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的古詩
⑴ 天降英雄助大唐,咬金 詩句
找到一首當代名家寫的關於「程咬金」的勵志古詩詞名言名句,供參考:
豪傑回選
文/李者也答
青史欲將豪傑選,驗之以歷關山險。
金戈揮時寒光動,鐵騎過處征塵卷。
萬里沙場酣戰罷,凌煙閣上功名覽。
多少凡夫塵中湮,英雄從來不過眼。
【注】程咬金(589—665),唐朝開國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又名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縣)人。隋末天下大亂,程咬金先後入瓦崗軍、轉王世充、隨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國公。參與玄武門之變,改封盧國公,去世後追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謚曰襄。是隋唐群英中形象最為深入人心的一個,幾乎所有隋唐評書演義里必寫的人物。
⑵ 古詩長征的翻譯
紅軍對長征路上的困難毫不畏懼,即使萬條河、千座山也是等閑小事。崎嶇的五嶺山脈就像細細的波浪,磅礴的烏蒙山在紅軍看來就是腳下的泥丸。金沙江水驚淘拍岸,連雲崖都很溫暖;大渡橋橫在空中鐵索使人感到寒冷。更讓人高興的是岷山的雪一忘千里,三軍走過以後都喜開顏。
訂正:長征不是古詩!
七律·長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地名
《長征》是首傳誦之作,我們在學校課本里便念過它。它把五十六字來概述長征這五千年歷史里僅有的壯舉。雖說長征實際是逃亡,可是,我們不必眼皮子太淺,看事物的時候,時時把勢利、功利遮在眼前,像近視眼摘不掉眼鏡似的。我們也無妨放縱一下自己,拿審美的眼光——那等於一副望遠鏡,因為審美總包含著距離——來照一照本來傖俗無光華的世事。所以這雖是一場逃亡,我們只要不是瞎子,也看得到它逃得那樣悲壯卓絕,富於精神之美。我聽說有位外國學者來中國講學,先在黑板上畫兩條曲線,一條大家落目即辨,那是咱們中國的國境線;另一條大家便傻眼兒了。那位學者講,這便是長征的路線;他以為長征這件事里,最能顯出中國的氣格。我只慶幸自己不在當場,我也鬧不清長征的路線,怕會愧死。在二十世紀中國人的耳朵里,國人講話不過放屁,沒人聽的;洋人放屁超過講話,大家趕著去聞。我雖然講不出那位學者尊姓大名,可是提到他是洋人,大家總該對我的話洗耳恭聽了。毛自己便極能把審美之眼來看待實際之物,他一邊逃,一邊還忍不住拿詩境來攝照事境;那樣艱苦的情形下,他竟覺得岷山在笑——我們當然不能做聾子,也該聽到毛自己躲在岷山後邊的竊笑。二十世紀的下半葉,毛講話尤其一言九鼎,我們做了許多年「毛主席的好學生,」更無妨再做一次,學點兒他的審美上的派頭。
這首詩題材重大。不過,題材的重大,不能保證藝術的偉大,雖說它有可能輔佐出偉大的藝術。重大題材只是偉大藝術的「助產士」,而非「生產者」——那位做產婦的母親。偉大的藝術需要母親艱辛的孕育、痛苦的分娩,這是助產士不曾付出的;作為母親的光榮、欣慰,助產士也就無權分享。在這地方,我們更不能勢利眼,因為產科醫生的權位,便奉承嬰兒漂亮;不用講,同樣不必因為母親的名位而諂諛嬰兒。
這詩有個打眼的毛病,中間兩聯把四個地名齊頭並列,軍訓時集合整隊似的;耳朵靈光的人當聽得見那四個地名報數時喊的「一、二、三、四」——這種擺法便太呆木了。駱賓王愛用數目字作對,給譏諷為「算博士」;毛也可當「地理教師」,因為他寫得來像「方輿圖」。古人對詩里用地名有許多討論,譬如地名可不可以虛用,因為好些詩用起地名來跟實際的地理完全違背,不能拿方輿圖來查對的;似乎明清人學唐詩的時候,有一派專愛把易於入詩的漂亮地名嵌得滿版,作為詩訣,不過我沒有詳細考察,不知道他們是否用「我注六經」的態度在詩里注山經水經。前人講究地名中的一條,便是要求把地名用得使人不覺堆垛。毛四句四地,加上「岷山」,一首詩里逛了五處山川。李白《峨眉山月歌》四句便用了五個地名,可是參差錯落,叫人注意不到他在念旅遊冊子,所以古來很受贊賞。這首詩小孩子都會背,我們仍然引出來,跟毛做個對照:「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聰明地把幾個地名嵌鑲在某些關系中;「峨眉山」上的月,影子會落入江中,所以「平羌」勾連上了;他乘舟從「清溪」出發,去的地點是「三峽」,兩者又親近得不勉強;「三峽」峰高天窄,月亮看不見,他不免思念,便在這思念里順流跑向「渝州。」他順路而下,有事理、情理的關系網路其中,每個地名露面都有必然性,不像「半路殺出的」的程咬金那樣顯得突兀。地名並非路遇的、陌生不相熟的路人,而你呼我應、左牽右引,好像一夥兒朋友出門小游似的。這便破除了刻板。畫家畫多個人時,也讓他們互相交談、互相協作,處在某個情景中;這畫才靈動自然,不像閱兵式的機械排列;這個道理跟詩歌寫作是相通的。把毛跟李白相照,我們便不免覺得毛的寫法堆垛得太齊整了。
