恬淡、閑適、熱愛、贊美、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各種類型。
5.強化書面表達
書面表達的訓練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嚴密、條例清晰、邏輯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細說。雖然鑒賞的文字較作文少很多,但是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筆先」的原則,先構思後再落筆,避免塗塗抹抹。卷面清爽,閱卷教師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無形中得到了一個較好的印象分。
表述嚴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嚴密性,無論是前後的照應,還是起、承、轉、合等環節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前後抵牾。
條理清晰,是結構方面的要求。一般來說,採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標志明顯的樣式,往往會得到條理清晰的評價。
邏輯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見解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高論,也應當能夠自圓其說。
詩歌內容
1. 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味。
如於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 邊塞詩
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而宋代的邊塞詩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人物如范仲淹。邊塞詩歌的特點在於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鑒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徵,然後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3. 詠懷詩
如果說寫景詩是借景來抒情的話,詠懷詩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
4. 詠史詩
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淫無恥,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
語言特點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評價和鑒賞。
(1)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句寫了四種景色,有動景,有靜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再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和《清貧樂•村居》,使用的語言就屬於清新明麗。
(2)平淡,也稱質朴。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淵明的組詩《歸園田居》,用平淡的語言,如話家常,寫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後期的詞《虞美人》,用語平淡,但感人至深。
(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隱的詩歌《無題》,李賀的詩《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寫音樂一段等。
(4)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詞《點降唇•蹴罷鞦韆》,白居易的詩《草》等。
(5)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
如杜牧的詠史詩,李清照後期的詞等。
(6)簡潔。就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 如賈島的詩,蘇軾的詞
古詩鑒賞題的六種答題範式
1. 分析意境類
提問方式:這首詩(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解題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了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範式:描圖景(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點氛圍(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5年全國卷的第12題)
春行即景(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情」和「景」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明確: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描圖景)。但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有「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點氛圍),從中更透露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析情感)。
2. 分析技巧型
提問:這首詩(詞)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解題分析:表現手法是詩(詞)人用來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題範式:明手法(准確地指出用了何種手法)+闡運用(結合詩句闡釋說明詩人如何運用了這種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或刻畫了什麼形象,或表現了什麼主旨。
示例: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2005年浙江卷第16題)
齊安郡中偶題(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青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依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
明確:兩首詩都運用了擬人的表現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闡運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析效果)。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花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也嬌羞之態(闡運用),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析效果)。
3. 分析語言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詞)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技巧,而且要口味整首詩(詞)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用來答題的詞語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唱、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等。
答題範式:明特色(有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列例證(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3年重慶三檢)
觀祈雨(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這首詩在表達技巧和語言特色上有什麼突出的特色?試作簡要的賞析。
明確:語言含蓄,極具諷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無葉」、「土生煙」,景中帶情,含蓄地抒發了農民盼春雨心憂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寫朱門心憂春陰(雨)使管弦受潮而影響其享樂(列例證)。一樣「憂」,兩樣情,詩人的同情和憤慨滲透其間,溢於詩外(析感情)。
4.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那一個字?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要求品味這些經過經過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讀,應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範式:釋含義(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描景象(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點情境(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3年全國卷第三世界題)
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註: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雜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中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明確:「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於岩石的阻攔,發出低呤,彷彿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於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釋含義,描景象)。「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了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意境)(點情境)
5. 一詞(句)統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句)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詞)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字、一詞或一句就能成為全詩的線索,構成全詩的感情基調,抓住它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查學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範式:思結構(它在結構上所起的作用)+慮主旨(它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2006年遼寧卷第16題)
東坡(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頭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註: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犖頭: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
明確: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描繪出一幅雨後東坡的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思結構),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慮主旨)
6. 觀點不同型
提問方式:有人這樣認為,有人那樣認為,你覺得呢?
