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梅的古詩
A. 關於古詩《嗅梅》的讀後感
嗅梅
---唐.無盡藏
盡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回.
詩人尋春不得,興盡答而歸,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發現春在枝頭,已經昂然十分了----春天竟在自家的門庭內!諸佛所證悟的真如法身原來人人具足,不假外求,本自無缺,可是又有多少人會得呢?
B. 問關於古詩《嗅梅》的讀後感
多少禪修之人為了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不辭辛苦,苦苦尋覓而不可得,春天到底在哪專里?「歸來笑屬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詩人尋春不得,興盡而歸,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發現春在枝頭,已經昂然十分了----春天竟在自家的門庭內!諸佛所證悟的真如法身原來人人具足,不假外求,本自無缺,可是又有多少人會得呢?
C. 莫愁女的詩詞
登勝棋樓望莫愁湖懷古
堤柳斜飄風際絲,盧家春晚我來時。鷗窺月影眠沙早,雲擁鍾聲出閣遲。
一局煙波歸燕頷,千秋名字讓蛾眉。江山佳麗推南國,誰謂西湖獨擅奇。
春日偕黃秋、周月溪登勝棋樓作
杏蕊初紅草半青,暖風吹上柳邊亭。枰移星斗棋聲冷,湖隱蛟龍水氣腥。
遊子春愁何日了,美人香夢幾時醒?斜陽欲落疏鍾響,笑指歸雲去忽停。
同吳蘭坪、劉素園買舟出西水關游湖上
淡日輕雲麥正秋,鍾魚聲里愛勾留。新荷出水香千頃,高柳依闌綠半樓。
金粉閑愁梁燕老,滄桑小劫局棋收。畫船暫系官河岸,倒覽湖光上石頭。
秋興用杜少陵韻八首之一
樹杪高樓號勝棋,湖山往事底須悲。地憑粉黛傳千古,天遣英雄聚一時。
野水秋香蓮蕊卸,夕陽風影客帆馳。眼前煙景真堪賞,徒倚闌干觸遠思。
和友人《莫愁春波》元韻
誰剪西湖一角幽?盈盈光映石城頭。沿汀芳草煙初濕,夾岸垂楊翠欲流。
白鷺潮痕堤外漲,紫金嵐影棹邊浮。美人去後春無主,一縷波紋一縷愁。
湖上題畫竹
閉門學畫慚頭白,偶向湖邊寫竹枝。絕世莫愁曾夢見,相思翠袖倚何時?
同鮑漱石表弟過鬱金堂
芙蓉花發照波明,秋滿湖樓逸興橫。鷗鷺機忘闌畔客,君臣樂在水邊枰。
西山木落清涼寺,東海帆歸鬼臉城。裊娜盧姬看不見,恨渠早向六朝生。
湖上題畫,寄客宣城黃秋上舍二截
燈紅酒綠醉湖頭,我借金錢為買舟。轉眼同游尋謝,北樓應憶勝棋樓。
江上青青九里峰,隔堤有寺片雲封。笑予翰墨緣都懶,合向盧家卧聽鍾。
湖上偶成
野鷗秋水闊,疏柳夕陽多。欲伴王孫釣,披煙借破蓑。
病後同周月溪除夕湖上作
如此湖山二客游,任他塵事緒千頭。經年貧病逢除夕,絕代豐姿訪莫愁。
樓上明霞翻舞袖,樹間嬌鳥囀歌喉。老僧笑我痴難賣,且嗅梅香借茗甌。
湖上雜詠六截
林巒冉冉綠生煙,小坐金堂雨後天。春到江南才幾日,桃花消息問嬋娟。
清流見底插雲峰,我憶金牛景略同。爭及莫愁親住此,梳頭臨水鏡花紅。
曾借竹爐試新茗,漪瀾堂畔聽松庵。九峰三泖游都遍,應遜盧家二水南。
峰巒潑翠壓城明,雨散天光接水清。一杖湖西覓孫楚,美人堂在酒樓傾。
年來愁病減清狂,閉戶呼兒檢葯方。偶上石城舒老眼,芙蓉紅上鬱金堂。
斜陽秋草綠萋萋,水畔鞋香花滿堤。蘭室而今傍蘭若,多情佛看燕雙棲。
D. 嗅梅的詩意
原文
嗅梅抄
---唐.無盡藏
盡日襲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著者小傳
無盡藏,唐代比丘尼,韶州(廣東)曹侯村人。六祖惠能欲參謁五祖弘忍而途經韶州,聽師誦經。無盡藏執經卷問字,惠能則謂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師極感驚異,乃遍告里中耆宿大德,推崇惠能為有道之士,建寶林古寺,延請六祖居之,說法弘化。
多少禪修之人為了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不辭辛苦,苦苦尋覓而不可得,春天到底在哪裡?"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詩人尋春不得,興盡而歸,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發現春在枝頭,已經昂然十分了----春天竟在自家的門庭內!諸佛所證悟的真如法身原來人人具足,不假外求,本自無缺,可是又有多少人會得呢?
