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古詩別的
㈠ 絕句古詩的意思
絕句古來詩的意思,如源下: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顯得格外秀麗,春風里到處彌漫著花草的香味。
燕子銜著濕泥飛來飛去忙著築巢,暖和的沙子上成雙成對的鴛鴦靜睡不動。
絕句
唐代: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㈡ 古詩:《絕句》
1、《怨情》
李白(唐代)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回誰。
釋義:美人兒捲起珠簾一答直等待,一直坐著把雙眉緊緊鎖閉。
只看見她淚痕濕滿了兩腮,不知道她是恨人還是恨己。
2、《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釋義: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3.《送別》
王維(唐代)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釋義: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落下把柴門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綠,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4.《終南望餘雪》
祖詠(唐代)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釋義:遙望終南,北山秀麗,皚皚白雪,若浮雲間。雪後初晴,林梢之間閃爍著夕陽余暉,晚時分,長安城內又添了幾分積寒。
5、《草》
白居易(唐代)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解析釋義: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春風一吹依舊蓬勃生長。遠處芳草掩沒古老驛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綠清朗。春綠草長又送遊子遠去,萋萋亂草可比滿腹離傷。
㈢ 七言絕句的古詩
一、《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深秋時節,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雲霧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車靠邊,是因為這傍晚楓林的美景著實吸引了我,那被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花兒還要紅。
二、《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譯文: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我所居住的鍾山隱沒在幾座山巒的後面。暖和的春風啊,吹綠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鍾山下的家裡?
三、《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譯文:如同碧玉裝扮成的高高的柳樹,長長的柳條柔嫩輕盈,像千萬條綠色的絲帶低垂著,在春風中婆娑起舞。這一片片纖細柔美的柳葉,是誰精心裁剪出來的呢?就是這早春二月的風,溫暖和煦,恰似神奇靈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絲絲柳葉,裝點出錦綉大地。
四、《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譯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鍾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五、《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譯文:一個頭發蓬亂、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邊學釣魚,側著身子坐在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路人想問路,小兒向路人招招手,生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
㈣ 《絕句二首》全文古詩和解釋
絕句二首
其一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譯文: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麼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燕子銜著濕泥忙著築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其二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譯文:
江水碧波浩盪,襯托水鳥雪白羽毛,山巒鬱郁蒼蒼,紅花相映,便要燃燒。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過去,何年何月才是我歸鄉的日期?
(4)絕句古詩別的擴展閱讀:
第一首寫於成都草堂,詩一開始,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凈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艷。三、四兩句轉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
第二首,繼續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
創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深感當時政治黑暗,毅然辭官,一路西下,經秦州、同谷等地來到四川成都,居於浣花溪畔。並在那裡建立草堂一座,在成都生活了將近四年的時間,期間與嚴武結交甚密,嚴武薦其為劍南節度使蜀中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並賜緋魚袋。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嚴武入朝,當時由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李杜"。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杜拾遺。以排律、五言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准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
杜甫一生寫詩4000多首,流傳下來的有1400多首,其詩深刻反映大唐帝國由盛轉衰歷史時期內的社會動盪、政治黑暗和人民生活疾苦,充滿著憂國憂民的深厚感情,所以他的詩被後世成為"詩史",他本人被後世尊稱為"詩聖"。
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
㈤ 絕句絕句二首古詩
《絕句二首》
——杜甫
其一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譯文: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麼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燕子銜著濕泥忙築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其二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譯文:
江水碧波浩盪,襯托水鳥雪白羽毛,山巒鬱郁蒼蒼,紅花相映,便要燃燒。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過去,何年何月才是我歸鄉的日期?
(5)絕句古詩別的擴展閱讀:
注釋
⑴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
⑵泥融:這里指泥土滋潤、濕潤。
⑶鴛鴦:一種水鳥,雄鳥與雌鳥常雙雙出沒。
⑷鳥:指江鷗。
⑸花欲燃:花紅似火。
《絕句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組詩作品。這是一組詠物詩,第一首用自然流暢的語言寫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調清新,意境明麗,表達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第二首則在春色秀麗的美景上塗了一層羈旅異鄉的愁思和傷感,春色和鄉思交相輝映,增添了詩的韻味。這兩首詩極生動地、自然地描繪出充滿生機的春色之美,反映了杜甫經過漂泊的磨難後,在草堂暫得生活安寧而產生的閑適情懷。
創作背景
這組五言絕句是詩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於廣德二年(764)暮春,時杜甫在四川草堂。
㈥ 古詩《絕句》兩首分別是什麼
《絕句二首·其一》
唐代: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譯文:江山沐浴著春光,多麼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燕子銜著濕泥忙築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絕句二首·其二》
唐代: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譯文:江水碧波浩盪,襯托水鳥雪白羽毛,山巒鬱郁蒼蒼,紅花相映,便要燃燒。今年春天眼看就要過去,何年何月才是我歸鄉的日期?
(6)絕句古詩別的擴展閱讀:
詩一開始,就從大處著墨,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凈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艷。「遲日」即春日,語出《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遲遲」。
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陽光,以統攝全篇。同時用一「麗」字點染「江山」,表現了春日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溪水映日的秀麗景色。這雖是粗筆勾畫,筆底卻是春光駘盪。
第二句詩人進一步以和煦的春風,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濃郁的芳香來展現明媚的大好春光。因為詩人把春風、花草及其散發的馨香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所以讀者通過聯想,可以有惠風和暢、百花競放、風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臨其境的藝術效果。
在明麗闊遠的圖景之上,三、四兩句轉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第三句詩人選擇初春最常見,也是最具有特徵性的動態景物來勾畫。春暖花開,泥融土濕,秋去春歸的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這生動的描寫,使畫面更加充滿勃勃生機,春意盎然,還有一種動態美。
杜甫對燕子的觀察十分細致,「泥融」緊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陽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歸,銜泥做巢而不停地飛翔,顯出一番春意鬧的情狀。
第四句是勾勒靜態景物。春日沖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這春天的溫暖,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這也和首句緊相照應,因為「遲日」才沙暖,沙暖才引來成雙成對的鴛鴦出水,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中,是那樣悠然自適。
從景物的描寫來看,和第三句動態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這兩句以工筆細描銜泥飛燕、靜睡鴛鴦,與一、二兩句粗筆勾畫闊遠明麗的景物相配合,使整個畫面和諧統一,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生意勃發,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圖。
就詩中所含蘊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三年飢走荒山道」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是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的表露。
這首五言絕句,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全詩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緻,渾然無跡,是杜集中別具風神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