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詠史懷古詩

詠史懷古詩

發布時間: 2020-12-19 08:43:34

1. 什麼是詠史懷古詩

杜甫有 詠懷古跡 五首
其一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其二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其四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裡,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難恢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作品注釋
注釋:
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邊境。庾信:梁朝詩人。雲雨:宋玉在《高唐賦》中述楚襄王游高唐,夢一婦人,自稱巫山之女,臨別時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陽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縣。明妃:即王昭君。據《西京雜記》:「元帝後宮既多,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昭君自恃其貌,獨不肯與,工人乃丑圖之,遂不得見。」後畫工毛延壽被殺。永安宮:在今四川省奉節縣。伊呂:指商朝伊尹,周朝呂尚,皆開國名相。蕭曹:指蕭何、曹參,均系輔佐劉邦建漢的名
臣。
題解
《詠懷古跡五首》是一組七言律詩,作於大歷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陸續寫成。此為第三首,是杜甫離開夔州東下、途經荊州府歸州(今湖北秭歸)東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時所作。
有人認為,「詠懷」、「古跡」本是兩題,後人誤合為一,如果並讀,則不成話;有人則認為,借古跡以詠懷,詠古即詠懷,一題而兼有二義。從詩的內容主旨說,這兩種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語義而言,將「詠懷古跡」解釋為「歌詠懷抱、古跡」,「詠」字下有兩個賓語,一為「懷」,一為「古跡」,讀起來很別扭。而將「詠懷古跡」直接解釋為借古跡以詠懷」,用以解釋詩的內容主旨是確切的,但用以解釋題目含義,則不免牽強。實際上,「詠懷古跡」就是「懷古」,「詠懷」二字都是動詞,意為歌詠懷念,題目之義就是歌詠和懷念古跡。
句解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三峽之中,成千上萬的山巒山谷,相依相連,一齊奔向荊門。就在那一帶,還保留著生長明妃的山村。首聯點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環境。「荊門」,指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荊門以西多山嶺。今湖北秭歸有昭君村,在與巫峽相連的荊門山裡,傳說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湖北秭歸人,漢元帝時宮女。竟寧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給匈奴呼韓邪單於,後死於匈奴。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也稱明妃。交待地點,本來是很平常的起頭,卻寫得極有氣勢。一個「赴」字突現了三峽和荊門那種山連嶺接、雄奇生動的走向和動勢,所以《唐宋詩醇》評為「破空而來,勢如天驥下坂,明珠走盤」。讀者的視線一下子被吸引到荊門這個點上,進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雖為女流,但她身行萬里,心與故國同在,芳名萬古長傳。其人其事,有一種悲壯的色彩,彷彿正如她生長的地方那樣,氣象不凡。所以在詩人筆下,這畫面的底色,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當年王昭君孤獨地離開漢宮,遠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沒回來;最後身死異域,只留下青色的墳墓,籠罩在昏黃風沙中。頷聯營造出悲涼蕭瑟的氛圍,與前兩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鮮明對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後漢書·南匈奴傳》載,呼韓邪單於死,昭君曾上書求歸,成帝令從胡俗,不許,昭君終死於匈奴。「一去」是悲之始,「獨留」是悲之結。「一」,這里是獨自一人的意思。「連」,指連姻,即「嫁」。「紫台」,即紫宮,帝王所居之處。「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傳說當地多生白草,獨王昭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稱「青冢」。「向」,這里是「在」的意思。「黃昏」,當作「昏黃」,這里指昏黃的風沙。一是為了與上句的「朔漠」對仗,二是為了協韻,所以倒裝,就像宋代林逋《山園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一樣。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單憑畫圖約略看識,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顏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歸,能夠帶著環佩在月夜歸來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西京雜記》載:漢元帝因宮女太多,不得常見,就讓畫工為宮女畫像,便於隨其臨幸。宮女們爭相賄賂畫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賄,畫工就故意把她畫得很醜。後元帝實行和親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憑畫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臨行時,才發現她青春貌美,閑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將畫工處以死刑。
這兩句從昭君命運的轉折點說起,寫她生前不遇的原因,並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後的月下幽魂相對照,文字對仗工巧,又蘊含著無窮感慨:生前已經錯過知遇的機會,死後魂魄歸來也是枉然!同時,詩人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也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省識」,猶略識,即未仔細辨認。 「環佩」,古時女性的裝飾物,這里代指昭君。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千載以來,琵琶彈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雖死,其怨難平,琵琶曲中傾訴的分明是她的滿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漢劉熙的《釋名》說:「琵琶,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 故詩人稱其樂曲為「胡語」。傳說漢武帝嫁公主(實為江都王女)於西域烏孫王,公主悲傷,胡人乃於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後人把這些與昭君的故事攙合起來,寫出《昭君怨》等琴曲,於是,就有王昭君慣彈琵琶的說法。
尾聯正面寫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個遠嫁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杜甫當時身處異地、遠離故鄉的處境和昭君相似,從詩題《詠懷古跡》可知,詩人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

