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古詩
① 贊美小兵張嘎的詩句
小兵張嘎不怕困難,無所畏懼,應該我們學習的榜樣。
② 兩首古詩的解釋
第一首古詩:
《房兵曹胡馬》——(唐)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這首詩的第一句就是說馬的,先點明了這是一匹大宛城的名馬,然後開始描寫這匹馬的特徵。第二句和第三句描寫了這匹馬很瘦,每根骨頭都能扎人一樣,它的耳朵尖尖的如同削開的竹子。老師說過這正是好馬的象徵。往後,詩人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小兵曹,騎著這匹馬前去為國家出力。想像著馬在沙場上跑起來能四蹄生風,跑到的地方所向無敵,一切順利,不管走多遠也不怕。
詩人以馬言志,嚮往著能為國家出力的生活,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心情。
第二首古詩:
《馬詩》——(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
這也是一首馬詩,不過在全詩中也沒有出現「馬」字,更多的是以馬言志了。與前一首不同的是,它的前兩句描寫了周邊的景色,後邊直接抒情。上一首是先寫馬,再抒情。這是兩首詩的不同之處。
「大漠沙如雪」是在夜晚的大沙漠中,月光把沙子照成了一片白,如同雪一樣。燕山頂上的月亮像一個大鉤子一樣掛著,給了人一種深深的悲傷感情。我什麼時候能夠也戴上金子做的馬籠頭,這是把馬的感覺用到了自己身上,能戴上金籠頭的馬都是被重用的,詩人也希望自己被重用,為國家辦事出力,但國家不用他,詩人於是用詩來抒發自己的心願。
③ 麗麗每天背古詩若干首,背了10天,小兵比麗麗多背5天,多背了25首,小兵百度作業
假設麗麗一天背十首,十天就一百首。
10x10=100 小兵也背10首。10x5=50因為她比李麗多背5首
100+【50-5x5】=25
④ 寫出這首詩最深刻的詩句《我們的方陣》
我們的方陣
我們
吹著小號,
踩著鼓點,
走向內
天安門廣場。
耳邊容彷彿
又有禮炮聲響,
我們的心兒又和
雞毛信一起,
穿過封鎖線,
迎來
黎明的曙光。
那胸前的紅領巾,
飄揚著
紅纓槍的威風,
我們的步伐,
邁著
小兵張嘎的自豪,
邁向
兒童團員的嚮往。
我們
從歷史中走來,
穿過漫漫長夜,
踏平坎坷,
走出沼澤。
春天的故事,
唱綠了
華夏的希望。
我們的方陣
就像
春天的苗圃,
滋潤雨露,
沐浴陽光;
生長著
茁壯的童話,
描繪著
絢麗的風光。
我們的方陣,
像那
歡騰的海洋,
理想和鮮花
一起揮舞,
歌聲和白鴿
一起放飛,
向著
遼闊的藍天,
向著
新世紀的太陽。
我們
從歷史走向未來,
有一面旗幟
在前面高高飄揚,
指引我們
走向成熟,
走向新的輝煌……
⑤ 關於抗日戰爭的詩句
1、《贊陳納德將軍和他的飛虎隊》 現代 詩 作者:艾國斌
遠渡重洋匡正義,長天飛虎鬥倭狼。
昆明空戰奇勛樹,重慶鏖兵浩氣揚。
穿越駝峰連國脈,奔襲日陣衛滇疆。
將軍事跡傳千古,日月同輝姓字香。
譯文:遠渡大海顯示正義,飛虎與日本狼作戰。昆明空戰奇勛樹,重慶戰役失去了氣勢。士兵們通過駝峰保衛國家,進攻突襲日軍保衛雲南。一般的事跡傳遍了各個時代,日月同輝姓字香。
2、《和董必武同志七絕其一》現代詩 作者: 朱德
敵後常撐亦壯圖,
三師能解國家憂。
神州尚有英雄在,
堪笑法西意氣浮。
譯文:計劃打擊敵人的宏圖壯志,海陸空三軍能為國解憂。神州大地英雄咋,笑話法西斯敵人的浮躁。
3、《和董必武同志七絕其三》 現代詩 作者: 朱德
朋輩志同意自投,
團成砥柱止中流。
肅清日寇吾儕事,
鷸蚌相爭笑列侯。
譯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意氣相投,團結起來形成抗戰的中流砥柱,肅清日寇是我們共同的事業。
4、《清平樂·六盤山》毛澤東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譯文:長空高闊白雲清朗,南飛的大雁已望著飛到了天邊。不登臨目的地絕不是英雄,算下來已征戰了二萬里的路途。
六盤山上高峰挺拔,烈烈的西風吹卷著紅旗。現在革命的武裝正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哪一天才能打倒國民黨反動派?
