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蜜意和古詩

蜜意和古詩

發布時間: 2021-01-29 12:03:53

古詩及意思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原文】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遠望黃昏時的烏鴉,正在尋覓枯藤老樹棲息,近看有正依傍著小橋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遊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陽的余暉已經昏螟西下,羈旅在外漂泊的斷腸人浪跡天涯。

賞析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里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滿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㈡ 含有易和兮的古詩詞

含有易和兮的古詩詞

《秋夜小洞庭離宴詩》
年代: 唐 作者: 蘇源明
浮漲湖兮莽迢遙,回川後禮兮扈予橈。答橫增沃兮蓬仙延,
川後福【兮易】予舷。月澄凝兮明空波,星磊落兮耿秋河。
夜既良兮酒且多,樂方作兮奈別何。

《九懷·鴟夷子皮》
年代: 宋 作者: 高似孫
江欲冷兮丹楓,月將缺兮初鴻。
天如仄兮沉兮波,楫有聲兮追風。
易莫【易兮】謀取功,難莫離兮圖終。
東山兮誰作,若斯人兮猶窮。
水下鷖兮溶溶,山插雲兮叢叢。
叫夫君兮不聞,拊遺聲兮如空。
君不來兮誰晤,余心憂兮沖沖。

《離騷》節選
年代: 先秦 作者: 屈原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湯、禹儼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說操築於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
寧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
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
恐鵜鴃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
何瓊佩之偃蹇兮,眾薆然而蔽之。
惟此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妒而折之。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㈢ 古詩和意思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①:「家中有阿誰?」「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②。」兔從狗竇入③,雉從樑上飛④。中庭生旅谷⑤,井上生旅葵⑥。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⑦。出門東向望,淚下沾我衣。
【注釋】①鄉里:家鄉。 ②冢:高墳。累累:連綴不絕貌,此指荒墳一個挨一個的情狀。 ③狗竇:狗出入的洞。 ④雉:野雞。 ⑤中庭:院中。旅谷:野生的穀子。《後漢書·光武紀》李賢注:「旅,寄也,不因播種而生故曰旅。」 ⑥葵:草名,一名「冬葵菜」,其葉嫩時可食。 ⑦貽:拿食物給人吃。一作「飴(sì飼)」:同「飼」。

【賞析】
就現存的資料來看,中國古代詩歌在其開端時期就出現了一種特異的現象——抒情詩較為發展而敘事詩相對顯得貧弱。《詩經》三百零五篇中,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作品為數很少。其它民族的文學,一般都可以追溯到長篇的英雄史詩,而這在中國早期,至少是不見於文字記載。標志著中國詩史上第一次敘事詩創作高潮的,是漢樂府民歌。正因為以前缺乏長篇敘事詩的傳統,漢樂府中的敘事之作,通常都相當短小。

敘事詩而篇幅短小,必然遇到一個困難:怎樣才能充分地展開情節、描繪人物?漢代的那些無名作者,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大多採用了一種相當巧妙的方法:省略對整個故事過程的交代,把矛盾集中在一個焦點上,猶如攝影作品,提供的只是一個瞬間,卻包容了豐富的內涵。這就是剪裁之妙。如《東門行》、《艷歌行》等等,都可以看出這一特點。而我們所要說的《十五從軍征》,在這方面尤其傑出。稍作說明:本篇有時被作為「古詩」看待。但漢代的「古詩」和樂府詩,很難嚴格區分。許多曾入樂演唱的作品,後人因不知其原來的音樂分類,就籠統地稱為「古詩」。《古詩十九首》中的好幾篇,在有些記載中又被稱為「樂府」,也屬於同樣的情況。

開頭「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起得很平,好像只是簡單的事實交代。這里大概連誇張的成份都沒有。因為古時士兵服役,常常是沒有年限,或雖有年限,卻並不嚴格執行的。許多人未成年就被征發,老得血也幹了,骨也枯了,才被放回。《宋書》記載,沈亮曾對宋文帝說:「伏見西府兵士,或年幾八十,而猶伏隸,或年始七歲,而已從役。」可見這並不是很特別的事情。但正因為這兩句起得很平,才格外具有驚心動魄的力量。從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那就是一個人知事以後完整的一生啊!詩人似乎沒有批評什麼,但「八十始得歸」一個「始」字,卻已強有力地揭示了當時兵役制度的慘無人道。

