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藕園的詩句

藕園的詩句

發布時間: 2021-02-06 09:07:35

1. 江蘇藕園的作文

俗話說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我雖生活在人間天堂杭州,但卻從沒領略過蘇州的別樣專風情。因此,在這屬個國慶節,我終於按耐不住自己的好奇之心,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踏上了這方別樣的土地。
剛來到蘇州城,我便已被蘇州城那悠久的歷史給吸引住了。
據傳蘇州城是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建造的一座古城,在隋文帝時始陳蘇州。在隨後的歷代王朝中也經久不衰,並在解放後被首批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如今的蘇州在經歷了時光的磨合後,更顯得古樸、優雅,充滿水鄉風情,也更令我好奇不已。
我們一到蘇州,便馬不停蹄地趕往位於城東的藕園。
一進門,那錯落有致,造型獨特的園林建築便吸引了我。園內到處都夾雜著水,到處都是小河。配上那點點翠綠與各種亭台樓榭,真是如同人間仙境一般,令人回味無窮。
再往內走去,各種各樣的假山、橋洞都靜靜的佇立在旁邊,向我們訴說著它曾經的輝煌。
最內部,便是一座小屋。進去一看,原來是個書齋。書齋分為前後兩個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逶迤,後院有湖石花壇相伴,北面還立有一座藏書閣。全院真是充滿文雅之風,令人不得不為之贊嘆。
藕園,這舊時的官家園林,如今的風景名勝,真是令人為之傾倒,為之留連!

2. 蘇州藕園的主人沈秉成長什麼樣,還有他的妻子

一百多年前的人了,照片沒有 沈秉成 沈秉成(1823-1895)字仲復,自號耦園主人,浙江歸安人。清咸豐六年進士,官至廣西、安徽巡撫,署兩江總督。同治間出為蘇松太兵備道時,曾為上海豫園「點春堂」書寫堂匾(堂匾至今尚存)。在皖時,曾創辦經古書院,「以課經史實學」。他工詩文書法,精鑒賞,收藏金石鼎彝、法書名畫美富一時。影響所及,他的長孫沈邁士(祖德,1891-1986,生前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史館館員,上海中國畫院畫師)自幼讀書在園中「儲香館」,以工書畫,善鑒賞著名當代藝苑。他居吳後,時與俞樾、吳雲、顧文彬,潘遵祁、李鴻裔、彭慰高等,在園中鑒賞金石書畫,考訂文字。可見他既是一位大官,又是一位風雅的讀書人。有關他的生平事略,吳昌碩《石交集》中撰有《沈秉成傳略》可足資參考。茲照錄如下: 沈仲復中丞名秉成,歸安人。咸豐六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由日講起居注官出為蘇松太兵備道。道治在上海,番賈交錯之區,五方輻輳,號稱難治。中丞為政數年,華夷晏然,民情翕服。以課最,遷河南四川廉使,引疾居吳下。光緒甲申,徵拜京兆尹,旋擢內閣學士,巡撫廣西,復遷安徽。中丞與人無忤,與世無競,似得老子之道。然官侍從時褰諤建言,凡上封事三十餘通,請減吾湖歲賦,及為殉難世民請,皆奉諭旨施行,尤彰彰在人耳目。今乃專制一方,宏其建樹,其德業正未可量也。夫人嚴氏,名詠華,工詩畫,琴瑟甚篤。中丞為築耦園。又曾得石,剖之有魚形,制硯二,名之曰鰈硯。署其居為鰈硯廬。余需次蘇台,先後為作印十餘紐,中丞咸稱善。其獎借寒 尤足多雲。 他的第三任妻子嚴永華 [清]女。字少藍,浙江桐鄉人。廷玉女。歸安沈秉成妻。能詩,善繪事,為母氏所授,書筆超逸,性耽翰墨,至老不倦。嘗隨宦潤州,喜得江山之助,曾作三山勝概圖。

3. 收集介紹蘇州園林的文章,包括從建築學、介紹園林歷史、導游、遊客等角度介紹的說

蘇州園林是指中國蘇州城內的園林建築,以私家園林為主,起始於春秋時期的吳國建都姑蘇時(公元前514年),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於明代,鼎盛於清代。到清末蘇州已有各色園林一百七十多處,現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處,對外開放的園林有十九處。佔地面積不大,但以意境見長,以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安排,移步換景,變化無窮。1997年,蘇州古典園林作為中國園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中華園林文化的翹楚和驕傲。
蘇州園林(Suzhou Gardens)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築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築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遊憩境域,就稱為園林。


蘇州園林景觀(20張)蘇州是中國著名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人間天堂,園林之城」的美譽。這里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蘇州古典園林「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靈泉之致」,1985年,蘇州園林即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
作為舉世矚目的歷史文化名城,蘇州沉澱了二千五百餘年吳文化底韻。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當地部族自號「勾吳」,蘇州稱「吳」。公元前514 年吳王闔閭建都於此,其規模位置迄今未變,為世界少有。
既有湖光山色、煙波浩淼的氣勢,又有江南水鄉小橋流水的詩韻——素有「江南魚米之鄉」之稱的蘇州富饒美麗,是中國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蘇州自古以來就是江南的經濟文化中心,城市格局保持完整,山明水秀,自然景觀獨具特色,是著名的旅遊勝地。聞名遐邇的蘇州園林採用縮景的手法,給人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為蘇州贏得「園林之城」的美譽。

蘇州園林環境(19張)
作為蘇州古典園林典型例證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產生於蘇州私家園林發展的鼎盛時期,蘇州園林的自然美以其意境深遠、構築精緻、藝術高雅、文化內涵豐富而成為蘇州眾多古典園林的典範和代表。蘇州以園林見長,讓人感嘆園藝的巧奪天工與自然精緻。以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為代表的古典園林於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2000年增補滄浪亭)。
獅子林,耦園,藝圃,退思園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分別代表著宋(公元960~1276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被稱為蘇州「四大名園」。
蘇州主要園林列表:
私家園林: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師園、藝圃、環秀山莊、藕園
佛教園林:報恩寺(北寺塔)、西園、寒山寺、雙塔、瑞光塔
王家園林:虎丘(吳王闔閭墓)、靈岩山(吳王行宮)
編輯本段
蘇州氣候

蘇州地處溫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溫15.5℃,1月均溫2.5℃。7月均溫28℃。
全市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的55%,水網密布,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雨量充沛,平
蘇州園林野稻香,碧波魚躍,農副物產十分豐富,人們傳誦的「近炊香稻識紅蓮」、「桃花流水鱖魚肥」、「夜市買菱藉,春船載綺羅」的詩句,就是歷代詩人對蘇州物產富足的贊美和謳歌。主要種植水稻、麥子、油菜,出產
棉花、蠶桑、林果,特產有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銀魚、陽澄湖大閘蟹等。蘇州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素有「人間天堂」之美譽。地形 蘇州市隸屬於兩個省一級的自然地理區:沿江三角洲平原地區和太湖平原地區,分屬於4個二級自然區:沿江平原沙洲區、蘇錫平原區、太湖及湖濱丘陵區、陽澄淀泖低地區。地貌特徵以平緩平原為上,全市的地勢低平,自西向東緩慢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陽澄湖和吳江一帶僅2米左右。
編輯本段
園林文化

