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喻世作用
以典入詩 別有意趣——古詩詞的巧妙用典
(宋玲)
以典入詩,是歷代詩人常用的表現手法。凡詩文中引用過去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或有來歷有出處的詞語、佳句,來表達詩人的某種願望或情感,而增加詞句之形象、含蓄與典雅,或意境的內涵與深度,即稱「用典。」用典也是詩歌的一種修辭手法,可避免一覽無余的直白,還可給讀者在詩行間留下聯想和思索的餘地。的確,用典用得巧妙、恰當,可以使詩詞意蘊豐富、簡潔含蓄、莊重典雅,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詩句更凝練,言近而旨遠,含蓄而婉轉,從而提高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達到古詩人常說的:力透紙背,擲地有聲!下面,我主要講四點,一是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個問題。首先具體說一下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評歷史,借古論今。如:
泊秦准 (杜牧)
煙籠塞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詩中的《後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個典故,南朝陳後主所作的《玉樹後庭花》,被後人稱為為「亡國之音」。詩人所處的晚唐時期正值國運衰微之際,而這些統治者不以國事為重,反而聚集於酒樓之中欣賞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可能重演的隱憂?所以,詩人這里是借陳後主因荒淫享樂終致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跡。如:
如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中引用了一個典故。據《漢書·馮唐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太守,抵禦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後來,文帝採納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雲中去赦免魏尚。這里詩人身在密州,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馮唐這樣的人前來,抒發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首詞用了四個典故,典中套典,我們就說一下最後用的廉頗的典故。廉頗為趙名將,趙王聽信讒言不信任他。後秦攻趙,趙王想用廉頗,派人去了解他的情況。廉頗一心為國,當著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飯、十斤肉,披掛上馬,以表示可以上陣,而使者受人賄賂,卻謊報廉「一飯三遺屎」,趙王以為廉老,終於不用。詞中概括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藉以表達自己想報效國家卻無人過問甚至還被小人中傷的悲憤之情。
由此我們也看出,詩人往往對統治者的批評,因為不能正面直說,用典就是最好的辦法。
三、引發聯想,創新意境。如:
破陣子(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詩中「八百里」「的盧」涉及兩個典故:一是據《世說新語》記載,晉王愷以牛「八百里駁」與王濟作賭注,王濟獲勝後殺牛作炙,後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傳劉備曾乘的盧馬從襄陽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躍三丈,脫離險境。運用這兩個典故,創造一個雄奇的意境,不由讓讀者彷彿看到戰爭爆發前犒勞出征將士的壯觀場面和戰場上鐵騎飛馳敵陣的激烈場景,極具穿透力。
四、簡潔精練,內涵豐富。 如: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這里運用了向秀聞笛、王質遇仙兩個典故表達貶官二十多年後回歸時的感受。以「聞笛賦」隱含對當時統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抒發了對死去舊友深深的懷念之情;以「爛柯人」暗示自己遭貶謫時間太久,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時光景了。短短的十四個字,就表達出了如此復雜的情感,這豈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用典還使詩歌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結構嚴謹。在增加詩歌內涵的同時,還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們來說詩詞用典的主要形式。用典從形式來看,常用和常見的主要有引用歷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詩句兩種。
引用歷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濃縮化為詩句,藉以抒懷言志或影射時事。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詞人。後世對她的詞評價頗高,稱其「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詞壇叢話》)。相對而言,李清照的詩流傳下來的極少,但這一首卻一掃其詞的婉約纏綿,風格悲壯飄逸,最為人所贊嘆!詩的一、二句語氣激昂慷慨,鏗鏘有力,已成千古名句。三、四句隨即用典:秦末,項羽與劉邦爭天下。劉邦的主將韓信於垓下設十面埋伏,項羽殺出重圍,敗退至烏江。烏江亭長勸他回江東去重振旗鼓,東山再起,像當年率八百兒郎那樣破釜沉舟,還可背水一戰!但他羞愧難當,自言「無顏見江東父老」,終不肯渡,遂撥劍自刎而死,死得英勇,毫無腆顏偷生,博得女詞人的深深敬意和扼腕!這就是把歷史故事濃縮化為詩句,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頌揚了項羽不苟活的崇高氣節,從側面對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徑進行了有力的諷刺,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懷。
再如孟浩然《過故人庄》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句中,「雞黍」即為用典。語出《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章」,說子路隨孔子出行楚國而落了後,遇見一位荷蓧(diào)丈人,子路非常恭敬地向老人詢問,老人就留子路住宿,且「殺雞為黍而食之」。後來就用「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孟浩然借這個典故寫出了主人的款款深情和客人感激欣喜之情,十分自然貼切。
另一種用典形式是化用前人詩句,也叫用句。也分兩種,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現成詩句,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詩最後兩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原詩:「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代的孫洙亦在《何滿子·秋怨》里用過:「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歐陽修《減字花木蘭》中「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
