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易誤讀的古詩

易誤讀的古詩

發布時間: 2021-02-05 16:23:10

『壹』 中國詩詞容易誤解的詩句有哪些

中國上下五千年,涌現出無數經典的文化,古詩詞就是其中的一種。古代詩歌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在近千年的歷史中,涌現出無數的詩歌,有的大氣磅礴,有的婉約含蓄。還有的詩歌由於古今漢字意思的不同,讀出來很容易讓人誤解的詩詞,接下來我們就看看都有哪些?

三、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這句是出自大詩仙李白之手,這首詩是李白在官場上失意,心情苦悶之下所寫,全詩表達了李白不願同流合污,高潔的品格。這兩句話初讀的時候可能讓人誤解,其實它的本意是,清醒時,與明月一同分享快樂,沉醉時,月亮還是在天上,自己還是在地上。

『貳』 表達誤解的詩句

是非曲直苦難辯,自有日月道分明
白衣惹灰土,只需心如故!
清水自清,含憂如鏡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鳥鳴嚶嚶,求其友聲。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
如若當時身即死,千古忠佞誰人知!

『叄』 哪些首古詩被誤讀了

貧賤夫妻百事哀

誤讀:生活貧賤的夫妻,事事不稱心。

元稹悼亡詩《遣悲懷》有三首,都為名篇。其一:「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貧困生活固然有諸多不順心,然而,從詩中所說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幾件事,可以看出詩人重在敘衷腸而不是說道理。夫妻死別人所不免,但回想當年貧賤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謂一事一悲凄,百事皆哀感了。

橫眉冷對千夫指

誤讀:橫眉冷對敵人的指責與攻擊。

魯迅《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灑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此詩作於1932年10月。領導人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就高度評價「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聯,認為「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1931年2月4日,魯迅《致李秉中》里說:「今幸無事,可釋遠念。然而三告投杼,賢母生疑。千夫所指,無疾而死。」是說流言猛於虎。而當時魯迅景況窘迫,「運交華蓋」「、破帽遮顏」,似乎,「千夫」應該理解為「敵人」。

其實這里的「千夫」應該理解為「群眾」。《漢書.王嘉傳》:「里諺曰:『千人所指,無病而死。』」里的「千人」就是「群眾」的意思。另外,從詞性方面來說,「千夫指」對「孺子牛」,才能使對聯顯得工整,這是一首七律,魯迅應該不會犯這個小錯誤。橫眉怒對那些喪盡天良、千夫所指的人——這是魯迅一生的真實寫照——尤適用於現在的反腐。

朱門酒肉臭

杜甫詩「朱門酒肉臭」的「臭」一般人都理解為「腐爛發臭」,其實這個「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發出香味的意思,這兩句的含義是:達官貴族的家中酒和肉發出誘人的香氣,而路邊還有凍死的骨頭。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無論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極具跳躍性,因此,很多讀者未能領會作者獨具的匠心。著名的詩評家沈德潛認為「詩中互文」,即詞句可翻譯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隘」,這種解釋很有見地,但僅僅停留於詞語的表層意思。事實上,「明月」和「關」是描寫邊塞生活的樂府詩里常見的詞語,在這兩個詞語前加上「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頓使詩歌顯得新鮮奇妙。這樣落筆於千年以前、萬里以外,一種雄渾蒼茫的意境油然而現;而且「人未還」的「人」所指也不僅僅指當時的人們了,而是指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杜甫《八陣圖》詩的下聯「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出句寫八卦石陣與諸葛亮英名不會被江水所淘盡沖走,必將永留人間,一語雙關。對句突接「遺恨」,不知是說諸葛亮之憾恨,還是詩人之憾恨,「失吞吳」,不知是指諸葛亮生前沒有把吳國吞掉,還是指諸葛亮沒有能阻止劉備進攻東吳,打破了聯吳抗魏的戰略方針。其實按當時的歷史狀況,「遺恨失吞吳」真正的意思是指的是諸葛亮沒有能阻止劉備進攻東吳,以至於打破了聯吳抗魏的戰略方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欄」解。

