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古詩黃鶴登樓

古詩黃鶴登樓

發布時間: 2021-01-31 14:47:36

古詩 崔顥《黃鶴樓》翻譯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①],芳草萋萋鸚鵡洲[②]。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早期詩歌多寫閨情,反映婦女生活;後赴邊塞,所寫邊塞詩慷慨豪邁,詩風變為雄渾奔放。但崔顥詩最負盛名的則是《黃鶴樓》。相傳這首詩為大詩人李白所傾服。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二十一在《黃鶴樓》詩下注曰:「世傳太白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遂作《鳳凰台》詩以較勝負。」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也記載了李白登黃鶴樓,因見崔顥此詩,即「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雲」。當然,這個傳說未必實有其事,計有功在注文的後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懷疑。但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詩,在寫法上與崔作確有相似之處。至於其《鸚鵡洲》詩:「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則不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詩,而且全詩格調逼肖。宋元間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詩乃是效崔顥體,皆於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嘆,是時律詩猶未甚拘偶也。」因而這首詩歷來受到極高的稱譽。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認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直至清人孫誅編選的頗有影響的《唐詩三日首》,還把崔顥的《黃鶴樓》放在「七言律詩」的首篇。

當然,《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主要還在於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意蘊。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意境美。

黃鶴樓故址在武昌黃鶴山(即蛇山)的黃鵠磯頭,相傳始建於三國吳黃武年間,歷代屢毀屢修。昔日樓台,枕山臨江,軒昂宏偉,輝煌瑰麗,崢嶸縹緲,幾疑「仙宮」。傳說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齊諧志》),費禕登仙每乘黃鶴於此憩駕(《太平寰宇記》)。詩人登樓眺遠,浮想聯翩,詩篇前四句遂從傳說著筆,引出內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鶴,杳然已去,永不復返,仙去樓空,唯留天際白雲,千載悠悠。這里既含有歲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隱隱露出黃鶴樓莽蒼的氣象和凌空欲飛、高聳入雲的英姿,而仙人跨鶴的優美傳說,更給黃鶴樓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遠。

黃鶴樓因其所在的黃鶴山而得名,所謂「仙人乘鶴」之事,當由其名附會而出,本屬子虛烏有。詩人卻巧妙地利用了這些傳說,從虛處生發開去,從而使詩篇產生了令人神往的藝術魅力。接著就寫實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彌望:晴朗的江面,漢陽地區的綠樹分明可數,鸚鵡洲上的青草,生長得十分茂盛。漢陽鸚鵡洲,原是今武漢市西南長江中的一個沙洲,相傳因東漢末年禰衡在此作《鸚鵡賦》而得名,後來漸被江水沖沒,今鸚鵡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勝景明朗開闊,充滿著勃勃生氣,使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竟至於直到日落江中,暮靄襲來。崔顥南下漫遊。離家日久,面對著沉沉暮色,浩渺煙波,便產生了思鄉懷歸之情:「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詩人縱筆順勢一路寫去,既表現了作者豐富復雜的內心感受,又展示出黃鶴樓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色,變化著的感情和變化著的景色,造成了一種優美動人的藝術意境。正如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卷十三中對此詩所作的評論:「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

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標准,《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首聯在融入仙人乘鶴的傳說中,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隱含著此樓枕山臨江,崢嶸縹緲既形勢。頷聯在感嘆「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了此樓聳入天際、白雲繚繞的壯觀。頸聯游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聯徘徊低吟,間接呈現出黃鶴樓下江上朦朧的晚景。詩篇所展現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雲、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於繪畫美。

三是聲調自然、音節瀏亮的音樂美。

律詩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其實《黃鶴樓》並不是規范的七律。其一、二兩句第五、第六字竟都為「黃鶴」,第三句連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調煞尾。也不用對仗,幾乎都是古體詩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漢陽樹」、「鸚鵡洲」,亦似對非對。其所以被認為是「七言律詩」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繪畫美之外,就是聲調自然、音節瀏亮。此詩前四句脫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氣呵成,順勢直下,以至於無暇顧及七律的格律對仗。「五、六雖斷寫景,而氣亦直下噴溢,收亦然,所以可貴。」(清人方東樹評語,見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卷五。)由於全詩一氣轉折,所以讀來自然流轉。此外,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或片語的多次運用,如「黃鶴」、「復返」等雙聲詞,雙聲片語,「此地」,「江上」等疊韻片語,以及「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此詩聲音鏗鏘,清朗和諧,富於音樂美。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704~754),字不詳,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開元年間考中進士,曾任太僕寺丞、司勛員外郎。青年時詩風輕艷,多寫婦女題材,晚年出入邊塞,寫下了不少優秀的邊塞詩篇,詩風亦轉為剛健雄渾、豪邁壯逸。

