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馬詩詞
㈠ 紅香閣文學社的名家寄語
文香書雅,志存高願。——青年作家:安意如
雖遠在大洋彼岸,也常因閱讀而感動。願紅香閣傳遞美好,墨香長流。——美國Edible Innovations公司創始人: Ray Min
文學添紅香,紅香沁心扉。——著名詩人、行為藝術家、《藝術村》主編: 雪馬
書香幽遠,一枝獨秀。——著名詩人、中國詩詞協會會長: 黃莽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賀紅香閣文學社兩周年。——80後之窗創始人: 李治儀
希望紅香閣文學社成員們用真情實感賦予一切文字。——安徽尚墨傳媒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丞若
希望文學夢想的種子能夠根植於你們每個人的心中。紅香閣生日快樂,紅香閣的朋友們,加油!——青年作家、《意林》編輯 :顧傾城
一網裝天地,萬語紅香閣。——作家: 金剛石
筆墨清香,詩意綿長。——中國微詩體詩歌協會主席: 祝宏飛
青年者,國之脊樑。文學者,萬事靈魂。因此,文藝青年是最應該尊敬和支持的。在這里,祝紅香閣文學上越辦越好。——詩人、作家、合肥莫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長 :張培亮
紅香閣文學社成立二周年,祝紅香閣蒸蒸日上,紅紅火火,香飄萬里!——導演,喜劇演員 :李厚成
祝紅香閣文學社兩周歲生日快樂!願紅香閣文學社成為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的主力合作社團,雙方共同為當代大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文采展示平台!——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社長 :黃威
㈡ 湖南人寫的和寫湖南的古詩詞,越多越好。
湖南人寫的
長沙市:
朱健:1923年出生,原名楊竹劍,山東鄆城人。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開始寫詩。七月派的重要詩人。七十年代中期參加《辭海》修訂工作。八十年代到瀟湘電影製片廠。主要作品有詩集《駱駝和星》,散文隨筆集《瀟園隨筆》《無霜齋札記》《逍遙讀紅樓》《人間煙火》等。
於沙:原名王振漢,1927年出生,新時期以來,已出版抒情詩集、散文詩集、抒情歌詞集、散文集《第一行足跡》《在密密的森林裡》《愛的備忘錄》《跋涉之歌》《踏看落花歸去》、《於沙親情散文》等6部。有不少作品入選《20世紀散文詩精品賞析》《古今中外散文詩鑒賞辭典》《中國詩歌大辭典》等選本。
譚仲池: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迄今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詩集:《芭蕉雨》《歲月與夢幻》《月之夢》《我想有翅膀》《水和天堂》《花傘飄過深巷》《譚仲池抒情詩選》。曾任長沙市人民政府市長。現擔任國防科大、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大等大學行政管理、當代文學碩士生導師。
海上:1952年生於上海,老三屆知青,插隊湖南。海上是一位消隱於蒼茫人海中的自由詩寫者和文化思想者,曾先後出版過《死,遺忘以及空舟》《還魂鳥》《海上詩選》《中國人的歲時文化》《發現,或者諦聽亘古》《自由手稿》《影子奔向四面八方》等二十多種著作。被稱為「文化妖精」。
駱曉戈:1952年生,出版詩集及其他專著有《鄉村的風》《鴿子花》《挎空籃子的主婦》《母親手記》《性別的追問》《女書與楚地婦女》《尷尬的溫柔》等,為聯合國1990年大型兒童圖畫書《世界兒童看世界之一• 中國兒童看中國》撰稿配詩。現為湖南商學院中文系教授。
彭國梁,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新鄉土詩派發起人之一。已出版《愛的小屋》《流浪的根》《浮光掠影》《盼水的心情》《感激從前》《太陽起床我也起床》《月光打濕了草帽》等詩文集十餘部。曾與已故詩人江堤一起主編新鄉土詩派書刊系列。現為長沙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庄宗偉:1957生,湖南桃源人。著有詩集《土壁虎》等。現就職於《湖南日報》社。
韋白:1965年出生。有作品收入《中國第四代詩人詩選》《中間代詩全集》《2005北大年選(詩歌卷)》等多種選集,著有詩集《老D的夢境》,並與朋友合著詩集三部。譯著有《狄蘭•托馬斯詩全集》《野蠻之書》《二十世紀歐美詩歌精選》等。
譚克修:70年代人,城市規劃師。曾獲2005年度長沙市十大優秀青年、湖南地產十大創新人物等稱號。曾主持「明天•額爾古納」華語詩歌雙年展,並主編大型詩歌選集《明天》。有詩集《三重奏》等。2000年中國年度詩歌獎得主。曾參加第19屆青春詩會。
