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詩歌的藝術特色
⑴ 簡述阮籍《詠懷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我曉得那是一個好詩,但具體的我不了解啊
⑵ 分析阮籍詠懷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從古至今,阮籍詠懷詩(以下簡稱阮詩)的研究者大多認為,阮詩隱晦難懂,這是一大缺陷。其實,這正如有人說《左傳》「富而艷」是「浮誇」,筆者認為,「隱晦難懂」正如「富而艷」一樣,是一種藝術至境,而非阮詩的缺點。正由於阮詩「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才鞭策著越來越多的詩評者和詩作家去解讀和借鑒阮詩的精華,這正是阮詩充滿藝術生命力之所在。本文擬從以下三方面略論之:
一、長於抒情
阮詩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政治抒情組詩的先河,非一時一地之作,是其一生政治感慨的記錄。後人對之多有關注和評價,如:
鍾嶸曰:「詠懷之作,可以陶性靈,發幽思,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會於風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遠大,頗多感慨之詞」《詩品??上》。
作為玄學家的阮籍,其生活於魏晉易代之際,當時「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晉書??阮籍傳》,詩人「身仕亂朝,常恐罹謗遇禍」《文選》,故而「本有濟世去」《晉書??阮籍傳》的他,在人命危賤的時代,迫於司馬氏集團的黑暗統治,其人生理想是根本無法實現的,因此,只有寄情老莊,將一位正直知識分子的滿腔憤懣發而為詠懷詩,形成其為獨特的抒情風格,其抒情意味極濃,各篇都有感而發。
二、工於比興和象徵
關於比興和象徵,袁行霈曰:「中國古典詩歌確實有寄託象徵的傳統,美人香草、春蘭秋菊各有習慣的寓意。詩人有時不敢或不願把自己的政治見解明白說出,就用隱晦曲折的手法透露給讀者。有時為了使詩歌含蓄蘊藉,也故意隱去真意,用其他事物來比興。那些題為詠懷、詠史、感遇、感懷的作品,尤其多用這種手法」。從袁氏的闡釋中,我們可以看出阮詩工於比興和象徵,除了詩人對藝術境界的追求外,更多的是詩人別有所託。阮詩「厥旨淵放,歸趣難求」《詩品??上》,這也與其所處時代有關,他不滿司馬氏,但身仕亂朝,常恐遭禍,故處世極為謹慎,作詩亦不便直言,常常借比興象徵的手法來表達感情,寄託懷抱,這恐怕也是情理中事。王夫之評阮詩:「遠紹《國風》,近出於《十九首》」《古詩評選》,陳祚明評曰:「公詩自學《離騷》,而後以為類《十九首》耳」《采菽堂古詩選》,嚴羽曰:「黃初以後,惟阮籍《詠懷》之作,極為高古,有建安風內骨」《滄浪詩話??詩評》,黃節曰:「若阮公之詩,則小雅之流也」《阮步兵詠懷詩注》序篇。上述諸例說明,阮詩工於比興象徵,還源於其對中國古典文學傳統的大膽繼承和發揚光大,這是一位有識之士在文學創作上的大膽嘗試。
三、精於用典
眾所周知,典故是在神話或歷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體驗、想像、理解、談論當下事件、情狀或環境的心理、語言和文化行為。在司馬氏的高壓政策下,阮籍懷才不遇,雖說「亂世之音怨且怒」《禮記??樂記》,但作為文化人的他,不得不憑借古人古事來隱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故其用典之多已成必然。這正如清??趙翼說:「詩寫性情,原不專恃數典,然古事已成典故,則一典已自有一意,作詩都借彼之意,寫我之情,自然倍覺深厚,此後代詩人不得不用書卷也」《甌北詩話》。
