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劊子手巴爾扎克賞析

劊子手巴爾扎克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8 10:57:44

㈠ 巴爾扎克劊子手貴族精神的精髓是什麼

巴爾扎克的《劊子手》在現實主義意義上的主題是非常明顯的,就是崇揚西班牙人民反抗侵略、寧死不做亡國奴的英雄主義精神。

㈡ 巴爾扎克《劊子手》人物賞析

克拉拉:美麗,堅強,敢愛敢恨,是非
分明;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
高,若為回自由故,兩者皆答可拋。
萊家奈斯侯爵及其夫人:理智,勇敢寧死
不屈;
8歲的馬努埃爾:視死如歸,毫無畏懼;
胡安尼克:貴族精神

㈢ 巴爾扎克葬詞的作品賞析

《巴爾扎克葬詞》激情充溢,文采飛揚,即使現在,世界各國研究巴爾扎克的學者還常常在他們的論著中引用其中的論斷。其中的一些語句,如「他的一生是短暫的,然而也是飽滿的,作品比歲月還多」等等,已經成為評價巴爾扎克的名句,廣泛地出現在各種論著和教科書中,由此可見,《巴爾扎克葬詞》具有經久不衰的思想和藝術魅力。
面對巴爾扎克的逝世,雨果沒有用低沉的語調,也沒有用哀傷的言辭,去述說逝者的生平和病逝,而是用高亢的語調、詩化和哲理性的語言,評述了巴爾扎克的偉大貢獻,表達了對死者的無盡悼念之情,言之切切,令人感動。讀著這篇散文,我們彷彿站在當年的拉雪茲公墓前,聆聽著雨果深沉而激昂的演說,連飄飄細雨也渾然不覺。
不同於一般葬詞的是,本文不僅深切悼念巴爾扎克的逝世,高度評價巴爾扎克的偉大貢獻,預言巴爾扎克逝世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而且表達了作者積極的生死觀。「死亡是偉大的平等,也是偉大的自由」,「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後就不可能不化作靈魂」等,這樣的表達,已經由個體的巴爾扎克之死上升為作者一種哲理性思考了。雨果認為,像巴爾扎克這樣的「精神統治者」,人民會永遠記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不是虛無,而是永恆」。演講稿給讀者的不是壓抑,不是眼淚,不是哀傷,而是悲壯、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
這篇葬詞文采華麗、飽含哲理,語言高度濃縮,如行雲流水,既詩化又哲理化,充分體現了文學大師雨果的文學語言才華和思想深度。作品中含蓄深沉、意義深遠的語句比比皆是,有著巨大的容量。例如「對於我們來說,一切虛構都消失了」,句子使用了「虛構」這一文學理論術語,它不僅鮮明地標志出雨果作為文學家的身份,而且飽含著雨果對巴爾扎克的深切真情。 「一切虛構」都殘酷地「消失了」。這是怎樣的打擊!怎樣的失落!怎樣的沉重!通觀全文,字里行間都奔涌著恣肆淋漓的激情,充分顯示了巴爾扎克這位朋友之死、這位天才之死給作家心靈造成的強烈沖擊,也充分體現了雨果灑脫自由的文風。
總之,《巴爾扎克葬詞》把激情洋溢的哀悼之情和文采飛揚的詩化、哲理化語言結合在一起,既洋溢著奔放酣暢的詩情,又有著強大的理性魅力。從中,我們既感受到了雨果作為浪漫主義詩人豪邁不羈的氣質,又窺見了他作為一個大思想家的深邃睿智,更目睹了他作為一個大文豪爐火純青的筆力。

㈣ 巴爾扎克 儈子手

剛看了,挺有意思。抄
故事應該發生在拿破崙時期,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遭到人民的唾棄。拿破崙於是乘機入侵了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Joseph·Bonaparte)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對,拿破崙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佔領了整個葡萄牙。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
這個故事講的是門達小鎮的居民聽說一艘英國船隻馬上就要到達,以為是援軍,就開始反抗法國軍隊,准備迎接英軍的到來。結果消息錯誤,暴動失敗後被法軍報復的故事。
本文主要體現了西班牙人民反抗壓迫的決心和毅力,在失敗後對死亡毫不畏懼,慷慨赴死的精神。
文章有很多細節值得回味。

