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清溪半頁古詩

清溪半頁古詩

發布時間: 2021-01-29 11:16:09

① 100首古詩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夜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遂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臘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臘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 青溪 王維的古詩是什麼意思

言人黃花川,每逐青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注釋】青溪:位於陝西勉縣。

黃花川:位於今映西鳳翔縣東北。

趣:通「趨」。

澹:平靜,安靜。

【解釋】走進黃花川,每每追逐著清清的溪水。溪水隨著山路千回萬轉,流程還不到百里之遙,流過山閥亂石,湍急的水勢發出喧響轟鳴。在靜謐的山林緩緩流淌,又是那樣的溫順嫻靜。盪漾的清波,漂浮著嫩綠的菱角和荇菜;碧澄如鏡的深水潭,倒映著隨風搖曳的蘆葦。我的心向來淡泊閑靜,像那平靜淡泊的清溪。我願將餘生寄託在巨石上,垂釣取樂安度一生。

【解析】王維因在安祿山反叛時受牽累,政治上受挫折,四十歲後就隱居藍田輞川,寄情於山水書畫之間。晚年所寫的山水詩,體現了其作品的特色。一條溪流,一道山林,一片雲彩,在他的筆下濃墨重彩。動則活潑喧騰,靜則安詳幽深,具有鮮明的個性,在當時的詩壇上開拓了自己的藝術天地,形成了一種流派。

這首山水詩作於歸隱之後。詩的每一句都可以獨立成為一幅優美的畫面,全詩又可組合成一組絢麗多姿的畫卷。溪流隨山勢蜿蜓,在亂石中奔騰咆哮,在松林里靜靜流淌,水面微波盪漾,各種水生植物隨波浮動,溪邊的巨石上,垂釣老翁消閑自在。詩句自然清淡,繪聲繪色,靜中有動,面中有詩,詩中有畫,托物寄情,具有無窮的韻味。

③ 包含青溪的詩句

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李白 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李白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

④ 有「清溪」的詩句有哪些

  1. 清溪抄清我心,水色異諸水襲。——唐代:李白【清溪行 / 宣州清溪】

  2. 清溪數點芙蓉雨,蘋飆泛涼吟艗。——宋:周密【齊天樂·清溪數點芙蓉】

  3.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唐代:李白【峨眉山月歌】

  4.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唐代:張旭【桃花溪】

  5.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礙。——唐代:張旭【清平樂·題上盧橋】

  6. 言入黃花川,每逐清溪水。——唐代:王維【青溪 / 過青溪水作】

⑤ 張旭的清溪泛舟古詩翻譯

1、原詩

《清溪泛舟》
唐·張旭

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勞歌,
笑攬清溪月,清輝不厭多。


2、譯文:
旅人靠著船槳,薄暮時分船工們唱起了船歌。我笑著攬取清溪中的月影,不怕月亮的清輝多。


3、注釋:
① 張旭(675年—750年),盛唐著名書法家,工草書,時稱「張顛」,亦稱「草聖」。其草書與李白詩、斐旻劍舞齊名,時號「三絕」。與賀知章、包融、張若虛合稱「吳中四士」。
② 倚征棹:靠著船槳。
③ 勞歌:船工們唱歌。
④ 攬:兜取。清溪月:指水中的月影。


4、賞析

明人鍾惺說:張顛的詩不多見,但由他的詩「乃知顛者不是粗人,粗人顛不得也。」鍾惺這番話由此詩可以得到印證。

這首詩寫他旅途中泛舟清溪的情景,不論人物還是景物都寫得栩栩如生,富有神韻。

先看人物,船工在薄暮時分喊起了號子,唱起了雄壯有力的船歌,給整個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的情趣;旅人本來倚著船槳,被船工的歌聲所感染,在月亮升起的時候笑著到清清的清溪水中去撈取月亮,因為他要多多擁有這月亮的清輝,人物自由灑脫的情態可掬。

再看景物,有清清的溪水,有清清的溪水之上行駛的船隻和勞動者的號子和歌聲,有月亮的清輝,有人物的笑聲,多麼富有情趣和神韻的美妙的環境!由上我們可以看出張旭作品寫山水景物時的自由灑脫、清迥超妙的情趣和神韻,此等詩作怎麼會是一個粗人所能寫出?