《辭海》里明確注釋,床是「井上圍欄」。李白此詩作於唐開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處」稱為故鄉。詩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邊上,舉頭遙望,頓生思鄉之情。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船,不是船隻,而是「衣襟」的意思。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了當時八位著名的詩人,其中一段專門寫李白的醉態。據說,唐玄宗想召見詩仙,李白仍然保持一副很牛氣的高人派頭。所謂「不上船」,並非不登龍舟,而是敞開衣襟,連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確記載:「衣領曰船」,「或言衣襟為船」。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落霞」,不是雲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飛蛾」。

要了解這句話的意義,當時當地的風物不可不曉。對此,宋代吳曾說:「落霞非雲霞之霞,蓋南昌秋間有一種飛蛾,若今所在麥蛾是也。當七八月間,皆紛紛墮於江中,不究自所來,江魚每食之,土人謂之霞,故勃取以配鶩耳。」由此看來,「霞」不是雲霞,而是一種飛蛾。另外,「落霞」之「落」並不是「飄落」的意思,「落」在句中與「孤」相對,意思當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義。而最近從日本的藏本來看,孤鶩的「鶩」是「霧」,是由於讀音相同而被誤寫的。

依據日藏唐本,一些專家認為,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霧」而不是「孤鶩」。因為,落霞、秋水、長天等都是自然景觀,冒出來動物「孤鶩」一詞,不那麼對仗。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華》本以來,兩宋、明、清,歷代官、坊諸本均作「孤鶩」,惟見此日藏唐本作「孤霧」。霧、鶩音近,正偽難分。日藏古本寫於唐景龍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閣詩序》面世不足32年,應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個方位名詞——屋西北角。

杜甫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其中「屋漏」二字歷來被解釋為屋子漏雨。「屋漏」其實是一個名詞,它是屋內西北角的特定名稱。《辭源》修訂本「屋漏」條的第一個義項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設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開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稱屋漏。」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

所謂「紅酥手」可作紅潤的手指,還可解釋為一種點心。

陸游著名的詞作《釵頭鳳》,寫給表妹唐婉。詞中以「紅酥」形容紅梅蓓蕾之色,是個令人陶醉的字眼兒。陸游用「紅酥」來形容膚色,便寓有愛憐之意。另有一說是點心,「紅酥手、黃滕酒」等,都是桌上的飲品糕點。

『肆』 高中語文易誤讀,誤寫的字詞

語文的知識太雜了。我建議你買一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吧~!那裡面總結的很全。對高考的重點也很有指向

『伍』 被誤讀的典故有哪些,你也被誤導了嗎

被誤導的典故中,最為有名的便是諸葛亮,三氣周瑜以及草船借箭!以及我們最為熟悉的三顧茅廬!當然這些歷史事實在不斷的演化過程之中,真假性有待考證,而且有一些假的有可能是真的,相反,真的反而是假的。

三顧茅廬

在三國演義中,還有另外一個非常經典的局面,那就是三顧茅廬,而三顧茅廬在歷史上也是沒有的,換句話說——劉備這個人確實存在,他確實是蜀漢的皇室宗親,但是諸葛亮這個人,其實在歷史上只是一個簡單的村民,因此更不可能存在著劉備,張飛以及關於三顧茅廬這一說,這只是歷史的一種虛無罷了……

『陸』 表達被人誤解的詩詞

1、《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內飛難進容,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2、《再經胡城縣》唐·杜荀鶴
去歲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
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
3、《和端午》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4、《端午》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5、《長城》唐·羅鄴
當時無德御乾坤,廣築徒勞萬古存。
謾役生民防極塞,不知血刃起中原。
珠璣旋見陪陵寢,社稷何曾保子孫。
降虜至今猶自說,冤聲夜夜傍城根。

『柒』 形容被人誤解的心情的詩有哪些

1、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在獄詠蟬》(唐代: 駱賓王)

翻譯:秋露濃重,蟬兒縱使展開雙翼也難以高飛,寒風瑟瑟,輕易地把它的鳴唱淹沒。

有誰能相信秋蟬是這樣的清廉高潔呢?又有誰能為我這個無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

2、去歲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再經胡城縣》(唐代:杜荀鶴)

翻譯:去年首經路過胡城縣城,城裡的百姓人人喊冤聲。到如今縣官陞官穿紅袍,這紅袍原是百姓血染成。

3、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和端午》(宋代:張耒)

翻譯:龍舟競賽是為了悲悼屈原的千載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國破身死後現在還有什麼呢?只留下千古絕唱之離騷在人世間了!

