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教學古詩誦讀

教學古詩誦讀

發布時間: 2021-01-29 06:44:29

古詩朗讀技巧和方法

首先要避免矯揉造作。詩歌朗誦和其他文體的朗誦一樣,要自然,決不可以做作。詩歌的感情雖然比其他文體來得強烈,但仍然是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要朗誦好一首詩,首先要認真閱讀,領會作者的感情。然後,努力地去引起共鳴,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只有這樣,我們的朗誦才能成功地再現作者的情感。

聽眾聽起來才會覺得自然。如果朗誦者並不領會作者的情感而只是估計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失去了內在的感情基礎,單單依靠技巧來支撐,聽眾聽起來就必然會感到做作了。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自信。

在朗讀中注意力集中,排除干擾,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朗讀中,傾注在朗讀的作品中,這是很容易理解的。

把作品內容、語言,化為自己的理解、感受,化為自己的思維過程心理活動;要主動去揭示語言本質及邏輯鏈條,要設身處地、寓情於景,加強形象感受;要盡力引發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緊緊抓住與聽者的對象交流;要在整體運籌之中具體加以把握。這樣,朗讀都就沒有心力去考慮其他,連注意的邊緣也少有興奮點的干擾了。



(1)教學古詩誦讀擴展閱讀

有利於開發右腦。因為大聲讀實質是朗讀者在自己欣賞自己的聲音,久而久之,有利於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自我培養。有利增強自信。性格內向者往往發出的聲音也很小,如果全體學生都能堅持大聲讀課文及其它文章、書籍,很容易使學生愛講話,性格也就隨之而變。

有利於學生體會到辯論、爭論的價值,這是更好的、高質量地參與未來的事務的一種素質。

㈡ 古詩詞誦讀教學現狀中可取的地方

古詩詞誦讀教學現狀中可取的地方有:

1、誦讀為主,明理為輔。古詩詞作為一種文學載體,講究的是合轍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師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如何富有感情的誦讀詩詞,而對於詩詞含義的理解則是次要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反復誦讀古詩詞的過程中會對古詩詞的含義有一個感性的認識,而具體含義則可以留到後續教學當中來闡明。

2、詠物敘事為主,抒情明理為輔。在誦讀的古詩詞的選擇上應當以詠物詩和敘事詩為主,而抒情詩和明理詩為次。學生的人生閱歷和認知水平都是有限的,對於詩歌當中的情感是把握不到的,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和「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何人不識君」為例,同樣是描寫送別時的感情,但是所體現出來的心態卻截然不同, 多數學生從未經歷過真正意義上的離別,無論教師怎樣解釋也不會使學生產生共鳴。相反詠物詩和敘事詩則相對客觀好理解。

3、傳統與現代相融合,藉助科技體驗詩詞。古詩詞誦讀是傳統文化教育,但是傳統文化教學完全可以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有的教師採取製作動畫的形式來再現古詩詞當中所描繪的場景,通過這種直觀而且學生喜愛的形式來展現古詩詞,可以很好地讓小學生理解古詩詞的意境和含義,而不需要教師來逐字逐句的結構古詩詞。這種做法很好,是可以借鑒和推廣的。

㈢ 古詩教學中如何根據平仄指導學生朗讀該不該用這種方法去指導朗讀

這個問題值得深思,也值得探討。
如果按這種思路進行教學的話,我建議教師不妨進行雙語教學,什麼是雙語教學呢?一是用普通話,二是用方言,這里的方言不指定是哪個地方的方言,當然,如果使用客家話那最好。因為客家人是唐宋時期遷移走的人。他們的方言當中仍保留著很多古音。可以幫助我們盡可能的恢復字的古音怎麼讀。當然,不同地方的方言,仍多少保留有一些古音。為什麼普能話就沒有呢?我們知道,普通話是在北方人的方言基礎上形成的,嚴格的說,其實就是北京話。北京是元明清的故都,元代是蒙古族的天下,蒙古人是北方人,他們對漢文化的承襲有折扣。明代雖然仍是漢人天下,但清代又是滿族之天下,滿族是文化承襲上,一樣有折扣。一直到清亡。北京這片土地上,大多時候生活的主要都是北方人,他們的語言不知不覺就在那裡紮根了。而新中國成立之後,統一全國語種,制定出了普通話。普通話將古四聲中的入聲直接剔除,致使我們在朗讀古詩詞的時候,不能再合格合律。但是其他語言卻循規蹈矩的在語言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前進。在古音不斷消亡的同時,其實還是有大多數古音仍被保留。據說,古代的四聲,除了在聲調上的變化外,還有在發展長短上的變化,而入聲就是發音非常急促的音。
在此,用格律教學詩詞的老師,不妨也學習一下吟誦。吟誦是用音樂節拍來表達平仄的方法。比如,遇到平聲字的時候,拍子較長,而遇到仄聲時拍子較短,而遇到入聲則拍子更短,表現出促發音。比如「秦時明月漢時關」依拍子就可以表現為「秦時——明月漢時——關——」。具體的可以網路搜索一些關於古詩吟誦的資料。有一種傳說說,古詩是配譜可唱的,但從來沒有人見過譜。是譜真的消失掉了,還是我們沒發現。因此有的學者專家認為,其實古詩的譜是音長音短譜,依韻行腔,並沒有固定的「朵、捋、米」的規定。
這此是我平時有閱讀古詩詞時積累的資料,不定是齊全和正確,僅供參考。