用句的另一種是在原句基礎上改動一字或數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詞語。
李白著名的《行路難》其一中之名句:「拔劍四顧心茫然!」實是化自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其六中的「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這便是有名的模仿詩句之水平過於原典之典型一例。此外,太白更為著名的《將進酒》中的「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仍化自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六中「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以上兩例則可明顯看出詩仙水平之高、心思之敏、手段之巧!且說蘇子最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用典之處便頗多。首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乃用太白詩《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之意; 「千里共嬋娟」句,謝庄《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此處還是用其意,且感情已然變化,不含原賦愁苦頹喪之意味。
用典既要師其意,又要能於故中求新,更須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跡,方為佳境。上述兩例正是達到了這樣的境界。
上堂課我們了解了古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和形式。今天我們把用典的形式和內容結合起來看,用典的手法還可以分為若干類,這里只談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四類,即明用、暗用、化用、正用、反用四種手法。
用典是用詞問題。在組詞成句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時候,有時不是直接使用詞,而是使用古書中記載過的古人的事跡或語言,使讀者由於這些材料的啟示發生聯想,因而體會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就是用典。在古書中使用典故是經常有的,在現代散文中一般中不再使用這種辦法。但是詩詞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在現代詩人寫的舊體詩詞中,有時還出現這種表達的方式,因為在詩詞中適當地用典,有時還很有必要。在詩詞這種特殊文體中用典的好處。1、詩詞的語言是最精煉的,要用最少的字表達最豐富的思想感情。使用一般的詞,說少了可能不達意;說多了,可能羅唆。況且詩詞的字數有限,不容多說。如果用典,可以利用大家熟知的材料,使讀者聯想,就可以節省語言做到精煉。2、詩詞「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要含蓄,要「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好的用典能做到這樣。3、詩詞的語言要說得具體,要用形象,少用抽象概念。典故多數是古人的事跡,往往是具體的人或事物,可以避免抽象概念。下邊通過一些具體的詩詞,進一步談談用典的好處。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第二句是說:切不可滿足於已有的成績,在勝利的面前止步不前,同敵人講「義氣」,把行將滅亡的敵人放走,使他得到喘息的機會,有朝一日卷土重來,使革命遭到失敗。如果不用典故,把這樣復雜的內容裝在七個字里,是非常困難的。何況還要押韻,還要對仗,還要講平仄,還要形象具體不抽象,更增加了難度。但是毛主席用了楚霸王的故事,使讀者立刻想起了楚漢爭霸的時候,當年項羽在鴻門宴上,只顧「仁義」的虛名而輕易放走劉邦,後來劉邦又養精蓄銳,卷土重來,使項羽身敗名裂,遺恨千古。再同當前的形勢對比,對毛主席的觀點就不能不心悅誠服,五體投地。這樣只用了七個字,不但內容上說服力強,並且語言自然,平仄、對仗、押韻都處理得恰到好處。這就是用典的功效。在古人的詩詞中善於用典例子非常多,如上次講到的胡世將《酹江月》首句「神州沉陸,問誰是、一范一韓人物。」 眼看中原淪於敵手,哪裡有范仲淹、韓琦式的人物,當年范仲淹、韓琦曾主持陝西邊防,西夏不敢騷擾。當時《邊上謠》曰「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再看「三秦往事,只數漢家三傑」的典故,告訴人們歷史上收復陝西一帶有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試看百二山河,奈君門萬里,六師不發。」 「百二山河」也是在用典,語出《史記·高祖本紀》,關中形容關中形勢險要,二人扼守,可敵百人。還用了「拜將台」「懷賢閣」的典故,以「台欹」、「閣杳」這些歷史實物的破壞,表達了對當時朝廷輕視和糟蹋人材憤怒。陸游的《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覓封侯」用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異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寫自己報效祖國,收拾舊河山的壯志。以上談了一些在詩詞中使用典故的積極意義。但必須指出典故不能濫用,要用得適當。一般說有以下兩種濫用的情況1、可以用作者自己的話而一定要用典故,以致這些典故不起積極作用,反而使詩意晦澀。讀者只看到這些典故在對仗和色彩上的工整和美觀,而不能通過這些典故很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代一些詩人因為古書讀得多,材料記得熟,下筆時信手拈來,毫不費力,因此容易產生濫用典故的毛病,一些名家也往往難免。例如李商隱的詩,毛主席和魯迅先生都很喜歡。魯迅先生說「玉豁生清詞麗句,何敢比肩。但也同時指出他「用典太多,則為我所不滿。」例如大家所熟知的《錦瑟》一首: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中間兩聯全用典故,這些典故本身並不難理解,但是通過這些典故所表達的事實和思想感情是什麼,古今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說是戀愛詩,有人說是詠物,有人說是悼亡等等。有的人對這首詩贊賞,也有的人把這首詩說得一無是處。例如黃子雲說「『庄生曉夢』二語,更又不知何所指。原其意亦不自解,……欲以欺後世之人。」這些攻擊的話不免過火,但是《錦瑟》這首詩用典太多,以致使讀者不得要領,這是導致意見分歧的主要原因。這也是李商隱詩的一大缺點。現在人寫詩絕不應該學習這樣用典。2、用典生僻,使讀者不懂或誤解。古代有些詩人,對歷史典故的知識面廣。在他寫詩詞的時候有時只考慮格律的需要和文字的華美,卻忽略了讀者的接受能力。例如蘇軾的詩詞用典較多,其中有的是比較生僻的,如: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其中「玉樓」和「銀海」對仗工整,字面美觀。但這兩個詞是什麼意思?如果沒有註解,不翻詞書,即使知識面較廣,對古典文學有一定修養的人,也不一定能理解。原來「玉樓」是肩項骨,「銀海」是眼睛,出於道家的書和醫書,一般人是不會翻閱這些書的。這樣的用典未免和讀者為難。現在不應該這樣做。再如辛棄疾的詞,以憂國、熱情、豪邁、新穎見稱,但好用典是他的缺點。尤其有時用僻典,對理解他的詞不利。例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為了和「五十弦」對仗,用了「八百里」。「八百里分麾下炙」很能使人誤解為在八百里的行軍中把烤肉分給麾下。原來「八百里」是「八百里駁」的簡稱,是一種貴重的牛,見《世說新語·汰侈》。這句是說把貴重的牛殺了,把它的肉烤了分給麾下。這一個典故在一般詞書象《辭源)》《辭海》等是查不到的。這樣的用典更不該學習。現代的許多讀者,不明了尋常的典故,這是因為現代人對古文的學習得太少,對一些應該熟悉的典故都不知道了。這倒不是寫詩填詞者炫耀博學,故意使用僻典藉以嚇人。現代人寫古詩,不是典故用得多,用得爛,而是根本沒有典故,有不知道典故為何物,這是我們現代人的一大悲哀。矯枉過正,我想,我們寫詩填詞,不妨多用些典故,恢復對古文學習的重視,這有利於我們傳承傳統文化。