解答分析:依據原詩(詞)作答,一定要從原詩(詞)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題範式:找要點(找到原詩句中的關鍵點)+分條述(用翻譯的形式)
示例: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2004年浙江卷第16卷題)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於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遊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明確:遊子思鄉歸:一、二句是遊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遊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已歸去的情景;最後兩句遊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找要點,分條述)。
思婦盼歸人:上片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遊子;最後兩句寫思婦高想遊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找要點,分條述)。
二者兼有:全詞以遊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重點概念闡釋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烘託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以物烘託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託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託了汪倫對詩人的濃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狸、廉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個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詩文歌賦,也是用典的一種。如王勃在《藤王閣序》中幾乎句句用典,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姜夔在《揚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詩,形成了虛實對比,表達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涼。
3.虛實
這是古人論述文章時常用的概念,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眼前為實,想像為虛……詩歌常用這一手法,拓展詩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鈴》,眼前作別為實,別後想像為虛,虛實相生,產生無窮的餘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實一虛,即「春花秋月何時了(實),往事知多少(虛)。小樓昨夜又東風(實),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虛)。雕欄玉砌應猶在(實),只是朱顏改(虛)」,虛實相濟,寄託了自己故國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揚州慢》,眼前衰敗不堪的景為實,假設的想像為虛。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高考古詩詞鑒賞突破八法
1. 從詩詞的標題突破
有的標題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容,有的標題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有的標題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調。
例如: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標題中的「聞風」二字是全詩的線索,也是理解全詩內涵的關鍵。首、頷兩聯寫臨風而思友、聞風而疑友來;頸聯寫風吹葉動,露滴沾苔,用意還是寫風;尾聯入幌拂埃,也是說風,是遐想,期望風至寄思友之意。可見,全篇緊緊圍繞「聞風」進行藝術構思,通過微風形象,表現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發思念故人的情懷。
2. 從詩詞描寫景色的「冷」「暖」色調突破
古人寫詩作詞,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因此,鑒賞時首先要找出寫景的詞句,再體味所寫之景的「冷」「暖」,進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這首詩中的寫景主要是在二、三聯,詩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樹晚多花」寫出開闊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環境,再用「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你看,魚兒在毛毛細雨中搖曳著身軀,燕子在微風的吹拂下輕盈地飛翔,多麼歡快、多麼自由啊!詩人正是通過繪制這樣的「暖」色之景,抒發了一種歷經戰亂之後暫得安身的閑適而喜悅的心情。
3. 從詩詞所選取的意象突破
古詩詞中的許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義,詩人常常通過選取特定的意象來表達內心獨特的情感。我們鑒賞時就要留心詩詞中出現的意象,調動積累,揣摩意象的含義,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
例如: 長信秋詞五首(其一) 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詩中首句用「梧桐」、「秋葉」這些帶有凄涼悲傷的意象來渲染蕭瑟冷寂的氣氛,第三句中的「熏籠」又進一步烘託了深宮寒夜的環境。結合末句便知,這是由於詩人心境凄清、愁恨難眠,才感到來自南宮(皇帝的居處)的漏聲凄清、漫長。
4. 從詩詞中所暗示的關鍵詞突破
詩詞是詩人「緣情而發」的產物,有時如能捕捉到詩詞中那些最能顯現詩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鑒賞該詩詞的鑰匙。
例如: 江樓感舊 趙嘏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個「思」字奠下了全詩的感情基調,也成為我們窺視詩人內心世界的窗口。詩人為何而「思」?思的對象又是什麼?聯系下文方知,詩人是由於見到與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觸發了對友人的思念。