㈤ 巴爾扎克《劊子手》中劊子手的含義

巴爾扎克《劊子手》中劊子手的含義是,表現崇揚西班牙人民反抗侵略、寧死不做亡國奴的英雄主義精神。

簡介:強大的法軍銳不可當,他們迅速出擊,將叛軍分割包圍,並迅速在平息叛亂後將叛亂分子處死,其反應之敏捷與行動之迅速顯示了拿破倫時代法軍優秀的軍事素質,在他們的打擊下,一群非專業的西班牙起義者甚至還沒來得及展示自己的軍事能力便一下子淪為階下囚;

法軍高傲的戈蒂埃將軍以極端的輕蔑發落著這一群根本算不上對手的敵人,令人聯想起拿破倫的法軍在歐洲大陸上飛揚撥扈的形像。

(5)劊子手巴爾扎克賞析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小說的背景是法國對西班牙的征服佔領,小說中戈蒂埃將軍提到的「約瑟夫國王」便是拿破倫的長兄。1807年,拿破崙入侵了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做了西班牙的國王。
小說的現實主義力量在於巴爾扎克如實地展示了西班牙人起義失敗的實際狀況:

強大的法軍銳不可當,他們迅速出擊,將叛軍分割包圍,並迅速在平息叛亂後將叛亂分子處死,其反應之敏捷與行動之迅速顯示了拿破倫時代法軍優秀的軍事素質。

在他們的打擊下,一群非專業的西班牙起義者甚至還沒來得及展示自己的軍事能力便一下子淪為階下囚;法軍高傲的戈蒂埃將軍以極端的輕蔑發落著這一群根本算不上對手的敵人,令人聯想起拿破倫的法軍在歐洲大陸上飛揚撥扈的形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劊子手 (巴爾扎克作品)