4、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詩經• 黍離(先秦: 佚名)

翻譯: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兒紅彤彤。走上舊地腳步緩,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夠理解我的人,說我是心中憂愁。不能理解我的人,問我把什麼尋求。高高在上蒼天啊,何人害我離家走?

5、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琵琶記》(元代:高明)

譯文:我好心好意地對待你,你卻無動於衷,毫不領情。自己的真心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和尊重。

『捌』 被誤讀的俗語成語詩詞數十條

你好。
被誤讀的俗語
1.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思是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或者是年齡大的人,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俗語轉音成雞、成狗了。

2.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指「副將」,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流傳中,人們將「裨將」說成了「皮匠」。

3.有眼不識金鑲玉
原是「有眼不識荊山玉」。荊,指古代楚國;「荊山玉」,是玉匠在荊山發現的玉。

4.不到黃河心不死
原是「不到烏江心不死」。烏江,項羽自刎的地方。烏江訛變成黃河,真是讓人無從解釋了。

5.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原是「捨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不過這個還能理解,因為四川方言管「鞋子」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6.狗屁不通
這個成語原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沒有汗腺,酷夏時,狗要藉助舌頭來散發體內的燥熱,「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體這個特點。「屁」是污濁的象徵,對於文理不通的東西,以屁來喻,也將就吧!
7.王八蛋
這是民間的一句罵人話。實際上,這句話的原來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記了這「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的根本,可是後來卻被訛傳成「王八蛋」。

8.無毒不丈夫
原句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而「無毒不丈夫」,與古人崇尚的價值觀念大大背離了,大丈夫,自然是那些坦坦盪盪、胸懷寬廣的男人,要有度量,才可稱為男人。國人以訛傳訛的功力真是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
9.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原句是「刑不尊大夫,禮不卑庶人」。由於我們對「上」「下」的認識不全,常將它們誤解。其實「上」「下」還有尊卑之意,原意應為不會因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罰;也不會因為是平民,就將他們排除在文明社會之外。

10.無奸不商
原是「無尖不商」,是說古時候開糧行、賣穀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賣穀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盡量讓利,以博得回頭客,所以叫無尖不商。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沒一個好人了。
被誤讀誤解詞語

「豐碑」古時不是碑
碑本來指的是沒有文字的豎石或樁,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於宮廟前以觀日影、辨時刻。《儀禮·聘禮》曾說:「上當碑南陳」,鄭玄的注釋就是:「宮必有碑,所以識日影,引陰陽也」。二是豎於宮廟大門內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圓孔,施轤轆以繩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古時往往用大木來引棺入墓,這大木的特定稱呼就是「豐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製的,漢代以後才改用石頭。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用豐碑來牽引自己的棺材。《周禮》有雲:「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所謂「公室視豐碑」,就是公室成員死後,要用以大木立於墓壙的四周,上設轆轤,用以下棺於壙。該規格本來為天子之制,後來諸侯也僭用之。

豐碑在當時,就是一種特殊的葬禮規格。後人沿襲了此種習俗,「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學著用起了「豐碑」,他們在自己親人的墳前立起了石頭。只是他們忘了原來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記了碑最原始的功能。所以,後來有人開始在光禿禿的石頭上刻字記錄父輩的功績,這就是今天我們見到的墓碑。從某種意義上說,武則天的無字碑倒是歪打正著,有點符合古禮的要求。

「五毒」原來是良葯

「五毒俱全」,這是一個所有中國人都會用的詞。一個人如果稱得上「五毒俱全」,那麼此人就堪稱「死有餘辜」。 但是,「五毒」到底是什麼,卻一直存在很大爭議,堪稱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吃、喝、嫖、賭、抽」,有人認為是「坑、蒙、拐、騙、偷」,有人認為是「蛇、蠍、蜈蚣、壁虎、蟾蜍」。而真正意義上的「五毒」卻和這些沒有任何關系。