2. 詠史詩(懷古詩)的主要意象

詠史詩(懷古詩)的主要意象:意象:投筆、長城、明月、樓蘭、柳營、請纓、羌笛、古地、吳鉤等。在詠史懷古詩里常見到的意象有物象類,如:樓蘭、羌笛、吳鉤等,還有古地、古居類,如:驪山、馬嵬、汴京、長安、金陵、赤壁等。

詠史懷古類詩詞作為一類獨特的詩歌題材,就其自身而言,就註定了它擁有「著詩」「和史」的雙重特徵,詠史懷古詩詞「是詩」「與史「」、詠史」「與言志「」、古」「與今」的結合與統一,這是詠史懷古詩詞所獨有的藝術特徵。

(2)詠史懷古詩擴展閱讀:

詠史詩(懷古詩)常用的典故

1、投筆:《後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後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

2、長城:《南史檀道濟傳》,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後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後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

3、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後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

4、折腰:《宋書隱逸傳》載,陶淵明曾作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拜揖,後來喻指屈身事人,而詩人常反其義用之。如李白《夢游天姥嶺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5、化碧:《莊子外物》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後,當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來,三年後血變成了碧玉。後來人們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

3. 詠史懷古詩常用的寫作方法有哪些

一、詩人不加評議,完全用形象說話。

《詠史二首·其一》唐代:李商隱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間同曉夢,鍾山何處有龍盤。

釋義:

玄武湖已成了汪洋漫漫,一片降旗掛上百尺之竿。三百餘年如同一場短夢,金陵鍾山真的有那龍盤?

這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傑作之一,僅用二十八個字,借六朝紛紛代謝的史實來抒發感慨,說它是史實,因為金陵(北湖即玄武湖)確實是六朝故都,而「一片降旗百尺竿」顯然不是某一個有史可據的場面,更不可能六個朝代王運之終都用百尺長竿挑著降旗出降。

但作者這樣寫,無論是從「一片」的廣度或是從「百尺」的高度來說,透過形象來看歷史,六朝末代統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無恥之極,都是可想而知的。這就是詠史詩中的歷史,是藝術化了的歷史。

二、借古諷今是常見的表現手法。如金陵這座古城,東吳、西晉、宋、齊、梁、陳六朝均建都於此,這些朝代,國祚極短,在它們悲恨相續的史實中包含極深刻的歷史教訓,所以金陵懷古後來幾乎成了詠史詩中的一個專題,在國運衰微之際,更成為關心政治的詩人常取的題材。

《金陵懷古》唐代:劉禹錫

潮滿冶城渚,日斜征虜亭。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後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

釋義:

春潮淹沒了冶城的洲渚,落日余暉斜照在征虜亭。蔡洲新草茁壯一片嫩綠,幕府山上仍是煙靄青青。國家的興亡取決於人事,山河也徒有險峻的地形。玉樹後庭花這支亡國曲,凄婉幽怨令人不忍再聽。

詩歌前兩聯只點出與六朝有關的金陵名勝古跡,以暗示千古興亡之所由。後兩聯則通過議論和感慨,借古諷今,提出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險的卓越見解,暗示當時統治者依託關中山河之險,沉溺聲色之中,正步六朝滅亡的後塵,可謂意味深長。

三、詩人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的思考,自己並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實或就史實作出假設,表明自己的態度傾向。

《題烏江亭》唐代: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釋義:

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料。能夠忍受失敗和恥辱的才是真正男兒。江東子弟大多是才能出眾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這是詠嘆項羽兵敗,自刎烏江的詩,開頭兩句,就事論事,批判項羽的不能「包羞忍恥」;三四句就史實作出另樣假設,表達了惋惜之意,從而表明了「男兒」應當能屈能伸,屢敗不餒的道理,是頗有積極意義的。