㈥ 巴爾扎克中短篇小說集的人物評價

從藝術上看,巴爾扎克也作了不少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
毫無疑問,最突出的一點是巴爾扎克在中短篇小說中塑造了著名的典型。《戈布塞克》的同名主人公是法國文學史上閃光的典型形象之一。他最顯著的性格特點是吝嗇。他與莫里哀筆下的吝嗇鬼阿巴貢有類似之處。他喜歡樣樣都貯藏起來,小至別人送來的食品一一照收不誤;由於不願損失三分折扣,寧願讓食品腐爛,也不肯賣給商人。他似乎還不懂得商品流通的訣竅。就其狡猾和洞悉巴黎的商業情況以及各種各樣經濟情報而言,阿巴貢不能跟他同日而語;他具有豐富的閱歷,周遊過大半個世界,一直擔當分配海地賠款的委員會成員,因而擁有全面的經營管理經驗。巴爾扎克把他寫成「金錢的化身」或「金錢勢力的化身」、「鈔票人」。他確實有無所不知的能耐和左右社會的勢力。值得注意的是,巴爾扎克並沒有完全否定這個人物,就像對待他後來創造的葛朗台、紐沁根那樣,持徹底批判的態度。在小說中,一方面他是「貪得無厭的巨蟒」,另一方面他又是「巴黎最高尚和最正直的人」,他「既渺小又偉大」。他是德維爾的保護人,他之所以借款給德維爾又收取利息,是為了不讓德維爾感謝他,以激勵這個訴訟代理人奮發有為。他之所以不肯歸還鑽石等財產,是為了防止伯爵之子墮落和變得懶惰。因此,戈布塞克是一個遠比阿巴貢復雜得多的形象。《柯內留斯老闆》以15世紀下半葉路易十一時期為背景,刻畫了另一個慳吝鬼形象。他有在睡夢中起來藏匿自己的財寶的怪癖。俗話說,日所思,夜所想。他這種怪癖乃是早期守財奴喜愛貯藏自己的金銀財寶這種特點的反映。馬克思說過,巴爾扎克「曾對貪欲的各種色層,作過徹底的研究」。巴爾扎克筆下的吝嗇鬼不下10個,無一雷同。在這些吝嗇鬼中,柯內留斯的輩分最大,因而他的吝嗇性格也具有最早期資產者的特色——貯藏癖。巴爾扎克十分注意人物性格形成的社會環境,他對大教堂和都爾城王官的描繪再現了當時的風貌。尤其是路易十一的形象十分符合這個人物的歷史地位:他是一個注重扶持高利貸者和商人的國王,曾給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過道路。饒有趣味的是,英國小說家司各特的長篇小說《昆丁·達沃德》也寫了路易十一和他的宮廷,但司各特筆下的路易十一蒙上了傳奇色彩,並不是真正的歷史人物。而《柯內留斯老闆》在這方面卻真實得可以當作歷史小_說來讀。巴爾扎克描寫環境和其他歷史人物,目的在於刻畫主人公性格形成的客觀條件,他的描繪確實寫出了有貯藏癖的吝嗇鬼是在一個「平民化」國王的統治下產生的典型。此外,嗜金成癖的法西諾·卡納;殘忍無情的梅雷伯爵;勤勞正直、助人為樂的挑水夫;平庸而又能隨機應變、善於抓住機會、終於志得意滿的畫家皮埃爾·格拉蘇;心狠手辣、竟能下手殺父的堂璜;剛正嚴厲的西班牙侯爵萊加奈斯;生不逢時、時乖運蹇的澤。馬爾卡斯;性格剛烈、激情似火的薩拉金;大義滅親、鐵面無情的老漁夫;能為兒女獻身、柔情似水的幫工會首領費拉居斯,這些都是呼之欲出的生動形象,顯示了巴爾扎克精湛的藝術功力。
從敘述學的角度來看,巴爾扎克喜歡採用以小說人物講故事的方式來引出主要情節。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使讀者感到親切和進入故事的氛圍中,得到親臨其境的感受。不過,即使都是由人物來講故事,各篇的寫法也不盡相同。在《戈布塞克》中,巴爾扎克第一次運用了在幾個人物的談話之間進行的敘述形式。他通過德維爾之口將戈布塞克的生平事跡講述出來,寫得非常緊湊。惟一令讀者不解的是,德維爾何以得知雷斯托伯爵死前家裡發生的事,又怎麼得知兩夫妻的爭吵以及孩子和父母之間的對話,而且這樣清清楚楚。因為伯爵生前並不認識德維爾,伯爵夫人後來拍,不可能將家醜外揚,他們的兒子還少不更事,無法述說。很明顯,這是小說家的現身說法。這種方法日後巴爾扎克不斷運用。與其說這是巴爾扎克的笨拙,還不如說這是他的高明之處:作家以其敘述的生動來掩蓋某些漏洞,一般讀者會對此毫無感覺。這篇小說被看做是巴爾扎克的「第一篇傑作」和「最完美的作品之一」。