在許多邊塞詩中,我們可以讀到立功塞上、博取功名,甚而垂譽青史的雄心。這當然不應該加以指責,但也需要懂得:這種雄心,大抵是所謂「良家」子弟、貴族少年才有的。對於出身貧寒、處於最底層的普通士兵來說,功名跟他們沒有什麼緣份,他們也很少存這份妄想。一天天地活下去,捱過天寒地荒、刀光箭影的歲月,活到能夠還鄉的一天,便是他們最大的願望了。這位老兵好歹得歸故里,一路上總是不斷地夢想著親人團聚的歡樂、晚年生活的安寧吧?可是,畢竟已經過去了六十五年,誰知道家中是個什麼模樣?父母或許已經不在人間,兄弟姐妹們大概也難以相識?所謂「近鄉情更怯」,當他在途中遇到「鄉里人」時,情不自禁地打聽道:「家中有阿誰」——家裡還有誰還活著?「鄉里人」的回答,是那樣一個無情的事實:遠遠望去,松柏之下,墳塋相連的地方,便是你的家!原來,家中的親人早已盡入黃泉!

現在我們回到開頭所說的問題:作者怎樣對材料進行剪裁。六十五年的間隔,一面是從軍的艱辛,以及艱辛中對歸鄉的盼望;一面是家庭的苦難,以及苦難中對遊子的期待。這一切都不說,只說遊子老去,白發如霜;親故凋零,荒墓相累!這一幕,包含了多少凄涼!一個內涵無窮而感人至深的瞬間畫面,便出現在我們面前。

因為剪裁巧妙,所以作者在這短短的小詩中,也能作頗為充分的渲染,以增強故事的抒情效果。下面就寫到老兵來到已經不成其為「家」的家中,只見野兔從往日留給看門狗進出的牆洞里竄入,野雞在屋樑上撲翅飛起,庭院中長滿野谷(「旅」是野生無主的意思),井台旁長滿野生的葵草(一種可食用的植物)。可見這家院荒蕪已久,很早就不再有人居住。老人采來野谷、野葵煮成飯菜,可是有誰陪著他一起吃?「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二句,正是寫出生活對他的又一次沉重打擊。他從軍歸來,此生無多,唯一的希望,不過是過得幾天平常人的生活,享受一點人所應有的天倫之樂,如今只剩孑然一身,以後的日子,將怎麼過下去?飽經風霜、歷盡艱危的老人,本不是那麼容易動感情的,此時不覺悲從中來,難以下咽,出門東望,一片荒涼,使他不能不老淚縱橫,濕透衣衫。如果說淚具有不同的感情份量,那麼,這位老人的淚,大概是人世間最沉重的了。

這首五言詩,總共十六句八十字,不但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具體的人物活動,豐富的思想內涵,而且文筆充裕,寫得相當舒展,絕無局促氣急之感,其實是不容易做到的。關鍵就在於作者能夠集中全力描繪最富有聯想性、集中了各種矛盾的具體情景。而且,詩的語言朴實無華,純用白描,不作驚人之筆,感情上具有內在的深沉。所以,這首詩雖然習慣上稱之為民歌,但語言的技巧已經相當純熟了。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借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詩文解釋】

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但是離家萬里的士卒卻沒能回還。如果有衛青、李廣這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㈣ 30首古詩帶詩意和詩人

贈汪倫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七絕】專 類別:【留別】
李白乘舟將屬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注釋】
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誇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寫深情厚誼,十分動人。這首詩體現了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詩歌特色。

靜夜思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樂府】 類別:【羈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注釋】

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註解】:
1、舉:抬。

【韻譯】:
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
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
低頭鄉思連翩呵連翩。

【評析】:

㈤ 柔情蜜意的詩句

柔情蜜意的詩詞彙總如下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這兩句詞揭示了愛情的真諦:愛情要經得起長久分離的考驗,只要能彼此真誠相愛,即使終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貴得多。

《鵲橋仙·七夕》

清·納蘭性德

乞巧樓空,影娥池冷,佳節只供愁嘆。

丁寧休曝舊羅衣,憶素手、為予縫綻。

蓮粉飄紅,菱絲翳碧,仰見明星空爛。

親持鈿合夢中來,信天上、人間非幻。

這首詞為七夕悼念亡妻而作。上片寫物是人非,觸景傷情。愛妻一去,便帶走了所有的歡愉,連天上人間齊歡欣的七夕,也從此冷冷清清,凄凄慘慘。

那些她一針一線縫制的舊羅衣,也就此深藏在箱底,怕翻撿出來,勾起難堪的回憶。全詞表達了詞人對愛妻的懷念之情以及對彼此之間的感情的思念。

《鵲橋仙·七夕》

宋·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這首詞沒有華麗的詞語,於平淡中盡顯濃郁之情。此詞作者以群仙相妒這一喜劇式情節,反襯、凸現、深化了牛女的愛情悲劇,匠心獨運。