四、先即事即景,由此引發議論或抒發感慨。也有詩中史實的敘寫不多,卻以議論為主的。

《詠懷古跡五首·其五》唐代: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釋義:

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萬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無比敬仰。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籌劃的結果,他猶如展翅高翔在雲霄的鸞鳳。才華超絕與伊尹呂尚難分高下,指揮千軍萬馬非曹參蕭何能比。漢朝的氣運已經衰落難以恢復,他意志堅決終因軍務繁忙殉職。

這是作者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發而為詩。作品以激昂的筆觸頌揚諸葛孔明的胸才大略,嘆惋他的壯志未酬。詩中除「遺像」是詠古跡外,其餘均是議論,全詩議而不空,句句含情。

五、全詩只敘史實,當然不是歷史書中的「史實」,不著一字評論,甚至對自家身世也不發一語。這種構思,重在塑造形象,以形象感人。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唐代: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釋義:

成千上萬的山巒山谷連綿不斷地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山村還至今留存。皇宮離開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後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墳對著黃昏。糊塗的君王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當是昭君歸魂。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就是自始至終,全從形象落筆,不著半句抽象的議論,而昭君悲劇形象,卻在讀者心上留下難以磨滅的的深刻印象。

六、景中寓有史實,以景襯情的構思。

《金谷園》唐代:杜牧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釋義:

金谷園里的繁華奢靡早已隨著芳香的塵屑煙消雲散了;園中流水無情的流淌,如茵的春草年年自綠。日暮時分啼鳥在東風里嘆怨,落花紛紛,恰似那為石崇墜樓的綠珠美人。

詩歌首兩句寫昔日繁華今成荒蕪,三四句寫暮日啼鳥、東風落花,從而聯想到石崇寵妓綠珠效死石崇跳樓自盡的史實,對綠珠如同落花般不能自主的命運深表同情和惋惜。全詩句句寫景,景中寓情,四句蟬聯而下,渾然一體。劉禹錫的《金陵五題》都採用這種構思方式。

4. 詠史懷古詩的典故

辛棄疾八聲甘州
夜讀《李廣傳》,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楊民瞻約同居山間,戲內用李廣事,賦以寄之容。
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
落魄封侯事,歲晚田園。
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
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閑。
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
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斷此生休問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將移住南山邊。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

5. 詠史懷古詩的常見主旨有哪些

詠史懷古詩:一般以古代歷史事件或古代人物為題材,或借古諷今,內或寄寓個人懷才不遇容的感傷,或表達昔盛今衰的興替之感。詩人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託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這類詩由於多寫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6. 分析一下杜牧的詠史懷古詩。謝謝!