真正意義上的「五毒」是指五種主治外傷的五種葯性猛烈之葯。《周禮·天官》說:「療傷,以五毒攻之。」這里的「五毒」就是石膽、丹砂、雄黃、礐石、慈石。在這五種葯材中,石膽主金創、諸邪毒氣,丹砂主身體五臟百病,雄黃主鼠瘺,慈石主周痹風濕。一般認為,所謂的「五毒」並不是每種葯材都有劇毒,譬如丹砂、慈石並無太大毒性,但是五種葯材通過加工之後合成,其葯性就極其酷烈。具體的作法是:將這五種葯材放置在坩堝之中,連續加熱三天三夜,之後產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葯。此葯塗抹患處,據說有相當的療效。很顯然,「五毒」之名雖然張牙舞爪,面目猙獰,但卻有救人性命的效能。說是五毒,卻可以毒攻毒,最後卻成了五味良葯。

「衣冠禽獸」本來是褒義

「衣冠禽獸」一語來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據史料記載,明朝規定,文官官服綉禽,武官官服繪獸。品級不同,所綉的禽和獸也不同,具體的規定是:文官一品綉仙鶴,二品綉錦雞,三品綉孔雀,四品綉雲雁,五品綉白鷳,六品綉鷺鷥,七品綉鴛鴦,八品綉黃鸝,九品綉鵪鶉。

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所以,當時「衣冠禽獸」一語是贊語,頗有令人羨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文官武將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聲名狼藉,老百姓視其為匪盜瘟神,於是,「衣冠禽獸」一語開始有了貶義。

「三長兩短」捆棺材

「三長兩短」常用來指意外的災禍或者危險的事情,那麼它又是源於什麼呢?

在鄉下人們是很忌諱說「三長兩短」的。通常認為,三長兩短指的是未蓋上蓋兒的棺材,因為用來裝死屍的棺材正好由三塊長木板、兩塊短木板構成一個匣子。所以在人們看來,這個詞有些不吉利的意思。

「三長兩短」特指棺材的說法猛一聽不無道理,但仔細推敲一下就覺得這種解釋有些不妥當了。如果指的是棺材,那麼應該是有棺材蓋的;人死後棺材豈能不蓋上蓋兒?不蓋之棺焉能下葬?可是,如果有了棺材蓋,那就不應當是「三長兩短」,而是四長兩短了?可見,這種解釋有些牽強。

那麼,「三長兩短」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據《禮記·檀弓上》記載,古時棺木不用釘子,人們是用皮條把棺材底與蓋捆合在一起的。橫的方向捆三道,縱的方向捆兩道。橫的方向木板長,縱的方向木板短,「三長兩短」即源於此。到後來,人們用釘子釘棺蓋,既方便又快捷,三長兩短的捆棺材皮條也隨之消失。但是,這個詞語卻一直流傳下來,在生活中經常使用。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火葬的推行,棺材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如果連棺材都絕跡的話,那麼把「三長兩短」指作棺材的說法也會像三長兩短的捆棺材的皮條一樣消失。那個時候,恐怕知道「三長兩短」來歷的人會更少了。

「三教九流」話職業

在形容各色人等時,人們往往會用「三教九流」來概括。那麼,「三教九流」的說法究竟從何而來?「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些人?

「三教九流」一般都被人理解為古代職業的名稱,並被認為這是泛指舊時下層社會闖盪江湖從事各種行業的人。古代白話小說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貶義。

但其實,「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三教」排列順序的先後,始於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北史·周高祖紀》:「帝(武帝宇文邕)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後。」

最初的「九流」,指的是先秦的九個學術流派,見於《漢書·藝文志》。這九個學派是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後來,「九流」被用來代表社會上的各行各業,在「九流」中,又分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

「中九流」是:舉子、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師爺、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時妖(拐騙及巫婆)、盜、竊、娼。

事實上,「三教」和「九流」的名稱,在最初並不含有貶義,只不過是對不同人群的概稱而已。自唐人撰《春秋穀梁序》中,把「九流」和「異端」並列後,加之佛教、道教迷信日盛,後人就用「三教九流」來泛指社會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門、各行各業各式人物,從此含有貶義了。

「未亡人」限制性別

單純從字面上看,所謂「未亡人」就是沒有死的人,因此,所有活在世界上的人都可以稱為「未亡人」。但事情又沒有如此簡單,「未亡人」有它的特殊含義,並有自己獨特的要求,只有符合條件才能被稱為「未亡人」。那麼,「未亡人」需要什麼樣的資格呢?

