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文化的詩歌
⑴ 我心中的天府文化作文600字
作文(composition)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
寫作方法
1、確定中心,寫出深意。我們要著於挖掘所寫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閃光的地方,反復思考,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善於從普通的小事中寫出深意來。
2、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一件事情的發生,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六方面,即常說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這幾方面,才能使讀者對所敘述的事,有個清楚、全面的了解。
3、詳略得當,突出重點。一般事件的材料有主次之分,能體現文章中心的材料是主要材料,這部分要詳寫,次要內容可略寫或不寫,主次分明,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成都,一座離不開書的城市
來成都遊玩,總是離不開「吃」。在成都旅行,景點很多時候會成為次要的,很多人都是奔著這里的美食來的。小吃、川菜和火鍋,構成了這個遍地美食的城市。
一提起成都的火鍋,小龍坎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在春熙路如此繁華的地段,500米內就連著開了兩家店,每家依舊排隊排得水泄不通。全牛油鍋底辣而不燥,甚至還帶有一絲回甜。秘制的香油清爽不膩,吃起來相當「巴適」。
寬窄巷子也是我們行程單上很重要的一站。來這里,不僅能喝茶、吃火鍋,感受成都的悠閑生活,還可以在小吃攤邊,面對著琳琅滿目的小吃大快朵頤。
我在這里發現了成都一種特色小吃——鍋盔。現烙的鍋盔,熱氣騰騰,層層酥皮香脆帶勁兒,只要不怕燙,一口咬下去,外焦里嫩,肉香蔥香,入口化渣,保准會讓你買上第二個。
除了寬窄巷子外,錦里的特色美食和街頭小吃也是聞名遐邇。傳說中,錦里曾是西蜀歷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業氣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漢、三國時期便聞名全國。今天的錦里街依託著成都武侯祠,遊人格外多。在這里,我看到了傳說中的「三大炮」。
三大炮是成都著名的特色小吃,不僅好吃,還很好玩兒。只見一個身強力壯的漢子,不斷地從鍋里扯出一把糯米飯,分摘三坨,有節奏地打出來,如「彈丸」一樣,發出「砰、砰、砰」的響聲,故名「三大炮」。三大炮的製作過程都是公開的,只要一開始做,周圍就會立刻圍滿顧客。
除了鍋盔和「三大炮」,成都的兔頭也特別好吃。成都人啃兔頭可比得上上海人吃大閘蟹,不會吃的人覺得又費事又不頂餓,會吃的人吃得津津有味,樂在其中。兔頭是在加了桂皮、小茴香、干辣椒等十幾味香料的鍋里煮熟以後,浸泡數個小時而成的。
成都人不僅愛吃,而且會吃,所以整個城市幾乎沒有難吃的館子,而且在街頭詢問餐館的話,當地人也會很熱情地為你介紹。因此,到了成都你大可放寬心了,盡情去享受這里熱辣的美味。
⑵ 天府文化的代表有哪些
川菜、蜀綉、三星堆、都江堰等;川劇變臉作為巴蜀藝術的瑰寶;三國文化能代表天府文化.魚鳧文化,寶墩文化等等。
1、川劇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
2、川菜
川菜即四川菜餚,是中國特色傳統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中華料理集大成者。
3、蜀綉
蜀綉,四川省成都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4、三星堆
三星堆古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
5、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2)天府文化的詩歌擴展閱讀:
川劇是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
川劇變臉是川劇表演的特技之一,用於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