杜牧的詠史詩,立意高遠,氣魄宏大而又情致深濃,風格豪放。首先,他在詠史詩中表現了卓絕過人的史識。詠史詩是通過對某一歷史事件的吟詠,對其作出新的評價與判斷。當然,這種評價與判斷是詩的方式而不是史的方式,是活生生的形象顯現,而不是乾巴巴的抽象的概念推理,是有情有味有聲有色感人至深的詩篇,而不是《東來博議》式的史論。 杜牧的詠史詩,不但有精彩的議論,而且不缺乏神韻,是其詠史詩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杜牧《題商山四皓廟一絕》雲:「呂氏強梁嗣子柔,我與天性豈恩仇。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商山四皓輔助太子劉盈登基一事,在一般詩人筆下都作為美談出現,認為是奇功一件。杜牧卻不以為然,他認為由於劉盈柔弱,致使呂氏專權,給劉氏宗室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造成了政局的危險和混亂。因而四皓恰恰是幫了劉氏的倒忙,這不僅在對四皓功過的評價上與傳統觀念大相徑庭,而且是對重嫡庶長幼而輕個人素質的傳統立嗣觀念的質疑,表現出詩人獨特的歷史眼光與超凡的歷史見解。
這首詩,表現了杜牧超卓的史識。這是因為杜牧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體現了他不同凡俗的政治見解。精警的議論給人以深刻的啟示,詩人在對史事的詠嘆中又帶上了極濃厚的感情色彩,因此,他的詠史詩警拔凝練,並有深厚的韻味,富於藝術的感染力。
其次,表現出強烈的懷才不遇之感。在封建社會懷才不遇是個普遍現象,這是由當時的社會制度所決定的。因此表現懷才不遇的這類詩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它是對封建社會扼殺人才的批判與抗爭。如《感懷詩一首》、《洛中送冀處士東游》等。試看他的《朱坡絕句三首》之一:「故國池塘倚御柳,江城三詔換魚書。賈生辭賦恨流落,祗向長沙住歲余。」他在慨嘆自己雖有賈誼之才,但遭遇連賈誼都不如,一生坎坷,故發之為詩,流露出強烈的懷才不遇之感。
再次,展現興亡之感,懷古傷今,抒發盛世難再的惋惜和對時勢的憂慮。杜牧,獨特的個性與社會的更加腐敗、國家的更加衰亡決定他的感傷之氣更濃,如杜牧的《題武關》:「碧溪留我武關東,一笑懷王跡自窮。鄭袖嬌嬈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這前四句,詩人帶著看似戲謔,實則悲憤的心情沉思著這一古老的歷史,然後又轉為一種滄桑之感:「山牆谷塹依然在,弱吐強吞盡已空。」最後兩句:「今日神聖家四海,戍旗長卷夕陽中「,詩人在這里表現的是一種矛盾的景象,既然是神聖一統,而非衰亡的楚國的那種情形,為何又要用給人以一種沒落感的夕陽來作為襯托呢?
再看《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前兩句說得好象很輕松,很放達,但後兩句,特別是「江海去」、「望昭陵」這兩個意象,卻給我們一個強烈的印象,詩人有滿肚子的話要說,他渴望唐太宗的時候,他在憧憬地回憶那個天下清一、道不拾遺的仁政時代。但這一切都已經過去,他只是悵然地眺望著那個前代英主永遠安息的地方,什麼也不想說。杜牧抒寫興亡之感的還有《西江懷古》、《經古行宮》等,這一類詩大量存在。因而,讀他的詠史詩,可以感受到詩人強烈跳動的脈搏,可以感受到詩人從歷史的回顧中審視唐代現實的那種揪心和沉痛的悲哀。
第四,強烈的現實性。大多筆鋒犀利,語含譏諷,對最高統治者腐化淫靡的生活作了尖刻的諷刺。《台城曲二首》其一雲:「整整復斜斜,隋堤簇晚沙。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誰憐容足地,卻羨井中蛙。」第三句將敵軍兵臨城下,皇帝仍然淫樂的場面作了鮮明的對比,奇絕痛絕,嘲諷彌切。再看最為有名的《過華清宮三絕句》中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將唐玄宗、楊貴妃荒淫誤國的故事深刻地揭露出來了。
第五,注重意境創造和情感抒發,將深刻的思想與悠長的情韻融合在一起。立意高深,形象鮮明,意境優美,情韻深長。《題桃花夫人廟》也是畫面對比鮮明的絕妙詩篇:「細腰宮里露新桃,脈脈無言幾度春。至競息亡源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以綠珠的剛烈殉情反襯息夫人的忍辱求活苟且偷生。後面兩句譴責之論就在人面桃花默默無言這種意境中展開,讓人絲毫不覺粗率淺露,相反讓人感到詩的意境更深一層。在兩種形象的強烈反差對比中,表現了他對息夫人的鄙棄與斥責,雖然表現手法委婉含蓄,而詩人的感情十分強烈。趙翼評此詩說:「以綠珠之死,形息夫人之不死,高下自見;而詞語蘊藉,不露譏誚,尤得風人之旨耳!」總之,展示鮮明對比的歷史畫面,能以最省儉的筆墨,將其飽滿豐富的感情,表現得痛快淋漓。
廣義上的詠史詩從表現形式上說主要分為懷古和題詠古跡兩種類型。它(特別是懷古的)不同於純詠史,主要在於它們的表達方式有所區別。狹義詠史注重於史實本身的詳述和議論,而懷古則側重於從史實引起的聯想、感慨,並且對古跡所在的現實氛圍有所描寫。正因為杜牧把抒情、寫景的藝術手法融進詠史詩中,使感性形象飽含濃郁的感情,形成帶有理性意韻、韻致流動的意象,由這些意象交織而成的整體是一種情緒型的意境,滲透了詩人的情感和歷史的深沉思索,而不純粹是對自然界的模擬、描繪。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懷古與狹義詠史的界限消融在統一的藝術特徵里了。