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蛇山的黃鵠磯頭,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歷代屢毀屢建。傳說費禕登仙後,常乘黃鶴於此憩息,故名黃鶴樓。這首詩描寫了登樓所見所感,並抒發了久客思鄉之情。

黃鶴樓是著名古跡,且有費禕在此登仙的傳說,因此登上黃鶴樓就不能不令人首先想起這一美麗而凄傷的神話。昔人即指費禕。昔人已乘黃鶴登仙而去,而且是一去不復返了,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盪盪的黃鶴樓,以及那樓的上空終日飄浮無所依歸的白雲,何等凄冷!昔人登仙,固是幸事,然今日之凄涼,則不能不令人感傷不已。前四句兩用「去」字,意在借那已逝的往昔,以襯托自身之孤獨凄涼,四句一氣呵成,純用古調,既寫出甫一登樓自然而生的感受,又借傳說為詩境塗上神奇的色調。五、六句描寫登樓所見實景,漢陽與黃鶴樓隔江相望,所以景物歷歷在目,鸚鵡洲在漢陽西南長江之中,因《鸚鵡賦》的作者禰衡被黃祖殺於此洲而得名,因此鸚鵡洲顯然並非單純的景象,而是帶有的詩人的濃厚的情感因素。最後寫到日暮時分,江上煙波浩渺,暮靄蒼茫,視線阻隔,家鄉不見,更增旅人思鄉情懷,詩境亦被推至極度蒼莽空闊。

崔顥的這首詩,向來享有盛譽,宋代評論家嚴羽認為「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為第一」。據說大詩人李白到黃鶴樓時,准備登覽題詩,看到崔顥此詩後,無法下筆,只作了打油詩一首:「一拳打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㈡ 關於登樓的古詩

登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內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春日登樓懷歸
寇準
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
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

㈢ 清代對黃鶴樓的古詩詞有哪些

可以說,這座樓閣是道教文化與我國在建築最完美的結合。為此,有人說:「岳陽勝景,黃鶴勝制」。應該說,黃鶴樓奇特的建築風格,在我國古典園林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堪稱古典建築中的一束奇葩。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辛勤勞動與聰明才智的象徵。

由於清代時的黃鶴樓非常壯觀令人嚮往,為此,也有許多詩人和學者為這座閣樓留下了著名的詩篇。如清代詩人沈德潛在《黃鶴樓》中寫道:

鶴去樓空事渺茫,楚雲漠漠樹蒼蒼。

月堤酒酌三杯曉,江水清流萬古長。

不遇謫仙吹玉笛,曾聞狂客坐胡床。

登臨此地懷京國,也似金台望故鄉!

清代官員桑調元的《黃鶴樓》寫道:

黃鶴飄飄不可留,凌虛長嘯此登樓。

禰衡文字真為累,陶侃功名亦是浮。

帆影帶回湖口月,笛聲催散漢陽秋。

扶筇獨往平生願,是處江山作勝游。

清代中葉著名詩人宋湘在《黃鶴樓題壁》中寫道:

笛聲吹裂大江流,天上星辰歷歷秋。

黃鶴白雲今夜別,美人芳草古時愁。

我行何止半天下,此去休論八督州。

多少煙雲都過眼,酒杯還置五湖頭。

㈣ 黃鶴樓 古詩品析

崔顥早期詩歌多寫閨情,反映婦女生活;後赴邊塞,所寫邊塞詩慷慨豪邁,詩風變為雄渾奔放。但崔顥詩最負盛名的則是《黃鶴樓》。相傳這首詩為大詩人李白所傾服。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二十一在《黃鶴樓》詩下注曰:「世傳太白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遂作《鳳凰台》詩以較勝負。」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也記載了李白登黃鶴樓,因見崔顥此詩,即「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雲」。當然,這個傳說未必實有其事,計有功在注文的後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懷疑。但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詩,在寫法上與崔作確有相似之處。至於其《鸚鵡洲》詩:「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則不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詩,而且全詩格調逼肖。宋元間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詩乃是效崔顥體,皆於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嘆,是時律詩猶未甚拘偶也。」因而這首詩歷來受到極高的稱譽。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認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直至清人孫誅編選的頗有影響的《唐詩三日首》,還把崔顥的《黃鶴樓》放在「七言律詩」的首篇。