淺談詩詞中的用典技術
————《念奴嬌 赤壁懷古》和《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用典分析
內容摘要:同是豪放派的代表詞人蘇軾和辛棄疾,他們的詩詞有同也有異,但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對用典的概念模糊不清,所以就《念奴嬌 赤壁懷古》和《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用典進行分析。
關鍵詞:用典 蘇軾 辛棄疾
宋詞風格的兩大派別:婉約和豪放。婉約的婉轉纏綿、含蓄蘊藉,如本單元的柳永的《雨霖鈴》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李清照的《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豪放的氣勢雄放,開闊雄渾,代表詞人蘇軾和辛棄疾。婉約派和豪放派他們有不同之處,那麼豪放派中不同詞人的作品也會有不同之處的。所以我在安排教學時把蘇辛的詞放在一起來對比賞析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 驚濤拍岸 ,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在對比閱讀之前,教師先對作者和寫作背景作了一定的介紹,然後讓學生自主閱讀,分析兩者之間的區別,再小組討論,最後每組把討論的結果公布出來,師生共議。因為學生對作者的人生經歷有了一定的了解,對詞的內容很好把握。所以要求講完,學生很快進入狀態,一會兒沉思,一會兒會心微笑,用筆不停的在本子上寫,小組熱烈討論,最後一個環節,每組代表發言,有位學生回答二者都有用典之處,蘇詞中寫到公瑾,辛詞中寫到的孫仲謀、寄奴、劉義隆、廉頗都是用典。話音剛落,就有同學反對,同學的意見很難達到統一。所以我 覺得 有必要重申一下「什麼是用典」。典故就是出於古典書籍中的軼事、趣聞、寓言,傳說人物或有出處的詩句、文章,都可以當作典故運用。①加大了詞的容量,豐富了詞的內容。因為典故中已包含了前人創作的思想和形象,所以在詞中用典常可用少量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思想內容,起到以少勝多的作用。蘇軾站在「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赤壁前想到了古戰場「赤壁」,在這里,曾有多少英雄豪傑施展謀略,想到自己年近半百,仍功成未就,而當年「赤壁之戰」時周瑜才三十幾歲,就戰功累累。於是寫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這只是他有感而發。並不是用典,用典是用簡單的詞語來代替歷史故事。
蘇軾的詞中也很少用典。而辛棄疾不同,辛棄疾的詞中大量用典,用典是有原因的 ,不能隨便使用。辛棄疾南歸之後,不但沒有受到朝廷應有的重用,反而屢遭猜忌和打擊,一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的辛棄疾也曾多次奔走呼號於統治者之間,以恢復中原、拯救中原父老為己任,一上孝宗《美芹十論》,再上丞相《九議》陳清利弊,分析形勢,力主恢復。然而他所得到的,是南宋統治者和權臣們的白眼,甚至是陷害和打擊:「平生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辛棄疾《論盜賊札子》)正如徐釚《詞苑叢談》所說:「辛稼軒當弱宋末造,負管樂之才,不能盡其用。一腔忠憤,無處發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鬱無聊之氣,一寄於詞。」正是:「庭院靜,空相憶,無說處,閑愁極。怕流鶯柳燕,得知消息。」因此,詩人不得不把滿腔的救國壯志,鬱勃深情,藉助於各類典故,曲折隱晦地表現在詞作之中,或托古諷今,或借古喻今,或痛斥權臣奸佞,或用以自況,全部都蘊含著作者的愛與憎,好與惡,用典,已經成為他含蓄委婉、隱晦曲折地表情達意的必要手段,是作者在社會情況下以詞為「陶寫之具」的必然產物。
由於作者確有著深厚的文學修養,用典貼切而精妙,非人人都能做得到的。辛棄疾長於用典,精於用典,是和他本人的文學造詣分不開的。近人鄧廣銘說他「特別是在閑居上饒、鉛山期內,架書甚多,可以經常地出則『搜羅萬象』,入則『馳騁百家』,胸中遂也貯有萬卷之富。」和他同期的愛國詩人陸游也說他「千篇昌谷詩滿囊,萬卷鄴侯書插架」,看來辛棄疾確實學有五車之富。但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到底用了幾個典故,爭論不一。
辛棄疾站在京口北固亭,下臨長江天塹,拔地而起,登臨縱目,滿眼風光,想到了曾在京口建都的孫仲謀、「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然而,現今這樣的英雄難再尋覓。我覺得這和蘇軾想到了周瑜的用法是一樣的,只是有感而發。不能算作用典。
而寫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和「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才是真正的用典。借用了「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元嘉年間,派王玄謨出兵北伐,也想學漢代名將霍去病追擊匈奴封山而還,但由於准備不足,草草出兵,結果大敗而歸,北魏大將乘勝追擊,兵臨宋都建安,宋文帝君臣恐懼」的典故,警告企圖草率北伐的宰相韓侂胄,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轍。而辛棄疾被閑置了二十年,本以為這回有機會施展抱負,但他的主張並沒有被採納,此時的他壯志難酬,雖然年歲老矣,但雪恥復國的願望仍然強烈,所以,這里他借用了「廉頗」的典故,說明自己仍然可以為國效力。
古詩詞中的用典比比皆是,如陸游的《 鄰水延福寺早行》中的「化蝶方酣枕,聞雞又著鞭」句的「化蝶」、杜牧的《金谷園》詩:「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岑參的《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其中「陽春一曲和皆難」的「陽春」兩字,等等,都是用典。②
注釋:①《詩學概要》何達安著作商務印書館民國27年7月初版
②《宋詞三百首》沈家莊編 灕江出版社2004出版
❷ 詩歌修辭及其作用
1.比喻來 用一種事物或情源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徵,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排比 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3.誇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4.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5. 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6.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7.反問 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8.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❸ 詩歌常用表現手法有哪些,各有什麼作用
首先要學會至少一門編程語言
其次有一個好的師傅
世界第一個當然是自己學的
可現在那麼多的黑客,找個當師傅不是比自己學好多了嗎!