《辭源》和《現代漢語詞典》以及許多辭書,都把「未亡人」解作「舊時寡婦的自稱」。在實際的語言實踐中,「未亡人」也用來泛指寡婦。因此,「未亡人」既可以是他稱也可以是自稱,但有一點則是約定俗成的,從來未曾改變,那就是,未亡人必須是女性,所以,未亡人一定是遺孀。如果是一個男人死了妻子,不論這個男人多麼悲痛欲絕,他都是沒有資格成為未亡人的。「未亡人」只能是寡婦,不能是鰥夫,這就是未亡人的資格。

在一首名為《愛情未亡人》的歌中,伍佰唱道:「愛情未亡人,四方我都在逃亡。愛情未亡人,停下來不可回頭。愛情未亡人,迷失就是我方向。」歌唱得如何暫且不去管,但是一個大男人自稱「未亡人」不僅讓人感到別扭,而且自稱愛情的未亡人也不太妥當。

無獨有偶,《東方體育日報》在報道漢諾威球隊主教練蘭尼克即將下課的消息時,用的是這樣的標題:「漢諾威為主帥『辦好後事』,蘭尼克成『未亡人』。」面對這樣的標題,真讓人有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附庸」也可有「風雅」

「附庸」原本指的是方圓不足五十里的小國。也許稱「小國」已經有些誇張了,因為「庸」的本義就是「小城」的意思。因為太小,這樣的小城沒有資格直屬於天子,而只能附屬於別的諸侯國。因此,「附庸」准確的意思就是,「附」屬於其他諸侯國的「庸」。

根據古代禮制,天子的領地要超過千里,公、侯的領地方百里,伯的領地方七十里,子、男的領地方五十里。方五十里的領地就顯得實在有些不入流了,這樣的小地方不可能有任何政治地位,因此也就沒有資格參加天子的朝會,附屬於別的諸侯國就是它的宿命。

但是,小地方就不能有小地方的「風」、小地方的「雅」了嗎?

「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風」本來是指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詩經》之《風》就收錄了從周南、召南、邶、、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附庸」之地雖小,但小地方有小地方的風土方物,小地方有小地方的人情民俗,因此,小地方也一定有小地方的「風」。時代的強音讓「周南」、「召南」那些大地方的人去演繹吧,小地方只抒發小地方的情感。因此,「附庸」之「風」也有其存在的價值。

「雅」即所謂正聲雅樂。難道小地方就不能正經八百地來回陽春白雪,小地方就不能在閑暇無事時練練美聲?誰能說「附庸」不能「雅」?

因此,「附庸風雅」本來是個十分中性的詞,無非是「附庸」之地的「風」和「雅」而已。但這個詞後來卻變成了一個貶義詞,到今天更是發展到了極端,一般辭典對這個詞的解釋就是「缺乏文化修養的人為了裝點門面而結交文人,參加有關文化活動」。這是「以大為美」的審美觀發展到極端的產物,這是對「大」盲目崇拜的產物,「美」和「文化」就這樣被整齊劃一了,其中折射出的心理十分復雜,耐人尋味。

「雞丁」前面冠「宮保」

生活中有一些事情讓人覺得很有意思,比如去飯店吃飯,大家喜歡點一道「宮保雞丁」的菜。可拿過來菜單時,常常會發現菜單上寫成了「宮爆雞丁」。吃飯的人也許會想:「莫不是改了口味了?變成爆炒的了?」如果了解了「宮保雞丁」的來歷,就會明白這是一種誤解:「宮爆雞丁」原本應該是「宮保雞丁」。