當然,《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主要還在於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意蘊。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意境美。

黃鶴樓故址在武昌黃鶴山(即蛇山)的黃鵠磯頭,相傳始建於三國吳黃武年間,歷代屢毀屢修。昔日樓台,枕山臨江,軒昂宏偉,輝煌瑰麗,崢嶸縹緲,幾疑「仙宮」。傳說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齊諧志》),費禕登仙每乘黃鶴於此憩駕(《太平寰宇記》)。詩人登樓眺遠,浮想聯翩,詩篇前四句遂從傳說著筆,引出內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鶴,杳然已去,永不復返,仙去樓空,唯留天際白雲,千載悠悠。這里既含有歲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隱隱露出黃鶴樓莽蒼的氣象和凌空欲飛、高聳入雲的英姿,而仙人跨鶴的優美傳說,更給黃鶴樓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遠。

黃鶴樓因其所在的黃鶴山而得名,所謂「仙人乘鶴」之事,當由其名附會而出,本屬子虛烏有。詩人卻巧妙地利用了這些傳說,從虛處生發開去,從而使詩篇產生了令人神往的藝術魅力。接著就寫實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彌望:晴朗的江面,漢陽地區的綠樹分明可數,鸚鵡洲上的青草,生長得十分茂盛。漢陽鸚鵡洲,原是今武漢市西南長江中的一個沙洲,相傳因東漢末年禰衡在此作《鸚鵡賦》而得名,後來漸被江水沖沒,今鸚鵡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勝景明朗開闊,充滿著勃勃生氣,使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竟至於直到日落江中,暮靄襲來。崔顥南下漫遊。離家日久,面對著沉沉暮色,浩渺煙波,便產生了思鄉懷歸之情:「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詩人縱筆順勢一路寫去,既表現了作者豐富復雜的內心感受,又展示出黃鶴樓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色,變化著的感情和變化著的景色,造成了一種優美動人的藝術意境。正如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卷十三中對此詩所作的評論:「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

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標准,《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首聯在融入仙人乘鶴的傳說中,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隱含著此樓枕山臨江,崢嶸縹緲既形勢。頷聯在感嘆「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了此樓聳入天際、白雲繚繞的壯觀。頸聯游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聯徘徊低吟,間接呈現出黃鶴樓下江上朦朧的晚景。詩篇所展現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雲、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於繪畫美。

三是聲調自然、音節瀏亮的音樂美。

律詩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其實《黃鶴樓》並不是規范的七律。其一、二兩句第五、第六字竟都為「黃鶴」,第三句連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調煞尾。也不用對仗,幾乎都是古體詩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漢陽樹」、「鸚鵡洲」,亦似對非對。其所以被認為是「七言律詩」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繪畫美之外,就是聲調自然、音節瀏亮。此詩前四句脫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氣呵成,順勢直下,以至於無暇顧及七律的格律對仗。「五、六雖斷寫景,而氣亦直下噴溢,收亦然,所以可貴。」(清人方東樹評語,見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卷五。)由於全詩一氣轉折,所以讀來自然流轉。此外,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或片語的多次運用,如「黃鶴」、「復返」等雙聲詞,雙聲片語,「此地」,「江上」等疊韻片語,以及「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此詩聲音鏗鏘,清朗和諧,富於音樂美。
回答者:zjchao1986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2-28 12:42

--------------------------------------------------------------------------------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704~754),字不詳,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開元年間考中進士,曾任太僕寺丞、司勛員外郎。青年時詩風輕艷,多寫婦女題材,晚年出入邊塞,寫下了不少優秀的邊塞詩篇,詩風亦轉為剛健雄渾、豪邁壯逸。