5、《七律·長征》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譯文: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⑥ 小明的爸爸帶小明去外地,小兵拍拍他的肩膀,說(填古詩)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⑦ 「小兵,做成詩句
小兵立志創偉業,
神舟必須遨太空。
小兵成大業,
駿馬善遠行。
⑧ 關於李廣的詩句有哪些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⑨ 誰知道這是哪一首詩
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
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
「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
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
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
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
淚落沾我衣。
上錄《十五從軍征》,《古今樂錄》、《古詩源》等均作古詩。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五將它列入「梁鼓角橫吹曲」,題為《紫騮馬歌辭》,在「十五從軍征」前多出「燒火燒野田」等八句。這里,我們認同《樂府詩集》,將此詩視為漢樂府,並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從軍征」以下的詩句。
這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情景,抒發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開篇便不同凡響:「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他「十五從軍征」,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眾多想像的空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征」,系出於戰事,而且這一去就是數十年!「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征」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征」相呼應,則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來。
正因為「十五」從軍,「八十」方回,其間數十年與家人失去聯系,對家中情況一無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況,於是,這也就極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歸鄉途中與鄉里人的對話。老兵,「道逢鄉里人」,便迫不及待地問道:「家中有阿誰?」「鄉里人」答道:「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唐代詩人宋之問的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渡漢江》),反映其在久別家鄉之後、返鄉途中的矛盾心理,與此詩筆法有別,卻殊途同歸。宋之問的詩句是曲筆寫其返鄉途中想了解家中情況的迫切願望,而此詩則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現了久別家鄉的返鄉之人的真實情感。此詩中「鄉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沒有明言直說老兵家中還有誰,而只是用手指著遠處長滿松柏的眾多的高墳說:「那兒就是您的家。」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無他人了。」其實,「鄉里人」這樣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敗人亡的痛楚。如此著墨,顯然是以哀景寫哀情,也與下文相呼應。
老兵家中的情況究竟怎樣呢?其心情又是如何呢?「兔從」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繪。老兵到家後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從狗洞進進出出,野雞在樑上飛來飛去;庭院中長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長出了「旅葵」。「兔」與「雉」(野雞),均系動物,一在「狗竇」(下方),一在「樑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經種植而自生自長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台上)。這些處於不同方位的動、植物在這里構成的是一幅多麼悲涼的景象啊!造成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無人。而其家中無人,又是誰造成的呢?對此,詩未明言,這又給了讀者想像的空間。這幾句詩仍然是以哀景寫哀情,以悲涼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還在於:他以「旅谷」煮飯,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時間就做好了,卻不知道將飯與羹送給誰,也即無親人與之共享了。這正是「舂穀」四句所表現的。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無親人了,到頭來還是他孤身一人。這不僅照應了上文——鄉里人的答話與老兵返家後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繼續以哀景寫哀情。
詩的最後兩句於對老兵的動作描繪中進一步抒發老兵心中的悲哀。這里,突出老兵出門張望(「出門東向看」)與老淚縱橫(「淚落沾我衣」)這一細節,將舉目無親、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將其悲痛欲絕的茫然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試想,他「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家中已了無親人,而只有荒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以後的生活,又當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其悲慘的遭遇是誰造成的,盡管詩中未明言直說,但我們只要聯繫到此詩產生的時代背景,則不難看出這一點。根據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說法,此詩晉時已譜入樂府,當可視之為漢魏戰亂之際的作品。正是當時窮兵黷武的統治者與無休無止的戰爭,造成了該老兵的悲慘遭遇。反映該老兵的悲慘遭遇,也就反映了當時在沉重的徭役壓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
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構,巧妙自然。其返鄉經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誰?」,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涼,了無一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這些又歸結為表現揭露黑暗社會現實的詩之主題。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朴,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特點。
完美!
⑩ 小兵會背25首古詩,小貝會背9首古詩,問小兵和小貝會背多少首不同的古詩
這是小學三年級數學中的集合問題,應該丟了一個條件(如果有:小兵會背的小貝有3首會背),則算式為
25+9-3=3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