綜上所述,阮詩之所以含蘊婉至,能做到「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是由於時代的悲風苦雨敲擊著詩人的琴弦,正如沈德潛曰:「遭阮公之時,自應有阮公之詩」《說詩啐語》,加之詩人:「雖不拘禮教,然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博覽群籍,尤好《庄、》《老》」《晉書??阮籍傳》,故其詩能收到蘊味無窮的藝術效果,產生永不衰竭的藝術生命力。
⑶ 阮籍詠懷詩的藝術成就簡答題
一、長於抒情
寄情老莊,將一位正直知識分子的滿腔憤懣發而為詠懷詩,形成其為獨特的抒情風格。其抒情意味極濃,各篇都有感而發。
二、工於比興和象徵
除了詩人對藝術境界的追求外,更多的是詩人別有所託。這也與其所處時代有關,他不滿司馬氏,但身仕亂朝,常恐遭禍,故處世極為謹慎,作詩亦不便直言,常常借比興象徵的手法來表達感情,寄託懷抱。含蘊婉至,能做到「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三、精於用典
在司馬氏的高壓政策下,阮籍懷才不遇,雖說「亂世之音怨且怒」,卻也不得不憑借古人古事來隱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⑷ 阮籍詩歌風格
阮籍(210~263) 三國魏詩人。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的兒子。
生平
阮籍 4歲喪父,家境清苦,勤學而成才。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濟世之志,曾登廣武城,觀楚、漢古戰場,慨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當時明帝曹□已亡,由曹爽、司馬懿夾輔曹芳,二人明爭暗鬥,政局十分險惡。曹爽曾召阮籍為參軍,他託病辭官歸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馬懿所殺,司馬氏獨專朝政。司馬氏殺戮異己,被株連者很多。阮籍本來在政治上傾向於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懷有不滿,但同時又感到世事已不可為,於是他採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鍾會是司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問阮籍對時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辦法獲免。司馬昭本人也曾數次同他談話,試探他的政見,他總是以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來應付過去,使司馬昭不得不說"阮嗣宗至慎"。司馬昭還想與阮籍聯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無法進行。不過在有些情況下,阮籍迫於司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應酬敷衍。他接受司馬氏授予的官職,先後做過司馬氏父子三人的從事中郎,當過散騎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後人稱之為"阮步兵"。他還被迫為司馬昭自封晉公、備九錫寫過"勸進文"。因此,司馬氏對他採取容忍態度,對他放浪佯狂、違背禮法的各種行為不加追究,最後得以終其天年。
在思想上,阮籍崇奉老、庄。這一方面是鑒於當時險惡的政治情勢,他需要採取謙退沖虛的處世態度,道家思想正好可以做他的精神依託,另一方面也是受了當時盛行的玄學的影響。阮籍也是魏晉玄學中的重要人物。他曾寫過兩篇著名的論文《通老論》、《達庄論》。不過阮籍並非純宗道家,他對儒學也並不一概排斥,如他在《樂論》一文中就充分肯定孔子制禮作樂對於"移風易俗"的必要性,認為"禮定其象,樂平其心,禮治其外,樂化其內,禮樂正而天下平"。