陳惠芳:1963年生於寧鄉。曾參加《詩刊》社舉辦的「青春詩會」,榮獲「湖南省青年文學獎」。「新鄉土詩派」創立者之一。已出版《重返家園》《兩棲人》等詩集,主編《新鄉土詩派作品選》等選集,並出版體育評論集《場外任意球》。
遠人:1970年出生,17歲發表處女作。詩歌作品多次入選年度最佳選本。有400餘件作品散見於《詩刊》《大家》《鍾山》《花城》《文藝報》《書屋》等國內名報刊。出版有長篇小說《傷害》。曾主編《21世紀中國詩歌》。現供職於《文學界》雜志。
劉起倫:1964年生,曾參加第十六屆「青春詩會」。已在《人民文學》《詩刊》《青年文學》等海內外刊物發表了200多首詩歌。獲過《詩刊》《解放軍文藝》及台灣《創世紀》詩雜志等刊物獎。
趙旭如:1970年生,寫詩歌,也寫散文和小說。在《天涯》《詩選刊》《詩歌月刊》等報刊發表作品,在《瀟湘晨報》文化版辟有專欄。
唐興玲:女。1970年出生。湖南70後女詩人中的佼佼者。以「詩歌愛好者」自居。滑動門詩歌論壇版主。作品散見《6 0》等書刊。
聶茂:原名陳慶雲。現在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新聞傳播研究所所長、學科帶頭人、碩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朗誦詩》執行主編。出版詩集《玻璃房子》《因為愛你而光榮》。曾獲《人民文學》散文大獎,1998年度湖南青年文學獎。
•曾德曠:1968年生,寧鄉人。一直堅持底層生活和寫作。代表作有《混亂與掙扎》、《鶴》,出版詩集《經過多年以後》。日前發動全國詩歌負詩歌運動。
七竅生煙:本名汪志鵬,出版詩集《七竅生煙》等兩部,主持新湘語詩歌論壇。新湘語代表詩人。
易清華:現居湖南長沙。在《芙蓉》、《山花》、《長江文藝》等刊物發表過中短篇小說若干,在《詩刊》等刊物發表過詩歌百餘首。曾獲《芙蓉》文學獎,出版過長篇小說一部。現任職於《文學界》雜志。
羅鹿鳴:1963年生。到青海支邊多年,榮獲「青年開拓者」等榮譽。著有《我心在高原》《愛的花絮》等多部。現為《中國朗誦詩》副主編。
匡 瓢:又號匡瓢大哥,湖南知名網路詩人,《中國風詩刊》執行主編。
劉羊:本名劉建海。70年代人,生於雪峰山,學於嶽麓山,習詩十餘年,出版詩文集《人生相度我和你》《山門的山》等。
森林伐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創作。作品散見於《文學界》《湖南文學》等刊,出版詩集《森林挖土》。
•袁復生:筆名小古。湖南洞口人氏,一個留著鬍子看上去像60後的80後詩人,求學武漢,輾轉北京廣州,現任職於長沙某周刊,主持文化版塊。
海燕:女。1975年生。望城縣作協副主席。先後在《讀者欣賞》《詩歌月刊》《文學界》等報刊雜志發表詩歌、小說、散文、評論一百餘篇首。出版詩集《春天的隱語》。
•凌 峰:喜歡寫詩、攝影、自駕旅行,故號「行走詩人「。信條是做簡單的人,寫干凈的詩。
吳昕孺:本名吳新宇。1967年生。2004年赴台北參加第23屆詩人大會。現為湖南省詩歌委員會委員、湖南教育報刊社編審,兼任《詩屋》雜志主編、《格桑花開》文學報名譽主編。出版詩集《月下看你》《兩個人的書》《穿著雨衣的拐角》。
湘潭市:
鄒聯安:1958年出生,大學畢業。出版有詩集《流浪的情歌》《愛的疼痛》《鄒聯安詩選》和長詩《逃亡者》,作品多次入選《中國最佳年度散文詩選》等。
吳投文:1968年出生。獲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現為湖南科技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出版有詩集《土地的家譜》和《憂郁的石頭》,另有學術著作《沈從文的生命詩學》等出版。另外從事詩歌批評,發表有一系列新詩研究和評論文章。
•唐朝暉:70年代生。2000年出版散文詩集《心靈物語》(作家出版社)。近年來以散文詩和散文寫作為主。作品散見於《散文海外版》《青年文學》《文藝報》《大家》《散文選刊》《詩歌報》《詩刊》等報刊。
曾慶仁:1957年生。80年代初期開始詩歌寫作,在《詩刊》《星星》等刊物發表作品。近年出版有詩集《風中的肉體》等。
李靜民:女。1987年開始發表作品,曾入選1995年《星星》詩刊「中國當代女詩人專號」,出版有詩集《劈開流向》《明天屬於我們》《蒼天在上》等。
楚子:1964年生。先後有長詩《狂暴的風》《天啟》《藍色村落》《存在:1998》《青銅鏡中的自畫像》《藍色磁卡》《太平安魂曲》等發表。
朱立坤:1964年生。出版詩集《飄零的百合》《逆向的月光》《撿拾的花朵或曰我的詩》等。
•曹 青:1964年生,出版詩集《我們這個時代的愛情》等。
衡陽市:
郭 龍:號郭侗,筆名倩雯,漢族,1945年生於南京市。現居衡陽市。著有詩集《野葡萄的風》。
