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知秋的詩歌
Ⅰ 關於一葉知秋的詩句
1、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望闕台》明代:戚繼光
解釋:我的心血如同灑在千山萬嶺上的濃霜,把滿山的秋葉都染紅了。
2、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沁園春·丁巳重陽前》清代:納蘭性德
解釋:只有未亡人的回憶、愁緒還在不斷的滋長吧!看著曾經一起流連過的「春花秋葉」,又一次勾起了莫名的傷感。
3、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長信怨》唐代:王昌齡
解釋:金井邊的梧桐秋葉漸黃,珠簾不卷可知夜裡飛霜。
4、先拂商弦後角羽,四郊秋葉驚摵摵。——《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唐代:李頎
解釋:先彈輕快曲後奏低沉調,四周秋葉受驚瑟瑟凋零。
5、二秋葉神媛,七夕望仙妃。——《和長孫秘監七夕》唐代:任希古
解釋:初秋時分攜帶者美麗侍妓,七月七的晚上盼望得到仙女的巧技。
Ⅱ 古詩一葉知秋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製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水面無風 ,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 這里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
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賞析]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於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Ⅲ 一葉知秋整首詩
《惜日如金》
花到三春無驕嬈,
陽過正午明媚少。
歲月如梭轉瞬逝,
光陰似箭催人老。
人生苦短花上露,
一葉知秋無春貌。
漫漫三萬幾多日?
流年惜時不徒勞。
Ⅳ 一葉知秋盡,多情乃佛心。三千紅塵夢,與君素手斟。詩詞的出處是
一葉知秋盡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宋·回唐庚《文錄》引唐人答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多情乃佛心"與"三千紅塵夢,與君素手斟" 出自詩詞: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以上詩詞出處可以看出來,本詩詞(如果可以看做是詩詞的話)寫的是愛情的蹉跎與內心的矛盾沖突.
Ⅳ 一葉知秋的愛情詩
打開微信,點擊右上角添加朋友,搜索「微詩詞」後關注,可以求藏頭表白詩、打油內詩、容愛情詩、祝福詩等等。
詩是詩人對當時情景及所處環境感受的表達方式。無論是離騷體、古詩體、近代詩還是現代詩都不過是詩的一種形式。
最優美之處在於站在人類歷史的高度來閃現出詩的時代光環。因而詩是文學中的文學。在藝術領域中,詩無所不在。
詩美是藝術美的最高體現。詩的美也不時出現在非文學藝術的領域中,科學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狀態、工作狀態中也散發出智稱。
Ⅵ 帶有「一葉知秋」的詩句有哪些
秋原被蘭葉,春渚漲桃花。--《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柳宗元
解釋:秋天的原野蘭葉紛披,洲渚的桃花與春水爭妍。
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長恨歌》白居易
解釋:蕭索的風吹拂,沿著高聳的棧道盤旋曲折登上劍閣。峨嵋山下行人稀少,旌旗沒有了光彩,日光黯淡。
一朝為灰燼,柯葉無孑遺。--《寓意詩五首》白居易
解釋:一日成了灰燼,葉子也沒有什麼遺憾的了。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長恨歌》白居易
解釋:在天上願意做比翼雙飛的鳥,在地上願做枝幹相連的連理枝。
顏色如花命如葉。命如葉薄將奈何?--《陵園妾》白居易
解釋:陵園妾,顏色如花命如葉。命如葉薄將奈何,一奉寢宮年月多了嗎?
夕歇攀村樹,秋行繞野塘。--《渭村退居寄禮部崔侍郎翰林錢舍人詩一百韻》白居易
解釋: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繞過池塘。
二毛生鏡日,一葉落庭時。--《新秋》白居易
解釋:二毛在鏡中看見了,葉子落在亭子里很久了。
東南門館別經歲,春眼悵望秋心悲。--《和酬鄭侍御東陽春悶放懷追越游見寄》白居易
解釋:在東門看一年又一年,看著秋天心理越發的惆悵。
千花高下塔,一葉往來舟。--《重修香山寺畢題二十二韻以紀之》白居易
解釋:很多花在高塔下,一葉扁舟來來往往。
Ⅶ 一葉知秋詩句
1、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
出自元代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釋義:
夜雨一點點淋在梧桐樹葉上,秋聲難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斷。半夜時分夢里回到了故鄉。醒來只見燈花垂落,一盤殘棋還未收拾,可嘆啊,我孤單地留滯在新豐的旅館里。靠在枕邊,十年的經歷,遠在江南的雙親,都浮上心頭。
2、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出自宋代葉紹翁的《夜書所見》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釋義:
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秋風吹來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一點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3、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出自宋代朱熹的《偶成》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釋義: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還沒從美麗的春色中一夢醒來,台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里沙沙作響了。
4、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出自唐代李白的《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釋義: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鳳凰橋和濟川橋好似落入人間的彩虹。村落間泛起的薄薄寒煙繚繞於橘柚間,深秋時節梧桐已是枯黃衰老之像。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
5、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出自清代趙翼的《野步》
峭寒催換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釋義:
料峭的寒風催著換上了厚衣服,到附近的郊區原野去遊玩。秋風最愛多管閑事了,它一來,不但把楓葉變紅,還把人的頭發變白了。
6、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出自唐代王績的《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釋義:
黃昏的時候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每棵樹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都披覆著落日的餘光。放牧的人驅趕著牛群回家,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物各自隨願而歸。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Ⅷ 詩歌:《一葉知秋》的含義
悲秋之曲,大多感嘆韶華易逝、歲月艱辛。作者借秋之落葉與簫聲,寄託時光逝去回,自己卻彷徨在答人生的迷局中。「悠揚而凄美 婉轉而迷離」,「翠綠的容顏
」隱喻自己的青春與美好,「飄盪」「遠方」「看透」則反映了自己的不知所錯。
Ⅸ 「一葉知秋,秋隨江水流」是那首詩里的句子啊
【成語】:一葉知秋 【拼音】:yī yè zhī qiū 【解釋】: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宋·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近義詞】:見微知著、落葉知秋 【語法】:緊縮式;作定語;指從局部推知未來 起源: 《惜日如金》 花到三春無驕嬈, 陽過正午明媚少。 歲月如梭轉瞬逝, 光陰似箭催人老。 人生苦短花上露, 一葉知秋無春貌。 漫漫三萬幾多日? 流年惜時不徒勞。 詩歌:《一葉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