說起變臉,有必要先到川劇那裡去溯一溯源頭。川劇變臉話說清乾隆、嘉慶年間,每至逢年過節之際,在四川鄉鎮村落碼頭處林立的廟堂都會搭起戲台以作慶典,久而久之,川劇就在街頭巷尾之中漸成氣候。
清代「兩湖填四川」,為蜀地的文化帶來了諸多新元素,昆、高、胡、彈、燈,諸腔戲班匯集入巴蜀各大城中的酒肆街坊之中,生、旦、凈、末、丑同亮相於茶館的小戲台之上,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後才改稱「川劇」。
相較於川劇藝術本身的淵源和博大,變臉的技藝成形則還要歸屬於二十世紀。在這期間,變臉在戲班的對台戲中不斷摸索、演變、精化,漸漸成為川劇的一大特色。川劇的悲劇極有特色,喜劇獨樹一幟,凡是情感波折、內心激變之處,變臉皆有用武之地。
它以其怪誕猙獰的面相變化表現出人物內心不可名狀之律動,作為一種對人物內心非常獨特的表現手法,無疑大大增加了川劇本身的表現力,每及名角表演變臉,就常常釀成爆棚之患。可見,老百姓對這種極端好看的耍活兒是打心眼地認可的。
⑶ 天府文化以詞解詞是什麼意思
天府是四川成都的別稱。古代稱成都是天府之都。天府文化,我的理解就是四川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比如說:川劇、川菜、蜀綉、三星堆、都江堰等。
⑷ 天府文化十六字是什麼
天府文化十六字是「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內公益。
名詞出處:
黨代容會報告指出,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設世界文化名城。
譚平院長、王川教授首先對天府文化十六字內涵,即「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進行了詳細的解釋說明,他們談到,如今天府文化更加體現在精神上的大雅,具有近現代氣質。
其次,兩位嘉賓分別鑒賞了巴蜀文化和巴渝文化,他們強調到:文化無優劣之分,關鍵在於它所養育的人們對其的滿足感。兩位嘉賓指出,天府文化最突出的特點,即為「從容」,慢節奏的生活使生活在此的人們更能獲得幸福感,從而加大了對天府文化的高度認同和自信。這也正是天府文化本質所在。
(4)天府文化的詩歌擴展閱讀:
天府文化的產地是成都: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更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成都平原被譽為「天府之國」,是古蜀文明重要發祥地,孕育積淀出思想開明、生活樂觀、悠長厚重、獨具魅力的天府文化特質。從傳承歷史文化,弘揚現代文明,天府文化理應成為彰顯成都魅力的一面旗幟。
⑸ 天府文化是什麼
以古蜀文化為發源,以成都平原為中心,因封建社會農氣候濕潤、回農業繁榮、對外交通不便等答別因素形成的,包含了川劇、川菜、蜀錦、蜀綉、四川評書、四川麻將等一系列元素,以詼諧、閑豫、平和、善於享受生活為特色的文化分支。
⑹ 詩歌筆繪新天府,童心贊祖國怎麼寫詩歌
祖國頌
熟睡襁褓里,母親輕輕的將嬰兒搖晃,
仔細 端詳,眼神中透出喜悅流露著
看見未來內的目光。
愛就容像城堡,媽媽的溫暖是無數陽光,
懷中 嬰兒,知道有未來待自己開創,
睜開眼茁壯成長。
生命是希望,在襁褓中逐漸壯大堅強,
愛在 培養,偉大的意志前進向遠方,
演繹時代的輝煌。
思維在暢想,現實的美好為真愛導航,
襁褓 雖薄,搶奪不去的心中的翅膀,
從襁褓起步飛翔。
愛那麼高尚,為你打理好遠征的行囊,
嬰兒 雖小,無法戰勝的靈魂的力量,
由嬰兒開始釋放。
襁褓是土壤,培育出祖國明日的棟梁,
愛是 太陽,燃燒出一片光明的宇宙,
供馳騁千里驌驦。
⑺ 李白和詩怎樣體現天府文化的樂觀,包容
李白自負不淺。自評「懷經濟之才,抗巢由之節;文可以變風格,學可以究天人」,回「如逢渭水獵,猶可帝王答師」,「壯士懷遠略,志在解世紛」。盡管李白詩中採取了很多民歌的養料,我看李白詩,骨子裡是士的文學。《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作團圓。白兔搗葯成,問言與誰餐?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惻愴摧心肝。」前八句,寫少年時代月的美好想像,象徵著難以忘懷的童年時光與天真無邪的純真心靈。後八句,寫月食,象徵著純潔理想與天真狀態的破敗與祛魅,對於昔日美好理想淪亡的憂傷,是詩人慷慨悲歌的原因。
⑻ 弘揚天府文化,傳承簡中精神600字徵文