5. 從作品中含有詩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寫詩詞,尤其注重煉字煉句,力求一字傳神,一句傳神。而這些含有詩眼的句子往往最能體現作品的內蘊及表達技巧。
例如: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詩中的第三聯描寫生動,「落」「明」二字精練傳神,是該聯的詩眼。「落」給「泗水」以動感,好像從天上落下一般,使靜態的形象動態化;「明」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動感,不說徂徠山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聯系全詩,不難發現詩人把山水寫得如此雋美、秀麗,是為了襯托他與友人的情誼純潔無邪。
6. 從作者的人生經歷突破
「詩言志」,作者的人生經歷不同,他(她)通過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同。因此,鑒賞時不妨從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及其生活經歷突破。
例如: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辛棄疾
繞床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一生堅持抗金復國,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終。他的詞作多抒寫其力 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這首詞就抒發了他的壯志難酬仍憂國憂民的宏大襟懷。
7. 從詩詞中典故的含義突破
古代詩人創作時,有時藉助一些典故來表現廣泛而深刻的主題。如果我們關注這些典故,了解這些典故,無疑會有助於把握作品的主題。
例如: 遣 懷 杜牧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詩中「楚腰纖細」典出《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掌中輕」典出《飛燕外傳》,指漢成帝皇後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詩人借用這兩個典故意在說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詩中「十年」與「一覺」相對,給人以「很久」與「極快」的鮮明對比感,顯示出詩人感慨之深。縱觀全詩,可以發現詩人所遣之懷,不僅有懺悔之意,還有前程恍惚如夢、不堪回首之意。
8. 從詩詞的註解突破
有的詩詞鑒賞在原詩之後附有註解,閱讀這些註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有關情況,以便更准確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內容。
例如: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詩寫於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後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詩後註解提供了該詩的寫作背景,從「流放途中遇赦」這幾個字可以想見,詩人應是帶著輕快的心情寫作此詩的。因此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象被賦予了生命: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彷彿是君山銜來了團圓好月。這樣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襯托出詩人遇赦後極其歡快的心情。
++++++++++++++++++++++++++++++++++++++++++++++++++++++++++++++++++++++
剛好在復習,所以整理了。
⑦ 現代詩歌鑒賞
作者:葉挺 提名時:六面碰壁居士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葉挺(1896~1946年),原名為詢,字希夷,廣東惠陽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之一。毛澤東曾當面稱他是「共產黨第一任總司令,人民軍隊的戰史要從你寫起」。他開創人民軍隊之路的功績以及崇高的氣節,將永世流芳。1924年赴蘇聯東方勞動大學與軍事學校學習。1925年回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任國民革命軍獨立團團長、二十四師師長、十一軍軍長。1927年先後參加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抗戰時任新四軍軍長。1941年皖南事變時被國民黨非法逮捕,先後被囚於江西上饒,湖北恩施,廣西桂林等地,最後移禁於重慶「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集中營。1946年3月4日,由於中共中央的堅決要求,始獲自由。出獄後即電中共中央請求加入中國共產黨,於3月7日經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自重慶飛返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
----------------------------
1896年9月10日(清光緒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於廣東省惠陽縣周田村。先後畢業於廣東陸軍小學堂、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和保定軍官學校。
1919年初投身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在粵軍中任支隊副官,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
1921年任孫中山陸海軍大元帥府警衛團第二營營長。次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時奉命守衛總統府前院,掩護孫夫人宋慶齡脫險。
1924年赴蘇聯,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和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2月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回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任國民革命軍獨立團團長、二十四師師長、十一軍軍長。
1926年,在北伐戰爭中率獨立團為先遣隊討伐軍閥吳佩孚,在湖北汀泗橋和賀勝橋等戰役中屢建戰功,被譽為「北伐名將」。北伐軍佔領武漢後,升任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師長。
