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的詩歌
❶ 有關僧人的 詩句
山下留別佛光和尚(白居易)
勞師送我下山行,此別何人識此情。
我已七專旬師九十,當知後會屬在他生。
鳥窠和尚贊(白居易)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納麻衣稱道情。
曾結草庵倚碧樹,天涯知有鳥窠名。
贈鳥窠和尚詩(白居易)
空門有路不知處,頭白齒黃猶念經。
何年飲著聲聞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晚過盤石寺禮鄭和尚(岑參)
暫詣高僧話,來尋野寺孤。岸花藏水碓,溪水映風爐。
頂上巢新鵲,衣中帶舊珠。談禪未得去,輟棹且踟躕。
贈袒肩和尚(杜荀鶴)
山衣草屐染莓苔,雙眼猶慵向俗開。若比吾師居世上,
何如野客卧岩隈?才聞錫杖離三楚,又說隨緣向五台。
乘醉吟詩問禪理,為誰須去為誰來?
長蘆夫和尚真贊(黃庭堅)
松枯竹瘦,是其歲寒也。
山高水深,不可犯干也。
取多國士,庄嚴此土,如陶家手也。
拂除方丈,置榻而坐,一不受也。
首出萬物,淵默雷吼,寂寥者之參也。
若夫以法界印,印毛印海,則驚僧繇而走巫咸也。
哭柏岩和尚(賈島)
苔覆石床新,師曾占幾春。寫留行道影,焚卻坐禪身。
塔院關松雪,經房鎖隙塵。自嫌雙淚下,不是解空人。
❷ 描寫出家人的詩句有哪些
題贈定光上人復(白居易制)
二十身出家,四十心離塵。
得徑入大道,乘此不退輪。
一坐十五年,林下秋復春。
春花與秋氣,不感無情人。
我來如有悟,潛以心照身。
誤落聞見中,憂喜傷形神。
安得遺耳目,冥然反天真?
題靈隱寺紅辛夷花戲酬光上人(白居易)
紫粉筆含尖火焰,紅胭脂染小蓮花。
芳情香思知多少,惱得山僧悔出家。
自遠禪師遠以無事為佛事。(白居易)
自出家來長自在,緣身一衲一繩床。
令人見即心無事,每一相逢是道場。
早服雲母散(白居易)
曉服雲英漱井華,寥然身若在煙霞。
葯銷日晏三匙飯,酒渴春深一碗茶。
每夜坐禪觀水月,有時行醉玩風花。
凈名事理人難解,身不出家心出家。
❸ 贊僧人的古詩
南嶽佛光照,清泉靜靜流。
焚香法事起,奏樂偈歌柔。
慾海波濤靜,梵專音寰宇遒。
閉門屬讀貝葉,佈道亦雲游。
贈九華僧人
峻秀雄奇萃九華,千秋興廢梵王衙。
韜精養氣煙霞食,爽目清心雲霧茶。
立俗原宜常適俗,出家豈必不思家。
天河綠水桴槎夢,未渡茫茫孽海涯
❹ 世外高僧也多情,有哪些出自僧人的絕美詩詞
歷史上最不缺的便是詩人,唐宋元明清,哪個時代都不缺乏有才華的詩人,同樣從古至今,我國歷史上的詩僧也不少,比如我非常欣賞的一位唐朝詩僧,齊己。
齊己層道,「窗開萬壑春泉亂,塔鎖孤燈萬木稠。欲為吾師拂衣去,白雲紅葉又新秋」既清新自然,又通俗易懂,這三兩句間寫出來的美景更是令人遐想無數。
後來諸多詩人也都稱贊過齊己,清朝紀昀曾道,「唐詩僧以齊己為第一。」這算是相當高的贊譽了。「詩為儒者禪,此格的惟仙。古雅如周頌,清和甚舜弦。」唐朝的尚顏在《讀齊己上人集》中這樣評價齊己,言語中非常欣賞齊己的儒雅之氣,稱他的詩句古雅就像周頌,清雅溫和比得過舜弦。
❺ 形容「和尚」的詩句有哪些
1、山下留別佛光和尚 (白居易)
勞師送我下山行,此別何人識此情。
我已七旬師九十,當知後會在他生。
2、鳥窠和尚贊 (白居易)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納麻衣稱道情。
曾結草庵倚碧樹,天涯知有鳥窠名。
3、贈鳥窠和尚詩 (白居易)
空門有路不知處,頭白齒黃猶念經。
何年飲著聲聞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4、晚過盤石寺禮鄭和尚 (岑參)
暫詣高僧話,來尋野寺孤。岸花藏水碓,溪水映風爐。
頂上巢新鵲,衣中帶舊珠。談禪未得去,輟棹且踟躕。
5、贈袒肩和尚 (杜荀鶴)
山衣草屐染莓苔,雙眼猶慵向俗開。若比吾師居世上,
何如野客卧岩隈?才聞錫杖離三楚,又說隨緣向五台。
乘醉吟詩問禪理,為誰須去為誰來?