勵志報告,天府詩復詞朗制誦、傳統戲劇表演等方式詮釋了天府文化傳承,點燃了大家熱愛家鄉、熱愛天府文化、熱愛生活和熱愛學習的熱情。蜀地文明自岷江上游興起,從原始氏族部落開始,後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及融合,變為蜀人,並轉型成奴隸制國家。蜀國由蜀部魚鳧氏建立第一個蜀國開始,經歷瞭望帝杜宇建立的杜宇王朝,到蜀王杜蘆(開明氏)瓦解,共十三位君王在位,存在七百二十九年。後人稱作古蜀國。後人將這些居住在蜀地的人稱為蜀山氏。
⑼ 天府文化的來歷(簡答)
什麼是天府文化?就是以成都平原為核心在天府之國發展起來的文化,這是一種典型的特殊的地域文化,在特定圈層和區域內形成的文化。文化既然是人造的,那麼文化一定是多樣的、各具特色的。因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活在不同水土的人不同,有黃、黑、白皮膚,世界上有2000種民族,不同的人就會創造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具有典型的水土性、地域性。這是文化的本質,就是個性與特色。在地球的三維坐標系中,由於每一點的XYZ值(長、寬、高)不同,所以每一個地方的文化不同,從理論上講,世界上有無窮多種文化,只是有的沒有凸顯出來,有的成為了重要現象或者主流文化。因此,文化的多元性、多樣性是其主要特徵,絕不能謀求文化的一致性和相同性,文化交流也不能消滅多樣性。當然,既然是文化,就有共同性的一面,這就是文化的特殊性與一般性,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研究文化必須從地理學、歷史學、經緯度入手。研究天府文化必須研究成都平原特點、研究成都人口來源。
從地理學看天府文化。成都平原處於中國地理第二階梯(過渡階段,是第二階梯中海拔最低的部分,300米到800米),青藏高原東大門,橫斷山東北側,北緯30°線與胡煥然曲線交點,是四周封閉的盆地,有內陸海洋性氣候,有河流數千條(大河流1409條,中河流2860條,小河流5870條),受喜馬拉雅雪原與印度洋暖流影響很大,古蜀海洋就在成都平原。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說,中國古地貌是東高西低,7000多萬年前,古長江分為東西兩條,西長江南流印度洋,東長江(即揚子江發源於西陵峽)從東往西倒流(太平洋水系),兩條互不相通。四川盆地是20萬平方公里的內海大澤,《易經》的八卦兌澤(方位西)就是指西方四川盆地古海。因此,成都平原特別適合植物生長,是水稻最早種植地,物產豐富。早在商代就有用稻米做成的化妝品。因此,天府文化是過渡態文化、是山水文化、是農耕文化、是內海文化。
從移民史看天府文化。成都自古以來就以其豐富的物產、優美的環境吸引著各方人才匯集於此,形成了獨特的移民文化和移民精神。古蜀人是從岷江上游興起的土著部落。這些土著人可能起源於喜馬拉雅。古羌族應該是喜馬拉雅人。蜀地文明分為幾個時期:蜀山氏、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開明氏,是長江文明的源頭。蜀部落是先秦時期一個不同於中原文化的部落。「蜀」字最早發現於商代的甲骨文中,據記載武王伐紂時蜀人曾經相助。但關於蜀國的歷史在先秦文獻中一直沒有詳細記載,直到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中才記載了關於蜀國的歷史和傳說。李白在《蜀道難》中所寫:「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秦代「移秦民萬家入蜀」。三國至東晉,隨劉備入蜀的移民達數萬家。西晉甘肅陝西大旱,流民十萬人入川「就食西蜀」。元末明初,發生了第一次「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明末清初,一百多萬移民進入四川,迎來「湖廣填四川」移民高潮。抗戰爆發,華東華北大量人口和各種機構、學校遷入成都。建國後的「三線建設」,也有大批工廠和技術工人進入成都。清代末年的《成都通覽》記載清代成都人的構成:湖廣佔25%、山東佔5%、陝西佔10%、雲貴佔15%、江西佔15%、安徽佔5%、江浙佔10%、廣東廣西佔10%、福建山西甘肅佔5%,土生土長的成都人根本沒有。清順治三年(1646),成都全城焚毀於戰火之中,隨後的五六年間斷絕人煙,因此清初四川省會曾遷往保寧府閬中,這在成都歷史上絕無僅有。康熙年間,清政府實施「湖廣填四川」移民政策,來自大半個中國十多個省份的一百多萬人口移入四川,數量大大超過了土著(四川清初土著人口僅八九萬人)。移民文化造就了天府文化的特徵:一是冒險開拓性;二是開放兼容性;三是在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上具有創新性等。