7. 詠史懷古詩10首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鵬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劉禹錫的《金陵懷古》:
潮滿冶誠渚,日斜征虜亭。
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後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 杜牧的《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侶,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張可久的《賣花聲"懷古》: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
李商隱《漢宮詞》:
青雀西飛竟未回,君王長在集靈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賜金莖露一杯。
詠懷古跡 ·杜甫
第一首庾信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8. 詠史懷古詩

杜牧的《赤壁懷古》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首詠史弔古詩,似是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幸。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嘆前朝人物事跡,後二句議論:赤壁大戰,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將被虜去,歷史就要改觀。詩的構思極為精巧,點染用功。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注釋】:
這首詩的大意是:
「鳳凰台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里遊憩,而今鳳凰鳥已京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台,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停。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中,化為一抔黃土。我站在台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天上的浮雲隨風飄盪,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我們在李白〈鸚鵡洲〉詩提到,李白讀了崔顥的〈黃鶴樓〉詩後,寫了〈鸚鵡洲〉詩,想與崔顥一較長短。寫完後,李白自己讀了覺得比不上崔顥,便在黃鶴樓上題下一首打油詩:「一拳擊碎黃鶴樓,兩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上頭。」擲筆而去。因為詩人看見美麗的風景,總忍不住要寫首詩歌頌一番,李白自然也不例外,於是寫了〈鸚鵡洲〉詩,自覺果然比不上,回家之後,越想越不甘心,於是又寫〈登金陵鳳凰台〉詩,才覺滿意。
由於白的作品發表於崔顥之後,兩首詩又都樣是押平聲尤韻的七言律詩,所以後人更認為李白有意與崔顥一比高下,因而有前面所舉那首打油詩的傳說。
事實上根據日本人森大來的考證認為,那首打油詩不是李白作的,李白寫〈登金陵鳳凰台〉也是因為感慨時事而作,無意與崔顥爭勝。
唐代安祿山之亂,迫使唐玄宗遷蜀避難,太子即位於靈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李白年輕時豪情萬丈,希望能替國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終不曾得到皇帝重用。安史之亂,眼見大唐江山,遭胡兵蹂躪,李白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於是他寫此詩時首句用:「鳳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引出全詩,因為傳說中,鳳凰鳥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現,因此古代都以鳳凰鳥的出現做為祥瑞的象徵。李白眼看安祿山危害唐室,想念昔時鳳凰鳥憩息鳳凰台的傳說,而今鳳凰鳥不再來,只有江水依舊向東流。
金陵為三國時孫權建都之地,晉朝永嘉之亂,晉室南渡之後也建都於鳳凰台所在地金陵城的東南,李白在台上想像當年吳宮的繁華景象,以及晉代那些達官貴人曾有過的風光事跡,如今都隱於幽徑,成為古丘。一個朝代弱了、亡了,馬上有另一個朝代興起,唐代太平盛世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也成了過去,安史之亂起,唐室岌岌可危,怎不令李白憂心?站在台上,看到遠處的三山及白鷺洲,而長安城呢?李白最後一句:「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在詩詞里常以浮雲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雲蔽白日是指姦邪之小人,圍繞於君王四周,向君王進讒言陷害賢臣,使忠臣沒有機會向皇帝進諫言。下句「長安不見使人愁」,指李白感嘆自己被放逐,眼見天上浮雲杳杳,不見長安,憂愁自己再也沒有機會到長安,或者說,安史之亂,玄宗遷西蜀,太子即位靈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復,為長安城憂傷。
這個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說新語》,相傳晉明帝小時候坐在晉元帝膝上,元帝問他,長安遠還是太陽遠,明帝答說長安近太陽遠,因為聽說有人從長安來,沒聽說有人從太陽來,元帝為他的聰明高興,第二天便當著群臣面前再問明帝同樣的問題,沒想到明帝卻答說,太陽近,長安遠,因為抬起頭來見得到太陽,卻見不到長安。
晉代原都長安,永嘉大亂之後南渡,晉元帝時改都金陵。與唐代因為安使之亂而迫使太子即位於靈武的情況很類似,因此李白詩末二句「浮雲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寵幸楊貴妃、楊國忠,茺廢朝政,而導致安史之亂,長安淪入胡人手中。李白寫這首詩純粹是由懷古而引發懷君之思,加以感傷自己因遭小人讒言所害而被貶謫,登上鳳凰台,望不見長安,一時觸景傷情而寫下這首詩,並沒有與崔顥爭勝之意,兩人爭勝之說全是後人附會的。
而前面所舉打油詩的由來,是因李白被流放夜郎,中途又赦回,路過江夏,曾寫過一首〈江夏贈韋南陵冰〉詩說:「我且為君捶誶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赤壁爭雄如夢里,且須歌舞寬離憂。」李白因心情憂愁郁悶,故意寫這種豪快語,以解心中不平之氣。後來又寫一首〈醉後答了十八〉詩,以對應捶碎黃鶴樓詩說:「黃鶴高樓已捶碎,黃鶴仙人無所依。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為自己前首詩的狂放自我解嘲,本來只是文人的游戲文章,沒想到唐末五代時有位禪僧經過黃鶴樓,便摘取李白這兩首詩的句子寫成這首:「一拳擊碎黃鶴樓,兩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打油詩,旁邊有一同來遊玩的僧人也題了一句:「有意氣時消意氣,不風流處轉風流。」另外一位僧人又加一句:「酒逢知己,藝壓當行。」而使得後人誤以為李白作〈登金陵鳳凰台〉詩是與崔顥的〈黃鶴樓〉詩爭意氣、爭長短,並留下這首有趣的打油詩。事實上全是後人穿鑿附會的。