詞中融人了詞人對神話、對人生的感悟,手法獨到,構思精妙,堪稱匠心獨運、妙筆生花。

《鵲橋仙·送粉卿行》

宋·辛棄疾

轎兒排了,擔兒裝了,杜宇一聲催起。

從今一步一回頭,怎睚得、一千餘里。

舊時行處,舊時歌處,空有燕泥香墜。

莫嫌白發不思量,也須有、思量去里。

粉卿是辛棄疾的侍女名,這首詞是送侍女歸去和思念已去侍女的詞。

上片寫別時場景,起頭「轎兒排了,擔兒裝了」,一切都已經准備好了,馬上就要出發了。後面「從今一步一回頭,怎睚得、一千餘里」,想見其不忍離去情狀。下片寫別後惆悵和思念,「空有燕泥香墜」,說的就是燕去樓空,不勝傷懷,人雖白發,猶自多情。

㈥ 十首古詩和詩意

一、《靜夜思》

1、作者:唐代李白

2、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翻譯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二、《登鸛雀樓》

1、作者:唐代王之渙

2、原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翻譯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

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三、《八陣圖》

1、作者:唐代杜甫

2、原文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3、翻譯

三國鼎立,孔明的功勛最為卓著,他創制的八卦陣,更是名揚千古。

任憑江流沖擊,石頭卻依然如故,千年遺恨,在於劉備失策想吞吳。

四、《早發白帝城》

1、作者:唐代李白

2、原文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3、翻譯

清晨告別白雲之間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達。

江兩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著,輕快的小舟已駛過萬重青山。

五、《江南逢李龜年》

1、作者:唐代杜甫

2、原文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3、翻譯

岐王府第里時常相見,崔九堂前您的音樂多次聽聞。

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風景,在落花時節又重逢李君。

六、《春望》

1、作者:唐代杜甫

2、原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翻譯

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里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

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發疏稀插不上簪。

七、《山居秋暝》

1、作者:唐代王維

2、原文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3、翻譯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盪下輕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八、《黃鶴樓》

1、作者:唐代崔顥

2、原文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翻譯

昔日的仙人已乘著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盪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返回這里,千萬年來只有白雲飄飄悠悠。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看江面煙波渺渺更使人煩愁!

九、《寄左省杜拾遺》

1、作者:唐代岑參

2、原文

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

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

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

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3、翻譯

上朝時齊步同登紅色台階,分署辦公又和你相隔紫微。

早晨跟著天子的儀仗入朝,晚上身染御爐的香氣回歸。

滿頭增白發悲嘆春花凋落,遙望青雲萬里羨慕鳥高飛。

聖明的朝堂大概沒有錯事,規諫皇帝的奏章日漸稀疏。

十、《安定城樓》

1、作者:唐代李商隱

2、原文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3、翻譯

高大城牆上有百尺高的城樓,在綠楊林子外是水中的沙洲。

年少有為的賈誼徒然地流淚,春日登樓的王粲再度去遠游。

常嚮往老年自在地歸隱江湖,要想在扭轉乾坤後逍遙扁舟。

不知道腐臭的死鼠成了美味,竟對鵷雛的愛好也猜忌不休。

㈦ 好的古詩和意思

1.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

㈧ 帶和字的古詩

帶彤字的:
奉和春日玩雪應制
宋之問
北闕彤雲掩曙霞,東風吹雪舞山家。
瓊章定少千人和,銀樹長芳六齣花。
獻鄜坊丘常侍
許渾
詔選將軍護北戎,身騎白馬臂彤弓。
柳營遠識金貂貴,榆塞遙知玉帳雄。
秋檻鼓鼙驚朔雪,曉階旗纛起邊風。
蓬萊每望平安火,應奏班超定遠功。
減字木蘭花
李清照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一、帶「常」字的詩詞:
1、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華去復來。——唐朝·張說《幽州新歲作》
原詩:去歲荊南梅似雪,今年薊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華去復來。邊鎮戍歌連夜動,京城燎火徹明開。遙遙西向長安日,願上南山壽一杯。
2、除聽好語耳常聾,不見詩人眼底空。——唐朝·王建《寄同州田長史》
原詩:除聽好語耳常聾,不見詩人眼底空。莫怪出城為長史,總緣山在白雲中。
3、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唐朝·杜甫《登高》
原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4、常聞貧賤士之常,嗟爾富者莫相笑。——唐朝·孟郊《傷時》
原詩:常聞貧賤士之常,嗟爾富者莫相笑。男兒得路即榮名,邂逅失途成不調。古人結交而重義,今人結交而重利。勸人一種種桃李,種亦直須遍天地。一生不愛囑人事,囑即直須為生死。我亦不羨季倫富,我亦不笑原憲貧。有財有勢即相識,無財無勢同路人。因知世事皆如此,卻向東溪卧白雲。
5、日日花前常病酒。——宋朝·歐陽修《蝶戀花》
原詩: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裹朱顏瘦。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6、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宋朝·李清照《如夢令》
原詩: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7、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宋朝·李清照《清平樂》
原詩: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挪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8、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宋朝·蘇軾《西江月》
原詩: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㈨ 含和字的古詩詞