《紅房子旅館》雖然也是由故事中的人物講故事,但是這次講的不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而是聽別人轉述的。《海濱慘劇》類似《紅房子旅館》,略有不同的是,在公證人家裡發生的一幕是讓講故事者的母親聽到的。《薩拉金》先由「我」出場,再由我將薩拉金的生平講出來,而我是在義大利了解到這個流傳甚廣的故事的。《澤·馬爾卡斯》又不同了,主人公的經歷由他本人道出,講給「我」與另一個同伴聽。《無神論者望彌撒》則由德普蘭醫生講給他的學生聽,為什麼他要設立彌撒,再引出挑水夫的故事。《沙漠里的愛情》由「我」將故事寫出來,供他的女友閱讀,而這個故事是一個老兵告訴他的。《法西諾·卡訥》變成由當事人講述自己的生平遭遇,接近《澤·馬爾卡斯》,不過是單獨對我說出。《大望樓》由「我」講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引出公證人向「我」講的另一個故事,這才是正題。這是故事中套故事再套故事。上面8個短篇,敘述方法同中有異,百花競放,各異其趣。在巴爾扎克之前,似乎還沒有哪一個小說家將這種故事套故事的寫法運用得這么豐富多彩,也許要到莫泊桑的手裡,才能達到並駕齊驅的地步。由此可見巴爾扎克在謀篇布局上是下了苦功的。他並不像一般人認為的那樣,並不追求形式多姿多彩,在藝術上並沒有令人注目的創新。 法國結構主義學者托多羅夫對敘述語態有三種劃分:或者敘述者大於人物,這時敘述者具有全知視角,既能看見人物的外部行為,又能知曉人物的內部心理;或者敘述者等於人物,這時敘述者往往是其中一個角色,既可以通過這個角色來觀察,也可以讓這個角色自我流露心理意識;或者敘述者小於人物,這時只能看見人物的外部言行而無從知道人物的內心。以此來對照巴爾扎克的敘述方式,可以看到他往往採用第一種或第二種敘述語態,只有少數情況採用第三種敘述語態。例如《紅房子旅館》中的青年泰伊番,只有側面的描寫和烘托,沒有正面觸及他的心態,留有讀者去回味的餘地。誠然,巴爾扎克不像福樓拜,他還沒到有意識地將作家自身隱去,以第三者的目光去觀察和描寫人物。但是,就處於短篇小說的初創時期而言,巴爾扎克的建樹已經是有目共睹的了。 無可諱言,巴爾扎克的中短篇小說同他的長篇一樣,往往具有他喜愛的風格和敘事方式。他樂於在小說開篇詳盡地介紹環境或發表長篇議論。這種開場白少則一兩千字,多則七八千字以上。譬如,《薩拉金》的開場白就長達一萬字,佔全篇的五分之二;《無神論者望彌撒》的引言部分長達七千餘字,超過了一半篇幅。好在巴爾扎克以其觀察的敏銳、細致和深刻彌補了這多少有點冗長的開端,不致使讀者感到枯燥乏味,不可卒讀。 巴爾扎克已經懂得懸念的寫法。《無神論者望彌撒》就是一篇出色地運用懸念手法的短篇。小說緊緊抓住無神論者居然會去望彌撒這一矛盾現象來做文章,謎底放到小說末尾去揭示。《費拉居斯》寫來有點像驚險小說,這種手法與主人公的秘密身份十分合拍,造成了強烈的懸念,吸引了讀者。可是,巴爾扎克遠遠高於同時代的流行小說家,他通過女主人公的愛情生活和悲劇,把讀者從社會下層帶往社會上層,提高了作品的品位。有時,巴爾扎克舍棄開頭的長篇大論的寫法,以開門見山的敘述代替。《劊子手》就採用平鋪直敘和白描手法,寫得簡潔、緊湊、一氣呵成;《長壽葯水》也是這樣,不過這一篇夾敘夾議,搖曳多姿;《不為人知的傑作》則別具一格,將議論放在人物的口中道出,作者不直接表露觀點。
巴爾扎克喜歡追求強烈的效果。他經常改編傳奇故事:《長壽葯水》擷取了霍夫曼的小說關於起死回生的葯水的怪誕故事,寫出驚心動魄的場面。巴爾扎克的小說結尾往往非常突兀,例如《恐怖時期的一件插曲》,小說結尾劊子手終於顯現了身份,引出人物的這句感嘆:「當整個法國忘恩負義的時候,鋼刀卻有良心!」這句話似有千鈞之力,藝術效果非常強烈。《沙漠里的愛情》情節十分奇特,細節卻寫得真實可信。《柯內留斯老闆》對歷史背景的描繪力求真實,而藏匿的財寶再也找不到則神秘莫測。以上各篇充滿了浪漫色彩,畫面或者絢麗斑斕,或者詭譎離奇,或者陰森恐怖,而又與現實生活相通。巴爾扎克將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熔於一爐,使他的中短篇既有粗獷渾厚的特點,又有雄奇瑰麗的色彩,自成一格。

