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古詩化雞講解

古詩化雞講解

發布時間: 2021-02-04 01:27:14

① 唐伯虎畫雞古詩

翻譯:它的頭上鮮紅如紅花怒放的帽子不用栽培是天生就有的,它是白雞所以滿身雪白走過來。一生中它從來不敢隨便說話,一但喊起來千門萬戶就隨著打開了。
主題,白雄雞報曉
說內容:唐伯虎說,我不外是題我畫的白雞。「頭上紅冠不用栽,滿身雪白走將來。平身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他好象又在說自己,他說,我美麗的如大官員頭上的帽子,其實是爹娘給的你們不用栽培,我渾身的白毛也是爹娘給的我慢慢向你們走來。平時我不會隨便說話也是爹娘給的性格,因為我一但說話了,老百姓就要開始新的一天的生活了。平時我不會隨便說話是因為我被賦予時間的使者,一但我說話了,你們就要起床了!
紅冠,當時是當官的人戴的帽子;而我的紅冠,是自己長出來的,完全沒有人來栽培。滿身雪白,是因為我從冬天裡走出來的;「走將來」,將,是助詞,向你走來;我背負冬天的雪向你走過來!因此因為我有重大責任所以白天黑夜我不能隨便說話,因為我一但說話的時候,是君臨天下了的呀;我一但說話的時候,是告訴你們天亮了,起床了,皇帝也不能例外,長官也不能例外,有錢人也不能例外,老百姓也不能例外,天下人應該起床了……我們不尊重金雞報曉,我們就不尊重自然規律。
從此詩看,第一、二句,作者運用了描寫和色彩的對比。這是古代詩人寫詩的一個特點。起句的「頭上紅冠」,從局部描寫公雞頭上的大紅冠,承句「滿身雪白」又從全身描寫公雞渾身的雪白羽毛。狀物明確,從局部到全面;用大面積的白色(公雞)與公雞頭上的大紅冠相比,色彩對比強烈,我們可以想像大公雞威嚴的姿態向我們走過來。第三、四句又道出了深刻的道理來。轉句「平身不敢輕言語」,詩人的詩路急轉,說公雞一生不敢隨便啼叫,此句的氣色收斂,還很低調,尤其「不敢」一詞,用的很貼切,此句是全詩中最難寫的一句,為第四句的結句做了無法替代的鋪墊,當我們讀到「一叫千門萬戶開」時,才突然醒悟過來,原來第三、四句在說公雞具備的美德和權威。第三、四句又是運用了詩歌的藝術手法,使兩句產生了強烈的對比。
所以,全詩一氣呵成,大氣有餘,藝術手法老道。先是大白和大紅的色彩強烈對比;後是氣勢上的強烈對比。在詩歌的感情表現上,四句分別是「放,放。收,放」。寫豪放的詩歌,最難寫的就是在感情豪放的詩句中,如何安排感情收斂的詞句,與豪放的詞句作對比,提高豪放的效果。
淺顯直白的詩歌,難就難在如何運用淺顯直白的詞句,符合一定的格律,道出深刻的道理。

② 小學古詩畫雞的解釋

很簡單的詩,明代白話,跟現代白話差不多,不解釋,直接給轉貼的。
[注釋]
//裁:剪裁,縫制。
//走將來:走過來。將:語助詞,表示動作的開始。
//輕言語:輕易說話。

[賞析重點]
這是一首題畫詩。畫面本是靜態的,詩中呈現的卻是生動的生活場景:遠遠的有一隻雄糾糾的大公雞正昂首闊步地走過來。頭頂著大紅雞冠,全身的羽毛潔白光亮,顯得格外神氣。它輕易不肯開口,因為只要它引吭啼叫,便要驚動千家萬戶了。