賦、文創作 阮籍作品今存賦 6篇、散文較完整的9篇、詩90餘首。他的賦都是短篇小賦,或詠物,或述志,內容不一。《清思賦》中說"清虛廖廓,則神物來集;飄□恍惚,則洞幽貫冥;冰心玉質,則激潔思存;恬淡無□,則泰志適情",寫出了超凡絕塵的"清思"境界。《首陽山賦》頌贊了伯夷、叔齊重視名節、清虛自守的精神,賦末說"託言於夷、齊,其思長,其旨遠",顯示了作者與古人冥合的意思。《鴆賦》以鴆被犬所害為題材,寄寓了作者自身在現實生活中的懼禍心情。《獼猴賦》則以獼猴作為鵠的,批判了社會上的勢利小人,此賦明顯帶有諷刺"禮法之士"的意味。以上兩篇詠物賦,篇帙短小,語言簡潔明練,而且全篇用托喻寫法,意象生動,現實針對性又強,是阮籍賦中的佳作。
阮籍的論說文,都是闡述其哲學觀念的,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如《通老論》、《達庄論》、《通易論》、《樂論》等。這些論說文,都是採用"答客問"的辯難式寫法,主人公則是"阮子"、"阮先生"或"先生"。所以讀者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為自己塑造的玄學家形象。文章注重結構上的邏輯層次,一般都首尾照應,論證逐層深入,善於作抽象的、本質的分析,體現了魏晉時期思辯方式的進步。它們的語言風格比較樸素凝重,不尚華飾,稍有駢化的痕跡。
《大人先生傳》是阮籍今存最長的作品,4000餘字。據《晉書·阮籍傳》載,這篇作品作於阮籍游蘇門山見仙人孫登之後。所謂"大人"即仙人,用司馬相如《大人賦》意。文體與他的論說文近似,也採取辯難的方式展開,不過主人公已不是"阮先生",而是改為"與自然齊光"、"變化神微"的"大人先生"了。文章一方面闡發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旨趣,一方面也對世俗庸人作了譏諷,特別是在第一段與"君子"的對話中,其思想鋒芒之銳利,是阮籍著作中僅見的。從藝術上看,此文也是阮籍散文中最出色的。特別是"虱處□中"這一寓言故事,形象生動,寓理深刻,顯然是受了《莊子》文風的影響。在這段故事之末,作者寫道:"汝君子之處區之內,亦何異夫虱之處□之中乎!"強烈表達了對"禮法君子"的憎惡。在語言運用上,此文音節整齊,而且基本都用韻,時見對偶文句,有的地方鋪排較多,接近於賦的風格。
詠懷詩 阮籍的詩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學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詠懷詩》82首。此外還有四言《詠懷詩》,今存13首。這些詩的具體寫作時間及背景已難確考,一般認為它們不是一時之作,而是包括了平生不同時期的作品,總題為"詠懷"。《詠懷詩》全都是抒情述懷作品。由於阮籍生活在特殊的政治環境中,加上他獨特的性格和處世態度,使他的詩歌面貌很有個人特色。《文選》李善注引說:"嗣宗身仕亂朝,常恐罹謗遇禍,因茲發詠,故每有憂生之嗟。雖志在刺譏,而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指出了它在內容上以感嘆身世為主,也包含著譏刺時事的成分,在表現方式上則曲折隱晦。