㈦ 驢皮記的點評鑒賞

如果人世間真有一塊驢皮,使你的一切願望都能實現,同時隨著願望的實現,驢皮將會縮小,你的生命也會縮短,試問,你是否願意接受這塊驢皮?
對大多數人來說,答案將是肯定的。且不說那些如本書的主人翁那樣,窮途末路,已經輸掉身上最後一枚金幣,准備投水自殺的人,世上有許多人,面對金錢和物質享受的誘惑,還不是將名譽、地位、家庭、祖國,甚至自己的生命,全部置諸腦後,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韙,不顧道德、法律、輿論的阻力,殺人放火,詐騙盜竊,無所不為,小小一張驢皮,哪裡阻止得住他們?
然而這塊小小的驢皮,巴爾扎克還是費盡心思才得到的。巴爾扎克經過十載艱辛,深刻地體驗了金錢的威力和貧窮的痛苦,深知一個人如果瘋狂地追求金錢,世間上很少有力量能夠阻止他。巴爾扎克首先想到的力量,是良心的譴責和特殊的疾病。在這部小說里,召開盛大宴會的東道主是泰伊番,而且在小說里一再提到《紅色旅館》,可見泰伊番是經常出現在巴爾扎克腦際的一個人。為什麼這個形象會纏住巴爾扎克,揮之不去呢?原來在《紅色旅館》里,泰伊番是個殺人犯,他用最要好的朋友的解剖刀,殺害了一個商人,盜走了商人的十萬法郎珠寶,逃之天天,害得他的最要好的朋友被軍事法庭判處死刑。泰伊番因此發了財,當上銀行家,擁有價值一百萬的地產,在社交場所出現時,他很愛笑,舉止態度完全像個慈祥的老好人。他完全逃脫了法律的制裁,正在安享他的不義之財。巴爾扎克沒有違反現實對這樣一個人給予人間的制裁,正如《驢皮記》里拉斐爾得到六百萬遺產以後,泰伊番所說的:「拉斐爾先生已成為六百萬法郎的富翁,登上了權力的寶座。他是國王,他可以為所欲為,他凌駕一切,像所有的富翁那樣。對他來說,從今以後,所謂『法國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過是記載在大憲章里的一句謊言。他不會服從法律,法律倒要服從他。沒有為百萬富翁而設的斷頭台,也沒有對他們行刑的劊子手。」拉斐爾回答道:「他們都是給自己行刑的劊子手。」
怎樣才算是給自己行刑的劊子手呢?
巴爾扎克在《紅色旅館》里給泰伊番以生理的制裁,正如大自然給性生活混亂者以艾滋病制裁一樣:泰伊番害上了頭痛病,「這個可憐的漢子硬說腦袋裡有小動物在咬嚙他的腦髓:每根神經裡面都有一陣陣的刺動,像鋸子鋸一樣,又像神經被人猛力拉扯。」最後泰伊番死於這種病。
這算不算是給自己當行刑的劊子手呢?
當然不是。泰伊番雖然頭痛而死,仍然是死於病榻,可以說是壽終正寢。讓一個殺人犯正常地死亡,絕非作者的意願。但人世間又沒有別的力量可以給予制裁,只有求助於超自然的力量了。驢皮,正符合了這種需要。
只要你有任何慾念,不管是善念還是惡念,願望一經實現,驢皮立刻縮小,你的壽命也隨之減少。你整天滿懷恐懼地注視著那張驢皮,唯恐它繼續縮小,有福不能享,有心愛的人不能白頭偕老,這才真正是給自己當行刑的劊子手!
在資本主義的金錢世界裡,爾虞我詐,殺人越貨的事層出不窮,惡人得逞於一時,法律和輿論往往奈何他們不得,感到正義不能伸張的巴爾扎克,於是向惡人們發出深刻的詛咒:你們接受了驢皮,必將給自己當行刑的劊子手!這就是《驢皮記》的喊聲,本書的結局如此悲慘,原因也在這里。

㈧ 巴爾扎克讀後感

巴爾扎克讀後感

巴爾扎克----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一個讓人不得不佩服的人,一個時代的巨匠!

這學期里我看完了他的三本書----《貝姨》《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看完他的作品,我感受到的是十九世紀巴黎社會的黑暗,巴黎人內心的黑暗......