詩的前半部寫雄雞的外表形象,它有鮮紅的雞冠,雪白的羽毛,「紅」與「白」的色彩照應,簡單而明亮,給人以精神飽滿,氣宇軒昂的感覺。「走將來」三字,將它昂首闊步的形態生動地摹寫出來。後半部寫雄雞的內在品質,以欲顯先藏的手法傳寫它的聲音,最後一句則點出它真正不平凡之處。雄雞只在早晨特定的時間報曉,其他時間不會胡亂啼叫,所以它「平生不敢輕言語」;它一啼叫,便是東方吐白,新的一天來臨;千萬人家給喚醒了,開始這一天的生活。俗諺有雲:「雄雞一鳴天下白」,自古以來雞就代表「除舊布新」、「送走黑暗、迎接黎明」的吉祥象徵。雞鳴則光明至,以光明勝黑暗,以正義勝邪惡,民間每以雞來做為辟邪之物。古人更有「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之說,以比喻君子之不畏邪惡。那麼,詩中、畫中的雄雞,很可能也就是詩人的自況。

「一叫千門萬戶開」,不但寫出了「雄雞一鳴天下白」這一事實,同時也帶有神話的色彩。在《玄中記》中說,東南有一座桃都山,山上有一棵大樹,名叫桃都。樹上有一隻天雞。它在日出之時就會鳴叫,之後全部的雞都會隨之而鳴。畫中氣派不凡的雄雞是不是天雞呢?這就由讀者自己去想像了。

這首詩的語言通俗易懂,明白流暢,讀者可單就字面去理解詩的內容,亦可結合中國的文化及詩人的經歷去深入探討詩的含意,為讀者提供了不同的欣賞層次。

③ 崔道融寫的《雞》這首古詩主要講了什麼

1、 崔道融寫的《雞》這首古詩主要講了 :詩人對買來的雞說,平常時刻用不著你受累內,只要求容你在荒野深山的月黑風寒之夜,黎明到來之前,叫一聲就行了。「月黑風寒」,喻險惡的環境,特別需要雄雞報曉,平常不叫天也照亮。

《雞》

崔道融(唐)

買得晨雞共雞語,常時不用等閑鳴。

深山月黑風雨夜,欲近曉天啼一聲。

2、崔道融(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自號東甌散人。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乾寧二年(895年)前後,任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縣令,早年曾游歷陝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後入朝為右補闕,不久因避戰亂入閩。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於永嘉山齋集詩500首,輯為《申唐詩》3卷。另有《東浮集》9卷,當為入閩後所作。與司空圖、方干為詩友。《全唐詩》錄存其詩近八十首。

④ 雞這首詩的內容是什麼幫我解答,謝謝!

樓主您好;
此乃杜甫的一首詩。

雞·杜甫
紀德名標五,初鳴度必三。殊方聽有異,失次曉無慚。
問俗人情似,充庖爾輩堪。氣交亭育際,巫峽漏司南。

⑤ 崔道融寫的雞這首古詩主要講了什麼

《雞》
崔融道
買得晨雞共雞語,常時不用等閑鳴;
深山月黑風高夜,欲近曉天啼一內聲。
等閑---平時,平容常。
等閑鳴:平常的鳴叫。
詩人對買來的雞說,平常時刻用不著你受累,只要求你在荒野深山的月黑風寒之夜,黎明到來之前,叫一聲就行了。「月黑風寒」,喻險惡的環境,特別需要雄雞報曉,平常不叫天也照亮
【說明】報曉雞雖然每到天將亮時總會啼叫,但真正需要啼叫的,只有在深山月黑風雨之夜。這時,晦明難辨,報曉雞啼叫一聲,人們便可以知道,黑暗即將過去,早晨已經來臨了。

⑥ 袁枚的詩 雞的解釋

雞(清 袁枚)

養雞縱雞食,雞肥乃烹之。
主人計固佳,不可與雞知。

袁枚(1716-1797)清代版詩人、散文權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
這首《雞》,是寓言體的諷諭小詩, 寥二十字,短小精悍,歷來剝削者對勞動者使用小惠以求大利的欺騙伎倆,盡情揭露。通篇從人們習見的日常生活中提煉素材,賦予深刻的主題,詩筆詼諧,諷刺強烈。出於封建時代文人之手,良不易。五四時期劉大白曾於杭州城站四美泰酒店間所掛畫雞橫幅上見此題詩,因於所著《舊詩新話》中評雲: 「 一切資本家豢養勞動者,男性豢養女性,軍閥豢養士兵 …… 的階級豢養的背景,都被這幾句道破了。不料舊詩中竟有這樣的象徵文字。「

(請採納)