胡丘陵:衡陽市作協主席。著有詩集《一種過程》《歲月之紋》《拂拭歲月》,長詩《2001年,9月11日》等。《拂拭歲月》獲1999年全國詩歌座談會「海東杯」詩集評比一等獎,2000年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被評論家譽為「中國第三代政治抒情詩」代表性文本。
聶沛:1985年開始詩寫作。《下午是一條遠逝的河》《蝗蟲》等標志性長詩收入2000年出版的詩集《文藝湘軍百家文庫•聶沛卷》。出版詩集《季節河》《天空的補丁》。詩作入選幾十種權威選本。湖南省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委員。
呂宗林:筆名景耕。1986年開始文學創作,詩作收入《新鄉土詩派作品選》《中國散文詩90年(1918—2007)》等數十種選集,著有詩集《活水》、散文詩集《花溪》。
郭密林:《湖南詩人》論壇創辦人、詩刊主編。曾主編並出版《微型詩精品百首》,所著《密林詩品》為我國詩歌史上第一部詩人自己著文析詩的詩文選本。
呂 葉:80年代末開始寫詩,1992 年開始參與民間詩寫作。主持《鋒刃》網路詩刊和後來的《詩鏡》。2000年8月,成功在衡陽舉辦了 「90年代漢語詩歌研究論壇」。
湯凌:70年代中期生於常寧。詩人,攝影家,有《拈花攝影隨筆》《營盤街筆記》《湯凌短詩選》等著作。業余主持拈花文學網。
陳群洲:作品多次獲獎並被收入多種選本。已出版的詩集有:《隔河而居》《春天的聲音》《陳群洲愛情詩選》等。曾因文學創作成就獲得湖南省青年自學成才獎。
窈窕深谷:一個虔誠的詩歌寫作者。本名陳新蓮。著有詩集《指間滑過的歲月》《一樹桃花》。
•馬 隨:耒陽人。從事IT行業。詩歌寫得隨意而又節省。曾入選《詩屋》年度詩選等。
郴州市:
歐陽白:又名渤海, 1968年出生。哲學博士。湖南省作協詩歌委員會委員,郴州市文聯副主席。1998年開始發表作品,已出版個人詩集《落入水中》《思想的黃金》《渤海短詩選》《詩歌站在我生活的反面》《元素》,創辦詩屋論壇,倡導好詩主義,主編《詩屋》雜志及年度詩選。個人提倡嚴肅寫作,反對詩歌庸俗化。
馬治平: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在《詩刊》《星星》《芙蓉》《當代詩壇》等刊物發表詩歌散文200多首(篇),並有多首詩歌作品選入相關選本。已出版詩集《東方美人》《馬治平短詩選》長篇歷史抒情詩《綠城》,長篇小說《高考往事》。
陸恆玉:電視紀錄片導演,五嶺詩社副社長。在《詩刊》《詩選刊》《星星詩刊》等報刊發表詩歌數百首。作品入選《中國散文詩大系》等十多本選集。作品十餘次在全國獲獎。出版有詩集《七點鍾的等待》《白馬黑馬》。曾獲「湖南省十佳新聞工作者」稱號。
鄧玄:湖南桂陽人,生於上世紀60年代末,MBA碩士,現供職於企業。五嶺詩社社長。二十年來,打磨著詩歌技藝,堅守著詩歌精神,認為「詩歌是事物本質的呈現」。著有詩集《隱蔽與呈現》。
解:本名楊戈平,1963年生,五嶺詩社副社長。有文學作品被收入多種選本和選刊,其中短篇小說《登山》被《小說選刊》選載。近年來創作詩歌300餘首,發表於《詩刊》《詩歌月刊》等期刊。著有詩集《一條溺死在秋季的魚》。
•研磨機:本名李國基,新湘語詩人,有作品《空》等發表於《花城》等刊,入選《中國網路詩歌大典》。
野賓:原名李國定,1966年生,現為郴州市青年文學會會長、《中國作家•紀實》簽約作家;獲湖南省首批青年文化名人稱號。
周蓮:筆名梅山,梅山子。郴州市文化傳播中心主任。已出版個人詩集3本。2003年獲「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全國詩歌比賽一等獎。
•吳澤軍:筆名扶頌,湖南臨武人。1998年開始發表詩歌, 2000年組詩《在民間》獲中國作協《詩刊》社「走進新世紀」詩歌大賽二等獎,《白鷺》獲2004年湖南省報紙副刊文藝作品年賽銀獎。
曉笛:女,網名瀟荻鷥鷥,本名李思慧, 1977年出生。現任郴州市青年文學會秘書長,《五嶺詩刊》編輯部主任。湖南某外資企業高管。至今發表詩歌近百餘首。
張懷勛:湖南永興人,1975年出生。研究生學歷。出版長篇小說《水母行動》,詩集《知墨短詩選》。策劃、組織過大量文化活動。
張富遐:女,70年代初生於河南洛陽,現居東江湖畔。畢業於魯迅文學院。出版詩集《回眸花季》《天地之間》《富遐短詩選》,散文集《風在行走》等。
永州市:
蔣三立:60年代中期出生,作品散見《詩刊》《人民文學》等報刊。詩作入選《青年詩選》《中國詩萃精評》及多種年度選本,著有詩集《永恆的春天》《誘惑》,多次獲省級以上詩歌大獎。曾參加第19屆青春詩會。
黃愛平:瑤族。曾在《人民文學》《民族文學》《芙蓉》《文學報》等報刊發表大量作品,詩集《邊緣之水》和《黃愛平詩選》分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出版。《黃愛平詩選》獲湖南省第三屆毛澤東文學獎。
•白 木:1996年寫詩,曾游歷大半個中國。作品入選《詩屋》年選及《卡丘主義》等。
林 蕭:1983年出生。《青少年作家》主編。著有詩集《紅塵之外》。
岳陽市:
楊孟芳:1951年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1986年後作品在台港和東南亞地區陸續發表或轉載,在海外華人中引起關注。1994年參加詩刊社第12屆「青春詩會」。著有《紅地毯》《山那邊》《回望故鄉》《逃離與依戀》等多部詩集。2004年詩作《故鄉》入選上海市初中語文課本。
魯櫓:原名魯青華。1996年來魯迅文學院進修。同年攻讀文學創作專業兼文學批評和比較文學。曾在《詩刊》《人民文學》《十月》等刊物發表作品。中國詩歌學會會員。
•鄭德宏:六十年代末生。系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著有詩集《在路上》。現在廣東某媒體工作。
夏陽: 17歲發表第一首詩並出版第一部詩集,著有詩集《白楊》《藍土地》《男神》及長詩《土地之子》和散文集《回望西藏》,現在岳陽樓區文化體育局工作。
•路雲:原名劉銀芝,70年代出生,籍貫岳陽。在《山花》《詩林》《詩潮》《綠風》發表若干詩歌作品。著有詩集《出發》。
張紫汀: 1983年考入湘潭大學中文系,任岳陽市青年詩人協會會長。在小說、散文、影視創作方面微有收獲。現任職岳陽晚報社。
•王良慶:六十年代生於湘北華容何家渡,曾在《人民日報》《詩選刊》《中國詩人》《羊城晚報》等各大報刊發表散文、詩歌、報告文學260餘篇(首),著有詩集《不再渴望》。
拾柴:本名徐燕,華容人,七十年代出生。作品散見於《人民文學》《詩刊》《詩選刊》等刊物,有作品入選詩歌年度選本。現供職於某銀行。
橫:本名胡志剛,69年生,現在為自由職業者。有文字在《詩刊》《詩歌月刊》《星星》等一些詩刊和選集上出現。現居湖南汨羅。
葉菊如:筆名蕭蕭春雨,生於七十年代,有詩作在《詩刊》《星星》《文學界》等刊物和詩歌年鑒發表。著有詩集《一種寂靜叫幸福》。
•馮六一:湖南嶽陽人,80年開始發表詩作,至今還在讀詩,偶爾也寫詩。
沈念:1979年出生,曾在《十月》《天涯》《大家》《詩選刊》《綠風》《星星》等文學刊物發表小說、詩歌。作品集《時間里的事物》入選21世紀文學之星2008年卷。現供職於岳陽晚報社。
邵陽市:
匡國泰:1954年生於隆回。199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青山的童話》《鳥巢下的風景》等。現為《中國朗誦詩》執行主編、《文學界》雜志部主任。
•李青松:1965年生,曾用名李岱松。曾任《青年文學》詩歌主持。2000年秋在北京創辦並主編《新詩界》。著有《靈魂的家園》《靈魂的飛鳥》《天真之歌》《重溫親人•李青松鄉音詩選》《歸隱者系列》《李青松短詩選》(中英文對照)等詩文集。
馬笑泉,男,1978年生於隆回。「文學湘軍五少將」之一。詩作發表於《詩刊》《綠風》《文學界》《揚子鱷》《創作》《水沫》等刊,並入選《2004-2005中國新詩年鑒》、《2007中國最佳詩歌》。曾主編民刊《突破》。
龍章輝:1967年生,綏寧縣人,侗族。詩作發表於《詩刊》《星星》《綠風》《詩林》及《葡萄園》《新大陸》等海內外報刊。作品入選《中國詩歌選》《2002中國年度最佳散文詩》《侗族詩選》等選本。有作品被選入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
塵子:1967年生,原名劉衛,女,邵陽縣人。曾就讀魯院文學院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會員。有作品在全國詩歌大獎賽獲獎。著有詩集《一隻飛翔的魚》等。
•馬蕭蕭: 1970年生,隆回縣人。13歲開始發表作品,中學時代出版兩部詩集,創辦全國第一家中學生詩報《青少年詩報》,曾被評為全國十大中學生校園詩人。現已出版專著10餘部。
黎凜:70年代出生。曾主編《當代青年詩人代表詩選》。現任《中國風詩刊》主編。出版個人詩集2部。
•劉定光:筆名指,曾任湖南師大黑螞蟻詩社社長。作品入選《詩屋》年度詩選等。
•湯文培:80後詩人,自由撰稿人,圖書策劃人。詩歌活動的優秀組織者。
羅松明:《中國青年詩刊》主編。作品散見《芙蓉》等刊。
婁底市:
廖志理:1962年生。曾出版詩集《曙光的微塵》《文藝湘軍百家文庫•詩歌方陣•廖志理卷》等。1995年出席《詩刊》社「青春詩會」,並獲湖南青年文學獎。2001年,出席全國第五次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國家一級作家,湖南作協理事。
舒翼: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當過空軍飛行員。詩集《與曇花有約》入選1997-1998年度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舒翼詩卷》入選湖南50年文藝成果展文藝湘軍百家文庫。在全國性詩歌大獎賽中多次奪魁。
夢天嵐:1970年生。2001年與友人創辦民刊《隱匿者》。曾主持《大學時代》的「80後大學生詩歌」欄目。詩歌作品散見於《星星》《人民文學》《詩刊》《詩歌報月刊》《詩選刊》《散文詩》等,與友人合出《6 0》(第三輯)。