《詠懷詩》中的身世之感,可分兩個方面。一是自述生平經歷及理想志向,一是表現懼禍憂生心情。這兩方面有時分寫,有時合說,並無定規。主要寫生平經歷志向的,如第 5首敘述"平生少年時"放志游樂情形,以及事後自悔歲月蹉跎的苦惱。第15首述"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詩書",曾以顏回、閔子騫自期,但後來則又自己覺得榮名皆空、萬念俱灰。又如第29首述"昔余游大梁"情狀,第61首述自己"少年學擊劍"等事,都可歸入此類。此外,某些篇章主要是寫詩人求仙及隱逸思想的,如第81首"昔有神仙者"、第74首"猗□上世士",略同於遊仙詩或招隱詩,反映了阮籍要堅持志節、不想同流合污的內心願望,表現了他對解脫矛盾苦悶途徑的尋求,基本上也可算在這一類里。主要寫懼禍憂生心情的,如第1首,述詩人徹夜不寐,對著清風、明月起坐彈琴,耳中傳來孤鴻悲鳴,不禁使他"憂思獨傷心"。第3首"嘉樹下成蹊"就比較明白地說出了在秋冬萬物凋零時節中"一身不自保,何況戀妻子"的沉重心情。此外如第11首"湛湛長江水"、第47首"生命辰安在"、第71首"木槿榮丘墓"等,都有較明顯的憂生情緒。在詩歌中嗟嘆人生不永,《古詩》和建安詩歌中就有不少。謝靈運就曾說曹植"頗有憂生之嗟"(《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阮籍父親阮□也好作這一類詩。不過到阮籍的時代,政治形勢更為險惡,他結合著自己的身世,不論在思想深度和表現技巧上又都有所發展。
"譏刺時事",是阮籍詩中相當"隱避"因而頗難坐實的內容。前人曾在這方面下過很多勾稽考索的功夫,所說紛紜而大部分還難作定論。只有少部分篇章,能夠體味出確有涉於時事,或者蘊含著對某種事實的看法。如第31首"駕言發魏都",是寫戰國時梁惠王耽樂而軍敗身亡事的,陳沆以為此"借古以寓今也。明帝末路,歌舞荒淫,而不求賢講武,……不亡於敵國,則亡於權□,豈非百世殷鑒哉!"(《詩比興箋》)其說近是。不過詩篇所暴露的,恐不止是明帝末年,還應包括整個魏末時期。又如第67首"洪生資制度",是寫"洪生"即鴻儒的,詩中說他們憑借著禮樂制度和次序紀綱,擺出道貌岸然姿態,但他們的言論行為,都是虛偽的,末二句說"委曲周旋儀,姿態愁我腸",表示了詩人對這些"禮法之士"的批判態度。
《詠懷詩》在藝術上具有很大魅力。它的風格渾朴、灑脫、含蓄。形成這種風格的原因是,詩人在寫作時不去刻意雕琢煅煉,而是憑著自己的感情所至,來驅遣才力,自然成文。這就是劉勰所說的"阮籍使氣以命詩"(《《文心雕龍》·才略》)。另外,這種風格的形成,與描寫上的不拘執實事、多用比興也有關系。阮籍詩中的比興,運用極為普遍,幾乎無篇不比興。比興的素材很廣泛,包括歷史故事、典籍載記、神話傳說,直到眼前景物,信手拈來,皆成文章。如第2首"二妃游江濱",通篇以鄭交甫遇二妃的傳說作譬,抒發詩人與某友人"如何金石交,一旦更離傷"的感慨。第 6首"昔聞東陵瓜",又以漢代召平行跡為喻,烘托出詩人"布衣可終身,寵祿豈足賴"的胸臆。第21首"於心懷寸陰",又寫沖天的玄鶴不與鵪鶉游於中庭,來表示詩人不屑與禮法之士為伍的決心。諸如此類的比興,使詩篇呈現出一種才藻艷逸的風貌。又由於阮詩的比興在意念上往往不是很切近的,而是比較悠遠、曠放,給讀者以較為寬廣的聯想餘地,這就增強了詩篇"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鍾嶸《詩品》上)的含蓄效果。
影響及作品流傳 阮籍這樣的文人,在封建時代里有一定代表性。他的《詠懷詩》繼承了建安詩歌的傳統,在五言詩的領域里作了新的開拓,並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受到後世的廣泛重視。文學史上有不少詩人都仿效作《詠懷詩》。陶淵明、庾信、陳子昂、李白等優秀詩人,都從阮籍的詩歌作品中汲取養料,從而豐富了他們的詩歌風格
⑸ 嵇康 阮籍創作的主要內容及其風格特徵
嵇康(224年-263年 ,一復作223—262年),字制叔夜。漢族,譙郡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臨渙鎮)人。三國曹魏時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嵇康為曹魏宗室的女婿,曾娶曹操曾孫女 ,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後因得罪鍾會,為其誣陷,而被司馬昭處死,年僅39歲。