1.世界上的技術是人類發明出來的,但並不是說人家就有義務給你免費分享
2.不要老是抱怨沒有高手教你,你應該看到你自己本身的程度提出的問題是不是值得人家花時間,你的時間寶貴人家也是
3.最好的學習地方是論壇上,人家已經發出來的帖子還有整集整集的資料,你沒有資格去要求人家重新再告訴你一次,如果讓你把一句話重復給幾萬個人聽你也會不願意的
4.用一個軟體入侵成功就叫自己黑客的人那是弱智,等於有位智者說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者,第二個是弱智
5.學好基礎的東西,c語言是每個黑客必須掌握的語言,這個是前輩的教訓我們得聽,但是學習一門語言光學不夠還要自己動手做,不要老是沉溺於a b c i j k n m加來減去,有很多優秀的源代碼在論壇的資料庫里等著你
6.記住一句話,學技術先學做人!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刀,殺人救人取決於所用之人,如果你想跟全世界為敵,可以,你先自己稱稱自己的重量/
7.尊重你身邊的人,黑客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職位,你沒有資格看不起你身邊的人,所謂王者也得禮賢下士,更何況比你厲害的人不止一堆
8.前輩的話必須聽,人家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要多,但是你也必須要有自己的個性和原則,不能盲目而從,所以我們的經驗是:走自己的路,聽別人的勸。遇事先冷靜5秒鍾,再作決定
9.跟第一條相反,有些東西你必須教給後輩的,你就得教。比如如何做好一個黑客,如何從零開始,如何守好自己的技術道德,教好後輩不走歧路是一個前輩的責任
10.最後一點,黑客是中國的一種文化,無論是以身為黑客還是准備踏進紅客這個文化大門的你和我,都是有責任讓它發揚光大
❹ 詩歌中意象的作用
詩歌中意象的作用
意象,是詩歌當中帶有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景象。鑒賞古詩離不開意象,意象作為詩人抒懷的一種憑借,是古典詩詞百花園里五彩繽紛的嬌艷花朵。每一枝花隨風搖曳,香氣襲人,人見人愛。徜徉止步於意象紛呈的百花園里,情不自禁琢磨這些意象在詩詞表達上的作用。
一、渲染氣氛,營造意境。
意境的產生離不開意象,當眾多的意象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這些意象就會自然創造出與之特徵相符的氣氛、意境,讀者也會產生置身其中、身臨其境、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二、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在古典詩歌創作中,詩人習慣於將內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這就產生了含蓄蘊藉的藝術效果,讀者品味咂摸,含英咀華,自然也受到了藝術上的熏陶感染,獲得精神上的審美快感。此時,意象不僅僅是客觀的景物,而且滿含著詩人的快樂憂傷。詩歌雖不言情,卻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間流淌著詩人汩汩情感之流。
三、借景抒情,為情鋪墊。
情景交融,講究的是感情「不著一字」,詩歌「盡得風流」。借景抒情,一般是先寫景,後抒情。或樂景寫樂情,或哀景寫哀情;或樂景寫哀情,或哀景寫樂情。在表現手法上即是襯托,前兩種為正襯,後兩種為反襯。詩人極盡意象,為下面的詩歌抒情蓄勢作鋪墊,使情感的表達水到渠成。
四、貫穿全詩,成為線索。
意象像璀璨的粒粒珍珠,耀動著自己的清輝光芒,然而時有一根絲線會將零星散落的珍珠穿在一起,串成一掛奪目漂亮的項鏈。絲線這個意象,就成為了詩歌的線索。這條線索,把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貫穿在一起,融情於景,渾然天成。
❺ 詩歌在各種文體的作用
(四)中國古代詩歌的分類
1.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②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變成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後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成為樂府和擬樂府。如《敕勒歌》《木蘭詩》《短歌行》(曹操)。一般來說,樂府詩的標題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以後遂有「歌行」體。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於聲律,故稱新樂府。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採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後闋、下闋、下片。
(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內容來分類: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諭詩。
(1)懷古詩。
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徵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徵、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3)山水田園詩。
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4)戰爭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於戰爭仍頻,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於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5)行旅詩和閨怨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徵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或托物傳情,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6)送別詩。
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恆的主題。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嚮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藉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概括一下,主要分為9種:1諷刺 2愛情 3哲理 4送別 5風景 6抱負 7想像 8故事 9思想
(五)現代詩歌的分類
詩歌的分類也有多種方法,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標准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基本的有以下幾種:
1.敘事詩和抒情詩。這是按照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劃分的。
(1)敘事詩:詩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詩人滿懷激情的歌唱方式來表現。史詩、故事詩、詩體小說等都屬於這一類。史詩如古希臘荷馬的《伊里亞特》和《奧德賽》;故事詩如我國詩人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詩體小說如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
(2)抒情詩:主要通過直接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頌歌、哀歌、輓歌、牧歌和諷刺詩。這類作品很多,不一一列舉。
當然,敘事和抒情也不是絕然分割的。敘事詩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過它的抒情要求要與敘事緊密結合。抒情詩也常有對某些生活片斷的敘述,但不能鋪展,應服從抒情的需要。
2.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這是按照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分類的。
(1)格律詩: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它對詩的行數、詩句的字數(或音節)、聲調音韻、詞語對仗、句式排列等有嚴格規定,如,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律詩」「絕句」和「詞」「曲」,歐洲的「十四行詩」。
(2)自由詩:是近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一種詩體。它不受格律限制,無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內在的節奏,押大致相近的韻或不押韻,字數、行數、句式、音調都比較自由,語言比較通俗。美國詩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我國「五四」以來也流行這種詩體。
(3)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作品中有詩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節奏感和音樂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樣不分行,不押韻,如,魯迅的《野草》。 http://www.wenxue360.com/shige/
❻ 現代詩歌意象的作用
現代詩歌意象」對待「古詩歌意象」應該是一種繼承與突破,現代詩歌專比與古代詩歌更有作品意象屬的模糊性(重疊、交叉、群體等)。本人崇敬古代詩歌,但更喜歡現代詩,因為現代詩表現手法有更新穎性處,包括隱語、象徵、暗示等以及修辭手段的變異性,包括隱喻、移就、通感等。
❼ 現代詩運用比喻的手法有什麼好處
一、揣摩意境.