⑦ 關於雞的古詩大全

關於雞的古詩:
《游山西村》
宋 ·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詠雞》
宋 · 繆鑒
數載書窗伴讀鳴,群中剛雉羽毛新。 今朝命試牛刀手,望斷函關夜度人。
《畫雞》
明 · 唐寅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商山早行》
唐 ·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雞》
唐 · 崔道融
買得晨雞共雞語,常時不用等閑鳴。 深山月黑風雨夜,欲近曉天啼一聲。
《社日》
唐 · 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雞》
唐 · 徐夤
名參十二屬,花入羽毛深。 守信催朝日,能鳴送曉陰。 峨冠裝瑞璧,利爪削黃金。 徒有稻粱感,何由報德音。
《雞》
宋 · 張繼先
雞德靈居五,峨冠鳳彩新。 五更大張口,喚醒夢中人。
《雞》
唐 · 杜甫
紀德名標五,初鳴度必三。 殊方聽有異,失次曉無慚。 問俗人情似,充庖爾輩堪。 氣交亭育際,巫峽漏司南。
《雞》
宋 · 梅堯臣
昂然大雄雞,高冠紫沉羽。 星占太史局,樹棲丞相府。 知時不失晦,得食曾呼伍。 幸無終夜鳴,須防人起舞。
《雞》
宋 · 司馬光
羽短籠深不得飛,久留寧為稻粱肥。 膠膠風雨鳴何苦,滿室高眠正掩扉。
《雞》
明 · 俞允文
月落空營舊壘低,寒風獵獵大荒西。 驚魂易斷江南夢,惱殺重城未曉啼。
《雞》
宋 · 張嵲
馴養經年聊伺曉,不須風雨遲時呼。 年來頗學方仙道,拔宅他時從我無。
《雞》
宋 · 丁謂
戒旦知霄漏,棲塒識晚陽。 花冠誠可愛,芥羽亦難防。 祝祝時求友,咬咬獨擅場。 自當陳玉質,寧止化陳倉。
《雞》
宋 · 釋智圓
檐前棲息傍蒿叢,風雨司晨爾有功。 鸚鵡無能憑佞舌,侯門翻得養金籠。
《雞》
宋 · 李覯
嗟爾羽蟲類,昂然冠距麄。 徒為識昏曉,猶未免庖廚。 年少苦令斗,主人頻見呼。 寧思避弋者,天外去鴻孤。

⑧ 我有一個古詩叫化雞可是不知道他的作者怎麼念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是這個嗎,讀táng yín
唐寅

⑨ 詩歌技巧 技法

第一講 詩歌概論

意義:詩歌自由表現了個體生命心靈深處的超越性追求。年輕人處在理想追求的歲月,寫詩正是百年一遇。詩歌具有永久的審美生命,是文學的最高形式

定義:有言志說、緣情說、想像說、感覺說,法度說、押韻說、語言結構說、綜合說等,這些定義都是片面的。詩歌是一種直接表現創作主體心理活動並有一定語言形式的文學體裁。可稱「表現說」。從根本上來說是要表現人即創作主體的能動本質,而不是為著反映創作主體之外的事物的。為了真實表現詩人的心理活動這一目的,常常不顧心理活動所反映的客觀事物是如何的變形。

第二講 詩歌語言

最本色的文學語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於描繪功能小的音樂。

B、有機信息系統,一個字,能產生神奇效用。如「朱門酒肉臭」中的「朱門」,成了統治階級的代名詞,有很多含義,還有作者和讀者的感受。

C、獨立審美價值,可以把玩。小說可以拋開語言,復述故事,而詩歌不能離開語言。

D、總的要求是表現個性的心理感受,具體要求有四:

一是多義性,既有表層義,又有深層義。主要用象徵手法。如松梅雪竹、長城、百合花等。傳統象徵過於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還有暗示、雙關、婉轉等。

二是跳躍性,超過任何文體語言。因為表現心理快速活動。不要任何介詞、連詞等中介質--關聯詞。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還可以邏輯混亂,任意交錯。如時間和空間交錯。如《背時的愛情》中詩人與古代的美人談戀愛。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體感和具體感(化抽象為具象)。詩中有畫。