⑥ 王維的詩《清溪》的內容

清 溪

作者 王維來

言入黃花川源,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行,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閉,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韻譯】

每次我走進黃花川漫遊,常常沿著清溪碾轉漂流。

流水依隨山石千回萬轉,路途無百里卻曲曲幽幽。

亂石叢中水聲喧嘩不斷,松林深處山色靜謐清秀。

溪中菱藕荇菜隨波盪漾,澄澄碧水倒映蘆葦蒲莠。

我的心平素已習慣嫻靜,淡泊的清溪更使我忘憂

讓我留在這盤石上好了,終日垂釣一直終老到頭。

此詩借頌揚名不見經傳的清溪,來印證自己的夙願。以清溪之淡泊,喻自身之夙願安閑。

全詩自然清淡素雅,寫景抒情皆輕輕鬆鬆,然而韻味卻雋永醇厚。詩人筆下的清溪是喧鬧與沉鬱的統一,活潑與安詳的糅合,幽深與素靜的融合,吟來令人羨慕嚮往。

⑦ 清溪行古詩帶拼音版

清溪行-拼音版-李白
清 qīng 溪 xī 行 xíng

(唐táng) 李 lǐ 白 bái

清 qīng 溪 xī 清 qīng 我 wǒ 心 xīn,
水內 shuǐ 色 sè容 異 yì 諸 zhū 水 shuǐ。
借 jiè 問 wèn 新 xīn 安 ān 江 jiāng,
見 jiàn 底 dǐ 何 hé 如 rú 此 cǐ。
人 rén 行 xíng 明 míng 鏡 jìng 中 zhōng,
鳥 niǎo 度 dù 屏 píng 風 fēng 里 lǐ。
向 xiàng 晚 wǎn 猩 xīng 猩 xīng 啼 tí,
空 kōng 悲 bēi 遠 yuǎn 游 yóu 子 zǐ。

⑧ 初中《課外古詩詞背誦》原文及翻譯

山中雜詩(南朝) 吳均

山際①見來煙,竹中窺②落日。鳥向檐③上飛,雲從窗里出。

①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②窺(kuī):從縫隙中看。 ③檐(yán):屋檐,房檐。

翻譯 山峰上繚繞著陣陣的嵐氣雲煙 竹林的縫隙里灑落下夕陽的余暉

鳥兒歡快地在屋檐上飛來飛去 白白的雲兒竟然從窗戶里飄了出來。

賞析

這首小詩經單純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儼然是一幅絕妙的寫生畫。它是《山中雜詩》的三首之一。是寫山居環境的幽靜,表現了閑適的心情。

沈德潛說它「四句寫景,自成一格」。

賞析一:

這四句寫景的小詩,自成一種格調。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氣連讀,在我們眼前,就會展現出一幅絕妙的圖畫,就會響起一曲優美的樂章。杜甫《絕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放眼四望,觸處生情,將不同的景物組合起來,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

賞析二:

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檐上飛,雲彩竟然從窗里飄出來。此幽居盪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愜意閑適的心情。

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煙嵐彌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盪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屋檐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雲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鳥時時棲息於其檐前屋後,體現了山居的清靜超脫,遠離塵囂。

沈德潛說此詩:「四句寫景,自成一格。」意謂這首小詩將所有的筆墨都集中在寫景上,與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結構不同,開了一種新的格式。其實,這四句中雖句句是景,卻時時有人在其中,如前兩句中的「見」和「窺」,都說明在景的背後分明有人,所寫之景只是人所見之景,並不是純客觀的描繪。至於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寫景中已暗示了詩人的山居之樂,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於此可見。

吳均是寫山水的高手,這四句小詩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徵就在於作者觀察角度的選擇得當。「煙」是由「山際」所見,「落日」是由竹中所見,「鳥」在檐上,「雲」從窗出,這樣,就不同與尋常的寫山嵐、落日、鳥和雲,而帶上了詩人山居所見的主觀色彩,並有了典型的意義。就象是攝影,攝取同一物象,卻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幀成功的作品,總是能取新穎巧妙的角度,攝出景物的特徵與情趣,吳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竹里館(唐)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嘯: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 類似於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與「獨坐」相應,意思是說,獨坐幽篁,無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來相照。

翻譯: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邊彈著琴一邊又長嘯。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 皎潔的月光從空中映照。

賞析(一)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於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這首詩同樣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所以後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並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這里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像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閑遠,彷彿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緻全部融為一體了。

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並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於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復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無《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里,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麼氣力去刻畫和塗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作者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於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佣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徵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一致,而不必藉助於外在的色相。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詩品?自然篇》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天地。當然,這里說「俯拾即是」,並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一無選擇,信手拈來;這里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一無安排,信筆所之。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凈的環境原本一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一清幽澄凈的心境互為表裡。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醞釀成熟的詩思。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於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自「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至此段,引自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鑒賞辭典》第182頁,作者陳邦炎。我們不應該引用別人文章而不加出處,這是對作者起碼的尊重,也是為文起碼的原則)