在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浪漫派那些風流倜儻、才華橫溢的詩人、藝術家中,巴爾扎克好似一位找錯地址的不速之客。他魁梧、健壯、舉止笨拙,說話粗聲大氣,毫無優雅風度可言。他的氣質,正如羅丹為他塑造的雕像:粗糙、笨重,然而深邃,豪壯,具有震撼人心的氣勢和威力。他的作品,彷彿由天才的巨斧砍劈而成:生氣勃勃,出神入化,只是還沒來的及細細打磨,一個以消遣為目的的讀者也許會感到他的小說累贅不堪,而一個勤於思考的讀者卻可以發現,對於作品的負荷量來說,身者有理由稱贊他的簡潔明快。

戈蒂耶第一個站出來熱烈贊揚巴爾扎克的天才,喬·治桑不止一次對這位與她風格迥異的作家誠摯的贊賞,波得萊爾簡直為他著迷,福樓拜和左拉對他表示仰慕,雨果在巴爾扎克的葬禮上說:「在最偉大的人中間,巴爾扎克屬於頭等的一個,在最優秀的人中間,巴爾扎克是出類拔萃的一個,他的才智是驚人的,不同反響的,成就不是眼下說的盡的......」

以《高老頭》為例,在那部作品裡,他用自己的語言描寫了各個層次的人物個性,比如他寫學生歐也納評價巴黎女人:「昨日春風得意,出入公爵夫人的宅第,今天跌入谷底,求助債主之門......她們揮金如土,如果丈夫供不起,它們便出賣自己,不惜剖開母親的肚子去尋找金銀。」

寫伏脫冷對巴黎現實的評價,還有他寫年輕人的那種個性:「幾乎所有年輕人都有一個規律,表面無法解釋,其實原因就是他們年輕,瘋狂地享受。不管有錢沒錢,他們總是缺少必要的生活費,但總能弄到錢來揮霍。」「一個像他那樣的年輕人一旦被人瞧不起,便會氣得暴跳如雷,掄起拳頭多著整個社會,要報復,同時對自己也產生懷疑。」「青年人若心存不義,決不敢在良知的鏡子面前照自己,成熟的人倒敢正視,這就是生命兩個階段的不同之處。」

對於社會,對於愛情,這位為人也做過預示一樣,將愛情規則闡述得惟妙惟肖。他說:「社會這本書,我雖然讀過。但其中某些章節還不勝了解。現在我全懂了。您越是沒有心肝,就越能夠步步高升。您心狠手辣,人家就越怕你。您把男男女女都當作驛馬,把他們騎得筋皮力盡,到了便扔下,這樣您就可以達到慾望的顛峰。」「...但如果您有真情,必須象寶貝一樣珍藏不露,永遠別讓別人猜出來,否則您就完了,不僅做不成劊子手,反而會被別人宰割.....」

「愛情是一種宗教,信奉它比信奉任何宗教代價更高,它轉瞬即逝,經過時和淘氣的孩子一樣,總得打碎點東西。愛情這種奢侈品,住閣樓的窮小子只能在詩里才能見到,請問囊中不豐又何來愛情呢?」

看完這幾部作品,自然而然的想到了社會現實,雖然知道那個時代已成為永遠的過去,已經被埋葬,但是說真的當今世界,雖然我覺得自己還沒有資格去做過多評價,但是真的是覺得在有寫些面讓人難以接受,很不齒......

或許吧,在我們真正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惑時,從巴爾扎克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摘到解決辦法,人的心靈還可以更純清....

滿意請採納哦O(∩_∩)O~

㈨ 賞析「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遠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我覺得有的人一輩子做了很多錯事,也沒看他不得安寧。