1927年8月參加領導南昌起義,後任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一軍軍長。同年12月參加領導廣州起義,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在中國革命的轉變關頭,為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和創建人民軍隊作出了重要貢獻。廣州起義失敗後,因受到中共廣東省委領導的責難和共產國際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與黨脫離關系,流亡歐洲,後到澳門隱居。
1933年11月到福州幫助蔡廷鍇、蔣光鼐等人在「福建事變」後成立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濟深、陳銘樞等組織的以抗日為主旨的中華民族革命同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出任新四軍軍長,指揮部隊挺進華中敵後,開展游擊戰爭。
1939年5月,穿越日軍封鎖線,北渡長江,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部隊挺進皖東敵後,在津浦路東西兩側建立抗日根據地。1940年10月初,日軍五千餘人在空軍配合下進犯皖南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他指揮軍直屬隊頑強苦戰,斃傷日軍數百人,將敵擊退。
1941年1月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身陷囹圄,堅貞不屈,曾作《囚歌》明志。抗日戰爭勝利後,經中共中央向國民黨多次交涉沒.
1946年3月4日,在多方面的努力下,葉挺獲釋,第二天,他就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很快就得到了批准。葉挺參加了國共談判三人軍事會議。4月8日,他後乘飛機由重慶回延安,飛機在山西興縣黑茶山失事,不幸遇難,同機遇難的還有王若飛、博古、鄧發以及葉挺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兒楊眉和幼子阿九。
噩耗傳出後,毛澤東在《解放日報》上發表悼詞說:「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朱德提詞:「為全國人民和平民主團結而犧牲。」周恩來寫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
[講解]:
葉挺將軍這首《囚歌》,原詩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這正是他當時處境的形象寫照。皖南事變後,時任新四軍軍長的葉挺將軍,遭到國民黨當局長期的無理拘押。寫作此詩時,他被囚禁於重慶郊區的紅爐廠,此處專門關押高級政治犯,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術合作所的「禁地」。
《囚歌》一詩濃縮著葉挺將軍牢獄生涯的深切體驗,是他對於生命、自由和尊嚴之辯證關系的悲壯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份量。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囚歌》的開始,葉挺將軍以形象的語言,把囚禁在牢獄里的受難者的自由與尊嚴相分離的景況直陳出來。一方面,反動當局絕對不允許被囚者以自由之身保有人的節操和尊嚴;另一方面,他們又千方百計誘惑受難者以尊嚴的喪失換取行動的開闊空間。隨後的「爬出來呵,給你自由」這廖廖八個字,把法西斯分子的驕狂、陰險、猙獰的嘴臉活脫脫地勾畫了出來。然而,革命者所渴求的自由從來就不以屈尊為代價,更不會以奴顏婢膝去換得所謂的「自由」。士可殺不可辱,這早已是自古以來志士仁人們律已的法則。「我渴望著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軀體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詩人高傲地拒絕著反動派的誘惑。自由誠可貴,然而,失去了尊嚴的自由,又怎能俯就?被囚的勇士依舊是勇士,而自由的畜牲,永遠是畜牲。自由的精靈被隔絕在法西斯的高牆之外,受難的人們時時渴求著自由的溫存,卻無法與之結合。牢獄從來就不是夢幻情調的溫床,陰森、恐怖、死亡才是它的現實。弱者本來就少得可憐的骨氣將在這里徹底消融,強者的凜然正氣卻可以在這里得到張揚。「我只能期待著,那一天地下的火沖騰,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囚歌》的結尾,慷慨而悲壯。
對於自由的信徒,革命的鬥士,死亡並不是什麼駭人的東西。他們明白,在被囚的那一刻,他們已與死亡比鄰而居。志士的被囚,對很多人來說,這便可能是他們整個抗爭生涯的最後階段。他們無懼於死亡,甚至樂於把這視為是他們生命中的最後輝煌。葉挺高歌「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便大有此種意味。實際上,在他們選擇成為自由鬥士的開始,他們便已領悟到這選擇與死亡之間存有割不斷的臍帶。「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也可看作是自由的鬥士在思考自己最後的行程時向世人豪邁的告白。事實也正如詩人自己所預言的,葉挺將軍逝世後,他的英名彪炳史冊,永垂不朽。
郭沫若在《葉挺將軍的詩》一文中曾如此評價葉挺將軍的《囚歌》:「他的詩是用生命和血寫成的,他的詩就是他自己。」葉挺將軍的這首詩,曾被譜上樂曲,與文天祥的《正氣歌》一起,被囚禁在這所法西斯集中營中的志士們所詠唱,維持著他們作為人的不可摧折的尊嚴。
⑧ 怎樣鑒賞詩歌
一、看類型
從詩歌內容的角度來看,古典詩歌的考查基本類型有以下幾類。①送別類。②懷古類。③思鄉懷人類。表達對家鄉或親人思念為主。④戰爭或邊塞類。⑤閑適類。⑥借景抒情類。⑦托物言志類。⑧愛情類。⑨民生類。
以上九種類弄,只要學生掌握住基本的閱讀水平,在認真閱讀原詩二至三遍後,基本可以定住類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後,全詩感情自然顯現。能夠表現詩歌感情-色彩的詞語有:愉悅、歡快、激憤、沉痛、悲憤、哀傷、悲涼、贊美、仰慕、惜別、依戀、豪邁、閑適、恬淡、迷戀、熱愛、憂愁、寂寞、傷感、孤獨、煩悶、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三、定主旨
即確定詩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這是詩歌創作的核心,同時也是詩歌鑒賞的核心。
詩歌的思想內容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懷古傷今、反對戰爭、追求和平、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念親、相知相親、別恨離愁等。
(8)詩歌欣賞擴展閱讀
特點
詩歌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