㈣ 教學古詩詞的方法和步驟

您好。
首先、培養學生的誦讀古詩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同樣的,學生有了誦讀的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經典誦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經典誦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經典誦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善於聆聽,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點,哪怕是一個字、一句詩,只要讀好了都應該給予適當的表揚。這樣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就會樹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誦讀的興趣就會越來越高。

其次、可以嘗試進行古詩詞吟唱,化難為易,激發興趣。以往在教學古詩詞時,總是強化理解詩意,背誦詩句,抄詩默詩,學生對此索然不感興趣,因此,漸漸地產生了厭煩的情緒。可以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把古詩詞配上旋律,變成了歌曲,學生十分樂於接受。
再次、培養良好的誦讀古詩的習慣,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誦讀古詩也不例外,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誦讀習慣。首先要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要用普通話,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字句,不讀破句子。在正確的基礎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讀,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其次朗讀時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要做到「七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顛倒,不重復,不唱讀(拖尾韻),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再次,「一天不練口生」,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練就扎實的誦讀本領,一定要保證多讀多練。誦讀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讀得多了,詩句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等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學生對詩句的感受力。「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一點、可以從導入環節入手,激趣學生的學習興趣。生動有趣的導入,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好的開端相當於成功一半,所以在學習古詩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導入的運用。了解詩人的相關故事,給古詩的學習增添色彩。可他們關於古代詩人的故事知道的很少,非常感興趣。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採納。

㈤ 如何進行古詩文朗讀教學

在我國浩瀚的傳統文化中,一篇篇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的古詩文,就像是海洋里一顆顆明亮純潔的珍珠,高貴典雅,璀璨奪目,打動著人們的心靈,扣擊著讀者的喜樂悲愁。誦讀教學,在古詩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認為古詩文的課堂誦讀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創設情境,營造氣氛,引領學生進入詩文創設與所誦讀古詩文相應的特定情境,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所誦讀作品的氛圍,更能直觀地感性地讓學生對作品有一個准確的第一印象。特定情境的營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讓學生直達作品核心的一種有效方法,用這種方法運用於教學,有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歸去來兮辭》時,筆者先播放伴著鳥鳴水聲、彌漫著田園氣息的音樂作為背景,接著以鳥鳴聲婉轉悅耳,音樂聲悠揚動人。這來自天籟般的聲響,彷彿讓人置身於美妙的讓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懷抱中導入以自然美景、抒情言志的話題,然後朗讀回顧借自然美景來抒發心志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寫月光荷葉的段落,再串起同樣有月光荷葉意象的王維的《山居秋瞑》,接著以《山居秋瞑》是一個世外桃源而引出陶淵明,由此走進陶淵明。這時再教學《歸去來兮辭》中對自然美的誦讀鑒賞,學生對所抒感情的領悟就會變得順理成章,這都得力於情境的營造。而且這種營造特定氛圍時,注意把單篇詩文放入同樣寫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可使學生更全面更深刻的進行理解,感悟也就更深刻。
二、品味物象,體悟意境,深入作者情感世界鑒賞詩歌時應首先抓住物象,品味物象特徵以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情感。例如張可久的《清江引·秋懷》: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我們不難找出其中的物象: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這些物象可以歸納出凄涼、蕭瑟的景物特徵,透過景物特徵,我們可以窺見作者因自己功名未就,輾轉反側的愁思。
意境是詩歌意象通過藝術組合而創造出來的。詩歌的意象組合成生活場景,通過這個生活場景,或表現為喜,或表現為悲;或表現為激昂,或表現為哀怨
杜甫的《登高》通過詩人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不讀不足以品味其沉鬱頓挫的情感。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如泣如訴、颯颯有聲的落木,滾滾而來、咆哮不止的長江,讀時腦海中必顯現一幅壯闊、沉鬱悲涼的畫面,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苦之感怎不頓生心底!三、傳授方法,加強訓練,培養學生誦讀能力在指導學生誦讀時,應適時地傳授他們一些具體的誦讀方法。比如,在音調強弱方面,表示悲壯、快樂、斥責,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頭部應加強;表示不平、熱忱或確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強;表示莊重、滿足或優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強。在韻味緩急方面,含有莊重、敬畏、謹慎、沉鬱、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緩讀;含有快活、確信、憤怒、驚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讀。葉聖陶說:這些規章,都應含著文字所表達的意義與情感,所以依照規律吟誦,最合乎語言的自然。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誦讀的形式要變化多樣,可以交替使用散讀、齊讀、指名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方式。另外,為了激發學生的誦讀激情,還可以組織誦讀比賽。
總之,在古詩文誦讀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經常性地對學生進行專門指導,授之以法,加強訓練,使學生們形成敢於和樂於高聲而有感情地誦讀的風氣和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使學生真正學會誦讀。
四、質疑解難,鑒賞評價,激發學生創造思維不論是採用各種方式導入特定情境,以增強誦讀效果,還是飽含激情地誦讀演繹作品,它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生與作品的同振共鳴,深入體驗與感悟,質疑解難,從而達到深刻理解的鑒賞評價,讓學生獨到的見解得以亮相,有個性的發現得以張揚。這個環節是整個誦讀課最光彩奪目的亮點,是誦讀教學要達到的高潮。
筆者在教學《琵琶行》時,在通過誦讀體悟架起通向學生與作者心靈的通道後,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性思維被激發了:對精彩的音樂描寫起什麼作用?三次月亮的描寫是否多餘?詩歌的悲傷是怎樣一層層表現出來?大家唇槍舌劍,激烈爭論,智慧的火花在這時四處迸射。問題越爭越明,越爭理解越深入,這時抓住精彩的音樂描寫這一段落所蘊涵的的復雜曲折的情感,串連起琵琶女身世謎底的揭示,連帶起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心觸動,頓時作品所表現的主題豁然開朗。這時三次月亮這景物描寫的不同作用,情景交融手法運用的用意,全在這學生的辯論鑒賞誦讀中變得瞭然於心。這時再次進行誦讀,作品內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感知,全在這琅琅書聲中得到升華。
誦讀古詩文,它的顯性效果容易被人重視,但實際上它對學生的隱性教育更為重要,更為長遠。伴隨著對語言文字的學習、推敲、運用,學生的思想情操、審美情趣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熏陶,學生在無形中提高了人文素養,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了完美的人格。正如魏書生所說,從思想到行為,從行為到習慣,從習慣到命運。我們深信,隨著學生思想認識的逐步加深,他們自然會把思想認識轉化落實到行動上,最終養成良好的習慣,創造出美好的人生。