㈩ 巴爾扎克的《劊子手》主題思想是什麼

巴爾扎克的《劊子手》在現實主義意義上的主題是非常明顯的,就是崇揚西班牙人民反抗侵略、寧死不做亡國奴的英雄主義精神。
小說的背景是法國對西班牙的征服佔領,小說中戈蒂埃將軍提到的「約瑟夫國王」便是拿破倫的長兄。1807年,拿破崙入侵了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做了西班牙的國王。
小說的現實主義力量在於巴爾扎克如實地展示了西班牙人起義失敗的實際狀況:強大的法軍銳不可當,他們迅速出擊,將叛軍分割包圍,並迅速在平息叛亂後將叛亂分子處死,其反應之敏捷與行動之迅速顯示了拿破倫時代法軍優秀的軍事素質,在他們的打擊下,一群非專業的西班牙起義者甚至還沒來得及展示自己的軍事能力便一下子淪為階下囚;法軍高傲的戈蒂埃將軍以極端的輕蔑發落著這一群根本算不上對手的敵人,令人聯想起拿破倫的法軍在歐洲大陸上飛揚撥扈的形像。
小說的現實主義力量更在於巴爾扎克如實地展示了這場斗爭的必然趨勢。當戈蒂埃將軍以一種極端違反人倫的方式輕蔑地戲弄這一群死囚的時候,他決沒想到這群西班牙人,上至年邁的萊加奈斯侯爵與侯爵夫人,下至僅八歲的小兄弟瑪努埃爾,他們全都毫無懼色地走向死亡,並且由於按他們自己的意志接受他們最親的親人胡安尼托親自行刑而感到由衷的快意。西班牙人這種視死如歸的高貴氣質使高傲的戈蒂埃將軍精神上遭到巨創,他預感到目前法軍在西班牙的佔領將走向全面失敗,而且敗得很慘:「你們難道忘了,再過一個月,有500個法國人的家庭要痛哭流涕嗎?你們難道忘了,我們是在西班牙嗎?你們難道要把自己的屍骨留在這兒嗎?」
而巴爾扎克的現實主義風格中永遠有一種巴爾扎克式的激情,這種激情使平凡的現實產生出深刻的洞見,使臟污甚至血腥的場面產生崇高的精神感昭,這使他的現實主義風格遠別於19世紀歐洲現實主義畫派崇尚真實的宗旨而產生類似浪漫主義繪畫大師德拉克洛瓦的感人魅力:「自由引導人民!」而巴爾扎克的萊加奈斯一家視死如歸的高貴氣質則透出人類最崇高的呼聲:「不自由,毋寧死!」巴爾扎克的這種激情是他小說現實主義的靈魂,西方評論界稱之為「提高的現實主義」 (heightened realism),這個術語或可稱為「具有主觀傾向的現實主義」,因為巴爾扎克在他的小說中總是不可避免地將自己的同情、贊美、諷刺和批判溶進人物自身的行為方式之中。在《劊子手》和他的許多其他小說中,巴爾扎克都熱情洋溢地將美的高貴與優雅賦予他心愛的貴族。
歐洲的貴族傳統中有一種高貴的氣質,這是功利化的資產階級所不可能具有的,這種高貴氣質使他們在選擇死亡方式時也要區別於平民,他們寧願接受更殘酷的梟首而拒絕與下人一道被施以絞刑,特別是克拉拉,這位美麗多情的西班牙女郎把接受兄長的行刑視為無比的甜蜜,因為這樣可以避免敵人的臟手接觸她聖潔的身體。在她將她美麗的脖子置於刀下的時候,連她的敵人也動容了,那個法軍營長維克多告訴她,「將軍答應饒你的命,如果您願嫁我的話。」而她只是對軍官投去輕蔑而高傲的一眼。我們不禁要問,反正是一死,萊加奈斯一家貴族式的死亡有什麼特殊意義嗎?
巴爾扎克賦以這種貴族式的死亡以無限崇高的意義,這種意義使萊加奈斯一家與所有被處死的西班牙人雖死猶生,因為他們在死亡的時刻仍堅信有希望、有明天,為此老侯爵可以跪在兒子面前鼓勵他弒父,為此母親可以在看到行刑的兒子勇氣耗盡時勇敢地頭撞岩石而死,他們都堅信,他們的精神仍將通過倖存者而延續和發展,西班牙的自由將隨著外族統治者的終結而重現,而這種明天,法國佔領者們是看不到的,「人間喜劇」中的其他資產階級英雄如拉斯蒂涅、紐沁根等人也是看不到的。這就是巴爾扎克鍾情於這個行將滅亡的貴族階級的原由。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