「雞丁」前面之所以加個「宮保」,是因為發明人的緣故。這一道菜的發明者丁寶楨,是清朝一位很有名的官員,他是咸豐三年進士,光緒二年任四川總督。據傳,丁寶楨對烹飪頗有研究,喜歡吃雞和花生米,尤其喜歡吃辣。丁寶楨在四川總督任上時,自己創制了一種以雞丁、紅辣椒、花生米為主要原料的美味佳餚。這道美味本來只是丁家的「私房菜」,但後來越傳越廣,盡人皆知。

很多人知道是丁寶楨發明了這道菜,但是知道為什麼被冠以「宮保」的人就不多了。 .

明清兩代各級官員都有「虛銜」。咸豐皇帝以後,這些個虛銜多用太保、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少保來命名,所以又有了一個別稱———宮保。丁寶楨資歷深、官位高,治蜀十年,為官剛正不阿,多有建樹,於光緒十一年死在任上。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朝廷加封他為「太子太保」。因為丁寶楨的「太子太保」是「宮保」之一,他發明的菜也由此得名「宮保雞丁」。

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何為「宮保」,就把「宮保雞丁」寫成了「宮爆雞丁」或「宮煲雞丁」。

靈柩不是棺材

按照以前的規矩,人死後要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屬方覺心安,也就是常說的「入土為安」。喪葬的禮儀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要為死者准備一副好棺材。如今,民政部門進行殯葬改革,要求屍體必須火化。而在某些地方,死者被火化之後,其骨灰還可以裝進棺材裡,然後實行土葬。

近日看到一則社會新聞,說是一個做生意的人,賺錢之後就回老家,打算為祖輩換上好的「靈柩」,重新安葬祖輩。看罷,不禁啞然:按照這位生意人的想法,本來是想給祖輩換換棺木;只不過,記者不曉得「棺木」和「靈柩」兩詞意義的區別,所以就犯錯了。

從漢語詞典上來看,「棺材」和「靈柩」兩詞最根本的區別是,前者只是「為裝殮死人用的東西,一般用木材製成」;而後者是「死者已經入殮的棺材」。簡單來說,「棺木」裡面沒有裝人屍體,而「靈柩」有了死者屍體。可見「棺材」和「靈柩」兩詞並不是一個意思,千萬不可亂用。如果有人作古,親人可以為他去買副「棺材」;如果是說去買一副「靈柩」,等於說買來一個有屍體的棺木,這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荒唐的事情,估計無人會做這種蠢事。