海葉: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出生。迄今已先後在《詩刊》《星星》《青年文學》《北京文學》《散文選刊》《詩選刊》《文學報》等六十餘家報刊發表作品,著有散文詩集《凝眸與傾聽》、《絕版美麗》(合集)、《文字背後的光》等三部。
白紅雪:世紀六十年代出生。在《星星》《詩刊》《芙蓉》等刊物發表作品約三百多首(篇),多次入編各種年度詩歌選,並多次在全國詩賽中獲獎。已出版詩集《白紅雪短詩選》等三部。
夏宏:生於70年代,作品集有《醒來或睡去》《有些事情像泥漿》等,作品入選《2004中國新詩年鑒》《被遺忘的詩歌經典》等選本。曾參與編輯獨立藝術類刊物《自行車》《10CC》等。
易安:本名易建東,曾用筆名東籬、江南子,1973年秋天出生於冷水江市。作品散見於《人民文學》《詩選刊》《詩歌報》《中國第四代詩人詩選》《21世紀的中國詩歌》《6 0:湖南六詩人集》等海內外近百家報刊及選本。一直堅持原始、在場的寫作立場。現居長沙。
雪 馬:原名孫進軍。80年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詩集《雪馬的詩》。創辦和主編《藝術村》。
益陽市:
鄒岳漢:1957年畢業於益陽師范,1960年開始發表作品。原《散文詩》雜志社長、主編。「中國年度散文詩」主編。益陽市文聯主席。湖南省文聯第五屆委員。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著有專著《遠去的帆》《啟明星》《時光流水》等多部。
馮明德:筆名皇泯,國家一級作家。現任《散文詩》半月刊總編。出版散文詩集《四重奏》《散文詩日記》《一種過程》和詩集《雙臂交叉》共四部。
龔鵬飛:1963年生,湖南師大中文系畢業,出版詩集《瑞雪與嬋娟》,散文集《神州誰是讀書人》,長篇小說《盛夏的果實》等多部。
李傑波:1966生於益陽。曾任湘潭大學《旋梯》詩刊主編,是該校「無調詩派」重要成員。現為《瀟湘晨報》值班主任。著有詩集《恍若隔世的故土》。詩作見於《人民文學》《詩刊》《詩選刊》《綠風》《詩歌報月刊》《星星》等。
盛可以:女,七十年代生於益陽。「下半身」詩歌團體成員。2002年開始小說創作,2003年獲首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最具潛力新人獎。
龔軍輝:1973年生,湖南桃江人。曾出版詩集《黃土綠韻》《青春足音》,以及長篇小說2部,主編青春文學叢書五套16本。現主要從事文學評論和期刊營銷研究。
湯浩:1984年生於益陽。高中開始創作詩歌,大學期間出版詩集《墨水的方向》。現為某雜志編輯部主任。詩歌散見各報刊、雜志和民刊。
•王輝:筆名瀟湘輝子、晴霏。自1993年起公開發表各類詩歌散文200餘首。
•殷明:1982年生於益陽。詩歌散見各報刊、雜志和民刊。
常德市:
周碧華:作品散見於《詩刊》《詩歌報》《青年文學》等刊,出版詩集《逝去的雪》《涉江之舟》,散文集《春天是件瓷器》,長篇小說《沒什麼了不起》。《祥林嫂》獲《星星詩刊》創刊50年全國詩賽一等獎,《憂傷的洞庭》入選1999中國詩歌年度選。
劉雙紅:作品發表在《詩刊》《星星》《詩選刊》《十月》《北京文學》《文學界》《詩歌月刊》等報刊。已出版詩集《舞蹈的陽光》《或者今天》《舊稻草》三部。詩作入選《當代詩人詩選》《中國詩萃》《中國詩歌庫2007年卷》等。
解黎晴:先後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詩刊》《民族文學》《散文天地》《青年作家》等報刊發表作品,曾獲《鴨綠江》《散文百家》《青年文學家》《長江文藝》等舉辦的全國性的文學獎15次。
懷化市:
柴棚:原名周玉梅,女,70後生。有作品在《文學界》《星星詩刊》《詩歌月刊》《文學風》等文學刊物以及其他多種民刊發表,並入選2006、2007詩歌年鑒多種選本。
湖南蟈蟈:原名鄧友國,土家族,湖南省詩歌創作委員會委員,懷化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曾在《文學界》《華夏詩報》《散文詩》等刊物發表作品。現在懷化市文化局工作。
王行水:1963年出生於漵浦縣,已在《人民文學》《青年文學》《星星詩刊》《詩歌月刊》《新詩代》等發表作品。著有詩集《泛舟長河》《夢幻夜郎》《伴雪起舞》等三部。系湖南省詩歌委員會委員。
張鏵:苗族,麻陽人。已在《湖南文學》《星星詩刊》《詩神》《詩歌報月刊》《百花園》《人民文學》等刊發過作品。有作品獲《人民文學》優秀作品獎。
劉大程:1973年出生,作品散見《詩刊》《詩選刊》《作品》《星星》等多家刊物及《中國年度最佳詩歌》《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詩歌卷》等多種選本。主編《行吟詩人》。已出版詩集《風中的巢》《南方行吟》兩部。
張盛斌:生於1964年,苗族。現為麻陽縣文聯副主席。曾在《詩刊》《星星詩刊》《詩神》《湖南文學》《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作品。著有詩集《走出深谷》。