從三星堆看天府文化。天府文化的源頭是古蜀文化。茂縣營盤山、德陽三星堆、成都金沙古遺址證明,古蜀文明可以延伸到5300年以前。在營盤山遺址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房屋基址、墓葬、殉人坑、窯址等各種遺跡。營盤山遺址還出土了不少果核殘塊,通過浮選之後發現,裡面有桃、梅、杏這三種果樹的種子,說明早在5300年到4600年前,這里就已經水果豐富。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批河蚌、海貝,是「南方絲綢之路」的明證。三星堆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它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考古學家將該遺址群的文化遺存分為四期,其中一期為早期堆積,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則屬於青銅文化(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續近2000年。在這批古蜀秘寶中,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更有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其中有作為「縱目」的蜀人先祖蠶叢偶像的青銅縱目面具,還有長達1.42米、作為權杖法杖的金杖。兩座大型商代祭祀坑,出土了金、 銅、玉、石、陶、貝、骨等珍貴文物近千件,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銅器。其中,一號坑出土青銅器的種類有人頭像、人面像、人面具、跪坐人像、龍形飾、龍柱形器、虎形器、戈、環、戚形方孔璧、龍虎尊、羊尊、瓿、器蓋、盤等。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器有大型青銅立人像、跪坐人像、人頭像、人面具、獸面具、獸面、神壇、神樹、太陽形器、眼形器、眼泡、銅鈴、銅掛飾、銅戈、銅戚形方孔璧、鳥、蛇、雞、怪獸、水牛頭、鹿、鯰魚等。在三星堆的兩個祭祀坑發掘中,還出土了共計80多枚象牙。三星堆那些造型各異的青銅人頭像,出土時面部均有彩繪,而且在耳垂上穿孔,用以掛戴耳環耳飾,這說明很時尚,懂得生活。川劇變臉的源頭與祖先在三星堆的面具。三星堆人沒有胖子,青銅站立人很清秀、干練,瘦身緊衣,說明把減肥作為健康、美麗的標志,早就有了。
從金沙遺址看天府文化。成都金沙遺址是21世紀中國第一個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是世界上同時期出土古代象牙最集中的遺址之一,是中國同時期出土金器、玉器最多的遺址之一。有商、周祭祀場所、大型建築、一般居址、墓地等。位於遺址東南部,沿著一條古河道南岸分布,面積約15000平方米,發現了與祭祀活動相關的遺跡63個,出土金器、銅器、玉器、石器等珍貴文物6000餘件,象牙數百根,還出土了2000多根野豬獠牙、2000多支鹿角等。位於金沙遺址東北部,是一處由8座房址組成的大型宗廟或宮殿建築,由門房、廂房、前庭、殿堂構成,總長90米、寬50餘米,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這是我國西南地區先秦時期發現的最大的一群建築。為木骨泥牆式建築,屋頂覆以茅草。同時發現了70餘座,分布在10多個居住區,在房址周圍,發現有水井、生活廢棄物的灰坑、燒制陶器的陶窯等。