❻ 關於僧人的詩歌,對聯
蘇東坡被貶黃州後,一居數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版舟長江。正舉杯暢飲間,權蘇東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望去,只見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兩人面面相覷,不禁大笑起來。原來,這是一副啞聯。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屍(東坡詩)。
❼ 有哪些關於和尚的古詩
山下留別佛光和尚(白居易)
勞師送我下山行,此別何人識此情。
我已七旬師九十,當知內後會在容他生。
鳥窠和尚贊(白居易)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納麻衣稱道情。
曾結草庵倚碧樹,天涯知有鳥窠名。
贈鳥窠和尚詩(白居易)
空門有路不知處,頭白齒黃猶念經。
何年飲著聲聞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晚過盤石寺禮鄭和尚(岑參)
暫詣高僧話,來尋野寺孤。岸花藏水碓,溪水映風爐。
頂上巢新鵲,衣中帶舊珠。談禪未得去,輟棹且踟躕。
贈袒肩和尚(杜荀鶴)
山衣草屐染莓苔,雙眼猶慵向俗開。若比吾師居世上,
何如野客卧岩隈?才聞錫杖離三楚,又說隨緣向五台。
乘醉吟詩問禪理,為誰須去為誰來?
長蘆夫和尚真贊(黃庭堅)
松枯竹瘦,是其歲寒也。
山高水深,不可犯干也。
取多國士,庄嚴此土,如陶家手也。
拂除方丈,置榻而坐,一不受也。
首出萬物,淵默雷吼,寂寥者之參也。
若夫以法界印,印毛印海,則驚僧繇而走巫咸也。
哭柏岩和尚(賈島)
苔覆石床新,師曾占幾春。寫留行道影,焚卻坐禪身。
塔院關松雪,經房鎖隙塵。自嫌雙淚下,不是解空人。
❽ 關於和尚的詩詞
1、《哭柏岩和尚》唐代:賈島
苔覆石床新,師曾占幾春。寫留行道影,焚卻坐禪身。
塔院關松雪,經房鎖隙塵。自嫌雙淚下,不是解空人。
2、《晚過盤石寺禮鄭和尚》唐代:岑參
暫詣高僧話,來尋野寺孤。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風爐。
頂上巢新鵲,衣中得舊珠。談禪未得去,輟棹且踟躕。
3、《送勤照和尚往睢陽赴太守請》唐代:劉長卿
燃燈傳七祖,杖錫為諸侯。來去雲無意,東西水自流。
青山春滿目,白日夜隨舟。知到梁園下,蒼生賴此游。
4、《齊一和尚影堂》唐代:劉長卿
一公住世忘世紛,暫來復去誰能分。身寄虛空如過客,心將生滅是浮雲。蕭散浮雲往不還,凄涼遺教歿仍傳。
舊地愁看雙樹在,空堂只是一燈懸。一燈長照恆河沙,
雙樹猶落諸天花。天花寂寂香深殿,苔蘚蒼蒼閟虛院。
昔余精念訪禪扉,常接微言清道機。今來寂寞無所得,
唯共門人淚滿衣。
5、《題令宣和尚院》唐代:貫休
軒窗領嵐翠,師得世情忘。惟愛談諸祖,曾經宿大荒。
泉聲淹卧榻,雲片犯爐香。寄語題門者,看經在上方。
❾ 關於「和尚」的詩詞有哪些
1、《船子和尚偈》(唐 德誠)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2、《山下留別佛光和尚》(唐 白居易)
勞師送我下山行,此別何人識此情。我已七旬師九十,當知後會在他生。
3、《書香能和尚塔》(唐 張說)
大師捐世去,空餘法力在。遠寄無礙香,心隨到南海。
4、《過隱空和尚故居》(唐 劉長卿)
自從飛錫去,人到沃洲稀。
林下期何在,山中春獨歸。
踏花尋舊徑,映竹掩空扉。
寥落東峰上,猶堪靜者依。
5、《送勤照和尚往睢陽赴太守請》(唐 劉長卿)
燃燈傳七祖,杖錫為諸侯。
來去雲無意,東西水自流。
青山春滿目,白日夜隨舟。
知到梁園下,蒼生賴此游。
6、《禪智寺上方懷演和尚,寺即和尚所創》(唐 劉長卿)
絕巘東林寺,高僧惠遠公。
買園隋苑下,持缽楚城中。
斗極千燈近,煙波萬井通。
遠山低月殿,寒木露花宮。
紺宇焚香凈,滄洲擺霧空。
雁來秋色里,曙起早潮東。
飛錫今何在,蒼生待發蒙。
白雲翻送客,庭樹自辭風。
舍筏追開士,回舟狎釣翁。
平生江海意,惟共白鷗同。
7、《題靈祐和尚故居》(唐 劉長卿)
嘆逝翻悲有此身,禪房寂寞見流塵。
多時行徑空秋草,幾日浮生哭故人。
風竹自吟遙入磬,雨花隨淚共沾巾。
殘經窗下依然在,憶得山中問許詢。
8、《齊一和尚影堂》(唐 劉長卿)
一公住世忘世紛,暫來復去誰能分。
身寄虛空如過客,心將生滅是浮雲。
蕭散浮雲往不還,凄涼遺教歿仍傳。
舊地愁看雙樹在,空堂只是一燈懸。
一燈長照恆河沙,雙樹猶落諸天花。
天花寂寂香深殿,苔蘚蒼蒼閟虛院。
昔余精念訪禪扉,常接微言清道機。
今來寂寞無所得,唯共門人淚滿衣。
9、《晚過盤石寺禮鄭和尚》(唐 岑參)
暫詣高僧話,來尋野寺孤。
岸花藏水碓,溪水映風爐。
頂上巢新鵲,衣中帶舊珠。
談禪未得去,輟棹且踟躕。
10、《題宣化寺道光上人居》(唐 李涉)
二十年前不系身,草堂曾與雪為鄰。常思和尚當時語,衣缽留將與此人。