㈥ 如何指導學生古詩朗讀

,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是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古詩文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寶貴遺產,是中華文學藝術中的一支奇葩。讀詩歌要有一定的格律,要富有節奏感,富有音樂美,通過聲音顯示出音樂旋律的和諧美和語言的形式美,生動有力地再現詩歌的思想內容,體味古詩的情感,產生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小學階段如何進行詩歌朗讀教學?我個人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 明確朗讀的作用 二、 注意朗讀的語調 所謂語調,就是為了表達某種思想感情,強調表達效果而在讀音上所表現出來的高低、升降的變化。要朗誦好一首古詩,首先必須理解這首詩內容,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後根據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語調。三、講究朗讀的速度 朗讀古詩要講究朗讀的速度,教學時,我一般先讓學生試讀後,教師加以評價,提醒學生注意讀的速度。詩歌朗讀是介於讀和唱之間的形式?吟誦,為了更好地表現出詩的韻味,朗讀時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適當拖長些,從整體上表現出古詩回環起伏、委婉動聽的音韻美。一般地說,緊急、熱烈、愉快、興奮的內容要用快速;平靜莊重、沉鬱、悲傷的內容要用慢速;說明、交代,感情沒有突出變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開頭兩句是交代,感情沒有突出變化,宜用中速;最後兩句表達詩人途中遇赦的歡快心情,讀時應加快速度,才能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 四、 突出朗讀的停頓 朗讀古詩要抑揚頓挫,才能體會其古詩的真正意境,閱讀停頓是為了顯示語法結構,有時是為了突出某一事物,強調其特殊涵義,有時為了渲染某種思想感情或使情緒轉化,有時為了表示作品的結構。教學時,我選擇一些古詩,進行錄音後放給學生聽,再讓學生跟讀,了解語法停頓、邏輯停頓、感情停頓、結構停頓等,處理停頓上的差異,掌握好朗讀停頓的要領,既可以給學生以思考回味的時間,又便於理解和接受,還可以增強朗讀的節奏感和聲音美,准確表達詩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曉》教學,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每行詩句都可以處理為三處停頓,略帶吟誦的味道,使聽眾能感覺出詩的音韻美和節奏感。當然,朗讀時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認為更妥當的停頓。 五,展開想像,讀出詩境 朗讀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詩朗讀也不例外。因此在學生讀出詩韻、讀准詩意的基礎上,應誘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情境,讓他們進入角色,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發揮自己的創見性,去表現詩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導學生讀出詩境,首先應幫助學生獲取更多有關詩歌的背景資料,這才可能進入詩人的內心世界。其次要引導學生想像入境。詩文充滿了詩情畫意,詩不離畫,畫可賦詩。詩與畫之所以能夠相通,是因為兩者都具有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詩本身就是一幅畫。根據詩的內容去畫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總之,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多讀、多練、多動手、多體會、多積累。掌握朗讀詩歌的技巧,逐步形成學生的一種技能。學生一定能逐漸從朗讀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美,語言美和形式美。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