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它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詩歌的內容是社會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詩歌有豐富的感情與想像。
(3)詩歌的語言具有精練、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等特點。
(4)詩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且分行主要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
⑨ 怎麼賞析詩歌呢
古代詩詞賞析方法
編輯 | 刪除 | 許可權設置 | 更多▼ 設置置頂
推薦日誌
轉到私密記事本
天~~依然很藍 發表於2009年11月18日 21:58 閱讀(18) 評論(0)
分類: 個人日記 許可權: 公開
古代詩詞賞析方法
學 古代詩詞鑒賞始終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自從進入高考考查范圍以後,它一直成為學生難以邁過的坎。究其原因,大體上來自三方面:其一,閱讀量過少,體悟不夠;其二,命題者命題概念上的混亂;其三,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鑒賞的方法。前兩點暫不作討論,本文單探討鑒賞方法。鑒賞解讀大體上可分四個部分:外部感知、象境體悟、技巧品賞和語言玩味。
一、外部感知
外部感知,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讀題,識人,辨文,看注釋。
1、讀「題」
凡讀詩,必須讀全詩,即從題目入手,直到最後一個字,凡有注釋的,包括注釋在內。事實上,許多讀者,特別是中學生,尤其是面對考題上的詩,往往只記住詩句,而忘了題目。殊不知,有些題目也是詩整體意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丟了題目,等於給自己的理解設置了障礙,拋棄了對詩內容或情感把握的切入口。
因為題目往往含有可資我們理解詩的信息。例如,王維《過香積寺》,寺,特殊的地點,題目點明了地點,事情(「過」)。杜甫的《春夜喜雨》,題目既交待了季節、時間、對象,又表達了心情(「喜」)。李益的《喜見外弟又言別》,題目不僅交代了人物間的關系,同時,又敘述了情節(「見」——「別」),更重要的是描寫了情感的不同特徵(喜悅與哀愁)。面對這樣的題目,縱然不讀詩,也可以引發豐富的聯想。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題目既明確了地點,一個富有歷史厚重感的地點,又交待內容,同時也暗示了情感的指向。
讀題目,可以幫助讀者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對所抒情感的把握。
2、識「人」
這里的「人」,指詩人、敘述者和被敘述者(詩詞中的主體對象)三者。
凡詩文皆有敘述者,相對於文而言,對詩的敘述者的辨識,對理解詩的情感內容更加直接。
詩的「敘述」者有兩種形式:一處於詩的景物人事之外的敘述者,作者以旁觀者或代言人的身份出現;一是置身於景物人事之中的敘述者。
處於詩的景物人事之外的敘述者,作為局外人,與詩歌詠的主體對象是分離的。例如,盧照鄰的《曲池荷》:「浮香繞曲岸,圓影復華池。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這首詠物詩,敘述者和歌詠的主體對象是分離的。敘述者是詩人,主體對象是池荷。詩句是圍繞主體對象展開的,詩人的思想情感是依附在主體對象允許的范圍內的。要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解讀主體對象。該詩寫荷花的香艷,也寫荷花擔憂因秋風而過早的飄零。只有解讀了荷花的這一形象,才能品味出詩人在詩中寄寓了自己懷才不遇、蹉跎歲月的情感。又如李白的《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詩人與詩中的主體對象思婦也是分離的。詩句都是扣緊思婦寫,詩人渴望和平的願望,是通過思婦的思念丈夫(良人)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表現出來的。
置身於景物人事之中的敘述者,敘述者往往和主體對象合二為一。例如,陶淵明《歸園田居》、陳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登高》、陸游《書憤》、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李清照《聲聲慢》等。這些詩詞,都直接表露了詩人的思想情感,我們讀詩,就是與詩人的直接對話。
讀詩,不應忽略敘述者的立場,這對鑒賞詩不無幫助。
另一個識「人」的含義,指對作者的認識。對作者的認識途徑有二:一是調動文學常識記憶庫中的知識儲備,二是藉助現場的材料——詩詞後面的注釋。了解作者,可以幫助我們解讀他的詩,因為有些詩,作者抒發的情感往往與他的背景有關。
3、辨「文」
所謂辨「文」,指從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容。詩描述的內容各不相同,有山水田園的、邊塞羈旅的、宮廷閨怨的、送別酬答的、詠物寫景的、寄興詠懷的,不一而足。
通過對詩歌內容的辨認,有助於對詩歌情節的把握和情感的領悟。例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當我們得知這是一首詠史感懷詩,那麼,我們就可以較容易地明了所寫的史實內容:越王破吳凱旋,戰士盡衣錦榮歸,如花般的宮女擠滿華麗的宮殿,真是榮極盛極一時。掌握了這一敘述情節,再與「只今」一句所寫的荒涼形成鮮明的對比,我們就較容易把握詩人對盛衰的感慨。柳永《雨霖鈴》,當我們獲知這是一首離別詞之後,我們同樣可以比較輕松地掌握它的情節:一對戀人長亭惜別,他們纏綿留戀,無奈船夫催發,他們哽咽著離別,女主人公想像著情人的去處和途中的景況,並且設想自己日後生活的寂寞孤凄。明白了詞的情節,就能進一步體會它所表達的情感。又如李綱《病牛》:「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精疲誰復傷。但使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這是一首詠物詩,它的主體對象是「病牛」。當我們辨清了「文」之後,它的情節就很清楚了:病牛為人耕種,結果,他們收獲了很多,而病牛自己卻筋疲力盡,無人為他的老病衰弱而傷感;然而,只要眾生能夠溫飽,他甘心情願讓病弱的身軀倒卧在殘陽里。了解了情節之後,詩人的為民奉獻的情懷也就從詩句中透露出來了。
辨「文」,對我們進一步賞讀詩歌有一定的幫助。
4、看「注」
賞讀詩歌,離不開注釋。注釋往往能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關情況,有些注釋還能替我們解釋一些生僻難懂的詞,介紹有關典故的出處和提示用典的意思。