金沙遺址所清理出的重要珍貴文物多達數千件,包括:金器30餘件、玉器和銅器各400餘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餘件,出土象牙總重量近一噸,此外金沙遺址還有大量的陶器出土。從文物時代看,絕大部分約為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晚期和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為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數量眾多的象牙、精美的玉琮等外來文化的用品,在金沙遺址已出土的珍貴文物中佔有相當比例。由此,考古專家認為金沙文化既有其獨特魅力,又是深受中原、長江下游等文化深刻作用的產物。 金沙遺址出土的30多件金器是該遺址出土文物中,最具獨特風格和鮮明自身特色的。這些金器包括金面具、金帶、圓形金飾、蛙形金飾、喇叭形金飾等。除了金面具與三星堆青銅面具在造型風格上基本一致以外,其它各類金飾均為金沙遺址所獨有,都是用金片、金箔錘打而成,種類非常豐富。商周太陽神鳥金飾整體為圓形薄片,外徑12.5厘米,內徑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20克。圖案分內外兩層,內層等距分布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由四隻相同的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其含金量高達94.2%,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由於加工工具不十分鋒利,在圖案的四周留下了反復刻劃的痕跡。從商周太陽神鳥金飾殘留的痕跡分析,它的加工至少採用了熱鍛、錘揲、剪切、打磨、鏤空等多種工藝。先用自然金熱鍛成為圓形,然後經過反復的錘揲,使金箔的厚薄基本一致,再用剪切的方法去掉外表參差不齊的部分,使其成為一個較為標準的圓形,在圓形的金箔片表面畫出整個圖形(包括太陽及光芒和四隻鳥),最後根據已畫的紋樣反復刻劃切割形成鏤空。此器構圖凝練,是古蜀人豐富的哲學思想、宗教思想,非凡的藝術創造力與想像力和精湛工藝水平的完美結合,也是古蜀國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代表。2013年商周太陽神鳥金飾圖案被國家文物局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同時其本身亦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專家普遍認為,金沙遺址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後,在成都地區興起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蜀國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都邑所在。
這說明古蜀文化非常輝煌和高端,製造業、文創業很發達,具有工匠精神。三星堆、金沙遺址是中國工匠的搖籃、是中國工匠精神的發源地、是世界文化創意中心、是世界手工業製造中心。「天府之國」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主要依靠自然資源,在遠古時期優勢極為明顯。但在依靠市場資源的工業社會,天府之國的優勢會下降,因此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大型製造能力。
從西漢文物看天府文化。老官山漢代漆人穴位、紡織機、醫簡(蜀椒),青白江船棺(戰國青銅器、漆具)、漢磚(說唱俑)。說明天府文化是健康幸福文化。
從絲綢和鹽茶看天府文化。成都是古代絲綢生產地和供銷地,是茶馬古道起點,是食鹽的重要供應地,是紙幣交子的誕生地。說明天府文化是開放貿易文化。
天府文化是一種迭代循環文化。整個世界是一個迭代循環(重復)走向高級的過程,輸出(結果)就是下一個輸入(開始)。迭代方程(機制和方式)不同,結果不同。哲學家講事物發展是螺旋式或波浪式前進,就是這個道理。物理學家用最簡單的邏輯斯諦映射(logistic map)亦稱拋物線映射就可以表現復雜的非線性行為,如混沌、分岔、分形等。如果用更高級的非線性方程,就能產生更復雜的局面。「一切皆過程」。文化就是過程,也是過程的積淀。每一秒鍾都在成為歷史。歷史就是時間軸上的事件序列,就是以時間為軸心的樹枝群,因此過程、過去可以恢復。未來結果可以預測,這是確定性理論的主張。對於隨機論來講,什麼都不可預測、不可知。真實世界介於隨機與確定之間,更為奇妙。隨機的本質是數據(事件)太多太大,常人無法掌握和處理,其本身是有規律的。確定性是因為數據(事件)較少較小,常人能夠掌握和處理。在大數據時代,隨機性可以減少,甚至成為確定性。但是,由於非線性存在,隨機性和復雜性又成倍增加,因此預測未來難度更大。天氣預報就是這樣,不準,是因為系統非線性很強,因素太多。如果未來可以預測,人生樂趣就減少了許多,甚至枯燥乏味。文化就是一個介於隨機與確定之間的過程,呈現多樣性、復雜性、個體性。天府文化是成都平原發展的一個過程、階段、積淀,是一種迭代循環文化,在一定精度下可以恢復過去歷史(歷史劇、古村古鎮),也可以暢想未來(預測預報、科幻設想)。人與普通動物的最大差異之一就是懷舊、戀鄉、鄉愁,因此根據迭代法則恢復過去,市場很大。花椒樹可能是搖錢樹的原型,馬可能是龍的原型,縱目人可能是古蜀王蠶叢的造型。從三星堆到金沙,從蠶叢到開明,天府文化是一個過程、階段、點位,處於變化發展之中,在不斷豐富與完善。