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的辟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16--18世紀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餘處,現在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並因此使蘇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作為蘇州古典園林典型例證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產生於蘇州私家園林發展的鼎盛時期,以其意境深遠、構築精緻、藝術高雅、文化內涵豐富而成為蘇州眾多古典園林的典範和代表。
寫意的山水藝術思想
中國的造園藝術與中國的文學和繪畫藝術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特別受到唐宋文人寫意山水畫的影響,是文人寫意山水模擬的典範。中國園林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在內的兩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帶,後者則以蘇州為代表。由於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兩者在規模、布局、體量、風格、色彩等方面有明顯差別,皇家園林以宏大、嚴整、堂皇、濃麗稱勝,而蘇州園林則以小巧、自由、精緻、淡雅、寫意見長。由於後者更注意文化和藝術的和諧統一,因而發展到晚期的皇家園林,在意境、創作思想、建築技巧、人文內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園的「寫意」手法。
完美的居住條件與生活環境
蘇州古典園林宅園合一,可賞,可游,可居,這種建築形態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風光的城市中,人類依戀自然,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環境的一種創造。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這四座古典園林,建築類型齊全,保存完整,系統而全面地展示了蘇州古典園林建築的布局、結構、造型、風格、色彩以及裝修、傢具、陳設等各個方面內容,是明清時期(14--20世紀初)江南民間建築的代表作品,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江南地區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響到整個江南城市的建築格調,帶動民間建築的設計、構思、布局、審美以及施工技術向其靠攏,體現了當時城市建設科學技術水平和藝術成就。 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
蘇州園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於它不僅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載體。 蘇州園林表現在園林廳堂的命名、匾額、楹聯、書條石、雕刻、裝飾,以及花木寓意、疊石寄情等,不僅是點綴園林的精美藝術品,同時儲存了大量的歷史、文化、思想和科學信息,其物質內容和精神內容都極其深廣。其中有反映和傳播儒、釋、道等各家哲學觀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揚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還有藉助古典詩詞文學,對園景進行點綴、生發、渲染,使人於棲息游賞中,化景物為情思,產生意境美,獲得精神滿足。而園中匯集保存完好的中國歷代書法名家手跡,又是珍貴的藝術品,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另外,蘇州古典園林作為宅園合一的第宅園林,其建築規制又反映了中國古代江南民間起居休親的生活方式和禮儀習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國江南民俗的實物資料。
蘇州古典園林,一向被稱為「文人園林」。白居易在《草堂記》中說:「覆簣土為台,聚拳石為山,環斗水為池」,這是文人園林的範式。蘇州園林充分體現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設計構築中,採用因地制宜,借景、對景、分景、隔景等種種手法來組織空間,造成園林中曲折多變、小中見大、虛實相間的景觀藝術效果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位於蘇州城內東北部,始建於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園內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故名「獅子林」。 蘇州獅子林小品獅子林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15畝,林內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築分布錯落有致,主要建築有燕譽堂、見山樓、飛瀑亭、問梅閣等。獅子林主題明確,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獨具,一草一木別有風韻。
園內建築以燕譽堂為主,堂後為小方廳,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軒, 獅子林秋景為二層閣樓,四周有廡,高爽玲瓏。指柏軒之西是古五松園。西南角為見山樓。由見山樓往西,可到荷花廳。廳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內藻飾精美,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亭旁有兩層石舫。石舫備岸為暗香疏影樓,由此循走廊轉彎向南可達飛瀑亭,是為全園最高處。園西景物中心是問梅閣,閣前為雙仙香館。雙香仙館南行折東,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後辟有小院,清新雅緻。
留園
留園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留園坐落在蘇州市閶門外,始建於明代。清代時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後改為「留園」。留園佔地約50畝,中部以山水為主,是全園的精華所在。主要建築有涵碧山房、明瑟樓、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處。留園內建築的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 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智慧。以建築空間處理得當而居蘇州園林之冠。 留園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麴院迴廊的建築取勝,園的東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廳、林泉耆碩之館、還我讀書處、冠雲台、冠雲樓等十數處齋、軒,院內池後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雲峰,兩旁為瑞雲,岫雲兩峰;北部具農村風光,並有新辟盆景園;西區則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與明瑟樓為留園的主要觀景建築。留園內的建築景觀還有表現淡泊處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萊)」以及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
網師園
網師園位於蘇州城東南部。始建於南宋時期(公元1127~1279年),當時稱為「漁隱」。清代乾隆年 網師園間(公元1736~1796年)重建,取「漁隱」舊意,改名為「網獅園」。網獅園佔地約半公頃,是蘇州園林中最小的一座。園內主要建築有叢桂軒、濯纓水閣、看松讀畫軒、殿春簃等。網師園的亭台樓榭無不臨水,全園處處有水可依,各種建築配合得當,布局緊湊,以精巧見長,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
網師園舊為宋代藏書家、官至侍郎的揚州文人史正志的「萬卷堂」故址,至清乾隆年間,退休的光祿寺少卿宋宗元購之並重建,定園名為「網師園」。網師乃漁夫、漁翁之意,又與「漁隱」同意,含有隱居江湖的意思,網師園便意謂「漁父釣叟之園」,此名既借舊時「漁隱」之意,且與巷名「王四(一說王思,即今闊街頭巷)」諧音。園內的山水布置和景點題名蘊含著濃郁的隱逸氣息。
藝圃
藝圃是一座建於明代的名園。最初為明代學憲袁祖庚所建,初名「醉穎堂」, 蘇州藝圃後歸文徵明的曾孫、明末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相當於副宰相)文震孟,改名「葯圃」。明亡後,在清初為明崇禎進士姜埰(號敬亭)所有,改稱「敬亭山房」,後其子姜實節更名「藝圃」。至道光年間為綢緞業七襄公所所在地。
藝圃為一頗具明代藝術特色的小型園林,全園布局簡練開朗,風格自然質朴,無繁瑣堆砌嬌捏做作之感,其藝術價值遠勝於晚清之園林作品。從山水布局,亭台開間到一石一木的細部處理無不透析出古樸典雅的風格特徵,以凝練的手法,勾勒出造園的基本理念。藝圃始建於明,名葯圃,清初改為藝圃。
退思園
退思園位於江蘇吳江同里鎮東溪街,為古鎮的主要風景點,由清任蘭先罷官歸鄉所建,含「退則思 退思園過」之意,故名退思園。退思園總面積為九畝八分。此園一改以往園林的縱向結構,而變為橫向建造,左為宅,中為庭,右為園。
全園格局緊湊自然,結合植物點綴,呈現出四時景色,給人以清朗、幽靜之感。退思園簡朴淡雅,水面過半,建築皆緊貼水面,園如浮於水上,是全國唯一的貼水園建築。
退思園住宅分內外兩部分。外宅三進——轎廳(門廳)、茶廳、正廳,沿軸線布置,等級分明。外宅主要用於會客、婚嫁盛事、祭祖典禮。內宅建有南北兩幢五樓五底的跑馬樓,名曰「畹香樓」,樓間由雙重廊貫通。廊下設梯,既遮風雨,又主僕分開。內、外宅可分可合,布局緊湊。
環秀山莊
環秀山莊位於蘇州城中景德路262號,今蘇州刺綉博物館內。此園本是五代吳越錢氏金谷園舊址, 環秀山莊明、清時期成為私家園林。現佔地面積2179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754平方米。園景以山為主,池水輔之,建築不多。園雖小,卻極有氣勢。
該園園內湖石假山為中國之最,佔地僅半畝,而峭壁、峰巒、洞壑、澗谷、平台、磴道等山中之物,應有盡有,極富變化。池東主山,池北次山,氣勢連綿,渾成一片,恰似山脈貫通,突然斷為懸崖。
而於磴道與澗流相會處,仰望是一線青天,俯瞰有幾曲清流;壯哉美哉,恰如置身於萬山之中,全山處理細致,貼近自然,一石一縫,交代妥貼,可遠觀亦可近賞,無怪有「別開生面、獨步江南」之譽。
耦園
耦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內小新港巷,因有東、西二園,故名。東園始建於清初,原名涉園,後擴建而成目前局面。住宅大門在南,經門廳、轎廳,至大廳前西牆小門,即可進入西園。園中主廳為織簾老屋,南北各有庭院,都置假山。北院東北隅有藏書樓,與住宅相通,是書室與庭院結合較好的範例。自住宅大廳往東,經小院二重和小客廳,即達東園。東園面積較西園約大一倍,西北置石假山,東南為水池。北端主廳城曲草堂,為一重檐樓屋,下有主廳三間,上為重樓復道,與住宅毗連,為蘇州園林的罕例。堂前的黃石假山堆疊手藝高超。分為東西兩部:東部較大,有石級可登臨池石壁,氣勢峭偉;西部較小,逐漸下降,兩山間為「邃谷」,
造園手法
游蘇州園林,最大的看點便是借景與對景在中式園林設計中的應用。中國園林講究「步移景異」,對景物的安排和觀賞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設計,這是區別與西方園林的最主要特徵。中國園林試圖在有限的內部空間里完美地再現外部世界的空間和結構。園內庭台樓榭,游廊小徑蜿蜒其間,內外空間相互滲透,得以流暢、流通、流動。透過格子窗,廣闊的自然風光被濃縮成微型景觀。題詞銘記無處不在,為園林平添了濃郁的人文氣息。涓涓清流腳下而過,倒映出園中的景物,虛實交錯,把觀賞者從可觸摸的真實世界帶入無限的夢幻空間。就技法來說,借景或把園外的美景,通過精心選擇和剪裁,收納到園林中來,這稱為遠借;或用一處景緻映襯另一處景緻,這稱為互借,等等。這樣不僅使得面積有限的蘇州園林能夠提供更豐富的景觀,更深遠的層次,而且還極大地擴展了欣賞者的空間感受。在拙政園「倚虹亭」中能看到園外的北寺塔;滄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賞到屋外的竹林,這都是常用的借景手法。可在葉聖陶先生的<拙政諸園寄深眷——談蘇州園林>(8上語文教科書21課)一文中,領略園林的魅力。
藝術思想
中國的造園藝術與中國的文學和繪畫藝術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特別受到唐宋文人寫意山水畫的影響,是文人寫意山水模擬的典範。中國園林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在內的兩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帶,後者則以蘇州為代表。由於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兩者在規模、布局、體量、風格、色彩等方面有明顯差別,皇家園林以宏大、嚴整、堂皇、濃麗稱勝,而蘇州園林則以小巧、自由、精緻、淡雅、寫意見長。由於後者更注意文化和藝術的和諧統一,因而發展到晚期的皇家園林,在意境、創作思想、建築技巧、人文內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園的「寫意」手法。
生活環境
蘇州古典園林宅園合一,可賞,可游,可居,這種建築形態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風光的城市中,人類依戀自然,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環境的一種創造。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這四座古典園林,建築類型齊全,保存完整,系統而全面地展示了蘇州古典園林建築的布局、結構、造型、風格、色彩以及裝修、傢具、陳設等各個方面內容,是明清時期(14--20世紀初)江南民間建築的代表作品,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江南地區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響到整個江南城市的建築格調,帶動民間建築的設計、構思、布局、審美以及施工技術向其靠攏,體現了當時城市建設科學技術水平和藝術成就。是偉大的歷史建築物!
社會文化
蘇州古典園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僅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載體。表現在園林廳堂的命名、匾額、楹取、書條石、雕刻、裝飾,以及花木寓意、疊石寄情等,不僅是點綴園林的精美藝術品,同時儲存了大量的歷史、文化、思想和科學信息、物質內容和精神內容都極其深廣。其中有反映和傳播儒、釋、道等各家哲學觀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揚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還有藉助古典詩詞文學,對園景進行點綴、生發、渲染,使人於棲息游賞中,化景物為情思,產生意境美,獲得精神滿足的。而園中匯集保存完好的中國歷代書法名家手跡,又是珍貴的藝術品,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另外,蘇州古典園林作為宅園合一的第宅園林,其建築規制又反映了中國古代江南民間起居休親的生活方式和禮儀習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國江南民俗的實物資料。
編輯本段
園林遊玩