意境是作者在詩作中所創造的一幅畫面,這幅畫面凝聚著作者獨特的情思,它是讀者獲得審美趣味的基石.由意象入意境是把握意境的較好方法.例如胡適在新詩《鴿子》中寫道:雲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氣/有一群鴿子,在空中游戲/看它們三三兩兩/回環來往,夷猶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襯青天,十分鮮麗!碧藍的天空,有鴿群飛舞,這是多麼美麗的景觀,作者抓住鴿子飛翔的動態,使詩歌具有極其亮麗的色彩之美,意境恬靜優美,讀後給人以審美的快感.
二、把握情感.
詩是抒情的藝術,情緒和情感是詩的基礎.與其他文體相比,詩更能充分地顯示詩人的品格和情懷.長久以來,人們常用詩歌中所表現的民族精神內涵——深沉的思想,誠實的品質,寬宏的懷抱,自然的意趣,情致婉約,風骨挺拔,以及操守、格調、豐神等人格魅力來抒情志,明教化,寄情思,逞才能,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並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凈化人們的靈魂.讀詩時,把握了詩的思想感情,也就把握了詩的靈魂與命脈.例如《理想》這首詩是一首哲理詩.在這首詩里作者指出了理想的特徵、內涵,以及對人生、歷史、社會的重大意義,號召人們樹立遠大的理想,揮鞭起程,為理想而努力奮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事業需要我們去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在我們手中實現,黨和人民殷切期望我們志存高遠,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廣闊平台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這正是作者在這首詩中所抒發的強烈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所熱切期望的.讀後,每一個讀者都會被感染得激情亢奮,熱情高漲.
三、賞析技法.
詩歌的表現形式及表現技法是經過多年的摩挲砥礪,在實踐中已經使大家覺得是最方便、最熟練、最能得心應手的,可以拈來隨手隨心應用.淘沙揀金,去粗存精,詩歌大家們給我們留下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優秀篇什,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們的橫溢才華.這些精美的詩篇既體現在詩篇的形式上,包括它的語言,它的音韻、節奏和旋律;更重要的是詩篇表現出的完美的表達形式,恰當貼切的表現技法,無不是人們學習的典範.詩歌創作中常常使用的表現技法有聯想想像,用典鋪墊,渲染烘托,暗示省略,以及修辭手法的運用,詩中大量使用的修辭手法是比喻、象徵、排比、擬人、誇張等.例如著名詩人邵燕祥在《致空氣》這首詩里,就運用了大膽的聯想和奇特的想像手法,用象徵手法,以人們司空見慣的空氣為歌頌對象,抓住其特點:「無所不在」「蹤跡難尋」等,在對空氣這一時刻難離的自然現象的謳歌中,寄寓了詩人對友誼、對真情的贊頌.自覺地理解吸收借鑒優秀詩歌中的寫作技法,一方面可提高鑒賞水平,另一方面對寫作也大有裨益.
四、品味語言.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歌中的語言是詩人千錘百煉的結果.「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等都說明了這個道理.詩歌的語言是富含哲理的、含蓄雋永的、凝練深沉的、生動流暢的、形象傳神的、充滿情感的,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盡而意無窮.這都給詩歌的審美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所以,在詩歌的學習中應當注意語言的品味.例如著名詩人顧城在《一代人》中寫道: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全詩只有兩句話,雖短小卻警醒世人,表明作者及整個時代人們的心聲:渴望光明,自由與個人價值的實現.語言含蓄雋永,深刻蘊藉.冰心在《春水·三三》中寫道:牆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這首哲理小詩,告訴我們要把眼界放寬、切莫孤芳自賞.孤芳自賞的含義是: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賞.很顯然,在這里作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牆角花朵的形態,可以喚起人們豐富的想像力.語言使用准確恰當,貼切生動.理解了詩歌中的語言運用之妙,不僅知道詩歌寫了哪些內容,而且懂得了詩歌是怎樣寫的,為什麼這樣寫,就能夠從更高層面上去把握和鑒賞詩歌.
祝你成功!