杜甫的《蜀相》

杜甫詩《蜀相》賞析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自安史之亂以來就一直顛沛流離的詩人杜甫到了成都。第二年春天,他滿懷時事興衰之感和對三國時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到「錦官城」(成都)西北郊拜謁了始建於晉代的武侯祠廟。祠廟前那株相傳為「孔明手植」的巨柏,歷經滄桑,遒勁挺拔;綠樹叢中的黃鸝百轉千啼,自鳴得意。詩人面對年久失修,頹圮破敗的祠堂,追念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可貴精神和赫赫業績,不由得觸景生情,熱淚滿襟,於是寫下了這樣一首流傳千古的七律《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鵬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律詩由「起」、「頷」、「頸」、「結」四聯組成。這首詩的「起聯」兩句一問一答,貌似平常,實則不然。這里,詩人以近乎口語化的詩句點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環境,其間一個「尋」字妙筆天成,使得一問一答兩相連屬,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詩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情不可耐的心緒,這一方面暗示出杜甫與諸葛亮雖不同世卻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後面的贊頌、痛惜之辭預為伏筆,使得全詩和諧統一,首尾相銜。李重華《貞一齋詩話》說:「作詩善用賦筆,惟杜老為然。其間微婉頓挫,總非平直。」杜甫的這首《蜀相》的開頭,可以說是比較典型地體現了詩人善用賦筆而又切忌平直的特點。

如果說,「起聯」兩句還是從總領通篇的角度由全貌著筆作概括敘寫的話,那麼,「頷聯」兩句則進而把「鏡頭」轉向武侯祠廟周圍景物的細部。「映階碧草」、「隔葉黃鵬」彷彿是兩個特寫鏡頭,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強調「好音」之悅耳。然而,詩人用了一個「自」字,一個「空」字,含蓄地表達了他對這些景物的與眾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誘人的,可是,丞相祠廟卻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無人跡,只有詩人形隻影單而來,孤寂傷懷而返。難道說,武侯已經被世人遺忘了嗎?不難看出,在「頷聯」兩句里,詩人句句寫景,卻字字含情,詩行中寓靜於動,寄情於景,婉轉地流露出因國家分裂而悲愴傷懷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實現統一的情緒。真可謂「情融乎內而深且長,景耀於外而遠且大」(謝榛《四溟詩話》)。