詩詞
貧賤夫妻百事哀
誤解:生活貧賤的夫妻,事事不稱心。
元稹悼亡詩《遣悲懷》有三首,都為名篇。其一:"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貧困生活固然有諸多不順心,然而,從詩中所說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幾件事,可以看出詩人重在敘衷腸而不是說道理。夫妻死別人所不免,但回想當年貧賤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謂一事一悲凄,百事皆哀感了。
橫眉冷對千夫指
誤解:橫眉冷對敵人的指責與攻擊。
魯迅《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灑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此詩作於1932年10月。領導人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就高度評價"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聯,認為"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 1931年2月4日,魯迅《致李秉中》里說:"今幸無事,可釋遠念。然而三告投杼,賢母生疑。千夫所指,無疾而死。"是說流言猛於虎。而當時魯迅景況窘迫,"運交華蓋""、破帽遮顏",似乎,"千夫"應該理解為"敵人"。
其實這里的"千夫"應該理解為"群眾"。《漢書.王嘉傳》:"里諺曰:『千人所指,無病而死。』"里的"千人"就是"群眾"的意思。另外,從詞性方面來說,"千夫指"對"孺子牛",才能使對聯顯得工整,這是一首七律,魯迅應該不會犯這個小錯誤。橫眉怒對那些喪盡天良、千夫所指的人----這是魯迅一生的真實寫照----尤適用於現在的反腐。
朱門酒肉臭
杜甫詩"朱門酒肉臭"的"臭"一般人都理解為"腐爛發臭",其實這個"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發出香味的意思,這兩句的含義是:達官貴族的家中酒和肉發出誘人的香氣,而路邊還有凍死的骨頭。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無論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極具跳躍性,因此,很多讀者未能領會作者獨具的匠心。著名的詩評家沈德潛認為"詩中互文",即詞句可翻譯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隘",這種解釋很有見地,但僅僅停留於詞語的表層意思。事實上,"明月"和"關"是描寫邊塞生活的樂府詩里常見的詞語,在這兩個詞語前加上"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頓使詩歌顯得新鮮奇妙。這樣落筆於千年以前、萬里以外,一種雄渾蒼茫的意境油然而現;而且"人未還"的"人"所指也不僅僅指當時的人們了,而是指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杜甫《八陣圖》詩的下聯"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出句寫八卦石陣與諸葛亮英名不會被江水所淘盡沖走,必將永留人間,一語雙關。對句突接"遺恨",不知是說諸葛亮之憾恨,還是詩人之憾恨,"失吞吳",不知是指諸葛亮生前沒有把吳國吞掉,還是指諸葛亮沒有能阻止劉備進攻東吳,打破了聯吳抗魏的戰略方針。其實按當時的歷史狀況,"遺恨失吞吳"真正的意思是指的是諸葛亮沒有能阻止劉備進攻東吳,以至於打破了聯吳抗魏的戰略方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欄"解。
《辭海》里明確注釋,床是"井上圍欄"。李白此詩作於唐開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處"稱為故鄉。詩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邊上,舉頭遙望,頓生思鄉之情。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船,不是船隻,而是"衣襟"的意思。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了當時八位著名的詩人,其中一段專門寫李白的醉態。據說,唐玄宗想召見詩仙,李白仍然保持一副很牛氣的高人派頭。所謂"不上船",並非不登龍舟,而是敞開衣襟,連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確記載:"衣領曰船","或言衣襟為船"。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落霞",不是雲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飛蛾"。
要了解這句話的意義,當時當地的風物不可不曉。對此,宋代吳曾說:"落霞非雲霞之霞,蓋南昌秋間有一種飛蛾,若今所在麥蛾是也。當七八月間,皆紛紛墮於江中,不究自所來,江魚每食之,土人謂之霞,故勃取以配鶩耳。"由此看來,"霞"不是雲霞,而是一種飛蛾。另外,"落霞"之"落"並不是"飄落"的意思,"落"在句中與"孤"相對,意思當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義。而最近從日本的藏本來看,孤鶩的"鶩"是"霧",是由於讀音相同而被誤寫的。
依據日藏唐本,一些專家認為,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霧"而不是"孤鶩"。因為,落霞、秋水、長天等都是自然景觀,冒出來動物"孤鶩"一詞,不那麼對仗。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華》本以來,兩宋、明、清,歷代官、坊諸本均作"孤鶩",惟見此日藏唐本作"孤霧"。霧、鶩音近,正偽難分。日藏古本寫於唐景龍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閣詩序》面世不足32年,應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個方位名詞——屋西北角。