天府文化是盆地文化,是山脈、人脈、河流、海拔、溫度、濕度的復合函數。水是天府文化的流體、血液,山是天府文化的載體、依託,地是天府文化的母體、根基,人是天府文化的主體、靈魂。天府文化是一個人體系統,各種河流是天府文化的經絡,各種湖泊是天府文化的穴位。天府文化的核心是崇尚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天府文化就是生態文化、和諧文化、創新文化、順變文化。都江堰工程是天府文化的典型標志。要發揚天府文化,必須把水文化做活,「復活」成都消失的河流。沒有水網、水系、水脈,就沒有人脈、文脈、商脈。
總之,天府文化是內海文化、治水文化、農耕文化、移民文化、工匠文化、時尚文化、開放文化、商貿文化、創新文化的總和,具有戀土、順變、包容、外向、趕超的特點。成都人自古時尚、潮流,化妝、穿耳、面具、瘦身、多彩、玉佩、金器、銅器,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了。
⑽ 李白是天府之子,是怎樣體現天府文化精神的
天府原本是一種官職的名稱,他是為「天子」掌握「府庫」的官員。這個官職在周天子時設過。那時生產力落後,天府這個官管的東西都稀奇、珍貴,如錢財米糧,金銀珠寶、圖書文冊等等,一國之中凡有油水的他都管完了。但是「天府」最早指的不是四川,而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秦國。發明者就是著名的縱橫家蘇秦;這個靠「頭懸梁、錐刺股」「學而優則仕」的人物跑到秦國去討好秦王說秦國強大呀:農業發達、經濟繁榮、軍事強盛;毫無疑問應該象一個什麼什麼。。。。。。他一下找不到合適的詞來形容,於是找出「天府」二字。說秦國真乃「天府之國」也。為什麼經過2000多年後,天府之國由北向南遷移到成都了呢?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中國古帝王在北方犯下了兩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大家知道,經過春秋戰國,秦統六國。當時人口大概一億多,而且女比男的多得多。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沒有實行休養生息,反而派遣大兒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到北疆戍邊。同時徵集民夫30萬築長城,又征50萬民夫修阿房宮、征70萬民夫建驪山秦陵。這就造成了兩個嚴重的問題:一是人口中男性短缺,(計劃生育提前了2000多年),生育跟不上;二是大興土木,造成北方水土流失。如阿房宮一燒就燒了三個月,想想1989年大興安嶺一把火只燒了27天,就已經燒掉了56萬公頃的森林面積。水土流失必然導致土地貧瘠,現在去看看黃土高坡就知道了。而另一方面反之在成都,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第一任是張望,只會打仗)修建都江堰為成都平原的農業生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隨後三國時的孔明獎勵農耕、發展生產、興修水利等等這對成都平原的農業是一次重大的推進。境內達到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生平現象,使天府之國的名聲得以傳播。到唐朝成都鼎盛時期李白的一首詩「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綉,秦間得及此間無。」使成都「天府之國」的地位得以鞏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將「秦」與「蜀」比較而對蜀地地位加以確立的詩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秦國「天府之國」的桂冠,而活得了「天府之國」的專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