精品線路
(蘇州園林一日游)早上6:40杭州旅遊集散(黃龍)中心出發,經浙江展覽館散客拼團後乘旅遊班車至蘇州,跟隨當地導游游覽獅子林30元、盤門景區48元,中餐後游覽藕園35元、姑蘇水上游45元、寒山寺20元、虎丘(自理)60元,觀看江南絲竹表演、紫砂陶藝製作,結束愉快蘇州之旅,晚上乘車返回杭州。
旅遊貼士
1.兒童1.2米以下免票,1.2米以上成人票(蘇州景區沒有兒童票)、70周歲以上老年人、軍官證(門 蘇州園林門票票半價)。
2.若此行程受交通、氣候、當地接待量等原因影響,我社將調整游覽行程,但不減少景點。屆時敬請各位遊客諒解。
3.出門在外,安全第一!請保管好自己的隨身物品,不參加行程之外的危險活動,照顧好老人和小孩。
4.可改變景點的游覽順序,根據人數配車,因不可抗力因素產生的費用遊客自理。
5.若遊客自動放棄行程,恕不退款,若有減免和優惠按照旅行社折扣價(非門市價)當地現退客人。
《蘇州園林》原文
蘇州園林
葉聖陶
蘇州園林據說有一百多處,我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其他地方的園林我也到過一些。倘若要我說說總的
蘇州園林印象,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因此,誰如果要鑒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
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個不同。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他們唯願游覽者得到「如在畫圖中」的美感,而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願望,游覽者來到園里,沒有一個不心裡想著口頭說著「如在畫圖中」的。
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麼樣,右邊也怎麼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道迴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迴廊。這是為什麼?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築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蘇州園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或者是重巒疊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著竹子花木,全在乎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覽者攀登的時候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至於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園林池沼寬敞,就把池沼作為全園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著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樣,往往安排橋梁。假如安排兩座以上的橋梁,那就一座一個樣,決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在那兒布置幾塊玲瓏的石頭,或者種些花草: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池沼里養著金魚或各色鯉魚,夏秋季節荷花或睡蓮開放,游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
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 :因為依據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幹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游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可是沒法說出來。
游覽蘇州園林必然會注意到花牆和廊子。有牆壁隔著,有廊子界著,層次多了,景緻就見得深了。可是牆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大多是兩邊無所依傍的,實際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緻的深度。有幾個園林還在適當的位置裝上一面大鏡子,層次就更多了,幾乎可以說把整個園林翻了一番。
游覽者必然也不會忽略另外一點,就是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階砌旁邊栽幾叢書帶草。牆上蔓延著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如果開窗正對著白色牆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諸如此類,無非要游覽者即使就極小范圍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蘇州園林里的門和窗,圖案設計和雕鏤琢磨功夫都是工藝美術的上品。大致說來,那些門和窗盡量工細而決不庸俗,即使簡朴而別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綜合起來看,誰都要贊嘆這是高度的圖案美。攝影家挺喜歡這些門和窗,他們斟酌著光和影,攝成稱心滿意的照片。
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梁和柱子以及門窗欄桿大多漆廣漆,那是不刺眼的顏色。牆壁白色。有些室內牆壁下半截鋪水磨方磚,淡灰色和白色對襯。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這些顏色與草木的綠色配合,引起人們安靜閑適的感覺。花開時節,更顯得各種花明艷照眼。
可以說的當然不止以上這些,這里不再多寫了。

4. 蘇州園林——藕園留思 閱讀理解的答案

一篇別人的短文將我引來這個不為人知的蘇州園林。

經過一片隧道般的綠蔭長廊車子停在城東一條很不起眼的弄堂---倉街,弄堂很深,裡面的居民告訴我順路走到第三座橋時便是我要找的耦園, 走在弄堂不斷有乘涼的居民向我招呼:「去耦園啊?」。