杜甫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其中"屋漏"二字歷來被解釋為屋子漏雨。"屋漏"其實是一個名詞,它是屋內西北角的特定名稱。《辭源》修訂本"屋漏"條的第一個義項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設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開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稱屋漏。"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
所謂"紅酥手"可作紅潤的手指,還可解釋為一種點心。
陸游著名的詞作《釵頭鳳》,寫給表妹唐婉。詞中以"紅酥"形容紅梅蓓蕾之色,是個令人陶醉的字眼兒。陸游用"紅酥"來形容膚色,便寓有愛憐之意。另有一說是點心,"紅酥手、黃滕酒"等,都是桌上的飲品糕點。
明日黃花:現用來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或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許多人都誤作「昨日黃花」。其實是不知道這句成語的出處。語出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從事到青州。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此成語便來自詩的最後一句。是說重陽節過後,菊花即將枯萎,便再沒有什麼好玩賞的了,挽留朋友,把酒看花。並不是已成了「昨日黃花」,沒什麼可看的了。
七月流火:在編輯過程中,常常遇到作者用「七月流火」來形容酷暑炎熱,而實際上「七月流火」並不是指炎熱,恰恰是天氣轉涼的意思。「七月流火」語出《詩經·豳風·七月》的開頭兩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天氣漸漸涼了,該縫制寒衣了。「七月」指夏歷的七月;「流」指移動、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即心宿。「大火星」是一顆著名的紅巨星,能放出火紅色的光亮,每年夏歷的五月黃昏,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夏歷的七月黃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這時暑氣漸退而秋天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做「七月流火」。
相濡以沫:比喻同處困境,相互救助。現在常用來歌頌美好堅貞的愛情。這個成語出自《莊子·大宗師》,原文為:「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原意是:「泉水乾涸了,兩條魚為了生存,彼此用嘴裡的濕氣來滋潤對方,延長生命。與其在死亡邊緣這樣掙扎,還不如回到大海里兩相忘懷。」可見莊子並不贊成相濡以沫。且不說「相濡以沫」的結局會如何,至少人們現在的用法只截取了古人話語的前半句,而忽略了古人真正要表達的意思。
龍馬精神 ,准確地說是被現代人誤讀。龍馬精神是啥意思呢?簡單而言,就是說像龍馬一樣有精神,精力充沛。何謂龍馬?有說是古代傳說中形狀像馬的龍。《禮記·禮運》說:「河出馬圖。」孔穎達註:「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於河。」筆者大膽揣測,這可能是河馬,古代中原氣候濕潤,有個把河馬也不奇怪。也有說是駿馬,李白《白馬篇》詩雲:「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還有一說出自《周易》,乾卦為龍,坤卦為馬,龍馬其實指代乾坤。 葉公好龍,此成語從根上就被誤讀了。成語出自西漢劉向的《新序》,講述葉公愛龍成癖,被天上真龍知道後,便下降到葉公家裡,葉公一看真龍,嚇得轉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用以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含貶義。這是一個具有神話色彩的故事,一看就知是編的。葉公名沈諸梁,字子高,楚國公族,是春秋末期楚國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由於被楚昭王封在葉邑為尹,史稱葉公。葉公很有作為,而且不迷戀權位,主動讓賢。孔子聽說葉公事跡後特意趕到葉,和葉公切磋,孔子主張「為親者隱」,葉公則主張「大義滅親」,這就是史上有名的葉公論政。這樣一位出色的政治人物,又豈會表裡不一?有學者考證,這很可能是葉公政敵對其的污衊,也可能是漢代儒家獨尊後,對楚地文化的排斥。這一污衊,一排斥不當緊,卻使葉公好龍成了千古成語「冤案」。呵呵。
萬人空巷 有一年,一位教育界知名人士講解高考語文題中這樣一道判斷題:「這部精彩的電視劇播出時,幾乎是萬人空巷,人們在家裡守著熒屏,街上顯得靜悄悄的。」相當多的考生幾乎不假思索,就作出了肯定判斷,結果統統為此丟了三分。寶貴的三分,對某些考生來說,也許因此上不成大學! 關於「萬人空巷」成語的最早例證,一般都引自蘇東坡的詩:「天台桂子為誰香,倦聽空階夜點涼。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斗新妝。」從蘇東坡詩來看,「萬人空巷」指的是為了看錢塘大潮,當時的杭州城內各個里巷內的人,全部都走空的盛況,即「傾城而出」的意思。學生們把這樣一個形容詞理解為人人都在家裡呆著,南轅北轍,無疑應該扣分,但這能怪萬千學子嗎?對於「萬人空巷」,還可以看一下詞典的解釋。《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釋作「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裡出來了。」多用來形容慶祝、歡迎等盛況,而《現代漢語成語規范詞典》解釋為,「指眾多的人都出來了,致使小巷都空了」;《辭海》則釋作「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上述詞典,都把「巷」釋作「街巷」或「街道」。其實這是誤解,「巷」字,其古義應為「住宅」的意思。古謂里中道為巷,亦謂所居之宅為巷。在現代漢語中,「巷」只指「較窄的街道」,實際上又因成語「萬人空巷」保留了「巷」的「住宅」古義,偏偏這一古義不僅不被權威辭典所揭示反而一直誤解為今義。這歧中有歧,恰恰是造成「萬人空巷」使用混亂的根源。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