高考中出現的鑒賞古詩詞考題,它的注釋更具實用性。它除了幫助考生理解詩句的意思外,還往往暗示詩的內容,或意境或其寫作風格。例如,有一道高考模擬題是閱讀兩首詩,一首是朱余慶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另一首是張籍的《酬朱慶余》:「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考試的第一題是:從兩詩的內容上看,朱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張詩對此表明了什麼看法?在這兩詩後試題之前,命題者給出一個註:朱慶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張籍的賞識,臨考試前寫下此詩,徵求張籍的意見,而張籍則以酬詩的方式作了回答。兩首詩都用了「比」這種寫法,如果沒有這個注釋,許多考生恐怕看不懂詩的內容,更談不上回答准確了。有了這個注釋,就大大降低了答題的難度。又如2007年福建省的高考詩歌鑒賞題選的是宋朝謝枋得的《武夷山中》:「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有一道題是:這首詩體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同樣,命題者對原詩給出了兩個注釋: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後隱居福建。後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有了這兩個注釋,詩人所抒發的國破家亡之恨和決心學習梅花凌寒獨開的不屈的斗爭精神,就容易明白了。
二、象、境體悟
象境體悟,這是讀懂詩歌無法迴避的,也是鑒賞詩歌的重要手段,它包括品讀意象和體味意境兩個方面。
1、品「意象」
所謂意象,指含有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觀物象。世間物象無數,詩人選此舍彼,或舍此選彼,完全是根據創作時內心情感和表達志趣的需要。在不同情感或志趣的導引下,就是同一物象也會選取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意象。例如,同是詠蟬,虞世南寫:「垂綏飲清露」、「居高聲自遠」。駱賓王卻說:「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兩位詩人都選取了露水和聲響兩個客觀物象,但因為當時詩人的處境不同,情感有很大的區別。虞世南身居高位,以清高風雅自許,自負才華;駱賓王無辜遭誣身陷囹圄,含冤莫白。所以在詩中的意象完全不同:一是「清露」「聲遠」;一是「露重」「響沉」。又如,同是月,不同詩人筆下的意象也不同。王維說「明月松澗照」,劉禹錫感慨「淮水東邊舊時月」,柳永卻道「楊柳岸曉風殘月」,李清照又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里「明月」、「舊時月」、「殘月」、「月滿」,都是根據詩人當時的心境選取的不同意象,傳達的是詩人的情感志趣。
另外,有些意象,還有著傳統的文化象徵意義,它們的意義較為固定。例如,梅花象徵不屈和高潔,鴻雁象徵相思和信使,浮雲象徵遊子或小人,梧桐象徵凄涼和悲傷,菊花象徵清高和堅強等等。如果,我們懂得這些意象的傳統文化象徵意義,對我們理解詩歌有較大的助益。就考試答題來說,幫助更大。例如2002年全國高考卷中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有「此夜曲中聞折柳」句,考題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考生如果掌握了「楊柳」的傳統文化象徵意義,那麼,解題就變得容易了。
意象,承載著詩人內在的思想感情與外在客觀物象的統一。我們要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志趣,就要仔細品味意象和意象的含義。
2、味「意境」
意境,是擇取的意象與灌注詩人情感的氛圍共同營造的境界。營造意境是詩人表情達意不可缺少的手段。解讀意境,就能把握詩人的情感志趣。例如,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前三聯選取十二個意象:秋天、日晚、空山、新雨後、明月、松間、清泉、石上流、竹喧、浣女、蓮動、漁舟。這些意象共同營造了一個和平、寧靜、純朴的生活環境,表現詩人樂於歸隱田園生活的意趣,同時也從反面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生活的放棄。杜甫《登高》前兩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聯八個意象,展現了一幅深遠空曠的深秋圖景,與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共同營造了沉鬱、蒼涼、悲壯的意境,抒發了詩人那種憂時傷世,感懷自身飄零的深廣無極的情懷。
意境,離不開情與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解讀意境要從景入手,入景而悟情。例如,杜甫《江漢》的頷聯和頸聯:「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我們從「片雲」和「孤月」入手,可以從它的無依孤獨中把握詩的凄涼意境,悟得詩人孤苦無助的蒼涼心境。從「落日」「秋風」中,可以體驗到景物的壯闊境界,從而感受到詩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情懷。
意境的營造,是心與物的融合。解讀意境,就能解讀抒情主人公的藝術形象。例如,宋朝朱淑真《秋夜》:「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詩人在這里營造的正是景與情會,心與物融,共同營造出孤冷寂寞的意境,塑造了主人公凄涼孤獨、愁怨難眠的形象。
三、技巧品賞
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表現手法、修辭手段、抒情方式。
1、理「手法」
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渲染襯托、正側面結合、動靜結合、遠近結合、諸覺結合、虛實結合等。
鑒賞詩歌,懂得它的表現手法,對我們深入解讀它不無幫助。例如,《關睢》、《蒹葭》兩詩的開頭,《孔雀東南飛》起首兩句,都是用的起興手法。《碩鼠》用的是比的手法,把貪婪的統治者比作「碩鼠」。但是,詩中最突出的莫過於用賦的手法。賦,按朱熹的說法,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按如今的意思,近於描寫(由於後面有關手法,都離不開賦,故此此處略去不述)。
渲染,本是畫畫的一種手法,指在畫面的某一個地方,畫家用濃墨重彩來突出它,就是渲染。就詩歌來說,本來一兩句就寫完的,詩人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如《木蘭詩》寫木蘭從軍臨行之前的東西南北市買裝備就屬於渲染;寫木蘭出征十年後回家時,爺娘姊弟的動靜,也屬於渲染。
渲染屬於正面描寫,襯托屬於側面描寫。例如《陌上桑》第一節描寫羅敷,先從正面描寫她的美,接著從「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的動作反應側面襯托羅敷的美,並且比正面描寫給讀者留下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襯托可分兩種:正襯和反襯。正襯,是用程度不同的相同事物襯托。諸如以動襯動,以靜襯靜,以樂襯樂,以哀襯哀,以美襯美,以丑襯丑之類。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詩以「六宮粉黛」黯然失色襯托楊貴妃的千嬌百媚。這里用的正是以美襯美的手法。柳宗元《江雪》,以鳥跡人蹤滅絕,襯托迎風抗雪、孤舟獨釣的漁翁形象,而這正是詩人不屈精神和孤獨情懷的人格化身。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襯托。諸如以動襯靜,以靜襯動等。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維「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韋應物「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都是用以動襯靜的方法。
