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是傳統嗎
❶ 傳統的古詩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元日 玉樓春
(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中秋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❷ 中國傳統文化古詩就是寫傳統節日的詩嗎都有哪些詩
寫重陽節的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 在 異 鄉 為 異 客,
每 逢 佳 節 倍 思 親。
遙 知 兄 弟 登 高 處,
遍 插 茱 萸〔zhū yú〕少 一 人。
❸ 中華傳統文化古詩是怎麼由來的
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一般統稱為詩歌。它按照一內定的音容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詩歌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詩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時期就有相關文獻記載。《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近年來關於這個問題學術界尚有爭論。中國古代詩歌歷經漢魏六朝樂府、唐詩、宋詞、元曲之發展。《漢書·禮樂志》:「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詩歌詠言,鍾石筦弦。」 漢 荀悅《漢紀·惠帝紀》作「詩謌」。 唐韓愈《鄆州溪堂詩》序:「雖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謂,而喑無詩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 王鏊《震澤長語·官制》:「 唐宋翰林,極為深嚴之地,見於詩歌者多矣。」 魯迅《書信集·致竇隱夫》:「詩歌雖有眼看的和嘴唱的兩種,也究以後一種為好。」孔羽《睢縣文史資料·袁氏陸園》:「袁氏(袁可立)陸園在鳴鳳門內,……每逢佳日節期,州內文人名士在此聚會。所吟誦的詩歌,後來薈為專集,名《蓬萊紀勝》。」
古詩文的默寫和鑒賞是初高中考試的必考項目,平時可以養成朗讀詩歌的習慣,根據作者的生平和創作背景了解詩歌,提升鑒賞的能力。
❹ 傳統節的古詩
1. 關於除夕的詩:
《除抄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關於春節的詩: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關於元宵節的詩: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 關於清明節的詩: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關於端午節的詩: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關於七夕節的詩: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
❺ 傳統的節日的古詩有哪些
1、關於春節
1)王安石《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疃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2)(唐)高適《除夜作》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3)除夜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未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關於中秋節
1)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唐】王建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3)《中秋月》【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4)《水調歌頭》【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關於清明節的古詩
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粲新。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寒食野望吟(唐)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業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❻ 中國傳統文化古詩都有哪些
關於抄中國傳統文化古詩。
答:1、王安石的《元日》描寫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2、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描寫元宵節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3、唐·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寫中秋節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4、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描寫的重陽節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❼ 中華傳統文化古詩是怎麼由來的
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一般統稱為詩歌.它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回的要求,表現社會生答詩歌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詩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時期就有相關文獻記載.《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近年來關於這個問題學術界尚有爭論.中國古代詩歌歷經漢魏六朝樂府、唐詩、宋詞、元曲之發展.《漢書·禮樂志》:「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詩歌詠言,鍾石筦弦.」 漢 荀悅《漢紀·惠帝紀》作「詩謌」. 唐韓愈《鄆州溪堂詩》序:「雖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謂,而喑無詩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 王鏊《震澤長語·官制》:「 唐宋翰林,極為深嚴之地,見於詩歌者多矣.」 魯迅《書信集·致竇隱夫》:「詩歌雖有眼看的和嘴唱的兩種,也究以後一種為好.」孔羽《睢縣文史資料·袁氏陸園》:「袁氏(袁可立)陸園在鳴鳳門內,……每逢佳日節期,州內文人名士在此聚會.所吟誦的詩歌,後來薈為專集,名《蓬萊紀勝》.」
古詩文的默寫和鑒賞是初高中考試的必考項目,平時可以養成朗讀詩歌的習慣,根據作者的生平和創作背景了解詩歌,提升鑒賞的能力.
❽ 傳統節日是古詩嗎
傳統節日只能是民俗
❾ 關於傳統的古詩
省試湘靈鼓瑟
錢起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菩薩蠻 晏幾道
哀箏一弄湘江曲,
聲聲寫盡湘波綠。
纖指十三弦,
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
玉柱斜飛雁。
彈到斷腸時,
春山眉黛低。
琵琶行
白居易
琴歌
作者:李頎
類別:七言古詩
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
月照城頭烏半飛,霜凄萬木風入衣。
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淥水後楚妃。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餘里,敢告雲山從此始。
繪畫方面的
墨梅•王冕(元)
吾家洗硯池頭樹,
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
只留清氣滿乾坤。
欲下丹青筆,先拈寶鏡端。
已驚顏索莫,漸覺鬢凋殘。
淚眼描將易,愁腸寫出難。
願君渾忘卻,時展圖畫看
----薛媛,《寫真寄外》
《惠崇春江晚景》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林良畫兩角鷹歌
李夢陽(明)
百餘年來畫禽鳥,後有呂紀前邊昭。
二子工似不工意,吮筆決眥分毫毛。
林良寫鳥只用墨,開縑半掃風雲黑。
水禽陸禽各臻妙,掛出滿堂皆動色。
空山古林江怒濤,兩鷹突出霜崖高。
整骨刷羽意勢動,四壁六月生秋。
一鷹下視睛不轉,已知兩眼無秋毫。
一鷹掉頭復欲下,漸覺振翮風蕭蕭。
匹綃雖慘淡,殺氣不可滅。
戴角森森爪拳鐵,迥如愁胡眥欲裂。
朔風吹沙秋草黃,安得臂爾騎駟驖!
草間妖鳥盡擊死,萬里晴空灑毛血。
我聞宋徽宗,亦善貌此鷹,
後來失天子,餓死五國城。
乃知寫畫小人藝,工意工似皆虛名。
校獵馳騁亦末事,外作禽荒古有經。
今王恭默罷游宴,講經日御文華殿。
南海西湖馳道荒,獵師虞長皆貧賤。
呂紀白首金爐邊,日暮還家無酒錢。
從來上智不貴物,淫巧豈敢陳王前。
良乎,良乎,寧使爾畫不直錢,
無令後世好畫兼好畋。
其它的方面,茶藝,棋藝等。
棋聲
作者:【黃庚】
何處仙翁愛手談。時聞剝啄竹林間。
一枰子玉敲雲碎,幾度午窗驚夢殘。
緩著應知心路遠,急圍不放耳根閑。
爛柯人去收殘局。寂寂認亭石幾寒。
汲江煎茶
【年代】:北宋
【作者】:蘇軾
【作品】:汲江煎茶
活水還須活火煮,自臨釣石取深清。[1]
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2]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