湘西自治州:
彭世貴:1965年生,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州政協委員,州作家協會副主席。組詩《七月的陽光》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現供職於湘西州團結報社。
陸群:土家族,60年代末出生,吉首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詩集《舊日子》《二月花調》《命里的村莊》。出版學術專著《民間思想的村落湘西巫文化的宗教透視》《中國少數民族村寨調查土家族卷》(合著)兩部。
劉大興:60年代生,州作家協會副秘書長、湘西作家網副主編,著有詩集《愛情宗教》等。
胡建文:70年代出生,在《詩刊》《人民文學》等刊物發表詩歌數百首,大學時代即出版個人詩集,曾獲詩潮雜志社舉辦的巨龍杯全國新詩大賽一等獎,首屆高校新詩大賽教師組一等獎,有作品入選多種詩歌年選。
•楊子雲:女,沅陵人,2001年底以魅力蘭朵之名開始在網路上寫詩。詩歌曾入選詩刊社、灕江社《2002年度最佳詩歌》《2003年度最佳詩歌》《2005年中國詩歌》和春風文藝社《21世紀文學大系•詩歌卷》等選本。
仲 彥:70年代出生。永順人。土家族。曾獲沈從文文學獎。
陽明明:80年代出生。現已出版詩集《陽明明詩集》,自印詩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滾》兩部。創辦和與人合辦民刊《呸》詩刊、《一代人》詩歌報。
㈢ 當代詩人馬傳勝還寫了那些詩詞
搜索河南長垣詩人馬傳勝的部分詩詞。
靜 夜 思
馬傳勝
2000·12
長垣好版風光權,
夜幕霓虹亮。
獨行大街上,
伊人在何方?
03篇
創業有感
馬傳勝
2000·12
改革開放春風飄,
政策措施實在高。
吾欲乘風去弄潮,
何懼前方坎坷道。
04篇
元宵夜思
馬傳勝
2001.1.15
元宵佳節月當空,
月光朦朧意更濃。
縱露柔情千千萬,
怎及佳人對我情。
05篇
嘆親情
馬傳勝
2001.1.16
手足兄弟同根生,
赤誠相見合天定。
縱觀世間親兄弟,
親密無間有幾宗。
06篇
拼搏
馬傳勝
2001.2
前途光明路坎坷,
面對險阻奮力搏。
跌倒站起頭雖破,
艱辛創業苦亦樂。
07篇
離愁
馬傳勝
2001.5
伊人將欲遠方行,
思緒萬縷涌心中。
黃河奔騰上萬里,
豈能比擬難舍情。
08篇
詠梅
馬傳勝
2001.6
紅梅生北國,
嚴冬花獨開。
歷經寒霜苦,
始能放異彩。
09篇
國醫當自強
馬傳勝
2001.6
中華醫葯淵源流長,
華夏兒女繼承發揚。
改革開放解放思想,
衷中參西發展圖強。
10篇
雪
馬傳勝
2001
晨起間開窗透氣,
忽感覺清新涼意。
一攬中銀裝如玉,
卻原是瑞雪滿地。
㈣ 請問這首詩題目叫什麼
《我的祖國》,拿來當演講稿不錯,開場詞也很好,我們國慶時就准備朗誦這首詩呢,但這好像是一首歌,樓主有時間可以聽聽看。很贊哦!
㈤ 國文社是什麼
這里是一個自由平等、團結和睦、放飛夢想、共同奮斗的大家庭,這版里是一個包羅萬象、談權詩論道、暢談人生、百花爭鳴的學術天堂!
國文社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文社,她更像是一種思想和信仰,大家因為各自的興趣才聚集到了一起,大家為了各自的夢(文學夢、音樂夢、畫家夢、微博粉絲夢、雜志製作夢、網站製作夢等等等等)而奮斗著!國文社不僅僅局限於文化文學社、商業文學社和個人文學社這個層次,她要做就做到所有中國人的心裏面去,讓更多的中國人為國而文、為國而學、為國而事!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氣息,豐富中國人的文化生活和提升中國人的文化素養。呼喚更多人對這個社會的責任感!用我們的真誠融化你對世界的冷漠,用我們的文筆和歌曲宣揚真善女神的美麗!
國文社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給更多有才華的人一個展示自己的舞台和幫助愛好中國文化者們學習中國文化。
㈥ 現代詩《我的祖國》作者是誰
是孫進來軍,80年出生於湖南源漣源白馬湖畔,畢業於毛澤東文學院,發表詩文若干,現居長沙,創辦和主編《藝術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詩集《雪馬的詩》。代表作《我想抱著女人睡覺》、《我夢到了馬》、《我的祖國》、《乳房開花》、《媽媽》、《我可以再進去嗎》、等。文學觀:在傳統里復活,在先鋒里死亡,這是我一生寫作追求的夢想,可能遙遠,但讓我活著踏實。具體到寫作,我發現簡單主義就是一條很好的道路,是最簡單的簡單,但絕不是簡單的簡單,而是簡單後面藏有力量。說到性的話,我認為,性不是寫作的全部,但,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後我希望,詩人們,在詩歌面前沒有朋友和敵人!