嵇康善文,工於詩,風格清峻。他信奉道教,注重養生。曾著《養生論》。有《嵇康集》傳世。他的作品反映出時代思想,並且給後世思想界文學界帶來許多啟發。其人格魅力令他在當時亦屬名士,被袁宏稱為「竹林名士」之一,他的事跡與遭遇對於後世的時代風氣與價值取向有著巨大影響。在他身上集合了政治人物、文化人物、宗教人物等多重屬性,後世學者對他的解讀也趨於多元化。
⑹ 急求:論述阮籍《詠懷詩》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
阮籍(210-263),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早年「好書詩」,有「濟世志」,但處於魏晉易代之際,在統治階級內部的殘酷斗爭中,不僅抱負無法實現,自身的安全也沒有保障。於是轉而崇尚老莊思想,對黑暗的現實採取了一種消極反抗的態度。他終日「飲酒昏酣,遺落世事」,做官只是「祿仕」而已,言談交際更是「發言玄遠,口不藏否人物」。
阮籍盡管在行動上佯狂放誕,內心卻十分痛苦。他把這種深藏內心的、無法宣洩的痛苦與憤懣,用隱約曲折的形式在詩歌中表達出來,這就是他的著名的八十二首五言《詠懷詩》。《詠懷詩》不是一時之作,它們真實地表現了詩人一生的復雜思想感情。詩中表現了生活在黑暗現實中的詩人的內心苦悶,以及看不見任何希望和出路的憂思。詩中還表現出盡管詩人有懼禍的思想,但對暴虐的現實政治仍表現出一種守正不阿的品格。詩歌從進步的思想出發,對曹魏統治者的日趨荒淫腐朽也進行了揭露。以上這些都是《詠懷詩》思想上的積極表現。此外,也有不少作品表現了詩人意志消沉、畏禍避世的消極思想。
阮籍處於政治高壓之下,雖然滿腹憤懣不平卻不能直接說出,因此,在表現上多用比興手法:或用自然事物象徵,或用神話遊仙暗示,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隱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阮籍是建安以來第一個全力作五言詩的詩人,且能吸收多方面的影響,創造獨特的風格,在五言詩的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⑺ 阮籍《詠懷詩》的藝術風格
顏延之曰:阮籍在晉文代常慮禍患,故發此詠耳。
李善曰:嗣宗身仕亂朝,恐罹謗遇,因茲發詠,故每有憂生之嗟。雖志在刺譏,而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故粗明大意,略其幽旨也。
【節案】晉書本傳雲: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又雲:籍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斯則《詠懷》之作所由來也。而臧否之情托之於詩,一寓刺譏,故東陵吹台之詠,李公、蘇子之悲,園綺、伯陽之思,高子、三閭之怨,詩中遞見。此李崇賢所謂文多隱避也。
陳沆曰:阮公憑臨廣武,嘯傲蘇門,遠跡曹爽,潔身懿師。其詩憤懷禪代,憑吊今古。蓋仁人志士之發憤焉,豈直憂生之嗟而已哉。《詩·大雅》:仲山甫永懷。永詠古通。《尚書》:歌永言。《漢書·藝文志》引永作詠。
師古曰:詠者,永也;永,長也,所以長言之也。
晉書本傳:籍作《詠懷詩》八十餘篇,為世所重。
自敘
余既箋漢魏樂府風詩,復為鮑謝二家詩注。以癸亥之春,南歸過武林,訪諸君貞壯湖上,得見仁和蔣東橋所注阮嗣宗詠懷詩。假歸卒讀,竊嘆東橋是事感我無窮。
昔李崇賢論嗣宗詩,謂有憂生之嗟,文多隱蔽,難以情測。故粗明大意,略其幽旨。何義門譏之,謂籍之幽思所謂有甚於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崇賢頗采顏光祿沈隱侯說,亦第見之昭明所選十七首中。東橋舉全詩八十二首,欲表嗣宗千古不明之志。信能突過崇賢否乎?不為義門所譏乎?