耦取諧音偶,佳偶之意,可見建園主人不僅是位雅客而且是個有情之人。園子不大,但集古城,園林,水巷為一身,是其他蘇州園林所沒有的。園子外圍是舊時的護城河平江, 「平江住富,倉街住窮。」一條不寬的河分隔出兩種不同的生活,建屋在倉街表示園主人要與民眾同甘共苦,藕園自成一體別有天地,其實與平民百姓的生活沒什麼相干。

耦院不在蘇州七大園林之內,一年只開春秋兩季, 即使是開門的季節每天也是早早就關門。正是因為門庭冷落,遊人罕至使它保持了蘇州園林里再難得一見的靜遠深隧的風華。園里巧妙地構築著亭台,樓閣,假山和池塘,潔白的牆角邊幾桿嫩綠的細竹,迴廊轉折處一扇輻輳式的木窗隱隱透出背後的青山綠水,讓人不勝玩味。

園子盡頭是一坐名為雙照樓的兩層樓台, 它三面臨水一面向園,此建築的最巧妙之處就在東南西三面都全是窗格, 因而不管是日出日落還是月明月暗總能盡收眼低。

到了耦園如果不上雙照樓喝茶就可惜了。許是難得有客人留下喝茶的緣故,服務員見我要茶立刻冷臉轉為熱臉的張羅, 還說遲些隔壁有平彈表演就來叫我。樓上喝茶的除了我就只有一對情侶,說話多的總是女孩,她的聲音清越婉轉如山林里唱歌的鳥兒,看不清她的臉,覺得她必定是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清純人兒。我臨窗坐下,不只是為了躲進這片清涼世界享受長長的夏日帶來的難得安靜的午後,還是為了這尋覓已久難得聽到的吳儂軟語。

漸漸的,心神似乎游離,一遍又一遍的將延伸在眼底迴廊上的黛瓦在心裡一行行數過去, 只有風吹過時樹葉沙沙作響聲和偶爾小船劃破窗下水巷船娘悠然哼唱的聲音不時打斷我的游思,我就象去了一幅淡墨渲染的水墨畫里作客,恬淡、和諧、寧靜、悠遠,夢里一般。

服務員走來叫我去聽平彈, 我倒是寧願呆在窗前享受那飄然而過的清曠的樂音。僅唱了兩首曲子, 一首古詩「楓橋夜泊」 ,還有一首不記得名字了,我知道那兩位歌者必是身著長衫旗袍一個手拉胡琴一個懷抱琵琶。我不懂平彈,喜歡的只是胡琴拉出的盤旋婉轉,琵琶彈出的起起落落,跌跌盪盪,還有平彈藝人看不出喜形怒色只把所有的高昂激盪,幽怨情思一並放在聲音和琴音里的感覺。

清茶一杯,吳歌幾曲,一個下午就這么悠悠地過去了。

是這文章不?那麼問題是什麼呀?