詩人有時為了能夠更形象生動地再現現場的情景,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例如,動靜結合: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杜甫「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山幾處明」;王建「一院落花無客解,半窗殘月有鶯啼」。遠近結合:孟浩然「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沈佺期「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柳宗元「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諸覺結合:王維《鹿砦》:「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前兩句從聽覺上落筆,後兩句又從視覺上染色,襯托出環境的清幽。又如王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李賀「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劉方平「秋後見飛千里雁,月中聞搗萬家衣」;杜甫「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劉滄「白鳥影從江樹沒,清猿聲入楚雲哀」。有的綜合運用多種手法:趙瑕「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詩人從遠近兩個角度選取畫面,從視覺聽覺兩個方面表現主人公秋夜思歸難眠這一情景。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諸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四句詩,景分遠近,視有俯仰,聽備急哀,動靜相襯,多種手法錯綜。
對比手法,在古代詩詞中很常見。例如,李紳《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全詩運用對比:「一粒粟」與「萬顆子」,「無閑田」與「猶餓死」。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第一聯,句內各自構成對比,第二聯,上下句對比。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花。」通過夢境,將現實的寂寞落魄與昔日的春風得意奢華形成強烈對比。又如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屍骨」;高適「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孟郊「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盪思無涯」。
虛實結合,也是詩歌常用手法。例如,王翰《涼州詞》,前三句詩極寫軍中將士縱酒痛飲的豪壯,屬實寫;最後一句「古來征戰幾人回」,屬虛寫,它將眼前情狀與戰爭的歷史情景聯系起來,留下一個巨大的空間讓人想像,從而使詩歌的形象更為豐滿,主題更加深刻。李白《行路難》「……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前兩句實寫內心的憤慨和茫然,後兩句運用比喻象徵手法,形象地表現前途行路的艱難,屬虛寫。柳永《雨霖鈴》,上闋實寫一對戀人別景別情,下闕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良辰美景」、「縱有千種風情」,都是設想別後的情景,屬虛寫,它把主人公的痴情刻畫到極處。
掌握了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我們解讀鑒賞詩歌就容易許多。
2、懂「修辭」
古代詩詞中,為了使描寫的對象更形象,常常運用修辭手法。比較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用典等。
運用貼切新穎的比喻,能夠加強詩的表現力,使形象更加生動。例如,杜甫寫漂泊:「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寫春汛、老眼昏花:「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杜秋娘寫珍惜年華:「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益寫受降城的優美夜色:「回樂烽前沙化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白居易寫波浪寫飛雁:「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李商隱寫刻骨相思、堅貞愛情:「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蘇軾寫雲雨:「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寫水波沖激:「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陸游寫羈旅的飄泊滄涼:「蝴蝶夢魂常是客,芭蕉身世不禁秋」。范成大寫打稻聲音:「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文天祥寫河山沉淪和自身漂泊無依:「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寫自己忠貞:「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擬人手法,是詩詞中最為常見的手法。它往往使所詠事物帶上了情感,具有更強的感染力。例如,張說寫秋風:「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李白寫春風:「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寫家鄉水:「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姜夔寫池塘樹木:「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張泌寫月:「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楊萬里寫泉寫樹:「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陳與義詠海棠:「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還有整首運用擬人手法的,如韓愈的《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對晚春花木作了生動形象的描寫,同時將自己的褒貶寓於其中。