❿ 跪求著名僧人所寫詩詞及賞析
春晚書山家屋壁·唐代僧人貫休
柴門寂寂黍飯馨, 山家煙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 小兒啼索樹上鶯。
賞析:柴門內外靜悄悄的,縷縷炊煙,冉冉上升;一陣陣黃米飯的香味,撲鼻而來;一場春雨過後,不違農時的農夫自然要搶墒春耕,所以「柴門」也就顯得「寂寂」了。由此亦可見,「春雨」下得及時,天晴得及時,農夫搶墒也及時,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見。
後兩句寫庭院中,水氣迷濛,宛若給庭花披上了輕紗,看不分明;山野間,「泠泠」的流水,是那麼清脆悅耳;躲進巢避雨的鳥兒,又飛上枝頭,吱吱喳喳,快活地唱起歌來;一個小孩走出柴門啼哭著要捕捉鳥兒玩耍。這一切正都是寫春雨晴後的景色和喜雨之情。且不說蒙蒙的景色與泠泠的水聲,單說樹上鶯。樹上鶯尚且如此歡騰聒噪,逗得小兒啼索不休,更可想見大田裡農夫搶耕的情景了。
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節,然而詩人卻隻字不言農忙而著墨於寫寧靜,由寧靜中見農忙。晚春又是多雨的季節,春雨過後喜悅的心情是農民普遍的心情,詩人妙在不寫人,不寫情,單寫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這樣寫,既緊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稱得上短而精。方東樹謂「小詩精深,短章醞藉」,方是好詩。這詩在藝術上的一個特色,就是它寫得短而精,淺而深,景中有情,景外有人,於「澹中藏美麗」(薛雪《一瓢詩話》),於靜處露生機。
絕句·南宋僧人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 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 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 使這位老和尚 游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 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 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 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詩的後兩句尤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 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於畫意。 楊柳枝隨風盪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 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系起來。 "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 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 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 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賞下去, 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 詩的首句說:"古木陰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十誡詩·六世達賴倉央嘉措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賞析:這首詩寫出了一種痛苦而且凄美的愛情,描繪出了在愛情之中沉淪繾綣的一對愛人的情思和愁緒,復雜的心理變化讓這種真實憂郁的愛情更加讓人心口微痛。 明明愛到深處,卻逼迫讓自己一刀兩斷的痛,那種極致淡漠的壓抑近乎絕情的態度帶著的對尊嚴的保留和對愛情的尊重……都在這首詩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樸素簡單的文字帶著震撼人心的力量。 「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如果沒有相見怎會陷入愛河不能自拔,理性的清醒的語言中帶著壓抑的痛苦,與戀人分離的痛苦甚至讓自己否決了邂逅帶來的快樂,這種深沉的愛意和不能自拔的迷茫,更襯托出愛情的堅如磐石不可動搖。 