㈦ 贊美臭豆腐的詩詞有哪些
1,《臭豆腐》
作者:雪馬 -現代
臭豆腐 ,臭豆腐,快顯內顯靈吧。
讓我鑽到,臭氣臭容味里。
隨風吹, 隨雨盪。
《醉花陰 臭豆腐》
作者:謝舉賢 -現代
名世從來因臭味,有別春花卉。
一炸變金黃,玉碟盛來,下飯還開胃。
一任山珍誇價貴,獨自欣而慰。
更道是千家,萬戶人人,喜好同稱謂。
3,《比之同人》
作者:大閑人-現代
掌聲響起來誰 ,都心裡明白。
又有新鮮臭豆腐出爐,在沿街叫賣。
音樂響起來誰,都心照不宣。
接過一個蒸包舉一次手,勝利的笑容粉墨登台。
㈧ 古人下雪天都怎麼玩
古人稱雪為「五穀之精」。漢代農書《汜勝之書》就有這方面的記載:冬,雨雪,止,輒以物藺之(即用農具把雪壓實);掩地雪,勿使從風飛去。後雪,復藺之。則立春保澤,凍蟲死,來年宜稼。」西漢時韓嬰說:「凡草木,花多五齣,雪花獨六齣。」這是雪花的基本特徵。
俗話說:「尺雪抵寸雨,瑞雪兆豐年。」「冬有三尺雪,人道十年豐。」在農業為主的古代,下雪是至關重要的。
冬天的雅緻在於「踏雪尋梅」。冬天正是梅花盛開的時候,古人踏雪尋梅,是一件非常雅緻的事情。一個老者騎著黑色的毛驢,披著紅斗篷,旁邊有個小書童,背個琴。二人走到深山老林里邊去,找到梅花,在那兒喝點茶,彈彈琴,多麼雅緻。
郎世寧《乾隆賞雪圖》
雪獅、雪象、雪馬塑成之後,皇帝與宮中翰林學土以此為題吟詩作賦,雅興不淺。如光緒間顏緝祜撰《汴京宮詞》一百首中,就有詠開封行宮中賞雪游藝的詩句:瑞雪繽紛盛上天,堆獅持象戲階前。而這正是對宮中賞雪游藝活動的真實寫照。
嬉冰,古人稱之為「冰嬉」。玩耍的項目有跑冰鞋、打滑撻、拖冰床等等。跑冰鞋相當於現代的滑冰。滑冰,要穿上冰鞋,所謂冰鞋,就是在一塊木板底部固定鐵條或鐵片,再將木板扎緊在鞋上。
《燕京歲時記》雲:「冰燕以鐵為之,中有單條縛於鞋上,身起則行,不能暫止,如蜻蜒點水,紫燕穿波,殊可觀也。」
滑冰者在光潔的冰面上,一會兒「金雞獨立」,一會兒「哪吒探海」,一會兒「張果老騎驢」,不斷地做出各種姿勢,博得人們交口稱贊。
還有一種「打滑撻」,清代同光年間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二對此俗描述說:「……打滑撻,先汲水澆成冰山,高三四丈,瑩滑無比。使勇健者著帶毛豬皮履,其滑更甚,從頂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不撲者為勝。」
此種活動,真夠驚險刺激的。東北人叫作「打跳溜坡兒」或「打跳溜滑兒」。在那些自然形成的坡地或較低緩的小山丘上,積滿了冰雪,孩童們從頂端向下滑,順順溜溜,玩得暢快無比。
拖冰床,顧名思義就是人坐在冰床上,由力俠用繩索拉著在冰上飛跑。遊玩者坐在冰床上觀賞景物,或聚飲小酌,領略滑行如飛的那種快意。
對此俗,清人楊靜亭《都門雜詠》中的一首竹枝詞記述道:
十月冰床遍九城,遊人曳去一毛輕。
風和日暖時端坐,疑在琉璃世界行。
自古至今,賞雪由於與人們的生活實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而作為一類時令游藝形式,在不斷得到普及和豐富的過程中,一直長盛不衰。
(作者:佟佳額爾瑾)
「一本正經說歷史」授權轉載
㈨ 古人下雪天都怎麼玩兒
古人稱雪為「五穀之精」。漢代農書《汜勝之書》就有這方面的記載:冬,雨雪,止,輒以物藺之(即用農具把雪壓實);掩地雪,勿使從風飛去。後雪,復藺之。則立春保澤,凍蟲死,來年宜稼。」西漢時韓嬰說:「凡草木,花多五齣,雪花獨六齣。」這是雪花的基本特徵。俗話說:「尺雪抵寸雨,瑞雪兆豐年。」「冬有三尺雪,人道十年豐。」在農業為主的古代,下雪是至關重要的。
冬天的雅緻在於「踏雪尋梅」。冬天正是梅花盛開的時候,古人踏雪尋梅,是一件非常雅緻的事情。一個老者騎著黑色的毛驢,披著紅斗篷,旁邊有個小書童,背個琴。二人走到深山老林里邊去,找到梅花,在那兒喝點茶,彈彈琴,多麼雅緻。
清·蕭晨《踏雪尋梅圖》
從宋代開始,賞雪作為市井生活的一部分,逐漸見於文獻記載。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就說:「豪貴之家,遇雪即開筵。」南宋臨安人除在家中開筵邀朋友賞玩之外,又喜在西湖「玩雪船」。
