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川詩詞
Ⅰ 描寫山川的詩句
毛主席抄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杜甫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李白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李白 遙見仙人彩雲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Ⅱ "描寫山川"的古詩詞有什麼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范仲淹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庄》)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山嶂遠重疊,竹樹近蒙籠.開襟濯寒水,解帶臨清風」(《游沈道士館》)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宋.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Ⅲ 敕勒川的古詩
一、原文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版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二、譯權文
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敕勒川的天空啊,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三、出處
南北朝《敕勒歌》
四、賞析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用「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最後三句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
Ⅳ 十首最經典的三國古詩詞
是一段恢弘的歷史,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講三國,說三國,從民間到學界,三國的話題總是為人津津樂道。
文人墨客賦以詩詞, 民間藝人說戲文,每個人都在自己心裡演繹著屬於自己的「三國夢」。
三國的詩詞浩如江水,可是,只有下面10首被公認是絕唱,喜歡三國的人一定不能錯過。
最恢弘: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蘇軾被貶到黃州,游覽赤壁磯,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因寫下此詞。
全詞借古抒懷,雄渾蒼涼,大氣磅礴,筆力遒勁,境界宏闊,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給人以撼魂盪魄的藝術力量,被譽為「古今絕唱」。
最哲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臨江仙》
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作為《三國演義》的開篇詞,隨著《三國演義》,這首詞家喻戶曉。
三國已成為歷史,英雄人物已變成塵土,可江水不息,青山常在。歷史的興亡總會成為過去,就不必耿耿於懷、斤斤計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漁樵,與秋月春風為伴,自在自得。
最大膽: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對於三國歷史,杜牧大膽假設: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台了。
面對既定的歷史,我們總會反過來想,如果當初,然後如何。他之假設歷史,其中暗含有阮籍登廣武戰場時所發出的「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那種慨嘆在內,不過出語非常隱約,不容易看出。
最無奈:生子當如孫仲謀。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宋·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
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辛
Ⅳ 求古詩、詞各十首
推薦答案
詩中山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4.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5.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6.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關山月》)
7.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
8.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田園田居》)
9.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10.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詩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6.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
8.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9.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0.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詩中花
1.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2.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李白《月下獨酌》)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4.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5.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7.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8,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漁歌子》)
10.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詩中鳥
1.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2.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4.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5.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杜甫《望岳》)
6.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7.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8.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李白《獨坐敬亭山》)
9.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
10.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人若耶溪》)
Ⅵ 形容川菜的詩句有哪些
1、《戲題寄上漢中王三首》
杜甫
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
終思一酩酊,凈掃雁池頭。
白話文釋義:喝點高度酒,吃點江中的魚,喝他一醉方休,結果少了雁池頭這道菜。
2、《火鍋煮辣吟》
盧青山
漫灑鴛鍋椒一斗,灼息翻滾亂絲柳。
洶洶沸水血紅浪,鐵碗盛來當烈酒。
白話文釋義:一眼望去,在鴛鴦鍋中光辣椒就有一斗,翻滾起來好像柳條一樣。滾燙的沸水像血一樣紅,用鐵碗盛來可以當烈酒。
在古代,辣椒進入了不缺鹽的四川之後,就開發出了自己作為食材的全部潛能,並且是與花椒一起,開創了屬於川菜的「絕代雙椒」的一個時代。
川菜的辣椒里,還有著各種不同程度的一個檔次,在經過四川人的巧手搭配之後,就變化出了千般勾魂的滋味。辣椒與花椒的結合,形成了川菜麻辣兼備的格局,也就此確定了川菜進化的一個方向。
作為川菜中獨有味型之一,麻辣也算得上是川菜中最正宗、最經典的一種辣,鮮明而不張揚,爽辣而不熱燥,這就是麻辣的一個特點。
(6)豐川詩詞擴展閱讀:
川菜的發展
川菜系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菜系,其發源地是古代的巴國和蜀國。據《華陽國志》記載,巴國「土植五穀,牲具六畜」,並出產魚鹽和茶蜜;蜀國則「山林澤魚,園囿瓜果,四代節熟,靡不有焉」。
當時巴國和蜀國的調味品已有鹵水、岩鹽、川椒、「陽朴之姜」。在戰國時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種青銅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見一斑。
烹飪業的進步和發展,使蜀中的專業食店、酒肆增多。「文君當壚,相如滌器」,則是進步和變化的佐證。這時專業烹飪人員增多,烹飪技術突飛猛進。
更重要的是聚居於城市的達官顯宦、豪商巨富、名流雅士越來越講究吃喝享受。他們對菜的式樣、口味要求更高,對川菜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Ⅶ 古詩《敕勒川》
「野」是讀yǎ。古音。
敕勒歌
南北朝:樂府詩集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陰山下,天空彷彿圓頂帳篷,廣闊無邊,籠罩著四面的原野。
天空藍藍的,原野遼闊無邊。風兒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於草叢中的眾多牛羊。
(7)豐川詩詞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敕勒歌》的誕生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的北朝時期。由於漠南地區當時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們把漠南一帶成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齊時敕勒人的鮮卑語的牧歌,後被翻譯成漢語。
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
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敕勒川,陰山下」,說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陰山是綿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陰山為背景,給人以壯闊雄偉的印象。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天蒼蒼,野茫茫」,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
Ⅷ 詩詞《敕勒川》
這是來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自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麼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餘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Ⅸ 豐功碩德,山此川行。是那個詩人所作那首詩的詩詞
山此川行應是山止川行
豐功碩德和山止川行是兩個成語
豐功碩德
巨大的功勛,隆盛的德澤。專同「豐功茂德屬」。
元·王惲《淇州創建故周府君祠碑銘》:「其豐功碩德,具載墓碑,茲不復雲。」
山止川行
比喻堅不可摧,行不可阻
清 唐甄 《潛書·兩權》:「誠能自固如是,是山止川行之勢也;以戰必勝,以攻必取者也。」
兩詞應該沒有聯系不是哪一首詩詞中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