❽ 結合離騷內容,說說古典詩歌中的 香草 美人 喻的特點和作用
《離騷》的語言是相當美的。首先,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徵的手法。如以採摘版香草喻加強自身修養權,佩帶香草喻保持修潔等。但詩人的表現手段卻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來,是照應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來形容「情」的。所以雖然沒有用「如」、「似」、「若」之類字眼,也未加說明,卻喻意自明。其次,運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稱來象徵性地表現政治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僅使作品含蓄,長於韻味,而且從直覺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來,「香草美人」就已經成為了高潔人格的象徵。
❾ 詩歌的意義是什麼
詩歌 1.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以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像,高度地集中反映現實生活、抒發思想情感的一種文學體裁,抒情色彩、音韻之美、含蓄凝練即成為詩歌的三大基本特徵。詩歌有許多種類。從內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詩和敘事詩,從形式上分,有格律詩、自由詩和民歌體等。 談談古代詩歌的分類 中國詩歌源遠流長,優秀作品極為豐富。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歌詞。古人所說的「詩言志,歌詠言」,就是指詩和歌的作用。今人所說的詩歌,主要是偏義指稱詩而言,而所說的詩詞,則是指詩和歌詞。 詩歌的種類多種多樣。 按內容分,有抒情詩、敘事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等;按結構形式分,有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快板詩;按時間分有新詩和舊詩;從其它角度還可分為:哲理詩、打油詩、諷刺詩、朗誦詩等。 所謂古代詩歌,就是指與新詩相對的舊詩,即「五·四」前中國社會的詩歌,也稱舊體詩。 古代詩歌除可按內容劃分外,還可按句式分為: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雜言詩等;按體裁分為:楚辭體、樂府體、歌行體、格律體等;按聲律要求標准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唐代以前,寫詩不講究平仄、對仗,用韻自由,句式句數不拘,每句則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後世使用古體詩、七言者較多),唐人因而將這類詩歌稱為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絕句和律詩兩類,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例如,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 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以格律嚴整計,格律詩中除律詩、絕句外,尚包括詞和曲,但近體詩只稱律詩絕句而不含詞曲,故嚴格地說,廣義的格律詩不能全等於近體詩。 與廣義相對的格律體裁相對的詩歌體裁,則有楚辭體、樂府體、歌行體等。 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樂府體,是指漢魏到唐五代樂府機關搜集保存而傳下來的可配樂的歌辭。 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以後遂有「歌行」一體。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於聲律,故稱新樂府。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等,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採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了解了古代詩歌的分類情況,當我們面對一首具體作品時,就很容易辨識其體裁類型了。譬如,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和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日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有人說是律詩(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參考書第一冊第222頁),但按律詩特點看,這二首詩無論如何,不能算作律詩。其實,陳詩題目已明示:這是一首歌行體詩;至於白詩,仔細分析,則應是一首三言、七言錯雜運用的新樂府詩。 詩歌賞析文章一般有兩種寫法: ⑴綜合分析法——通過對全詩的整體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這種體式下,較完整的寫法是: A.作者簡介。 B.作品寫作背景簡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詩句的解釋或翻譯,詩句所表達的情感、思想,詩句表達的意境)。 D.作品藝術手法分析(通常結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藝術特點的綜合評價(往往帶有總結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則可不寫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兩部分。 ⑵主題分析法—就詩歌最突出的方面進行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採用這種寫法時,往往只抓住一個方面,如意境、語言表現力、某一手法的表達思想情感的妙處等等。對於其他方面,則不論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較短小。 必須指出的是,無論採用那一種寫法,都應該有欣賞者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雲亦雲、甚或抄襲。 如何賞析古代詩歌作品 賞析古代的詩歌作品,是我們古代文學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們進一步進行研究的一個基礎,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對古典詩歌進行分析呢? 首先要讀懂詩歌作品,這要求我們對一首詩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確的理解。如果連詩的本意都沒有弄懂,那麼我們又如何去對一首詩進行分析和鑒賞呢?吳小如先生在講到詩歌的鑒賞時,曾經提出「通訓詁」、「明典故」,這是讀懂一首詩的基礎。對於我們來說,古典詩歌或多或少的存在著語言障礙,對有些詩歌,我們必須依靠前人的注釋才能夠讀懂。而且古典詩歌中經常會運用典故,正確地理解典故的含義,對於讀懂詩歌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雲「詩無達詁」,對一首詩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畢竟還是有一個相對客觀的標準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覺這樣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說服力。 