毛寫《長征》時,完全沒有留意古人這方面的經驗,他只向倉庫里堆碼箱子,而不曾試圖向客廳裡布置傢具。他那四個地名像是按行軍順序講下來的,可是文字里沒有指明這個關系,也沒有像李白那樣,把這個關系來處理、影響地名。李白詩里地名間的關系有好幾種,較為復雜。我們找得到與毛幾乎如出一轍的地名關系,出在杜甫那裡。杜甫名作《聞官軍官收得河南河北》結句說:「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同樣的四個地名,同樣的順路程次序,而且更密集,只擠在兩句中。看來,杜甫給自己提的要求特別苛刻,他不但要松動本來會有的僵硬,而且偏要用最僵硬的排列來創造流動、迅捷的效果,好恰合他勝利的暢快、回鄉的迫切心情。他的辦法簡單之極,便是拿「從、穿、下、向」幾個字眼指出順承關系。他故意選用同帶「峽、陽」字的地名,把刻板的那一面愈發加強些;只要有能力使刻板的東西流動起來,那麼,愈刻板便愈把流動襯托得突出,刻板的能量掉個頭全加到流動上面來了。好比打仗,只要能贏,對手愈強大,你的斬獲便愈豐厚,對手所有的糧草、槍械,全給你虜掠過來。
毛詩四個地名完全平行,句與句、地與地之間不相聞問,也造成一個後果:詩意不曾推進、轉換,只在原地兜圈子,好像走夜路的碰見了鬼打牆。類似的印象,讀毛的其它作品時,都不同程度地遇得到,它使人覺得毛的寫作過於平面化,缺少縱深感。單講《長征》,那樣地兜圈子,愈會加重刻板的能量。而且,他把四個地名偏擠在中間兩聯里,尤其要算失察。律詩那兩聯非得對仗,這種格律形式本來便僵硬,毛沒有想辦法避免格律的弱點,反而雪上加霜。毛那兩聯的句意都密得碰鼻子擠眼睛,不用虛字調劑,不但雪上加霜,霜雪更凝固為冰,越影響變化生動之感。黃庭堅寫律詩的時候,常常一聯疏一聯密、一聯虛一聯實、或者一聯寫景一聯抒懷發議論,使詩更為流利不死滯。他認識到律詩那兩聯對仗會帶來先天胎里病,因而力圖後天補救。毛看不起宋人,也許便看不到宋人的苦心、好處。
毛把中間兩聯寫得那樣濃得化不開、密得拆不散、板得挖不動,相襯之下,首尾兩聯便越覺疏薄。首聯兩句詞意密度很小,因為下句只重復了上句。末聯也稀疏,閱讀時,我們先受了中間兩聯那樣密重的壓力,到末聯時壓力猛的卸掉,我們心裡上會閃個趔趄,越覺末聯輕飄了。當然,也許有人會這樣講,咱們在末聯忽的飄起來,正中毛的下懷,他所求的恰是這個效果,好拍合他行軍完成的輕松之感。人各有見,我不爭辯,只指出一點,這個看法見木不見林,無以開脫中間兩聯笨拙的板滯。統起來看,中間兩聯使得通篇不很均衡。古來傳統里做七律的常法,總是傾力於中間兩聯,因此易於把首尾兩聯寫得弱些。我記得現代一個人——他是畫家或是書家,也能做舊詩的,可惜名字忘掉了——他自述舊詩的寫作經驗,講他做律詩時先把中間兩聯做好,再補上首尾兩聯;這個例子表明作者輕視首尾兩聯,從它看得到寫作傳統帶來的過於極端的影響,同時也揭露出這個傳統可能蘊含的短處;事物總是在極端情形下才顯出它真正的底蘊。而這個傳統的形成有律詩格律上天然的根由,它中間兩聯太難做了,逼得大家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在中間兩聯上;它中間兩聯一旦做得好,效果便太突出了,勾引得大家只想在那裡賣勁兒。這個傳統也會影響閱讀心理,使有經驗的讀者在閱讀時,對首尾兩聯稍弱的情況不敏感,大半視為正常。所以,在這個寫作、閱讀的傳統下,如果毛不排頭用地名,中間不顯得那樣地壓迫首尾,均衡問題也便無妨忽略;只可惜毛那兩聯太過度了,你想閉眼不見,它都還要來打眼、打開你的眼的。講文章的常語有所謂「鳳頭、豬腹、豹尾,」毛詩的中間確像吃飽撐鼓的豬腹;至於頭,也許不必借書病所謂「蚓頭鼠尾」來指為「蚓頭」,可是,我們終覺它的尾有點兒像「虎頭蛇尾」里那條蛇尾。