詩詞中的誇張,可以把所歌詠的對象描繪得更生動、更形象、更有感染力。詩詞中不乏誇張。例如,李白寫行舟快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寫喝酒:「會須一飲三百杯」,「愁來飲酒二千石」。杜甫寫洞庭湖的浩瀚:「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寫樹木的高大:「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寫公孫大娘舞劍效果:「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李賀寫戰爭迫在眉睫,形勢危急:「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陸游寫山河的遼闊雄偉:「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寫「愁」,李白說「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一水牽愁萬里長」;李煜說「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陸游說「閑愁萬斛酒不敵」;賀鑄說「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李清照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用典,可以用簡省的詞句表達豐富的內容,常常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懂得詩詞中典故的意思,就可比較容易解讀詩句。例如,王維《山居秋暝》結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借《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意,懂得這個典故,就能領悟詩人反用其意,表達自己樂於歸隱的生活意趣。李白《行路難》用了三個典故:姜太公磻溪垂釣後遇文王,伊摯將要受到商湯徵聘時夢見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經過,少年宗愨回答叔父問他志向時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三個典故表現了李白積極用世,對前途滿懷希望的心情。
詩用典,詞也常用典。例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用了三個典故:孫權射虎,漢馮唐持節雲中重新起用魏尚,《晉書"天文志》傳說天狼星「主侵掠」。蘇軾借孫權表現自己的英武豪邁;借對馮唐持節的故事表達自己急切盼望重新被起用,為國建功立業的願望;用「射天狼」,具體表現自己赴身疆場,殺敵立功,為國效命的愛國主義情懷。辛棄疾更是慣用典故,他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用了與張翰、劉備、恆溫三人有關的三個典故,《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用了與孫仲謀、劉寄奴、劉義隆、霍去病、廉頗五人有關的五個典故。我們在閱讀這些詩詞的時候,能夠解讀這些典故,就能夠領會詩詞的思想感情。
詩詞中的修辭手法,除上述幾種外,還有對偶、借代、反復、設問、對比等。
3、悟「抒情」
詩的本質是抒情的。只是抒情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直抒胸臆,有的間接抒情。
直抒胸臆,主人公的強烈情感在毫無掩飾的情景下直接表露出來。例如,樂府詩《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之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詩直接表現了主人公對愛情坦白、執著、熱烈、無所顧忌的情態。又如,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岑參「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鄭板橋「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姜夔「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這些詩句,都是直接抒發情感的。
詩在直抒胸臆之外,更多的是採用間接抒情。間接抒情,指詩人藉助事、物、景、境較含蓄地表達情感。這樣,使詩情顯得更濃郁,更有感染力。間接抒情,最常見的是借景抒情。許多優秀的詩詞,往往景語即情悟,寓情於景。例如,《詩經"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寫出征,用楊柳表現依戀之意;寫歸來,用雨雪表現悲哀之情。戴叔倫《題三閭大夫廟》:「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三、四兩句借寫日暮秋風吹動蕭蕭楓林來表現屈原的「怨」,表達詩人對屈原那深長的同情。李益「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王昌齡「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下長城」;元稹「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柳永「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姜夔「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這些詩句,都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
古詩詞中,寓情於景,寓景於情,情景交融,雖有區別,但它的本質都是借景抒情,因此,我們在一般的詩歌鑒賞中,可不作細分。
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夫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描寫景物,往往離不開情感,常常是因情取景,因情生景。我們在閱讀具體的寫景詩句的時候,要學會細細體悟詩句中蘊涵的情感,這有助於我們解讀整首詩。
本文從外部感知、象境體悟、技巧品賞、三個方面,探討了鑒賞古代詩詞的一些方法。當然,對一首具體的詩詞的鑒賞,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是,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如果經常有意識地綜合運用這些方法,那麼,對鑒賞古代詩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