5. 求一個關於園林的研究性學習。。

從疊山理水議中國園林的意境
[摘要]中國古典園林山水並重,通過疊山理水的營造體現出園林的意境。這種意境的營造是比直觀的園林景象更為深刻、更為高級的審美范疇,它通過眼前的具體景象,暗示更為深廣、優美的境界「,景有盡而意無窮」。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對於疊山理水的處理有著獨特的構成法則,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其美學思想的表達是對中國社會文化和哲學的表述,其表現的意境之美與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念和美學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關鍵詞]疊山理水;中國園林;構成法則;意境
中國古典園林山水並重,所謂「水以石為面」、「水得山而媚」,通過疊山理水的營造來體現園林的意境,這種意境的營造是比直觀的園林景象更為深刻、更為高級的審美范疇。首先,它蘊含了造園者的人生態度,並通過精彩的園林景觀打動遊人,使其在園林中駐足,通過景物中的題詠,感悟到造園者所賦予景物的思想內涵。造園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質等深層次的文化內容都凝聚在景物之中,體現在園林的空間環境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景觀效果;通過眼前的具體景象,暗示更為深廣、優美的境界,「景有盡而意無窮」。這便是中國古典園林造園之精髓。
一、中國古典園林中疊山理水的發展歷程
中國古典園林歷來注重山水景觀的營造。周文王的「靈囿」,除堆土為「靈台」外,還有挖地為「靈沼」,「王在靈沼,於魚躍」。漢代上林苑中,有灞、、涇、渭、豐、鎬、潦、八川,其中灞、二水,終始盡於苑中,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寫道,「醴泉涌於清室,通川過於中庭」。隋煬帝於洛陽建造西苑,「鑿五湖,每湖方四十里,南曰『迎陽湖』,東曰『翠光湖』,西曰『金明湖』,北曰『潔水湖』,中曰『廣明湖』,湖中積土石為山,構亭殿曲屈盤旋……又鑿北海,中環四十里。中有三山,效蓬萊、方丈、瀛洲……」唐代長安街東南角芙蓉園,是以曲江風景為主的風景勝地。曲江南北長1 360 m,東西寬約500 m,水面呈南北長、東西窄的不規則形狀,池中植有蓮荷,池邊蒲草叢生,堤岸楊柳迎風,唐代有詩曰:「紫蒲生濕岸,清鴨喜新波」,「魚戲芙蓉水,鶯啼楊柳風」;白居易在《白蓮庄》中寫道:「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宋代著名的皇家園林艮岳在宋徽宗的《艮岳池》中是這樣描寫的:「瀑布下入雁池,池水清漣漪,鳧雁浮泳水面,棲息石間,不可勝計。」元代大都的西御苑太液池和明清兩代在此基礎上建成的三海(南海、中海、北海),更是以水景為主。此外明清兩代極為盛行的文人山水園林中也均是以疊山理水作為園林的布景核心和精神寄託,如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揚州的個園等。
縱觀以上不同歷史時期的古典名園可以看出,中國古典園林大多是以疊山理水作為園林中布景的核心。明人鄒迪光說得好:「園林之勝,惟是山與水而物。無論二者俱無,與有山有水、有水無山、不足稱勝,即山曠率而不能收水之情,水徑直而不能受山之趣,要無當於奇。」登山使人生高遠之想,而玩水卻使人做恬淡之思;游山令人激動,而玩水卻教人安謐。玩水的過程,常是令人深思的過程,所以孔子見了東流之水,也要慨嘆「逝者如斯」。
在造園中,理水不像建築那樣需要花費很大的人力物力,也不像花木那樣需要精心管理和一個長時間的生長過程,只要稍加人工整理,即可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它與園林其他因素如建築、假山、花木和動物相結合,使園林的藝術構圖更加生動活潑,意境更加深遠。
二、中國古典園林中疊山理水的形式構成法則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中對於疊山理水的處理有著獨特的構成法則,這些形式構成法則與中國傳統的價值觀、美學觀有著直接的聯系。
1.園林之水,首在尋源「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無源之水,必成死水,這是中國園林的大忌。然而要找到活水談何容易,因此在造園時必先設置一處人工水源。宋代郭熙在《臨泉高致》中說,「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貴周流,而不凝滯」,表達了水不可無源的觀點。
2.園林之水,貴在曲折無曲折,必平淡無奇。清代著名畫家惲正叔在《南田畫論》中說「:境貴乎深,不曲不深也。」園林中的水面忌做成正方形、圓形、橢圓形等幾何圖形,園林中的水池,多為自然的形態,特別是江南園林中的水池,自由的曲線,岸邊駁石,高低錯落,虛虛實實。這種藝術手法既順應自然,又深含哲理。
3.園林之水,妙在分隔「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只有進行分割才能打破水面的單調,才能形成水景的多層次感,體現園林空間的奧妙變化。
4.在較大的水域構築若干個中心島在水面較大的區域構築若干中心島,能使水景多姿多彩,變化無窮。
5.非必絲於竹,山水有清音唐代著名詩人兼造園家王維的詩句「竹露滴清香」,通過竹葉滴入水中的聲音把人們引入一個十分幽靜的意境。在園林理水造景中,若能運用種種手法,製造出水體的種種聲音,就能引發遊人的聽覺美,如「滴水傳聲」,水聲反襯出環境的幽靜,帶出空間的音樂感。
6.素入鏡中飛練,清來郭外環屏自然界中林林總總萬物之色,要數水體之色最為素淡,然而也最富於色彩的變化,運用搭配得當,就可以創造出豐富的色彩視覺美,產生點色和借色兩種作用。所謂點色,就是以素淡明凈的水色,點綴周邊的環境色調,取其濃彩中的淡雅。所謂借色,就是藉助周圍氣象變化的色彩和花木色彩等,使水色變化萬千。天光雲影、日升月落、下霜落雪等氣象色彩,常常因時而異;花開或花落、綠蔭與禿枝等花木色彩因季而變。這種不斷變化的色彩結合在一起,倒映在水中,常常生發出不斷變化的色彩美。
7.卜築貴從水面「卜築貴從水面」,計成在《園治》中的這句話,講出了建築與水體的關系,兩者若結合得好,便可以相互借景、相輔相成。在江南園林中,由於園林面積大小不同,處理建築與水體的關系時,大致有依水園和貼水園兩種格局。前者如蘇州拙政園、網師園的建築,皆環水而築;後者如吳江同里鎮退思園的建築,貼近水面而建。
8.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水面形狀的曲折,水面的分隔,水面構築島嶼,曲岸水口的設計和依水而築的橋梁、樓台、亭榭、軒閣等建築,都要力求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計成《園冶》)的標准,盡量不露人工斧鑿痕跡,否則就會產生東施效顰之感。「自然者為上品之上」,為達到中國古典園林藝術這一至高標准,就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三、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美學思想
中國傳統園林之最深層也最精闢的意義,是對中國社會文化和哲學的表述,當然也是對中國美學思想的表述。中國園林主張「取其自然,順其自然」。中國園林中的疊山理水,多為自然的形態,如江南園林中的水池有著自由的曲線,是為「順其自然」;而西方園林中的水池多為幾何形,體現出「征服自然,為人而用」的思想。
園林是一種空間的藝術,在空間的處理上隱含著許多哲學思想。如前文所述,中國傳統園林多以水池為中心來進行布景。如蘇州的網師園、留國、獅子林、怡園,無錫的寄暢園,揚州的寄嘯山莊,吳江同里的退思園等,都是以一個水池為中心,旁置山石、林木、建築等。這種構園方式的深層意義出自中國基本的哲學思想:「虛」乃老莊哲學的最高境界。《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莊子》也說,「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是最高境界、最高追求。水是「無」、是虛,山石、林木是「有」、是實,故它們都置於周圍。不但如此,中國園林之水多為靜水,越靜越美。水靜則明,可見到水下之物、水中之魚、水面上物之倒影,而水則消失了,見不到了,故「無」是偉大的,所以「上善若水」。西方園林之水就不同了,用噴泉、水造型等,水池中央往往造一個雕像,水的形態是顯露的,這是以「有」為中心,體現出與東方不同的價值觀和審美取向。
四、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意境
中國園林不但要通過疊山理水創造富有生機、畫意、虛實得當的形式美,更追求觸景生情,尋找可以顯現心靈層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進入情景交融的境界,這就是中國園林的意境,這是與中國人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美學思想密不可分的。
中國山水園林的設計建造者多為文人或畫家。他們造園如做詩文、如畫圖畫,總要抒發一種情感、表達一種意願、追求一種理想,在園林創作中「以景喻情,感物吟志」。這種意境,總是通過園林的命名、匾額、楹聯、題詠和銘記等明確地反映出來。如蘇州滄浪亭的命名,取自《孟子》「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之意而自我解嘲;藕園的命名,表示夫妻一同歸田隱居的意思;揚州寄嘯山莊的命名,取自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止易安……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以賦詩」之意。
古人雲「:詩言志」、「詩緣情」。所以意境也就是詩境。詩中的志,詩中的情,就是園林意境中的意。魯迅說過,「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中國園林就是通過藝術加工過的高山流水、清風明月、鳥語花香、亭台樓閣,來激發人對美的感情、美的抱負、美的品格和美的社會的嚮往和追求。這種境界,是園林藝術的最高境界,即理想美的境界,是造園家們所孜孜以求的最終境界。孫曉翔在《中國園林藝術概觀》中寫到:「當然以上許多意境,並不是像飄落在水面上的落花一樣互不相乾的,這種感情、抱負、品格和理想,是和園林中的空間布局,動態布局中的生境和畫境交融在一起的,最後達到了『以情寫景,以景寓情』的理想境界,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創作方案的高度結合。」中國園林構建的主體指導思想是「人與自然直接感通」、「天人合一」,是環境意識與社會意識的有機結合。它以物質寓精神、以「物我相揉和」、以有限寓無限,意在給人以無窮的聯想,達到「忘其美之所在,復又與美同在」的目的。因而在總體上講,它是含蘊無盡、理趣橫生的。

從網上幫你找了篇論文,題目基本一樣,樓主稍微改下就可以用了。祝你順利!

6. 哪裡離蘇州比較近但又滿好玩的地方

拙政園
拙政園位於蘇州市東北街178號,佔地面積52000平方米,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

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主要景點

有:蘭雪堂、綴雲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等。中部為拙政園精華所在,池水面積佔1/3,以水為主

,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築,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遠香堂、香洲

、荷風四面亭、見山樓、小飛虹、枇杷園等。西部主體建築為靠近住宅一側的卅六鴛鴦館,水池呈曲尺形

,其特點為台館分峙、迴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要景點有:卅六鴛鴦館、倒影

樓、與誰同坐軒、水廊等。
淡季門票價:50元
旺季門票價:70元
杜鵑花會 3月—6月 荷花節 7月-8月

留園
位於蘇州閶門外,原是明嘉靖年間太僕寺卿徐泰時的東園。園巾假山為疊石名家周秉忠(時臣)所作

。清嘉慶年間,劉恕以故園改築,名寒碧山莊,又稱劉園。園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為奇觀。咸寧年間,

蘇州諸園頗多毀損,而此園獨存。光緒初年為盛康所得,修葺拓建,易名留園。
現全園佔地約50畝,大致可分中、東、西、北叫個景區。其間以曲廊相連。迂迴連綿,達700餘米,

通幽度壑,秀色迭出。
留園以宜居宜游的山水布局,疏密有致的豐間劉比。獨具風採的石峰景觀,成為江南園林藝術的傑出典範



獅子林
獅子林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城區東北角的園林路23號,開放面積約14畝。獅子林是蘇州古典園林的代

表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獅子林既有蘇州古典園林亭、台、樓、閣、廳、堂、軒、廊之人

文景觀,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於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
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元末名僧天如禪

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買地結屋,以居其師。」因園內「林有竹萬固,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

)者」;又因天如禪師維則得法於浙江天目山獅子岩普應國師中峰,為紀念佛徒衣缽、師承關系,取佛經

中獅子座之意,故名「師子林」、「獅子林」。
淡季門票價:20元
旺季門票價:30元

虎丘
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於蘇州古城西北,距閶門3.5公里

的郊外。
虎丘海拔34.3米,佔地約20公頃,山體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侏羅紀時代噴發的岩漿凝結而成