⑶ 《雜劇·程咬金斧劈老君堂》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 原文 平陽公主,高祖第三女也,太穆皇後所生。義兵將起,公主與紹並在長安,遣使密召之。紹謂公主曰:「尊公將掃清多難,紹欲迎接義旗,同去則不可,獨行恐罹 後患,為計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我一婦人,臨時易可藏隱,當別自為計矣。」紹即間行赴太原。公主乃歸戶縣庄所,遂散家資,招引山中亡命,得數百 人,起兵以應高祖。時有胡人何潘仁聚眾於司竹園,自稱總管,未有所屬。公主遣家僮馬三寶說以利害,潘仁攻戶縣,陷之。三寶又說群盜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 等,各率眾數千來會。時京師留守頻遣軍討公主,三寶、潘仁屢挫其鋒。 公主掠地至周至、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士無得侵掠,故遠近奔赴者甚眾,得兵七萬人。公主令間使以聞,高祖大悅。及義軍渡河,遣紹將數百 騎趨華陰,傍南山以迎公主。時公主引精兵萬余與太宗軍會於渭北,與紹各置幕府,俱圍京城,營中號曰「娘子軍」。京城平,封為平陽公主,以獨有軍功,每賞賜 異於他主。 六年,甍。及將葬,詔加前後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太常奏議:以 禮,婦人無鼓吹。高祖曰:「鼓吹,軍樂也。往者公主於司竹舉兵以應義旗,親執金鼓,有克定之勛。周之文母,列於十亂,公主功參佐命,非常婦人之所匹也。何 得無鼓吹!」遂特加之,以旌殊績。 略譯 唐高祖(李淵) 的第三個女兒,地位低微時嫁給了柴紹。唐高祖率兵起義,柴紹和妻子商量說:「你父親想平定混亂的天下,我想投奔起義軍,一起離開不可行,我獨自走後又害怕 你有危險,到底應該怎麼辦呢?」妻子說:「你最好趕快離開。我一個婦女,到那時自己會有辦法的。」柴紹立刻秘密的趕往太原。於是妻子回到酃縣,拿出家裡的 積蓄,組建一支軍隊來呼應唐高祖,士兵有七萬人之多,和李世民(她的哥哥)一齊包圍了京城,自稱是「娘子軍」。京城攻下後,被封為平陽公主
⑷ 唐初程咬金詩前句「日月如梭天天天」下一句是什麼
這句話是錯誤的,正確的是:「人生在世天天天」,下一句是「日月如梭年年年」。
⑸ 刁與2寫的小說唐磚里程咬金作樹杈子詩是那一章
第十卷~斗殺~第六章~殺豬般作詩。
我翻了好半天目錄愛找到……
給個採納吧!
⑹ 這首詩是什麼意思(講程咬金控地穴的故事)
觀音靈簽八七簽、中簽申宮:【咬金探地穴】 人行半嶺日銜山,峻嶺崖岩未可安回;仰望上天為護佑答,此身猶在太平間。
詩意:此卦淘沙見金、人處險境之象。凡事有貴人之兆也。(西有作銜。本作不明符)。
解曰:鑿石見玉。淘沙見金。須要著力。只是勞心。困厄之境。無處安身。求神庇佑。祈可放心。(故事與簽詩不合。)
故事:為慶戰功。程咬金於演武楊擺宴。忽地裂一洞。深不可測。大家拈字抽簽。咬金抽得。租繩縛身入穴。見石造之門桌椅橋等。桌上還有龍袍玉帶。咬金穿著出洞。做了三年混世魔王。
⑺ 唐初程咬金詩前句是:日月如梭天天天,後句是啥
可能是:日月如梭天天天,寒來暑往年年年。
有完整的:
人生在世天天天,日月如梭年年年,富貴之家有有有,貧困之人寒寒寒
陞官發財得得得 兩腿一蹬完完完
這是評書表演藝術大師單田芳的典型開場詩。
⑻ 穿越到大唐還給程咬金寫了首詩
青青園中葵⑵,朝露待日晞⑶。
陽春布德澤⑷,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⑸,焜黃華葉衰⑹。
少壯不努力⑻,老大徒傷悲⑼
⑼ 形容程咬金的詞語
半路殺出個程咬來金源
程咬金是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後投瓦崗寨。失敗後歸順唐朝,西平突厥,功勞赫赫。此人憨厚耿直,手執板斧,常伏於半路殺出,故有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之說。
程咬金,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小說人物。他原名程(粵音咬)金,後稱程知節,是隋末唐初的人,在小說《隋唐演義》中,寫成程咬金。他是一個帶兵官,在隋末曾跟從李密、王世充等,後來跟隨李世民,討平隋末群雄,到唐高宗時,官至大將軍,其長子襲盧國公爵。在小說中,他是一員福將,用一對板斧為武器,武藝不太好,但運氣卻好。打仗時,遇到不強的對手,三板斧已經奏功;遇到強的對手,耍完三十六道板斧,仍無法取勝,便拍馬逃去。現在也有「程咬金三板斧」、「三十六道板斧」、「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等諺語,便出自這歷史小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