「頸聯」兩句,詩人筆鋒一轉,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煉、警策的語言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生活際遇、政治理想和輔國功業。諸葛亮隱居隆中(今湖北襄樊城西)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公元207年,同他商討天下大計。出山後,諸葛亮先是輔佐劉備開創基業;劉備死後,他又匡濟危難,扶佐後主劉禪。這就是所謂「兩朝開濟」。諸葛亮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忠貞不渝,盡了「老臣」之心。當然,藝術的概括是不能同科學的、歷史的評價相提並論的。但是,透過詩人的飽含深情的詩句,我們不僅可以了解諸葛亮這位「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業,以及他對後人的感召力量,而且能夠感知詩人對他的欽羨仰慕之情。這一聯與前一聯一樣,屬對工緻,沉鬱頓挫。遣辭雖不藻麗,卻行文壯闊,瀟灑飄逸,可與詩人另一首寫諸葛亮的詩《八陣圖》中的「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二句聯璧生輝。

假若詩意僅此而已,或許還難以收到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和取得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前人說,「詩貴有眼」。「結聯」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可謂《蜀相》的「詩眼」。「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豈止是一般的憑吊和拜謁之辭啊!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載:諸葛亮於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陝西郿縣西南)與魏軍相持百餘日後,於當年八月在軍中抱憾病逝。武侯壯志未酬而身先亡,詩人飽經喪亂而屢失意,經歷雖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實現自己的抱負這一點來說,他們個人的命運是頗有相似之處的。正因為如此。詩人落筆沉摯,力透紙背,寫得蒼涼悲壯,催人下淚。可見,千百年來,人們習慣於用這警句一般的詩行對齎志而歿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與同情是不無道理的。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對於壯志未酬者,它既是頌辭,又是輓歌。唐代詩人劉禹錫說:「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里,工於詩者能之。」《蜀相》一詩囊括歷史,融匯古今,語言凝煉而內涵豐富。如果把劉禹錫的話用來評《蜀相》,杜甫是當之無愧的。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9573922.html http://..com/question/20339067.html

9. 什麼是詠史懷古詩

懷古詠史詩,主要是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表達感慨興衰、寄託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的詩歌。
用典抒情,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來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語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跡故事,藉以表達某種特定的含義,以抒發某種思想與情感 。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詩詞情意顯得含蓄,達到字少意豐的效果。借古諷今是詠史詩常見的表現手法,即詩人往往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詠嘆史實,憑弔古跡來達到感慨盛衰、托古諷今的目的。詠史懷古詩常用的歷史典故主要有哪些?晚唐詠史詩喜寫開元、天寶舊事,如唐玄宗、楊貴妃。以小見大,諷喻隋唐是晚唐詠史詩的一個基本特點。 詩家懷古詠史,大致有三種情況,
一種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的思考,詩人自己並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詩,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卻意識到項羽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另一種情況是把史實與現實扭結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抨擊社會現實,如宋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京口北固亭懷古》。
還有一種情況是只抓住歷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題發揮,如李商隱的《賈生》就是這么一首以古諷今的傑出之作。 詠史懷古詩所抒發的主要情感有哪些1)懷人傷己①對比失落型 ②同病相憐型(2)以古映今 ①古盛今衰,興滄桑之感 ②借古諷今,敲警世之鍾 ③懷古傷今,抒家國之嘆

10. 詠史詩和懷古詩的區別,詠史懷古詩常見意象表現

(一)詠史與懷古

《文鏡秘府論・文意》中這樣表述詠史與懷古的定義,詠史是「讀史見古人成敗,感而作之」,而懷古是「經古人成敗(之地),詠之」,也就是說,詠史詩是由記載的有關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引發的,而懷古詩是由歷史遺跡及相關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引發的。這種劃分較好地突出了詠史和懷古的不同本質,為大多數人贊同。

懷古詩重在憑弔古跡和緬懷先人。與詠史詩相比較,此類詩歌的出發點,並不側重於對某人某事加以評論。宋人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三《懷古類》序中雲:「懷古者,見古跡,思古人,其事無他,興亡賢愚而已。可以為法而不之法,可以為戒而不之戒,則又以悲夫後之人也。」懷古的本意,即是以古之教訓為今之鑒戒。清代王士禎雲:「古詩之傳於後世者,大約有二:登臨之作,易為幽奇;懷古之作,易為悲壯,故高人達士往往於此抒其懷抱,而寄其無聊不平之思,此其所以工而傳也。」,所謂「寄其無聊不平之思」,正與詠史詩的「唱嘆神理,聽聞者之生其哀樂」一樣,以感情的融注作為詩歌的根脈。清人朱庭珍也雲:「凡懷古詩,須上下千古,包羅渾含,出新奇以正大之域,融議論於神韻之中,則氣韻雄壯,情文相生,有我有人,意不竭而識自見,始非史論一派。」他在此處強調的「有我有人」,就是主張了詩歌的個性化特徵。