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詩歌進行分析:一是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及寫作情況,要深入分析詩歌作品,必須先了解作者。孟子曾經提出「知人論世」的文學批評方法,所謂的「知人論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詩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狀況以及詩人所處時代的狀況,這對我們正確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幫助。比如,我們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勢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後,也就更能理解《漁翁》中那種迴避塵世、寄情山水的處世態度了。二是對作品自身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進行分析,對較短的作品,如律詩、絕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對較長的作品可以作問題分析或段落分析。這是作品分析的主體。我們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賞析的價值,我們在閱讀一首詩歌的時候,也多多少少會有一些自己的體會感悟,我們寫分析文章就是為了把作品的價值展現出來,把自己的體會感悟表達出來,作品的分析同時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因此要注意辭采,要盡可能做到語言的優美凝練。三是可以結合與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進行比較分析,在比較中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例如杜甫的《登岳陽樓》和孟浩然的《臨洞庭》都是描寫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們通過對比就會發現《登岳陽樓》向我們展示了「詩聖」杜甫對國家命運的關注憂慮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懷悲憫,而《臨洞庭》卻只囿於對個人遭際的自傷自憐,相比之下,兩位詩人的胸襟品格、思想境界高下立判。四是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響,這也是我們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個途徑,如我們了解了《橘頌》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義上的詠物詩,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頌》的獨創,而這一手法對後代的詠物詩詞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 在分析作品的時候,如果我們做到這幾個方面,那麼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下面我們為大家提供幾篇作品分析的例文,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其中的前兩篇可以作為大家寫賞析文章的參考,第三篇可以做大家考試中回答作品分析題的參考。 一曲哀歌動古今 ——《詩經·谷風》賞析 韋卓 《谷風》這首詩屬於《詩經·邶風》。「邶」原來是周初的封國。朱熹《詩集傳》說:「武王克商,分自紂城,朝歌而北謂之邶(今河南湯陰南),南謂之鄘,東謂之衛,以封諸侯。」後來不久,衛國盡得邶、鄘之地。所以《詩經》中的《邶風》、《鄘風》實際上都是「衛風」。 衛國(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帶)地處中原,是周代文化發達的地區之一,衛國的勞動人民又特別愛歌唱,所以收在《邶風》、《鄘風》和《衛風》中的民歌比起其他各地的「風」詩要多,其中約有一半是涉及到愛情和婚姻的內容。因此,後世的一些衛道士們就說鄭、衛之風好淫,多桑間濮上之音,故而反對《鄭風》、《衛風》中的一些表現愛情和婚姻生活的詩篇,或者從經學的角度來曲解它們。 《谷風》是首棄婦詩,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女主人公對狂怒不已的丈夫的勸說,希望他不要遺棄自己;第二章寫被棄的女主人公回顧自己辛勤經營起來的家,遲遲不忍離去;第三章是女主人公對自己被棄的辯解和憤怒之情,以及對子女已不能顧及的悲痛;第四章寫女主人公回憶自已婚後在夫家一向勤勉持家和友愛四鄰;第五、六章寫女主人公回憶丈夫對自己今昔不同的態度。 全詩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氣寫出,一無疾聲怒顏之辭,盡是殷殷相訴的哀哀之語,通過女主人公自敘性的語言,把她善良溫順又帶軟弱的性格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善良的。她在夫家處在艱難困苦的時候,不以夫家的艱苦生活為苦,而以在艱苦中與丈夫共創家業為樂,「昔育恐育鞠,及爾顛覆」,反映了她在與丈夫共患難時享受到的愛情歡樂。在鄰里關繫上,不管誰家有大災小難,她都盡力用心去幫助。「凡民有喪,匍匐救之」,「匍匐」一詞,使女主人公救人急難的善良心地躍然紙上。女主人公善良的性格還表現在被棄後對子女的掛念。詩中並未用揪心摧腸的語言正面描寫她與兒女離別的場面,僅僅說:「我躬不閱,遑恤我後?」 我自己尚且顧不上,哪裡還有功夫顧及留在夫家的兒女呢?在這話語的背後,潛藏在女主人公善良的心底的卻是對兒女牽腸掛肚的思念和對他們未來命運的擔憂! 詩中也多方面地描寫了女主人公性格的溫柔。這首先表現在她對故夫的一片痴情上。詩中沒用多少字句表現他們的愛情結合,但是通過女主人公的自敘,讀者可以感覺到他們的結合,仍是有一定的愛情基礎的。盡管他可能僅僅是迷戀著她的美麗,或者還加上她的能幹,而她對他卻是真情實意。她在夫家窮困之時嫁過來,與丈夫艱難地締造這個貧窮的家。「既生既育,比予於毒」,日子稍微好過,他卻變了臉,另有新歡。但她忍受著丈夫的冷臉相待,即使是丈夫翻臉相向,動輒挑起家庭糾紛,要遺棄她的時候,她還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力圖勸說他回心轉意。其次表現在她為自己被棄的辯白。丈夫喜新厭舊,怪她年長色衰,容顏不美,她執著地為自己辯解。詩用涇濁渭清作比,徑水濁,是因為和渭水相比較,如果涇水止而不流,也會是清的。言外之意,是說自己並非不美,在容顏上也不見得比新婦差到哪兒去,只是丈夫迷戀新婚宴爾的美人,再也不願接近故婦罷了。「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婉言勸說丈夫不能只看顏色不重心靈,固執地留戀著對丈夫舊情。當她得知丈夫完全絕情,愛情已成覆水,她仍末對丈夫的絕情予以正面的譴責,只用責備的口吻委婉地問道:以前的日子你都忘記了嗎?你以前也曾經是愛過我的呀!她眷戀著丈夫以前對自己的「愛情」,氣惱中帶有溫情,責備中帶有幻想。這種筆墨,把女主人公的溫柔痴情刻畫得入木三分,生動地描繪了一個中國古代勞動婦女溫柔美麗的動人形象。 作者還寫出了勤勞善良、溫柔多情的女主人公性格中的另 一面,那就是她的軟弱。對於家中艱苦繁重的勞作,她盡力承擔,任勞任怨,對丈夫在感情上的故意冷淡和折磨一再忍讓,甚至在丈夫已迎新入門,使她處在無可忍受的屈辱之中時,她還力爭丈夫改變主意;當她已遭遺棄,不得不回娘家時,仍然希望丈夫能來送行,哪怕是送出大門,「不遠伊邇,薄送我畿」。這種軟弱不禁使讀者在哀其不幸之餘幾欲怒其不爭了。當然,文學作品正是要描寫復雜多樣的人物性格。這軟弱固然是女主人公性格的弱點,但卻正是這篇作品的成功之處。作者正是要描寫一個具有溫柔而軟弱的特殊性格的特殊人物形象。正象《衛風·氓》中的女主人公的性格既溫柔而又剛強一樣,都是表現了不同人物的各自的不同性格,表現了人物性格的豐富性。 