四是音樂性,既有內在音樂性即情緒的律動,又有外在音樂性即聲音的回環(押韻、節奏和聲調)。對原始感情起一種節製作用。 節奏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節奏和人的生理節奏--呼吸的調節及運動感覺的反映,是音組和停頓的有規律的安排。一字一音節,有獨立意義的單音節、雙音節或多音節構成一個音組,每組後面有或長或短的停頓。古詩:五言「二、二、一」。新詩自由開放,獨特創造,變化中有規律。

最早的詩都可以唱,詩歌不分。原始民族的抒情詩,主要的性質是音樂。我國自六朝沈約寫出《四聲譜》以後,詩從詩歌中開始分化。但是,詩與音樂還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唐詩有不少已被譜曲演唱。

詩歌的音樂性的作用是對原始、粗硬、強烈的感情起一種節製作用,使之轉化為一種有規律的運動,加深詩味,喚起讀者的審美注意,把一些實用的非詩的想法排開去。

內在音樂性是內心情緒的律動,即高低起伏、長短快慢等。

外在音樂性主要表現在聲音的回環上,可以說是一種數的比例關系。主要有:

押韻 是使相關詩句末尾一個音節韻母相同或相似。對待押韻應持開放的態度,尊重詩人的藝術追求;只要完美地傳達出內在的情感,可有可無。無韻崐詩可以其它手段顯示音樂性,如詩行排列。

首先要選韻。同類的韻形成韻部。現在通行的是十三轍,即十三類:中東、人辰、江陽、言前、發花、懷來、灰堆、遙條、油求、梭波、一七、姑蘇、乜斜等。每個韻部發音部位、開口程度不同,音調音域也不一樣。有的響度高,昂揚、亢奮,如江陽、發花等。有的響度低,苦悶、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選韻,因情變韻。

其次是轉韻。較長的詩,情緒流動變化,這就要在語音形式上體現出來。如果一韻到底,易於給人單調、疲勞之感。轉韻可以使文氣一振。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韻,流麗婉轉,委婉纏綿。

再次是押韻方式。主要有連句韻--每行都押、隔句韻--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隨韻--兩句一換如信天游、交韻--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韻、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韻等。其它還有抱韻,第一行與第四行押韻,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韻。這是西方十四行詩的正宗韻格。

聲調 發音過程中音高和音長的變化。沈約《四聲譜》最早研究這個問題。新詩只能注意而已。特別是在朗誦詩歌需要時。

節奏 本是音樂術語,是詩歌外在音樂性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節奏。詩歌的節奏是事物的節奏和人的生理節奏--呼吸的調節及運動感覺的反映。

詩歌節奏是音組和停頓的有規律的安排。在漢語中,一個字一般是一個音節,有獨立意義的單音節、雙音節或多音節構成一個音組,每組後面有或長或短的停頓。

古詩的節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

新詩的節奏:自由開放,獨特創造;每行大致相當,變化中有規律。

第三講 詩歌分行

作用: 新詩沒有古詩詞的固定音樂規定,引進西方分行,加強節奏感和旋律感以達到音樂性的效果。

A、分行適應詩情而長短、疏密、參差。詩行遵從詩歌內在律--情緒節奏,其外形是將內心情緒視覺化展示出來的結構形式。惠特曼表現開國時開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詩行很長,猶如新大陸疆界的廣闊蒼茫。馬雅可夫斯基表現了十月革命的劇變,詩行呈現樓梯形,起伏大,參差不齊。

B、詩行運用省略、跳躍,隨意性較大,產生新的結構意義。如上下詩行並置產生新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C、分行把視覺間隔化為聽覺間隔,顯示節奏。這是在閱讀中產生的效果。連在一起讀就無法顯示節奏。

D、分行引起審美注意,讓人用詩的心理來欣賞。

要求:

A、注意行與行有機組合。關鍵是跨行--一句話占兩行以上。這是為了讓人停頓,集中注意力去欣賞下一行--強調最有價值、最光彩的語言。

B、分行是發展變化的,應有獨創性。如傳統的情緒圖案,變為象形圖案和會意圖案。

C、分行更重視詩的視覺效果,從「聽覺藝術」變為「視覺藝術」。這是因為新詩內在的復雜性和多層性,難以直接通過朗誦來表達,只能用文字排列來保持詩意。卡勒(美)認為,一段文字是否是詩,未必取決於語言本身,而是取決於文字排列即視覺形式。一條新聞可以排列成詩:

昨天在七號公路上

一輛汽車

時速為一百公里時 猛撞

在一棵法國梧桐上

車上四人 全部

死亡

視覺上強調了關鍵詞語。如「猛撞」,包含較多心理容量。「死亡」,突兀而至,觸目驚心。

第四講 辯證技巧

詩歌更為重視辯證技巧。詩歌是藝術生命,只有辯證技巧才能寫好它。

舉例:從主客體關繫上有主觀與客觀、有我與無我等; 從藝術構思上有形與神、虛與實、大與小、藏與露、全與不全、抽象與具象、有限與無限、似與不似、單純與復雜、誇張與寫實等;從藝術表達上有疏與密、曲與直、斷與續、出與入、正與反、抑與揚、巧與拙、生與熟等;從藝術風格上有華麗與樸素、自然與雕飾、強烈與沖談、陽剛與陰柔、沉著與飄逸等。

重點:

1.有我與無我:我,是自我意識。無我,是對自我的超越,而非取消個性。無我,一是指忘我,即心靈自由馳騁,和外物交融在一起,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二是指大我,指國家、民族和時代。有我才能真誠,有個性。無我才能不受限制並有普遍感和歷史感。

2.有限與無限:有限指具體的詩句;無限指詩句中的內涵。關鍵是寫好有限。

3.虛與實:實是通過對客觀形象的描繪而直接傳達給讀者的信息。虛是讀者通過聯想和想像而間接獲得的信息。虛實結合一是化實為虛,如「化景物為情思」,二是化虛為實,把抽象感情與哲理賦予具體而生動的形象,運用比喻。

4.小與大:小與大指的是描寫對象。一味寫小會限於瑣屑;一味闊大則流於張狂。浪漫主義比較闊大。愛情詩易於瑣屑。毛詩過「大」。一是應當小大相形,如「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二是以小見大,「紅杏枝頭春意鬧」,「窗含西嶺千秋雪」。

第五講 詩歌模式

模式對教學作用很大。有人不贊成,認為束縛作者。這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說沒有掌握創作和教學的要領。文體就是模式。不過初學者不必照搬,創作一段時間後要有意識地拋開模式,發揮創造力,任意起草。詩歌模式大致有九種。

象徵模式

這一模式可以說是詩歌的傳家寶,又稱多層式:在文字元號的視覺層面上給人以形像, 同時在聯想的深層給人以意義(某一實體事物或精神內容) 盡可能無限的概括和包涵。象徵體是表層的、明晰的,甚至可能是被傳統理性所規定的,如梅蘭松竹、長城等。而被象徵的本體卻是隱蔽的、模糊的。 兩者關系要有任意性,便於發揮創造性。天才詩人把表面上風馬牛不相及的內外意象通過類似聯想起來,形成令人稱奇的構思。關鍵是抓住兩者之間共同點,而其它屬性相距越遠越好。

中心方法是選擇形象,形成象徵意象。意象, 又稱藝術形象,可以說是構成文學藝術大系統的細胞。意——人的意識(包括情感。從根本上來說是人的審美需要和認識需要),最終在文學藝術上表現為作者個體生命的投射和表現。象——客觀事物, 外在於作者,但最終為作者生命本質所對象化。兩者結合為意象,而兩者成分的多少及關系的隱顯疏密等造成了兩種基本上的文藝創作方法,即重意的浪漫主義和重象的現實主義, 也成為表現論和反映論的淵源。象徵意象比一般意象來說, 有特定的要求:成為全詩的中心形象。最佳象徵意象,其涵義是無限的,盡可能表現作者內心世界,成為一個藝術個性的宇宙。

一般來說,這類詩歌標題就寫出了象徵體(甚至是人物)。但是,內層的本體即作者個體生命的感受才是詩歌真正要寫的。

空 氣

好一會屏息靜氣,

我多想聽到你!

可你安然靜謐,

你有怎樣的話語?

伸出顫栗的手指,

我多想撫摸你!

可你無影無蹤,

你有怎樣的形體?

睜大渴望的雙眸,

我多想看到你!

可你透明無色,

你有怎樣的美麗?

可是我清清楚楚,

我一刻也離不開你!