的流紋岩。
遠古時代,虎丘曾是海灣中的一座隨著海潮時隱時現的小島,歷經滄海桑田的變遷,最終從海中湧出

,成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們便稱它為海涌山。「何年海涌來?霹靂破地脈,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蒼

壁。」宋人鄭思肖的詩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來。如今虎丘雖已遠離大海,人們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蹤影

,海的信息。人們來到虎丘,未踏進頭山門,就看到隔河照牆上嵌有「海涌流輝」四個大字;進山門後,

一座石橋跨過環山河,橋被稱作「海涌橋」;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圓滑的石體是因為海浪沖刷而致;憨

憨泉因為潛通大海,又被稱作「海湧泉」;擁翠山莊月駕軒內立有清代學者錢大昕書寫的「海涌峰」石刻

。虎丘曾有過望海樓、海泉亭、海宴亭等勝景。在歷代文人筆下,更可見虎丘與海的淵源,「海當亭兩面

,山在寺中心。」(白居易)「寶剎近城郭,峰從海涌來。」(顧瑛)「嘗疑海上峰,湧起自天外。」
淡季門票價:40元
旺季門票價:60元
虎丘花會 3月—5月
虎丘廟會 9月—10月

盤門
始建於春秋( 前514 年), 重建成於元末。城樓為1986 年初夏重建。盤門是蘇州古城唯一保存完整

的水陸城門, 它由兩道水關、三道陸門和瓮城相互組合而成。
陸城門分內外二重,二門之間設有「瓮城」,可藏卒數百,以備突然出擊之用,水城門和陸城門毗連,亦

系磚石結構,分內外二重。水陸城門均設有巨大的閘門,古代用盤車提升或關閉,可控制往來行人與船隻,便

於設防守城。
從城垣北側石板坡道登上城牆,可以看到整個陸門、水門套城的布置和結構全貌。城牆上的雉堞、垛

口、射孔 、炮洞、閘口 、絞關石 、天井(防火設施)均歷歷在目。盤門原有城樓,抗日戰爭時被焚毀。近

年新建的城樓為雙層樓閣式,飛檐朱欄。那塊瀟灑雄建的章草扁額,是被稱為當代書聖王蘧常的墨跡,"中

吳鎖鑰"四個字概括了盤門獨特的戰略位置。出水城,迎面便是古老的水關橋,從水關橋洞中穿出,便進入了

寬闊的大運河。此處形勢險要,水流湍急,是大運河繞過蘇城西南角的一個急灣。北面城牆高聳,下臨深淵,

為古代舟師出沒之所。
「古吳城闕川原壯,舊國干戈戰伐多」。當你欣賞著城樓上的這一副抱柱對聯,面對著歷史的陳跡,何

嘗不會激起思古之幽情呢。
盤門和吳門橋,瑞光塔並稱為「盤門三景」
門票價:25元

7. 蘇州園林都有哪幾園林

朴園: 朴園位於平門內人民路高橋8號

園址原為荒地,年為上海蛋商汪氏購得,建造宅園,佔地1萬平方米,造價10萬銀元。日偽時期,園被日軍軍官佔住。抗戰勝利後,又為國民黨軍隊駐扎。1953年,國家公路總局第三工程隊購得此園,開辦療養院,增建三層樓房一幢。1974年歸市衛生局,設防疫站。1985年曾整修假山。

朴園四周圍以花崗石牆,採用傳統造園布局,以山水為主景,石包土假山,峰巒起伏,池架曲橋,聚分兼得。有四面廳、花廳、亭、廊等建築。花木茂盛,有白皮鬆、羅漢松、廣玉蘭、櫻花、杜鵑等。最為珍貴的是兩株地栽五針松,高約2米,生長健旺。

聽楓園 : 位於慶元坊12號

清同治光緒年間,曾署蘇州知府的湖州人吳雲築宅園於此,因園內有古楓婆娑,名「聽楓園」。吳自稱:「宅居不廣,小有花木之勝。」與自居曲園之「微」相評量。吳雲善書法,好收藏鑒賞金石,園中左圖右史,鍾鼎羅列。書畫家吳昌碩早年與園主交誼甚厚,曾應聘住在園中教授童子,得以觀摩所藏書畫金石,藝事大進。光緒九年(1883年)吳雲卒後,園漸衰微。宣統二年(1910年),詞人朱祖謀曾寓居此園。1928年,園歸陳氏,曾獲修治。

1949年解放後,曾相繼為教師進修學校、第二中學、評彈研究室、評彈團使用。1966年以後,假山被拆,建築失修,花木凋零。1979年,安置下放回城的評彈演員10餘戶暫住於此。1983年,園中單位與住戶遷出,由市文化局動工整修,耗資14.8萬元,於1984年底竣工。1985年春節,國畫院遷入。

聽楓園位於住宅東北部,佔地1200平方米。主廳「聽楓仙館」(現改名「聽楓山館」)居園之中心,南北各有庭院一區。南院花木茂盛,山石多姿,主要建築有味道居、紅葉亭(現名待霜亭)、適然亭等。北院有清池一弘,半亭林池花木映照。館東昔為吳雲書房「平齋」。其前疊山,循蹬道而上有「墨香閣」,閣下層隱伏山中,上層突兀山巔。齋、閣自成院落,為全園精華所在。

五峰園 : 在閶門西街下塘,今五峰園弄,佔地約2.5畝。

園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為長州尚書楊成所築,俗稱「楊家園」、一說園為文徵明之侄畫家文伯仁所築,文伯仁號五峰老人。園中聳立五座太湖石峰,高二丈,頗極皺瘦玲瓏之致,並峙高阜間,形似老丈,又名五老峰,分別為「丈人峰」、「觀音峰」、「三老峰」、「慶雲峰」及「擎雲峰」。全園以五峰勝,輔以水池,有峭壁、峽谷、山洞、石橋、古樹、旱船、園亭、岩洞等景。園西南角有土墩,俗傳為唐柳毅墓。該園屢易其主,抗日戰爭前後,園散為民居。園因年久失修,水池填塞,二座石峰傾倒。1982年,五峰園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曾稍加保護整修,於1998年10月1日修復完畢,正式對外開放。

滄浪亭 : 位於人民路滄浪亭街3號,

滄浪亭舊址原為五代中吳軍節度使孫承右的池館,後漸廢。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詩人蘇舜欽被貶,流寓吳中,以四萬錢購得孫氏園址,在北部土山傍水處築亭名「滄浪」,取《孟子》和《楚辭》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濁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自號滄浪翁,作《滄浪亭記》。之後,屢易其主,先是章庄敏(一說章申公)、龔熙仲各得其半。章氏擴大花園,營建大閣,「園亭之勝,甲於東南」。

南宋紹興初,滄浪亭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所得,改名「韓園」。韓氏在兩山之間築橋,取名「飛虹」,山上有連理木、寒光堂、冷風亭、運堂,水邊築濯纓亭,又有梅亭「瑤華境界」、竹亭"翠玲瓏"、桂亭"清香館"諸勝,慶元年間猶存。

元代,滄浪亭廢為僧舍。僧宗敬在滄浪亭舊址建妙隱庵,至正年間,僧善慶在其東側建大雲庵,又名結草庵,為南禪集雲寺別院。明洪武24年(1391年),寶曇和尚居南禪集雲寺,將妙隱、大雲兩庵並入。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府胡纘宗將妙隱庵改為韓蘄王祠。二十五年,結草庵僧文瑛復建滄浪亭。