玉樓宴罷醉和春(唐·白居易·《長恨歌》)
我醉歌時君和(宋·蘇軾·《水調歌頭》版)
更著風和雨(宋·權陸游·《卜運算元 詠梅》)
8、畫樓南畔夕陽和(宋·蘇軾·《浣溪沙》)
9、月和疏影上東牆(宋·蘇軾·《定風波》)
10、一掬天和金粉膩(宋·歐陽修·《蝶戀花》)
12、飲之太和(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13、一枝和月香(宋·蘇軾·《菩薩蠻》)
14、都人齊和大風歌(宋·辛棄疾·《西江月》)
15、和淚淹紅粉(唐·李白·《菩薩蠻》)
16、美人和淚辭(唐·韋庄·《菩薩蠻》)
17、含和吐明庭(宋·文天祥·《正氣歌》)
18、當時一識和羹味(宋·辛棄疾·《鷓鴣天》)
19、陽和消息自天來(宋·無名氏·《鷓鴣天》)
20、枝上流鶯和淚聞(宋·無名氏·《鷓鴣天》)

㈩ 古詩和詩意

,己亥雜詩
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材。

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是自傳式的大型組詩,是宋末汪元量以後這一詩歌體式的新發展。程金鳳評贊說:「行間璀璨,吐屬瑰麗」,「聲情沉烈,悱惻遒上,如萬玉哀鳴。」這和青喬《咄咄吟》內容集中反映鴉片戰爭甬東之役者不同,也和後來黃遵憲《己亥雜詩》的風格有異。這一首是龔自珍《己亥雜詩》中最突出的一首,最能體現作者的精神及對時代的要求。作者就眼前賽神會的玉皇等形象,巧妙地聯繫到「天公」、「風雷」進行構思,表現了清王朝統治下人們的思想十分壓抑,社會一片死寂的「萬馬齊喑」的現實。這一現實是「可哀」的,作者在召喚著巨大的社會變革風雷的到來,期待著生氣勃勃的
新局面的出現。新局面是不可能自動出現的,他要依靠人才去破壞舊世界,締造新世界。而人材需要多種多樣,不應嵌在一個框子里。這首詩的重心,前半提出了「生氣」問題,後半提出了人材的「不拘一格」問題,這是個新問題,作者要求人們去重新考慮,振奮起來,以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這詩的啟蒙意義就在於此,兩詩句當然是健筆拿雲的。
2,春雷
一九七三年春
春雷聲聲脆,
瑰城生光輝。
青麥喜得水,
萬木謝雷歸。