詩中的另一人物就是女主人公的丈夫。這是一個以色取人、冷酷無情的姦邪之徒,但是全詩沒有一句對他作正面描寫,作者採用虛寫手法,通過女主人公對自己命運的悲苦的傾訴來隱現他的性格。當他處在貧困之時,他看上了美麗善良、溫柔多情而又能乾的女主人公,騙取了她對他的愛情。即使在那時,他也不過把她當作過冬的乾菜,冬天一過,他便過河拆嬌,又迷戀上了在他看來更美麗漂亮的新人。為了達到遺棄妻子的目的,他無故掀起夫妻間的糾紛,從開頭「習習谷風,以陰以雨」的比興中,可以感到他陰沉沉的臉色,怒氣沖沖。他不聽妻子哀哀勸說,反用各種卑鄙殘忍的手段從身體上和感情上折磨妻子。作者把丈夫新婚之歡樂與妻子遭遺棄之悲苦對照起來寫,寫出了棄婦苦楚之深重,更反襯出丈夫絕情到了殘忍冷酷、全無心肝的地步。這些都沒有做正面的具體描寫來體現,只是通過女主人公的如泣如訴的陳述,將這個登徒子的丑惡嘴臉暴露無遺。這就是藝木上的虛寫。在這方面,《谷風》較之《氓》有不同之處,雖然都是刻畫了性格基本相同的男主人公的形象,但《氓》是通過女主人公的近乎指著丈夫鼻子的控訴來正面表現的,而《谷風》則是用側面和反面的襯托來表現的,兩者都收到了同樣的藝術效果,真可謂異曲同工。 這篇名作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除了以一實一虛的寫法刻畫了兩個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之外,還用了其他的藝術表現方法。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善於運用氣氛的渲染。開頭兩句比興烘托出整個作品的哀怨悲若的基調,以冷雨陰風交加的天氣描寫,創造出一種悲劇性的藝術氛圍,給全詩定下了一曲哀歌的悲劇性的調子,使讀者一開始就沉浸在這種悲劇的藝術境界中。關於這兩句詩,朱烹說:「比也。習習,和舒也。東風謂之谷風。……言陰陽和而後雨澤降,如夫妻和而後家道成。「(《詩集傳》)但我們考察詩意看,下文以「以陰以雨」來形容「谷風」,正是說明「谷風」造成了陰雨不斷的惡劣氣候,明顯地描繪出了—派凄風苦雨的景象,象徵著下文的丈夫之「怒」,所以「谷風」應解為「來自溪谷的風,即大風」。 (余冠英《詩經選》)而「習習」也不是如朱烹說的「和舒也」,而應是「大風聲」。 (高亨《詩經今注》)此二句不僅為全詩奠定了悲劇的氣氛,而且這兩句本身也是丈夫狂暴性格的象徵,其含蘊就豐富深遠得多。但是這首詩確實用了比,而且所用的幾個比喻,不僅比喻得貼切,而且有變化,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人物性格和形象。 「采葑采菲,無以下體」比喻丈夫只重顏貌而不重品德。「葑」和「菲」這兩種植物可食用的主要是長在地下的根莖,而不是長在地上的葉。所以人們采「葑」、「菲」主要是采其「下體」。而女主人公的丈夫所重的是女人的容貌而輕其德行。所以「采葯采菲,無以下體」,形象而生動地表現了丈夫好色的品格特徵。「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兩句是女主人公自比其苦的,朱烹說:「言荼雖甚苦,反甘如薺,以比己之見棄,其苦有甚於荼。」(《詩集傳》卷二)但這個比喻與前一個比喻不同,是用反話的形式提出,很深刻地表現出了女主人公被遺棄後的巨大痛苦。這兩個比喻的共同點是只提出用作比喻的事物,而沒有提出被比喻的事物,比喻的意思是借用作比的事物來表現的,這是借喻,形象與事物結合得隱約而更密切。但第二個比喻中又用了一個「其甘如薺」的比喻,用薺的甘甜比「荼」之「甘」(當然荼是苦的,但在女主人公看來,仍然是甜的),這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明喻。可見其用比方法是同中有變。用明喻的還有「宴爾新婚,如兄如弟」,不僅寫出了丈夫新婚之樂,而且對比了自己之苦。用借喻的還有「涇以渭濁,湜湜其沚」,比喻自己的容貌與新人相比較也不見得丑,也很生動形象。僅從以上幾個例子即可看出,本詩的比喻是同中有變,靈活而不呆板,鮮明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形象和性格,加強了詩歌語言的形象性。其次,本詩所用的比興不僅生動形象,而且極質朴自然,毫不矯揉造作. 解答技巧 (一),解題入格 1,詩歌形象:身份+性格 2,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3,所抒感情:通過什麼內容+抒發(寄寓/揭露)什麼感情 4,體會意境: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麼意境 (一),解題入格 5,品味關鍵詞句: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8,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一),解題入格 9,體會詩歌情感: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遊子逐客之凄涼,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寂寞,報國無門之激憤,建功立業之豪邁,自由悠閑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熱愛,親情友情之真摯,歸耕隱居之樂,黑暗官場之苦,離別思念之緒,貶官謫居之恨,時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詩歌內容: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麼+通過什麼手法+抒發什麼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二),答題程式 "寫什麼"方面:寫景抒情,詠物言志(情),懷古詠史,即事感懷,邊塞征戰,山水田園,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如何確定寫了什麼內容 (1)注意詩歌的題目 詩歌地題目往往告訴我們詩歌的內容.,確定了詩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的主題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題李凝幽居》思考:從這個詩題中可以看出什麼內容 【提示】說明詩的內容是描寫李凝的僻靜居處. (2)仔細推敲關鍵詞句. (3)注意詞語的隱含信息. 詩歌表達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個意思,而實際講的是另一個意思. 如"知否 知否 就是是綠肥紅瘦". (4)調動知識積累. 例:提到王維和岳飛你會想到什麼 "怎樣寫"方面: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詩眼,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直抒胸臆,虛實相濟,繪形繪聲繪色,動靜結合,化靜為動,煉字,起承轉合,賦比興. (二),答題程式 "為何寫"方面:抒發……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會現實,表現……的情趣,寄託……的情懷(愛慕,愁緒,惆悵,苦悶等),表達……的追求,流露……的傾向,發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跡,造就……的情致.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詩歌賞析的一般的步驟是敘析評.
❿ 詩歌中的表達技巧及其作用
表達技巧抄包括修辭手法和表達手法,表達方式
修辭包括比喻,比擬,誇張,借代,頂真,設問,反問。
表達方式: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其中描寫技巧有: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表達手法:襯托,對比,象徵,比興、渲染、烘托、用典、以小見大、借古諷今、畫龍點睛、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