余安敢重注,世變既亟,人心益壞,道德禮法盡為奸人所假竊,黠者乃藉辭圖毀滅之。惟詩之為教,最入人心,獨於此時學者求詩則若飢渴。余職在說詩,欲使學者由詩以明志而理其性情,於人之為人,庶有裨也。念參軍沈抑藩府,康樂未忘華胄,其詩雖工,其於感發人心,不若嗣宗為至。東橋是注為益詎少,然有附會失實者,有為舊說所誤者,有未明嗣宗用古之趣者。苕苕千載,余取而重注之,其視東橋所得幾何,顧余寧受譏後人。余於此時不重注嗣宗詩,則無以對今之人,其於嗣宗猶後也。
古之人有自絕於富貴者矣,若自絕於禮法,則以禮法已為奸人假竊,不如絕之。其視富貴有同盜賊,志在濟世,而跡落窮途,情傷一時,而心存百代。如嗣宗豈徒自絕於富貴而已邪?余是以欲揭其志,盡余所能知者,以告今之人。鍾嶸有言,嗣宗之詩源於小雅,夫雅廢國微,謂無人服雅而國將絕爾。國積人而成者,人之所以為人之道既廢,國焉得而不絕?非今之世邪。余以飢寒交困,風雪窮冬,茅棟孰憂,妾御求去,故鄉路阻,妻孥莫保,暮齒已催,國亂無已,而獨不廢詩。余亦嘗以辨別種族,發揚民義垂三十年,其於創建今國,豈曰無與。然坐視疇輩及後起者藉手為國,乃使道德禮法壞亂務盡。天若命余重振救之,舍明詩莫由。天下方毀經,又強告而難入,故余於三百篇既纂其辭旨,以文章之美曲道學者,祈其進窺大義。不如是,不足以存詩也。
今注嗣宗詩開篇鴻號翔鳥,徘徊傷心,視四牡之詩翩翩者鵻,載飛載下,集於苞栩,王事靡盬,我心傷悲,亦復何易?嗣宗其小雅詩人之志乎,故余於其事不敢妄附,於其志則務欲求明。不如是,不足以感發人也。往往中夜勤求未得,則若有鬼神來告,豁然而通,余是以窮老益力,雖心臟積疾,不遑告勞者,為古人也,為今人也。夫古人往矣,以余之渺思上接千載,是惡能無失。俟余他日有所考見者與所解悟者,當補正之。倘其無及焉,以余之不負古人,則後之人寧獨負余,亦必有以匡余矣。
丙寅正月二十日 黃節 敘於宣武城南寓齋
⑻ 阮籍嵇康詩歌風格之比較
阮旨遙深嵇志清峻
⑼ 1試論曹操詩歌的藝術特徵 2試論阮籍《詠懷詩》的風格特色及形成原因
一是論曹操詩歌藝術特徵,二是論元氣永恆的時候的風格以及形成原因。
⑽ 結合作品談談阮籍《詠懷》詩的創作特點
謂以詩歌形式抒發情懷抱負。 三國 魏 阮籍有《詠懷》八十二首。 清 周中孚《鄭堂札記》卷五:「詠懷古跡,皆當在傍晚時邪,此事之必不然也。」
用詩歌來抒發情懷,寄託抱負。如 三國 魏 阮籍 有《詠懷詩》八十二首。《隋書·隱逸傳·李士謙》:「 士謙 平生時為詠懷詩,輒毀棄其本,不以示人。」 唐 溫庭筠《寄渚宮遺民弘里生》詩:「未肯睽良願,空期嗣妙音。他時詠懷作,猶得比南金。」
其一翻譯: 夜裡睡不著覺
起床坐著彈琴
月光照在薄帷上
清風吹著我的衣襟
孤鴻(天鵝)在野外哀號
飛翔盤旋著的鳥在北林鳴叫
這時徘徊會看到些什麼呢?
一切都是叫人憂傷的景象
詩中運用了動靜相生的手法塑造了主人公孤獨,寂寞,憂傷的形象
還有和直抒胸臆 (第四聯) 和寄情於景(第二聯),象徵(第三聯)。
阮籍《詠懷》詩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象徵性。阮籍詠懷之時,多不直抒胸臆,「口不臧否」,立身謹慎是其在險惡政治環境中保護自己的手段,但他並未真正忘懷世事。於是選取一些富有象徵意義的意象,通過對它們的堆積、組合,隱晦表達自己的感情。這些象徵意象大體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歷史人物和事件。他們具有豐富的歷史蘊含,能表達復雜深刻的情感,成為阮籍宣洩情感的首選對象。例如:昔日繁華子,安陵與龍陽。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輝光。悅懌若九春,磬折似秋霜。流盼發姿媚,言笑吐芬芳。攜手等歡愛,宿夕同衾裳。願為雙飛鳥,比翼共翱翔。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其十二)這首詩取《戰國策·楚策》江乙說安陵君及《戰國策·魏策》龍陽君悲魚兩個典故,說明安陵、龍陽雖以色侍君,但都能為了丹青著誓,永代不忘而忠貞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