2.「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是盛唐詩人王維晚年所作《輞川集》絕句之一。

我們先看前兩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篁,竹林也;嘯,撮口作聲也。詩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後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因而常常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著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懷。但琴聲似乎不足以宣洩鬱抑之情,所以長嘯一聲。這里借用了一個典故。據劉義慶《世說新語·棲逸》載:「阮步兵嘯,聞數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漢魏時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他和稽康等人對當時的封建禮教不滿,對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不滿,時常集於竹林詠懷言志。阮籍在竹林長嘯,聲聞數百步,也由此傳為美談。王維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長嘯,以阮籍自比,表現自己對權奸的不滿。竹之品格,葉如箭指,質如堅石,干可斷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詩人獨坐幽竹之中,顯然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樣的氣節的。

再看後兩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是進一步渲染那種孤寂的情緒和氣氛的。明月相照,不僅點明坐得久,坐到明月東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潔之士的象徵,它獨自放射光輝於青天碧海之中,不也像詩人一樣嗎?所以王維引以為知心的「朋友」。這樣寫,對描寫自然景物也有好處。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綠色的聯想,有寂寞沉鬱的感覺,畫面是暗淡的,現在忽然「明月來相照」,使幽暗的竹林,灑上一層銀白的色彩,這種變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氣,一層詩意,孤寂之感一掃而光,竹林、明月、詩人都融化到靜穆和諧的夜色之中了。

這短短的只有二十個字的詩,有景有情(幽靜之景、幽獨之情)、有聲有色(琴嘯之聲、林月之色)、有靜有動(獨坐彈嘯)、有實有虛(前兩句實寫其景,後兩句虛寫其情),對立統一,相映成趣。我們讀著這首詩,就彷彿是欣賞一幅立體而富於變化的人物風景畫,這詩情畫意,實為作者之高手妙作。

峨眉山月歌唐 李白

出處《李太白全集》卷八

體裁及格律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揚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於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於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徵。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於: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於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於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注釋:

1渝州:今四川重慶一帶。

講解:

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時,依戀家鄉山水的一首詩。詩人是乘船從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圓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總是隨江流。夜裡船從清溪驛出發,要向三峽駛去,船轉入渝州以後,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見了。這首詩用了五個地名,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

作者:

李白,字太白。唐朝著名詩人。

譯文一個秋高氣爽、月色明朗的夜裡,詩人乘著小船,從清溪驛順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個好朋友一樣,陪伴著詩人。但在從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總被兩岸的高山擋住,使詩人思念不已。

【注釋】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東。

3.發:出發。清溪:指清溪驛,在四川犍(qián)為峨眉山附近。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在今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黎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4.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下:順流而下。渝州:今重慶一帶。

5.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安西都護府,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後遷居四川江油。天寶初,入長安,賀知章一見,稱為謫仙人,薦於唐玄宗,待詔翰林。後漫遊江湖間,永王李璘聘為幕僚。璘起兵,事敗,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貴州省)。中途遇赦,至當塗依李陽冰,未幾卒。是唐代著名詩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詞,宋人已有傳說(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證以崔令欽《教坊記》及今所傳敦煌卷子,唐開元間已有詞調。然今傳篇章是否果出於太白,甚難斷定。今仍錄《菩薩蠻》,《憶秦娥》各一首。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十三年以前,是李白即將出蜀時所作。他把峨眉山月作為歌詠對象,通過詠月來表示對蜀地的依戀。雖連用五個地名入詩,但並不呆板,仍給人一種流暢之感。可見李白詩思之隨機觸發,天才流溢。《唐詩箋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發清溪,及向三峽,忽又不見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詩自神韻清絕。"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簡、潔近,音韻流暢。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揚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於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於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徵。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於: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於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於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唐)

譯文第一種:陣陣悠揚的笛聲,從誰家中飄出?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就在今夜,聽到哀傷的《折楊柳》,能不勾起我的思鄉之情嗎?

第二種: 燈火漸熄的夜晚,誰家傳出嘹亮的玉笛聲,笛聲隨著春風,飄滿整個洛陽城。這種夜晚聽到《折楊柳》的曲調,誰不會萌發思念故鄉的深情!