我的生命里有你,

你隨著我的一呼一吸……

在這首小詩中,空氣成為結構中心的象徵意象。安然靜謐、 透明無光、無影無蹤的空氣, 卻蘊含了作者的無盡心意——既是純真高尚的愛情又是無限的人生追求, 那樣真切地支配著作者的生命,又那樣緲遠,可望而不可及。大多數人何嘗不是如此!

第六講 詩歌模式

【橫斷模式】

這類詩歌截取一個生活片斷或者意識片斷,描寫一系列形像,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以抒發作者感情,表現作者的意識。許多寫景詩正是這樣。要盡可能創造意境。如杜甫的《春望》。

【縱貫模式】

這類詩歌以作者觀察點的推進為線索,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者空間的展開,把所見所聞所感觸融成一體。如賀敬之的《回延安》。這類詩歌一般較長,多是敘事詩。

【升華模式】

這類詩歌一般分為兩部分,前邊是較平緩的鋪墊,後邊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進,使情思與意境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言志」的舊體詩詞大都採用這種模式,前邊寫景,情景交融, 後邊寫「志」,志中有情。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

【串珠模式】

這類詩歌由幾個並列的相同結構並有部分相同詩句的部分組成。反復詠嘆。《詩經》較多這類詩歌。

第七講 詩歌講座

【自白模式】

直接抒發感情,使用論斷式的議論,又稱議論模式。淵源流長,浪漫主義大都採用抒情化議論,即自白。政治詩、哲理詩許多屬於這種「傳統自白」。這種自白不容易寫好,首先作者必須達到一個時代最高層次的認識及體驗的水平。在西方現代派中,惠特曼的《草葉集》承前啟後,大量使用自白,以至於美國詩歌自50年代後以艾倫·金斯堡的《嚎叫》為代表,形成了自白派,占據主流地位。我國80年代「第三代」詩歌大部分都屬於「自白」詩。與前期浪漫主義自白不一樣,當代詩歌中的自白可以稱為「反傳統的自白」:有意擺出反傳統——反對文化、審美、個性、理性乃至詩歌自身的架式,其實不過將題材限定在個人生活體驗主要是本我感受的圈子裡。多用第一人稱,不拘格律,以日常口語袒陳自己對生活的感受甚至隱私,有時觸及社會,進行某種程度的批判。「自白」詩歌對語言、形式和意味更加強調,甚至寫娛樂性的記錄性的詩歌,自稱為「玩」詩歌。作為詩歌整體的一種探索,「自白詩」可以說有從社會批判意義轉為個體生命肯定意義的歷史作用。

【象形模式】

詩行排列成中心形象的形狀,成為象形圖案。如法國詩人阿波利奈爾的《被刺殺的和平鴿》。 又如台灣詩人白荻的詩歌,猶如一幅山水畫(詩行從右到左,字詞從上到下), 比喻流浪者如遠離山林湖水的一株絲杉。

第八講 詩歌模式

【現代模式】

從西方現代派詩歌移植而來的。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傳統詩歌明顯不同,而且認為內容即形式、形式即內容,因此更加重視形式創新。寫的是個人與社會、自然、 他人甚至自我的分裂和荒誕,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高度發展所帶來的精神危機、變態心理、悲觀絕望和虛無主義。強調表現內心——實際上只是變幻多端,高深莫測的本能(慾望,尤其是性慾) 和下意識。採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思想知覺化, 即抽象的肉感。把抽象觀念和具體形象直接結合, 「象你聞到玫瑰香味那樣地感知思想(艾略特)」。如詩中的「力之舞」、「意志昏眩」、 「潮濕的靈魂在發芽」。②自由聯想。 這種聯想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為大家所公認的,而是憑個人的直覺和幻覺寫出來的聯想。 如「陽光是從太陽里踢出的足球」。③語言形式隨心所欲地變化, 用於暗示某一瞬間的感覺、想像和精神狀態。

如前面所引述的E·Cummings《太陽下山》。

【會意模式】

這類詩歌的一些詩行排列成抽象的圖形, 顯示某種意義趨向。如《太陽下山》後半首的詩行排列, 暗示鍾聲在大風中高低起伏。

又如:

中秋月

桑恆昌

自從母親別我永去,

我便不再看它一眼,

深怕那一滴淚水







濕了人間。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