E. 嗅梅和大林寺桃花蘊含的哲理有何異同
相同哲理:有些東西苦苦追尋未必能得到,卻往往於不經意時能夠獲得。不同哲理:第一首:美好東西往往就在身邊,關鍵是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 (或:人們歷經千辛萬苦、夢寐以求的東西往往是原本擁有而未加珍惜的)第二首:人生難免遭遇挫折與失敗,只要理想信念不倒,就可能迎來美好的明天。 (或:事物千差萬別,我們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刀切)
第一首詩「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兩句的意思是詩人尋春不得,興盡而歸,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發現春在枝頭已經盎然十分了——春天竟在自家的門庭內!第二首詩「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的意思是詩人想到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並未歸去,只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由「已十分」和「不知」等詞可知,兩首詩都寫了詩人苦苦追尋的東西卻在不經意間得到。不同之處在於第一首詩寫「歸來」後發現,說明美好的事物就在身邊,要善於發現或應該倍加珍惜;第二首詩寫「長恨」表明作者經歷了很多痛苦、挫折,「不知轉入」恰恰說明沒有放棄,只要不放棄美好的事物最終會得到。
嗅梅
無盡藏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F. 關於佛教的詩詞
1、唐·惠能《菩提謁》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譯文: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凈,哪裡會有什麼塵埃?
2、唐·惠能《菩提謁》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譯文: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3、唐·呂岩《牧童》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譯文:遼闊的草原像被鋪在地上一樣,四處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晚霞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4、唐·白居易《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譯文:說它是花不是花,說它是霧嗎不是霧。半夜時到來,天明時離去。來時彷彿短暫而美好的春夢?離去時又像清晨的雲彩無處尋覓。
5、宋·道潛《口占絕句》
寄語東山窈窕娘,好將幽夢惱襄王。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
譯文:寄語東山那位窈窕的姑娘,總喜歡用幽夢去煩惱襄王。禪心早已化作沾泥的楊絮,不會再隨著春風上下顛狂。
(6)嗅梅的古詩擴展閱讀: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禪詩 網路
G. 寫佛教的古詩詞
寫佛教的古詩詞:《菩提偈》。
作品原文
菩提偈
六祖慧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譯文
本來就沒有菩提樹, 也並不是明亮的鏡台。 只要性空,哪會有什麼塵埃?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知道後,「遂喚秀上座於堂內」,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作品鑒賞
見於敦煌寫本《壇經》。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知道後,「遂喚神秀上座於堂內」,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作者簡介
惠能(638—713),俗姓盧氏,三歲喪父,家境艱貧,稍長以伐薪賣柴為業養母度日。二十四歲時,惠能辭母出家,往湖北黃梅東山寺參拜五祖弘忍大師。初為行者,隨眾勞役,踏碓舂米。後因書寫了得法詩偈而備受弘忍賞識,囑付衣法,成為禪宗六祖。因當時佛教內部爭奪宗祖地位的競爭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險,最後藏跡於獵人群伍之中,隱居十五年。弘忍入滅之後,惠能才開始傳法受戒。此後演化佛法三十餘年,弘法度眾無數。武則天、唐中宗聞其名聲,多次敕書徵召入京,惠能皆以老病相辭,竟不奉詔。713年(唐玄宗先天二年),惠能赴新州入滅,時年七十有六。
H. 嗅梅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請根據你讀這首詩的體會
親可以按照這幾個方向來命題作文:1.不要好高騖遠,要珍惜好身邊的人事物。2.真理是要經過長時間的親身實踐得出的。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