注釋

1.洛城:洛陽(現在河南洛陽)。

2.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樂府雜錄》雲:'笛者,羌樂也。古典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楊柳》曲也。" 曲中表達了送別時的哀怨感情。

3.玉笛:精美的笛。

4.故園:指故鄉,家鄉。

這首詩當是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聽到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王堯衢《唐詩合解》:"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笛聲以風聲而吹散,風聲以笛聲而遠揚,於是洛春夜遍聞風聲,即遍聞笛聲矣。折柳所以贈別,而笛調中有《折楊柳》一曲。聞折柳而傷別,故情切乎故園。本是自我起情,卻說聞者'何人不起',豈人人有別情乎?只為'散入春風',滿城聽得耳。"

賞析

(一)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可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確當。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為懷的心緒,所謂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為什麼聞笛聲詩人會觸動鄉思呢?第三句點出《折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雲其地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詞。北朝《折楊柳歌》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麼,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亦即「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倒頗能顯現李太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

(二)

洛城就是現在河南的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為東都。一個春風駘盪的夜晚,萬家燈火漸漸熄滅,白日的喧囂早已平靜下來。忽然傳來嘹亮的笛聲,凄清婉轉的曲調隨著春風飛呀,飛呀,飛遍了整個洛城。這時有一個遠離家鄉的詩人還沒入睡,他倚窗獨立,眼望著「白玉盤」似的明月,耳聽著遠處的笛聲,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曲,它屬於漢樂府古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楊柳依依,正好藉以表達戀戀不舍的心情。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晚上,聽著這樣一支飽含離愁別緒的曲子,誰能不起思鄉之情呢?於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吟了這首七絕。

這首詩全篇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這笛聲不知是從誰家飛出來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並不準備讓別人知道他,卻不期然而然地打動了許許多多的聽眾,這就是「誰家玉笛暗飛聲」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風滿洛城」,是藝術的誇張,在詩人的想像中,這優美的笛聲飛遍了洛城,彷彿全城的人都聽到了。詩人的誇張並不是沒有生活的依據,笛聲本來是高亢的,又當更深人靜之時,再加上春風助力,說它飛遍洛城是並不至於過分的。

笛聲飛來,乍聽時不知道是什麼曲子,細細聽了一會兒,才知道是一支《折楊柳》。所以寫到第三句才說「此夜曲中聞折柳」。這一句的修辭很講究,不說聽了一支折柳曲,而說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種習俗,一個場景,一種情緒,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使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重新激盪起來。「何人不起故園情」,好像是說別人,說大家,但第一個起了故園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嗎?

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自己從小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作為祖國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逢入京使

1.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下簡稱劉《箋》)系此詩於天寶八載(749)詩人赴安西途中。2.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園。

3.龍鍾:形容流淚的樣子,這里是沾濕的意思。4.漫漫:形容路途遙遠。

5.憑:托。6.傳語:捎口信。7.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詩人此時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遠離京都和家園的心情是凄涼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傷。但遠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說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擔心。這樣樸素而又復雜的人之常情,用朴實無華的敘述式語氣道出,更覺得真切感人。鍾惺評此詩:"只是真。"譚元春曰:"人人有此事,從來不曾寫出,後人蹈襲不得。所以可久"(《唐詩歸》卷十三)。沈得潛曰:"人人胸臆中語,卻成絕唱"(《唐詩別裁集》卷十九)。

回頭東望故園千里,路途遙遠迷漫;滿面龍鍾兩袖淋漓,涕淚依然不幹。

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唯有托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

賞析:天寶八載(749),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頓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第一句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的是在長安自己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離開長安已經好多天,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塵煙蔽天。

第二句帶有誇張的意味,是強調自己思憶親人的激情,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書的微意了。「龍鍾」在這里是淋漓沾濕的意思。「龍鍾」和「淚不幹」都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神態。

⑨ 有「清溪」的詩句有哪些

1.
清溪清我心,水抄色異諸水。——唐代:李白【清溪行
/
宣州清溪】
2.
清溪數點芙蓉雨,蘋飆泛涼吟艗。——宋:周密【齊天樂·清溪數點芙蓉】
3.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唐代:李白【峨眉山月歌】
4.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唐代:張旭【桃花溪】
5.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礙。——唐代:張旭【清平樂·題上盧橋】
6.
言入黃花川,每逐清溪水。——唐代:王維【青溪
/
過青溪水作】
7.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雲,人在行雲里。
——【生查子·獨游雨岩】宋代:辛棄疾
8.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宿王昌齡隱居】唐代:常建
9.清溪咽。霜風洗出山頭月。山頭月。迎得雲歸,還送雲別。——【憶秦娥·用太白韻】宋代:李之儀
10.故山在何處,昨日夢清溪。——【早發焉耆懷終南別業】唐代:岑參
11.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寒食城東即事】唐代:王維

⑩ 含清溪兩個字的詩句

1.
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李白
2.
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李白
3.
清溪清我專心,水屬色異諸水。——李白
4.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
5.
竹送清溪月,苔移玉座春。——杜甫
6.
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雲。——常建
7.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張旭
8.
笑攬清溪月,清輝不厭多。——張旭
9.
碧水不息浪,清溪易生風。——孟郊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