春天萬物復甦,生機盎然,夜裡打起了春雷,聲聲脆響,閃電照亮了全城。麥子因此得以被澆灌,萬物在享受著充沛雨水滋潤的同時宣告著春天的回歸。
3,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這首詩抒發的是詩人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觸發的鬱勃真切的離情別緒。天寶十五年(756)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軍破潼關,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攜眷北行,至鄜州暫住。七月,肅宗李亨即位靈武,杜甫隻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軍擄至長安。這首詩就是身陷賊營的杜甫八月在長安所作。沒有那場驚天動地的大戰禍,便沒有詩人的這番家人離散,身陷絕境的悲慘經歷。而如果沒有這番特殊的經歷,要產生詩中的哀惋凄切、深摯纏綿的離情也是不可想像的。此詩的重要價值,確乎在於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情感這一點上。使得這首詩在眾多的抒寫亂世之離情的作品中高標獨秀的,卻無疑是作者匠心獨運的新奇角度與抒寫章法。在這里,老杜並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緣情述事,而是別出心裁從思念對象一邊落筆,從頭至尾細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像中的對方的景況。無限的深情、痴情都從這一系列想像描寫中流瀉而出,達到了抒情的極致。首聯二句,絕不說自己望月而憶妻,偏說妻子見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訴自己的情感的憶內之作,一開篇意思就深了一層。前人寫過「隔千里兮共明月」(謝庄《月賦》)和「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一類的名句,那都是兼及「憶」與「被憶」雙方的,這里卻偏偏只提被憶的一方,抒寫角度的轉換,使得辭旨婉切,更顯出詩人對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邊,是時時尾隨著可愛的小兒女的。詩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頷聯二句不正面說自己望月憶兒女,偏說兒女隨母望月,又想像兒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長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將何以堪!詩人刻骨銘心的憶內之情,又在這痛苦的想像中更深入一層。第三聯,想像愈加具體化,虛擬妻子在這個夜晚望月懷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詩中意境最優美,辭采最清麗的抒情句子。鬟濕而臂寒,狀看月之久與懷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渾然不覺。這位閨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執著,難道還不值得我們的詩人深切思念嗎?王嗣奭《杜臆》認為此聯「語麗情悲」。實為中肯。詩的末聯,方才將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擺進去,仍以想像之筆結情。這是盼望相思之願能償,有朝一日伉儷重逢,雙雙對此明月舒愁,抹掉戰亂帶來的傷痛痕跡。這里對前文的承接照應十分細密周到,表現出詩人情感之深婉沉綿,如「雙」承「獨」,「照」承「月」,「淚痕干」反襯雙方各自「獨看」時的淚流不止,這些都真切地傳達出詩人憎恨亂離,盼望團圓的迫切心情。
4,秋葉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洛城就是現在河南的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為東都。一個春風駘盪的夜晚,萬家燈火漸漸熄滅,白日的喧囂早已平靜下來。忽然傳來嘹亮的笛聲,凄清婉轉的曲調隨著春風飛呀,飛呀,飛遍了整個洛城。這時有一個遠離家鄉的詩人還沒入睡,他倚窗獨立,眼望著「白玉盤」似的明月,耳聽著遠處的笛聲,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曲,它屬於漢樂府古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楊柳依依,正好藉以表達戀戀不舍的心情。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晚上,聽著這樣一支飽含離愁別緒的曲子,誰能不起思鄉之情呢?於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吟了這首七絕。這首詩全篇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這笛聲不知是從誰家飛出來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並不準備讓別人知道他,卻不期然而然地打動了許許多多的聽眾,這就是「誰家玉笛暗飛聲」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風滿洛城」,是藝術的誇張,在詩人的想像中,這優美的笛聲飛遍了洛城,彷彿全城的人都聽到了。詩人的誇張並不是沒有生活的依據,笛聲本來是高亢的,又當更深人靜之時,再加上春風助力,說它飛遍洛城是並不至於過分的。笛聲飛來,乍聽時不知道是什麼曲子,細細聽了一會兒,才知道是一支《折楊柳》。所以寫到第三句才說「此夜曲中聞折柳」。這一句的修辭很講究,不說聽了一支折柳曲,而說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種習俗,一個場景,一種情緒,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使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重新激盪起來。「何人不起故園情」,好象是說別人,說大家,但第一個起了故園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嗎?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自己從小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作為祖國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5,菊 花
元稹
秋絲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菊花,不象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愛。有人贊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地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詠菊,一般要說說菊花的可愛。但詩人既沒列舉「金鉤掛月」之類的形容詞,也未描繪爭芳斗艷的景象。而是用了一個比喻——「秋絲繞舍似陶家」。一叢叢菊花圍繞著房屋開放,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秋叢,即叢叢的秋菊。東晉陶淵明最愛菊,家中遍植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是他的名句。這里將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滿院盛開的景象便不難想像。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詩人「遍繞籬邊日漸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專心致志地繞籬觀賞,以至於太陽西斜都不知道。「遍繞」、「日斜」,把詩人賞菊入迷,留連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現出來,渲染了愛菊的氣氛。詩人為什麼如此著迷地偏愛菊花呢?三、四兩句說明喜愛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後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人們愛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來。因此,作為後凋者,它得天獨厚地受人珍愛。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這其中當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後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的題材,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在寫作上,筆法也很巧妙。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渲染愛菊的氣氛作為鋪墊;第三句是過渡,筆鋒一頓,迭宕有致,最後吟出生花妙句,進一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感染力。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