清康熙中,巡撫王新命於此建蘇公祠,34年(1695年)巡撫宋犖再建滄浪亭。乾隆南巡曾駐蹕於此,亭南曾築有拱門和御道。道光八年(1828年),巡撫陶澍於亭西南建「五百名賢祠」。太平天國戰爭時,亭遭毀。同治十二年(1873年)巡撫張樹聲、布政使應寶時重修滄浪亭,並在亭南增建「明道堂」。堂後折西為五百名賢祠,祠南為翠玲瓏。亭北為面水軒、靜吟亭、藕花水榭。還有聞妙香室、見心書屋、印心石屋、看山樓、仰止亭等。光緒初,園中猶有僧居。光緒末,被洋務局等借用。民國初,一度借設修志局。1927年,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校長顏文梁受聘為滄浪亭保管員。重修後,美校遷入。蘇州淪陷時,日軍占據此園,毀壞嚴重。1954年由市園林管理處接管整修,1955年正式開放。

滄浪亭經歷代更迭興廢,現佔地1.1萬平方米,門前水面4862平方米。雖非宋時初貌,但園外清流縈回,園中古亭翼然,丘山古木,仍不失舊時風韻。滄浪亭阜高水廣,境界清曠,歷代文人名士題詠酬唱頗多。集歐陽修、蘇舜欽詩句之亭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五百名賢祠集周代至清代2400年間吳郡名賢594人,勒石造像,垂範後人。季禮、伍子婿、白居易、范仲淹、文天祥、韓世忠、唐伯虎、文徵明、況鍾、林則徐等皆列其中,有較高的文獻價值。

環秀山莊: 位於景德路262號,又名頤園

原為唐代金谷園故址,明嘉靖年間先後改為學道書院、督糧道署。萬曆中為申時行宅。明末清初裔孫申繼揆築蘧園。清乾隆年間為刑部員外郎蔣楫宅,蔣氏建有「求自樓」,並於樓後疊石為山,掘地三尺,有清泉流溢匯為池,名泉為「飛雪」。其後相繼為尚書畢沅宅、大學士孫士毅宅。園中疊有一座假山,存留至今,系疊山大師戈裕良傑作。道光二十九年,汪為仁購建汪氏宗祠,立耕蔭義庄,並重修東北部花園,名為頤園,又稱環秀山莊。後經咸豐、同治年間戰事,園多毀損。光緒中重修。及至1949年,僅存一山、一池、一座「補秋舫」。

1984年6月至1985年10月,由市園林局和刺綉研究所共同出資,進行較大規模的整修。蘇州園林設計室設計,蘇州古典園林建築公司施工,工程總投資60萬元。恢復了「環秀山莊」四面廳、有谷堂、問泉亭、邊樓等,建築面積754平方米,新砌、整修圍牆200餘米,輔砌地面246平方米,並加固假山,疏通「飛雪泉」,清理水池,補栽樹木。

環秀山莊佔地面積2179平方米。園景以山為主,池水輔之,建築不多。園雖小,卻極有氣勢。特別是戈氏所疊假山,堪稱一絕,佔地不過半畝,然咫尺之間,千岩萬壑,環山而視,步移景易。主峰突兀於東南,次峰拱揖於西北,池水繚繞,綠樹掩映。山有危徑、洞穴、幽谷、石崖、飛梁、絕壁,境界多變,一如天然。主峰高7.2米,澗谷長12米,山徑長60餘米,盤旋上下,如高路入雲,氣象萬千。戈氏疊山運用「大斧劈法」,簡練遒勁,結構嚴謹,錯落有致,渾若天成,有「獨步江南」之譽。

景點:四面廳,邊樓,問景色亭,右谷堂

留園: 位於閶門外留園路79號。

留園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一年太僕寺少卿徐泰時罷官歸里後,築東園和西園。西園後舍作佛寺,即今戒幢律寺,東園即今留園前身。當時東園雜蒔花竹,壘有假山,其中"太湖石一座,名瑞雲峰,高三丈余,妍巧甲於江南",相傳為朱勉采鑿,乃北宋「花石綱」遺物。乾隆四十四年,瑞雲峰被移入織造府行宮。徐泰時去世後,東園漸廢。五十九年,園歸劉恕,經五年修復和擴建,於嘉慶三年告竣。園名「寒碧庄」,又名「花步小築」,俗稱「劉園」。園中有奇石十二峰,名奎宿、玉女、箬帽、青芝、累黍、一雲、印月、獼猴、雞冠、拂袖、仙掌、干霄,名重一時。其後,經咸豐更申戰亂,園漸荒蕪。

同治十二年,盛康購得此園,大加修治,並改「劉園」為「留園」,諧其音而取「長留天地間」之意,留園之名始於此。盛氏留園泉石之勝,草木之美,亭榭之幽深,盛譽一時;山石之奇,以冠雲峰為最。辛亥革命後,盛康之子盛宣懷流亡日本,園遂衰敗。1927年,北伐軍二十一師司令部曾駐此園。40年代,侵華日軍和國命黨軍隊先後在此飼養軍馬,門窗掛落破壞殆盡,殘垣斷壁,幾成廢墟。1953年,人民政府撥款對留園進行搶修,1954年元旦開放,供人游覽。

留園現有面積2.331萬平方米,建築佔全園面積1/3,以建築空間處理精湛著稱。廳堂在蘇州諸園中最為宏敞華麗,大而能精,工不傷雕。園大致可分為中、東、北、西四部分,園南有祠堂與住宅兩路三進,前廳後樓,頗高敞。園中部系原"寒碧庄"基礎,雖有局部改觀,仍不失為全園精華,西為山池,環以樓閣,貴以長廊,峰巒回抱,明潔清幽;東為廳堂,參以軒齋,間列峰石,重門疊戶,曲折多變。東、北、西三部分是光緒年間擴建。東部主要是一組以突出冠雲峰為主的建築群。北部舊構多毀,現辟有盆景園。西部以土石假山為主,漫山楓林,平阜曲水。總攬全園,嘉樹奇卉,怪石清流,涼台館,風亭月榭,高矮迤儷,宛轉相續。整個園景以長廊為脈絡,通幽度壑,隨形而變,循廊而觀,處處有景。

園中精物甚多,有古木交柯、綠蔭、明瑟樓、涵碧山房、聞木樨香軒、可亭、遠翠閣、汲古得綆處、清風池館、西樓、曲溪樓、濠濮亭、五峰仙館、環我讀書處、揖峰軒、林泉耆碩之館、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冠雲峰、佇雲庵、冠雲亭、冠雲樓、至樂亭、舒嘯亭、活潑潑地等。清代學者俞樾撰有《留園記》,現刻於門廳木屏上。

留園著名景點包括:董刻二王法貼、古木交柯、冠雲峰、涵碧山房、濠濮亭、花步小築、林泉耆碩之館、綠蔭小軒、明代牡丹花台遺物、明瑟樓、石林小院(揖峰軒)、舒嘯亭、聞木樨香軒、五峰仙館、又一村。

藕園: 位於城東小新橋巷7號。

藕園東部舊址原為清雍正時保寧知府陸錦所築「涉園」,又名「小鬱林」。後為崇明祝氏別墅。光緒初年,湖洲沈秉成(後任安徽巡撫、署兩江總督)客居吳中,購得涉園廢址,聘名畫家顧芸等設計,營築宅園。因宅之東西各有一園,又寓夫婦偕隱之意,故名「藕園」(藕通偶)。時吳中名士潘祖蔭、李鴻裔、吳雲、鄭文焯等常來園雅集,飲宴酬唱,摩挲古玩,風流一時。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沈秉成卒後,其園不治,漸為民居。1932年,楊蔭榆於此創辦二樂女子學社。1939年,史學家錢穆攜眷寓居東花園,於"補讀舊書樓"撰成《史記地名考》一書。1941年劉國鈞購得藕園,重加修繕未竣。1958年,振亞絲織廠用作工人療養所、宿舍、倉庫、托兒所。1961年,歸市園林管理初,經整修於1965年開放東花園,1979年重修,1990年整修西花園、住宅,1994年全部開放。