「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愛情是心靈上的交流,相知之後方知知己,當心靈覆疊與重合,心心相印的默契帶來的愛情將是溫暖而貼心的。會把戀人放在心頭一遍遍思量著,會把愛情在心中一遍遍重溫著,這種傻傻的想念一旦失去就就像失去了依託。於是後悔著相知,後悔著深愛,只因失去所愛之後的痛苦無法承受。 「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十指相扣,死生契闊,那些默默的陪伴賜予的愛情,足夠滋潤心靈,讓我們感激它的慷慨。然而一旦分離,心口的溫暖無法補償帶來的失落,足夠讓人心碎垂淚。欠下的那些溫暖的陪伴,在分離之後終究無法償還。恨人事無常,到底只能暗自神傷。 「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那一段珍惜,那一段情意所留下的痕跡是怎樣也無法抹除的,因為愛到深處愛到酴醾,當分離之後只剩下了故人的回憶,在一遍遍重溫回憶的過程中一遍遍扯開傷口,使它一直無法治癒。這種每每生生撕裂傷口的痛,讓人悔當初,真心相惜。 「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如果沒有相愛那麼就不會有辜負和背叛,這種天真的假設和詢問,一次次重復著,卻是在反復提醒自己別離的事實。如果不愛,現在不會這么痛苦,然而懼怕痛苦而拒絕愛,更是痛苦深處的痛苦。 「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相對與相會,是兩個不同層面上的會晤。所謂相對只是一場淡漠和平常的相遇,而相會卻帶著四目相對時的喜悅和溫存。如果我們不相向而行是否就會相忘於江湖?相會只會徒增感傷,因為千帆過盡,感情依然存在,只是不再前來相會。 「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一個「誤」字如此耐人尋味,何為正?何為誤?愛上了終將分離的人便是誤嗎?哀怨的字眼輕描淡寫地描畫著那種失去之後就讓人心如刀絞的愛情,平靜的外表下滿滿的波濤暗涌,畢竟相負帶來的就是一種誤,誤了青春時辰,誤了韶華時光,誤了一片深情。 「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所謂約定在註定到來的離別面前顯得都是蒼白無力的,既然已經緣分已盡,何必藕斷絲連牽扯不清?然而那些花前月下的約定卻縈繞腦海心頭,揮之不去,讓人怎能不想再續愛情?剪不斷,理還亂,如此之痛,只能叫人言說「最好不相許」。 「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依偎一詞本就相連一體,然而相依和相偎之間的微妙差別卻發人深省。萍水相逢卻惺惺相惜帶來的是依,可以驅散黑暗的戀人的擁抱才是偎,偎是一種相互依託,一種非你不可的情緒,一種無論天涯海角還是碧落黃泉都要在一起的堅定。然而如此的二人卻被生生拆散,唯有孤獨地告誡後人「最好不相依」。 「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分離的二人再次相遇,懷揣著對故人的思戀就會沉淪於回憶,就會流連在對方的眼波之中。一旦相遇那些過往的回憶就會迸發出來,帶著在一起的渴望相聚,然而短暫的相聚也改變不了終將分離的事實,不可能依然是不可能,相聚只是一種飲鴆止渴的安慰罷了。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前一句寫出了二人之間驀然激發出的情感,淺淺地模糊地勾畫出了愛情的深度,只是一場相見,便是金風玉露,相知相許。後一句蘊藏著的悲涼與落寞的情感讓人心疼,「相見何如不見時」,此語是錐心刺痛之人發出的肺腑之言。既然遇見你讓我如此痛苦,我為何還要遇見你?表面上明明後悔著那一場邂逅,然而心中卻是愛得慘烈無比,明明口中說著那麼決絕的話語,心中卻如此彷徨不前。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到底怎樣才能徹底忘記你?到底怎樣才可以擺脫輪回一般生生不息的相思?愛得那麼疲憊那麼痛苦,到頭來還是無法忘記對你的深情。這句話點明了全詩的情感,唯有這一句話展露出了壓抑著的情緒。想和過去的戀人一刀兩斷,無奈心裡卻無論如何也放不下,只有生前身後唯愛一人,弱水三千隻取一瓢。 被迫與戀人分離,一遍遍重復著「如果不」的假設,看似在後悔曾經的愛情,實際上卻把自己對那人的深愛展露無疑。若不是愛得深刻,又怎麼會如此痛苦,若不是愛到情痴,又怎麼會有如此恨人事無常?尤其是最後一句展現出的柔弱的一面,更體現出兒女情長。前面的淡漠和決絕,不過是因為太愛了用來束縛自己的偽裝,最後終於說出口的「要我如何忘掉你」的話語其中的悲凄,綿遠悠長。那種微弱的痛楚,從目力所及的文字一直流落到心口,酸楚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