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蛇山的黃鵠磯頭,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歷代屢毀屢建。傳說費禕登仙後,常乘黃鶴於此憩息,故名黃鶴樓。這首詩描寫了登樓所見所感,並抒發了久客思鄉之情。

黃鶴樓是著名古跡,且有費禕在此登仙的傳說,因此登上黃鶴樓就不能不令人首先想起這一美麗而凄傷的神話。昔人即指費禕。昔人已乘黃鶴登仙而去,而且是一去不復返了,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盪盪的黃鶴樓,以及那樓的上空終日飄浮無所依歸的白雲,何等凄冷!昔人登仙,固是幸事,然今日之凄涼,則不能不令人感傷不已。前四句兩用「去」字,意在借那已逝的往昔,以襯托自身之孤獨凄涼,四句一氣呵成,純用古調,既寫出甫一登樓自然而生的感受,又借傳說為詩境塗上神奇的色調。五、六句描寫登樓所見實景,漢陽與黃鶴樓隔江相望,所以景物歷歷在目,鸚鵡洲在漢陽西南長江之中,因《鸚鵡賦》的作者禰衡被黃祖殺於此洲而得名,因此鸚鵡洲顯然並非單純的景象,而是帶有的詩人的濃厚的情感因素。最後寫到日暮時分,江上煙波浩渺,暮靄蒼茫,視線阻隔,家鄉不見,更增旅人思鄉情懷,詩境亦被推至極度蒼莽空闊。

崔顥的這首詩,向來享有盛譽,宋代評論家嚴羽認為「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為第一」。據說大詩人李白到黃鶴樓時,准備登覽題詩,看到崔顥此詩後,無法下筆,只作了打油詩一首:「一拳打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㈤ 古詩黃鶴樓前四句,後四句賞析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今釋:

以前的仙人已經騎著黃鶴飛走,此地只剩下這座空空盪盪的黃鶴樓。黃鶴飛去以後再也不回返,千載的白雲,依舊在樓前盪盪悠悠。登樓遠眺,晴朗的江面上,歷歷在目的是漢陽城上草樹和那布滿芳草景色凄迷的鸚鵡綠洲。天色將晚,暮色彌漫,我的家鄉哪裡呢?煙波浩渺的江上,一片迷漾,引起我無數的憂愁
這首詩寫得確實相當好,意境雄渾高古,詩味醇厚。前四句仙人跨鶴,本屬虛無。但作者以無作有,借樓名起興,說仙人「一去不復返」,由回到現實,句式也由散漫不拘而變為整飭。前人或認為「似對非對」,認為「歷歷」下屬「漢陽樹」,而「萋萋」上屬「芳草」,結構上不一致。解詩不該如此拘滯,「歷歷」修飾「晴川」又有何不可,故當看作是對偶句,而且對得比較巧妙。尾聯以登樓望遠以懷鄉作結,情由景生,吐屬自然,余韻悠悠。

起首兩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是詩人對歷史傳說的緬懷。看似隨口吟出,但氣勢奔騰,一瀉而下。很有一種歲月不返,古人不可復見的遺憾,給讀者以壓迫感。黃鶴樓原址在今武漢市的蛇山上,因蛇山又名黃鶴山而得名。但在傳說中,這座樓卻被塗上了一層神話色彩。有人說,古代仙人子安曾乘黃鶴經過這里,又有人說昔費禕登仙,每乘黃鶴於此憩駕,故號為黃鶴樓。這兩句詩借這類神話抒發自己的情懷。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發開去。昔人已乘鶴而去,不可復睹。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眼前只剩下一座空樓,使讀者產生了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遺憾。詩人筆下道出了「人去樓空」,唯有悠悠的白雲千載依舊的景象。透過詩人的筆觸,表現讀者世事迷茫,發出了人生短暫而渺小的感慨。怎不使人感到世事滄桑多變呢?特別是句中「空餘」兩字,更寄寓著內心的無限感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真摯而富情感。使我們在緬懷古今,騁目四野的同時,又為我們在這悠遠廣袤的時空中創造出一種令人迷惘若失的氛圍,為後四句的抒情張本。