藕園三面臨河,一面沿街,宅園總面積8000平方米。該園布局獨樹一幟,宅居中,園分東西,園宅之間以重樓貫通。住宅共四進廳堂。前後門均有河埠。

東花園為「涉園」故址,布局以山為主,以池為輔,亭台樓榭環山池而築。園中主體建築為一組重檐樓廳,總名"城曲草堂",為園主宴集之處。樓上額「補讀舊書樓」。樓西以「樨廊」接儲香館、藤花舫、無俗韻軒、枕波雙隱亭諸勝。亭有楹聯曰:「藕園住佳偶,城曲築詩城」,出自沈秉成繼配夫人嚴永華之手。樓東向南突出為「雙照樓」,下有「筠廊」接「還硯齋」、望月亭、吾愛亭、聽櫓樓等。樓廳之前,石坪寬敞,黃石假山聳峙,山中辟小道名「邃谷」。東部主峰巍峨,絕壁臨池,樹木蒼翠,極富山林野趣;西部次山低緩平和,為主山村托。據劉敦楨考證:「此山不論絕壁、蹬道、峽谷,疊石手法自然逼真,……猶如黃石自然剝裂的紋理,和明嘉靖間張南陽所疊上海豫園黃石假山幾無差別,可能是涉園遺物。」假山東有受月池。池南端構水閣「山水間」,有明代杞梓木落地罩,跨度約4米,高約3.5米,所雕松竹梅「歲寒三友」精美絕倫,體量在蘇州古典園林中聚首位。

西花園以書齋"織簾老屋"為中心,分隔為前後兩個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逶迤,後院有湖石花壇,北立藏書樓。

獅子林: 位於園林路23號

獅子林原址,宋時為貴家別業。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在吳中「買地結屋,以居其師」,遂成園林。中多奇石,有含暉、吐月、玄玉、昂霄諸峰,最高者為獅子峰,因維則之師中峰禪師倡道於天目山獅子岩,又取佛經中佛陀說法稱「獅子吼」,其座稱「獅子座」之義,名為「獅子林」,亦名「獅子寺」。至正十二年曾易名「菩提正宗寺」。

明洪武年間,釋如海居此。洪武六年(1373年)名畫家倪雲林過獅子林,應如海之邀作《獅子林圖》,此圖現存台灣。次年,如海又邀蜀山徐賁繪《獅林十二景圖》。獅子林名聲日噪,一時成為吳中文人賦詩作畫勝地。嘉靖時,寺僧散去,園被豪家所佔,後漸荒蕪。萬曆年間,知縣江盈科訪求故地,重修該園,高僧明性又持缽化緣,重建佛殿、經閣、山門,復為「聖恩寺」。後再度廢為民居。清順治五年(1648年)重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玄燁南巡,游獅子林,題賜「獅子寺」額。乾隆初,寺園分隔,園屬黃氏,名「涉園」,因園中有合抱古松五株,又名「五松園」。乾隆帝弘歷屢游獅子林,並在倪雲林《獅子林圖》上題有「一樹一峰入畫意,幾灣幾曲遠塵心」的詩句,又下旨按園中景物和圖中畫意仿造於北京圓明園之長春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咸豐以後,園漸衰落。1917年,富商貝潤生以9900銀元購得此園,大舉修繕,建築幾近重建。因增置頗多,又參以西洋手法,貝氏之園比之倪圖舊貌已相異甚巨。然樓台之宏麗,陳設之精美,被譽為民國時蘇州各園之冠。日偽時期,曾為「貴賓館」。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隊曾駐此。

1952年,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駐獅子林東側貝氏祠堂辦公。同年,貝氏後人將該園獻給國家。經整修,於1954年2月正式開放。1985年,原文管會使用的位於園東北部的祠堂及部分住宅辟為蘇州民俗博物館。

獅子林現存面積1.114平方米,四周高牆峻宇,長廊環繞;中部水池回環,動靜有序;林間樓閣參差,若隱若現;丘壑宛轉,流泉飛瀑;奇峰怪石,千姿百態,狀如獅舞,既有山林之趣,又有禪化之意。建築有燕譽堂、小方廳、指柏軒、古五松園、見山樓、荷花廳、真趣亭、石舫、暗香疏影樓、飛瀑亭、問梅閣、雙香仙館、扇亭、文天祥碑亭、御碑亭、立雪堂、修竹閣、卧雲室、湖心亭等。

拙政園: 位於婁門內東北街178號,

建於明代,據記載,此前園址一帶曾有不少名士第宅——三國時有吳鬱林太守陸績宅第,東晉時有高士戴顒園居,晚唐有詩人陸龜蒙宅,北宋時有山陰縣主薄胡稷言五柳堂,元代建有大弘寺,張士誠據蘇時,其婿潘元紹在此建駙馬府。明御史王獻臣解官隱蘇州,於正德四年,以原大弘寺址為基礎,拓建為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名「拙政園」。

王獻臣死後,園宅屢易其主,或屬私家宅第,或為官府衙署,幾經分合興衰。先是其子一夜巨賭,將園輸給徐氏。徐氏居此園五世,後家道衰而其園廢 。崇禎四年,侍郎王心一購得園東部荒地十餘畝,別營歸田園居。清初,錢謙益曾構曲房於園西部安置愛妻柳如是。順治十年,大學士海寧陳之遴購得此園,重加修葺,備極侈麗。內有寶珠山茶三四株,花妍色鮮,江南僅見,最為時人稱道,吳梅村題有《詠拙政園山茶花》長歌。康熙元年,園沒入官府,先後為駐防將軍府、兵備道行館。後為吳三桂女婿王永寧居所,構築斑竹廳、娘娘廳、楠木廳等,雕龍刻鳳。康熙十八年,改為蘇松常道署。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曾游此園。乾隆初年,園中部歸太守蔣欹,葺舊成新,名「復園」;西部歸太守葉書寬,名「書園」。後又屬程、趙、汪等姓。嘉慶二十五年,又歸平湖吳敬,時稱吳園 。咸豐十年,太平軍入蘇,忠王李秀成以西部潘宅、西部汪宅為忠王府,拙政園全部歸屬王府范圍。同治二年,清軍攻佔蘇州,園中部作價入官,為巡撫行轅。同治十年冬,江蘇巡撫張之萬入居吳園,同治十一年改為"八旗奉直會館",園仍名「拙政園」。光緒三年,園西部歸富商張覆謙,改名「補園」。

辛亥革命時,曾在拙政園召開江蘇臨時省議會。1938年,日偽江蘇省政府在此辦公。日本投降後,一度作為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校舍。解放後,曾由蘇南行署蘇州專員公署使用。1951年拙政園劃歸蘇南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當時,園中小飛虹及西部曲廊等處已坍毀,見山樓腐朽傾斜,亭閣殘破。蘇南文館會籌措資金,按原樣工修復,並連通中西兩部,1952年10月竣工,11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1954年1月,園劃歸市園林管理處。1955年重建東部,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園東、中、西三部重歸統一。

拙政園歷時400餘年,變遷繁多,或增或廢,或興或衰,歷經滄桑。現存建築大多為太平天國及其後修建的,然而明清舊制大體尚在。該園規模之宏大,為現存蘇州古典園林之首,佔地5.195萬平方米,園分東、中、西三部分,南有住宅一區。總體布局特點,東疏西密,水分血脈。水是拙政園的靈魂,水面佔全園面積的1/3,有聚有分,或靜或動。聚處浩淼曠盪,如"遠香堂"北面,池中列島兩座,貫一短堤小橋,遙望山林蒼莽,湖水淵波;分則迂迴曲折,如「小滄浪」水院,曲岸灣頭,水流曲折,來去無盡,若隱若現,有深壑藏幽之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