懷古詩和詠史詩,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作為懷古詩,它指的是詩人親臨古地,追懷往事以寄託感慨。懷古詩的詩題往往都標有地名,離不開對所接觸的景物和相關人事的描繪和詠嘆,以及對於古今變化的感觸。這類詩往往面對眼前的景象,用渾寫大意、虛實相間的表現形式進行涵括,抒寫人世變遷和盛衰更迭的感慨。清代沈德潛《說詩語》卷下雲:「懷古必切時地。老杜《公安縣懷古》中雲:『灑落君臣契,飛騰戰伐名』,簡而能賅,真史筆也。」清王夫之《明詩評選》卷四皇甫《謁伍子胥廟》條指出:「弔古詩必如此乃有我位,乃當時現量情景。」今人王利器《文鏡秘府校注》「論文意」條,評盧諶《覽古》詩曰:「唐人覽古者,多有出地名者」,同樣講得簡單直接。

整體來看,詠史和懷古基本屬於異性而同質。他們都涉及歷史一類的內容,抒寫的都是歷史上的人、事、地所引起的情感體驗、藝術想像或哲理感悟,他們共同的觸媒都是歷史,從而引起主體似的情感體驗,懷古比詠史更多一些直觀的體驗,更具有空間感和畫面感。但是具體去分析詠史和懷古,二者之間的聯系與差別有很多不同。詠史詩常表現為讀史有感,懷古詩常表現為觸景興詠,前者在表達方式上多用敘述、議論,後者則多為抒情、寫景,兼有議論;詠史往往是就具體的歷史事件或人物來寫,注重表達一種思想觀念或者道德評價,懷古詩則側重「描摹虛神」,通常集中於表達對於籠統「過去」的某種情感態度和哲理思考等。

(二)詠史與覽古

從古代詩歌的創作實踐看,以「覽古」為題者,其實與「詠史」、「詠懷」之作呈現出較為復雜的交叉現象。「覽古」作為一個單獨的詞最早見於《三國志・吳書》之《吳主五子傳》:「大行皇帝覽古戒今,防芽遏萌,慮於千載」,此處的「覽古」為觀覽古書之意。文學史中最早以「覽古」為題的詩作,最早見於《文選》中盧諶的《覽古》:「趙氏有和璧,天下無不傳。秦人來求市,厥價徒空言……謙公何為者?負荊謝厥。智勇蓋當世,弛張使我嘆。」,此詩主要是贊嘆藺相如奪回和氏璧的勇氣與智謀,它屬於「讀史見古人成敗,感而作之」的詠史詩,「覽古」即瀏覽古籍之意。也正是由於這首詩,確定了詠史詩中的覽古題材。清代袁枚雲:「詠史有三體,……一為隱括其事,而以詠嘆出之,張景陽之詠二疏,盧子諒之詠藺生是也。」也是把盧諶的《覽古》作為詠史之作,另如唐代吳筠《覽古十四首》也是覽閱古書而興發感慨的詠史之作,詩人在作品中明確道出:「閑居覽前載,惻彼商與秦。」以上所舉數例都把「覽古」定為觀覽古籍之意,隨時代的變遷後代也有很多以「覽古」為題的作品,產生了別的含義。如朱存「南唐保大時,取吳大帝及六朝興亡成敗之際,作《覽古詩》二百章。」,《宋史・藝文志》著錄為《金陵覽古詩》2卷,均為觀覽金陵六朝遺跡而作,屬於典型的懷古詩。北宋夏竦在其《吳中覽古》中寫道:「覽古長江上,明時起嘆嗟。水流吳國苑,花入野人家。夜氣銷龍劍,秋星見客槎。凄涼館娃樹,西日映平沙。」,從詩題已知為懷古之作,聯系詩歌的上下文,可知其中提到的「覽古」就是游覽古跡之意。綜上可知,覽古其意有時候指觀覽古籍,有時候指游覽古跡。因此,以「覽古」為題的作品,從題目看往往不能確定其所寫為詠史還是懷古,必須通讀全詩,細細地品味其內容,才能確定其屬於詠史還是懷古。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