後兩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由對傳說的緬懷而回到了現實,寫景而寄情。歷歷:一個一個清清楚楚。晴川:晴朗的江面;漢陽:武昌之西,離黃鶴樓很近;萋萋:茂盛的模樣。鸚鵡洲:唐時在漢陽西南長江中,後漸被江水沖沒。東漢末年,作過《鸚鵡賦》的禰衡被黃祖殺於此洲,後因此得名。用寫實的手法,描寫了在日暮中登樓遠眺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並由此而引起了作者思鄉情結,在一片暮色蒼茫、浩渺煙波之間,竟弄不清自己的家鄉在哪個方向,只見奔流不息長江東去。看著長江彌漫的煙波,想著自己有家難歸,怎能不為之愁緒滿懷。全篇從黃鶴樓的傳說開始,最後登樓,在對收入眼簾的浩淼煙波的思索中,主旨終於歸結為對家鄉的懷念。這一結尾不僅與前面的意境遙相呼應,而且作為全詩的收束,也十分有力。

黃鶴樓曾經是仙人停留過的地方,仙人一去不回了。作者是個凡人,不會忘記養育自己的故鄉。由對仙人的懷古,而很自然地聯想到自己有故鄉而回不得,這般強烈的對照,使作品更具思想的深度。正由於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這是一首登樓懷古思念鄉土的傳世佳作。首兩聯劈空寫來,發人去樓空、歲月不再之慨,寄託著詩人入世虛無的悲嘆。末兩聯,以明麗之景寫江中景色之美,畫面頓生明暗對比,但隨即落筆暮靄煙波,景緻陡暗,原來是樂景寫哀,歸思難收,令人讀罷,如幻如夢,愁緒無限。傳說李白登此樓,本欲作詩,見樓中題有此詩,自嘆不如,擱筆而去。

㈥ 黃鶴樓的古詩鑒賞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①],芳草萋萋鸚鵡洲[②]。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早期詩歌多寫閨情,反映婦女生活;後赴邊塞,所寫邊塞詩慷慨豪邁,詩風變為雄渾奔放。但崔顥詩最負盛名的則是《黃鶴樓》。相傳這首詩為大詩人李白所傾服。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二十一在《黃鶴樓》詩下注曰:「世傳太白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遂作《鳳凰台》詩以較勝負。」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也記載了李白登黃鶴樓,因見崔顥此詩,即「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雲」。當然,這個傳說未必實有其事,計有功在注文的後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懷疑。但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詩,在寫法上與崔作確有相似之處。至於其《鸚鵡洲》詩:「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則不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詩,而且全詩格調逼肖。宋元間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詩乃是效崔顥體,皆於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嘆,是時律詩猶未甚拘偶也。」因而這首詩歷來受到極高的稱譽。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認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直至清人孫誅編選的頗有影響的《唐詩三日首》,還把崔顥的《黃鶴樓》放在「七言律詩」的首篇。

當然,《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主要還在於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意蘊。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意境美。

黃鶴樓故址在武昌黃鶴山(即蛇山)的黃鵠磯頭,相傳始建於三國吳黃武年間,歷代屢毀屢修。昔日樓台,枕山臨江,軒昂宏偉,輝煌瑰麗,崢嶸縹緲,幾疑「仙宮」。傳說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齊諧志》),費禕登仙每乘黃鶴於此憩駕(《太平寰宇記》)。詩人登樓眺遠,浮想聯翩,詩篇前四句遂從傳說著筆,引出內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鶴,杳然已去,永不復返,仙去樓空,唯留天際白雲,千載悠悠。這里既含有歲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隱隱露出黃鶴樓莽蒼的氣象和凌空欲飛、高聳入雲的英姿,而仙人跨鶴的優美傳說,更給黃鶴樓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遠。

黃鶴樓因其所在的黃鶴山而得名,所謂「仙人乘鶴」之事,當由其名附會而出,本屬子虛烏有。詩人卻巧妙地利用了這些傳說,從虛處生發開去,從而使詩篇產生了令人神往的藝術魅力。接著就寫實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彌望:晴朗的江面,漢陽地區的綠樹分明可數,鸚鵡洲上的青草,生長得十分茂盛。漢陽鸚鵡洲,原是今武漢市西南長江中的一個沙洲,相傳因東漢末年禰衡在此作《鸚鵡賦》而得名,後來漸被江水沖沒,今鸚鵡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勝景明朗開闊,充滿著勃勃生氣,使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竟至於直到日落江中,暮靄襲來。崔顥南下漫遊。離家日久,面對著沉沉暮色,浩渺煙波,便產生了思鄉懷歸之情:「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詩人縱筆順勢一路寫去,既表現了作者豐富復雜的內心感受,又展示出黃鶴樓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色,變化著的感情和變化著的景色,造成了一種優美動人的藝術意境。正如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卷十三中對此詩所作的評論:「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