北方之人對於雪司空見慣,而南方不同,遇雪則歡欣鼓舞。南宋時有個叫張約齋的,為自己定了一年四季賞心樂事的內容及去處,在十一、十二兩月中就有「繪幅樓前賞雪」、「南湖賞雪」、「瀛巒勝處賞雪」。
宋吳自牧《夢粱錄》也說當時的臨安人好乘騎出遊賞雪。西湖賞雪,興味別致,人們非常珍惜這個機會。
古代戲曲中,也常有賞雪的情節,比如元人張國賓的《相國寺公孫合汗衫》雜劇,就是以賞雪開端。南京富戶張員外與妻、兒、兒媳同在看街樓賞玩雪景,樓內設果桌,陳茶點,置羔羊美酒,樓外是好一場瑞雪。
張員外有《混江龍》一曲唱道:「正遇著初寒時分,您言冬至我言春。既不沙可怎生梨花片片、柳絮紛紛。梨花落,砌成銀世界柳絮飛,妝就玉乾坤。俺這里逢美景對良辰、懸錦帳、設華茵、簇金盤、羅列著紫駝新倒銀瓶,滿泛著鵝黃嫩……」
賞雪的游戲性在一個「賞」字上,歷史上記載的多是文人雅土借賞玩雪景,抒發自己的情感,或踏雪構思詩章。
堆雪人是賞雪游戲的重要內容。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北宋汴梁人遇有下雪天,常常「塑雪獅、裝雪燈,以會親舊」。這個習俗在南方的臨安也很盛行,在《夢粱錄》《武林舊事》等書中都有記載。
吳自牧在《夢粱錄》卷六「十二月條」是這樣記述的:。考之此月雖無節序,而豪貴之家,如天降瑞雪,則開筵飲宴,壕雪獅,堆雪山,以會親朋,淺斟低唱,依五偎香。」
塑雪獅、堆雪山等游戲,又與賞雪、踏雪、煎茶、飲酒等等結合一處。而這種賞雪游藝形式在統治階級上層更加盛行,宋室南渡後,以皇帝為首的整個官僚集團生活更加腐化,奢糜之風一發而不可收。每值冬季,賞雪、玩雪之風更較民間為盛。
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三《賞雪》條說:「禁中賞雪,多御明遠樓。後苑進大小雪獅子,並以金鈴彩縷為飾,且作雪花、雪燈、雪山之類,及滴酥為花及諸事件,並以金盆盛進,以供賞玩。」
所塑雪獅子,用金鈴、彩縷作為裝飾,極其豪華講究,其規模可謂巨大,形式可謂多樣化。
清代以後,這種游藝形式在宮中繼續盛行。在清代人的詩詞筆記中,時見記詠。清·吳振械《養吉齋叢錄》卷十四有這樣的記載:「冬日得雪,每於養心殿庭中堆成獅、象,誌喜兆豐,常邀宸詠。乾隆壬申、乙酉,以雪獅、雪象聯句。嘉慶戊寅,又堆為卧馬二,東西分列,有與內廷翰林聯句詩。」
清·郎世寧《乾隆賞雪圖》
雪獅、雪象、雪馬塑成之後,皇帝與宮中翰林學土以此為題吟詩作賦,雅興不淺。如光緒間顏緝祜撰《汴京宮詞》一百首中,就有詠開封行宮中賞雪游藝的詩句:瑞雪繽紛盛上天,堆獅持象戲階前。而這正是對宮中賞雪游藝活動的真實寫照。
嬉冰,古人稱之為「冰嬉」。玩耍的項目有跑冰鞋、打滑撻、拖冰床等等。跑冰鞋相當於現代的滑冰。滑冰,要穿上冰鞋,所謂冰鞋,就是在一塊木板底部固定鐵條或鐵片,再將木板扎緊在鞋上。
《燕京歲時記》雲:「冰燕以鐵為之,中有單條縛於鞋上,身起則行,不能暫止,如蜻蜒點水,紫燕穿波,殊可觀也。」
滑冰者在光潔的冰面上,一會兒「金雞獨立」,一會兒「哪吒探海」,一會兒「張果老騎驢」,不斷地做出各種姿勢,博得人們交口稱贊。
還有一種「打滑撻」,清代同光年間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二對此俗描述說:「……打滑撻,先汲水澆成冰山,高三四丈,瑩滑無比。使勇健者著帶毛豬皮履,其滑更甚,從頂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不撲者為勝。」
此種活動,真夠驚險刺激的。東北人叫作「打跳溜坡兒」或「打跳溜滑兒」。在那些自然形成的坡地或較低緩的小山丘上,積滿了冰雪,孩童們從頂端向下滑,順順溜溜,玩得暢快無比。
拖冰床,顧名思義就是人坐在冰床上,由力俠用繩索拉著在冰上飛跑。遊玩者坐在冰床上觀賞景物,或聚飲小酌,領略滑行如飛的那種快意。
對此俗,清人楊靜亭《都門雜詠》中的一首竹枝詞記述道:
十月冰床遍九城,遊人曳去一毛輕。
風和日暖時端坐,疑在琉璃世界行。
自古至今,賞雪由於與人們的生活實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而作為一類時令游藝形式,在不斷得到普及和豐富的過程中,一直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