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標准,《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首聯在融入仙人乘鶴的傳說中,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隱含著此樓枕山臨江,崢嶸縹緲既形勢。頷聯在感嘆「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了此樓聳入天際、白雲繚繞的壯觀。頸聯游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聯徘徊低吟,間接呈現出黃鶴樓下江上朦朧的晚景。詩篇所展現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雲、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於繪畫美。

三是聲調自然、音節瀏亮的音樂美。

律詩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其實《黃鶴樓》並不是規范的七律。其一、二兩句第五、第六字竟都為「黃鶴」,第三句連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調煞尾。也不用對仗,幾乎都是古體詩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漢陽樹」、「鸚鵡洲」,亦似對非對。其所以被認為是「七言律詩」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繪畫美之外,就是聲調自然、音節瀏亮。此詩前四句脫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氣呵成,順勢直下,以至於無暇顧及七律的格律對仗。「五、六雖斷寫景,而氣亦直下噴溢,收亦然,所以可貴。」(清人方東樹評語,見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卷五。)由於全詩一氣轉折,所以讀來自然流轉。此外,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或片語的多次運用,如「黃鶴」、「復返」等雙聲詞,雙聲片語,「此地」,「江上」等疊韻片語,以及「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此詩聲音鏗鏘,清朗和諧,富於音樂美。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704~754),字不詳,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開元年間考中進士,曾任太僕寺丞、司勛員外郎。青年時詩風輕艷,多寫婦女題材,晚年出入邊塞,寫下了不少優秀的邊塞詩篇,詩風亦轉為剛健雄渾、豪邁壯逸。

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蛇山的黃鵠磯頭,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歷代屢毀屢建。傳說費禕登仙後,常乘黃鶴於此憩息,故名黃鶴樓。這首詩描寫了登樓所見所感,並抒發了久客思鄉之情。

黃鶴樓是著名古跡,且有費禕在此登仙的傳說,因此登上黃鶴樓就不能不令人首先想起這一美麗而凄傷的神話。昔人即指費禕。昔人已乘黃鶴登仙而去,而且是一去不復返了,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盪盪的黃鶴樓,以及那樓的上空終日飄浮無所依歸的白雲,何等凄冷!昔人登仙,固是幸事,然今日之凄涼,則不能不令人感傷不已。前四句兩用「去」字,意在借那已逝的往昔,以襯托自身之孤獨凄涼,四句一氣呵成,純用古調,既寫出甫一登樓自然而生的感受,又借傳說為詩境塗上神奇的色調。五、六句描寫登樓所見實景,漢陽與黃鶴樓隔江相望,所以景物歷歷在目,鸚鵡洲在漢陽西南長江之中,因《鸚鵡賦》的作者禰衡被黃祖殺於此洲而得名,因此鸚鵡洲顯然並非單純的景象,而是帶有的詩人的濃厚的情感因素。最後寫到日暮時分,江上煙波浩渺,暮靄蒼茫,視線阻隔,家鄉不見,更增旅人思鄉情懷,詩境亦被推至極度蒼莽空闊。

崔顥的這首詩,向來享有盛譽,宋代評論家嚴羽認為「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為第一」。據說大詩人李白到黃鶴樓時,准備登覽題詩,看到崔顥此詩後,無法下筆,只作了打油詩一首:「一拳打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㈦ 關於登樓的詩句

登岳復陽樓
(唐)杜甫
昔聞洞庭制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黃鶴樓》
唐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 樓
作者: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㈧ 古詩 登黃鶴樓是怎麼來的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回乘黃鶴過此(見答《齊諧志》);又雲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發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後來李白登樓時,也詩興大發,當他在樓中發現崔顥一詩,連稱「絕妙、絕妙!」相傳李白寫下了四句「打油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懷:「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後人乃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擱筆亭,以志其事。重檐復道,成為燕遊之所。實際上,李白熱愛黃鶴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連呼「一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